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艺术作品欣赏模拟题2
(一)绘画作品:
1.《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作。绢本设色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今天的节日集会。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者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画中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2.《洛神赋图》
顾恺之,东晋画家。《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绢本着色画卷。图的大意是曹植和仆从归途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人在舒展身腰,马在地上打滚。黄昏时节,停歇在洛水边上。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面对两支残烛,通宵不眠,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带着沮丧的表情和无穷的依恋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它不只表现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重要的是作者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画中用来衬托洛神的景物也被形象化了,如画面上有高飞的鸿雁和腾空的游龙;有云中的明月,初升的朝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传说的风神在收风,水神使洛水平静地与女蜗在歌唱。这借以描绘神灵都同情曹植和甄氏的爱情遭遇,不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更添加了神话梦幻的色彩。它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也是了解当时服饰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品。
3.《游春图》
展子虔,隋代画家。所画《游春图》为绢本。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全图描绘官贵仕人在风和日丽、春色宜人的季节,于郊外"踏青"的游乐情景。图卷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赫石涂染,显现早期山水画敷彩浓烈,富丽堂皇的古拙之美。《游春图》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说明隋代山水画独立成宗,而且改变了魏晋以来山水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形成了"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合理比例。此时的树木也不再是"伸臂布指"的幼稚形态,画法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夹叶点".但山石的画法仍处于"有勾无皴(一种表现山石质感的用笔方法)的初级阶段。着色呈"青绿色",开青绿山水画之先河。这幅被誉为"唐画之祖" 的青绿山水画作,对初唐山水画家的山水画起直接的启迪和楷模作用。
4.《步辇图》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遗余力地给予生动细致的刻画。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全图不设背景,以摹绘人物为主,结构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从细部描摹来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
5.罗中立《父亲》
罗中立的《父亲》,具有一种悲剧性震撼力,写实描绘相当深刻:运用特写构图,对头部形象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风"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时尚,应运而生,西方现代艺术中超级写实主义成为《父亲》的最合适的借鉴。今天面对《父亲》,我们仍能领受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和震撼力。尚在四川美院学画的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二)雕塑作品赏析:
1.《马踏匈奴》
中国西汉圆雕石刻,立于陕西霍去病墓前,表现的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马。霍在生前就是骑着这匹马征战厮杀,立下战功的。石马实际上是霍去病的象征。石马高1.68米,长1.9米,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艺术家用一人一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马征战的丰功伟绩。战马骠悍、雄壮、镇定自如,巍然挺立。与之对比的是,昔日穷凶极恶的匈奴此时仰首朝天,蜷缩在马腹之下,虽已狼狈不堪,仍然凶相毕露,面目狰狞,手持弓箭,企图垂死挣扎。作品通过简要、准确地雕琢,尤其是在马的腿、股、头和颈部凿刻了较深的阴线,使勇敢而忠实的战马跃然而出,又好像纪念碑一般持重圆浑。这一作品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一体,既自由又凝练,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雕刻艺术美。
2.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的,共用了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
主像卢舍那大佛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3.米隆《掷铁饼者》
米隆,古希腊著名雕刻家。善于运用写实手法创造性地刻划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掷铁饼者》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运动员之所以呈现出整体的形态,是由古希腊人的社会风俗决定的。因为,古希腊人在从事体育运动和宗教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时,男子往往赤身裸体。他们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乃是人的骄傲,是神性的体现。这种社会风俗反过来也促进了希腊人体雕像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术中崇尚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4.《维纳斯像》
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岛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著名古希腊雕塑艺术,大理石雕像。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是卢浮宫镇宫三宝之一。1820年被米罗岛上的一位农人所发现,被世人公认为希腊女性美的原型。像高两米略多一点,她的双臂已折断。它属于希腊化时期的作品。这尊维纳斯像看上去也微微有些倾斜,显出仿佛正倚靠着什么想象中的支撑物似的,这种处理手法使雕像增加了曲线美和优雅的动感美。评论家和艺术爱好者在这位长巾即将脱落到地上的女神的那优美的裸体像前常常驻足观赏很久。雕像取材于帕里安大理石,使这位女神躯体和肌肤显得轻盈而美丽,富有最典型的古典传统特色。作品融合了古希腊雕塑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手法阔大而简洁,人物端庄秀美。整个雕塑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律",成为后来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标准。成为古希腊雕塑的经典之作。
5.米开朗基罗《昼》、《夜》、《晨》、《暮》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雕塑家、画家。为佛罗伦萨巨头美第奇家族陵墓制作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昼》与《夜》、《暮》与《晨》,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刚刚从睡梦中惊醒,右手在背后支撑身体,眼睛圆睁向前方凝视;《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右手抱着头,深深沉睡,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暮》表现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醒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活力和光辉,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光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思想深沉和苦闷,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米开朗基罗写过一首诗:"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界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满足。不要惊醒我!"
