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中国艺术设计史3

来源: 2017-05-25 21:11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石器时代的设计
一般认为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80万年之前。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之间的漫长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也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饱满等形式美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小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实、优美的动物形装饰。
二、陶器的出现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磨制石器的出现。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从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原始陶器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澳洲、太平洋岛屿、北极地区、非洲的少数部族外,绝大多数民族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虽然有先有后,造型样式与装饰风格也存在不尽相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色彩,它总隐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三、玉器的设计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四、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五、青铜器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礼器等。其中青铜礼器十分发达,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显著的民族特点。青铜器按其使用方式主要分为食器、乐器(礼器)、工具、车辆和兵器五大类。
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或将乐器与礼器并列)四大类。食器包括炊器和饮食器,主要有鼎、鬲、盂等。酒器包括饮酒器和盛酒器,主要有爵、壶等。水器主要有盘等。乐器主要有钟、鼓等。
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主要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作用相当于酒杯。
新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手法,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使青铜器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青铜材料的铸炼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焊接、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技术方法在青铜器具的充分使用,使青铜文化有了一定突破。
六、象尊
象尊是商周时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商周时期一件造型、纹饰构成最具匠心的立体造型器物。全器为象形,象的造型,躯体肥硕敦实,长鼻高翘,鼻孔向前平伸,嘴向前突出,露出剑齿状门牙,粗短颈,眼眉突起,有较大耳盖。象背平直,四肢均匀,粗壮有力,足有五指,短尾下垂。整个象的雕塑生动逼真。纹饰的构思也很精妙,集各种传说神话中的动物于象体,使整器显得繁缛华贵,富有神异色彩。
七、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八、饕餮龙凤纹
饕餮龙凤纹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多用于青铜器和陶器。“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龙凤精神应归纳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奋进,和谐包容,仁慈宽厚,智慧灵敏,开拓创新精神。
九、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方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十、铁制兵器
