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问,它与外交史、世界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的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外交史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具有与国别史相区别的特质。然而,三者之间的学科分野却也非常显著。外交史的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的外交行为上,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几乎不加涉及;世界史的叙述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国的外交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并非叙述主体;而国际关系史则介于外交史和世界史之间,它既需要具有世界史的全球视野,又需要以外交史作为它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或“只见森林”两种有失偏颇的窠臼,才能避免体例上的僵化与空泛。但是,光区分了三者之间的差异还不足以建构国际关系史自身的学科自律性,它需要在广泛吸取外交史和世界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国际关系史的旧有体例,并对其进行新的建构。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本课程是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国际体系宛如星光灿烂的夜空,国际格局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而国家间关系就像每个星星与另一个星星的关系。要想清晰地认知夜空,必须确认每一个星座,而每一个星座的确定又与具体的星星密切相关。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sector),其中层次中包括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部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体系和层次由于互动能力(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商业金融等社会技术的进步,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在互动能力方面缺乏理论上的自觉)的作用而形成某种结构和模式——即国际格局。确定国际关系格局离不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主要单位——民族国家,因此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最主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行为体,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和大国的兴衰也就成为认识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但本课程也特别注重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作用。
本课程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是在体系层面——即威斯特伐利亚、维也纳、凡尔赛—华盛顿和雅尔塔四大体系的兴衰演替的历史,一条暗线是互动能力方面——即现代以来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促进作用。为了将两条线索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因此理论上的开放意识成为必要。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在明确本课程的学科追求和理论构建之后,怎样叙事就成为了关键。任何历史类著作都离不开资料的取舍。本课程在资料取舍方面的原则是:新旧互订、略古详今、崇洋不媚外、积极吸收国内外各种已有的专题性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对新资料的取舍采取了这样一条原则,对已经形成定论予以采用,对尚有争议的暂时保留,但这容易给人留下吸收新成果不够的印象。
本课程对宏大叙事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吸取其整体观念较强的优点,但摈弃了一元论的叙事方式(如现代化理论、经济决定论、阶级分析理论等),而是采取一种多元论的视角,即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杜绝先入为主、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做法。换言之,本课程的叙事方式是以多元论为基础的整体观念。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