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摩西》
6.罗丹《思想者》
罗丹,法国雕塑家。雕塑《思想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之一。它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男子是谁?他在想什么?没有答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这件作品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在《地狱之门》中,他可能是正在思考创作问题的但丁,也可能是罗丹自己,类似于自我的精神肖像。更广泛一点说,他象征着思想。无论怎样,这个人物的外形控制了罗丹的手。《思想者》成为惟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无数的展览中出现。所到之处,批评家满怀兴趣和欣赏之心对它进行分析。这件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解剖学的自由运用,大块隆起的部分使光线产生阴影效果,这与学院派冷冰冰的精细雕塑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音乐赏析:
1.民乐《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小名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1950年夏,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5 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民乐《江河水》
《江河水》中国民间乐曲,源于东北辽南鼓吹乐笙曲的同名曲牌。初为双管独奏,后被移植改编成二胡独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乐曲演绎了一个凄凉悲切的故事:某地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服劳役离乡而去,忽遭不测死于外城。妻子闻讯,如雷轰顶,在当时与丈夫依依惜别的江边,面对着滔滔河水嚎啕痛哭、悲愤欲绝,诉之泣之,遥相祭奠……乐曲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开始部分速度缓慢,旋律起伏,凄凉悲切。逐渐节奏顿挫,变化重复,表现出悲愤的情绪。中段音调平稳,好似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经改编后全曲更加激越悲愤,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此曲音乐形象深刻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闵慧芬的二胡演奏被小泽征尔评价为:"即使在休止符时,也有情感!"
3.民乐《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原为琵琶名曲,隋代秦汉子作,历史上实无其人。明末清初王猷定说:"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非,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些描写与《十面埋伏》的音乐意境极为近似,可能即为《十面》之前身。琵琶曲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主要是按照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的,类似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十面》属于武曲代表性作品。曲子戏剧性和写实性兼而有之,表现了刘邦和项羽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战争场面。它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音乐作品之一。
4.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5.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中国汉族民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有300年历史。《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编的《音乐辞典》中,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曲式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现代版《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民歌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新的代表性作品。
6.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这首交响曲是18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命运》名字的由来是一个趣谈——这首曲子以四个强有力音符"镪镪镪镪"开头,"就象是命运在敲门一般",这就是后来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原因。乐曲严肃深刻的主题、缜密细腻的展开形式与"欢乐自苦恼而来"的具有戏剧化色彩的感情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形成了贝多芬最负盛名的交响曲。这是部可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外音乐史的经典作品。本曲声望之高,演出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和震撼,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练,简洁,完整,统一,气势恢弘。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7.吉奥阿基诺。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根据这部作品写成,成为其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第二乐章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三乐章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为听众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他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创作出洋溢着生活欢乐、智慧的乐曲。
8.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俄罗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受到世人特别的钟爱。《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9.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其父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他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最著名作品为《拉德斯基进行曲》),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是《蓝色多瑙河》。奥地利境内的多瑙河景色像一幅幅迷人的油画。每当春暖花开时,阿尔卑斯山山头积雪未消,山下是一片苍翠的丛林。乐曲序奏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展开了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互呼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了多瑙河。之后,经过作者对旋律起伏的层层推进,情绪愈加爽朗活泼,朝气蓬勃,最后结束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施特劳斯完成了奥地利民间艺术形式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使圆舞曲成为比较成熟的音乐形式,其作品还有《春之声》等。《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10.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捷克著名音乐家。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德沃夏克创作最繁荣的时期。捷克的民族解放运动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一个艺术家也有他自己的祖国,他应该坚定地忠于祖国,热爱祖国!"1892年秋至1895年春,德沃夏克应邀到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但他始终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特别是在《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 等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新世界》交响曲,作品的构思所涉及的是作者的祖国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对祖国的思念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及作者对病故的父亲和初恋女友的哀悼,所有这些复杂的感情在这里交织在一起。
