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篇 艺术本质、特征、与功能
第一篇 艺术本质、特征、与功能
一、艺术的本质
1.关于艺术本质的传统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艺术观: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心灵活动和本能欲望的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艺术观: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人天生有本能的模仿欲望,人对模仿的事物感到天生的愉悦。
旧唯物主义艺术观:艺术是用感性形象来显现“绝对精神”,艺术必须蕴含某种真理或深层的精神内涵。
形式主义艺术观:艺术的价值仅在于作品的形式构成,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同现实的内容无关。
2.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观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它通过感性的形象来反映世界;艺术为着审美的目的。按照没的规律进行的审美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关于艺术本质的传统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艺术观: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心灵活动和本能欲望的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艺术观: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人天生有本能的模仿欲望,人对模仿的事物感到天生的愉悦。
旧唯物主义艺术观:艺术是用感性形象来显现“绝对精神”,艺术必须蕴含某种真理或深层的精神内涵。
形式主义艺术观:艺术的价值仅在于作品的形式构成,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同现实的内容无关。
2.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观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它通过感性的形象来反映世界;艺术为着审美的目的。按照没的规律进行的审美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艺术必须借助形象来完成;艺术形象是感性的、直观的或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都具有强烈的主题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情感性:艺术创造,艺术欣赏都具有冥想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的几种表达方式。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军事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元素。情感性是艺术的又一基本特征。在艺术活动中,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情感始终起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其情感与认识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侧重叙事和再现的艺术样式中,其认识性特征较突出,而常常讲感情性因素潜沉在叙事的过程之中,在侧重抒情和表现的艺术样式中,则往往更加突出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是作品的认识星印务潜隐深处,呈现为模糊地和多义的状态。
4.审美性:艺术能够及法人的审美愉悦;传统美学的两种范畴;优美与崇高;现代美学对美的扩展。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是有所不同。)、善(道德价值)、美(审美价值)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生活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其意识形态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
1.形象性:艺术必须借助形象来完成;艺术形象是感性的、直观的或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都具有强烈的主题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情感性:艺术创造,艺术欣赏都具有冥想的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的几种表达方式。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军事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造的基本元素。情感性是艺术的又一基本特征。在艺术活动中,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情感始终起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其情感与认识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侧重叙事和再现的艺术样式中,其认识性特征较突出,而常常讲感情性因素潜沉在叙事的过程之中,在侧重抒情和表现的艺术样式中,则往往更加突出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是作品的认识星印务潜隐深处,呈现为模糊地和多义的状态。
4.审美性:艺术能够及法人的审美愉悦;传统美学的两种范畴;优美与崇高;现代美学对美的扩展。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是有所不同。)、善(道德价值)、美(审美价值)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生活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其意识形态性是隐含在审美特性之中的。
三、艺术的功能
1.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通过艺术鉴赏,得到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要。审美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2.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在洞察真与美得同时,得到善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的引起思想、情操、理想和追求的变化,从伦理意义上提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层次,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
三个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席勒:“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德教育”而美得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打到尽可能的和谐。
《美育书简》论证人类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途径,才能从自然国家假道审美王国走向伦理国家。需要从审美教育入手,来完善人的道德,实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从而使当前的自然王国经由审美王国达到人类理想的伦理王国,也就是自由王国。
3.认知功能
艺术的认识功能,是指人们以艺术鉴赏为途径,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历史感悟人生,起到扩大大生活的视野,增进知识信息,获得智慧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作用。
艺术的认识功能的特点是以美启真,通过美来认识真。其根据在于艺术本生所具有的真实性。但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是,而是符合自然节奏和生活内在逻辑的想象的真实。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具体而微妙的区别。在其所追求的直接性的真实上,艺术之真并不等于科学之真。科学舍弃现象,探求本质,舍弃具体,寻求规律。艺术则从现象出发深入本质,又将本质还原为现象,追求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普遍性的统一。
4.娱乐功能
欣赏艺术作品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身心愉悦或者说得到积极的休息。艺术作品给人一个虚构的,因而不与生活现实发生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暂时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不能实现的梦想,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的慰藉。
1.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通过艺术鉴赏,得到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要。审美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2.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在洞察真与美得同时,得到善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的引起思想、情操、理想和追求的变化,从伦理意义上提高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层次,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
三个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席勒:“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德教育”而美得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打到尽可能的和谐。
《美育书简》论证人类社会只有通过美育的途径,才能从自然国家假道审美王国走向伦理国家。需要从审美教育入手,来完善人的道德,实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从而使当前的自然王国经由审美王国达到人类理想的伦理王国,也就是自由王国。
3.认知功能
艺术的认识功能,是指人们以艺术鉴赏为途径,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历史感悟人生,起到扩大大生活的视野,增进知识信息,获得智慧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作用。
艺术的认识功能的特点是以美启真,通过美来认识真。其根据在于艺术本生所具有的真实性。但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是,而是符合自然节奏和生活内在逻辑的想象的真实。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具体而微妙的区别。在其所追求的直接性的真实上,艺术之真并不等于科学之真。科学舍弃现象,探求本质,舍弃具体,寻求规律。艺术则从现象出发深入本质,又将本质还原为现象,追求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普遍性的统一。
4.娱乐功能
欣赏艺术作品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身心愉悦或者说得到积极的休息。艺术作品给人一个虚构的,因而不与生活现实发生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暂时摆脱生活的烦恼,体验不能实现的梦想,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的慰藉。
第二篇 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艺术起源的不同观点
1.模仿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模仿乃是人类的属性,他们以此与动物相区别。强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非被动地。三种模仿方式:
a.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
b.按照事物为人们所说和所想的样子去模仿。
c.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模仿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模仿说”开创了艺术本质论的讨论,其合理之处在于,指出了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但如果以此解释艺术的起源,却显得太简单化。因为不论渗入到何种层次,模仿都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动机。同时,把模仿归结为所谓的天性,是经不起追问的。
2.游戏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冲突。包括三个理论要点:
a.人类具有过剩精力.
