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艺术鉴赏美学》讲纲
《艺术鉴赏美学》讲纲
第一章 艺术审美鉴赏引论
一、艺术欣赏的本质: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审美教育必不可缺的过程。首先,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次,艺术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为了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享受与创造、娱乐与教育密不可分地包含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欣赏正是实现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必要环节。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二、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
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包括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方面。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可供欣赏的艺术的典型形象。各个艺术门类运用不同的艺术材料、表现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离开了艺术语言,便谈不上美的创造和欣赏。
艺术欣赏则是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丰富了艺术形象的生活内涵,具有“再创造”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欣赏不仅是接受,也是艺术创造的延续和扩展,它使艺术品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
艺术欣赏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在发现中肯定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
1、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2、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3、艺术欣赏中“再创造”和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
三、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则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而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
第二、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四、艺术欣赏方法:
1、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2、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艺术的审美特性;
3、重视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把握;
4、不断深化和扩展以有的审美感悟;
5、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
6、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在欣赏中实现各类艺术相互阐发、触类多通。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审美教育必不可缺的过程。首先,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精神产品。其次,艺术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为了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要,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享受与创造、娱乐与教育密不可分地包含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欣赏正是实现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必要环节。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二、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
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包括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方面。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可供欣赏的艺术的典型形象。各个艺术门类运用不同的艺术材料、表现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离开了艺术语言,便谈不上美的创造和欣赏。
艺术欣赏则是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丰富了艺术形象的生活内涵,具有“再创造”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欣赏不仅是接受,也是艺术创造的延续和扩展,它使艺术品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
艺术欣赏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家所创造的美的发现,在发现中肯定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
1、艺术形象是欣赏者发挥想象的客观基础;
2、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
3、艺术欣赏中“再创造”和艺术家的创作各有特点。
三、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则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而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
第二、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艺术批评则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四、艺术欣赏方法:
1、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2、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艺术的审美特性;
3、重视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把握;
4、不断深化和扩展以有的审美感悟;
5、把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
6、加强广泛的艺术修养,在欣赏中实现各类艺术相互阐发、触类多通。
第二章 建筑艺术欣赏
一、建筑艺术语言:
1、建筑的双重性:物质性与精神性。
建筑首先具有物质性,它具有物质使用功能,它的存在受到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的很大制约;建筑也具有精神性,它要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在高层建筑,这种渴望还将促使它上升为真正的艺术,其精神意义甚至还可能超过物质性。
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三个层次。
最低的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
中间的层次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即称为美观,重在“悦目”;
最高的层次是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重在“赏心”。
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
建筑是一种表现性艺术,重在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激发出欣赏者的相应情感来。
表现性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它会唤起更多的“同情者”。
4、建筑艺术语言:
(1)面:如雅典帕提侬神庙和中国佛光寺大殿的立面。
(2)体形:如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佛塔。
(3)体量:如欧洲教堂和中国园林建筑。
(4)空间:如喇嘛庙殿堂和哥特式教堂中殿。
(5)群体:如北京城和中国园林建筑。
(6)环境:如美国的流水别墅和日本的地下商城。
5、建筑文化内涵:
建筑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雨果语),它和产生它的文化整体土壤具有密切的联系。
建筑的文化内涵说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精神因素促成的结果。
二、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1、雅典帕提侬神庙:
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是希腊雅典城中心一座祭祀其守护女神雅典娜的卫城里最主要的一所殿堂。这是一座长方形建筑,全部用白大理石建造,下有三层台级状台基,四周围有柱廊,陶立克式石柱比例壮硕,十分挺拔;柱上栊间版上饰浮雕,浮雕涂着金、蓝和红色,颜色鲜丽明快。整座神庙非常精美,风格单纯、明朗和愉快,体现出雅典自由民民主政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为后人树立了“不可企及的典范”。
2、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是欧洲中世纪末期哥特建筑早期的成熟作品。其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上、中、下各层有许多尖拱和高窗。可以看出,尖拱、高窗、壁墩和竖高的雕像都统一在向上的动势之中,垂直感很强,这正是哥特教堂的特点。在侧廊屋顶上,暴露着一条条横空出世的“飞拱”,将中厅拱肋的横推力传到一片片横墩上,这也是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大胆创造。那垂直向上的狭高空间和体态都渲染着上帝的崇高和人性的渺小,从各个方向的彩色玻璃窗射进来的迷离光影也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气氛。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显现。
3、罗马圣彼得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506年开始建造,历时120年才建成。其最大特点是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而逻辑简明,富有纪念性,与采用拉丁十字平面,处处尖塔耸立,复杂多变的哥特教堂完全不同。罗马圣彼得教堂不愧为伟大时代的纪念碑,大穹顶由尖至地高达137.8米,直径41.9米,气质非常昂扬,健康而饱满。四角各一小穹隆与之呼应,更突出了大穹隆的统率地位。这个大穹隆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十九世纪还不断被人模仿。
4、泰姬陵:
这是一座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艺术精品之一,被称为“印度的珍珠”。在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建于1630——1653年莫卧儿王朝,是一座名为泰姬·玛哈尔的王妃陵墓。
伊斯兰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是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隆,建筑群的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以及高度发达的以几何文为主的装饰图案和采用彩色玻璃面砖等。泰姬陵体现了这些特点,只是其陵堂完全用白大理石建造。
陵墓环境极为单纯,碧水绿草蓝天,衬托着白大理石陵堂,圣洁静穆。陵堂是运用多样统一造型规律的典范,形象完整,比例恰当,统一而不单调,妩媚明丽,有着神话般的魅力。
5、朗香教堂:
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浇注的现代建筑,在法国孚日山区一座小山顶上,建于1953年,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和主将之一勒·柯比西耶晚期最著名的作品。
现代建筑从本世纪诞生以后,其主要倾向是强调建筑与现代功能、现代材料和结构的完美结合,反对复古主义。建筑形象趋于简洁,有时近于单调。50年代以后,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和传统的思潮兴起,建筑的精神意义也重新得到重视。朗香教堂就体现了柯比西耶的探索精神。
这座乡村小教堂是一座充满浪漫情调的建筑,形象奇异,墙和屋顶没有一处是平面,一切都无以名状,就像一座中空的抽象雕塑。它的粗野、怪诞虽不符合传统美学标准,却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建筑师充分发挥了混凝土高度可塑的特性,创造出出人意外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曲面、梦幻般的神秘气氛都符合宗教的要求。
6、北京城和北京故宫:
中国建筑艺术以木结构为主,特别强调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的艺术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群的构图之中,北京城及其宫殿是它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们都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和元代宫殿的废墟上建成的,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500余年。
北京城初建部分呈方形,城内有皇城和皇城内的宫殿(又名紫禁城),是典型的三城相套格式。后又在城南加筑“外城”,总平面呈倒“T”字型,原城又称为内城。
北京城艺术构思的主导思想是通过严整规则的构图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全长达7。5公里,以城楼、宫殿区的高大建筑和广场、鼓楼和钟楼把全轴线分为三大段。自南向北,三段渐次缩短,作为前导的前段和作为收束的后段节奏较为和缓,衬托出作为高潮的中段即宫殿区更为浓郁、壮丽和尊贵。在城外南、北、东、西四面分置天、地、日、月四坛,与高大的城楼城墙一起,都是位于核心的宫殿的呼应。
北京城和北京宫殿建筑艺术表现的丰富而精微的哲理,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典范。
7、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在城市南部、中轴线东侧,始建于明初,距今500余年。天坛是冬至日皇帝祭天的地方,是中国特有的延续数千年之久的
礼制建筑之一。
建筑分两组,分置于轴线两端。南端是圜丘和皇穹宇。院北过成贞门是又长又宽的“丹陛桥”大道。轴线北端祁年殿在方院内三层白石圆台上,是一座三重檐圆形大殿,石台各层边沿栏杆与圆殿檐柱呈放射对位。三檐都覆盖青色琉璃瓦,造型单纯洗练,很富纪念性。
祁年殿是祈求丰收的祭殿,它的12 根檐柱、12 根内柱和4 根中心“龙柱”分别象征与农业节历有关的12 时辰、12 个月、24 个节气和一年的四季。天坛各主要建筑都使用圆形平面,寓意于天,造型上也取得呼应。
8、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不同,前者可称为自然式,特别重视遵循大自然自由多变的法则,同时又给予典型化的提炼加工,使之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后者可称为几何式,其花坛、道路、水渠、水池和栽植方式都强调几何规则形,甚至树木都剪裁成几何体,要“强迫自然符合匀称的法则”,有很强的人工化倾向,反映了西方人更重视改造自然的观念。两种园林,与中国的规整式城市和西方的自由式城市恰构成有趣的对立互补关系。
中国园林可分为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两大流派,前者以江南地区水平最高,后者分布在北京附近一带。
(1)、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但水平更高。园主多是文人,风格高雅清秀,构思精致细腻,富有书卷气。始建于清乾隆(1736—?年)时的苏州网师园是其优秀代表之一。
网师园含蓄而多趣,园内有小池、短廊、半亭、叠石、山墙和花树,组成了均衡得体丰富如画的构图。建筑色彩为黑瓦、白墙、栗色柱子和梁架,不饰彩画,非常高雅。
(2)、皇家园林:规模很大,在整体自由构图中局部又透出严谨,风格倾向华丽富贵,体现出宫廷的审美趣味。园中常附属有宫殿区。北京颐和园可作为代表。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乾隆时在元明寺观基础上改建而成,利用万寿山和山南昆明湖自然山水,总面积超过330余公顷,境界开朗丰赡,疏阔淡远。全园总体构图以自由灵巧为主,但在宫殿区和佛香阁范围内仍用轴线对称手法,以体现其较为庄重的气氛。建筑形象仍属北方皇家建筑风格,饰以浓艳的油漆和彩画。
9、中国古塔:
塔是佛教纪念性建筑物,主要有楼阁式和密檐式。楼阁式主要为木构,或砖石仿木构形成,椰油砖身木檐的,外观就是一座楼阁。密檐式塔都是砖石建造,层层密檐则取法于重楼。此外,还有单层亭式塔、金刚宝座塔和喇嘛塔。
(1)、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属密檐砖塔,建于唐代。平面方形,第一层塔身特高,上接密檐15层,总高40米。总体造型挺拔俊秀,中部偏下微微膨出,上下收小如梭,上部收尖,轮廓柔韧饱满,似乎内部充溢着一种富有生气的活力。
