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城市生活水墨画展 (群展)
城市生活水墨画展 (群展)
城市生活水墨画展
“城市·生活水墨展”今天在苏州河M50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九九创意中心揭开帷幕。此次展览汇聚了上海众多中青年艺术家,其中邀请嘉宾8位:乐震文、季平、洪健、白璎、赵爱华、毛冬华、贺兰山、范奕彬,硕士研究生10位:周铎卉、童鹏、朱明、陈健、王翰宇、毛宇佳、汤健、刘杰、黄松、徐旭峰。共展出了近50幅最新作品。
艺术家们对上海“游、观、行、居”等各个方面架构新的设计元素,在云衣素本之上随水墨的交融画就各自眼中别具一格的城市水墨。此次展览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支持。
国际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展
云起时泽中画廊联展 让当代艺术汇入城市生活
2009年初进驻白云观边“云起时”[珍宝花园]的泽中画廊,正致力于通过持续不断的系列展览,将当代优秀艺术作品更多更好地呈现出来,为平凡的城市生活注入文化意义和艺术灵感。
从北京通州区宋庄到西城区白云观的距离是36.3公里,从郊外画室中独立求索的艺术创作,到城里画廊面向公众的艺术展示,其间的路程何其漫漫及修远?
纵观“荷莲清净——黄冠余新作展”、“艺术之梦——德国、意大利当代油画家迪特曼•布瑞克西、卡罗琳•凯恩双人展”、“秋色•和声——女画家四人展”等系列艺术展览,以及所代理的十多位著名老中青实力画家的作品风格,可以看到泽中画廊对绘画本质、对作品的当代性、艺术性和学术水平的高度关注。
近日,继78岁高龄的画家诗人严阵的画展开幕之后,泽中画廊又将为九位来自宋庄的青年画家在“云起时”[珍宝花园]举办联展, 忙碌在政务区和金融街的人们行到这里请驻足片刻,看当代艺术云卷云舒。
城市生活水墨画展
“城市·生活水墨展”今天在苏州河M50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九九创意中心揭开帷幕。此次展览汇聚了上海众多中青年艺术家,其中邀请嘉宾8位:乐震文、季平、洪健、白璎、赵爱华、毛冬华、贺兰山、范奕彬,硕士研究生10位:周铎卉、童鹏、朱明、陈健、王翰宇、毛宇佳、汤健、刘杰、黄松、徐旭峰。共展出了近50幅最新作品。
艺术家们对上海“游、观、行、居”等各个方面架构新的设计元素,在云衣素本之上随水墨的交融画就各自眼中别具一格的城市水墨。此次展览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支持。
国际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展
云起时泽中画廊联展 让当代艺术汇入城市生活
2009年初进驻白云观边“云起时”[珍宝花园]的泽中画廊,正致力于通过持续不断的系列展览,将当代优秀艺术作品更多更好地呈现出来,为平凡的城市生活注入文化意义和艺术灵感。
从北京通州区宋庄到西城区白云观的距离是36.3公里,从郊外画室中独立求索的艺术创作,到城里画廊面向公众的艺术展示,其间的路程何其漫漫及修远?