b.将过剩精力运用到非功利的生活中。
c.艺术是发挥过剩精力的自由游戏
席勒的观点:人在现实生活中,纪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驱迫,又要收理性法则的约束,是不自由的。因此,一旦面临现实,理性和感性总是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感性使人冲动,理性是人裹足不前,二者的分裂让人备感痛苦。但在做游戏是,人却摆脱了全部的强迫和束缚,感性和理性变得和谐统一,升华为一种内在需要。所以,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有机结合时所唤起的第三种冲动,是人性的最高状态。
游戏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游戏说解释了艺术的发生在生理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上的必要条件,指出了谨慎的自由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对解释艺术的起源和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意义均有启发价值。但他依然未能脱离本能论的窠臼,他一方面说游戏是动物和人共同具有的本能,一方面又说游戏是艺术活动的源头,而艺术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社会属性,从而不能认识艺术作为符号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性质。
3.表现
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
克罗齐:直觉=表现=抒情的表现=成功的表现。所谓直觉,就是用心中的意向对情感加以组合,使其明晰,从而表现给自我的功能。完全轻视艺术传达的物质媒介的价值,认为只要心中出现了幻象,艺术表现的人物就算完成了。
克林伍德:看到了巫术在原始艺术中的作用,注意到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从而在原始人的情感现实中寻找艺术发生的动力。
表现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直接方面说,艺术活动肯定出与情感表现的需要。因为只有情感,才有冲动的性质,才会促使艺术变成活动的现实,因此,不论什么种类的艺术动机最终都是以情感的方式。不过探讨艺术起源而论,就太空洞了,只是描述而不是探本溯源。
4.巫术
巫术说是近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
a.万物有另论
b.巫术是人与动物沟通灵魂的方式。
c.巫术仪式本生就是艺术活动。
爱德华·泰勒提出。
巫术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巫术说有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的证据支持,从而把艺术发生学从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中解脱出来,自下而上地使之带上了科学的性质。原始艺术的确与巫术有若干联系,不过,巫术心里的原因并不存在于巫术内部,而存在与原始人的生存愿望以及对劳动成果的愿望之中。巫术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满足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巫术说的意义在于,把艺术起源的探究引向原始人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然而其本身毕竟不是艺术起源的最终解释。
5.劳动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实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
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观点,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个的节奏在线这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与劳动。
劳动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劳动说起源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了误诊生产实践活动与早期艺术活动的金米兰,指出了功利先于审美的艺术发生秩序,以及艺术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观点。但劳动产生艺术,毕竟不是直接的,还需有中间环节的转换。
6.多元复合结论
从艺术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以劳动为前提,以情感为动力,以巫术为中介,以模仿为手段,以集体为纽带;其基本发展线索是从实用到审美,作为其推动力的情感模仿为手段,以集体为纽带,其基本发展线索是从实用到审美。作为其推动力的情感的性质是原始人的生存愿望。不论是劳动、巫术、还是原始艺术,都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等中介形式,巫术、原始宗教和艺术长期混合不分。
是原始文化、原始劳动、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长期融合,艺术起源是多种因素符合作用的结果。
一、艺术起源的不同观点
1.模仿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模仿乃是人类的属性,他们以此与动物相区别。强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非被动地。三种模仿方式:
a.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
b.按照事物为人们所说和所想的样子去模仿。
c.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模仿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模仿说”开创了艺术本质论的讨论,其合理之处在于,指出了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但如果以此解释艺术的起源,却显得太简单化。因为不论渗入到何种层次,模仿都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动机。同时,把模仿归结为所谓的天性,是经不起追问的。
2.游戏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冲突。包括三个理论要点:
a.人类具有过剩精力.