(2)、山西应县释迦塔:是现存唯一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外围又加一重围廊,所以有六檐。各层之间是“平座”,使大塔沉实稳重。塔总高达67.3米,比例壮硕,气势宏大,性格稳健浑朴,体现了华北的地方文化气质。
(3)、上海龙华塔:属砖身木檐楼阁式,建于公元977年(北宋)。平面八角,高40 余米。总体造型秀丽高挺,塔刹瘦劲,翼角飞扬,十分清秀灵巧,仿佛注入了江南地方文化的清灵之气。
10、布达拉宫:建在被称为“宗山”的山顶,为西藏最大的宗教中心,又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达赖的宫殿。建于1645年(清初),东西长360余米,高117米,包括山坡总高178米,是世界少有的巨大建筑,非常雄伟壮观。
布达拉宫采用非对称自由聚合布局方式,体形丰富多变,但各部又有机组合,有强烈的整体统一感并和环境取得协调。设置经堂、佛殿的中央主体红宫最高最大,成为统率全宫的构图中心。东西白宫分别作为达赖寝宫和一般僧房,簇拥在红宫左右,起衬托作用。
布达拉宫还很强调夸大建筑的高度,如侧脚的运用,体量的多处进退增加很多边棱,在下部加了几层假窗已增加层数感等。整个立面处理下简上蘩,下粗上细,至顶端更以金顶金幢踵事增华,自然将视线引向高处。
布达拉宫巍峨辉煌,粗圹有力,气势磅礴,充满神秘而攫人的艺术感染力量,是藏传佛教特有文化风情的突出标志。
三、建筑艺术欣赏方法:
1、对形式美法则的了解与掌握:
美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多样统一,或叫有秩序的变化。美的规律在造型艺术上的体现就是所谓“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对称、主从、均衡、节奏、韵律、对位、对比、尺度、明暗、虚实、质感、色彩……等等。德国音乐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要具备一些建筑学的知识:
建筑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它包括艺术美,也包括生活美,后者又体现为技术美(功能美、材料美、结构美、施工工艺的美)和环境美,体现为美与善、美与真的统一。建筑的善与真,就是建筑学的知识。欣赏建筑美时应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整体的评价。
3、体会情绪意境:
建筑艺术所传达的精神性内容就是它所造成的一种情绪氛围或意境。情绪意境的取得,更多的是通过形式美的手段,存在与建筑艺术作品整体形象与人的心灵的共鸣之中 。例如帕提侬神庙的明朗、愉快、泰姬陵的圣洁、沉思,紫禁城的庄严、凝重和苏州园林的高雅、宁静等等。因此要开启心灵,感受它的情绪意境,激起相应的情感活动。
4、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这是建筑艺术欣赏的最高层次。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都是那个民族、那个时代文化整体的一种艺术的物化表现,因此欣赏建筑艺术,应该联系到作品所处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广域文化环境去认识它,才会发现建筑艺术所传达的朦胧情感,都是所植根土壤的文化内涵的真切反映。
1、建筑的双重性:物质性与精神性。
建筑首先具有物质性,它具有物质使用功能,它的存在受到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的很大制约;建筑也具有精神性,它要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在高层建筑,这种渴望还将促使它上升为真正的艺术,其精神意义甚至还可能超过物质性。
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三个层次。
最低的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
中间的层次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即称为美观,重在“悦目”;
最高的层次是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重在“赏心”。
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
建筑是一种表现性艺术,重在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激发出欣赏者的相应情感来。
表现性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它会唤起更多的“同情者”。
4、建筑艺术语言:
(1)面:如雅典帕提侬神庙和中国佛光寺大殿的立面。
(2)体形:如埃及金字塔和中国佛塔。
(3)体量:如欧洲教堂和中国园林建筑。
(4)空间:如喇嘛庙殿堂和哥特式教堂中殿。
(5)群体:如北京城和中国园林建筑。
(6)环境:如美国的流水别墅和日本的地下商城。
5、建筑文化内涵:
建筑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雨果语),它和产生它的文化整体土壤具有密切的联系。
建筑的文化内涵说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精神因素促成的结果。
二、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1、雅典帕提侬神庙:
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是希腊雅典城中心一座祭祀其守护女神雅典娜的卫城里最主要的一所殿堂。这是一座长方形建筑,全部用白大理石建造,下有三层台级状台基,四周围有柱廊,陶立克式石柱比例壮硕,十分挺拔;柱上栊间版上饰浮雕,浮雕涂着金、蓝和红色,颜色鲜丽明快。整座神庙非常精美,风格单纯、明朗和愉快,体现出雅典自由民民主政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为后人树立了“不可企及的典范”。
2、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是欧洲中世纪末期哥特建筑早期的成熟作品。其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上、中、下各层有许多尖拱和高窗。可以看出,尖拱、高窗、壁墩和竖高的雕像都统一在向上的动势之中,垂直感很强,这正是哥特教堂的特点。在侧廊屋顶上,暴露着一条条横空出世的“飞拱”,将中厅拱肋的横推力传到一片片横墩上,这也是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大胆创造。那垂直向上的狭高空间和体态都渲染着上帝的崇高和人性的渺小,从各个方向的彩色玻璃窗射进来的迷离光影也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气氛。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显现。
3、罗马圣彼得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506年开始建造,历时120年才建成。其最大特点是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而逻辑简明,富有纪念性,与采用拉丁十字平面,处处尖塔耸立,复杂多变的哥特教堂完全不同。罗马圣彼得教堂不愧为伟大时代的纪念碑,大穹顶由尖至地高达137.8米,直径41.9米,气质非常昂扬,健康而饱满。四角各一小穹隆与之呼应,更突出了大穹隆的统率地位。这个大穹隆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十九世纪还不断被人模仿。
4、泰姬陵:
这是一座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艺术精品之一,被称为“印度的珍珠”。在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建于1630——1653年莫卧儿王朝,是一座名为泰姬·玛哈尔的王妃陵墓。
伊斯兰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是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隆,建筑群的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以及高度发达的以几何文为主的装饰图案和采用彩色玻璃面砖等。泰姬陵体现了这些特点,只是其陵堂完全用白大理石建造。
陵墓环境极为单纯,碧水绿草蓝天,衬托着白大理石陵堂,圣洁静穆。陵堂是运用多样统一造型规律的典范,形象完整,比例恰当,统一而不单调,妩媚明丽,有着神话般的魅力。
5、朗香教堂:
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浇注的现代建筑,在法国孚日山区一座小山顶上,建于1953年,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和主将之一勒·柯比西耶晚期最著名的作品。
现代建筑从本世纪诞生以后,其主要倾向是强调建筑与现代功能、现代材料和结构的完美结合,反对复古主义。建筑形象趋于简洁,有时近于单调。50年代以后,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和传统的思潮兴起,建筑的精神意义也重新得到重视。朗香教堂就体现了柯比西耶的探索精神。
这座乡村小教堂是一座充满浪漫情调的建筑,形象奇异,墙和屋顶没有一处是平面,一切都无以名状,就像一座中空的抽象雕塑。它的粗野、怪诞虽不符合传统美学标准,却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建筑师充分发挥了混凝土高度可塑的特性,创造出出人意外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曲面、梦幻般的神秘气氛都符合宗教的要求。
6、北京城和北京故宫:
中国建筑艺术以木结构为主,特别强调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的艺术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群的构图之中,北京城及其宫殿是它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们都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和元代宫殿的废墟上建成的,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500余年。
北京城初建部分呈方形,城内有皇城和皇城内的宫殿(又名紫禁城),是典型的三城相套格式。后又在城南加筑“外城”,总平面呈倒“T”字型,原城又称为内城。
北京城艺术构思的主导思想是通过严整规则的构图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全长达7。5公里,以城楼、宫殿区的高大建筑和广场、鼓楼和钟楼把全轴线分为三大段。自南向北,三段渐次缩短,作为前导的前段和作为收束的后段节奏较为和缓,衬托出作为高潮的中段即宫殿区更为浓郁、壮丽和尊贵。在城外南、北、东、西四面分置天、地、日、月四坛,与高大的城楼城墙一起,都是位于核心的宫殿的呼应。
北京城和北京宫殿建筑艺术表现的丰富而精微的哲理,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是绝无仅有的典范。
7、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在城市南部、中轴线东侧,始建于明初,距今500余年。天坛是冬至日皇帝祭天的地方,是中国特有的延续数千年之久的
礼制建筑之一。
建筑分两组,分置于轴线两端。南端是圜丘和皇穹宇。院北过成贞门是又长又宽的“丹陛桥”大道。轴线北端祁年殿在方院内三层白石圆台上,是一座三重檐圆形大殿,石台各层边沿栏杆与圆殿檐柱呈放射对位。三檐都覆盖青色琉璃瓦,造型单纯洗练,很富纪念性。
祁年殿是祈求丰收的祭殿,它的12 根檐柱、12 根内柱和4 根中心“龙柱”分别象征与农业节历有关的12 时辰、12 个月、24 个节气和一年的四季。天坛各主要建筑都使用圆形平面,寓意于天,造型上也取得呼应。
8、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不同,前者可称为自然式,特别重视遵循大自然自由多变的法则,同时又给予典型化的提炼加工,使之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相近的观念;后者可称为几何式,其花坛、道路、水渠、水池和栽植方式都强调几何规则形,甚至树木都剪裁成几何体,要“强迫自然符合匀称的法则”,有很强的人工化倾向,反映了西方人更重视改造自然的观念。两种园林,与中国的规整式城市和西方的自由式城市恰构成有趣的对立互补关系。
中国园林可分为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两大流派,前者以江南地区水平最高,后者分布在北京附近一带。
(1)、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但水平更高。园主多是文人,风格高雅清秀,构思精致细腻,富有书卷气。始建于清乾隆(1736—?年)时的苏州网师园是其优秀代表之一。
网师园含蓄而多趣,园内有小池、短廊、半亭、叠石、山墙和花树,组成了均衡得体丰富如画的构图。建筑色彩为黑瓦、白墙、栗色柱子和梁架,不饰彩画,非常高雅。
(2)、皇家园林:规模很大,在整体自由构图中局部又透出严谨,风格倾向华丽富贵,体现出宫廷的审美趣味。园中常附属有宫殿区。北京颐和园可作为代表。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乾隆时在元明寺观基础上改建而成,利用万寿山和山南昆明湖自然山水,总面积超过330余公顷,境界开朗丰赡,疏阔淡远。全园总体构图以自由灵巧为主,但在宫殿区和佛香阁范围内仍用轴线对称手法,以体现其较为庄重的气氛。建筑形象仍属北方皇家建筑风格,饰以浓艳的油漆和彩画。
9、中国古塔:
塔是佛教纪念性建筑物,主要有楼阁式和密檐式。楼阁式主要为木构,或砖石仿木构形成,椰油砖身木檐的,外观就是一座楼阁。密檐式塔都是砖石建造,层层密檐则取法于重楼。此外,还有单层亭式塔、金刚宝座塔和喇嘛塔。
(1)、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属密檐砖塔,建于唐代。平面方形,第一层塔身特高,上接密檐15层,总高40米。总体造型挺拔俊秀,中部偏下微微膨出,上下收小如梭,上部收尖,轮廓柔韧饱满,似乎内部充溢着一种富有生气的活力。
(2)、山西应县释迦塔:是现存唯一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外围又加一重围廊,所以有六檐。各层之间是“平座”,使大塔沉实稳重。塔总高达67.3米,比例壮硕,气势宏大,性格稳健浑朴,体现了华北的地方文化气质。
(3)、上海龙华塔:属砖身木檐楼阁式,建于公元977年(北宋)。平面八角,高40 余米。总体造型秀丽高挺,塔刹瘦劲,翼角飞扬,十分清秀灵巧,仿佛注入了江南地方文化的清灵之气。
10、布达拉宫:建在被称为“宗山”的山顶,为西藏最大的宗教中心,又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达赖的宫殿。建于1645年(清初),东西长360余米,高117米,包括山坡总高178米,是世界少有的巨大建筑,非常雄伟壮观。
布达拉宫采用非对称自由聚合布局方式,体形丰富多变,但各部又有机组合,有强烈的整体统一感并和环境取得协调。设置经堂、佛殿的中央主体红宫最高最大,成为统率全宫的构图中心。东西白宫分别作为达赖寝宫和一般僧房,簇拥在红宫左右,起衬托作用。
布达拉宫还很强调夸大建筑的高度,如侧脚的运用,体量的多处进退增加很多边棱,在下部加了几层假窗已增加层数感等。整个立面处理下简上蘩,下粗上细,至顶端更以金顶金幢踵事增华,自然将视线引向高处。
布达拉宫巍峨辉煌,粗圹有力,气势磅礴,充满神秘而攫人的艺术感染力量,是藏传佛教特有文化风情的突出标志。
三、建筑艺术欣赏方法:
1、对形式美法则的了解与掌握:
美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多样统一,或叫有秩序的变化。美的规律在造型艺术上的体现就是所谓“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对称、主从、均衡、节奏、韵律、对位、对比、尺度、明暗、虚实、质感、色彩……等等。德国音乐家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要具备一些建筑学的知识:
建筑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它包括艺术美,也包括生活美,后者又体现为技术美(功能美、材料美、结构美、施工工艺的美)和环境美,体现为美与善、美与真的统一。建筑的善与真,就是建筑学的知识。欣赏建筑美时应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整体的评价。
3、体会情绪意境:
建筑艺术所传达的精神性内容就是它所造成的一种情绪氛围或意境。情绪意境的取得,更多的是通过形式美的手段,存在与建筑艺术作品整体形象与人的心灵的共鸣之中 。例如帕提侬神庙的明朗、愉快、泰姬陵的圣洁、沉思,紫禁城的庄严、凝重和苏州园林的高雅、宁静等等。因此要开启心灵,感受它的情绪意境,激起相应的情感活动。
4、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这是建筑艺术欣赏的最高层次。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都是那个民族、那个时代文化整体的一种艺术的物化表现,因此欣赏建筑艺术,应该联系到作品所处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广域文化环境去认识它,才会发现建筑艺术所传达的朦胧情感,都是所植根土壤的文化内涵的真切反映。
第三章 绘画艺术欣赏
一、绘画概说
(一)绘画的涵义: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照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
绘画的艺术特征是其实体的平面性,即画家是在平面的材料上(如画布、画纸、墙面等)进行描绘。由于绘画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可以把它称为“视觉空间的艺术”。
(二)绘画的种类:
1、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合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2、中国画:是以水为调合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有可称“水墨画”或“彩墨画”。
3、壁画:是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地壁面上的绘画,所用绘制的颜料比较多样。
4、水彩、水粉画:是以水调合颜料创作的绘画,大多画于纸上。
