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1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2.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3.渗透作用: 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4.水势(w):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符号:w。
5.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符号。用负值表示。亦称溶质势(s)。
6.压力势(p):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值。一般为正值。符号p。初始质壁分离时,p为0,剧烈蒸腾时,p会呈负值。
7.衬质势(m):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符号m 。
8.吸涨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9.代谢性吸水: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10.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1.根压: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2.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主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3.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分量。(g/dm2·h)
14.蒸腾比率:植物每消耗l公斤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克)。
15.蒸腾系数:植物制造 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量(克),又称为需水量。它是蒸腾比率的倒数。
16.内聚力学说:又称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即以水分的内聚力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原因的学说。
一、名词解释:
1.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2.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3.渗透作用: 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4.水势(w):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符号:w。
5.渗透势():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符号。用负值表示。亦称溶质势(s)。
6.压力势(p):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值。一般为正值。符号p。初始质壁分离时,p为0,剧烈蒸腾时,p会呈负值。
7.衬质势(m):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符号m 。
8.吸涨作用: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9.代谢性吸水: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10.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11.根压:植物根部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2.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主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3.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分量。(g/dm2·h)
14.蒸腾比率:植物每消耗l公斤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克)。
15.蒸腾系数:植物制造 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量(克),又称为需水量。它是蒸腾比率的倒数。
16.内聚力学说:又称蒸腾流-内聚力-张力学说。即以水分的内聚力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原因的学说。
二、填空题
1.植物细胞内水分存在的状态有 和 。
2.植物细胞原生质的胶体状态有两种,即 和 。
3.水在植物体内整个运输途径中,一部分是通过 和 的长距离运输;另一部分是在活细胞间的短距离径向运输,包括水分由根毛到根部导管要经过 及由叶脉到气室要经过 。
