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一 民间舞蹈的概念

来源: 2017-05-30 09:59
 一 民间舞蹈的概念
•民间舞蹈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概念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区别
民间舞蹈的发展
  奴隶主的舞蹈
  奴隶们的舞蹈
      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区别:
           民族舞蹈:指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舞蹈。每个民族又有他们本民族的古代舞蹈、宫廷舞蹈(有过地方政权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则指仍在流传的、以群众自娱性为主的各种民间舞蹈,它虽然是民族舞蹈的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大的舞蹈文化系统,涵盖有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蒙古族民间舞蹈概述及作品欣赏
•文化源流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
•蒙古族舞蹈的种类和特点
     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自娱性民间舞:新疆地区的“沙吾尔登”,
                                 内蒙古地区的“安代”;
      宗教性舞蹈:如“萨满舞”、“查玛”;
      表演性民间舞蹈:如“筷子舞”、
“盅碗舞”等。
文化源流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蒙古,最初只是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并发展成为今日的蒙古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
    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
    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 
沙吾尔登
•舞者用双肩强弱鲜明的震颤、在平面上绕圆来表现骏马的奔驰;双肩细碎的抖动来表现平稳、均匀的走马;双肩伸展后,用双肩大幅度的饶八字生动模拟出雄鹰展翅翱翔的形象。
•安代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盆地,以库仑地区最为盛行。
•安代源于萨满跳神,是由萨满¡°唱白鹰¡±跳神治病发展而来的舞蹈形式。

•筷子舞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上时,在玄乐及人声伴唱下,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
•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
•表演往往是由慢转快,或原地、或行进,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结束。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是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过去由男性艺人表演。
•表演者双手各持盅子一对,用食指和无名指夹住上面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盅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两盅之间有空隙,可以敲击作响。
•上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
     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
     高潮时多作“板腰”、“旋转”等技
     巧,技术高超者,还头顶燃灯
     或燃烛起舞,光影随风摇曳,
     引人入胜。
¡¤ 蒙古族民间舞蹈作品欣赏
•《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茫茫的鄂尔多斯高原和淘淘的黄河水孕育了草原人民粗狂、豪迈的情怀,巨大的绿毯上,珍珠般的羊群中不时回荡着悠扬的马头琴声。
•《顶碗舞》
             该舞蹈取材于内蒙古流传已
    久的传统舞蹈《顶碗舞》,并在
    此基础上加工整理变化而来。据
    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
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
藏族民间舞蹈的概述以及作品欣赏
•文化源流
               青藏高原的神秘色彩
               农牧文化的形成
               高原“一顺边”的美
•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 。