纵观“荷莲清净——黄冠余新作展”、“艺术之梦——德国、意大利当代油画家迪特曼•布瑞克西、卡罗琳•凯恩双人展”、“秋色•和声——女画家四人展”等系列艺术展览,以及所代理的十多位著名老中青实力画家的作品风格,可以看到泽中画廊对绘画本质、对作品的当代性、艺术性和学术水平的高度关注。
近日,继78岁高龄的画家诗人严阵的画展开幕之后,泽中画廊又将为九位来自宋庄的青年画家在“云起时”[珍宝花园]举办联展, 忙碌在政务区和金融街的人们行到这里请驻足片刻,看当代艺术云卷云舒。
德国艺术家作品展:边缘上的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 13:30 当代艺术与投资
对话机
刘杰 (图片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提供)
一年一度的“柏林跨媒体艺术节”至今已举办了20余界,它已成为国际上囊括数码、录像、装置、声音等多种媒体艺术的最重要群展之一。今年北京歌德学院联合柏林跨媒体艺术节把与之相关的作品带到了北京,在刚刚过去的炎夏中北京的观众们也有机会到今日美术馆去观赏这些新出炉的跨媒体艺术品。
据权威统计,全球总人口中目前已有一大半生活在城市里,城市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拥有在城市生活的切身经验,此次展览便是围绕这些经验的。展览以“边缘上的城市”为主题,很明显艺术家们在试图打破一些常规,变换通行的视角,寻求某种突破。柏林就只是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吗?北京只是天安门的北京吗?漫步在一条没有任何地标式特征的巴黎小巷里就不算是游览巴黎吗?艺术家们有意识地从边缘的、不为人注意的、易被忽略的、大家习以为常的元素切入:平常的街道、楼梯、过道、站台、楼宇空间、光影、各种说话的声音、大城市的匿名性、充盈和流动于城市空间的光、电、磁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加工处理、抽离和组合,艺术家们试图勾勒出一个现代城市生活的面相和风貌,它的肌理结构,拷问现有的、成建制的认知方式、空间观念,探讨某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柏林 1996年6月21日”是一个录像作品,它选取了一个平常的日子、在三个平常的地点和三个平常的时间段进行拍摄,地点和时间都由计算机随机生成,不包含任何隐喻和象征。一个男士提着公文包,步入城铁车站,走上楼梯,转弯,下楼。这些都是那样的常见,乃至乏味,它太熟悉,略显无聊,它每时每刻都在被千千万万人重复着。这个男士突然举起公事包,像盘子般托起,旋转。他如同一个舞者,突然弹一下腿,旋即又恢复常态。是对日常和平庸的反抗?还是对固定程式的消解?是掀起小波澜还是添加一点意义的盐?我们不得而知。他漫步在街上,驻留在餐馆前,常规视觉习惯被有意颠覆,画面被竖直切成两半或水平截成几截,它们同向或异向移动,通过玩弄时间元素,人物会同时出现在两个画面内,一丝荒唐、有点偶然,没有意义,这不正是我们时常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吗?
镜头故意攫取面积较小的画面,地标式或符号式的东西无处容身(与各类城市宣传片形成对拓),镜头里的城市就是我们周遭的城市,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远景镜头拉近后,对象变大却愈加模糊。这和我们寻常的视觉习惯完全不一样。
这种对视觉常规的突破也体现在“艺术广告”里,“艺术广告”是一个多媒体互动装置,观众用特制望远镜向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广告牌望去,一段段的艺术录像被投射到广告牌上,化妆品广告上出现一张女性肌肤美白的脸,一块尚未利用的广告牌成了一块黑底,上面用亮白字写着Enlightenment(启蒙),全新的视觉体验连带一点反讽。“扩大的空间”中一辆行驶在哥本哈根的卡车车厢和一座发电厂的外墙形成影像的载体,空间呈现出流动性,确定无疑的空间不再是不证自明的预设。
城市不仅是视觉的城市,它还是听觉的城市,音乐、说话和噪声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人类交往性的一部分。“对话机”是一个声音装置,它由8个音箱和11个琴键盘,每一个琴键都对应一个音频文件,按下即会播放一句简短的话,内容广泛,涉及各类主题,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具体意义如何产出,取决于如何敲击琴键。“对话机”构成了一个类似索绪尔式的语言系统或福柯式的话语系统,它构成一个建构社会现实和生产意义的社会场所。在参观过程中,有琴键脱落,工作人员前去修复,那个琴键被反复碰触,“Ten Dollar”,“Ten Dollar”(10美元),反复鼓噪,倒是颇为传神地宣示了当下,一个不曾预料的话语效应溢出了。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时代,城市生活建立在复杂技术基础之上。艺术家们在此从技术的不可见性着手,探寻城市运转的隐秘肌理。“反射”将音频数码转化成视觉形象。“寻找顾巴先生”中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形成关联,一边是乘坐公共汽车游览小城,另一边是公共汽车虚化成一个点在谷歌地球的数字街景地图上移动,再配以Youtube上各类关于小城的短片,带给观众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互动体验。近几十年来,各类电波、磁波、信号迅猛增长,它们肉眼虽不可见,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们穿透物体,形成自身的拓扑。“电磁情节”将这些隐藏的电波、信号和数码可视化,它拥有自身的图景,引发我们对城市物理空间内其它尺度和层次的扩张潜力的思考。
