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
在艺术接受里,分两个层次,一部分是普通受众,有艺术鉴赏,它是审美再创造。它是从第一文本到第二文本的转化,受众并不是无所事事,被动地去接受,而是发挥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受众也像艺术家一样,也再创造美。只不过艺术家是一次创造,受众是二次创造。有些受众,由于鉴赏力有限,只能接受比较浅、套路化和模式化的东西。最后只剩下感官词。现在比较流行的词汇“包装”,原来用作商品。现在在艺术行业中也讲究包装和炒作 。炒作的结果,是这个社会缺少更高层次的批评、鉴赏。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要给受众接受。普通受众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不可能很深入的了解。需要艺术接受的更高层次,专业人员来做艺术批评。要指出艺术家合格与否,是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是不是在哗众取宠。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究竟有哪些价值,有哪些普通受众还没有认识到。批评家有义务把它揭示出来。因为他对专业有了解,他可以在一个更大的坐标内为艺术作品定位,公众就不会盲从。美国电影批评家的评论将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度。这个批评家被收买,一次两次可能没有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将是身败名裂的下场。而在中国,批评家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批评家的脑袋里有了商品经济的意识,艺术批评变成了帮忙说好话的方式。当代批评家丧失了批评的功能。没有科学性质的批评,带来的将是灾难,是公众对批评丧失了信念。所以。我们在讲艺术批评时,要结合当代艺术批评的实际来讲。批评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承担什么要的社会功能和角色,而不是随波逐流、趋炎附势。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也是艺术生产的重要活动。它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评价,在艺术作品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功能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作用,有那些主要的批评样式、如何进行批评?(思考)说好是批评还是说坏是批评。批评像皇帝批阅奏章一样,它力求按照批评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批评。这是衡量一个批评家有没有水平的标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批评家的。谁都可以做艺术的受众,但不是谁都可以做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知识。艺术理论的知识,他知道用什么方法,在艺术史里横坐标、竖坐标,如何为艺术家定位。如果连达芬奇都不知道,你怎么給一件美术作品来定位。一个优秀的批评家,至少要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同时他还应该具备很好的艺术鉴赏的能力。
艺术需要有参照,比如说这个画家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应该放到绘画史的范围内。批评家的责任是给他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更重要的是引导公众从事艺术鉴赏。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批评家也有认识不到的东西。当事人认为不好的,后事人可能认为好。陶渊明在钟嵘的评价中,是个三流诗人。他把诗分为三等,但在现在看来,我们认为在当今陶渊明的诗歌是一流的。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思考
认识到陶渊明的价值是在唐代以后的李白、杜甫,苏东坡更是极力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当时的风气崇尚华丽的词藻,陶的语言太朴素,也不喜欢引用典故,而谢灵运是最大的诗人。陶渊明在当时名气很大,是隐士,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并不是因为诗歌。唐宋以后,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华丽的词藻多,就是好文章、好诗。而是应该有更质朴的情感,陶渊明就胜过了谢灵运。因为历史趣味发生了变化,并不是钟嵘的失职。这个称为合理的误差,而不是出于私心。
定义: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理论为指导,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进行分析、总结、评价的活动。
他不仅是对艺术作品,也是对艺术现象、艺术史上的活动进行评价。如风格、思潮、流派。从人类历史上,艺术理论三分支中,批评最早产生。只要艺术产生,就会有人在旁边说好与不好,当时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称之为印象式或感想式的评价。批评的主要标准,有失偏谱。用一级感受来评价作品。如贝多芬的作品,从作品的背景、内涵、美学特征,艺术风格以及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否则还谈不上批评。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理论属于人文学科,需要按照特殊的规律去评价、研究艺术。否则就会闹笑话。沈括要量一量杜甫写的树,是不是太细太长。直径七尺,高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
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等艺术学其他学科一样,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艺术批评应该尊重艺术的特殊规律,否则,就无法进行真正的艺术批评,甚至误解和歪曲艺术。对于王维的“雪中芭蕉”,指责者以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发难,缺乏对艺术真实的理解;而朱翌以地域造成的季节差异为王维辩护也同样出于对艺术规律的无知。
唐代王维,文人画的一派宗师。历史上对他评价很高。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南派称他为文人画之祖。 王维《袁安卧雪图》即著名的《雪中芭蕉》。由于“雪蕉”的冷热问题,历来人们对此毁誉参半。《袁安卧雪图》是一帧历史人物故事画,“雪中芭蕉”只是其中景致之一,讨论“雪蕉”是非均不可以脱离袁安卧雪故事背景。袁安卧雪是身体僵冷而关心他人的行为,关心他人即为“热心”。 张彦远在《画评》中,“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语中似有不以为然之意。更多人去嘲笑这幅画。
神理说——沈括即此观点。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曰:“王维作画《雪中芭蕉》,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
写实说——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曰:“《笔谈》云:‘王维画入神,不拘四时,如《雪中芭蕉》。’故惠洪云:‘雪里芭蕉失寒暑’皆以芭蕉非雪中物。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如,红蕉方开花。知前辈虽画史亦不苟。洪作诗时,未到岭外,存中亦未知也。王维于《袁安卧雪图》中写“雪中芭蕉”是以芭蕉的“身冷性热”象征袁安卧雪的“身冷心热”。王维于《袁安卧雪图》中画“雪中芭蕉”得助于禅宗的思维观念和表达方式,《雪中芭蕉》是一帧以禅法入画的象征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造成对艺术作品的误解,乃至于歪曲曾经在艺术史上造成过灾难性的恶果。如文字狱等。清朝雍正年间,出了一道题为民所指。有人说,你看不是要砍了你的头吗?就把考试大人的头砍了。清朝诗人说:“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是清朝,皇上就把他砍了脑袋。
艺术批评不仅是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活动的具体品评,同时还要探讨艺术史的审美特征,艺术史的发展规律,使人真正进入艺术鉴赏,实现艺术作品与观众的拥护,达到相知。普希金说:“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与缺点的科学。”创新的艺术在当时往往不被普通的民众所认识。一些前卫的艺术出来总是遭到大众的反对。有超前性,大众的心理感受怎样?当大众适应了一种艺术模式,对应产生了艺术心理,当一种新的艺术出现的时候,如80后,李谷一的歌《乡恋》,大家觉得非常美。邓丽君的歌来了,很多人不能接受,称为靡靡之音。后来大家逐渐接受,有了研究她的音乐。后来崔健出来,又打破了这种格局。艺术就是新的超越旧的。艺术总是要变化,要丰富,要表达我们的情感。艺术家经常受误解,批评家就应该站出来说话。例如79年直到83年,文学界出了大的变革。朦胧诗北岛写了一首诗《生活》,诗只有一个字“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当时的老诗人都不能接受,北大的谢教授出来辩护,在当时受到批评。后来也肯定诗歌的一场革命,是一些优秀的年轻人。在一种新的艺术出现的时候,不能把他扼杀掉,至少要保存一份宽容的心态。