在世界武器发展史上,兵器从开始就分为两大类:劈刺式和投掷式。史前人类所用的棍棒是最原始的劈刺式兵器,最早的投掷式兵器是人类投向敌人或猎物的石块。早期兵器的演变和革新,包含着技术进步。 
春秋时代,诸侯纷争。剑,作为一种兵器,在越国众多兵器群中数量最多,型制最工。史籍记载,绍兴城东南的铸铺、上灶、下灶等地,为越人铸剑的宝地。“吴戈越剑”名重一时,誉满海内外。 而且也反映了越国匠师们掌握这一工艺的娴熟程度。“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光”的赞叹。
青铜剑。春秋战国时期,剑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等社会上也盛行佩剑的风气,不仅军士佩剑,而且贵族、官吏亦佩剑。君王以佩剑为爱好,除护身外也常作为礼仪上的必佩之物。在绍兴市区已出土了数十柄,柄柄造型美观、质地坚硬,它们虽在地下长埋二千余年,却仍寒光逼人。可以说,越国青铜剑的制造,独具特色的越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绍兴博物馆展出的七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质地精良,造型各异。其中的一把平脊剑,通长42.2厘米,剑身宽3.8厘米,剑格饰有香草虺纹,剑首满饰斜方格纹,茎上铸有两周凸箍,箍上铸有横竖相间的条纹,剑锋留有明显的淬火痕迹,似未经使用,拟为越军将士殉葬之物。
十一、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及以前许多艺术设计制作中的重要成果,也是先秦文明的灿烂篇章。专门讲述“百工”的职务工作,这是先秦漫长历史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形成的最初结晶。《考工记》是一部春秋战国的艺术设计制作标准的书籍,分为上下两部分,开篇即将“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谓之百工”。意义:《考工记》中的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对于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而艺术设计的思想亦为人们重视。而《考工记》对设计职业的要求,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设计文化已进入一种艺术的层面。
十二、李斯小篆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提出“书同文” ,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十三、汉代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汉代中山王刘胜妻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的长信宫灯,造型是一宫女跽坐手持灯具,左手托底盘,而右臂的衣袖与灯体连结,中间空洞而封闭,利用虹吸的物理原理,将灯油的烟气,排放到在身体中贮存的水里,使烟气得到自然净化。在灯具部分,利用灯罩旋钮的开合,调节灯光的亮度,使灯光产生不同的变化效果,人工照明达到了高超的设计水平。整个宫灯是一种构思精妙、意味浓郁的艺术设计作品,其设计思想超越了时空,亦是难得的超凡脱俗的佳作。
(汉代)熏香的风气极盛,由南至北逐步推广。用以熏香的熏炉样式繁多,最为普遍的当为豆形、鼎形熏炉以及(博山炉),博山炉的流行反应了两汉时期神仙思想的盛行(道教)。熏炉作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器具的精致华美,得到了许多实际的便利。与熏炉并存的器具还炭炉。陕西茂陵汉墓中出土的铜暖炉,圆体直壁,深腹平底,提梁高足,是汉代炭炉的一种样式。而同时还有暖手的暖手炉,亦后人说的“袖炉”,置于袖中而轻盈润手,温暖如春。
十四、造纸术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十五、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造型设计特点,以写实为主,按照真人大小,一丝不苟,环环相扣,精准地再现了秦王朝的政治军事的现实。如对一个武士俑的发式、甲衣、靴式等等都有细致的刻画,一方面反映了工匠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秦王朝的设计文化成就。
十七、陶器
“秦专汉瓦”是秦汉时期陶制砖瓦技术的细腻精湛,种类复杂。而陶制砖瓦技术的丰富,也为土木建筑提供了屋顶的材料,而砖瓦的统一轻便,也为中原土木建筑样式的成型提供了必要条件。除了地砖和墙砖之外,还有楔形和榫头形的异形砖,用于砌垒拱形的顶部。而汉代砖瓦上常常有不同的纹饰并有云纹、文字、鸟兽一类的图案。在大型宫殿建筑上,方位性的瓦当纹样是汉代建筑的一种奇异标志。