在“栖息地C3B”里,我们每天都曾置身其中的楼宇空间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它无生气,压抑,冰冷。几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职员形同鬼魅如行尸走肉般围绕楼宇走动,周而复始,没有出路,进退不得。相信所有有过城市生活经验的人都或多或少对此有所体会。在现代条件下,城市生活日益标准化、同质化,理性化的规制主导着一切,对商业利润的赤裸追求使得空间变得压抑和压制,“生活世界”不断被经济系统“殖民化”。在此需要追问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无可替代的吗?我们还有别样生活的可能性吗?如何生活此刻成了一个问题。Dave Ball的录像作品“如何生活(how to live)”颇有思辨气质。它戏谑与嘲弄规制一切的理性和规范程式,颠覆成建制的所谓正常生活,在不经意中勾勒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一个人倒着走路,如同正着走路一样若无其事;靠在河边栏杆休息的人,每隔一会儿就换一件T恤;他在清扫落叶时,不是找一个便利的点,然后把叶子都扫向此处,他把叶子从一边扫向另一边。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被扭转颠覆,看起来好似荒诞剧。在“如何生活”中主角手持一个飞机模型,在一个已经废弃的机场内,坐飞翔状,他模拟起飞和降落,专注投入,让人觉得怪异。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去飞机场是为了搭乘飞机,接送亲友伙伴,去一个废弃的机场除了怀旧,还能是什么?去废弃的机场,手持飞机模型,自娱自乐,此刻倒成了一件很有想象力的事情。我们到底怎么了?现代社会被分割成无数差异性系统,它们互不相干,遵循各自原则,生活被撕裂成不同场域,零碎,单调。理性、效益和规范成为原则,人与生活世界的天然联系被割裂,作为人类认知和实践源泉和基础的生活世界日益贫瘠和枯萎。试图逾越现有约定共识的生活规范的行为会被认为是怪异和不成熟。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吗?
有一种职业叫园林工人,他的工作是修剪枝叶。在“如何生活”中,一个人坐在长满杂草的灌木丛的台阶边,百无聊赖。他随手抄起一把剪刀,很随意地剪掉杂枝、杂草,把灌木枝修剪整齐。在排遣无聊的过程中一项工作被完成了,工作的异化被暂时抵消了,就此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实现了流动,闲暇和劳动的界限,游戏和工作的界限消失了,理性化和差异化被短暂地搁置了,,人的游戏性占了上风,一种新的可能性得以生成。席勒(Schiller)曾写到:“最后再说一遍,人只有当他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才游戏,在他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此刻,我们暂时从现代的忙碌操劳中逃离了出来,在我们这个休闲和旅游都需要战斗精神的时代,已经有多久我们忘却了人本是游戏的人?断片,反讽,游戏在此构成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和抵抗。只是现代性条件下也没有了定数,一切皆处易逝的流变中,没有确定,一切都是解释,抵抗往往是它所抵抗对象的帮凶。当代艺术也不例外,它试图抵抗和消解理性的僭越,却会被看做是玩笑和娱乐工业的一部分,它试图严肃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却难逃无厘头之嫌,它反对商业化和批判资本主义,却与资本完美联姻。
在北京的这个炎夏里,如果你恰好来到了今日美术馆,看了“边缘上的城市”,也许你会同来自德国的艺术家们感同身受,也许你会带有不解和困惑,激发一些思索,也许你觉得什么也不是。也许这就是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 13:30 当代艺术与投资
对话机
刘杰 (图片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提供)
一年一度的“柏林跨媒体艺术节”至今已举办了20余界,它已成为国际上囊括数码、录像、装置、声音等多种媒体艺术的最重要群展之一。今年北京歌德学院联合柏林跨媒体艺术节把与之相关的作品带到了北京,在刚刚过去的炎夏中北京的观众们也有机会到今日美术馆去观赏这些新出炉的跨媒体艺术品。
据权威统计,全球总人口中目前已有一大半生活在城市里,城市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拥有在城市生活的切身经验,此次展览便是围绕这些经验的。展览以“边缘上的城市”为主题,很明显艺术家们在试图打破一些常规,变换通行的视角,寻求某种突破。柏林就只是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吗?北京只是天安门的北京吗?漫步在一条没有任何地标式特征的巴黎小巷里就不算是游览巴黎吗?艺术家们有意识地从边缘的、不为人注意的、易被忽略的、大家习以为常的元素切入:平常的街道、楼梯、过道、站台、楼宇空间、光影、各种说话的声音、大城市的匿名性、充盈和流动于城市空间的光、电、磁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加工处理、抽离和组合,艺术家们试图勾勒出一个现代城市生活的面相和风貌,它的肌理结构,拷问现有的、成建制的认知方式、空间观念,探讨某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柏林 1996年6月21日”是一个录像作品,它选取了一个平常的日子、在三个平常的地点和三个平常的时间段进行拍摄,地点和时间都由计算机随机生成,不包含任何隐喻和象征。一个男士提着公文包,步入城铁车站,走上楼梯,转弯,下楼。这些都是那样的常见,乃至乏味,它太熟悉,略显无聊,它每时每刻都在被千千万万人重复着。这个男士突然举起公事包,像盘子般托起,旋转。他如同一个舞者,突然弹一下腿,旋即又恢复常态。是对日常和平庸的反抗?还是对固定程式的消解?是掀起小波澜还是添加一点意义的盐?我们不得而知。他漫步在街上,驻留在餐馆前,常规视觉习惯被有意颠覆,画面被竖直切成两半或水平截成几截,它们同向或异向移动,通过玩弄时间元素,人物会同时出现在两个画面内,一丝荒唐、有点偶然,没有意义,这不正是我们时常对城市生活的感受吗?
