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逼真性
逼真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都要求真实地反映生活。电影以极其生动、鲜明的具象再现生活情景。人们通过非常明晰的画面和声音,看到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图景,听到的是逼真的人声和各种自然声响。但在逼近生活程度上,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艺术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唯有电影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最高。对此我们将其用逼真性来概括。逼真性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美学标准。电影艺术的逼真性是指电影通过画面、声音等形象化手段逼真地再现生活和表达情感的特性。它主要有四大品质:具体、真实、动感、多维。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曾对电影逼真性作过明确的诠释:“所谓‘逼真性’并不是‘真实性’的同义语。虽然两者所表达的都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但它们却有不同的审美内容。‘逼真性’或者说是‘酷似实际生活’,或者用巴赞的话来说,叫做‘几可乱真’,是有特定含义的。艺术作品中绘画、音响的环境、人物,如果同实际生活中的‘原型’相近的,甚至‘原物体’与‘再现物’是等同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具有‘逼真性’。”①电影的逼真性实际上指的是更逼真的再现生活。在逼真性的要求上,电影比其他艺术更高、更集中、更普遍、更苛刻。
试用电影和文学比较,文学虽然也追求真实,讲究用形象反映生活,有些作品还可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但毕竟不是“实闻”、“实见”、“实临”,而是通过文学语言的媒介才能表达思想,转化成形象,显示文学艺术的生命力的。而电影却是通过放映在银幕上的活动的画面,来达到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的艺术。它没有任何中转的媒介,而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所以说电影具有直观的逼真性。
试用电影和戏剧比较。戏剧也是综合性艺术,它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兼有诗和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以及绘画、雕塑、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它在接近生活的程度上的确高于其他艺术,但它在时间与空间方面所享有的自由依然有限,它再现生活的能力绝不能与电影相比拟。在戏剧舞台上,不可能出现千人万人妁宏大场面。在戏曲里,根本不考虑时间问题,如“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只要一个圆场,一趟马,便可表现出来。对于空间也多作虚拟,如上楼、下楼、骑马、开门和关门,都是演员用身段和手势的变化完成的。例如《柳荫记》里的十八相送,一路景色都是在同一块固定舞台空间上虚拟地表现出来。又如在《游园惊梦》的演出中,杜丽娘欣赏了许多花,舞台上却空空如也。这种程式化和虚拟化的表演,侧重于写意性的描摹,主要以神传真。在特定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氛围中,是可以为观众所接受的。但以电、化、光、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影却不具备这种习惯与氛围,它的场景和道具,必须逼真。当然,电影也有许多假景和特技安排,但它必须在拍成电影时达到“酷似”的地步,使观众信以为真。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造型艺术,创造了生活的概括性形象,具有直观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它们也力求逼真,但它们是瞬间艺术,在表现动态生活时,受到很大的限制。电影艺术,不仅表现了直观的空间,而且直接表现了在时间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着的空间。电影的表现形态同绘画相比较,更加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目,更具逼真性。
音乐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或各种音响素材所形成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曲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然而,在这个艺术领域里,不能表达历历可见的生活的具象面貌。直观的生活图景,需由音乐欣赏者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来加以补充。而电影除了能和音乐一样通过声音材料的组合,诉诸人们的听觉,还可把可视可见的空间环境,展示在人们眼前,使反映的对象,具有立体感。所以说,电影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其逼真性是最为突出的,只有电影可以使艺术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最能全面、完整、直接、具体而又忠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电影艺术的逼真性,首先是视觉的逼真感。