十八、瓷器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出现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的分流。青瓷的出现在东汉末年。青瓷的生产主要以浙江越窑的青瓷成就体现了最高水平。瓷器的发达对于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相比于传统的器皿,它作为一种新的材料,有着优越的造型条件。早期青瓷的造型中常见的有双系壶、双耳罐等,短颈、鼓肩、矮身,纹饰简单,古朴大方。后期出现碗、碟、盘、盆,以及香炉、灯具等等,证明青瓷制品的发达及人们生活的精致。青瓷常常以动物为造型,增加了美感,增进了人与动物的亲和力。而北方的青瓷粗犷厚重,造型简单,多以器皿为主。北方瓷器以白瓷最为显著,釉色含铁稍高,呈乳青色。白瓷的技术是将瓷土和釉色中的含铁量减少到最少程度,才能保证瓷器的洁白程度。白瓷的出现,提高了制瓷技术,也为彩瓷的出现起了铺垫。
十九、佛塔与中国建筑结合
佛塔原称“浮屠”,为梵文的音译。在古印度是自下而上的半球体建筑,称为覆钵。后来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方形和矩形的基座。东汉末期,佛塔流行于中原,主要是用来供奉佛,因此,佛塔也成为了佛的化身和象征。佛塔的造型与中国建筑的结合,有着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金刚宝座式、喇嘛塔等多种样式的塔形。而在材料上是木、砖、砖木、砖石等不同结构的运用。 
二十、石窟
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结构式中心塔柱式,即在主室后部建一中心塔柱,四周开有佛龛,而主室后部凿成人字坡屋顶式,僧人可以居住,而窟壁均为绘画,以描绘千佛为主,故有“千佛洞”之称。这种中心柱窟的形制与印度支提窟有着渊源关系。支提窟为窟内有一圆塔,但塔顶和窟顶分离。而北朝莫高窟的中心柱窟吸收了斗拱、枋子、椽子等中原木构建筑的特点,并出现了方塔形的意味,也因地制宜利用石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制窟方法,从而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洞窟形式。 
元岗石窟—在山西大同西北的武州山,因其山岗连绵如云,而称“云冈”。云冈石窟在形制上各有不同,早期的“昙曜五窟”,基本上是一种穹隆式大洞结构一大佛为主,中期一般为前后两室,前为祭堂,后为佛殿。有些石窟门檐前雕有石柱,有些结构呈中心塔柱式,而柱式几乎是中国木塔的建筑形式,晚期以“千佛洞”为主。 
龙门石窟—石窟就建立在秀丽逶迤的龙门山壁上。龙门石窟呈现窑洞的形式并结合木结构建筑,周壁上有数百大中小型佛龛,龙门山为石灰岩质,山体坚硬,佛像的雕刻技术能够表现出非常精巧细腻的水平,成为北魏中原佛教文化的象征。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山势巍峨,因其形如民间的麦垛而闻名。积山石窟早期属方洞平顶保留着西域的特色,而晚期是覆斗型石窟,体现了中原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其他石窟—河南巩县石窟寺、河北南北响堂山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寺、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
二十一、文字书体变化
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成熟的书体。如章草、行书、楷书的成熟稳定并进一步流行。魏晋时期的书体特征是从今隶向楷书转变的过程。楷书成为一种中华民族表达文化意志的正式书体。与楷书应用的变体书写方式也联袂而出,草书随着书体改革,将章草演变为今草,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但因草书书写的随意性,容易使文字表达出现模糊,于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也成熟起来。至此,中国文字书写字体的基本形式确立。书体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急剧变化。魏晋时期政权更迭,文字的多元化特性,导致了书体的变革。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变化,例如纸张替代简牍的材料广泛应用于书写的过程。
二十二、书籍装帧
隋唐五代的书籍装帧形式主要有(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无论是写书还是印本运用最为普遍的还是汉代以来流行的(卷轴装)。经折装即折子装,是受卷轴装和梵夹装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书籍装帧形式。经折装即将佛经卷折叠起来,成为一定的宽度,前后用硬纸或木版夹护,并将硬纸木版裱糊成为书皮,方便经卷的阅读。这是因佛经的流行兴起的一种新的书籍装帧形式。旋风装,是一种特殊的书籍装帧形式,吸收了经折装和卷轴装的优点,但是有着自身的特色,这种书籍多是音韵类的工具书。旋风装即将单页折起成为双面文字,然后从右向左排压过去,后一页在前一页下面,并留出来书页的边,便于检索。以此类推,宛如鱼鳞或旋风状。而将所有的书页又装裱在同一张长纸上,可以卷起,成为卷轴样式。