b.将过剩精力运用到非功利的生活中。
c.艺术是发挥过剩精力的自由游戏
席勒的观点:人在现实生活中,纪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驱迫,又要收理性法则的约束,是不自由的。因此,一旦面临现实,理性和感性总是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感性使人冲动,理性是人裹足不前,二者的分裂让人备感痛苦。但在做游戏是,人却摆脱了全部的强迫和束缚,感性和理性变得和谐统一,升华为一种内在需要。所以,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有机结合时所唤起的第三种冲动,是人性的最高状态。
游戏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游戏说解释了艺术的发生在生理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上的必要条件,指出了谨慎的自由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对解释艺术的起源和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意义均有启发价值。但他依然未能脱离本能论的窠臼,他一方面说游戏是动物和人共同具有的本能,一方面又说游戏是艺术活动的源头,而艺术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社会属性,从而不能认识艺术作为符号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性质。
3.表现
认为艺术起源与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
克罗齐:直觉=表现=抒情的表现=成功的表现。所谓直觉,就是用心中的意向对情感加以组合,使其明晰,从而表现给自我的功能。完全轻视艺术传达的物质媒介的价值,认为只要心中出现了幻象,艺术表现的人物就算完成了。
克林伍德:看到了巫术在原始艺术中的作用,注意到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从而在原始人的情感现实中寻找艺术发生的动力。
表现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直接方面说,艺术活动肯定出与情感表现的需要。因为只有情感,才有冲动的性质,才会促使艺术变成活动的现实,因此,不论什么种类的艺术动机最终都是以情感的方式。不过探讨艺术起源而论,就太空洞了,只是描述而不是探本溯源。
4.巫术
巫术说是近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
a.万物有另论
b.巫术是人与动物沟通灵魂的方式。
c.巫术仪式本生就是艺术活动。
爱德华·泰勒提出。
巫术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巫术说有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的证据支持,从而把艺术发生学从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中解脱出来,自下而上地使之带上了科学的性质。原始艺术的确与巫术有若干联系,不过,巫术心里的原因并不存在于巫术内部,而存在与原始人的生存愿望以及对劳动成果的愿望之中。巫术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满足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巫术说的意义在于,把艺术起源的探究引向原始人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然而其本身毕竟不是艺术起源的最终解释。
5.劳动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实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
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观点,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是节奏。个的节奏在线这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与劳动。
劳动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劳动说起源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了误诊生产实践活动与早期艺术活动的金米兰,指出了功利先于审美的艺术发生秩序,以及艺术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观点。但劳动产生艺术,毕竟不是直接的,还需有中间环节的转换。
6.多元复合结论
从艺术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以劳动为前提,以情感为动力,以巫术为中介,以模仿为手段,以集体为纽带;其基本发展线索是从实用到审美,作为其推动力的情感模仿为手段,以集体为纽带,其基本发展线索是从实用到审美。作为其推动力的情感的性质是原始人的生存愿望。不论是劳动、巫术、还是原始艺术,都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等中介形式,巫术、原始宗教和艺术长期混合不分。
是原始文化、原始劳动、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长期融合,艺术起源是多种因素符合作用的结果。
二、艺术的发展
1.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自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同样有其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外因是社会生活,内因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在二者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人类的审美意识。继承性既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取。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艺术及成就失去了意义。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艺术创新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两个方面。内容的创新包括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情感,创造新形象。形式的创新意味着创造不同于历史上既有的表达方式。
2.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而他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外在的他者因素。
艺术与经济
经济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决定艺术的发展。前者决定了艺术生场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后者决定了艺术生产的主体和艺术性质。经济是一切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水平制约和影响了艺术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经济基础固然决定了艺术的发展,但这种决定作用却不是直接发生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从而使他们之间呈现出与经济基础的非等距离关系。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的间接性,还表现为一种更为复杂的历史关系,一个时代经济的繁荣并不必然的造成艺术的繁荣。
艺术与哲学
艺术是绝对理念得以对客观事物形式的直观来认识、实现和回复自己,而哲学则是绝对理念得以思想形式认识、实现和回复自己。哲学对艺术有重大影响,艺术对哲学也有促进和丰富作用。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文化形态,他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都有着自己不可取代的作用。艺术与宗教的活动表现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基本一致与对话。一方面,它们使审美和道德感情客观化,向人们提供借此走出自我和进入世界的样本。另一方面,他们有努力唤起人们社受其影响的审美感情和导弹,使它们成为他们的真理性的经验证明和阐扬。
艺术和宗教,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心理形式,是相同又相驳斥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同源同志的存在,艺术在宗教中会得到更深的基础,而宗教也借助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为人类最深的渴望,寻求相互寓居的精神路向。
艺术与科学
科学是理性的思维,他诉诸概念、强调逻辑,要求主观符合客观,追求真理,对人们是规律性知识的给予。而艺术是感性的体验,它诉诸形象。重视感受,要求客观符合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满足和享受。虽然二者都追求真,但并不是一回事,科学追求的是客观和物理的真实,艺术追求的是主观和心理的真实。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二者互相融合与渗透,所以也不乏共同之处。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对艺术的支持和介入,繁荣和发展了艺术,艺术也同样向科学渗透,给科学注入新的活力。
1.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自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同样有其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外因是社会生活,内因是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在二者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人类的审美意识。继承性既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取。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艺术及成就失去了意义。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艺术创新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两个方面。内容的创新包括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情感,创造新形象。形式的创新意味着创造不同于历史上既有的表达方式。
2.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而他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外在的他者因素。
艺术与经济
经济基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决定艺术的发展。前者决定了艺术生场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后者决定了艺术生产的主体和艺术性质。经济是一切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水平制约和影响了艺术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经济基础固然决定了艺术的发展,但这种决定作用却不是直接发生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从而使他们之间呈现出与经济基础的非等距离关系。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的间接性,还表现为一种更为复杂的历史关系,一个时代经济的繁荣并不必然的造成艺术的繁荣。
