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艺术设计试题

来源: 2017-05-25 21:28
 一、填空题
1、19世纪末,德国的确康拉德·费德勒首先提出了“美学的根本问题与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不同”的新见解,把美学和艺术问题的研究区分开来,从而基本解决了建立艺术学学科的关键性问题,因而,人们称费德勒为  艺术学之父  。
2、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 宗教巫术 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泰勒 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3、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 以美育代宗教  ”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 潜移默化  ”、“ 寓教于乐 ”的三个特点。
5、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理论的著名画家是 张璪  。
6、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 物质存在方式  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
7、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和现实主义画派鼻祖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家 乔托  。
8、“现代戏剧之父”是挪威的 易卜生  ,他的《玩偶之家》揭示了娜拉的觉醒,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品。
9、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在《风格论》中提出“ 风格即人 ”的著名观点。
10、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的提出者,首推意大利美学家 克罗齐  。
11、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 《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 这两大著名史诗。
12、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提出决定艺术创作的“三因素”说,即 时代  、和   种族   和环境。
13、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建筑,细瘦高耸,具有崇高的艺术风格,这种建筑被称为 哥特式建筑  ;而流行18世纪初的法国的一种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奇特精巧,富有动感,这种建筑被称为 罗(洛)可可式建筑   。
14、“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它是我国 东汉   时期的雕塑作品。
15、“情动于中形之于声”,由此可见,音乐最基本的属性是 抒情性   。
16、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 《没有地址的信》或《艺术论》  书中提出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17、关于“文化”的定义,自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学者从自各不同的领域,以各自不同的方法对文化这一综合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较有影响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 泰勒  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
18、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 传播媒介  、                                                        
 受传者   和传播效果。
19、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现为 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   的统一;另一方面还表现为 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  的统一。
20、在欧洲,人们习惯于将建筑称作 石头的史书  ,认不从是可以通览人类的文化史和文明史。
21、唐代吴道子被称之为“画圣”,同一时期,被称为“雕圣”的著名雕塑家 杨惠文  。
22、“古典三大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德国音乐家 门德尔逊(松)  的作品。
23、商务印书馆对中国早期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阎瑞生   。
24、灵感思维的特征包括 突发  性、 超常  性和 易逝  性。
25、20世纪20年代,以德国建筑家格罗彼乌斯为代表的 包豪斯学派  ,主张把建筑、美术、工艺等按照现代美学原则结合起来,主张现代建筑艺术理论。
26、晋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兰亭序集  》,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储蓄有味,清俊典雅而又活泼自然,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7、中国历史上曾经兴起大规模的石窟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云冈
石窟、龙门石窟、 敦煌石窟和 麦积山石窟 四大石窟。
28、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暗示性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间,催促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加以填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讲的“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或者“味外之旨”等。
29、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舞蹈家 邓肯 为先驱的现代舞,以自然的舞蹈动作打破了古典茎的程式束缚。
30、我国第一部电影是诞生于1905年的军定山   。
31、语言艺术包括 诗歌 、 小说 、散文、戏剧和影视文学。
32、《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 海明威 的代表作品。
33、中国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是高度的综合性、 程式化 与 虚拟性  。
34、艺术思维包括 形象化 思维、 抽象 思维和灵感。
35 主题 是指通过艺术形象而表现和揭示出来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36、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头脑里始终有一个读者,他将这个读者称为“ 隐含的读者  ”。
二、选择题
1、艺术的认识作用基于(B )。
A、艺术作品形式     B、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C、艺术作品的语言   C、艺术作品的主题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重要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D)。
A、亚里斯多德 B、康德 C、叔本华 D、黑格尔
3、关于艺术审美性问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
A、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B、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创造者的能动创造,改变了事物本身‘丑“的性质。
C、艺术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起来,所以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D、艺术的审美性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4、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原始壁画,产生的根源是(C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人们的理想愿望
C、人们的巫术信仰   D、人们的狩猎生活
5、关于艺术革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艺术革新是由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B、艺术革新是由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C、艺术革新是由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D、艺术革新是同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所决定的
6、关于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下列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C)。
A、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B、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C、健美人的体格,增强人的躯体素质