镜头故意攫取面积较小的画面,地标式或符号式的东西无处容身(与各类城市宣传片形成对拓),镜头里的城市就是我们周遭的城市,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远景镜头拉近后,对象变大却愈加模糊。这和我们寻常的视觉习惯完全不一样。
这种对视觉常规的突破也体现在“艺术广告”里,“艺术广告”是一个多媒体互动装置,观众用特制望远镜向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广告牌望去,一段段的艺术录像被投射到广告牌上,化妆品广告上出现一张女性肌肤美白的脸,一块尚未利用的广告牌成了一块黑底,上面用亮白字写着Enlightenment(启蒙),全新的视觉体验连带一点反讽。“扩大的空间”中一辆行驶在哥本哈根的卡车车厢和一座发电厂的外墙形成影像的载体,空间呈现出流动性,确定无疑的空间不再是不证自明的预设。
城市不仅是视觉的城市,它还是听觉的城市,音乐、说话和噪声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人类交往性的一部分。“对话机”是一个声音装置,它由8个音箱和11个琴键盘,每一个琴键都对应一个音频文件,按下即会播放一句简短的话,内容广泛,涉及各类主题,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具体意义如何产出,取决于如何敲击琴键。“对话机”构成了一个类似索绪尔式的语言系统或福柯式的话语系统,它构成一个建构社会现实和生产意义的社会场所。在参观过程中,有琴键脱落,工作人员前去修复,那个琴键被反复碰触,“Ten Dollar”,“Ten Dollar”(10美元),反复鼓噪,倒是颇为传神地宣示了当下,一个不曾预料的话语效应溢出了。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时代,城市生活建立在复杂技术基础之上。艺术家们在此从技术的不可见性着手,探寻城市运转的隐秘肌理。“反射”将音频数码转化成视觉形象。“寻找顾巴先生”中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形成关联,一边是乘坐公共汽车游览小城,另一边是公共汽车虚化成一个点在谷歌地球的数字街景地图上移动,再配以Youtube上各类关于小城的短片,带给观众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互动体验。近几十年来,各类电波、磁波、信号迅猛增长,它们肉眼虽不可见,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们穿透物体,形成自身的拓扑。“电磁情节”将这些隐藏的电波、信号和数码可视化,它拥有自身的图景,引发我们对城市物理空间内其它尺度和层次的扩张潜力的思考。
在“栖息地C3B”里,我们每天都曾置身其中的楼宇空间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它无生气,压抑,冰冷。几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职员形同鬼魅如行尸走肉般围绕楼宇走动,周而复始,没有出路,进退不得。相信所有有过城市生活经验的人都或多或少对此有所体会。在现代条件下,城市生活日益标准化、同质化,理性化的规制主导着一切,对商业利润的赤裸追求使得空间变得压抑和压制,“生活世界”不断被经济系统“殖民化”。在此需要追问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无可替代的吗?我们还有别样生活的可能性吗?如何生活此刻成了一个问题。Dave Ball的录像作品“如何生活(how to live)”颇有思辨气质。它戏谑与嘲弄规制一切的理性和规范程式,颠覆成建制的所谓正常生活,在不经意中勾勒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一个人倒着走路,如同正着走路一样若无其事;靠在河边栏杆休息的人,每隔一会儿就换一件T恤;他在清扫落叶时,不是找一个便利的点,然后把叶子都扫向此处,他把叶子从一边扫向另一边。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被扭转颠覆,看起来好似荒诞剧。在“如何生活”中主角手持一个飞机模型,在一个已经废弃的机场内,坐飞翔状,他模拟起飞和降落,专注投入,让人觉得怪异。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去飞机场是为了搭乘飞机,接送亲友伙伴,去一个废弃的机场除了怀旧,还能是什么?去废弃的机场,手持飞机模型,自娱自乐,此刻倒成了一件很有想象力的事情。我们到底怎么了?现代社会被分割成无数差异性系统,它们互不相干,遵循各自原则,生活被撕裂成不同场域,零碎,单调。理性、效益和规范成为原则,人与生活世界的天然联系被割裂,作为人类认知和实践源泉和基础的生活世界日益贫瘠和枯萎。试图逾越现有约定共识的生活规范的行为会被认为是怪异和不成熟。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吗?