农牧文化的形成
             农牧文化是在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由高原民族共同创造的,其中融会农、牧两种文化中,又有民族血缘、宗教信仰等因素。
高原一顺边的美
“一顺边”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融会了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别致的舞蹈美。
一顺边,指的是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俗称“顺拐”。
•卓:是指腰鼓舞,其舞蹈动作以击鼓为主
•谐:又称弦子,因有拉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其舞蹈内容基本围绕歌颂家乡、歌颂大自然和男女爱情展开
•热巴:也是以鼓舞为主。它由专业艺人持手铃、手鼓表演,所以又称为“铃鼓舞”。 
•堆谐:俗称“踢踏舞”。其舞蹈主要以脚踏点子为主,动作轻松、情绪热烈,既能娱人也能娱己,演出不受人员、场地的限制,因而成为广泛普及的舞蹈 。
•藏族民间舞作品欣赏
1 《离太阳最近的人》
      他黑黝黝的脸是太阳留给他的,
      她红润润的脸是太阳吻过的美丽,
      他健壮的臂膀下有太阳底下最肥壮的牛羊,
      她纤细的手指间流淌着太阳底下最甜的乳汁。
      当黎明到来时,珍珠已撒满了山坡,
      当夜幕降临时,牧童歌声留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它让歌声与太阳一同升起。
      离太阳最近的是白云,是民族的智慧,
      与太阳光芒永存的是民族之光,
      与太阳同行的是民族的勤劳。
      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这个民族就诞生在这里——
      一个永不衰落的民族——藏族。
2 《牛背摇篮》
             舞蹈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基础,通过展示姑娘与牦牛这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有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一 绿洲文化与西北民族的民间舞蹈
二 绿洲文化与西域乐舞
三 从游牧到农耕生活的维吾尔族
四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五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一 绿洲文化与西北民族的民间舞蹈
•        绿洲多处在大沙漠的边缘,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水源匮乏,必须开渠引水灌溉,,挖掘“涝坝”储水,才能进行农耕和畜牧业的生产劳动,才能使人生存下来。而且由于绿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不多,还必须依靠商业往来,弥补物资和生活用品之不足。从而形成既不同于一般农耕,又不同于草原牧放的生活特征;形成融合农耕、草原以及商业文化为一体、综合性绿洲文化。
二 绿洲文化与西域乐舞
•       西域一词,是汉代对甘肃玉门关以西今新疆及中亚地区的泛称,西域地区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
•       西域乐舞是绿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对周围地区尤其对中原的乐舞有着深远的影响。西域乐舞作为中原宫廷乐舞的组成部分,并又经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地。两千年来这些西域乐舞精华历经沧桑,但在今天的新疆歌舞、尤其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遗存。
三 从游牧到农耕生活的维吾尔族
•       维吾尔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原先居住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后来迁徙到西域,并逐渐由草原游牧生活发展为定居的农业生活。
•       维吾尔一词,意为“联合”、“协助”。 
四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方面。
•节奏动律: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膝部连续性的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
•舞姿造型:昂首、挺胸、立腰,是舞姿的基本特征。
五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       维族民间舞蹈大体分三类:群众自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仪性舞蹈。其舞蹈形式有赛乃姆、刀郎舞、萨玛舞等,这些舞蹈大多与木卡姆这种著名的古典音乐套曲相结合。
•1 赛乃姆
•2 多朗
•3 萨玛
•4 刀郎麦西热甫
赛乃姆
•赛乃姆是表演性极强的自娱性歌舞,属于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形式,在新疆各地普遍流传。其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为:扬眉、动目、动肩、移动脖子、拉裙子、托帽、弹指以及三步一抬、后踢步、垫步等。
多朗
•多朗舞是维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礼俗性民间舞蹈。多朗是维族的音译,由于汉族读音不同,而有多朗、刀朗、多兰、朵兰等记法。多朗舞的舞蹈动律为:“滑冲”“微颤”
萨玛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带有宗教色彩的礼俗性民间舞蹈,伊斯兰教年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流传于新疆南部的喀什、莎车等地区。萨玛舞虽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却是从古代维吾尔族萨满祭祀活动中演变而来的。
刀郎麦西甫
•它是叶尔羌河流域的舞蹈。
•刀郎麦西热甫主要以刀郎木卡姆、刀郎舞、“黛菜”游戏和诉罚等4种动作的艺术形式组成。
 维族舞蹈作品欣赏
•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 刀郎麦西热甫

