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堵”还是“疏”:网络舆论的监管与引导
“堵”还是“疏”:网络舆论的监管与引导
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勃兴离不开中国网民的成长。如果按照年代来划分,1994-1995 年是网民群体的萌芽阶段,网民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1996-1999 年是网民群体的初成阶段,网 民是积极参与的“学习者”;而 2000-2003 年是网民群体的大发展阶段,网民成为为“舆论 监督者”,网民开始试图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身意见,于是网络舆论出现并显出来。网络舆 论可以看作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意见论,大致上会分为信息型的舆论和意见型的 舆论,两者有时会彼此交在一起。借助于网络的传播优势,一些之前无法在大众传播媒介上 显的民意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一时间各种意见和言论出现井喷,2004 年到现在,网民群体进人了成熟阶段,网民的数量和质量亦不断上升,各种互联网的 新型使用确形式如博客、播客和微博等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使得在网络上进行 的讨论愈演愈烈,网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已经渐渐占据主牵动的地位,俨然成为了网络传播 的最重要的“传受主体”,各种网络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强烈关注, 被称为“围观的力量”。
网络舆论可以说兑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见在网络上的反映,在传播的程中瑕瑜互见:引发网络 舆论的话题一般是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足之提出的意见或者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网络舆论 在传播的过程中却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死死角,并且由于存在信息串联的情 况,意见观点相类似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相似的观点通过“茧”内的“回音壁”进行 发酵,非常容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甚至还会走向网络暴力和线下行动;并且网民对于在 网络上抒发言论的时候还交织着对于“什么是言论自由”的不同理解:即有一部分网民会认 为所谓的言论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关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就出现了三个 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具有建设意义的舆论如何维护;第二,对于非理性的言论如何引导; 第三,如何培养网民理性的网络言论素养。
网民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到主三动的信息生产发布者,本身就经历了一个启蒙的过程:对于 技术的使用水平提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网民之所以会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表达意见, 一方面是其他表达渠道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在最短的句时间内和更大范围内将消
息和意见发布出去,以便形成一定的关注规模和群体压力,促使事件得以解决。这其实反映 了现实生活的两个方面:一是无处反映问题;二是无力解决问题。前一个方面反映出民意沟 通制度的缺憾,后一个方面则是对于事件的解决和处理无法使民众满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 来说,网络舆论不能单纯地去“堵”: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无法做到完全规避、不留痕 迹;另一方面,如果连互联网这个发声的“出口”都没有了,积聚起来的不满情绪会寻找其 他的途径释放,带来更加负面的后果;再者,网络舆论的真正诉求是问题的解决,所以,对 于网络舆论的认识需要明确一个关系问题:所有能够在网络上形成强大舆论讨论的都是现实 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它体现出了政治、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网络提 供的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支持,表现出的复杂现象都是基于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在传播的 过程中使用的手段和方法。
因此,对于网络舆论不仅不能单纯地去“堵”,而是要“疏”。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对于网络舆 论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基础上所得到的:即认为网络舆论不完全都是负面的、 需要被“压制”下去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倡导更加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网络舆论反 映出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有了这个立足点,看待网络舆论的视角和方法则会改变:首先, 需要进一步的信息透明公开,“谣言止于公开“;其次,于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都要有规 的程序,避免激发新一轮的网络热议;再次,建立更加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让网民从自身 修养上明白什么才是理性的探讨问题,鼓励网民多提建设性意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