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设计典籍《考工记》和《墨经》
设计典籍《考工记》和《墨经》
(1)《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工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文献,成书于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 “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 “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 “制器尚象”
2)《墨经》
《墨经》是中国科技史上的瑰宝。墨家科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达到的水平,表明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具体进程。《墨经》对于墨子哲学思想,有继承、延续的一面,如重视感觉经验和手工业技巧,又有改造、创新的一面,如重视理性思维。《墨经》中对设计行业提出一种评判标准,“兼相爱,交相利”,即重功能设计、反对无谓的装饰,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以及“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意趣。
2.2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美学与设计
魏晋南北朝至宋代漫长的阶段是中国设计美学逐步繁荣的阶段,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魏晋时期的简约、超俗之美;唐代则的华丽之美;宋代的艺术与设计体现了平淡的理性审美风格,这些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美学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动乱时期,很多文人雅士厌烦战争,选择玄谈玩世、寄情山水的出世生活,以风雅自居。这一时期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发展以及佛教的传播,使艺术上呈现出明显的宗教色彩。宗教建筑、石窟艺术、壁画等艺术形式是这一时期艺术与设计的突出代表,园林和建筑也有突出成就,瓷器在这个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模式被打破,文化生活开始朝多元的方向发展。“简约、超然绝俗”是宗白华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概括。
老庄美学大兴,《老子》、《庄子》、《周易》构成了魏晋玄学的主体,玄学的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佛学传入我国对美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伴随佛教而来的宗教绘画、人物肖像画繁荣起来,雕刻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
文艺方面:
美学观念有巨大转变,庄学复萌并增加了人间情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联系起来。顾恺之(约346~约407)的“以形写神”。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南齐王僧虔(426~485)在书法理论方面“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当时人物品藻的影响。陆机《文赋》提出了“物感”说。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神与物游”、“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超然、绝俗的特点,在设计美学上体现为人物和器物的造型不是拘泥于实际的写实形象,而是具体形象体现的精神,所以被称之为“道”“气”的抽象含义对设计更为重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艺术和美学理论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美学转入了自下而上的美学,这个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从事某一具体艺术门类的诗人、画家、乐师等艺术家大多针对某一艺术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从具体的艺术实践出发对艺术经验进行总结。产生了一大批很有价值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文章和著作,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魏晋南北朝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是中国美学的理论建构时期,由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的重善轻美的传统变为重美轻善。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在设计上这种人性自觉的精神状态在园林及人物造像和器物设计上都具明显的时代特征,对设计艺术的追求不再拘泥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内在精神的体现。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