傣族民间舞蹈
一 农耕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二 傣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一农耕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多是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而且,多是擅长水稻栽培,喜爱大米,和古代百越人有着血缘关系的民族。例如:壮族、傣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他们的习俗与舞蹈,至今仍保存有古越人的遗风。
二 傣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特点 1 :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和传统的审美情趣。
特点2: “三道湾”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自然环境、劳动生活
•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连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劳动过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能在微风轻拂凉爽的夜晚,大家合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跳舞,那是最惬意的事。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作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
民族性格、审美心理
•傣族群众不同程度保存有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际关系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的传入,以佛教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形成了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
•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的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和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作。
“三道湾”与“一顺边”
•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还体现在舞姿造型上,即“三道湾”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以及手与脚的“一顺边”的特点。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三 傣族民间舞蹈作品欣赏
碧波孔雀
红是红啊,绿是绿
月光
朝鲜族民间舞蹈
(一)稻田种植与朝鲜族民间舞蹈
(二)鹤的心态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三)潇洒典雅的朝鲜族民间舞蹈
(一)稻田种植与朝鲜族民间舞蹈
    1 朝鲜民族
朝鲜民族经历了渔猎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谷物劳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相应地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巫术活动等阶段。
朝鲜先进的农耕技术是由两汉时期中原的流亡者带去的。朝鲜民族在接受汉族先进农耕技术的同时,也接受了汉文化的思想观念,在精神生活上进行了变革。公园三四世纪时,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时代的文化,是朝鲜民族使用铁器后,才使农耕文化得以确立的。
战争使得的朝鲜族民间舞融入了沉着坚韧的特色。
朝鲜半岛南方全罗南道沿海村落,还盛行一种名叫“羌羌水越来”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在秋高气爽的月圆之夜,由20-40名妇女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原是为了纪念“壬辰之役”时妇女们配合作战抗
    击侵略者丰臣秀吉的英勇事迹,后
    来演变成为朝鲜南方中秋之夜的民
    俗歌舞活动。

(二)鹤的心态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律,是朝鲜民族内在的美与优美的舞姿融合,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艺术升华的结果,展示出他们崇鹤的心态与潇洒、典雅的风韵。
鹤与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关系如此密切,究其源由:
   1 与朝鲜民族先民鸟图腾崇拜有关
   2 与远古流传下来的巫俗活动有关
   1.与鸟图腾崇拜有关
    朝鲜族图腾信仰有熊、虎,也有鸟的信仰,而且鸟的图
腾占主要地位。神话传说高句丽始祖朱蒙是卵生;新罗始
祖朴赫居世也是卵生。
    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是直接影响本氏族的,崇拜仙鹤的
观念逐渐成为朝鲜民族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舞蹈中有鹤
的动态、有仙鹤的意境,则是极其自然的事。无怪唐朝大
诗人李白,用“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等诗句,描绘当
时所看到的高句丽舞的优美舞姿。

 2 .与巫俗活动有关
巫俗,朝鲜语称作¡°巫党¡±,它是专职巫师的一般名称。它起源于朝鲜民族先民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是近似于洒满跳神,为人们驱邪、治病、占卜的民俗活动,早在古朝鲜就有。
   民俗和与民俗有关的民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中,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深层的民族意识。正因为鹤在朝鲜族的观念中是最普遍的心理影像,所以,不论是在艺术舞蹈或者自娱性舞蹈里,这一影像都会自然的流露出来,习以为常了反而不去追寻它的由来,也不会称之为鹤舞。而本民族以外的观赏者却从中看到鹤的艺术形象,看到了朝鲜族崇敬鹤的心态。
(三)潇洒典雅的朝鲜族民间舞蹈
    1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习俗:尚白、敬老、重礼节、喜洁净的,以及把鹤作为长寿、幸福象征的心理。
舞蹈风韵: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而著称。
节奏类型:种类很多。
何为“长短”?
     人们还把不同节拍形成的节奏型称作“长短”,每种“长短”都有特定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与它相应的特定舞蹈动作。
     舞者呼吸与“长短”相吻合中、与乐手默契交流,随着“长短”流畅地进行,其表演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朝鲜族民间舞蹈富有艺术性,舞姿优美,技艺精湛,深受人们称赞。
2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农乐舞、杖鼓舞(长鼓舞)、扇舞、圆鼓舞、假面舞
① 农乐舞: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
 ② 杖鼓舞:俗称“长鼓舞”。多
    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
    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
    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
    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
    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
    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
    性的行进旋转。
   ③ 扇舞: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④ 圆鼓舞: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⑤ 假面舞: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朝鲜族民间舞蹈欣赏
扇骨
行者

