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国际性与民族性

来源: 2017-12-31 15:35

 一、国际性

电影是一门直观的视听艺术,它的语言是蒙太奇,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所以它非常通俗,即使文盲也能看懂,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由于同样的理由,它还拥有"超出"国界的能力,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在这一点上,它的群众性也是其他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多年来,电影工作者创造了一种能为全球理解的语言,那就是用电影的画面与声音的蒙太奇表现的一种简化语言。这是电影艺术最特殊的一点。比如画面上表现一个孩子在换鞋,镜头推近他的一双脚,接下来是一双大人的脚已经穿好了鞋,正站起来,镜头拉开,一个成年人迈步走开。我们就知道这是表现那个孩子长大成人了。导演可以让一个场面淡出成为一片黑暗,然后再接上表现下一段落的画面,大家便知道这是表现了时间的消逝。在卓别林的影片《巴黎一妇人》中,正是打在演员脸上的连续闪过的方形光块,使观众领会到一列火车正从玛丽眼前经过。在影片《沙鸥》中,当开始从悲痛与绝望中振作起来的沙鸥由圆明园归来时,导演利用画面上充满活力、紧急奔赴目标的自行车洪流和热烈的红、黄色调,配合画外强劲的砰砰击球声、呼喊声,相当真切地揭示了沙鸥此时此刻心灵深处的汹涌波涛以及昂扬奋发的精神力量。这一切,不但极富于感染力,而且是那样明白晓畅和丰富饱满。这样一些视听觉效果,是不能用文学加以注释的。由于电影的普及,差不多地球上每个角落里的人都能明白基本的电影语言,并感受到一些共同的视觉效果。当某个国家的电影传播到别的国家时,尽管对电影对白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但作为电影的实质的电影语言,却是国际性的,是可以到处通行无阻的。

  电影的历史,也把它造成为最具有国际性的艺术。美国的爱迪生定下35毫米为国际电影拷贝的标准规格,使电影可以用任何一种放映机,在任何一个国家放映。在电影问世后不到十年时间里,国际电影业已很兴旺,可以在一个场次放映法、美、英、德、意、丹麦等国家拍摄的短片。早期的观众不大清楚影片由哪个国家拍摄,他们是在一起观看各国电影先驱者拍摄的影片时,共同学会电影语言的。

二、民族性

文艺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的。电影这一最具有影响的大众化艺术,自然必需民族化。前几年,人们曾争论电影作为一种外来形式,是否存在民族化问题,甚至把民族化与借鉴当代西方电影对立起来;另方面,又有人把创新同民族化对立起来。这都是片面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就不是凝固单一的,而是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着的;至于艺术的民族化,恰恰是以吸收外来东西为前提的。舶来的电影艺术,其实从进入中国之始,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生根发芽于中国悠久文明的沃土上了,三、四十年代许多优秀的中国影片,正是中国艺术家"融合中西",而根据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拍摄出来的,只不过还没有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升华,而成为完整的体系罢了。

  中国的观众,曾被认为只喜欢看有头有尾、富于传奇色彩、又以大团圆结局的戏剧,因而认为只有这一种类型的影片才算具有民族特色,但散文结构的影片《城南旧事》却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征服了国内外观众。这一事实说明,民族化虽然主要是形式,但更重要的是作品的灵魂,因为民族既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化》),那么,艺术作品中的民族性是应该既包括反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民族生活的内容,也包括相对稳定但也同样有发展变化的形式的。任何片面的理解,都会发生偏差。比如,我们承认艺术作品中民族性的主导方面取决于作品是否反映了民族的生活,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电影的艺术形式便仅仅是一些国际通用的电影技法,如推拉摇移,远中近景及剪接方法。事实上,每个民族在自己的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艺术反映现实的原则与方法,以及美学趣味、欣赏习惯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又在不断发展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是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电影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不能不重视这一点。何况,中国电影艺术家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取得相当的成就了。罗艺军同志认为:"继承民族的美学传统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主要途径?quot;(《银幕向生活靠拢--一九八二年电影创作思想的某些进展》,《电影艺术》1983年第3期第16页)这个意见是非常精辟中肯的。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拒绝借鉴西方电影艺术的好经验。从历史看,我们的祖先在盛世之时,对外国文化是实际"拿来主义"的,表现出一种大度和自信,这也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中国的"国情",并非如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神经衰弱。何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明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鲁讯全集》第6卷第63页)这里提到的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极其重要,我们实在不必把继承民族传统与借鉴外国经验对立起来。我们已经吃够了封团政策的亏,不能再回到"罐头"里去了。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继承和借鉴,而在于如何继承和借鉴。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允许艺术家们在实践中探索乃至犯点错误的。近年中国电影艺术家在这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成绩,不是足以说明过分的担心和害怕有点多余,而理论上的研究与探讨太不够了吗?

  前几年有人声称自己的作品首先是面向四十亿观众的;有人因此针锋相对地提出,中国电影只有首先面向十亿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影坛。这个问题,其实早就解决了,且不说中外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都证明着: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越能具有世界影响;我们只要看看,建国以来,我国电影艺术作品在国际上获奖的,都是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如故事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女篮五号》、《海魂》、《老兵新传》、《聂耳》《五朵金花》、《革命家庭》、《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城南旧事》等。而在各片种中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术片,更在国际上获得很高的荣誉,如木偶片《神笔》,连续五次在意大利、叙利亚、南斯拉夫、波兰、加拿大等国际电影节或电影比赛大会上获奖,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先后在法国、瑞士、南斯拉夫四次获奖,此外如《人参娃娃》、《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等,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并被西方舆论誉为世界第一流作品。

  因此,中国电影只有从电影艺术的特点出发,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美学原则,沿着民族化的道路不断突进,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他们喜闻乐见,也才能使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影坛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华。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