艺术与哲学
艺术是绝对理念得以对客观事物形式的直观来认识、实现和回复自己,而哲学则是绝对理念得以思想形式认识、实现和回复自己。哲学对艺术有重大影响,艺术对哲学也有促进和丰富作用。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文化形态,他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都有着自己不可取代的作用。艺术与宗教的活动表现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基本一致与对话。一方面,它们使审美和道德感情客观化,向人们提供借此走出自我和进入世界的样本。另一方面,他们有努力唤起人们社受其影响的审美感情和导弹,使它们成为他们的真理性的经验证明和阐扬。
艺术和宗教,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心理形式,是相同又相驳斥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同源同志的存在,艺术在宗教中会得到更深的基础,而宗教也借助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为人类最深的渴望,寻求相互寓居的精神路向。
艺术与科学
科学是理性的思维,他诉诸概念、强调逻辑,要求主观符合客观,追求真理,对人们是规律性知识的给予。而艺术是感性的体验,它诉诸形象。重视感受,要求客观符合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满足和享受。虽然二者都追求真,但并不是一回事,科学追求的是客观和物理的真实,艺术追求的是主观和心理的真实。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二者互相融合与渗透,所以也不乏共同之处。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对艺术的支持和介入,繁荣和发展了艺术,艺术也同样向科学渗透,给科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 艺术创作
一、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发起者和创造者。
1.艺术家的主体性
所谓艺术家的主体性就在于: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表现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并反作用于社会。
2.艺术家的社会性
艺术的创造主体是人,艺术家虽是创造艺术的特殊人群,但艺术家终究也和社会脱不了关系,所以艺术具有社会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家的地位是社会分工及观念变化的结果;艺术家的身份来自艺术世界的授权;艺术家的创作受到社会影响与制约。
a.艺术家的职业角色。由于社会的分工,艺术家变成了一种职业,艺术家便自然是这个职业中的成员之一。从职业角度看,因为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艺术家在向顾客提供实用艺术服务时,怀着换取报酬的愿望。这样,实用艺术就有了双重的功利性:一是它自身带有的功利性,不论哪一种设计,在考查形式美感的同时,必须考虑对象的功能。二是其外在的功利性,设计者和制作者以此赚取报酬,以服务于谋生的目的。
b.艺术家的人生选择。从本质上说,艺术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艺术家则是追求者中价值的人,因此不论音乐家、美术家、还是文学家、都本来不应该成为一种职业。驱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的原动力是对生命的爱,就像科学起于人类的好奇心一样。要使艺术家仅仅把他的活动当陈获得利益的手段,那么艺术也就远离了其自在的目的性。只要选择做一名艺术家,必须做出选择。是做一个以艺术为名的商业成功人士,还是做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3.艺术家的才能与修养
a.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情感:我们把艺术家看成是感情丰富的人,因为对万事万物,他好像比常人多了一份特殊的敏感。但艺术的情感并不同于日常情感。那些司空见惯的景象之所以英气艺术家的感动,是因为艺术家在这里感觉到了我们所没有感觉到的东西,他们察觉到了事物的生命。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由形式感引起的。形式感触动了思想感情,又最终成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式源泉。
b.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家书里创造意识的必要性深植于人类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及其成长的活力之中。一人类情感的丰富性要求艺术的创作多元化。二与时俱进是对艺术家的必然要求,情感还具有更新性。三超越前人,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家整体所面临的任务。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出身与艺术发展的某一个具体的历史环节之中。超越同代人,独创性最终需要落实到艺术家的个体身上。超越自己,这是最难得,往往一个艺术家一旦形成风格似乎只有保持而没有突破了。四艺术家的创新是有意义的创新,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新行为及其成果必须经得起本质意义上的艺术评判。
c.精湛高超的技艺
d.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
e.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深刻的思想力
f.对艺术的信仰和献身精神
一、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发起者和创造者。
1.艺术家的主体性
所谓艺术家的主体性就在于: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表现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并反作用于社会。
2.艺术家的社会性
艺术的创造主体是人,艺术家虽是创造艺术的特殊人群,但艺术家终究也和社会脱不了关系,所以艺术具有社会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家的地位是社会分工及观念变化的结果;艺术家的身份来自艺术世界的授权;艺术家的创作受到社会影响与制约。
a.艺术家的职业角色。由于社会的分工,艺术家变成了一种职业,艺术家便自然是这个职业中的成员之一。从职业角度看,因为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艺术家在向顾客提供实用艺术服务时,怀着换取报酬的愿望。这样,实用艺术就有了双重的功利性:一是它自身带有的功利性,不论哪一种设计,在考查形式美感的同时,必须考虑对象的功能。二是其外在的功利性,设计者和制作者以此赚取报酬,以服务于谋生的目的。
b.艺术家的人生选择。从本质上说,艺术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艺术家则是追求者中价值的人,因此不论音乐家、美术家、还是文学家、都本来不应该成为一种职业。驱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的原动力是对生命的爱,就像科学起于人类的好奇心一样。要使艺术家仅仅把他的活动当陈获得利益的手段,那么艺术也就远离了其自在的目的性。只要选择做一名艺术家,必须做出选择。是做一个以艺术为名的商业成功人士,还是做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3.艺术家的才能与修养
a.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情感:我们把艺术家看成是感情丰富的人,因为对万事万物,他好像比常人多了一份特殊的敏感。但艺术的情感并不同于日常情感。那些司空见惯的景象之所以英气艺术家的感动,是因为艺术家在这里感觉到了我们所没有感觉到的东西,他们察觉到了事物的生命。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由形式感引起的。形式感触动了思想感情,又最终成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式源泉。
b.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家书里创造意识的必要性深植于人类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及其成长的活力之中。一人类情感的丰富性要求艺术的创作多元化。二与时俱进是对艺术家的必然要求,情感还具有更新性。三超越前人,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家整体所面临的任务。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出身与艺术发展的某一个具体的历史环节之中。超越同代人,独创性最终需要落实到艺术家的个体身上。超越自己,这是最难得,往往一个艺术家一旦形成风格似乎只有保持而没有突破了。四艺术家的创新是有意义的创新,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新行为及其成果必须经得起本质意义上的艺术评判。
c.精湛高超的技艺
d.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
e.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深刻的思想力
f.对艺术的信仰和献身精神
二、艺术创作过程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是对美的体验。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可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星辰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切的感受生活,认真的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类型:有意体验、五一体验、直接体验、间接体验。
“眼中之竹”不仅代表了对创作素材的搜集,还包括喊着艺术家体验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全部内容。眼中之竹不单单是为了向艺术家提供某些作为创作素材的外部世界的知觉表象,她还带着艺术家的全部生活史。
2.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艺术构思活动的发生,开始与情感的感触。就情感感触动的一般性而言,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在创作冲动产生时都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触动情感的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的形象属性,在创作冲动的推进下,艺术构思将展开孕育审美意象的过程。