5、版画: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画形象后印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重复印制。
6、素描:又称单色画。广义是指以任何一种材料作单色的描绘,狭义是指用铅笔、钢笔、木炭笔等在纸上绘出形象。一般用作写生。
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材料,绘画创作总离不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等艺术语言。
二、绘画艺术欣赏方法:
绘画的视觉空间特征决定了绘画欣赏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绘画欣赏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
(一)首先,对绘画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二)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线条感、形体感、色彩感、色调感、动感、笔触感、质感、体量感等;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三、形与色的交响:油画作品欣赏
(一)古典油画(十五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特点: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1445——1510):《春》;
达·芬奇(1452——1519):《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
拉斐尔(与达·芬奇同代):《椅中圣母》;
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577——1640):《抢劫留基伯的女儿们》;
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犹太老人》;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1599——1660):《纺织女》。
(二)印象派油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
法国画家:莫奈(1840——1926):《日出·印象》、《睡莲》;
俄罗斯画家:列宾(1844——1930):《伏尔加河纤夫》。
(三)现代油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向日葵》、《夜间星辰》;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女孩》、《镜前的女人》;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构图十二号》;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1872——1944):《长方格子》。
四、线与墨的灵性:中国画作品欣赏
(一)横展竖张巧卷轴;散点透视
(二)线造万象墨生辉;墨色、墨分五色、破墨、泼墨
(三)诗书画印合一体;补画、“印章虽小压千斤”
(四)中国画作品欣赏:
1、山水画:
隋代画家:展子虔(约550——640):《游春图》;
南唐画家:董源(?——约962):《潇湘图》;
北宋画家:范宽(?——约1026):《豁山行旅图》:
南宋画家:马远《踏歌图》。
2、花鸟画:
元代画家:倪瓒《渔庄秋霁图》;
清代画家:朱耷《荷石水禽图》;
清代画家:郑板桥《丛竹图》
现代画家:齐白石《鹦鹉》。
3、人物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代画家:周肪《簪花仕女图》;
北宋画家: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清代画家:任颐(伯年)《木兰从军》、《女娲补天》、《关河在望》。
(一)绘画的涵义: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照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
绘画的艺术特征是其实体的平面性,即画家是在平面的材料上(如画布、画纸、墙面等)进行描绘。由于绘画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可以把它称为“视觉空间的艺术”。
(二)绘画的种类:
1、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合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2、中国画:是以水为调合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有可称“水墨画”或“彩墨画”。
3、壁画:是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地壁面上的绘画,所用绘制的颜料比较多样。
4、水彩、水粉画:是以水调合颜料创作的绘画,大多画于纸上。
5、版画: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画形象后印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重复印制。
6、素描:又称单色画。广义是指以任何一种材料作单色的描绘,狭义是指用铅笔、钢笔、木炭笔等在纸上绘出形象。一般用作写生。
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材料,绘画创作总离不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等艺术语言。
二、绘画艺术欣赏方法:
绘画的视觉空间特征决定了绘画欣赏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绘画欣赏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
(一)首先,对绘画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二)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线条感、形体感、色彩感、色调感、动感、笔触感、质感、体量感等;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三、形与色的交响:油画作品欣赏
(一)古典油画(十五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特点: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
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1445——1510):《春》;
达·芬奇(1452——1519):《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
拉斐尔(与达·芬奇同代):《椅中圣母》;
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1577——1640):《抢劫留基伯的女儿们》;
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犹太老人》;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1599——1660):《纺织女》。
(二)印象派油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
法国画家:莫奈(1840——1926):《日出·印象》、《睡莲》;
俄罗斯画家:列宾(1844——1930):《伏尔加河纤夫》。
(三)现代油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向日葵》、《夜间星辰》;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女孩》、《镜前的女人》;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构图十二号》;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1872——1944):《长方格子》。
四、线与墨的灵性:中国画作品欣赏
(一)横展竖张巧卷轴;散点透视
(二)线造万象墨生辉;墨色、墨分五色、破墨、泼墨
(三)诗书画印合一体;补画、“印章虽小压千斤”
(四)中国画作品欣赏:
1、山水画:
隋代画家:展子虔(约550——640):《游春图》;
南唐画家:董源(?——约962):《潇湘图》;
北宋画家:范宽(?——约1026):《豁山行旅图》:
南宋画家:马远《踏歌图》。
2、花鸟画:
元代画家:倪瓒《渔庄秋霁图》;
清代画家:朱耷《荷石水禽图》;
清代画家:郑板桥《丛竹图》
现代画家:齐白石《鹦鹉》。
3、人物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代画家:周肪《簪花仕女图》;
北宋画家: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清代画家:任颐(伯年)《木兰从军》、《女娲补天》、《关河在望》。
第四章 雕塑艺术欣赏
一、雕塑艺术的语言:
(一)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是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形象比较概括,宜于抒情而不长于叙事,是形体化的“诗”;
3、表现手法高度概括,往往成为某个环境地域的标志,带有某种让人非看不可的“强迫性”;
4、与大众生活环境融而为一,既有艺术性,又有普及性。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1、雕塑艺术的主要语言: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是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
雕塑家对体积和空间的变化要有高度的敏感,要善于利用和强调体积的组合变化,要强调体积感和空间感。
罗丹说:“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间中思考。”
2、雕塑艺术语言的特色:
其一,特别讲究影像;“影像”即雕塑的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其二,要组织突出点。“突出点”即能揭示全部内容的亮点和重点。
(三)雕塑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
1、圆雕:指不附着于任何背景上,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塑,如罗丹的《思想者》。
2、浮雕:指在平面上雕出形象浮凸的一种雕塑,如《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3、具象和抽象:
具象: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如米开朗琪罗《濒死的奴隶》;
抽象:用抽象的形体来表现概括的情绪,如亨利·摩尔《皇帝与皇后》。
二、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一)中国雕塑艺术:
1、殷商“人面鼎”:纪念碑似的作品,一种民族兴衰的象征,造型庄重、厚实、威严、狞厉;
2、战国青铜器物架:由龙凤形象组合而成,方圆结合的造型,体现出一种阴阳互生、动静相和的哲学观念,造型中以方为主,显出严峻、稳重和开阔的风格特征;
3、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写实风格的作品,朴实无华,周密严谨,但体现出一种简朴中的深沉、平凡中的大度;
4、霍去病墓石马、石猪、石虾蟆:体现出恣肆奔放、天马行空、自由多变的“大汉雄风”,这组石刻运斤成风,奏刀成趣,随石赋形,大气磅礴,寥寥数刀,精彩入神,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妙趣”;
5、北魏云冈石窟的“大佛”和“鸠摩罗天”:大佛极大地夸大了双肩,庄严宏伟,具有“帝王之气”;“鸠摩罗天”雕刻得开阔自由、不拘小节、粗旷豪迈、生动亲切,富于人情味和人性化,具有温厚含蓄的内蕴。
6、西魏麦积山一二三窟的童女供养人:具有北魏“秀骨清相”的典型特征,骨气坚刚而姿容秀美,其笑宁静温和而蕴涵智慧;
7、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唐代作品,表情细腻动人,慈祥、亲切、温和、博大;造型规模宏大,气度恢弘,雕饰精美,妙相庄严,体现出盛唐景象。
8、敦煌盛唐彩塑菩萨:表现出唐代妇女富赡华贵、仪态万方的美人形象,色彩运用绚丽夺目又统一调和;
9、山西晋祠侍女群塑像:北宋作品,塑造出了一组有血有肉、喜怒哀乐鲜明的真实人物形象,个性刻画深入,造型能力微妙,排列有序,又各有特色;
10、四川大足十二圆觉洞所体现的环境艺术:宋代雕刻,是雕刻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点铁成金,里应外合,步步深入,扣人心弦;
11、山西平遥双林寺韦驮像:明代雕刻,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头部的每一块形体都处于有深度的空间之中;形象雄壮英武、神采飞扬,体现汉民族的武士之美。
12、湖北武当山环境艺术的杰构:明代雕刻,把山岳、河流、建筑、雕刻融为一体,并以雕塑为最后的点睛之笔;
13、云南巩竹寺罗汉和泥人张的批判性雕塑:清代作品,五百罗汉富有市井气,是市民意识的代表;泥人张的批判性雕塑,揭示了可笑可鄙的“末人”和封建王朝的穷途末路。
(二)外国雕塑艺术:
1、维纽伦的维纳斯:生殖之神,突出乳房和臀部;
2、苏曼儿王朝的雕刻头像:庄重肃穆;
3、巴比伦城头浮雕:宏伟精美;
4、埃及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法老王的陵墓,雕刻雄强庄严;
5、米隆的《掷铁饼者》:纪念像雕塑,崇尚体魄之美;
6、美隆地区的维纳斯:希腊爱神、美神和生殖之神的偶像,体现原始性崇拜的习俗;
7、罗马皇帝肖像:制作精妙,权威的显示;
8、德国囊勃尔格教堂的供养人乌塔像:基督教艺术,在稚拙的造型中表达了十分真诚十分强烈的情感和信仰,属哥特式艺术;
9、米开朗琪罗《大卫像》:形体优美写实,市民反侵略的象征;
10、米开朗琪罗《濒死的奴隶》:两腿形成互相反拧的的两个大面,体现了强烈扭曲挣扎、反抗的情感;
11、贝尔尼尼的《圣徒升天像》:显示18世纪“罗可可”纤弱造作的风格;
12、法国巴黎凯旋门上的马塞曲浮雕:柳特作品,古典主义风格,但体现出高昂的革命精神;
13、乌桐的《伏尔泰像》:现实主义雕刻,造型精到,性格深刻,表现了一位睿智的哲人形象,特别是把眼睛的色泽、亮度表达得完美无缺;
14、罗丹的《思想者》:十九世纪下半叶作品《地狱之门》结构中的核心人物,从脚趾到头部整个身体每块肌肉的运动都集中到“思索人类出路”之中;
15、“地中海”女坐像:罗丹学生马育作品,真正开辟了现代雕刻的新路,逐渐从具象向抽象过渡,以接近几何体的构成表达极为概括抽象的思想。
16、赫克里斯射怪鸟:罗丹助手布尔德尔作品,走建筑化和纪念性的道路,风格雄强奋发,震人心弦;
17、德斯比欧的《妇女头像》:罗丹学生德斯比欧作品,风格简括精当、凝练无比;
18、布朗古希的《丽达》:罗马尼亚雕刻家,以极抽象极纯粹的造型语言在雕塑领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19、亨利·摩尔的《皇帝与皇后》:英国雕塑家,把抽象的造型语言发展得最好,要表现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三、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一)要了解和欣赏三维空间的体积之美,这是由雕塑艺术的“立体性”和“三维性”所决定的;
(二)要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之美,即组合形成的某种节律美和韵律美;
(三)要懂得欣赏雕塑的基本“影像”,即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四)要懂得雕塑和环境和结合,在雕塑和建筑、园林、广场、街道、山川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它们的有机联系。
(一)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是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形象比较概括,宜于抒情而不长于叙事,是形体化的“诗”;
3、表现手法高度概括,往往成为某个环境地域的标志,带有某种让人非看不可的“强迫性”;
4、与大众生活环境融而为一,既有艺术性,又有普及性。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1、雕塑艺术的主要语言: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是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
雕塑家对体积和空间的变化要有高度的敏感,要善于利用和强调体积的组合变化,要强调体积感和空间感。
罗丹说:“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间中思考。”
2、雕塑艺术语言的特色:
其一,特别讲究影像;“影像”即雕塑的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其二,要组织突出点。“突出点”即能揭示全部内容的亮点和重点。
(三)雕塑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
1、圆雕:指不附着于任何背景上,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塑,如罗丹的《思想者》。
2、浮雕:指在平面上雕出形象浮凸的一种雕塑,如《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3、具象和抽象:
具象: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如米开朗琪罗《濒死的奴隶》;
抽象:用抽象的形体来表现概括的情绪,如亨利·摩尔《皇帝与皇后》。
二、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一)中国雕塑艺术:
1、殷商“人面鼎”:纪念碑似的作品,一种民族兴衰的象征,造型庄重、厚实、威严、狞厉;
2、战国青铜器物架:由龙凤形象组合而成,方圆结合的造型,体现出一种阴阳互生、动静相和的哲学观念,造型中以方为主,显出严峻、稳重和开阔的风格特征;
3、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写实风格的作品,朴实无华,周密严谨,但体现出一种简朴中的深沉、平凡中的大度;