4.某种植物制造1克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500克,其蒸腾系数为 ,蒸腾比率为 。
5.设有甲、乙二相邻的植物活细胞,它们的ψπ及ψp,甲细胞分别为 - 10及 + 4巴;乙细胞分别为 – 7及 + 2巴,则水应从 流向 。因为甲细胞的ψw 是 巴,乙细胞的ψw 是 巴。
6.写出下列吸水过程中的水势组分:
(1)吸涨吸水:ψw =
(2)干燥种子吸水:ψw =
(3)渗透吸水:ψw =
(4)一个典型细胞水势组合:ψw =
(5)成长植株吸水:ψw =
7.写出下列情况下,土壤溶液水势(ψw土)与根细胞水势(ψw细)之间的状况(采用符号<、>、= 表示)ψp = -ψπ
(1)水分进入根毛细胞:ψw细 ψw土
(2)水分外渗至土壤溶液:ψw细 ψw土
(3)植物不吸水,也不外渗水:ψw细 ψw土
(4)施肥不当产生“烧苗” :ψw细 ψw土
8.影响气孔开闭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四个:它们是: 、 、 、 。
9.植物细胞吸水有 、 和 三种方式。
10.植物散失水分的方式有 和 。
11.植物根系吸水方式有: 和 。
12.根系吸收水的动力有两种: 和 。
13.证明根压存在的证据有 和 。
14.叶片的蒸腾作用有两种方式: 和 。
15.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子主要是 、 、 和 。
16.C3植物的蒸腾系数比C4植物 。
17.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出植物的水分状况的生理指标主要有: 、 、 和 。
18.目前认为气孔开启的机理主要有 、 、 和 。
19.目前认为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是 和 。
20.植物气孔保卫细胞膨压增大时气孔 ,保卫细胞K+大量积累时气孔 。
21.某种植物形成 5 g干物质消耗了 2.5 Kg水,其蒸腾效率为 ,蒸腾系数为 。
22.将一植物细胞放人纯水(体积很大)中,达到平衡时测得其ψs为 -0.26MPa,那么该细胞的ψp为 ,ψw 。
23.将一植物细胞放人纯水(体积很大)中,达到平衡时测得其ψp为 0.19MPa,那么该细胞的ψφ为 ,ψw 。
24.根系吸水有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两种方式,前者的动力是 ,后者的动力是 。
1.植物细胞内水分存在的状态有 和 。
2.植物细胞原生质的胶体状态有两种,即 和 。
3.水在植物体内整个运输途径中,一部分是通过 和 的长距离运输;另一部分是在活细胞间的短距离径向运输,包括水分由根毛到根部导管要经过 及由叶脉到气室要经过 。
4.某种植物制造1克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500克,其蒸腾系数为 ,蒸腾比率为 。
5.设有甲、乙二相邻的植物活细胞,它们的ψπ及ψp,甲细胞分别为 - 10及 + 4巴;乙细胞分别为 – 7及 + 2巴,则水应从 流向 。因为甲细胞的ψw 是 巴,乙细胞的ψw 是 巴。
6.写出下列吸水过程中的水势组分:
(1)吸涨吸水:ψw =
(2)干燥种子吸水:ψw =
(3)渗透吸水:ψw =
(4)一个典型细胞水势组合:ψw =
(5)成长植株吸水:ψw =
7.写出下列情况下,土壤溶液水势(ψw土)与根细胞水势(ψw细)之间的状况(采用符号<、>、= 表示)ψp = -ψπ
(1)水分进入根毛细胞:ψw细 ψw土
(2)水分外渗至土壤溶液:ψw细 ψw土
(3)植物不吸水,也不外渗水:ψw细 ψw土
(4)施肥不当产生“烧苗” :ψw细 ψw土
8.影响气孔开闭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四个:它们是: 、 、 、 。
9.植物细胞吸水有 、 和 三种方式。
10.植物散失水分的方式有 和 。
11.植物根系吸水方式有: 和 。
12.根系吸收水的动力有两种: 和 。
13.证明根压存在的证据有 和 。
14.叶片的蒸腾作用有两种方式: 和 。
15.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子主要是 、 、 和 。
16.C3植物的蒸腾系数比C4植物 。
17.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出植物的水分状况的生理指标主要有: 、 、 和 。
18.目前认为气孔开启的机理主要有 、 、 和 。
19.目前认为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是 和 。
20.植物气孔保卫细胞膨压增大时气孔 ,保卫细胞K+大量积累时气孔 。
21.某种植物形成 5 g干物质消耗了 2.5 Kg水,其蒸腾效率为 ,蒸腾系数为 。
22.将一植物细胞放人纯水(体积很大)中,达到平衡时测得其ψs为 -0.26MPa,那么该细胞的ψp为 ,ψw 。
23.将一植物细胞放人纯水(体积很大)中,达到平衡时测得其ψp为 0.19MPa,那么该细胞的ψφ为 ,ψw 。
24.根系吸水有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两种方式,前者的动力是 ,后者的动力是 。
三、选择题
1.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与外界液体环境构成一个渗透系统,是因为:
A. 植物细胞液泡内溶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B. 细胞内有一定浓度的胞液,其外围的原生质具有相对半透性,与外界液体接触时,可以发生内外的水分交换。
C. 液泡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因此水分可以从外界流向细胞内部。
2.有一充分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10倍的溶液中,则细胞体积:
A. 不变 B. 变小 C. 变大 D. 难以判断
3.已形成液泡的细胞,其衬质势通常省略不计,其原因是:
A. 衬质势很低 B. 衬质势很高 C. 衬质势不存在
4.在萌芽条件下,苍耳的不休眠种子开始4小时的吸水属于:
A. 吸涨吸水 B. 代谢性吸水 C. 渗透性吸水
5.水分在根及叶的活细胞间传导的方向决定于:
A. 细胞液的浓度 B. 相邻活细胞的渗透势梯度
C. 相邻活细胞的水势梯度 D. 活细胞水势的高低
6.当细胞在0.25 mol / L蔗糖溶液中吸水达动态平衡时,将该细胞置于纯水中,将会:
A. 吸水 B. 不吸水也不失水 C. 失水
7.植物在烈日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体温,是因为:
A.水具有高比热 B.水具有高汽化热 C.水具有表面张力
8.一般而言,冬季越冬作物组织内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
A.升高 B.降低 C.变化不大
9.风和日丽的情况下,植物叶片在早上、中午和傍晚的水势变化趋势是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低高
10.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吸水靠
A.渗透作用 B.代谢作用 C.吸涨作用
11.在同温同压条件下,溶液中水的自由能与纯水相比
A.要高一些 B.要低一些 C.二者相等
12.在气孔张开时,水蒸汽分子通过气孔的扩散速度
A.与气孔的面积成正比 B.与气孔周长成正比 C.与气孔周长成反比
13.蒸腾作用快慢,主要决定于
A.叶内外蒸汽压差大小 B.叶片的气孔大小 C.叶面积大小
14.植物的保卫细胞中的水势变化与下列有机物质有关:
A.糖 B.脂肪酸 C.苹果酸
15.根部吸水主要在根尖进行,吸水能力最大的是
A.分生区 B.伸长区 C.根毛区
16.土壤通气不良使根系吸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A.缺乏氧气 B.水分不足 C.C02浓度过高
17.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其水势组成为:
(1)ψp+ψm;(2)ψs+ψp; (3)ψs+ψm;(4)ψs+ψp-ψm
18.目前关于解释气孔运动机理的学说有:
(1)K+累积学说;(2)化学渗透学说;(3)淀粉与糖转化学说;(4)苹果酸代谢学说
19.一成熟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吸水达到平衡时该细胞的:
(1)ψw=ψs;(2)ψw=ψp;(3)ψw=ψm;(4)ψs=-ψp
20.植物体内水分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渠道是:
(1)筛管和伴胞;(2)导管或管胞;(3)转移细胞;(4)胞间连丝
21.表现根系主动吸水的证据有:
A.萎蔫现象;B.吐水现象;C.伤流现象;D.蒸腾作用
22.植物的根系结构中,共质体是指:
A. 原生质;B. 细胞壁;C.胞间连丝;D.导管或管胞
23.植物的根系结构中,质外体是指:
A. 胞间连丝;B. 导管或管胞;C.细胞壁;D.细胞间隙
24.植物体内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有: A. 蒸腾拉力;B. 大气压力;C. 水分子的内聚力;D. 根压
1.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与外界液体环境构成一个渗透系统,是因为:
A. 植物细胞液泡内溶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B. 细胞内有一定浓度的胞液,其外围的原生质具有相对半透性,与外界液体接触时,可以发生内外的水分交换。
C. 液泡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因此水分可以从外界流向细胞内部。
2.有一充分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10倍的溶液中,则细胞体积:
A. 不变 B. 变小 C. 变大 D. 难以判断
3.已形成液泡的细胞,其衬质势通常省略不计,其原因是:
A. 衬质势很低 B. 衬质势很高 C. 衬质势不存在
4.在萌芽条件下,苍耳的不休眠种子开始4小时的吸水属于:
A. 吸涨吸水 B. 代谢性吸水 C. 渗透性吸水
5.水分在根及叶的活细胞间传导的方向决定于:
A. 细胞液的浓度 B. 相邻活细胞的渗透势梯度
C. 相邻活细胞的水势梯度 D. 活细胞水势的高低
6.当细胞在0.25 mol / L蔗糖溶液中吸水达动态平衡时,将该细胞置于纯水中,将会:
A. 吸水 B. 不吸水也不失水 C. 失水
7.植物在烈日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体温,是因为:
A.水具有高比热 B.水具有高汽化热 C.水具有表面张力
8.一般而言,冬季越冬作物组织内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
A.升高 B.降低 C.变化不大
9.风和日丽的情况下,植物叶片在早上、中午和傍晚的水势变化趋势是
A.低高低 B.高低高 C.低低高
10.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吸水靠
A.渗透作用 B.代谢作用 C.吸涨作用
11.在同温同压条件下,溶液中水的自由能与纯水相比
A.要高一些 B.要低一些 C.二者相等
12.在气孔张开时,水蒸汽分子通过气孔的扩散速度
A.与气孔的面积成正比 B.与气孔周长成正比 C.与气孔周长成反比
13.蒸腾作用快慢,主要决定于
A.叶内外蒸汽压差大小 B.叶片的气孔大小 C.叶面积大小
14.植物的保卫细胞中的水势变化与下列有机物质有关:
A.糖 B.脂肪酸 C.苹果酸
15.根部吸水主要在根尖进行,吸水能力最大的是
A.分生区 B.伸长区 C.根毛区
16.土壤通气不良使根系吸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A.缺乏氧气 B.水分不足 C.C02浓度过高
17.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其水势组成为:
(1)ψp+ψm;(2)ψs+ψp; (3)ψs+ψm;(4)ψs+ψp-ψm
18.目前关于解释气孔运动机理的学说有:
(1)K+累积学说;(2)化学渗透学说;(3)淀粉与糖转化学说;(4)苹果酸代谢学说
19.一成熟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吸水达到平衡时该细胞的:
(1)ψw=ψs;(2)ψw=ψp;(3)ψw=ψm;(4)ψs=-ψp
20.植物体内水分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渠道是:
(1)筛管和伴胞;(2)导管或管胞;(3)转移细胞;(4)胞间连丝
21.表现根系主动吸水的证据有:
A.萎蔫现象;B.吐水现象;C.伤流现象;D.蒸腾作用
22.植物的根系结构中,共质体是指:
A. 原生质;B. 细胞壁;C.胞间连丝;D.导管或管胞
23.植物的根系结构中,质外体是指:
A. 胞间连丝;B. 导管或管胞;C.细胞壁;D.细胞间隙
24.植物体内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有: A. 蒸腾拉力;B. 大气压力;C. 水分子的内聚力;D. 根压
四、判断题
1.蒸腾效率高的植物,一定是蒸腾量小的植物。
2.种子吸涨吸水和蒸腾作用都是无需呼吸作用直接供能的生理过程。
3.一个细胞能否从外液中吸水,主要决定于细胞水势与外液水势的差值。
4.具有液泡的细胞,其衬质势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5.具有较高胞液浓度的细胞,与外液接触时便会发生吸水过程。
6.植物被动吸水的动力来自叶子的蒸腾作用所产生的蒸腾拉力,而与相邻细胞间的水势梯度无关。
7.一个细胞放入某一浓度的溶液中时,若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相等,则体积不变。
8.若细胞的ψp = -ψπ ,将其放入某一溶液中时,则体积不变。
9.若细胞的ψw =ψπ ,将其放入纯水中时,则体积不变。
10.有一充分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50倍的溶液中,则体积不变。
11.影响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不仅是含水量的多少,而且还与水分存在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12.在植物生理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水势定义是水的化学势差。
13.种子吸涨吸水和蒸腾作用都是需要呼吸作用直接供能的生理过程。
14.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部细胞水势必须高于土壤溶液的水势。
15.相邻两细胞间水分的移动方向,决定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
16.蒸腾作用与物理学上的蒸发不同,因为蒸腾过程还受植物结构和气孔行为的调节。
17.通过气孔扩散的水蒸气分子的扩散速率与气孔的面积成正比。
18.空气相对湿度增大,空气蒸汽压增大,蒸腾加强。
19.低浓度的C02促进气孔关闭,高浓度C02促进气孔迅速张开。
20.糖、苹果酸和K+ 、Cl-进入液泡,使保卫细胞压力势下降,吸水膨胀,气孔就张开。
21.蒸腾拉力引起被动吸水,这种吸水与水势梯度无关。
22.纯水的水势为零,叶片完全吸水膨胀时水势也为零,因此此时叶片内为纯水。
23.将一植物细胞放入与其渗透势相等的糖溶液中,该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
1.蒸腾效率高的植物,一定是蒸腾量小的植物。
2.种子吸涨吸水和蒸腾作用都是无需呼吸作用直接供能的生理过程。
3.一个细胞能否从外液中吸水,主要决定于细胞水势与外液水势的差值。
4.具有液泡的细胞,其衬质势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5.具有较高胞液浓度的细胞,与外液接触时便会发生吸水过程。