D、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7、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影响的表现,表述得不正确的是(A )。
A、艺术、美学观念的更新发展引领了科学领域的重在新发现
B、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渗透、结合,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C、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体环境和传播手段,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D、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世术种类和形式的产生。
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说明了灵感是( C)。
A、突然涌发 B、宛如神助的 
C、艰苦酝酿 D、神秘莫测的
9、艺术作品中的深层意蕴具有(A )。
A、多义性和模糊性 B、深刻省事和细腻性
C、层次性和针对性 D、抽象性和概括性
10、以下描述不属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是( B  )。
A、自由灵活,不受拘束
B、侧重表现作者情感世界
C、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多样
D、选材范围广泛,迅速反映生活
1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驱除( A)。
A、诗人 B、政治家  C、工匠  D、军人
12、提出“境界论”的中国近代文世理论家是(B )。
A、鲁迅 B、王国维  C、胡适 D、宗白华
13、下列关于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意境有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施不设的自然美。
B、意境重再现、重写实,典型重表现、重抒情
C、意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同时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情
D、意境是主观情感的产物,是情和意的统一
14、关于艺术本质的表述,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
A、“文以载道”说是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主观创造精神
B、严羽的“妙悟”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C、艺术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D、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主观情感的表现
15、艺术“无意识说”是( D )提出。
A、斯宾塞 B、刘勰 C、贝尔 D、弗罗伊德
16、元代戏剧家纪君祥的代表作品是(A  )。
A、《赵氏孤儿》B、《窦娥冤》
C、《汉宫秋》 D、《西厢记》
17、不同专业的艺术家其专业感受各有侧重,对于雕塑家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感受的艺术形式是(A )。
A、体积在空间的造型
B、色彩、线条、明暗处理
C、音响、旋律、节奏
D、人物的独特语言、行为方式
18、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被看做是一个文学流派的原因在于( B )。
A、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
B、因艺术风格相似、相近而被后人归纳而成
C、有着共同的艺术宣言
D、艺术家彼此之间经常唱和、交流、联系
19、人们经常将建筑和音乐相比较,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以及“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因此在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以下选项中的( B )不能体现这些相似性。
A、建筑物的部件通常有规律地、按照一定秩序重复出现,类似于音乐中的乐间起伏
B、建筑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抽象表现,类似于音乐是人的情感世界表现
C、建筑空间分布需要其中的人在时间性的观览中加以展开,类似于乐音在时间上展开
D、建筑空间序列有节奏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
20、被称之为“喜剧之父”的古希腊戏剧家是(A )。
A、阿里斯托芬   B、克拉担诺
C、欧比利斯合   D、索福克勒斯
21、画论上的“气韵生动”是( A )提出的。
A、谢赫 B、顾恺之 C、吴道子 D、黄公望
22、艺术的教育作用建立在( B )。
A、艺术作品中内容的丰富
B、正确反映生活
C、艺术家对题材及意义的认识和判断
D、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
23、20世纪20年代,欧洲盛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潮流,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下列艺术作品中( D  )不属于超现实主义流派。
A、布勒东的散文《动物与人》
B、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
C、布努艾尔的电影《一条安达鲁狗》
D、萨特的戏剧《可尊敬的妓女》
24、理解、体验、回味是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的( D  )。
A、准备阶段     B、初级阶段
C、中级阶段     D、高级阶段
25、“净化”概念最早见于(B)的《政治学》:“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
A、柏拉图B、亚里斯多德C、黑格尔D、康德
26、对于一切艺术活动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称为( D )。
A、艺术感受   B、艺术体验
C、艺术鉴赏   D、艺术批评
27、对于艺术家来说,影响其作品格调和品位的主要因素有( A )。
A、进步的世界观和健康的审美倾向
B、不停的探索和执著的追求
C、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耐力
D、抽象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8、(B )不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A、审美属性   B、商品属性
C、精神产品属性 D、思想产品属性
29、实用艺术往往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或意味,而它之所以有“意味”,从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来看,是因为它( D )。
A、表现了艺术家或工艺师的丰富细腻的情感
B、表现了艺术家的气质、性格以及审美情操
C、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精神
D、纯粹由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形式所引起
30、20世纪以来,西方画坛出现了很多现代主义美术的各种思潮和流派,其中歌颂战争,认为战争是艺术的终极形式,并被法西斯所利用的是(C )。
A、抽象主义   B、达达主义
C、未来主义   D、野兽主义
31、著名的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是(D )的代表作品。
A、拉斐尔B、米开朗基罗C、提香D、达·芬奇
32、在戏剧理论体系中主张表演要追求“间离效果”的是( A)。
A、布莱希特  B、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C、奥尼尔   D、易卜生
33、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针对现代文艺提出了(C )的主张。
A、“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B、“美育和智育并重”
C、“以美育代替宗教” D、“寓教于乐”
34、《美育书简》是德国著名美学家( B )的代表作。
A、康德 B、席勒 C、黑格尔 D、谢林
35、中国古代画论中著名的“气韵生动”是由(D)提出的。
A、刘勰 B、顾恺之 C、张彦远  D、谢赫
3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的(B )用来评价唐代著名画家王维的绘画与诗歌作品。
A、王安石 B、苏轼  C、黄庭坚 D、王夫之
37、我国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是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和(C)。
A、张君秋 B、梅葆玖 C、程砚秋 D谭鑫培
38、法国著名画家莫奈以其作品《日出·印象》、《睡莲》等开创了(A)画派。
A、印象主义  B、后印象主义
C、新古典主义 D、未来主义
39、《黄河大合唱》的填词、谱曲作者分别是(B )。
A、田汉、聂尔  B、光未然、冼星海
C、田汉、冼星海 D、光未然、贺绿汀
40、郑板桥用比喻的说法(D ),形象地阐释了艺术创作的前后过程。
A、手中之竹-胸中之竹-眼中之竹-实有之竹
B、眼中之竹-实有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
C、眼中之竹-实有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D、实有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41、“美是生活”是( D)提出来的。
A、亚里斯多德  B、普列汉诺夫
C、列宁     D、车尔尼雪夫斯基
42、席勒在(C)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
A、《诗艺》   B、《美学》
C、《美育书简》 D、《艺术哲学》