4、霍去病墓石马、石猪、石虾蟆:体现出恣肆奔放、天马行空、自由多变的“大汉雄风”,这组石刻运斤成风,奏刀成趣,随石赋形,大气磅礴,寥寥数刀,精彩入神,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妙趣”;
5、北魏云冈石窟的“大佛”和“鸠摩罗天”:大佛极大地夸大了双肩,庄严宏伟,具有“帝王之气”;“鸠摩罗天”雕刻得开阔自由、不拘小节、粗旷豪迈、生动亲切,富于人情味和人性化,具有温厚含蓄的内蕴。
6、西魏麦积山一二三窟的童女供养人:具有北魏“秀骨清相”的典型特征,骨气坚刚而姿容秀美,其笑宁静温和而蕴涵智慧;
7、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唐代作品,表情细腻动人,慈祥、亲切、温和、博大;造型规模宏大,气度恢弘,雕饰精美,妙相庄严,体现出盛唐景象。
8、敦煌盛唐彩塑菩萨:表现出唐代妇女富赡华贵、仪态万方的美人形象,色彩运用绚丽夺目又统一调和;
9、山西晋祠侍女群塑像:北宋作品,塑造出了一组有血有肉、喜怒哀乐鲜明的真实人物形象,个性刻画深入,造型能力微妙,排列有序,又各有特色;
10、四川大足十二圆觉洞所体现的环境艺术:宋代雕刻,是雕刻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点铁成金,里应外合,步步深入,扣人心弦;
11、山西平遥双林寺韦驮像:明代雕刻,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头部的每一块形体都处于有深度的空间之中;形象雄壮英武、神采飞扬,体现汉民族的武士之美。
12、湖北武当山环境艺术的杰构:明代雕刻,把山岳、河流、建筑、雕刻融为一体,并以雕塑为最后的点睛之笔;
13、云南巩竹寺罗汉和泥人张的批判性雕塑:清代作品,五百罗汉富有市井气,是市民意识的代表;泥人张的批判性雕塑,揭示了可笑可鄙的“末人”和封建王朝的穷途末路。
(二)外国雕塑艺术:
1、维纽伦的维纳斯:生殖之神,突出乳房和臀部;
2、苏曼儿王朝的雕刻头像:庄重肃穆;
3、巴比伦城头浮雕:宏伟精美;
4、埃及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法老王的陵墓,雕刻雄强庄严;
5、米隆的《掷铁饼者》:纪念像雕塑,崇尚体魄之美;
6、美隆地区的维纳斯:希腊爱神、美神和生殖之神的偶像,体现原始性崇拜的习俗;
7、罗马皇帝肖像:制作精妙,权威的显示;
8、德国囊勃尔格教堂的供养人乌塔像:基督教艺术,在稚拙的造型中表达了十分真诚十分强烈的情感和信仰,属哥特式艺术;
9、米开朗琪罗《大卫像》:形体优美写实,市民反侵略的象征;
10、米开朗琪罗《濒死的奴隶》:两腿形成互相反拧的的两个大面,体现了强烈扭曲挣扎、反抗的情感;
11、贝尔尼尼的《圣徒升天像》:显示18世纪“罗可可”纤弱造作的风格;
12、法国巴黎凯旋门上的马塞曲浮雕:柳特作品,古典主义风格,但体现出高昂的革命精神;
13、乌桐的《伏尔泰像》:现实主义雕刻,造型精到,性格深刻,表现了一位睿智的哲人形象,特别是把眼睛的色泽、亮度表达得完美无缺;
14、罗丹的《思想者》:十九世纪下半叶作品《地狱之门》结构中的核心人物,从脚趾到头部整个身体每块肌肉的运动都集中到“思索人类出路”之中;
15、“地中海”女坐像:罗丹学生马育作品,真正开辟了现代雕刻的新路,逐渐从具象向抽象过渡,以接近几何体的构成表达极为概括抽象的思想。
16、赫克里斯射怪鸟:罗丹助手布尔德尔作品,走建筑化和纪念性的道路,风格雄强奋发,震人心弦;
17、德斯比欧的《妇女头像》:罗丹学生德斯比欧作品,风格简括精当、凝练无比;
18、布朗古希的《丽达》:罗马尼亚雕刻家,以极抽象极纯粹的造型语言在雕塑领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19、亨利·摩尔的《皇帝与皇后》:英国雕塑家,把抽象的造型语言发展得最好,要表现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温暖。
三、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一)要了解和欣赏三维空间的体积之美,这是由雕塑艺术的“立体性”和“三维性”所决定的;
(二)要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之美,即组合形成的某种节律美和韵律美;
(三)要懂得欣赏雕塑的基本“影像”,即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四)要懂得雕塑和环境和结合,在雕塑和建筑、园林、广场、街道、山川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它们的有机联系。
第五章 工艺美术欣赏
一、工艺美术的特点:
创作设计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一)装饰美术:偏重于“供人们欣赏”的、富有生活装饰艺术意味的美术作品,是技术与艺术巧妙融合而一的艺术整体。
(二)使用美术:以实用性为主的日用工艺品,其特点首先是实用,然后才是美观。其美感是从属性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是一种装饰生活、用于生活、美化生活的美,是在不断的使用中得到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
(一)彩陶:质地细腻,在白色的陶衣上绘上黑红两色的纹样,纹样以几何纹和动物纹最为突出。造型上多为圆球形,便于盛贮、炊烧、运输。
1、三足陶规炊具:新石器时代作品,造型便于炊煮,陶壁较薄,打磨光滑,花纹美观灵动。
2、江苏宜兴紫砂陶器:质地坚细,色泽沉静,制作精美,造型多样,以茶具最为突出。代表作有紫砂曲壶。
(二)瓷器:胎质坚实,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敲击时声音清脆,注意外形美与瓷质的有机结合,古人形容其美:“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1、青瓷多耳罐:东晋时代作品,胎体厚重,造型浑厚,色釉富于装饰美,显得雄伟秀气,肩部多耳,便于穿绳提吊,使用方便。
2、白瓷划花莲花纹钵:北宋定窑代表作品,钵身白色薄胎,钵口舒展,莲花图案生动流畅,装饰构图自然得体。
3、青花轮花大盘:元代作品,莲花形口缘,轮花圈形装饰,满盘纹样,稳中求动,统一中求变化。
4、青花瓷:明清瓷器的主流。明代瓷器风格流畅自然,富于匠心;清代瓷器造型丰富,色彩豪华,技术高超。
5、江西景德镇瓷器:传统彩绘装饰,风格典雅,工艺严格,技术精巧,装饰效果丰富。
(三)青铜文化:兴起于公元前20世纪,是具有悠久历史、独特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以商周青铜器为代表。商周尊神重鬼,注重权威,因此青铜器常被赋予宗教、政治的含义,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其造型轻薄,多平底有锥足,纹样简单。
1、乳丁纹平底爵:夏商之交作品,爵体轻薄,无纹样,只有乳丁装饰,造型矫健,气势挺拔。
2、利簋:西周前期作品,为盛食器。是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器内底有铭文32个。上圆下方,底饰细密雷纹,上饰兽面纹,浑然一体而富于变化。
(四)玉器工艺: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初期,用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做成的玉石装饰品。
1、鸟鱼性玉佩:商代产物,造型简练,玉身刻有凹凸纹线。纹线方圆套叠,具有刚柔相济的力感。
2、玉佩垂饰:周代中期作品,镂雕玲珑剔透,虎形神态各异,纹线简练,装饰效果独特。
(五)漆器:古代工艺美术品,利用天然漆在胎骨上,通过彩绘、雕刻、填贴等手段制成的工艺品。体胎轻便,适于使用,光泽美观,装饰效果显著。
1、漆耳杯:汉代作品,椭圆形套盒,内装7只耳杯,套合严密,体积小巧,是适用与美观巧妙结合的优秀作品。
2、彩漆动物座屏:战国时期作品,黑漆为底,木胎彩绘,动物透雕,形态各异,造型优美,色彩斑斓,布局自然,静中有动。
(六)丝织品: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唐代的锦、宋代的“宋锦”和革丝、元代的织金锦、明清两代的“妆花锦”、“漳缎”、“天鹅绒”,近代的苏杭丝绸,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以及少数民族的丝绵锦等。还有在丝织品上再加工的刺绣、绞染、蜡染、印花等也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
(七)玻璃器皿:指陈设和装饰用的玻璃制品,即用彩饰、喷砂、磨刻等装饰方法制作而成的花瓶、项链、人造宝石、玻璃玩具以及日常生活用的高档酒具、餐具、茶具、烟具、灯具等等。晶莹剔透,折射光性强。
(八)竹编工艺:用篾片、蔑丝,经蒸煮、染色、切丝、刮修、打光、编织等工序制作成的日用或观赏品。地方特色浓厚,风格各异,有浙江东阳的动物竹编、四川成都的瓷胎竹编、四川崇庆的竹编日用品。
三、工艺美术的欣赏方法:
(一)装饰美术的欣赏:
1、 主题有无新意;
2、构图、色彩等形式能否恰当地表达主题;
3、形式是否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4、材料的选择、雕刻的技法是否精当巧妙,工、艺结合是否恰当有味。
(二)使用美术欣赏:
1、使用功能如何,是否能用、好用;
2、造型比例是否适当、适度,具有形式美;
3、生产工艺技术发挥如何,是否做工精细、尺寸准确;
4、色彩搭配如何,是否达到单纯明快,美观大方,巧妙得体,相得益彰。
第六章 书法艺术欣赏
创作设计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一)装饰美术:偏重于“供人们欣赏”的、富有生活装饰艺术意味的美术作品,是技术与艺术巧妙融合而一的艺术整体。
(二)使用美术:以实用性为主的日用工艺品,其特点首先是实用,然后才是美观。其美感是从属性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是一种装饰生活、用于生活、美化生活的美,是在不断的使用中得到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
(一)彩陶:质地细腻,在白色的陶衣上绘上黑红两色的纹样,纹样以几何纹和动物纹最为突出。造型上多为圆球形,便于盛贮、炊烧、运输。
1、三足陶规炊具:新石器时代作品,造型便于炊煮,陶壁较薄,打磨光滑,花纹美观灵动。
2、江苏宜兴紫砂陶器:质地坚细,色泽沉静,制作精美,造型多样,以茶具最为突出。代表作有紫砂曲壶。
(二)瓷器:胎质坚实,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敲击时声音清脆,注意外形美与瓷质的有机结合,古人形容其美:“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1、青瓷多耳罐:东晋时代作品,胎体厚重,造型浑厚,色釉富于装饰美,显得雄伟秀气,肩部多耳,便于穿绳提吊,使用方便。
2、白瓷划花莲花纹钵:北宋定窑代表作品,钵身白色薄胎,钵口舒展,莲花图案生动流畅,装饰构图自然得体。
3、青花轮花大盘:元代作品,莲花形口缘,轮花圈形装饰,满盘纹样,稳中求动,统一中求变化。
4、青花瓷:明清瓷器的主流。明代瓷器风格流畅自然,富于匠心;清代瓷器造型丰富,色彩豪华,技术高超。
5、江西景德镇瓷器:传统彩绘装饰,风格典雅,工艺严格,技术精巧,装饰效果丰富。
(三)青铜文化:兴起于公元前20世纪,是具有悠久历史、独特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以商周青铜器为代表。商周尊神重鬼,注重权威,因此青铜器常被赋予宗教、政治的含义,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其造型轻薄,多平底有锥足,纹样简单。
1、乳丁纹平底爵:夏商之交作品,爵体轻薄,无纹样,只有乳丁装饰,造型矫健,气势挺拔。
2、利簋:西周前期作品,为盛食器。是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器内底有铭文32个。上圆下方,底饰细密雷纹,上饰兽面纹,浑然一体而富于变化。
(四)玉器工艺: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初期,用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做成的玉石装饰品。
1、鸟鱼性玉佩:商代产物,造型简练,玉身刻有凹凸纹线。纹线方圆套叠,具有刚柔相济的力感。
2、玉佩垂饰:周代中期作品,镂雕玲珑剔透,虎形神态各异,纹线简练,装饰效果独特。
(五)漆器:古代工艺美术品,利用天然漆在胎骨上,通过彩绘、雕刻、填贴等手段制成的工艺品。体胎轻便,适于使用,光泽美观,装饰效果显著。
1、漆耳杯:汉代作品,椭圆形套盒,内装7只耳杯,套合严密,体积小巧,是适用与美观巧妙结合的优秀作品。
2、彩漆动物座屏:战国时期作品,黑漆为底,木胎彩绘,动物透雕,形态各异,造型优美,色彩斑斓,布局自然,静中有动。
(六)丝织品: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唐代的锦、宋代的“宋锦”和革丝、元代的织金锦、明清两代的“妆花锦”、“漳缎”、“天鹅绒”,近代的苏杭丝绸,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以及少数民族的丝绵锦等。还有在丝织品上再加工的刺绣、绞染、蜡染、印花等也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
(七)玻璃器皿:指陈设和装饰用的玻璃制品,即用彩饰、喷砂、磨刻等装饰方法制作而成的花瓶、项链、人造宝石、玻璃玩具以及日常生活用的高档酒具、餐具、茶具、烟具、灯具等等。晶莹剔透,折射光性强。
(八)竹编工艺:用篾片、蔑丝,经蒸煮、染色、切丝、刮修、打光、编织等工序制作成的日用或观赏品。地方特色浓厚,风格各异,有浙江东阳的动物竹编、四川成都的瓷胎竹编、四川崇庆的竹编日用品。
三、工艺美术的欣赏方法:
(一)装饰美术的欣赏:
1、 主题有无新意;
2、构图、色彩等形式能否恰当地表达主题;
3、形式是否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4、材料的选择、雕刻的技法是否精当巧妙,工、艺结合是否恰当有味。
(二)使用美术欣赏:
1、使用功能如何,是否能用、好用;
2、造型比例是否适当、适度,具有形式美;
3、生产工艺技术发挥如何,是否做工精细、尺寸准确;
4、色彩搭配如何,是否达到单纯明快,美观大方,巧妙得体,相得益彰。
第六章 书法艺术欣赏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是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一、书法艺术的语言: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它的艺术语言包括用笔、用墨、结构、布白。
1、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等。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即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达到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2、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如浓淡、枯润等。墨色对于烘托书法的神采、意境和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处理得当,可以产生血润骨坚的艺术效果。
用笔和用墨相结合,“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可以使书法更加气韵生动。
3、结构:指字的分间布白,经营位置。结构体现了书法的空间特征,如大小、宽窄、奇正等。用笔赋予线条的美是在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4、章法: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也称作布白。布白体现了作品的整体效果。书法中点画的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全篇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在创作中一气呵成。所谓“一笔书”,即指气脉连贯,即使笔不连也要意连。“计白当黑”是书法布白中的一种审美原则。
二、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尚韵”为特征的晋人书法。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行书,风格特点是妍美,具有一种自然的天性和人格的风采。具体特点如下:
1、“博涉多优”,兼蓄众美。其书法体势较为纵长、倾斜,笔画匀称,很少隶意,比较秀丽,充分显示了妍美的特征。
2、“欲断还连”,以侧取妍。《兰亭集序》在连断的处理上很有特色,笔与笔之间有俯仰、有牵丝、有顾盼、有反折、有驰张,似断还连,显示了纯熟的笔法和清丽的笔调。在用锋上,首创以侧毫为主的行笔,在侧毫的行驶之中,用笔搅动,使棱侧起伏,如龙蛇游动,表现了优美的韵律。
3、笔势遒劲,富有力度。自觉追求力感,笔笔富有紧劲的拉力,其字素有“入木三分”的美称。
4、“万字不同”,变化多样。一字为数体,一体别成点画。如“之”“不”“一”“足”等字。
5、变化统一,“尽善尽美”。他对笔法之间的关系处理是:“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不偏不激”,才是“正法”。妍美主调中的对应变化,使其书法俊秀妩媚之中有刚健、有质朴、有粗旷,整体显得非常和谐。而且笔势起伏流动,分布有对称,体势有变通,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
(二)张旭《古诗四帖》:唐代著名“草圣”。其书法是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尽情挥洒,开拓了一派狂放浪漫的书风。《古诗四帖》是其代表作。该作品行笔迅速,纵横驰骋,气势磅礴,从头至尾没有一丝懈怠之意。字字之间,行行之间,气势连贯,动中有静,韵律生动,给人以豪放激昂的美感。
张旭书法的韵律,是一种意态之韵,即浑厚、放逸、苦涩的线条,特有的中锋振颤。
张旭无意识的狂醉的创作心理,生动的意态的韵律,狂放浪漫的书法风格,树起了“非法”的旗帜,成为真正纯艺术性、而非实用性的创作。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唐代著名书法家,是“颜、柳、欧、赵”四大楷书家之一。《祭侄文稿》则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该书法是在十分悲痛、愤慨的心情下写就的,笔法沉郁,线条稳缓,姿态离奇,点画狼籍,但是浑然一体,气韵生动,是一件不可复得的杰作,袒露出颜真卿最自然、最真诚的情性。
(四)黄庭坚行草书:宋代书法家,追求不俗的个性,倡导“得妙于笔”,首先要“得妙于心”。在风格上,主张:“拙多于巧”,“书贵沉厚,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大病”。重视独创性,追求自我。风格强劲奔放,雄奇多变,气质浑朴自然,竣拔不俗。表现在:
结体上,一反常态,左右倾斜不定,上下扭曲盘结,笔伐伸张,体势竣拔。
