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试题:内生“五邪”(二)
内生五邪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因为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的临床征象类似,故分别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一)湿浊内生
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多因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湿浊内生亦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常见的表现随湿浊阻滞部位不同而异。如湿浊留滞经脉之间,则可见头昏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纳呆,口腻或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二)津伤化燥
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或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常见的表现:内燥病变以肺、胃、大肠为多见,可见津液枯涸及阴虚内热病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如以肺燥为主,则应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则胃阴津亏,可伴见舌光红无苔;如若肠燥,则应兼见便秘等症。
(三)火热内生
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内火”的形成,一是阳气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二是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人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常见的表现:凡阳盛、邪郁化热化火及五志过极化火,多为实热实火,可见高热,午后潮热,面红目赤,尿赤,便干,唇舌生疮等症。若属虚火,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等症。
以上是针对中医专业考试试题关于内生“五邪”内容的介绍,愿有所收获,祝君考试成功!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