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广义: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狭义:即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形态。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控制力量,没有国家或社会的强制力或强制措施作为后盾,不具有法律控制力。实际上是代表公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主动回应。
新闻舆论监督主要特征:
l 公开性 基本途径就是公开报道和评论
l 群众性 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实施的监督
l 广泛性 各个团体、阶层都能参与
l 及时性 新闻报道及时。信息反馈及时。重塑形象及时。
新闻舆论监督犹如一柄双刃剑,不能超越新闻舆论的职能和权利范围,更不能代替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否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还会抵消新闻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也要受到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作为新闻舆论监督平台的新闻媒体,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有序性。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l 监测功能 随时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问题、动向。起到“社会雷达”
l 约束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和法律、行政、组织监督协同运行。促进权力部门的自省自律,起到约束规范的作用。
l 警示功能 通过报道的典型案例起到震慑作用
l 反馈功能 帮助党和政府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促进制度完善。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
舆论监督权实质上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和管理公共事务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
(二)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动力。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闻舆论监督是推进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新闻舆论监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主体是 人民群众。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体现了其作为党和政府、人民喉舌的作用。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客体就是指 新闻舆论批评与监督的对象。主要对象是 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共人物。凡是与公共资源、公共利益相关的机构、人物和事物,一般都有接受舆论监督的义务。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1.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2.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3.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舆论监督是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
4.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5.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第三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毛泽东就新闻舆论监督的论述:“开、好、管”。开展批评;开展的好,批评正确;把这件事管起来。
原则:
(一)准确监督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反映事实
(二)科学监督 善于找到有代表性的、推动事业发展有显著作用的问题。坚持“适时适度适量”原则,把握时机,讲究策略。
(三)依法监督 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实施监督。善于运用宪法法律维护和利用好监督权利,敢于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诱,切实维护新闻工作的良好形象。
(四)建设性监督 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也应揭露和批评,但这种揭露和批评应该是善意的、同志式的、有益于改进工作的。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各国新闻舆论监督一般具备的三个条件:
1.把监督对象的言行置于公众视野之内。
2.发表对相关事件的评论,表面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态度。
3.刊播公众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展开公众讨论,形成舆论压力。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采用:
(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二)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相结合
(三)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四)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五)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六)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七)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