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外纪闻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外纪闻》(记忆:95年石榴成熟的时候,梁启超第12次受到胡锦涛的接见)
它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北京创刊,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改名《中外纪闻》后,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笔。
其内容除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以编译外文报纸、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
2、《强学报》
强学会上海分会的机关报。
1896年1月12日由康有为在上海创办。
它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理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其办报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3、《时务报》
它是变法维新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光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部主笔。
它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南北呼应,可维新运动造势)
4、《知新报》(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
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它是一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以倡新学、开民智、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6、《湘报》
湖南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集资创办,唐才常任主编。
该报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参国时事、商务等栏目、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湘报》文字浅显,言论激烈。
7、《国闻报》
它是维新派的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
该报基本内容为电传谕旨、路透电、本地新闻、参地新闻、外详新闻等。至以通外情为要务,尤其注重外报选择和新闻采访工作。其办报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二、表述题
1、维新运动期间 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办报范围广、报纸种类多、宣传进步性)
1896-1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肯具有全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其主要表现是:(1)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2)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是不多,特色不鲜明;(3)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意义:(1)两上突破。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2)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办报,都由此发端;(3)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2、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
生平: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年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此北京主持了《成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关于报过去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这种从政治上看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是维新派人士的共识。b、“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a、报纸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他认为,报纸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又”的特征。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梁启超认为,一张办得好的报纸,必须具备四条标准:“一日宗旨定而高,二日思想新而正,三日材料富而当,四日报事确而速”。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
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并且,健全的舆论应有“五本”,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2、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新文休”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征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
新文体的历史渊源:既是对汉魏晋文风的迷存与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生物。新文体的效果与社会反响: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竟相学习与政仿,而夺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
子。
4、试述维新变法活动中对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活动中,康有维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早
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1)在制度上,清廷“报禁”有暗昧,虽未明确提出,但有所改善。
(2)在经济上,推出了一项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减低报纸的邮寄费且。
(3)在行动上,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承认多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此外,还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4)新闻法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当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而且最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中意义。
5、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作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对比“外报的地位与作用”)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a、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b、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a、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b、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C、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