韵律上,行笔速度缓慢,连带的长笔中富有自然、强烈的波动,韵律生动,意态自足。
章法上,追求平衡对称的原则,在过与不过之间求得自在,在总体中见出一致与和谐。
(五)徐悲鸿《〈八十七神仙卷〉跋》:现代杰出艺术家。追求“书之在德在情”,强调书法之美在于书法家的情操和人格精神,书风刚健质朴。《〈八十七神仙卷〉跋》属于行草,全篇精神贯注,一气呵成,风格上寓刚健阿娜之中,使碑学与帖学结合起来。全篇以汉隶入行草,刚柔相济,把情感写得淋漓尽致。
三、书法艺术欣赏力的培养:
(一)提高对书法艺术特征的理解:
书法艺术的特征是:
1、书为心画:人品对书品有深刻影响;
2、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具有高度概括性;
3、鲜明地体现了形式美的自然法则——多样统一:书法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二)欣赏旨要:
1、观神采:神采是书法所显现的一种精神气韵,作品是精神的物化,因此对作品意蕴的接受是一种感悟,即心领神会。
2、审法度:神采的表现离不开法度,书法作品是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对作品的欣赏要看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凭借布白、结构、用笔等艺术技巧来表现了神采,从而深刻了解书法家的创造。
3、识独创: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谓“书如其人”。王羲之的妍美潇洒,颜真卿的雄浑刚健,张旭的狂放激越,赵孟俯的秀媚温润,无不体现书家的人格、个性。同时书法作品还体现了时代特征,如王羲之书法的潇洒体现了晋人的风度,颜真卿的雄浑表现了盛唐景象。因此要细心揣摩书法作品的独创性特征。
4、欣赏者的再创造:书法的表现形式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点画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往往呈现某种朦胧的特点,因此欣赏时要激发各种想象和联想,去领悟书法作品所展现给我们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的审美意蕴,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
一、书法艺术的语言: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它的艺术语言包括用笔、用墨、结构、布白。
1、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等。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即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达到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2、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如浓淡、枯润等。墨色对于烘托书法的神采、意境和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处理得当,可以产生血润骨坚的艺术效果。
用笔和用墨相结合,“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可以使书法更加气韵生动。
3、结构:指字的分间布白,经营位置。结构体现了书法的空间特征,如大小、宽窄、奇正等。用笔赋予线条的美是在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4、章法: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也称作布白。布白体现了作品的整体效果。书法中点画的运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积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篇,全篇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在创作中一气呵成。所谓“一笔书”,即指气脉连贯,即使笔不连也要意连。“计白当黑”是书法布白中的一种审美原则。
二、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尚韵”为特征的晋人书法。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行书,风格特点是妍美,具有一种自然的天性和人格的风采。具体特点如下:
1、“博涉多优”,兼蓄众美。其书法体势较为纵长、倾斜,笔画匀称,很少隶意,比较秀丽,充分显示了妍美的特征。
2、“欲断还连”,以侧取妍。《兰亭集序》在连断的处理上很有特色,笔与笔之间有俯仰、有牵丝、有顾盼、有反折、有驰张,似断还连,显示了纯熟的笔法和清丽的笔调。在用锋上,首创以侧毫为主的行笔,在侧毫的行驶之中,用笔搅动,使棱侧起伏,如龙蛇游动,表现了优美的韵律。
3、笔势遒劲,富有力度。自觉追求力感,笔笔富有紧劲的拉力,其字素有“入木三分”的美称。
4、“万字不同”,变化多样。一字为数体,一体别成点画。如“之”“不”“一”“足”等字。
5、变化统一,“尽善尽美”。他对笔法之间的关系处理是:“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不偏不激”,才是“正法”。妍美主调中的对应变化,使其书法俊秀妩媚之中有刚健、有质朴、有粗旷,整体显得非常和谐。而且笔势起伏流动,分布有对称,体势有变通,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
(二)张旭《古诗四帖》:唐代著名“草圣”。其书法是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尽情挥洒,开拓了一派狂放浪漫的书风。《古诗四帖》是其代表作。该作品行笔迅速,纵横驰骋,气势磅礴,从头至尾没有一丝懈怠之意。字字之间,行行之间,气势连贯,动中有静,韵律生动,给人以豪放激昂的美感。
张旭书法的韵律,是一种意态之韵,即浑厚、放逸、苦涩的线条,特有的中锋振颤。
张旭无意识的狂醉的创作心理,生动的意态的韵律,狂放浪漫的书法风格,树起了“非法”的旗帜,成为真正纯艺术性、而非实用性的创作。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唐代著名书法家,是“颜、柳、欧、赵”四大楷书家之一。《祭侄文稿》则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该书法是在十分悲痛、愤慨的心情下写就的,笔法沉郁,线条稳缓,姿态离奇,点画狼籍,但是浑然一体,气韵生动,是一件不可复得的杰作,袒露出颜真卿最自然、最真诚的情性。
(四)黄庭坚行草书:宋代书法家,追求不俗的个性,倡导“得妙于笔”,首先要“得妙于心”。在风格上,主张:“拙多于巧”,“书贵沉厚,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大病”。重视独创性,追求自我。风格强劲奔放,雄奇多变,气质浑朴自然,竣拔不俗。表现在:
结体上,一反常态,左右倾斜不定,上下扭曲盘结,笔伐伸张,体势竣拔。
韵律上,行笔速度缓慢,连带的长笔中富有自然、强烈的波动,韵律生动,意态自足。
章法上,追求平衡对称的原则,在过与不过之间求得自在,在总体中见出一致与和谐。
(五)徐悲鸿《〈八十七神仙卷〉跋》:现代杰出艺术家。追求“书之在德在情”,强调书法之美在于书法家的情操和人格精神,书风刚健质朴。《〈八十七神仙卷〉跋》属于行草,全篇精神贯注,一气呵成,风格上寓刚健阿娜之中,使碑学与帖学结合起来。全篇以汉隶入行草,刚柔相济,把情感写得淋漓尽致。
三、书法艺术欣赏力的培养:
(一)提高对书法艺术特征的理解:
书法艺术的特征是:
1、书为心画:人品对书品有深刻影响;
2、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具有高度概括性;
3、鲜明地体现了形式美的自然法则——多样统一:书法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二)欣赏旨要:
1、观神采:神采是书法所显现的一种精神气韵,作品是精神的物化,因此对作品意蕴的接受是一种感悟,即心领神会。
2、审法度:神采的表现离不开法度,书法作品是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对作品的欣赏要看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凭借布白、结构、用笔等艺术技巧来表现了神采,从而深刻了解书法家的创造。
3、识独创: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谓“书如其人”。王羲之的妍美潇洒,颜真卿的雄浑刚健,张旭的狂放激越,赵孟俯的秀媚温润,无不体现书家的人格、个性。同时书法作品还体现了时代特征,如王羲之书法的潇洒体现了晋人的风度,颜真卿的雄浑表现了盛唐景象。因此要细心揣摩书法作品的独创性特征。
4、欣赏者的再创造:书法的表现形式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点画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往往呈现某种朦胧的特点,因此欣赏时要激发各种想象和联想,去领悟书法作品所展现给我们的广阔空间和丰富的审美意蕴,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
第七章 舞蹈艺术欣赏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作为物质材料,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及社会生活的一门以抒情为其特长的剧场艺术。在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的共同参与下融为整体,成为一门多元艺术共同协作的综合性艺术。
舞蹈,又是一种文化。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的有形表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艺术繁荣的一种象征。
一、舞蹈艺术语言:
(一)舞蹈艺术的涵义和类别:
1、舞蹈的概念: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它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合着一定的时间(节奏)连续不断的运动,以鲜明的表现性特点外化人的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2、舞蹈的类别:
(1)民间自娱性舞蹈:指那些长期流传在民间,以自娱为主要目的的广场性民间舞蹈。如秧歌、腰鼓、狮子、龙灯、以及我们泉州的拍胸舞、采莲舞、火鼎公婆舞、笼吹舞等等,还有来自于西方的的都市社会自娱性舞蹈交谊舞、爵士舞、迪斯科、霹雳舞等等。
(2)舞台表演性舞蹈:指由舞蹈家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凭借经过严格训练的身体为工具,并通过舞台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实践活动。舞台表演性舞蹈又分为“舞剧”和“舞蹈”两类。
(二)舞蹈艺术语言的因素:
1、结构语言:指舞蹈家按照舞蹈艺术的表现特点对客观生活情景与舞蹈家主观感受“撞击”后形成的内容进行剪裁处理,形成一种结构式样,并在这种结构式样的规范下,使内容与形式之间形成有机的契合,使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在“结构”这一创作层次中具有语言属性的表现力,这时的“结构”方可称之为有意图的艺术构思。舞蹈艺术的结构语言可分为两种:
(1)戏剧式结构:又称线型结构,其特点是以戏剧情节为依据,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幕分场的结构及人物的安排。如大型舞剧《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等。
(2)抒情式结构:又称块状结构,它不强调故事清节的完整性,不受情节线索的左右,而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多方面的开掘。它运用内心直视的手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把本来看不见的东西,用看得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功能。如舞剧《无字碑》、《秦始皇》等。
2、动作语言:动作是形成舞蹈语言具有直接可视性的物质前提,它必须服从一定的表现目的,经过舞蹈家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想象的加工、改造、发展、充足,使之具有传情达意、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的交流作用及外射意念的职能,从而达到语言的层次。总之,舞蹈语言是通过连绵不断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舞蹈动作去表现人物的内心激情,使观众通过这流动的视觉形象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感情或作者的表现意图。动作是舞蹈语言的核心因素,离开了艺术化的人体动作这一物质前提,舞蹈艺术便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与可能。
3、时空语言:舞蹈语言,既有空间属性,又有时间属性。舞蹈的内容(情感、思想)在一定的空间中展现,又在一定的时间中流动。通过空间的展现,使作品的内容变成直接可视的对象;通过时间的流动,使内容成为连绵不断呈现的过程。空间与时间的互相依存、互相构成,便成为舞蹈语言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舞蹈语言美学特征的重要标志。
舞蹈占有时间和空间,音乐和舞蹈的关系便十分内重要,它已成为舞蹈语言的构成部分。在舞蹈艺术中,动作语言和音乐语言共同承担着表现内容的任务,使舞蹈的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互相融合成为整体。
4、舞蹈语言的舞台呈现特点:内在激情有形可见的动作流。
(1)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2)具有直观性特点;
(3)既有形可见,又持续流动;
(4)通过艺术化的人体语言,将内在激情直接呈现给观众。
舞蹈,有着鲜明的直观性特点,它的内在激情通过动作语言的负载,成为直接可视的对象,它又是流动的,在音乐(节奏 )的 陪伴下绵绵不断地持续呈现。既有形可见,又持续流动,这便是舞与诗、乐的区别。
舞蹈的人体,是由心灵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这便是舞蹈这种人体艺术所具的特殊品格。
二、舞蹈艺术作品欣赏:
(一)《丝路花雨》:甘肃省歌舞团创作,1979年首演。属于传统的戏剧式“线形结构”样式,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命运的演变贯穿全剧。其艺术特色如下:
1、题材新:以丝绸之路为背景,歌颂我们祖先的创造才能和中外人民的传统友谊在题材开掘上,创造了一个“古为今用”的良好先例。
2、立意新:除了塑造了敦煌画师神笔张及其女儿英娘的美好形象之外,还塑造了一个仗义疏财的波斯商人伊努思的艺术形象,揭示了“友好往来,通商互助,和睦相处,国泰民安”的时代主题。
3、构思新:把人物的命运和敦煌壁画中的形象交织在一起,画舞交融,相互生辉,使舞剧充满神奇色彩,被人们誉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
4、舞蹈新:借鉴壁画中的唐舞动作,创造出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敦煌式”舞蹈韵律,其“扭腰”、“送胯”、“勾脚”,全身体态呈三道弯“S”形的舞姿特点,开拓了一个自呈天地的动作体系,特别是女主角英娘“反弹琵琶”的独舞,刻意追求动中有静的壁画感,被誉为“复活了敦煌壁画”。
(二)《玉卿嫂》:根据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大陆舞蹈家舒巧、应萼定创作,1985年首演。属于传统的戏剧式“线形结构”样式,舞蹈家用舞蹈的动态形象,把一个中国寡妇玉卿嫂心灵的痛苦外化为直接可视的悲剧形象。重于表现人物独特的情感经历是该舞剧最主要的特点。
(三)《无字碑》: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大学本科毕业生张守和、于春燕、黄蕾、邓一江四人的实习作品,1989年首演。典型的“块状结构”样式。其突出特点是结构凝练。它借鉴了音乐创作中交响乐作品的结构方式,将女皇武则天的一生经历,用“不屈命运”、“母爱升华”、“治世之争”、“女皇超尘”四个命题层次(乐章)组合起来,每个乐章可以独立成章,组合起来又完整统一,巧妙地处理了这个本来十分复杂、情节性很强的历史故事。
(四)《秦始皇》: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青年教师张建民、陈维雅创作,1990年首演。“块状结构”样式。它将秦王朝的轰轰烈烈但又匆匆短暂的一段历史,分别投入四大块状结构中给予表现。通过“扫六合、建统一”、“征徭御、筑阿房”、“谋宫闱、思归宿”、“塑兵俑、封幽府”等四个场次,多角度地思考这段历史。创作者还运用几段流动围墙的自由组合,构成多层无套空间,将六国战场、室内室外、宫内宫外、墓内墓外的不同场景呈现于舞台,开掘多层空间,造成视觉上的交响效果。
(五)女子独舞《雀之灵》: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表演。1985年首演。舞蹈家用身体的局部几全身的配合,特别是手指、手臂的细腻表演,腰胯部的阿娜多姿,精巧别致地塑造了一个灵秀美丽的孔雀形象。内涵空灵丰满,形式玲珑剔透,是精雕细琢的舞蹈精品。
(六)男子独舞《残春》:朝鲜族舞蹈家孙龙奎创作,于小雪表演,1988年首演。以朝鲜族舞蹈为特质材料,表现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对“残春”世界的惋情,其深层内蕴是象征古往今来那些青春将逝、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们寂寞灵魂的呐喊。舞蹈通过起伏跌宕的动作语言、激越高亢的音乐语言,将这种内心感触表现得酣畅淋漓。
(七)三人舞《金山战鼓》:沈阳部队歌舞团庞志阳、门文元创作,王霞、柳倩、王艳表演,1980年首演。以900年前南宋名将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故事为背景,热情歌颂了这位大义凛然的巾帼英雄。该作品以吸取舞蹈的身韵、姿态、技巧为依托,从表现人物激昂慷慨的战斗豪情出发,糅进了翻、滚、跳、转的技巧,特别是“擂鼓”的舞段,运用舞蹈化的战斗性很强的语言,刻画了处在激战中的人物的情态、心态和动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山乡风情歌舞《黄河儿女情》:山西歌舞剧院王秀芳、张继刚等创作,1987年首演。以三晋高原这片黄土地上所特有的文化意蕴为依托,以率真质朴、热情奔放的歌词所塑造的“高原汉子实在,黄河儿女多情”的人物形象为依据,吸收了山西民间艺术(如牛皮影戏、民间剪纸等)的造型特点及顿挫有致的线条为舞蹈形态的基础,还大胆吸收了迪斯科、爵士舞的腰胯动作,使其既有民间艺术拙朴率真的内蕴,又有适合现代观众接受的表现形式,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的民间歌舞艺术。