艺术家不是工匠,只施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发现者,唯有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意识到它的目的。于是,想象成为使情感成型的活动,而这一活动伴随艺术构思的全过程。这是一个高度活跃的过程,情感勃发,心智开敞。当形式媒介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并自由地展开相互作用时,艺术构思也就踏上了它具有实质意义的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构思只是在卫星城身心一体的创作冲动做准备,这表明,形式感在艺术家的主体世界中占据了支配地位。情感见出秩序,表象露出形色,如孕期已满而急于冲出母腹的胎儿,要艺术家迅速将其变成真实可干的物质现实。
3.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活动,就是运用媒介材料和表现手段,把尚处于意识领域中的那个视之不确,闻之不切的审美一想确定下来,使其不断明确,将创作引向完成。既是“手中之竹”。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是对美的体验。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可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星辰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切的感受生活,认真的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类型:有意体验、五一体验、直接体验、间接体验。
“眼中之竹”不仅代表了对创作素材的搜集,还包括喊着艺术家体验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全部内容。眼中之竹不单单是为了向艺术家提供某些作为创作素材的外部世界的知觉表象,她还带着艺术家的全部生活史。
2.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艺术构思活动的发生,开始与情感的感触。就情感感触动的一般性而言,所有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在创作冲动产生时都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触动情感的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的形象属性,在创作冲动的推进下,艺术构思将展开孕育审美意象的过程。
艺术家不是工匠,只施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发现者,唯有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意识到它的目的。于是,想象成为使情感成型的活动,而这一活动伴随艺术构思的全过程。这是一个高度活跃的过程,情感勃发,心智开敞。当形式媒介与现象结合在一起并自由地展开相互作用时,艺术构思也就踏上了它具有实质意义的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构思只是在卫星城身心一体的创作冲动做准备,这表明,形式感在艺术家的主体世界中占据了支配地位。情感见出秩序,表象露出形色,如孕期已满而急于冲出母腹的胎儿,要艺术家迅速将其变成真实可干的物质现实。
3.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活动,就是运用媒介材料和表现手段,把尚处于意识领域中的那个视之不确,闻之不切的审美一想确定下来,使其不断明确,将创作引向完成。既是“手中之竹”。
三、艺术创作心理
1.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特点:a.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非逻辑性
b.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
c.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d.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e.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只有到了这时,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才得到了再现,“温暖”取代了“冷冰冰”。可见,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暂时撇开偶然的、具体的、繁杂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感觉所看不到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形成概念,才具备了进一步推理、判断的条件。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2.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是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无意识活动在人的心理中是很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境的内容可能被我们意识到,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也是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这类活动的结构的。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偶尔,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说漏了嘴、笔误,会把无意识中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艺术灵感:所谓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特征:艺术灵感具有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的特征。
a.突发性和模糊性,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产生基础: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1.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是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的,就是所谓的神与物游。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特点:a.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非逻辑性
b.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
c.握住问题。形象思维是或然性或似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d.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e.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只有到了这时,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才得到了再现,“温暖”取代了“冷冰冰”。可见,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暂时撇开偶然的、具体的、繁杂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感觉所看不到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形成概念,才具备了进一步推理、判断的条件。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2.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是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无意识活动在人的心理中是很普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境的内容可能被我们意识到,但梦的产生和进程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也是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这类活动的结构的。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偶尔,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说漏了嘴、笔误,会把无意识中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艺术灵感:所谓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特征:艺术灵感具有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的特征。
a.突发性和模糊性,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b.独创性,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c.非自觉性,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d.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e.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产生基础: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四、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
艺术风格多样性: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多种艺术风格,任何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炼和艺术追求。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艺术风格民族性: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风格时代性;艺术概论107页。
2.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指在中外艺术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术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很多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统称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的几种类型:
(一)学院派
众所周知的学院派,是以美院的师生和从美院走出来的职业画家为主,当代艺术是他们艺术的主基调,关注的是当代的芸芸众生相,但手法的诙谐和富有哲理很难让一般观众所理解。
(二)主流派
主流派是以国家美协,画院和专业的美术院校和各文化机构(协会、学会、研究院所等专业团体或艺术机构)的专业画家或绘画艺术家(一般都拥有会员证资格),作品是从正面反映国家各个时期的人物和事迹,一般以宏幅巨制的写实为主,主要是参加以美协组织的各种大型展览。这部分人是和学院派的职业画家相比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主要有专业专职和兼职两种。
(三)民间派
民间派,因为它的内容既不是当代艺术,也不关注国家的主流,而是一般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虽然题材有些陈旧了些,但却深深扎根于民间之中,未进入或加入上述各类文化机构(一般都不具备会员证资格),因为从事这种艺术的人很多就是业余或非专业的美术作者、出版工作者、美术编辑及民间艺人等,而这也是各博客圈子人数众多的一个庞大的群体。