有一种职业叫园林工人,他的工作是修剪枝叶。在“如何生活”中,一个人坐在长满杂草的灌木丛的台阶边,百无聊赖。他随手抄起一把剪刀,很随意地剪掉杂枝、杂草,把灌木枝修剪整齐。在排遣无聊的过程中一项工作被完成了,工作的异化被暂时抵消了,就此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实现了流动,闲暇和劳动的界限,游戏和工作的界限消失了,理性化和差异化被短暂地搁置了,,人的游戏性占了上风,一种新的可能性得以生成。席勒(Schiller)曾写到:“最后再说一遍,人只有当他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才游戏,在他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此刻,我们暂时从现代的忙碌操劳中逃离了出来,在我们这个休闲和旅游都需要战斗精神的时代,已经有多久我们忘却了人本是游戏的人?断片,反讽,游戏在此构成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和抵抗。只是现代性条件下也没有了定数,一切皆处易逝的流变中,没有确定,一切都是解释,抵抗往往是它所抵抗对象的帮凶。当代艺术也不例外,它试图抵抗和消解理性的僭越,却会被看做是玩笑和娱乐工业的一部分,它试图严肃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却难逃无厘头之嫌,它反对商业化和批判资本主义,却与资本完美联姻。
在北京的这个炎夏里,如果你恰好来到了今日美术馆,看了“边缘上的城市”,也许你会同来自德国的艺术家们感同身受,也许你会带有不解和困惑,激发一些思索,也许你觉得什么也不是。也许这就是生活。
传统艺术应走向市民生活 更需要高层次人才
2010年10月12日08:52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2010年10月12日08:52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5月30日,佛山木版年画唯一传承人冯炳棠正在给学生、老师演示木版年画制作过程。佛山木版年画正面临人才匮乏的境地。/记者孙海庆摄
记者 束维
一直以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讨论在佛山民间从未间断。对传统艺术是抢救保护还是产业化市场化,至今尚未定论。
然而,近期发生的几件事将佛山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150尊名叫“CHINA功夫”的陶瓷塑像群亮相世博会城市未来馆;2010年佛山秋色欢乐节活动在南海千灯湖畔举行大型秋色展,引来宾客万千;佛山剪纸走上广佛地铁出入口玻璃雨棚……佛山传统艺术正加快脚步,走进城市空间、走进市民生活。
这为“智慧佛山,文化先行”战略带来了新的启示,而传统艺术文化该如何创新、为城市发展服务成为佛山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焦点。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抢救“木版年画”、“剪纸”项目组副组长梁诗裕,广州美院雕塑系教授魏华。
传统艺术应走向市民生活
不难发现:越是能广泛走进城市、走进群众生活的“非遗”,越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反之在传承、发展方面步履维艰。石湾陶艺、佛山剪纸、木版年画作为佛山最有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早在3年前便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每逢过年,佛山家家户户都会买上几个生肖公仔摆放家中。“30多年来,石湾瓦脊公仔从屋梁跃到案头,从案头飞跃到户外成为城市大型雕塑。这种三级跳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梁诗裕谈到,石湾公仔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广泛吸纳北方各种民窑之长处,贴近百姓生活。
近年来,不少北方陶艺人看到石湾陶艺所蕴藏的文化底蕴,纷纷来石湾创作、创业,魏华便是其中的代表。2000年,禅城区祖庙路树起一尊由魏华创作的8米长“瓦脊柱”。这也是佛山第一次以石湾陶艺为元素创作的城市雕塑。而正是从那时起,魏华开始考虑佛山陶艺应该走向城市空间,后来陆续创作了雕塑《公仔墙》、《亚洲艺术之门》、《马桶瀑布》等,引来参观者无数。
最近,魏华和南海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一组以叶问、黄飞鸿、李小龙为主图的千思板材料红色剪纸《武树常青》,参选广佛地铁出入口雨篷剪纸方案。而一同参选的还有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的《舞龙》、《舞狮》和《扒龙舟》,佛山雕塑院设计的《粤韵琼花》。梁诗裕认为,这3套备选方案均体现了佛山剪纸的特色、创新,有利地宣传了佛山剪纸艺术。