汉族民间舞蹈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三)东北秧歌
(四)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五)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
(六)优美轻盈的云南花灯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秦汉、唐宋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两个高峰,璀璨夺目的汉文化不仅表现在诗词书画方面,在民间舞蹈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有关,也与帝王的出身和对民间舞蹈的爱好以及采取的措施不无关系。
唐、宋两代还广泛吸收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使舞蹈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随着宫廷乐舞的提高,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在今天的民间舞蹈中仍有流传或其变异与发展。明代兴起的“俗文学”更促进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通过灯节、庙会,使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到继承并更具艺术特色。
     2 佛、道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是汉族中信奉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宗教。道教是在中国成长,在吸收古代巫术文化和汉、唐文化中逐渐形成,其本身无歌舞,但通过民间舞蹈在宗教活动中弘扬教义,以歌舞渲染了宗教文化的色彩。
     3 地域文化的色彩
       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传的,同一种舞蹈形式会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南宋时期,汉族分成南、北两地而居,民间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汉族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各地汉族的民间舞蹈更是纷繁多彩、各有所长、地域色彩浓郁。
        一般说: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风格上:南方纤巧秀丽,北方粗旷豪放。伴奏上:南方多丝弦,北方多鼓吹乐。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轻巧,北方多强调场面隆重、壮观。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1 成语寓意
汉族民间舞蹈常以成语作为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的名称。舞蹈动作用成语作为名称,可突出动作的目的性及其含义。舞蹈很强调队形、场面的组织变化,以吉祥用语,古战阵名,雅俗共赏的诗句作为名称,使画面、路线变化更富诗情画意。这种成语寓意的艺术手法是源于传统的民族心理。
2 缘物寄情
凭藉一种物品寄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象征吉祥、幸福,是汉族传统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 所缘之物中有传说里的神兽、神物,有宗教色彩的法器和用品,有现实生活的器物、工艺品。在艺术手法上有实表其物、虚实结合、虚拟写意等。在形式上有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演的道具舞,如龙、凤寄寓对吉祥、富贵的渴求,麒麟有多生贵子之意。
3 载歌载舞
广为流传的各种秧歌、花灯、花鼓,大多都属于这类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歌词中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即兴创作的部分,如安徽花鼓灯中的花鼓歌,都是极优美动听的口头文学,并以歌舞相间的形式,使歌舞两者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民间歌舞追溯其源,与古代踏歌有关。
4 技艺求精
各种民间艺术多是在祈年、祭祖、庙会、迎神赛会中表演,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称赞。由于艺人们不断从地方戏、杂技、武术、器乐、民歌中广收博采,原有形式内容更为丰富,技艺上精益求精,成为在广场演出的大型节目。
(三)东北秧歌
       东北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舞蹈气氛热烈,场面比较大,有丰富的舞蹈表演语汇,姿姿态灵动活泼,具有泼辣、幽默、俏皮、文静、稳重等表演风格。
动律特征:
          1“出急落稳”的踢步(哏、俏、稳)体现泼辣、爽快。
          2舞者腰关节的“8”字圆扭动作(浪、美)体现出东北女子温柔多情、热辣忸怩的性格特征。
          3双喜屈伸(颤)动作体现出柔韧舒展。
(四)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1粗旷豪放的鼓子秧歌
充分显示出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山东人民敢于造反、勇于革命的精神。
2风火热烈的海阳秧歌
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灵活自如的表演形式,是海阳秧歌的主要特点。
3 婀娜多姿的胶州秧歌
关于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五)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
       花鼓灯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表演是即兴的,虽有一定形式和程序,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玩灯人和观众间息息相通,互相感染,通过玩灯使表演者和观众都得到亲切的美的享受。
(六)优美轻盈的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流传于云南玉溪、嵩明、弥渡、罗平、建水等地,以优美轻盈著称 。云南花灯的舞蹈动律主要特征是“崴”,所谓“崴”,是指表演者不论作什么动作,身体都要保持着S形的左右摆动。
汉族民间舞蹈作品欣赏
鼓子秧歌
海阳秧歌
胶州秧歌
安徽花鼓灯
河北拉花----书痴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