艺术批评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听取各种意见和反响,尤其是艺术批评,这样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当然,错误的或恶意的艺术批评完全无益于创作。 艺术批评是艺术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艺术理论不是具体的艺术批评,但它来自于具体艺术批评。通过艺术批评,总结艺术创作的得失,研究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从而完善艺术理论建设。
对于艺术批评,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如西方艺术主要对艺术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批评,而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方式有点评如金圣叹,诗歌批评由杜甫首创《戏绝六绝句》、司空图进一步发展,他的《二十四诗品》可称为诗化艺术批评。
晚唐著名诗歌理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唐人称酒为春,该诗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全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佳士的居室及其悠闲的生活情状: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桌上放着一壶酒细斟慢酌,坐在茅屋内赏阅屋外淅淅沥沥的落雨,佳士的内心极其淡泊,既无“机心”亦无“机事”;茅屋处在一个十分幽静的环境中:雨渐渐地停了下来,天空飘着朵朵的白云,鸟儿在悠闲地相互戏逐,佳士走出屋外,闲步赏景,置琴于绿荫之下,面对高山上落下的飞瀑,抚琴吟诗,人境双清,雅致已极。桃花源一般的田园生活,令人心仪神往。
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是较感性、审美方式,整体性,而不是严密的逻辑的。后来演化为词话、诗话。
二、艺术批评的主要形态(与艺术史同步)
1、伦理批评2、社会历史批评 3、心理学批评4、审美批评,还有语言批评、诠释学批评、现象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
1、伦理批评是以道德为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批评形态,其基本范畴是善、恶。它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为尺度,衡量艺术作品,重视艺术的教化功能。它是发源最早的一种艺术批评形态,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
由于道德是一个浮动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因此,即使同一时代、民族和国家的人也会因利益的驱使而确立不同的道德观念。所以,关于一部艺术作品的伦理批评也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论。伦理批评总是和特定时代、民族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占据艺术批评的主潮。直至今天,伦理批评依然是艺术批评的重要力量,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夫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魏国诗人曹植观看汉画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叙画之源流》)
2、社会历史批评,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它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用和历史价值。这种批评方法以艺术作品为中心,联系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社会历史批评也是产生较早的批评形态。孟子的“知人论世”学说是这种观念的最早代表。它既强调艺术作品的内涵,又重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也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延伸和发展。长期以来占据中国艺术批评的主要批评形态就是社会历史批评。
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也很发达。系统的创建社会历史批评是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他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系统地研究了荷马史诗与诗人的生平、古希腊社会的关系,开创了社会历史批评学派。19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斯达尔夫人、圣·伯夫和泰纳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泰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制约艺术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
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缺陷,新批评取而代之。后者只关注作品本身,不考虑与作品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这是基于作品本身的评价。20世纪语言批评和审美批评的崛起使社会历史批评显得有些陈旧。
3、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是指借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作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艺术作品原型、真实意图与内在架构的一种批评方法。心理学批评有许多流派,如实验心理学批评、格式塔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等。
精神分析学是由弗洛依德创立的艺术批评学派。他认为艺术是白日梦,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以艺术来完成。艺术中存在两种情节:弑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过多地强调性欲对艺术的作用,带有泛性论色彩,呈现了明显的偏颇。
4、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是以艺术作品审美内蕴和审美价值为中心对艺术进行研究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在观众身上引起的反应,如愉悦、升华、畅神甚至高峰体验等。审美批评最早依附伦理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而存在,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批评形态。
孔子已经意识到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美学的关系。魏晋时期,美的意识觉醒,自钟嵘“滋味说”始,韵味、神韵、意味、妙悟、境界、意境学说相继发展起来,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王国维、宗白华等美学家一脉相承,建立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批评。
西方审美批评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至黑格尔、康德发展为系统学说。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席勒在《论美书简》中指出“形式或表现的美仅仅是艺术所特有的”。现代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命题: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审美批评主要关注艺术作品的情感表现、美学形式以及审美价值,是一种非功利性艺术批评。审美批评扭转了原先批评理论对内容的关注,而转向作品的表现形式。审美批评对艺术本体研究得较为深入,是现代艺术批评的一种主要形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