43、《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的作者是( D )。
A、莫扎特B、肖帮C、柴可夫斯基D、贝多芬
44、( B)提出了“间离效果”的演出方法。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B、布莱希特
C、欧文  D、奥尼尔
45、电影艺术诞生于(A )。
A、1895年 B、1905年
C、1915年 D、1921年
46、“八大山人”是画家( B )的别号。
A、石涛 B、朱耷 C、唐寅 D、郑板桥
47、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被看做是一个文学流派的原因在于( B )。
A、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
B、因艺术风格相似,相近而被后人归纳而成
C、有着共同的艺术宣言
D、艺术家彼此之间经常唱和、交流、联系
48、艺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 C )。
A、起点 B、过程 C、完成 D、升华
49、艺术鉴赏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 A )。
A、直觉与感知  B、体验与想象
C、理解与创造  D、领悟与净化
50、19世纪法国学者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采用的艺术批评方法是(B  )。
A、文本批评  B、社会批评、
C、读者批评  D、心理批评
三、判断分析题
1、理解独特的个性形象就是典型。 (×)
解析: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典型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性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
2、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   )
3、艺术心理定势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 )
解析:因为组成艺术心理定势的艺术修养的各个方面本身存在着高低、优劣的区别。如不同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审美观、艺术观有正确、健康与否的问题,掌握文化知识有多少、深浅之别,创作经验与技巧水平有深浅、优劣、主次的差异等等。
4、艺术作品的格调没有高下雅俗之分。 (× )
解析: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家对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作格调的高低,因此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5、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术品来讲,是以实用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  )
6、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  )
7、政治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 (×  )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说,把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政治,也就是归结为思想关系,从而否定了“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从实践检验来看,政治不能决定艺术。
8、“三一律”是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法则。 (√  )
9、艺术美等于现实美。 (×  )
解析: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从量上看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现实美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质上看是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现实中的美是不纯粹的、分散的、平淡的、不能令人满意的,而艺术中的美是纯粹的、集中的、强烈的、理想的,所以艺术美是现实美的深化和升华,是美的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
10、乡村音乐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  )
11、处于精神性意义较高层的意识形态,它对于精神文化的某些反映多半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 )
解析:处于精神性意义较高层的意识形态,它对于精神文化的某些反映也是自觉的、有意识的。
12、艺术的颠峰时期将永不衰败。 (×  )
解析:任何艺术当它达到繁荣的顶峰之后,将会走向灭亡。这是因为:A、社会生活的变化。当社会生活是向上的、前进的,艺术之花就是鲜艳的、美丽的;当社会生活是向下的、倒退的,艺术之花便是衰败的、凋谢的。B、高度完善的艺术必然扼杀创新,因而导致它的衰落与灭亡。C、艺术是某一方面的完善与前进必然伴随着另一方面的削弱与后退。
13、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 )
解析:审美体验阶段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但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
14、艺术受传者是艺术信息传播的终点和目的,没有受传者也就没有艺术传播的存在。 (√  )
15、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鉴赏都最先接触的是艺术语言,并通过艺术语言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感知。 (√   )
16、绘画、雕塑侧重于再现,而书法侧重于表现。 (√  )
17、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 (√  )
18、音乐强调韵律,而舞蹈更强调节奏。 (× )
解析:音乐既强调旋律,也强调节奏、和声等;舞蹈强调节奏,也强调韵律。
19、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结构,结构帮助作家将相关的文学因素组织起来,使之有机地构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文学作品,离开文学作品,结构自身便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和意义。 (× )
解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自身也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20、艺术流派是指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和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流派。 (√  )
21、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往往是必然的、自觉的、全面的、长久的。 (× )
解析: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有其历史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是偶然的、自发的、局部的、短暂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时代,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才是必然的、自觉的、全面的、长久的。
22、唐代书法家怀素以行书著称于世。 (× )
解析:怀素以草书著称于世。
23、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   )
24、审美直觉是审美与艺术活动的重要特征,是整个鉴赏活动的开始。(√  )
25、鲜明独特的个性形象就是典型形象。( × )
解析:典型形象既要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要有高度概括的共性,能够反映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某些本质特征或能揭示某种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四、名词解释
1、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最古老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对这个理论从不同侧面做了论证,最后由亚里斯多德对模仿说做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在西方艺术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模仿说包含了合理的因素:它肯定了艺术起源于客观世界,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合理的内容;古代原始人洞穴中的艺术遗迹,确实是对现实生活中动物形象的模仿。但是,模仿说也有一定的理论局限和不足:原始艺术并非都是模仿的产物,模仿仅仅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手段,而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动机。因此,模仿说未能科学解释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应是崇高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教”的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寓教于乐”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活动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与统一。“寓教于乐”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3、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艺术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的形成,有的是自觉形成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自己的创作队伍和代表艺术家,如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有的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或相似而组合在一起,如威尼斯画派;或是被后人归总为特定的流派,如意识流文学等。