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的发展无不遭遇着人才瓶颈。
今年63岁的梁诗裕2004年开始研究佛山木版年画,出版过一本《佛山木版年画》专著, 是佛山屈指可数的研究木版年画民俗专家。令梁诗裕忧心忡忡的是,佛山木版年画有700多年历史,作为唯一传承人的冯氏木版年画四代人算起来也不过100多年时间,700多年间佛山木版年画有着怎样的经历,他至今还没有研究完。为此,梁诗裕认为,佛山要做强做大传统艺术文化事业,如果不能从全国招来一批高层次经营艺术文化事业的理论研究人才、创作人才、营销人才、品牌经营人才,那只是空谈。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不能创作出比剪纸作品《金陵十二钗》更有气魄的作品,原因就是没有一批高层次的创作人才。“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1000多元的月薪怎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很难担负起剪纸艺术创新、传承的重任。”
佛山陶艺在人才问题上要乐观一些。佛山陶艺近年来美名远播,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社会高度肯定。一些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文化商人瞄准了佛山不少有潜力的陶艺家,为陶艺家做经纪人,为他们做出书、办展览、销售作品等形象包装工作。“这种形象包装效果是不错,但这些经纪人主要从高档艺术品收藏层面操作,有一定局限性。”梁诗裕希望政府多举办一些类似“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的活动,多设立一些奖项,关心老艺术家、鼓励青年人才创新提升。
高层次人才为传统艺术发展添翼
推广便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跟石湾陶塑、佛山剪纸相比,佛山木版年画则受题材选择、形式包装等方面的严重制约。
旧时过年,贴木版年画是岭南地区百姓不可缺少的年俗,但如今已不再兴盛。梁诗裕说,失去实用性的木版年画不免衰落下去,限于收藏、研究。
但在梁诗裕看来,盘活社会资源推广传统艺术便是对传统艺术最好的保护。如可以将佛山木版年画运用到祖庙、东华里的镬耳屋、祠堂、仿古建筑、岭南福地等建筑物上。他举例说,广州花都区政府为了保护、传承广州灰塑技艺,在由政府主导的古建筑维修中,涉及灰塑的工程都优先考虑让灰塑技艺传承人承接,让艺人有发挥技艺的舞台。
今年5月,佛山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了一本《佛山现代剪纸》,收录了陈加宁等12位佛山人创作的现代题材的剪纸。但这件事却鲜为世人所知。梁诗裕说, 目前社会上还有一些团体进行剪纸创作,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这种兴趣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冷下来。
政企合作有益于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今年9月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个人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佛山市文联主席商学兵事后评价:这次是在市委宣传部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下才取得圆满成功。
记者 束维
一直以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讨论在佛山民间从未间断。对传统艺术是抢救保护还是产业化市场化,至今尚未定论。
然而,近期发生的几件事将佛山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150尊名叫“CHINA功夫”的陶瓷塑像群亮相世博会城市未来馆;2010年佛山秋色欢乐节活动在南海千灯湖畔举行大型秋色展,引来宾客万千;佛山剪纸走上广佛地铁出入口玻璃雨棚……佛山传统艺术正加快脚步,走进城市空间、走进市民生活。
这为“智慧佛山,文化先行”战略带来了新的启示,而传统艺术文化该如何创新、为城市发展服务成为佛山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焦点。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抢救“木版年画”、“剪纸”项目组副组长梁诗裕,广州美院雕塑系教授魏华。
传统艺术应走向市民生活
不难发现:越是能广泛走进城市、走进群众生活的“非遗”,越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反之在传承、发展方面步履维艰。石湾陶艺、佛山剪纸、木版年画作为佛山最有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早在3年前便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每逢过年,佛山家家户户都会买上几个生肖公仔摆放家中。“30多年来,石湾瓦脊公仔从屋梁跃到案头,从案头飞跃到户外成为城市大型雕塑。这种三级跳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梁诗裕谈到,石湾公仔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广泛吸纳北方各种民窑之长处,贴近百姓生活。