德沃夏克非常珍爱他的这部作品,他说:"每当演奏这部作品时,我总是十分激动,对她的价值我从不怀疑。" 第一乐章颇为宏大,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可称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是他身处他乡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第三乐章谐谑曲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第四乐章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形成辉煌的结尾。既威武而雄壮,又柔美而抒情的旋律,使《自新大陆交响曲》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作品,德沃夏克被视为世界的艺术家。
(七)舞蹈艺术:
1.舞剧《丝路花雨》
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于甘肃兰州,赵之洵、刘少雄等合力创作。《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活跃的敦煌壁画舞姿为主要舞蹈语言,造型、音乐、舞技都堪称完美。把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描绘了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恩爱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舞蹈结构上,突出了独舞的空灵和群舞的恢弘,女主角英娘舞段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被认为开创了"敦煌舞"独特的艺术流派。音乐采用以我国民族乐队为主的混合乐队演奏,以我国古典音乐为基础,吸收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民族古曲的韵味和调式特点,以及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吸收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古典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将波斯音乐素材加以发挥,体现了波斯人的风俗特征。该舞剧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2.芭蕾舞剧《白毛女》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胡蓉蓉等创作。
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带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有关"白毛仙姑"的传说。叙述了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得到了解放。贺敬之、马可等据此创作五幕歌剧《白毛女》。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原有题材,在保留原作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基础上,浓缩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诞生了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
《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成为民族芭蕾舞剧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是现代生活内容和芭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汇,服务于剧情的发展: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和参军后的英勇、干练;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深刻鲜明。而音乐更是优美动听,经久传唱。
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1964年首演,是第一部最成功的中国大型芭蕾舞剧。李承祥等编导。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向前进,向前进……"舞剧中的音乐早已唱遍大江南北,没看过《红色娘子军》的人,也曾听过这些旋律优美、节奏有力、通俗易懂的音乐,也曾受过它的感染。剧中所展现的南中国风情、女性细腻的情感、澎湃的革命激情,都为同类作品中少见,都为我们演绎了一幕精彩的红色南海情。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表现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4.杨丽萍的孔雀舞:
中国民族舞蹈的代表性作品,其表演艺术家杨丽萍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标志性人物。孔雀舞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精神的表达、认知,是云南傣族人的信仰,他们觉得孔雀是最美的,它象征着自然美好。像孔雀这样的一个生命繁衍的象征,孔雀开屏是为了吸引异性。这种舞蹈是他们的一种仪式,民间广为流传。杨丽萍通过舞台把对舞蹈的感觉展现出来——少数民族对孔雀的一种独特理解,一种舞蹈形式,审美定位产生这样的舞蹈。舞蹈寄寓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吉祥、和平、幸福、欢乐的心声。舞台上的形象是孔雀,也是傣家少女情感、思想、性格、心灵的真实流露与写照。不仅摹其形,而且抓其神韵,以神带形,形神兼备,心犀相通。杨丽萍大胆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人体动作的特点,创造了新的语汇,动作更奔放、挺拔、舒展、浑厚,更富有现代感。
5.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芭蕾舞剧,1935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公演。作品不论在结构规模、人物性格以及戏剧深度,都可算是众多版本之佼佼者,艺术价值最为突显。这部芭蕾舞剧充分显示了普罗高菲夫对旋律线条的匠心独具。在固定的和声与难以预料的转调手法的烘托之下,创作出独特魅力、感染力,令人永难忘怀的旋律,尤其是在刻划男女主角的情感上,更是动人与美幻。结构和富于创意的舞蹈编排,包括融入交响性的编舞方法,构成一种独特的舞台风貌。把技巧的发挥融合在戏剧进程中,强调"切题"而不耍弄技巧,因而在极具观赏性的富丽堂皇的舞蹈场面里,不时闪跃出晶亮的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的火花。双人舞是最能显示编导水平也最能代表整部舞剧特色的核心舞段。《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清新秀丽的舞蹈语汇描述缠绵排恻的情感世界,不但新颖而悦人眼目,以浓烈打动人心。第三段双人舞的结尾异常巧妙而意味深长:罗密欧一次又一次地托举朱丽叶使之像踏在一层又一层台阶上回到阳台——既是爱的真情流露,也是美的充分展示。
6.芭蕾舞剧《天鹅湖》
经典芭蕾舞剧,自莫斯科首演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在世界各国仍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成为芭蕾舞的代名词。《天鹅湖》故事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童话,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乐。讲的是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在森林湖畔嬉戏,一只本是怪鸟变成的魔王罗特巴尔特,施展魔法将公主奥杰塔变成了一只天鹅。王子齐格弗里德的成年之日,母后要为王子举行选妃舞会,王子闷闷不乐,忽见一群白天鹅掠过天空,王子随即持弓尾随来到湖畔,正要向一只头戴皇冠的白天鹅举弓射击,奥杰塔缓缓地站起掸理着羽翼向王子哀诉委屈。在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重奏的抒情乐曲中,奥杰塔与王子跳起了大段慢板的双人舞,王子对公主深表同情并产生了爱情。王子向公主起誓,要以纯真的爱情战胜魔法,让公主恢复人形。在选妃的舞会上,各国来宾相继跳起了各国民族舞蹈。魔王为了破坏王子与奥杰塔的誓约,将自己的女儿变成黑天鹅,假冒公主闯进宫来,以妖媚的舞蹈诱惑王子,两人跳起了著名的黑天鹅双人舞。魔王以为王子已经中计,一阵狞笑。霎时间天昏地暗,奥杰塔绝望地从窗外天空飞过,王子方知受骗,不顾一切与魔王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终,纯真的爱情战胜了邪恶,魔王被诛,公主和所有变成白天鹅的姑娘都恢复了人形,与王子欢欣起舞,迎着晨曦庆幸新生。
(三)书法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少学卫夫人书,后博采众长,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后人尊为书圣,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王羲之趁着酒意,满怀激情,笔走龙蛇,写了这篇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七个"不"字,绝无雷同。作者的气度、风采、襟怀、情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体式灵动绰约,神采奕奕,极具大家风范,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登峰造极。
