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多种文化学科的综合—
多种文化学科的综合—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看,电影本身是一种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文化。从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看,电影艺术体现了高雅艺术和通俗大众艺术的综合。从电影传播的特性与受众面的驳杂和无所不包的角度看,电影艺术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是不同文化阶层、族类、性别、年龄的综合。
综上所述,电影艺术的综合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
拼凑、相加,而是各种因素和力量的集合和融会。
(二) 视像性
电影主要是用连续画面的艺术语言向观众讲话的。电影在它最初的年代里,完全是诉诸视觉的艺术,有声片出现以后,才使它成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对话、声响和音乐,尽管在表现能力上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电影中的画面和声音并不能平分秋色。在银幕上,只是因为听到已经看到的事物,声音才有了存在的意义。银幕上说话再多,语言的重要性也总是根据画面的出现而定的,视像性历来被看作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电影艺术就最能让观众“眼见”,一见之后,观众便觉身临其境。有人说,电影比小说好看,即使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也能看懂电影,而且这种看完全是直观的,无须通过任何中介。视像性使电影得以成为“能看见的艺术”。
在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诸种感觉中,以视觉最为发达。日常生活中,一般说来,人们“看”东西的时间最长,也最多。正因为人类视觉最发达,视觉形象最为鲜明,所以,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文学、电影、戏剧等),除音乐以外,大都以“看”为主。与其他艺术相对比,电影的视觉性比其他可见艺术更具有独特性,更为直接、具体、可感,也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视像性即直观性、形象性,又有人称之为视觉性。电影艺术的视像性是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等综合运动的结果,直观对象是画面。
线条是电影艺术画面构图的基本元素,主要由横、竖、斜、波浪线等构成。这些线条的视觉运动便表现为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弧线、S线、三角形、圆形、扇形、四边形、多边形等构图形态。它是电影视像的大轮廓、总框架和形式规范。光线讲究光源、光位、光种、光比、光效。光源主要有两种,即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光源的性质有硬和柔之分,直射光显“硬”,散射光较“柔”。光位是从拍摄方向确定的照明角度。照明和拍摄方向一致的,称为顺光(正面光),照明在被摄对象侧面的称侧光,与拍摄方向相对的称为逆光(背光),从被摄对象顶部或底部照明时,分别称作顶光和脚光。顺光反差小,侧光富有立体感,逆光具有透视效果和层次感,顶光和脚光可产生投影及变形效果。光种分为人物造型光和场面造型光。人物造型又分为主光(光线的主要照射方向)、副光(补充主光未能照到或较暗的阴影部位)、轮廓光(又称对顶光)、修饰光(细节、局部照明)等。主、副光的明暗对比,即主、副光比,也称作光比。光比大小调节画面的影调效果。光线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即光效,起修饰作用,有写实性光效和写意性光效之分,它们对电影画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也是创作电影画面的直接手段,带有强烈的情绪和写意功能。初期的黑白二色虽然简洁,但在表现大干世界和纷繁的内心生活时显得力不从心,彩色弥补了此种不足。彩色的原色是红、黄、蓝,其间的交叉配置便衍生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色彩,分别对应于人的不同情绪特征。在线条、光线、色彩的基础上,产生了电影构图。所谓电影构图,指电影画面的空间结构安排,包括画面形态、空间位置的排列组合。构图的艺术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以尽可能和谐、完善的空间形式来再现人物、环境、情节,并尽可能深入地表现和强化电影的主题与意境。在电影画面中,既有人物、景物构图,也有个体、群体构图;既有动态、静态构图,也有封闭性、开放性构图。
从上述阐述中可以看出,电影画面的表现手段、结构方式和呈现形式首先是以视觉为核心的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等,因而具有视像性,给观众以极大的方便,适合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电影的视像性,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动态型视像
电影的“动作性”是指人物外部形体动作与内部心理动作而言。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有血有肉的人物都离不了动作。群英赤壁聚会,武松景阳冈打虎,黛玉含泪葬花,阿Q参加革命,鲁达倒拔杨柳,悟空大闹天宫……这些为广大读者熟悉并热爱的艺术形象,无一不是靠他们的动作构成的情节征服观众的。人物的动作,不论是强烈的,还是平和的,只要出自精心的艺术构思,都能起到过目不忘的作用。苏联影片《海军上将乌沙柯夫》中,战功卓著的乌沙柯夫被免职了,他退出海军大臣的办公室,门口一个老兵两眼含泪地拦住他,乌沙柯夫紧紧地拥抱这个老兵,和他亲吻,然后快步走出大厅。没有一句台词,但乌沙柯夫内心的悲愤,士兵对将军的敬爱,海军大臣的不公,以及沙皇的昏庸,都在那拥抱和亲吻中透霹出来。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创新,电影艺术家们越来越注意化神为形,以视像性手段直接反映人的内心生活,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觉表现领域。