银幕上的一切视觉元素都要真实、具体和生活化。电影创作者不仅重视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的真实,而且对人物的造型、服饰、道具、场景、环境等细节的真实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刻意求真。演员扮演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造型、动作、表情和对话,都要求准确、细致、自然,接近真实生活。电影环境形象,无论是实景拍摄,还是棚内搭景,或场地外景,都要不露人工痕迹;银幕形象从沧海桑田、千军万马的巨大场面,到人物表情的特定镜头和生活细节,都要给观众完全可信的和身临其境的感受。电影的导演总是坚持从真实出发,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力图缩短银幕和生活的距离。比如影片《邻居》的导演面对一条没有什么景色可大显身手的“筒子楼”,用了一个128英寸的镜头,来展示杂乱拥挤繁忙的楼道,洗菜、做饭、搭讪、借东西、碰翻油瓶等,都表现得和实际生活一样逼真。
电影艺术逼真性的另一方面是听觉的逼真感。自从电影这个“伟大的哑巴”开始讲话之后,电影原有的三个维度,又增添了声音维度,有声片给观众的感受是更加真实可信、生动自然。越来越先进的音响录制技术所创造的枪炮声、马达声、呐喊声、啜泣声、讲话声、风雨声……声声入耳,使观众得到了声色并茂、耳目共悦的视听享受和审美体验。上面提到的影片《邻居》中不仅人物、场景、服装、道具等视觉形象有生活实感,其听觉信息表现也是如此,影片中的对话、吵闹声,甚至连喜队长家里的夫妻夜话和在双人床上翻身弄得床板咯咯作响的声音等,也酷似现实生活。
电影视听的逼真性并不排斥艺术虚构和创作想象。虽然有些影片中的人物、情景和故事是虚构的,但仍给人以逼真性,其中的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真正体现和把握生活的实质,片中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描绘的环境以及表达的感受是否体现生活本质的真实。影片《红高粱》中的“颠轿”一场戏,是导演张艺谋精心编造的场面,有人曾将它说成是“伪民俗”。但它以热烈奔放的视觉造型运动,酣畅淋漓的礼赞表现了婚嫁习俗中的迎娶,仍给人以逼真感受。人类的婚嫁习俗形式和种类很多很多,但各式各样的婚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热闹。气氛热烈、情绪的欢快是婚俗的本质特征。正因为“颠轿”场面在气氛和情绪上符合婚俗的本质特征和一般特点,所以我们不在乎是否确有过“颠轿”的习俗,仍感到它是真实可信的。再如,意大利影片《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描写一位有正义感的警察局长运用法律武器同黑手党头目进行长期艰难斗争的故事。由于黑手党头目罗蒙诺贿赂了政府与司法部门的高层官员,警察局长屡遭失败。最终警察局长对现行法律制度失去信心,于是迫不得已挺身而出枪杀了罗蒙诺,以非法的手段惩治了邪恶势力。自己也因此入狱,最后在狱中遇害。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故事的背景却是符合生活实际的。因为在当时意大利,黑手党猖獗,政府和司法官员受贿丑闻时有披露,这就使影片讲述的故事有了生活依据。影片对主人公性格变化和超乎常理的行为与结局提供了合情合理的逻辑依据。所以,这部影片虚构的人物和事件就使人觉得非常逼真,观众观赏后会受到强烈的震撼。电影作品的视听逼真性与作晶体现内在本质的真实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共同作用,使电影艺术在逼真性方面远远超过其他艺术。
从电影的技术特性看,电影的逼真性首先是由于媒介的逼真性。科技的进步,使摄影机、录音话筒都具有惊人的吸收力和表现力。银幕上的生活无论耳闻还是目睹,都是更接近客观现实的自然形态。对可见世界的照相式的表现,使所拍摄的对象具有特殊的逼真性、可信性、确实性。
其次是镜头的真切感。如果说绘画只能表现凝练、浓缩的瞬间神韵,不能表现在时间运动中的世界,它的前因后果只能靠观赏者去想象、补充,那么,电影则拥有绘画所失去的运动,给人以直观上的动感和真实感,如同现实生活那样真切。如果说音乐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以反映现实的曲折性(间接形象),传达内容的隐含性(非确定性)、抒发情感的深邃性为特征,那么,电影则拥有音乐丧失的造型和直观形象,一切空间表现——地点、场景、室内陈设、人的肖像、体态和动作,都能看得见,在平面银幕上造成三维空间的幻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察其情。电影也突破了戏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有时空最大的自由,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层开事件,使观众产生临场感,产生接近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第三,银幕形象的逼真性,来源于导演、演员、美工、音乐、道具、灯光、效果等的综合效应,其中只要一环失真,整体都要受到影响。电影的逼真性要求是由银幕形象的切近性决定的。电影艺术运用全、近、中、特等镜头景别,推、拉、摇、移、跟等镜头运动,正、反、仰、俯、侧等镜头角度,切、化、淡、叠等镜头连接,使银幕形象切近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在这里,任何一点疏漏和虚假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因此,它要求自己所表现的一切,都必须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自然。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