近年来,不少北方陶艺人看到石湾陶艺所蕴藏的文化底蕴,纷纷来石湾创作、创业,魏华便是其中的代表。2000年,禅城区祖庙路树起一尊由魏华创作的8米长“瓦脊柱”。这也是佛山第一次以石湾陶艺为元素创作的城市雕塑。而正是从那时起,魏华开始考虑佛山陶艺应该走向城市空间,后来陆续创作了雕塑《公仔墙》、《亚洲艺术之门》、《马桶瀑布》等,引来参观者无数。
最近,魏华和南海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一组以叶问、黄飞鸿、李小龙为主图的千思板材料红色剪纸《武树常青》,参选广佛地铁出入口雨篷剪纸方案。而一同参选的还有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的《舞龙》、《舞狮》和《扒龙舟》,佛山雕塑院设计的《粤韵琼花》。梁诗裕认为,这3套备选方案均体现了佛山剪纸的特色、创新,有利地宣传了佛山剪纸艺术。
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的发展无不遭遇着人才瓶颈。
今年63岁的梁诗裕2004年开始研究佛山木版年画,出版过一本《佛山木版年画》专著, 是佛山屈指可数的研究木版年画民俗专家。令梁诗裕忧心忡忡的是,佛山木版年画有700多年历史,作为唯一传承人的冯氏木版年画四代人算起来也不过100多年时间,700多年间佛山木版年画有着怎样的经历,他至今还没有研究完。为此,梁诗裕认为,佛山要做强做大传统艺术文化事业,如果不能从全国招来一批高层次经营艺术文化事业的理论研究人才、创作人才、营销人才、品牌经营人才,那只是空谈。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不能创作出比剪纸作品《金陵十二钗》更有气魄的作品,原因就是没有一批高层次的创作人才。“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1000多元的月薪怎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很难担负起剪纸艺术创新、传承的重任。”
佛山陶艺在人才问题上要乐观一些。佛山陶艺近年来美名远播,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社会高度肯定。一些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文化商人瞄准了佛山不少有潜力的陶艺家,为陶艺家做经纪人,为他们做出书、办展览、销售作品等形象包装工作。“这种形象包装效果是不错,但这些经纪人主要从高档艺术品收藏层面操作,有一定局限性。”梁诗裕希望政府多举办一些类似“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的活动,多设立一些奖项,关心老艺术家、鼓励青年人才创新提升。
高层次人才为传统艺术发展添翼
推广便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跟石湾陶塑、佛山剪纸相比,佛山木版年画则受题材选择、形式包装等方面的严重制约。
旧时过年,贴木版年画是岭南地区百姓不可缺少的年俗,但如今已不再兴盛。梁诗裕说,失去实用性的木版年画不免衰落下去,限于收藏、研究。
但在梁诗裕看来,盘活社会资源推广传统艺术便是对传统艺术最好的保护。如可以将佛山木版年画运用到祖庙、东华里的镬耳屋、祠堂、仿古建筑、岭南福地等建筑物上。他举例说,广州花都区政府为了保护、传承广州灰塑技艺,在由政府主导的古建筑维修中,涉及灰塑的工程都优先考虑让灰塑技艺传承人承接,让艺人有发挥技艺的舞台。
今年5月,佛山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了一本《佛山现代剪纸》,收录了陈加宁等12位佛山人创作的现代题材的剪纸。但这件事却鲜为世人所知。梁诗裕说, 目前社会上还有一些团体进行剪纸创作,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这种兴趣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冷下来。
政企合作有益于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今年9月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个人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佛山市文联主席商学兵事后评价:这次是在市委宣传部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下才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