3.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
从在历史过程中一浪又一浪相继兴起的总体来说,艺术思潮是各种不同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先后掀起并共同推动的一种发展艺术、影响艺术史的思想潮流。但在历史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涌现的艺术思潮来说,则具体地表现为大体上同一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群所发动。它的兴起,无论是先已在若干艺术创作中现出端倪还是后来才在艺术创作中迅速展开,一般是由提出某种与现有艺术理论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主张或口号而激发的。它以其理论和创作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争取社会认同、结合同仁并形成流派,在与现有的不同倾向的论争或竞逐中达到高潮。作为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思想根源。但艺术思潮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是艺术自身内部的规律性运动和发展。不同的艺术思潮在矛盾斗争中共同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产生往往影响到该时期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的变更,从而导致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但是,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同一艺术思潮影响下,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并存。在同一艺术思潮内部,也会有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思想观念在艺术领域里的反映。
第四篇 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指的是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
艺术语言以表现内容为目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熟练的掌握并应用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对一个艺术家最起码的要求。艺术语言,对艺术语言特色的了解也将对欣赏着的艺术艺术欣赏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艺术语言具有这种独特的双重重要性,艺术语言特色就成为我们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课题。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他们的基本特征确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①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②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③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④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1 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2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3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4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5 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意蕴。
1.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
艺术风格多样性:艺术风格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多种艺术风格,任何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炼和艺术追求。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艺术风格民族性: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风格时代性;艺术概论107页。
2.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指在中外艺术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术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很多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统称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的几种类型:
(一)学院派
众所周知的学院派,是以美院的师生和从美院走出来的职业画家为主,当代艺术是他们艺术的主基调,关注的是当代的芸芸众生相,但手法的诙谐和富有哲理很难让一般观众所理解。
(二)主流派
主流派是以国家美协,画院和专业的美术院校和各文化机构(协会、学会、研究院所等专业团体或艺术机构)的专业画家或绘画艺术家(一般都拥有会员证资格),作品是从正面反映国家各个时期的人物和事迹,一般以宏幅巨制的写实为主,主要是参加以美协组织的各种大型展览。这部分人是和学院派的职业画家相比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主要有专业专职和兼职两种。
(三)民间派
民间派,因为它的内容既不是当代艺术,也不关注国家的主流,而是一般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虽然题材有些陈旧了些,但却深深扎根于民间之中,未进入或加入上述各类文化机构(一般都不具备会员证资格),因为从事这种艺术的人很多就是业余或非专业的美术作者、出版工作者、美术编辑及民间艺人等,而这也是各博客圈子人数众多的一个庞大的群体。
3.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
从在历史过程中一浪又一浪相继兴起的总体来说,艺术思潮是各种不同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先后掀起并共同推动的一种发展艺术、影响艺术史的思想潮流。但在历史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涌现的艺术思潮来说,则具体地表现为大体上同一倾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群所发动。它的兴起,无论是先已在若干艺术创作中现出端倪还是后来才在艺术创作中迅速展开,一般是由提出某种与现有艺术理论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主张或口号而激发的。它以其理论和创作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争取社会认同、结合同仁并形成流派,在与现有的不同倾向的论争或竞逐中达到高潮。作为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思想根源。但艺术思潮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是艺术自身内部的规律性运动和发展。不同的艺术思潮在矛盾斗争中共同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产生往往影响到该时期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的变更,从而导致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但是,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在同一艺术思潮影响下,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并存。在同一艺术思潮内部,也会有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思想观念在艺术领域里的反映。
第四篇 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
1.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指的是各种艺术体裁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
艺术语言以表现内容为目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熟练的掌握并应用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对一个艺术家最起码的要求。艺术语言,对艺术语言特色的了解也将对欣赏着的艺术艺术欣赏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艺术语言具有这种独特的双重重要性,艺术语言特色就成为我们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课题。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他们的基本特征确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①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感官,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②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③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④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1 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2 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3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4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5 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意蕴。
二、典型和意境
1.典型:文学理论中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独创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审美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给欣赏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此,艺术典型是衡量艺术作品艺术性高低的标志,典型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课题。