4、艺术典型
    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
5、艺术构思
       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艺术思维,对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艺术意象。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6、蒙太奇
     原为建筑学用语,直译为“装配”、“构思”的意思。最先由路易·德吕克借用到电影中来,到现在已成为世界通用的电影艺术专门术语,即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剪辑、组接镜头的意思。
7、艺术的真实
     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其内涵包括:一、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艺术中的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再现,仅在视觉或听觉上感到它们的真实存在;二、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三、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8、艺术美
      是指经过艺术创作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情形象。
9、艺术语言
     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简言之,艺术语言即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呈现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基本任务的媒介和表现方式的总称,它是在艺术活动中使用的构成形象、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
10、艺术的表现说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人之所以要有艺术,是因为人有情感。产生于人心灵之中的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冲动,要借助外在形式把自己表现出来,成为可以观照、可以感受的东西。因此,艺术起源于情感的表现,它的本质也在于情感的表现。这种学说叫“艺术的表现说”。 在西方美学史上,意大利的克罗齐首先提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观点。
11、艺术批评
       是指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指导下对艺术作品所做出的理性的评判及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艺术批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可以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12、审美期待
       是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中,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存在的一个既成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以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种。
13、游戏发生说
       艺术起源的游戏发生说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摆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过剩的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在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用游戏说解释艺术的起源有其合理性,因为艺术同游戏确有不少相通之处。首先,它符合艺术发展的唯物论观念和人类进化的过程;其次,它看到了审美活动的非实用功利性。游戏说的失误在于它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游戏的起源,没有看到游戏向审美活动转化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忽视了游戏与劳动的关系,犯了简单化和机械化的错误。
14、工艺美术
       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拳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工艺美术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如漂亮的绣花枕套、美观的玻璃器皿等,另一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如竹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剪纸等,第三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如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等。
15、其鸣
       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被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共鸣的产生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二是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
答:A、“有意味的形式”,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B、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抽象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潮流开始蓬勃发展,被冠名为“现代主义”。 “有意味的形式”说无疑是该阶段形式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1914年,克莱夫·贝尔首次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形式主义的美学假说,将“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艺术作品的根本特性。此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艺术领域的极大震动。随后,“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为艺术界所熟知,同时也成为公众的口头禅。
C、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
D、所谓“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言状的审美情感。“意味”是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E、“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层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淖。
2、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答;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艺术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与宗教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A、宗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规范制约着艺术创作。
①宗教总是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既能促进艺术发展,也会阻碍艺术的发展。
其促进作用是:在宗教未成为一种统治力量、未与政治结合时,艺术可以借用宗教故事的形象性和想象力,以及宗教艺术的独特技巧拓展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一批别具一格的艺术珍品,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其阻碍作用是:它往往掩盖了艺术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而把虚幻的、歪曲的内容作为艺术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人放弃对于现实真、善、美的追求。
B、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以及渲染宗教氛围等方面上。许多宗教教义往往借助于艺术作为其宣传媒介,不仅以语言文字形式流传,也以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出现。