(九)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解放军艺术学院房进激、黄玉淑创作,1985年首演。二十四位身着轻纱白裙的少女,在黑色幕布的衬托下,在薄雾袅袅的环绕中,以训练有素的“圆场”舞步款款而来,飘飘而去,随着队形的折、转、回,造出一种蜿蜒逶迤的水流景观。表现从水珠聚成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奔向大海的动人过程,使人们体味到“江河不让涓流故能就其深”的隐匿主题。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流畅美,它运用碎步跑“圆场”,将它自身的流动性与舞台构图的流动性相结合,随着队形的变化,身体左侧右转,协调一致,造成一种流畅的动感空间。这就是群舞整体动感所造出的空灵流畅的美感效果。
(十)舞蹈诗《长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大学本科毕业生范东凯、张建民的毕业作品,1989年首演。该舞蹈以其悲壮之势、阳刚之气、深沉之思、浓烈之情、舞蹈之美,撞击着观众,震撼着观众。其艺术特点,一是整体氛围的浑厚与凝重,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表现人,而人的情思又凝聚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给人以气势凛然、重锤敲击之感。二是语言的个性化,编导以人的生存状态为内核,外化出一组组能充分表现“长城人”的动作,创作出一种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自成一格的个性化语言。
(十一)大型歌舞《俺从黄河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大专毕业生张继刚的毕业作品,1990年首演。该舞蹈通过在艰苦跋涉中奔向希望的一群黄河儿女及其难以遏止的生命躁动,表现我们国家身背重负、奋力开拓的精神形象,把一向被视为风俗性舞蹈的民间舞升为具有深广内涵的文化性舞蹈。
三、舞蹈艺术欣赏方法:
(一)舞蹈形式美的欣赏:舞蹈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人体、动作、舞台构图、舞台美术几个方面。
1、人体:是艺术活动中的人体,应通过美的人体去接受美的舞蹈。
2、动作:是表现感情的物质材料,动作本身的形态美的协调感、韵律感、节奏感以及高难度的技巧等,都具有美的独立性,具有很强的形式美的欣赏价值。
3、舞台构图:是通过人体动作在舞台空间勾画出来的流动画面,它在流动中所造出的曲、直、折、转多种线条及由这多种线条造出的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是具有欣赏价值的。
4、舞台美术:是指舞蹈中的景、光、色、服装、道具、化装等综合因素,其个各个因素的精美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情绪意境美的欣赏:欣赏舞蹈是一种三度空间的再创造,对于情绪意境美的欣赏,既要对形式美有较敏锐的感觉,又要有主体积极投入的心理冲动。欣赏舞蹈,不仅要有艺术的“眼光”,还要有艺术的“心灵”。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灵与肉、情与思的美妙结合,是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的艺术。只有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那形式美中所蕴涵的情绪与意境,才能真正“看懂”一部作品,也才能真正地看懂了形式的美之所在。
(三)舞蹈审美经验的自我培养: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特性是:“诗心、乐性、舞体。”诗心,指舞蹈作品的意义、意境、意味犹如一首诗歌一样的概括、简练又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乐性,指舞蹈作品的空灵性、感受性和想象性等特点;舞体,指舞蹈作品的直观性、直接性和形式美的规范性。因此,作为舞蹈欣赏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还要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菜油可能发现美、感受美、得到美。
舞蹈,又是一种文化。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的有形表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艺术繁荣的一种象征。
一、舞蹈艺术语言:
(一)舞蹈艺术的涵义和类别:
1、舞蹈的概念: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它以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合着一定的时间(节奏)连续不断的运动,以鲜明的表现性特点外化人的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的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2、舞蹈的类别:
(1)民间自娱性舞蹈:指那些长期流传在民间,以自娱为主要目的的广场性民间舞蹈。如秧歌、腰鼓、狮子、龙灯、以及我们泉州的拍胸舞、采莲舞、火鼎公婆舞、笼吹舞等等,还有来自于西方的的都市社会自娱性舞蹈交谊舞、爵士舞、迪斯科、霹雳舞等等。
(2)舞台表演性舞蹈:指由舞蹈家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凭借经过严格训练的身体为工具,并通过舞台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实践活动。舞台表演性舞蹈又分为“舞剧”和“舞蹈”两类。
(二)舞蹈艺术语言的因素:
1、结构语言:指舞蹈家按照舞蹈艺术的表现特点对客观生活情景与舞蹈家主观感受“撞击”后形成的内容进行剪裁处理,形成一种结构式样,并在这种结构式样的规范下,使内容与形式之间形成有机的契合,使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在“结构”这一创作层次中具有语言属性的表现力,这时的“结构”方可称之为有意图的艺术构思。舞蹈艺术的结构语言可分为两种:
(1)戏剧式结构:又称线型结构,其特点是以戏剧情节为依据,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幕分场的结构及人物的安排。如大型舞剧《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等。
(2)抒情式结构:又称块状结构,它不强调故事清节的完整性,不受情节线索的左右,而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多方面的开掘。它运用内心直视的手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把本来看不见的东西,用看得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功能。如舞剧《无字碑》、《秦始皇》等。
2、动作语言:动作是形成舞蹈语言具有直接可视性的物质前提,它必须服从一定的表现目的,经过舞蹈家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想象的加工、改造、发展、充足,使之具有传情达意、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的交流作用及外射意念的职能,从而达到语言的层次。总之,舞蹈语言是通过连绵不断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舞蹈动作去表现人物的内心激情,使观众通过这流动的视觉形象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感情或作者的表现意图。动作是舞蹈语言的核心因素,离开了艺术化的人体动作这一物质前提,舞蹈艺术便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与可能。
3、时空语言:舞蹈语言,既有空间属性,又有时间属性。舞蹈的内容(情感、思想)在一定的空间中展现,又在一定的时间中流动。通过空间的展现,使作品的内容变成直接可视的对象;通过时间的流动,使内容成为连绵不断呈现的过程。空间与时间的互相依存、互相构成,便成为舞蹈语言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舞蹈语言美学特征的重要标志。
舞蹈占有时间和空间,音乐和舞蹈的关系便十分内重要,它已成为舞蹈语言的构成部分。在舞蹈艺术中,动作语言和音乐语言共同承担着表现内容的任务,使舞蹈的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互相融合成为整体。
4、舞蹈语言的舞台呈现特点:内在激情有形可见的动作流。
(1)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2)具有直观性特点;
(3)既有形可见,又持续流动;
(4)通过艺术化的人体语言,将内在激情直接呈现给观众。
舞蹈,有着鲜明的直观性特点,它的内在激情通过动作语言的负载,成为直接可视的对象,它又是流动的,在音乐(节奏 )的 陪伴下绵绵不断地持续呈现。既有形可见,又持续流动,这便是舞与诗、乐的区别。
舞蹈的人体,是由心灵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透明,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这便是舞蹈这种人体艺术所具的特殊品格。
二、舞蹈艺术作品欣赏:
(一)《丝路花雨》:甘肃省歌舞团创作,1979年首演。属于传统的戏剧式“线形结构”样式,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命运的演变贯穿全剧。其艺术特色如下:
1、题材新:以丝绸之路为背景,歌颂我们祖先的创造才能和中外人民的传统友谊在题材开掘上,创造了一个“古为今用”的良好先例。
2、立意新:除了塑造了敦煌画师神笔张及其女儿英娘的美好形象之外,还塑造了一个仗义疏财的波斯商人伊努思的艺术形象,揭示了“友好往来,通商互助,和睦相处,国泰民安”的时代主题。
3、构思新:把人物的命运和敦煌壁画中的形象交织在一起,画舞交融,相互生辉,使舞剧充满神奇色彩,被人们誉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
4、舞蹈新:借鉴壁画中的唐舞动作,创造出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敦煌式”舞蹈韵律,其“扭腰”、“送胯”、“勾脚”,全身体态呈三道弯“S”形的舞姿特点,开拓了一个自呈天地的动作体系,特别是女主角英娘“反弹琵琶”的独舞,刻意追求动中有静的壁画感,被誉为“复活了敦煌壁画”。
(二)《玉卿嫂》:根据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大陆舞蹈家舒巧、应萼定创作,1985年首演。属于传统的戏剧式“线形结构”样式,舞蹈家用舞蹈的动态形象,把一个中国寡妇玉卿嫂心灵的痛苦外化为直接可视的悲剧形象。重于表现人物独特的情感经历是该舞剧最主要的特点。
(三)《无字碑》: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大学本科毕业生张守和、于春燕、黄蕾、邓一江四人的实习作品,1989年首演。典型的“块状结构”样式。其突出特点是结构凝练。它借鉴了音乐创作中交响乐作品的结构方式,将女皇武则天的一生经历,用“不屈命运”、“母爱升华”、“治世之争”、“女皇超尘”四个命题层次(乐章)组合起来,每个乐章可以独立成章,组合起来又完整统一,巧妙地处理了这个本来十分复杂、情节性很强的历史故事。
(四)《秦始皇》: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青年教师张建民、陈维雅创作,1990年首演。“块状结构”样式。它将秦王朝的轰轰烈烈但又匆匆短暂的一段历史,分别投入四大块状结构中给予表现。通过“扫六合、建统一”、“征徭御、筑阿房”、“谋宫闱、思归宿”、“塑兵俑、封幽府”等四个场次,多角度地思考这段历史。创作者还运用几段流动围墙的自由组合,构成多层无套空间,将六国战场、室内室外、宫内宫外、墓内墓外的不同场景呈现于舞台,开掘多层空间,造成视觉上的交响效果。
(五)女子独舞《雀之灵》: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表演。1985年首演。舞蹈家用身体的局部几全身的配合,特别是手指、手臂的细腻表演,腰胯部的阿娜多姿,精巧别致地塑造了一个灵秀美丽的孔雀形象。内涵空灵丰满,形式玲珑剔透,是精雕细琢的舞蹈精品。
(六)男子独舞《残春》:朝鲜族舞蹈家孙龙奎创作,于小雪表演,1988年首演。以朝鲜族舞蹈为特质材料,表现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对“残春”世界的惋情,其深层内蕴是象征古往今来那些青春将逝、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们寂寞灵魂的呐喊。舞蹈通过起伏跌宕的动作语言、激越高亢的音乐语言,将这种内心感触表现得酣畅淋漓。
(七)三人舞《金山战鼓》:沈阳部队歌舞团庞志阳、门文元创作,王霞、柳倩、王艳表演,1980年首演。以900年前南宋名将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故事为背景,热情歌颂了这位大义凛然的巾帼英雄。该作品以吸取舞蹈的身韵、姿态、技巧为依托,从表现人物激昂慷慨的战斗豪情出发,糅进了翻、滚、跳、转的技巧,特别是“擂鼓”的舞段,运用舞蹈化的战斗性很强的语言,刻画了处在激战中的人物的情态、心态和动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山乡风情歌舞《黄河儿女情》:山西歌舞剧院王秀芳、张继刚等创作,1987年首演。以三晋高原这片黄土地上所特有的文化意蕴为依托,以率真质朴、热情奔放的歌词所塑造的“高原汉子实在,黄河儿女多情”的人物形象为依据,吸收了山西民间艺术(如牛皮影戏、民间剪纸等)的造型特点及顿挫有致的线条为舞蹈形态的基础,还大胆吸收了迪斯科、爵士舞的腰胯动作,使其既有民间艺术拙朴率真的内蕴,又有适合现代观众接受的表现形式,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雅俗共赏的民间歌舞艺术。
(九)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解放军艺术学院房进激、黄玉淑创作,1985年首演。二十四位身着轻纱白裙的少女,在黑色幕布的衬托下,在薄雾袅袅的环绕中,以训练有素的“圆场”舞步款款而来,飘飘而去,随着队形的折、转、回,造出一种蜿蜒逶迤的水流景观。表现从水珠聚成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奔向大海的动人过程,使人们体味到“江河不让涓流故能就其深”的隐匿主题。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流畅美,它运用碎步跑“圆场”,将它自身的流动性与舞台构图的流动性相结合,随着队形的变化,身体左侧右转,协调一致,造成一种流畅的动感空间。这就是群舞整体动感所造出的空灵流畅的美感效果。
(十)舞蹈诗《长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大学本科毕业生范东凯、张建民的毕业作品,1989年首演。该舞蹈以其悲壮之势、阳刚之气、深沉之思、浓烈之情、舞蹈之美,撞击着观众,震撼着观众。其艺术特点,一是整体氛围的浑厚与凝重,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表现人,而人的情思又凝聚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给人以气势凛然、重锤敲击之感。二是语言的个性化,编导以人的生存状态为内核,外化出一组组能充分表现“长城人”的动作,创作出一种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自成一格的个性化语言。
(十一)大型歌舞《俺从黄河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大专毕业生张继刚的毕业作品,1990年首演。该舞蹈通过在艰苦跋涉中奔向希望的一群黄河儿女及其难以遏止的生命躁动,表现我们国家身背重负、奋力开拓的精神形象,把一向被视为风俗性舞蹈的民间舞升为具有深广内涵的文化性舞蹈。
三、舞蹈艺术欣赏方法:
(一)舞蹈形式美的欣赏:舞蹈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人体、动作、舞台构图、舞台美术几个方面。
1、人体:是艺术活动中的人体,应通过美的人体去接受美的舞蹈。
2、动作:是表现感情的物质材料,动作本身的形态美的协调感、韵律感、节奏感以及高难度的技巧等,都具有美的独立性,具有很强的形式美的欣赏价值。
3、舞台构图:是通过人体动作在舞台空间勾画出来的流动画面,它在流动中所造出的曲、直、折、转多种线条及由这多种线条造出的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是具有欣赏价值的。
4、舞台美术:是指舞蹈中的景、光、色、服装、道具、化装等综合因素,其个各个因素的精美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情绪意境美的欣赏:欣赏舞蹈是一种三度空间的再创造,对于情绪意境美的欣赏,既要对形式美有较敏锐的感觉,又要有主体积极投入的心理冲动。欣赏舞蹈,不仅要有艺术的“眼光”,还要有艺术的“心灵”。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灵与肉、情与思的美妙结合,是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的艺术。只有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那形式美中所蕴涵的情绪与意境,才能真正“看懂”一部作品,也才能真正地看懂了形式的美之所在。
(三)舞蹈审美经验的自我培养: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特性是:“诗心、乐性、舞体。”诗心,指舞蹈作品的意义、意境、意味犹如一首诗歌一样的概括、简练又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乐性,指舞蹈作品的空灵性、感受性和想象性等特点;舞体,指舞蹈作品的直观性、直接性和形式美的规范性。因此,作为舞蹈欣赏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还要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菜油可能发现美、感受美、得到美。