个性和共性的恰切比率。艺术形象无不是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共性具备概括性,能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而个性则能集中力量给人形成深刻印象。共性和个性的比率分配是否恰到好处,是作品能否放射出最大艺术魅力的关键。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个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如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她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因此,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向、多义的特点。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之,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文学创作上有“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或“复杂性格”和“简单性格”之说 。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之称为“扁形人物”。“扁形人物”一般说来,“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在整个小说中性格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形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如,阿巴贡——吝啬,答尔丢夫——虚伪。以这种方式塑造人物,必然造成人物单质、单向、单义的特点。扁形人物显然是一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因其夸张,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规常情而导致漫画化,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同时,这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还往往导致人物性格的抽象化,使人物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达到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使扁形人物貌似远离生活,而实质上却又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某种生活内容的深刻把握,并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典型意义。 其作用为可与圆形人物形成一种繁简对照的辨证关系;烘托圆形人物。
2.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
“艺术意境”中的“艺术’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照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推动历史的前进。
而意境则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综上所述,艺术意境就是指艺术中的一种境界或情调。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酌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第五篇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艺术概论119)
一、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心理
1.艺术鉴赏的发生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感觉、直觉、悦耳悦目
2.艺术鉴赏的发展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想象、联想、情感、悦新悦情
3.艺术鉴赏的高潮阶段及其审美心理:共鸣、理解、启悟、悦神悦志
艺术鉴赏是一个个从初级向高级、从外部向内部,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过程,三个阶段彼此依托、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1.典型:文学理论中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独创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审美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给欣赏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此,艺术典型是衡量艺术作品艺术性高低的标志,典型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课题。
个性和共性的恰切比率。艺术形象无不是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共性具备概括性,能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而个性则能集中力量给人形成深刻印象。共性和个性的比率分配是否恰到好处,是作品能否放射出最大艺术魅力的关键。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个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如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她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因此,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向、多义的特点。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之,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文学创作上有“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或“复杂性格”和“简单性格”之说 。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之称为“扁形人物”。“扁形人物”一般说来,“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在整个小说中性格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形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如,阿巴贡——吝啬,答尔丢夫——虚伪。以这种方式塑造人物,必然造成人物单质、单向、单义的特点。扁形人物显然是一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因其夸张,人物性格往往有悖于常规常情而导致漫画化,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同时,这种极度夸张的性格表现,还往往导致人物性格的抽象化,使人物成为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达到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使扁形人物貌似远离生活,而实质上却又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某种生活内容的深刻把握,并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典型意义。 其作用为可与圆形人物形成一种繁简对照的辨证关系;烘托圆形人物。
2.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3)传万物之灵趣。
“艺术意境”中的“艺术’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照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成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推动历史的前进。
而意境则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综上所述,艺术意境就是指艺术中的一种境界或情调。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酌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第五篇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艺术概论119)
一、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心理
1.艺术鉴赏的发生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感觉、直觉、悦耳悦目
2.艺术鉴赏的发展阶段及其审美心理:想象、联想、情感、悦新悦情
3.艺术鉴赏的高潮阶段及其审美心理:共鸣、理解、启悟、悦神悦志
艺术鉴赏是一个个从初级向高级、从外部向内部,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过程,三个阶段彼此依托、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审美心理
(一)注意
1.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2.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二)感知
1.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2.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
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三)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心理活动大量存在。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四)想象
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定的创造想象。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五)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一)注意
1.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2.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二)感知
1.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2.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
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三)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心理活动大量存在。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四)想象
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定的创造想象。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五)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审美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