二十三、椅子
隋唐时期家具设计中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出现了椅子。椅子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还是“席地而坐”。椅子从西域渐入中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家具物品。椅子作为坐具,提升了人的身体重心,改变了盘、跪、箕等传统习惯性的坐姿,较之于胡床和墩的坐具,加强了坐姿的稳定性。而椅子的靠背、扶手、脚踏,对人的身体重量有着明显地分散性,适应着劳作和休息的不同需要。
二十四、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特殊的多色釉陶器,在盛唐时期便达到了繁华的高峰。唐三彩的釉质为硅酸铝,再加入铅灰为助溶剂,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色调配置。三彩是泛称,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五、六种色彩。唐三彩是一种明器。往往反映墓主人生前的豪华生活,从牛马房仓到神兽动物,展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唐三彩的特点:1.低温烧制2.颜色,以“三彩”名之,并非指三种颜色,“三”为虚词,表示颜色多。3.用途。在盛唐时期最为盛行,并以之作为帝王权贵殉葬的明器。4.题材。三彩主要制作各类人物、动物俑以及形形色色的器皿。
二十五、雕版印刷术
在唐朝中后期,无论是书写、绘制、刻工、纸张、以至墨色,雕版技术的实施条件已经具备。文字书写的规范化为印刷术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条件;绘画水平的提高为印刷术创造了外部的文化氛围;刻工技术的精湛,南北方文化的交流;纸张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提高;制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唐墨细腻光洁;印章的应用。
在唐朝中后期,无论是书写、绘制、刻工、纸张、以至墨色,雕版技术的实施条件已经具备。文字书写的规范化为印刷术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条件;绘画水平的提高为印刷术创造了外部的文化氛围;刻工技术的精湛,南北方文化的交流;纸张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提高;制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唐墨细腻光洁;印章的应用。
二十六、宋代制瓷
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制瓷业的推动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宋代文物风流,艺事竞发,诸多的文人雅士对制瓷业的关注,提高了制瓷业的社会地位。瓷器的文化品质在不断的提升中,制瓷艺人也获得了相应的精神认同。3宋代煤矿开采技术也有着新的发展,煤炭的生产数量增加,用煤炭作为烧窑的燃料,增加了窑内的火力温度,改变了柴薪烧窑的不稳定性,对窑炉温度的持久性有了充分的保证,这对于宋代制瓷业的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胎土,釉色,彩料的研制,使瓷器的烧制技术普遍提高。但是,窑场受地域原材料因素的影响,在制作技术上有着区域明显的相似特征。因此,宋代制瓷有着明显的文化品格,以致成为宋代文化的典范。
①对著名瓷窑及系列产品的总结。②形神兼备的造型语言,即有实用性,而且易用,功能强大,占居日常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③数量大,质量高。
二十七、五大名窑
【南宋官窑:窑址—浙江杭州,特点—紫口铁足。   汝窑:(寥若星辰、珍如拱壁、价值连城)代表着宋代制瓷的最高水平,为官窑的场地之一。窑址—河南宝丰清凉寺, 特点—天青色釉、细小开发 。 钧窑:窑址—河南禹县,特点—胎质厚重,色彩斑斓。  哥窑:窑址—浙江龙泉,特点—金丝铁丝。定窑:窑址—河北曲阳县,特点—刻工。】
五代至两宋时期的瓷器造型设计大体可分为瓶类、壶类、盒类、罐类,其它类别等。瓶类以梅瓶最具特色。 
梅瓶,小口,短颈,圆肩,长身,尤以小口窈窕,瓶有秀丽妩媚之韵,梅骨清像之姿。又因深腹稳重,容量颇大,多为盛酒器。梅瓶还有另一变化的瓶形,小口,圆肩,鼓腹,腹部呈圆弧形,优美饱满,典雅庄重。 
长颈瓶,盘口,长颈,鼓腹,圆足,器皿上有横条的弦纹装饰,以官窑中哥窑的裂片和“紫口铁足”为产品标志特征。 
玉壶春瓶,口部外斜,长颈削肩,鼓腹圆足,为宋代的典型瓷瓶造型。 
仿古瓶,如贯尔瓶,仿商周青铜器的尊形,扁口,扁腹,肩部有穿孔耳,官窑烧制的产品,以观赏把玩的用途。 