第八章 摄影艺术欣赏
一、摄影艺术语言: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门类,是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其表现方式和手段是通过光学、化学等一系列科学手段来记录纯在于镜头之前的真实形象,实现影像的再现。摄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的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表现生活的,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它的形象通常是在瞬间完成的,具有由于摄影者独到的发现、瞬间的抓取以及后期制作技术、技巧所形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构成一幅照片的要素包括:线条、形状、影调、色彩。
(一)线条和形状:一幅好的画面,总是选择了物体的一个富有特征的线条和形状,并将其适当地对应于画面的框架之中,让它在画面上变得鲜明突出,以此来概括事物的特征。摄影者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对潜在线条的敏锐眼光,利用不同的光线、角度,将事物富有特征的轮廓形状和线条突出出来,呈现在画面上,是它们鲜明、纯净,赏心悦目,成为摄影画面的形式构架。其规律性是:
1、对称: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形式美,当摄影画面的中轴线与对称物体的中轴线重合时,对称结构就会比普通生活中来得更强烈,给人以平稳、庄重、和谐的感受。
2、水平线:生活中具有水平横线特征的事物,在摄影画面中与上下边框平行时,横线就成为画面的主要结构线,给人以平稳、开阔、沉静的印象。
3、三角形:三角形在一个长方形的框架中,总会呈现棱锐起伏之势,使视觉活跃,多个景物在画面上做三角形安排,容易作到主次分明,呼应有序。它对组合事物、构成画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4、圆形:它给人以活泼、流动、向心、会聚的感受。它可以从许多事物中分解出来,成为一种具有概括力的视觉形式,常常被处理为画面的形式构架。
5、斜线结构:是摄影画面安排景物的一种有效的构成形式,在平面上,选择和安排斜向线形,具有模拟纵深产生第三度空间的感觉。斜线的不安定的动向,能强调出事物的方向性和运动感,而当景物做对角线安排时,画面就具有最大的空间容量。
6、曲线:摄影艺术家常常以超凡的审美眼光,发现、选择、提炼景物中的曲线构成画面,赋予视觉以欣赏的愉悦和活跃的想象,当摄影家将物体中的曲线结构提炼得清晰有序时,不但能鲜明地表达事物的特征,而且具有优美动人的视觉形式。
(二)影调:指画面上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及明暗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使观众感到光的流动变化,是画面最基本的形式元素。影调配置在摄影画面中要完成以下任务:
1、突出主要形象:主体和背景之间要有影调对比,当主体是亮色调时,要为它找到暗色调的背景,反之亦然。
2、创造情绪气氛:在黑白摄影中。影调由白到黑可以有几十种中间过渡层次,这种色调的过渡称为色阶。过渡层次细腻,形成柔调效果;过渡层次极少,黑白跳跃而形成硬调。大面积亮背景衬托小面积暗色调主体时,形成高调,反之形成低调。高调明快欢悦,低调深沉厚重。
3、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利用背景与主体影调相同来“吃”掉主体的某些部分,形成奇特的形象或者造成某中视错觉来表现一些突发的奇想。
(三)色彩:摄影画面形式构成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色彩不但在造型中起作用,而且对人的情感具有冲击力。色彩的安排和组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色要尽可能单纯,主体和背景色彩要有色别或亮度的对比。
2、利用背景色彩和主体色彩面积上的对比,形成色彩重音效果。
3、利用某一种富有特征的色彩,让它展开在不同明暗的色阶之中,形成这一色彩的基调,以达到色彩上先声夺人的效果。
4、乱中求治,多样统一地运用色彩。
二、摄影艺术作品欣赏:
(一)《白求恩大夫》:吴印咸作品,拍摄于1939年。其成功在于它对画面主体的处理。它从位置、角度、用光和环境等方面对主体进行了十分细致精当的刻画,体现出独特的纪实性和完美的造型艺术手段。
(二)《黎明的钟声》:江波作品,摄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剪影照片。浓重的黑色剪影和明亮的天空所形成的一大片空白,把人们从具象世界引入一种清新深远的意境之中,画面中支前模范戎冠秀清晨敲钟号召农民下地生产的形象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觉醒的象征。
(三)《童工》: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的作品。其创作特色是那种撼动人心的揭示力量和正直、坦率的批判精神。该画面上这个女孩一手扶着窗台,一手扶着机器,面对着镜头,像是直接向观众诉说童工的悲哀和痛苦,机器和墙壁所形成的“V”字形像一把巨大的钳子把她牢牢地控制住,使她成了机器的附庸。背景是浓重的暗色调,拍摄角度选择正面,使作品具有一种凝重深沉的情绪和直面现实、正视人生的视觉冲击力。
(四)《到森林里去》: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作品。通过两个孩子勇敢地向森林深处走去的形象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烈的逆光勾勒出小兄妹幼稚而勇敢的身影,影调的明暗对比,使人物轮廓鲜明,姿态更觉生动有趣,场面富有诗意,精心营构的背影呈现出一种含蓄、悠永的魅力。
(五)《千里共婵娟》:陈复礼作品。该作品拍摄于太湖,取意苏东坡的名句,以宁静的湖水、轻盈的月光、飘浮的芦苇、远泊的小船,创造出一种静谧、悠远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邃意境。作品布局严谨,匠心独运,采用竖幅格局,对称构图,上下以水天交接处为线,左右以芦苇平行对称,月亮沿垂直中轴线高悬中天,点明意旨。黑白风光摄影又具有水墨画的韵味,在单纯简洁的色调中,创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
(六)《一湖春水晓帆风》:简庆福作品,1983年5月摄于太湖。表现渔汛到来,渔民们驾船作业捕鱼的景象。画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形象是帆。作品运用仰角度,几乎是贴近水面向上拍摄,突出了向垂直方向伸展的帆,营造出一种千帆竟发、百轲争流的太湖渔汛的喜庆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强烈感受。布满朝霞的天空是运用在美国拍摄的一幅彩云底片和船的底片叠放,使船的形状美与彩云的色彩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气氛热烈,取得完美的抒情效果。
(七)《插秧女》:日本摄影家滨谷浩作品,摄于1956年。这是一幅插秧妇女的特写照片。画面上没有人物完整的形象,只有从肩头到膝盖的局部轮廓,但它却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特写的表现还加强了形象的内在概括力,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他们非人的生活条件的愤慨,也看出他对人、对人的生存条件的深刻关注。
(八)《鹅场》:张阴增作品。该作品充分发挥了早晨光线的魅力,选择了一个逆光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光线穿过大气,穿过重重景物所产生的丰富的亮度和色彩变化。那闪耀在树叶上的光的斑点,那悬挂在空间的多彩的光帷幕,那投射在饲养员和鹅身上的浓淡不一的光的阴影,那体现着早晨气氛的光的柔润、光的温暖和光的清新,将光的美感充分地体现在画面上。整个画面明暗相间,冷暖得宜,演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鹅场晨曲。
(九)《倒闭后的滋味》:新闻摄影记者郑鸣的作品,摄于1986年。他的新闻照片不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记录上,而是努力去表现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努力在抓拍事件的同时,抓拍到完美的形式。该作品抓拍到的是倒闭后的沈阳防爆器械厂厂长心事重重闷头抽烟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瞬间。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窗户这一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画面结构元素,顺光向室内拍摄,靠窗的人物明亮,表情动态清晰,背景暗色调,将人物衬托出来。窗框将厂长和财会人员分成对称的两边,使厂长显得格外孤立和无可奈何。可以看出,这一顺手抓拍的画面,具有了时间气息和戏剧性的人间真相。
(十)《喜盈门》:丁爱民作品。该作品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表现了中原人民的民俗情调、乡土韵味,给人深厚温馨的感觉。在艺术处理上,他采用中原农村人们比较喜爱的正面对称的格局,在双喜图案的大门两边对称地挂起两串金色的玉米,并采用光线柔和的黄昏温暖色调,同时改用慢门速度拍摄,让鸡飞动起来,产生虚动的影像,有助于表现女主人欢快的情绪。画面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富有生活气息。
(十一)《城市之光》:杨晓利作品。杨以黑白两极调子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美,他以一种纯洁得近乎崇高、简洁得使人肃穆的形式,将现代建筑所显示的精神表达出来。建筑的外轮廓,建筑中流动的线,富有意味的形,流动的光,共同组成了黑白乐章。他的艺术处理主要是寻找光与建筑物的契合,留下阳光在建筑物上的轨迹,并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来表现建筑物外轮廓,使线形具有力度。如北京燕京饭店,利用广角镜头的变形作用,建筑物形成斜线,阳光侧射,明暗分明。层层阳台形成上升的节奏,使高楼犹如天梯直指苍穹。画面简洁明快,能激起人们高昂的情绪。另一幅深圳现代建筑,阳光强烈,蓝天,正面茶色玻璃及阴影部分全部被滤成了黑色调,受光部分则留下了光的图案,在具象中抽象出一种现代城市的节奏和韵律。
三、摄影艺术欣赏方法:
(一)欣赏摄影艺术真实、自然、质朴的美,欣赏摄影艺术家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
1、人体摄影:欣赏人体摄影应该重视神情(特别是眼神)、手势、姿态、环境和细节等因素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社会气质和内心世界,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
2、风光摄影:欣赏风光摄影除了欣赏它表现自然的美,还要欣赏它如何表现人对自然的感受,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情趣。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画面布局是否繁中求简,和谐统一。
第二,是否充分表达了空间。
第三,是否妥当处理天空。
第四,是否有效利用了雾、烟,以及水的闪光等来创造意境。
第五,作品在运用线条和影调的配置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表现。
第六,是否注意动用各种镜头的特性。
3、静物摄影:分成三类:一是观赏性的,主要展示物体的质感外形;二是寓意性的,主要通过静物来写意抒情;三是情节性的,主要在于模拟生活,进行再创造,这一般用于工艺品摄影。欣赏静物摄影主要注意其结构布局、背景选择、光线处理、技术条件等。
4、生活摄影:以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及社会之间复杂关系所形成的事件为主要对象。欣赏生活摄影主要注意其情节的典型性、情节的生动性和抓拍能力,看他如何以高超的抓拍技巧,获得具有社会意义的情节。
(二)欣赏摄影画面的构图美:
摄影家能从纷纭杂呈的生活中,截取出具有丰富内涵和表现力的形象,并在框架平面中建立起线形、色的秩序,形成完整的构图形式。
1、确立画面结构中心,对主题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突出,二是环境烘托。
2、选择背景,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做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解;二是注意抓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观众了解画面内容的时代背景。
3、空白疏通气韵:空白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对象之间的空隙,如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空白是沟通画面上个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4、拍摄角度与画面形象:选择拍摄角度是取得摄影画面形象的必由之路,在摄影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有下:
第一,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特征,可将对象横向的线条充分展示在画面上,,但容易显得呆板,缺少透视变化,不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第二、背面角度可以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所关注的事物,便于启示观众去联想,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角度。
第三,仰角即被摄对象在水平线以上,拍摄者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仰拍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画面上下展开,有利于强调对象的高度,还能使景物显得空灵、清秀,宜于写意,并能显示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四,俯拍角度在画面上的效果是地平线显著升高,地面上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则由下至上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及盛大场面,给人深远、辽阔的感受,犹如登高望远一般。俯角度还常用来表现大地线条的图案美,画面常常饱满、严谨、实在。
5、不同距离的景别变化:距离的变化是指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实际距离远近的变化。同一对象,用同一焦距镜头拍摄,距离远近会使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大小及周围景物包括的多少发生变化,也就是景别的变化。
第一,远景:从离被摄对象原出拍摄,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
第二,全景: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三,中景:目的在于表现某一事件或对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性和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事物矛盾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
第四,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
第五,特写:让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
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画面的景别正向两极发展,即远者更深远,近者更细微。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门类,是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其表现方式和手段是通过光学、化学等一系列科学手段来记录纯在于镜头之前的真实形象,实现影像的再现。摄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的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表现生活的,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它的形象通常是在瞬间完成的,具有由于摄影者独到的发现、瞬间的抓取以及后期制作技术、技巧所形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构成一幅照片的要素包括:线条、形状、影调、色彩。
(一)线条和形状:一幅好的画面,总是选择了物体的一个富有特征的线条和形状,并将其适当地对应于画面的框架之中,让它在画面上变得鲜明突出,以此来概括事物的特征。摄影者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对潜在线条的敏锐眼光,利用不同的光线、角度,将事物富有特征的轮廓形状和线条突出出来,呈现在画面上,是它们鲜明、纯净,赏心悦目,成为摄影画面的形式构架。其规律性是:
1、对称: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形式美,当摄影画面的中轴线与对称物体的中轴线重合时,对称结构就会比普通生活中来得更强烈,给人以平稳、庄重、和谐的感受。
2、水平线:生活中具有水平横线特征的事物,在摄影画面中与上下边框平行时,横线就成为画面的主要结构线,给人以平稳、开阔、沉静的印象。
3、三角形:三角形在一个长方形的框架中,总会呈现棱锐起伏之势,使视觉活跃,多个景物在画面上做三角形安排,容易作到主次分明,呼应有序。它对组合事物、构成画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4、圆形:它给人以活泼、流动、向心、会聚的感受。它可以从许多事物中分解出来,成为一种具有概括力的视觉形式,常常被处理为画面的形式构架。
5、斜线结构:是摄影画面安排景物的一种有效的构成形式,在平面上,选择和安排斜向线形,具有模拟纵深产生第三度空间的感觉。斜线的不安定的动向,能强调出事物的方向性和运动感,而当景物做对角线安排时,画面就具有最大的空间容量。