3、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方面。
①用笔是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
②用墨是指墨的着色程度,如浓淡、枯润等,使墨色富有变化。
③结构是指字的结构以及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斜正等,需要精心考虑,呼应对比,恰到好处。
④章法是指作品的总体布局,即整幅字在行次布局中应当错综变化,疏密相宜,苦心经营,具有节奏和气势,从而体现出整副作品内在的神韵。
⑤韵律是指笔画和线条的动静、起伏、枯润等变化。
⑥风格是指作品的整体的艺术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书法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它是由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等共同形成的艺术效果。
4、谈谈你对艺术美与现实关系的理解。(或: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关于艺术美与现实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论证的?试评论其长处与短处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1)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为了弥补生活的缺陷,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自然中的美是无意图的,而艺术中的美是有意图的;现实中的美是少见的,而艺术中的美是常见的;现实中的美是短暂的,而艺术中的美是永恒的;现实中的美是相对的,而艺术中的美是绝对的。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他认为现实中的美是真正的美、彻底的美,艺术美是生活美的粗糙拙劣的模仿,这显然是旧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美是发展的和变动的,意图并不能够创造美。持这种观点的人混淆了“最美”、“完美”和‘美“的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是:①从量上看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美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②从质上看,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现实中的美是不纯粹的、分散的、平淡的,不能令人满意的;艺术中的美纯粹的、集中的、强烈的、理想的、令人满意的,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
5、简述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答: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整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2)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最早的美育实际上就是艺术教育,而且艺术教育至今还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独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中的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对提高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不能完全等同,艺术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技巧的教育,并以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为主。审美教育却不一定涉及艺术技巧的培养,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培养也是为审美主体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健康人格服务的。艺术教育以艺术作品为教育手段,而审美教育除艺术作品外,还以广泛的审美活动为教育手段。所以,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教育。把单纯艺术技巧的训练等同于艺术教育或美育的观点,对于美育的开展是有干扰作用的。
6、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答:
1)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艺术流派是指在思想倾向、审美观念、创作方法、表现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2)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有时,艺术思潮是以一个或几个艺术流派为核心,在相近的艺术思想、创作倾向下进行诸种艺术活动而形成的影响很大的艺术潮流,即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同时出现,相辅相成、彼此影响。艺术思潮可以包含或派生出多个艺术流派,而艺术流派又可推动艺术思潮的前进。
3)然而,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有时又并不同步产生,二者并无必然联系,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立性。艺术思潮侧重于从社会史的角度把握某种艺术思想和审美主张,往往覆盖了多个艺术门类。涉及的范围广泛。艺术流派则侧重于从艺术史的角度把握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有时,艺术思潮中并无艺术流派出现,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形成的条件有所不同,前者更倚重社会思潮和理论力量,而后者更注重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并且同艺术风格的关联更为密切。
7、简述艺术美与现实丑的关系。
答:
8、结合艺术作品、艺术思潮,谈谈你对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关系的理解。
答:
9、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中的共鸣?
答:
10、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答:
11、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
12、简述工艺美术的特点。
答:
13、简述有关艺术起源的各种学说。
答:
14、简要说明艺术的社会功能。
答:
15、简述艺术构思的方式。
答:
六、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并指出它为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
2、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
3、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答:
4、论述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
5、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任务和目标的理解。
答:
6、以优秀的艺术形象分析,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答:
7、论述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
答:
8、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和文化特征。
答:
9、解释接受美学中“期特视野”这一概念的含义。
答:
10、为什么说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答:⑴、劳动创造了人,也为人类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①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手脚的分工,锻炼出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和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③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⑵、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⑶、人作为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的胚胎。在原始社会,某些劳动本身就伴有艺术活动,人类对诸如对称、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掌握,以及对色彩美的认识,也源于劳动生产实践。
⑷、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艺术活动往往就是劳动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①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由于原始人生活的最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所以原始艺术的功利目的非常明显,在劳动中往往起着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和增强劳动效果的作用。这说明原始音乐、舞蹈②
⑸⑹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