壶类有青釉壶,五代时期的越窑青釉壶为敞口,短颈,圆肩,深腹,曲柄与口部相连,壶口在腹部,颈部有两系,为盛酒器。青釉壶在宋代耀州窑产品,高颈,圆腹,曲柄,鸡头壶嘴。从唐代的凤首壶演变而来,亦为盛酒器。
倒流壶,耀州窑的青釉壶产品,盛酒器,无颈,圆腹,而上部只要壶嘴,酒水从底面壶口灌入,利用壶腹的内壁分割,形成循环流水的结构,充分利用水流力学的原理,为宋代制瓷中的奇异造型。 
盒类多为生活用品,有粉盒、镜盒多子盒等。 
粉盒,扁圆,浅腹,平底。口沿为子母扣,为贵族妇女的粉饰容器。 镜盒即盛装铜镜的盒子,扁圆浅腹,盖上有如意钮,盖盒为子母口连接。 
多子盒为一盒之中有数个小杯,子母口,中间以瓷条分割,使小杯固定,避免碰撞。 罐类从五代至宋有所变化。 
夹耳罐,青瓷系产品,为民间水器,直口有盖,圆肩深腹,肩部有两组系扣,一组为单口,一组为双口。盖上有两片带孔的瓷片,可以固定罐盖,起到合缝严密的作用。 碗盘类,碗为敞口唇沿,弧斜浅腹,圆足内收,宋碗造型为口大足小腹浅,雅致大方。而碟多为平底斜收。盘即敞口浅底,也有滚边镶沿的装饰效果。渣斗,阔沿,浅腹,圆足,为宋代宴饮的盛渣器具。 
三足尊,为盛酒器,广口,直身,平底、三足等基本特征。还有三足洗,为文房用品,广口,浅腹,平底,三足,多为汝窑产品。
二十八、活字印刷
北宋出现 北宋活字印刷的出现,提高了印刷速度,而活字印刷应用范围广泛,对于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有着根本的意义。区别:毕昇的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区别在于以胶泥刻字,烧成陶质字型,使其每一个字单独出现,印刷时将单字排出文章用字的秩序,用松脂、黄蜡、纸灰一类的材料固定在铁板上,再用另一铁板压平版面,使字面平整,便于印刷。
二十九、元代制瓷
 在装饰方面有印花、画花、雕花、青花等多种技术,提高了制瓷水平,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等瓷器。元代制瓷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采取花卉蔬果、神话故事、山水动物来装饰瓷器,造型别致,色彩富丽。甚至在瓷枕制作中以透雕的方式,将历史神话作为题材,表现出典雅浓郁的艺术氛围。而书法也成为装饰的内容,使图案和书法共同形成了纹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装饰手法多利用胎质的釉色变化。如元代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就是以贴纸敷遮在已绘制好的龙纹图案上,施以蓝釉,揭去纸张后再在龙纹上涂以白釉,烧制成型后,蓝白相间,精彩纷呈。
三十、郭守敬 元都大宫
郭守敬与尼泊尔的阿尼哥合作,设计修建了元大都的司天台(观象台),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改进了浑仪,制造了仰仪,进行测绘天象。郭守敬制定了《授时历》,采用了宋人研制的一年为365.2425日的计算方法,与现代年历的时间相同,使元代的天文水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郭守敬改进了圭表,除了加长圭竿,还设计了“景符”和“窥几”使圭表的准确度提高,并能够在月光下观测。 
元大都在宫殿建筑上的特点:宫殿的建筑有南北两部分,南边以大明殿为前朝主体,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大明门是宫殿的正门。北面以延春阁为后廷宫殿,殿内布置成为蒙古族的“毡帐”形式,广置壁毯、地毯等室内织品,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文化特点。
三十一、金银器
辽、金、西夏、元代的金银器具的大量制作,除了对大唐风韵的继承,还有草原游牧民族对金银器具的天然喜爱。特别是元代,疆域广阔,西域、波斯的金银工匠,常常成为了元帝国的奴役,金银器具的出现在贵族及富裕人家,并形成豪华的风尚。辽代的金银器具除了继承了唐代的一些特点外,北方游牧民族的豪饮风气本身对金银器具的兴盛有着根本影响。元代的金银器具制作技术较之辽、金、西夏诸代更为先进。尤其以錾刻、模冲、锤揲、镂空、掐丝、错金等技术体现了元代精湛的制器水平,娴熟地运用了各种制作技巧对金银器具进行装饰加工,使金银器具的数量空前剧增。
三十二、瓷器釉色
出土实物和窑址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瓷器的故乡在浙江。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以铁为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的高温釉青瓷,这是由当时的工艺条件决定的。 如前所述,中国 最早出现的釉是草木灰柚,草木灰釉的一个特点是:含有高温釉所需要的各种化学组成,包括着色剂FezCb。 因此,无须配入其它原料,单独使用,在高温下就能熔融成青色或黄绿釉, 在技术上简单易行。而且其原料易得,因为每个窑场都采用柴草烧窑,也不用辗磨,只要略为处理一下就可使用,所以这种 草木灰釉为夏商原始瓷的制作工艺所普遍果用。汉代瓷器的试 制和发明,继承了这一传统制釉工艺,使得中网皆先发明出来的瓷器就是高温釉青瓷。