6、曲线:摄影艺术家常常以超凡的审美眼光,发现、选择、提炼景物中的曲线构成画面,赋予视觉以欣赏的愉悦和活跃的想象,当摄影家将物体中的曲线结构提炼得清晰有序时,不但能鲜明地表达事物的特征,而且具有优美动人的视觉形式。
(二)影调:指画面上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及明暗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使观众感到光的流动变化,是画面最基本的形式元素。影调配置在摄影画面中要完成以下任务:
1、突出主要形象:主体和背景之间要有影调对比,当主体是亮色调时,要为它找到暗色调的背景,反之亦然。
2、创造情绪气氛:在黑白摄影中。影调由白到黑可以有几十种中间过渡层次,这种色调的过渡称为色阶。过渡层次细腻,形成柔调效果;过渡层次极少,黑白跳跃而形成硬调。大面积亮背景衬托小面积暗色调主体时,形成高调,反之形成低调。高调明快欢悦,低调深沉厚重。
3、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利用背景与主体影调相同来“吃”掉主体的某些部分,形成奇特的形象或者造成某中视错觉来表现一些突发的奇想。
(三)色彩:摄影画面形式构成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色彩不但在造型中起作用,而且对人的情感具有冲击力。色彩的安排和组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色要尽可能单纯,主体和背景色彩要有色别或亮度的对比。
2、利用背景色彩和主体色彩面积上的对比,形成色彩重音效果。
3、利用某一种富有特征的色彩,让它展开在不同明暗的色阶之中,形成这一色彩的基调,以达到色彩上先声夺人的效果。
4、乱中求治,多样统一地运用色彩。
二、摄影艺术作品欣赏:
(一)《白求恩大夫》:吴印咸作品,拍摄于1939年。其成功在于它对画面主体的处理。它从位置、角度、用光和环境等方面对主体进行了十分细致精当的刻画,体现出独特的纪实性和完美的造型艺术手段。
(二)《黎明的钟声》:江波作品,摄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剪影照片。浓重的黑色剪影和明亮的天空所形成的一大片空白,把人们从具象世界引入一种清新深远的意境之中,画面中支前模范戎冠秀清晨敲钟号召农民下地生产的形象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觉醒的象征。
(三)《童工》: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的作品。其创作特色是那种撼动人心的揭示力量和正直、坦率的批判精神。该画面上这个女孩一手扶着窗台,一手扶着机器,面对着镜头,像是直接向观众诉说童工的悲哀和痛苦,机器和墙壁所形成的“V”字形像一把巨大的钳子把她牢牢地控制住,使她成了机器的附庸。背景是浓重的暗色调,拍摄角度选择正面,使作品具有一种凝重深沉的情绪和直面现实、正视人生的视觉冲击力。
(四)《到森林里去》: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作品。通过两个孩子勇敢地向森林深处走去的形象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烈的逆光勾勒出小兄妹幼稚而勇敢的身影,影调的明暗对比,使人物轮廓鲜明,姿态更觉生动有趣,场面富有诗意,精心营构的背影呈现出一种含蓄、悠永的魅力。
(五)《千里共婵娟》:陈复礼作品。该作品拍摄于太湖,取意苏东坡的名句,以宁静的湖水、轻盈的月光、飘浮的芦苇、远泊的小船,创造出一种静谧、悠远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邃意境。作品布局严谨,匠心独运,采用竖幅格局,对称构图,上下以水天交接处为线,左右以芦苇平行对称,月亮沿垂直中轴线高悬中天,点明意旨。黑白风光摄影又具有水墨画的韵味,在单纯简洁的色调中,创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
(六)《一湖春水晓帆风》:简庆福作品,1983年5月摄于太湖。表现渔汛到来,渔民们驾船作业捕鱼的景象。画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形象是帆。作品运用仰角度,几乎是贴近水面向上拍摄,突出了向垂直方向伸展的帆,营造出一种千帆竟发、百轲争流的太湖渔汛的喜庆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强烈感受。布满朝霞的天空是运用在美国拍摄的一幅彩云底片和船的底片叠放,使船的形状美与彩云的色彩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气氛热烈,取得完美的抒情效果。
(七)《插秧女》:日本摄影家滨谷浩作品,摄于1956年。这是一幅插秧妇女的特写照片。画面上没有人物完整的形象,只有从肩头到膝盖的局部轮廓,但它却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特写的表现还加强了形象的内在概括力,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他们非人的生活条件的愤慨,也看出他对人、对人的生存条件的深刻关注。
(八)《鹅场》:张阴增作品。该作品充分发挥了早晨光线的魅力,选择了一个逆光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光线穿过大气,穿过重重景物所产生的丰富的亮度和色彩变化。那闪耀在树叶上的光的斑点,那悬挂在空间的多彩的光帷幕,那投射在饲养员和鹅身上的浓淡不一的光的阴影,那体现着早晨气氛的光的柔润、光的温暖和光的清新,将光的美感充分地体现在画面上。整个画面明暗相间,冷暖得宜,演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鹅场晨曲。
(九)《倒闭后的滋味》:新闻摄影记者郑鸣的作品,摄于1986年。他的新闻照片不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记录上,而是努力去表现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努力在抓拍事件的同时,抓拍到完美的形式。该作品抓拍到的是倒闭后的沈阳防爆器械厂厂长心事重重闷头抽烟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瞬间。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窗户这一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画面结构元素,顺光向室内拍摄,靠窗的人物明亮,表情动态清晰,背景暗色调,将人物衬托出来。窗框将厂长和财会人员分成对称的两边,使厂长显得格外孤立和无可奈何。可以看出,这一顺手抓拍的画面,具有了时间气息和戏剧性的人间真相。
(十)《喜盈门》:丁爱民作品。该作品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表现了中原人民的民俗情调、乡土韵味,给人深厚温馨的感觉。在艺术处理上,他采用中原农村人们比较喜爱的正面对称的格局,在双喜图案的大门两边对称地挂起两串金色的玉米,并采用光线柔和的黄昏温暖色调,同时改用慢门速度拍摄,让鸡飞动起来,产生虚动的影像,有助于表现女主人欢快的情绪。画面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富有生活气息。
(十一)《城市之光》:杨晓利作品。杨以黑白两极调子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美,他以一种纯洁得近乎崇高、简洁得使人肃穆的形式,将现代建筑所显示的精神表达出来。建筑的外轮廓,建筑中流动的线,富有意味的形,流动的光,共同组成了黑白乐章。他的艺术处理主要是寻找光与建筑物的契合,留下阳光在建筑物上的轨迹,并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来表现建筑物外轮廓,使线形具有力度。如北京燕京饭店,利用广角镜头的变形作用,建筑物形成斜线,阳光侧射,明暗分明。层层阳台形成上升的节奏,使高楼犹如天梯直指苍穹。画面简洁明快,能激起人们高昂的情绪。另一幅深圳现代建筑,阳光强烈,蓝天,正面茶色玻璃及阴影部分全部被滤成了黑色调,受光部分则留下了光的图案,在具象中抽象出一种现代城市的节奏和韵律。
三、摄影艺术欣赏方法:
(一)欣赏摄影艺术真实、自然、质朴的美,欣赏摄影艺术家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
1、人体摄影:欣赏人体摄影应该重视神情(特别是眼神)、手势、姿态、环境和细节等因素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社会气质和内心世界,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
2、风光摄影:欣赏风光摄影除了欣赏它表现自然的美,还要欣赏它如何表现人对自然的感受,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情趣。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画面布局是否繁中求简,和谐统一。
第二,是否充分表达了空间。
第三,是否妥当处理天空。
第四,是否有效利用了雾、烟,以及水的闪光等来创造意境。
第五,作品在运用线条和影调的配置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表现。
第六,是否注意动用各种镜头的特性。
3、静物摄影:分成三类:一是观赏性的,主要展示物体的质感外形;二是寓意性的,主要通过静物来写意抒情;三是情节性的,主要在于模拟生活,进行再创造,这一般用于工艺品摄影。欣赏静物摄影主要注意其结构布局、背景选择、光线处理、技术条件等。
4、生活摄影:以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及社会之间复杂关系所形成的事件为主要对象。欣赏生活摄影主要注意其情节的典型性、情节的生动性和抓拍能力,看他如何以高超的抓拍技巧,获得具有社会意义的情节。
(二)欣赏摄影画面的构图美:
摄影家能从纷纭杂呈的生活中,截取出具有丰富内涵和表现力的形象,并在框架平面中建立起线形、色的秩序,形成完整的构图形式。
1、确立画面结构中心,对主题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突出,二是环境烘托。
2、选择背景,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做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解;二是注意抓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观众了解画面内容的时代背景。
3、空白疏通气韵:空白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对象之间的空隙,如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空白是沟通画面上个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4、拍摄角度与画面形象:选择拍摄角度是取得摄影画面形象的必由之路,在摄影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有下:
第一,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特征,可将对象横向的线条充分展示在画面上,,但容易显得呆板,缺少透视变化,不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第二、背面角度可以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所关注的事物,便于启示观众去联想,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角度。
第三,仰角即被摄对象在水平线以上,拍摄者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仰拍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画面上下展开,有利于强调对象的高度,还能使景物显得空灵、清秀,宜于写意,并能显示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四,俯拍角度在画面上的效果是地平线显著升高,地面上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则由下至上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及盛大场面,给人深远、辽阔的感受,犹如登高望远一般。俯角度还常用来表现大地线条的图案美,画面常常饱满、严谨、实在。
5、不同距离的景别变化:距离的变化是指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实际距离远近的变化。同一对象,用同一焦距镜头拍摄,距离远近会使主体在画面上的面积大小及周围景物包括的多少发生变化,也就是景别的变化。
第一,远景:从离被摄对象原出拍摄,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
第二,全景: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三,中景:目的在于表现某一事件或对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性和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事物矛盾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
第四,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
第五,特写:让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
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画面的景别正向两极发展,即远者更深远,近者更细微。
第九章 戏曲艺术欣赏
一、戏曲的艺术特征:
戏曲熔歌、舞及其它艺术形式为一炉,以唱、做、念、打为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敷演故事,传达思想感情。其特征如下:
1、综合性:
吸取不仅把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能把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2、虚拟性:
略形传神,以神制形,质吸取表演的重要特点。
形似非神似,神似方为真。形神合一体,方是戏中人。
(1)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自由。
(2)采用虚拟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
3、程式化:
“程式”即规范化的制约,就是“以神制形”。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三个特征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它们被节奏统驭在一起,在戏曲表演过程中不停息地运动。即虚拟的时空,严格的程式,写意的境界。
二、戏曲剧种:
全国共有310多个,原因是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方言不同,导致戏曲音乐曲调各异。如高腔腔系剧种、梆子腔系剧种、皮黄腔系剧种、昆腔腔系剧种、民间歌舞类型诸腔系、少数民族戏曲等。
三、戏曲流派:
构成戏曲流派的核心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剧中人物和情节发展的独特体验,结合自身的表演特长加以表现所形成的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其特点:
1、不同的流派擅演得剧目不同,扮演的人物不同。
2、不同流派表演同一剧目,具有不同的风采。
如京剧有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等。
四、戏曲作品欣赏:(看音像资料)
五、戏曲艺术欣赏方法:
1、培养对戏曲表演特征的敏锐感受力;
2、认识戏曲表演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3、善于分辨戏曲剧目所表现的内容是否健康。
一、戏曲的艺术特征:
戏曲熔歌、舞及其它艺术形式为一炉,以唱、做、念、打为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敷演故事,传达思想感情。其特征如下:
1、综合性:
吸取不仅把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能把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
2、虚拟性:
略形传神,以神制形,质吸取表演的重要特点。
形似非神似,神似方为真。形神合一体,方是戏中人。
(1)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自由。
(2)采用虚拟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
3、程式化:
“程式”即规范化的制约,就是“以神制形”。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三个特征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它们被节奏统驭在一起,在戏曲表演过程中不停息地运动。即虚拟的时空,严格的程式,写意的境界。
二、戏曲剧种:
全国共有310多个,原因是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方言不同,导致戏曲音乐曲调各异。如高腔腔系剧种、梆子腔系剧种、皮黄腔系剧种、昆腔腔系剧种、民间歌舞类型诸腔系、少数民族戏曲等。
三、戏曲流派:
构成戏曲流派的核心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剧中人物和情节发展的独特体验,结合自身的表演特长加以表现所形成的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其特点:
1、不同的流派擅演得剧目不同,扮演的人物不同。
2、不同流派表演同一剧目,具有不同的风采。
如京剧有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等。
四、戏曲作品欣赏:(看音像资料)
五、戏曲艺术欣赏方法:
1、培养对戏曲表演特征的敏锐感受力;
2、认识戏曲表演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3、善于分辨戏曲剧目所表现的内容是否健康。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