(四)建筑艺术赏析:
1.北京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群,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公元1406-1420年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前后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故宫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前半部分为外廷,是皇帝朝政场所。建筑庄严、宏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太和殿在紫禁城对角线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不足以震摄天下。
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形式美等都是罕见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
2.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一座融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内最完整最宏伟的一座古建筑。"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相传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成此宫,现有建筑群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经过历代达赖不断扩建而成。
布达拉宫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玛布山(红山)。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外观13层,实为9层,面积约12万平方米。殿宇巍峨,金顶辉煌,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室15000多间。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帕提农神庙
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最大的多立克柱式神庙。菲狄亚斯指导希腊优秀匠师雕凿以描述和歌颂雅典娜为主题的浮雕杰作。神庙正面的主殿内供奉着雅典娜的高大木像,运用了贴金和镶嵌象牙的技术,雍容华贵,栩栩如生。希腊人按照观赏神庙时的视觉效果,对神庙进行了许多细腻灵活的处理。两侧的角柱在与天空的对比中间向上微微拱起,角柱加粗并向神庙的中心内倾,其他柱子也做了相应的内倾调整。如果把帕提农神庙四周的柱子按延长线向高空延伸,它们会在两公里半的上空精确地相交于一点,而这一点正是神庙的中心点。看起来像积木一样简单地组装起来的神庙,其实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的琢磨,绝无雷同,简洁明快,给人以神秘、雕塑般完美生动的印象。它"每个部分都是确切的,显出高度的精确性、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比例","在全世界的任何时代里没有能与之比拟的建筑,这是人类的最激动的时刻,当一个人受崇高的思想所鼓舞,会把它形象化为一个光与影的优美造型".
4.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首".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埃及金字塔从早期的王陵墓发展开来的。建筑金字塔的历史跨越了10个朝代。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5.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历时180多年建成。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是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28尊雕塑。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塑像,两侧是亚当和夏娃塑像。教堂内极为朴素。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6.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表演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与周围海上的景色浑然一体。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始于20世纪50年代。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紧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临墙眺望,白天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夜晚市内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犹如巴黎的铁塔,这座歌剧院已成为悉尼的标志,也是迄今人类最成功的现代建筑之一。
(五)园林艺术:
1.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世界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园林总面积达1000多公顷。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分三个区域: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全园以西山群峰为借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之处,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万寿山下昆明湖畔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宏伟。最北部的后山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人工景观、自然山峦与开阔的湖面融为一体,为中国园林设计的杰作。
2.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时89年竣工,占地564万平方米。山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 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种隆重的大典也在这里举行。湖区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间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名胜建造的。平原区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庄规模宏大,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3.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建于明代,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园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占地6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中园是主体和精华所在。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西园北半部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
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美在不言中。西部的盆景园和中部的雅石斋分别展示了苏派盆景与中华奇石,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咫尺之内现乾坤"是其设计和建造的理想品质。
4.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号称"太阳王"的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兴建凡尔赛宫苑,规模宏大,手法多变,成为法国规则式园林的巅峰之作。凡尔赛宫苑占地面积巨大,达6000多公顷。东西向主轴长约3公里,建造历史26年,很多地方修改多次,力求精益求精。宫苑主要设计者勒诺特尔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他的设计突出了"强迫自然接受匀称法则"的规则式设计理念,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是变化中的统一,即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统一,即一切多样性,都应该"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直线和方角的基本形式都要服从几何比例原则。勒诺特尔用多种方式进行植物造景,常绿树种在设计中占据首要地位。其非常独特之处在于大规模地将成排的树木或雄伟的林荫树用在小路两侧,加强了线性透视的感染力。勒诺特尔的园林构建风格统治了欧洲近百年时间,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