三十三、紫禁城宫殿
紫禁城宫殿建筑的设计布局体现了中国园林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民族特色:1.追求自然美。2.追求景致的层次感。3.崇尚意境。同样展现了清代宫殿室内设计的特点:1.沿中轴线严格对称的布局。2.超大尺度的空间。3.隐性分割的空间,形成独立于大空间之中的小空间。4.通过特殊的色彩和装饰的象征作用,渲染统治者的神圣。5.室内装置材质高档,突出皇家的富贵。
三十四、明清家具
相同点:设计和使用基本是以功能为主,装饰手法也多是对材质的利用,于是硬木的紫檀、黄花梨等家具在朴素无华的表面中,蕴藏着家具的名贵。家具风格有雕琢的装饰现象,增加家具的华贵贵重。  不同点:明式家具在尺度、比例、均衡、对比、节奏、韵律等方面的风格特征,始终有着简洁明快流畅自如的特点。明式家具的结构明确,往往形成了家具尺寸的统一,使许多材料能够广泛得以利用,在家具设计中吸取了许多构建筑上的制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家具的功能与实用价值。而且在细节上也不失精细的制作,如扶手的弧度,有玉圆珠润的效果;桌凳的收腰,犹如美人亭亭玉立,直脚和蹄角的不同变化,加强了明式家具的虚实对比,使变化统一在家具的风格中。清代家具较之明式家具更繁琐雕琢,富丽华贵。如椅类,明代的太师椅是圈椅形制,而清代的太师椅却是指一种雕花扶手椅。而一般的扶手椅,往往也显得厚重宽大,花饰琐碎,气息浑浊。从清代家具的制形上看,床榻、桌椅、箱柜等家具的实用特征尤为明显。
三十五、明清书籍装帧和保护书籍
明清时期的书籍装帧形式以线装为主,其次还有毛装的样式。而保护书籍的方法,有函套、夹板、函盒、书箱,以至书橱和书架 
三十六、天工开物、鲁班经、三才会都、大清工部工程做法
《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全书共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依次排列,也可以以技术分类18卷。此书实为中国古代手工业、农业的百科全书。从设计史的角度上看,其中的纺织、服饰、砖瓦、陶瓷、车船、兵器、颜料、珠玉等部分,保存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鲁班经》,《鲁班经》是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民间木工行业技术书籍,全名《鲁班经匠家镜》。《鲁班经》对房舍施工构筑,建造工具和定位技术。以及常用建筑的类型尺寸,生活工具、家具的形制都有详细的说明。 
《多能鄙事》相处为明代刘基所著。是一部农书类以及家庭手工业的技术书籍。全书分为10卷,其中,卷4服饰类介绍纺织品的加工整理,分为洗练法和染色法两大类,是收集当时浙江地区民间的练染工艺技术汇编而成。 
《三才图会》是明朝嘉靖年间王圻、王思义所撰,一共106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特点是一事一图,说明详细。为形像地了解和研究明代的宫室﹑器用﹑服制和仪仗制度等提供了大量资料。 
《大清工部工程做法》为了提高建筑质量,减少浪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清代建筑成就的一部重要书籍。
三十八、民国广告
民国时期是中国广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它不仅是我国现代广告的肇始期,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此一时期,西方广告学开始引入中国,中国开始建立起了广告学的初步架构,随后广告学研究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播形式得到了发展;城市中的车身广告,橱窗广告,广播广告非常普及。也能利用铁路沿线,进行墙体广告发布活动。以中国传统戏曲人物故事,时装美女。花鸟鱼虫为题材,彩图印刷,广为散发月份牌的形式来发布广告。抗战时期广告受战乱影响,除了采取一些传统的寿星、八仙、花卉等吉祥图案进行传播,广告形象也常常利用花木兰、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或长城、雄狮等形象,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文化类招贴,是文化活动的宣传,于是也称宣传画,是设计和绘画的结合。商业类招贴,是促销海报,是露布、布告、通知一类的艺术设计表现。政治类招贴,是因为某些政治活动和需要,而广为宣传的形式,是标语、口号等等的形象化。另有风俗类招贴以及邮票等特殊的招贴。
三十九、二十世纪书籍装帧
20世纪书籍装帧的线状书逐渐没落,新型书籍装帧开始面世。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改革,形成了新的书籍形式。这种风气随着1949年之后的文字改革,书籍装帧基本定型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简化字横排,封面是从右边翻页的形式。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