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直观性是指鉴赏主题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现为-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种主动状态,体现为-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
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直观性是指鉴赏主题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现为-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种主动状态,体现为-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二、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作用: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a.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b.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 ,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
c.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
艺术批评价值
a.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
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存在于批评的理论建构和精深的内涵之中。
其一,是指艺术批评以其鲜明的理论建树和旗帜显现其独特的价值。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对个别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而且能够根据艺术史和文化史来探索艺术活动的规律,检视艺术创作原理或方法论的形成,这样,就对艺术创作等艺术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了指导性意义。
其二,是指艺术批评逐渐确立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在整体的人文学科中,不仅具有独特的学科意义,而且综合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部分领域知识体系,形成了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理论体系特征。
b.艺术批评的精神价值
首先,艺术批评蕴含着一定的哲学精神。艺术批评家对批评客体的深层解读比一般欣赏者更能触及到艺术作品内涵的各个层面,一个艺术批评家能够凭借自己丰富的哲学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宇宙、生命、人生、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并能把这些深层的精神内涵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剥离出来。
其次,艺术批评包容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批评家承担着分析、阐释、评价艺术创造及其作品审美价值的重任,通过探讨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成败得失,凸显出时代的美学精神,及其批评家主体的审美认知。
第三,艺术批评具有深刻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时代精神是代表了一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形态,艺术活动及其作品中,时代精神构成艺术价值的一个基本因素,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以其丰富的热情和真诚,多姿多彩地充分显示和张扬时代的普遍精神。通过艺术批评,能够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时代精神内涵予以解析和揭示,从而深刻地展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
c.艺术批评的历史价值
艺术批评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批评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为人们认识特定时期的精神、文化状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和依据。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嵌印着人类艺术创造的智慧和才能,以及每一个民族浓郁而鲜明的艺术气质。艺术批评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活动及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趣味和理想的关注和揭示,可以起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富有活力和生机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其二,不同历史时期乃至不同国度、民族之间的艺术批评具有比较的意义,对于揭示艺术批评的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古今中外艺术批评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批评加以梳理和比较,可以揭示艺术批评发展的个性和共性,对于把握艺术批评理论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
2.艺术批评的特征
(一) 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
艺术批评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二) 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1.艺术批评的作用: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a.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b.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 ,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
c.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
艺术批评价值
a.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
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存在于批评的理论建构和精深的内涵之中。
其一,是指艺术批评以其鲜明的理论建树和旗帜显现其独特的价值。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对个别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而且能够根据艺术史和文化史来探索艺术活动的规律,检视艺术创作原理或方法论的形成,这样,就对艺术创作等艺术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了指导性意义。
其二,是指艺术批评逐渐确立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在整体的人文学科中,不仅具有独特的学科意义,而且综合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部分领域知识体系,形成了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理论体系特征。
b.艺术批评的精神价值
首先,艺术批评蕴含着一定的哲学精神。艺术批评家对批评客体的深层解读比一般欣赏者更能触及到艺术作品内涵的各个层面,一个艺术批评家能够凭借自己丰富的哲学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宇宙、生命、人生、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并能把这些深层的精神内涵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中剥离出来。
其次,艺术批评包容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批评家承担着分析、阐释、评价艺术创造及其作品审美价值的重任,通过探讨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成败得失,凸显出时代的美学精神,及其批评家主体的审美认知。
第三,艺术批评具有深刻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时代精神是代表了一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形态,艺术活动及其作品中,时代精神构成艺术价值的一个基本因素,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以其丰富的热情和真诚,多姿多彩地充分显示和张扬时代的普遍精神。通过艺术批评,能够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时代精神内涵予以解析和揭示,从而深刻地展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
c.艺术批评的历史价值
艺术批评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批评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为人们认识特定时期的精神、文化状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和依据。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嵌印着人类艺术创造的智慧和才能,以及每一个民族浓郁而鲜明的艺术气质。艺术批评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活动及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趣味和理想的关注和揭示,可以起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建设富有活力和生机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其二,不同历史时期乃至不同国度、民族之间的艺术批评具有比较的意义,对于揭示艺术批评的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古今中外艺术批评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批评加以梳理和比较,可以揭示艺术批评发展的个性和共性,对于把握艺术批评理论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
2.艺术批评的特征
(一) 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
艺术批评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二) 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