(二)静态型视像
在现代电影中,静态型视像,主要是指一部作品的环境(自然景象、道具、细节和社会场面等),它们是作为仅次于人物的“演员”而参加演出的。它们以静态形式,修饰和影响发生在作品中的动作,用以突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命运。所以空间环境也是电影艺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影片《蝴蝶梦》、《生死恋》、《巴山夜雨》、《前夜》、《奥赛罗》的背景,都和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形成介乎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闻名世界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讲,他构思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是背景、环境,甚至是先看好了环境,再去构思剧本。富有表现力的环境往往赋予一部影片独特的色彩,如苏联影片《湖畔奏鸣曲》的湖,《两个人的车站》中的车站等等。
有些空间环境,与人的感情已经达到了相互交融的程度,常常从静态中显示出画意和诗情,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影片《洪湖赤卫队》中的渔舟轻荡,《巴山夜雨》中的雨夜祭子,《红高粱》中的无边的青纱帐,《黄土地》中的黄土黄河,无不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含义深邃、发人深思的风俗和风景画卷。
目前,国内外一些影片倡导“淡化情节”,环境的视像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如影片《雾界》,情节极为简单,对话极为简短,只有三个人物,生活在大森林中,用森林中的晨昏暮暗来烘托人物的感情,可以说在这部片子里,森林是一号角色。
电影的静态型视像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与电影动态型视像相配合才能产生综合效应,也才能保证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三)幻象型视像
虽然电影与小说都不受时空限制,都能表现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和人的精神世界.但电影由于具有特殊的表现手段,甚至可以把其他艺术难以表现的幻象具象化。如画外音、回忆、倒叙、梦境等,都可超越时空得到艺术的安置。如日本影片《生死恋》中,大宫和夏子这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异地相处,思念之情与日倍增。随着大宫“快来吧!立刻就来吧!”的画外音,银幕上出’现了迎面跑来的夏子;两人越跑越快,越跑越近,直到在沙滩上扑面拥抱。后来大宫去研究所,在一个个美丽的风景画面里,似乎到处都有夏子的身影,总感到夏子和他在一起。配合着大宫的心声,银幕上出现了两人在小溪边散步、在湖水边嬉闹、在雪地里追逐拥抱的,一组组幻景,把大宫越来越强烈的思念,越来越炽热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夏子死于非命,大宫赶回来走到夏子家门口时,仿佛看到夏子从树丛中跑出来迎接他:“你回来了,你回;来了广大宫美好的憧憬和痛苦的心境,通过、幻影表现得充分而有力。
事实证明,把幻象具象化,会使影片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技术型视像
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艺术的发挥常常要依靠.技术的进展。在电影技术中,摄影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摄影机好比一只悬在空中的眼睛,可以从任何位置、任何方向、任何距离来视察动作,可以在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空间随意移动,从而使得银幕造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纷繁图景。摄影机的特殊表现手段,造成了电影创作的一个带有本质意义的特点,就是在展示一个事件、描写一个场面时’,必须是出于某一双眼睛的特定角度,或者是从旁观者的艺术家的视角,或者是作为直接参与动作的剧中人的视角,或者是两者兼备的复杂交替。有时,摄影机就是动作的直接参加者。它可以打破电影内部时空的客观性,使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集中、压缩、并列、重叠或交融在同一画面之中,从而出现一种多面造型和多时态造型。影片《野草莓》里,年老的主人公伺他回忆中的人物一.起出现在同一时空中,耳闻目睹了他的哥哥调戏他的未婚妻的情景以及其他许多往事,梦境和现实,没有任何界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在已往多用蒙太奇手法表现的东西,在这里却是用多时态镜头予以表现的。
除了摄影技术外;电影的灯光照明,置景和化装,特别是电影特技,常常给电影的视像性增添了许多宝贵韵可信程度。如电影<大河奔流》中伪决堤黄河水,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十分充分。在这里,电影特技,把历史和现实结合为使人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浓缩历史、折射历史的作用,把抽象的叙述,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视像功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