6.植物被动吸水的动力来自叶子的蒸腾作用所产生的蒸腾拉力,而与相邻细胞间的水势梯度无关。
7.一个细胞放入某一浓度的溶液中时,若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相等,则体积不变。
8.若细胞的ψp = -ψπ ,将其放入某一溶液中时,则体积不变。
9.若细胞的ψw =ψπ ,将其放入纯水中时,则体积不变。
10.有一充分饱和的细胞,将其放入比细胞液浓度低50倍的溶液中,则体积不变。
11.影响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不仅是含水量的多少,而且还与水分存在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12.在植物生理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水势定义是水的化学势差。
13.种子吸涨吸水和蒸腾作用都是需要呼吸作用直接供能的生理过程。
14.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部细胞水势必须高于土壤溶液的水势。
15.相邻两细胞间水分的移动方向,决定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
16.蒸腾作用与物理学上的蒸发不同,因为蒸腾过程还受植物结构和气孔行为的调节。
17.通过气孔扩散的水蒸气分子的扩散速率与气孔的面积成正比。
18.空气相对湿度增大,空气蒸汽压增大,蒸腾加强。
19.低浓度的C02促进气孔关闭,高浓度C02促进气孔迅速张开。
20.糖、苹果酸和K+ 、Cl-进入液泡,使保卫细胞压力势下降,吸水膨胀,气孔就张开。
21.蒸腾拉力引起被动吸水,这种吸水与水势梯度无关。
22.纯水的水势为零,叶片完全吸水膨胀时水势也为零,因此此时叶片内为纯水。
23.将一植物细胞放入与其渗透势相等的糖溶液中,该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
五、问答题
1.水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植物生理活动有何关系?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可与纤维素、蛋白质分子相结合。水分子具有高比热,可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条件下,植物体温仍相当稳定。水分子还有较高的气化热,使植物在烈日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就可降低体温,不易受高温为害。水分子是植物体内很好的溶剂,可与含有亲水基团的物质结合形成亲水胶体,水还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产主吸附作用,并借毛细管力进行 运动。
2.简述水分的植物生理生态作用。
(1)水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2)水分是重要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和产物;
(3)细胞分裂及伸长都需要水分;
(4)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及生化反应的一种良好溶剂;
(5)水分能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
(6)可以通过水的理化特性以调节植物周围的大气湿度、温度等。对维持植物体温稳定和降低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3.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与代谢关系如何?
植物体中水分的存在状态与代谢关系极为密切,并且与抗往有关,一般来说,束缚水不参与植物的代谢反应,在植物某些细胞和器官主要含束缚水时,则其代谢活动非常微弱,如越冬植物的休眠和干燥种子,仅以极弱的代谢维持生命活动,但其抗性却明显增强,能渡过不良的逆境条件,而自由水主要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含量多少还影响代谢强度,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因此常以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作为衡量植物代谢强弱和抗性的生理指标之一。
4.水分代谢包括哪些过程?
植物从环境中不断地吸收水分,以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植物又不可避免地要丢失大量水分到环境中去。具体而言,植物水分代谢可包括三个过程:(1)水分的吸收;(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3)水分的排出。
5.利用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说明原生质层是半透膜。(2)判断细胞死活。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是半透膜,才有质壁分离现象,如细胞死亡,则不能产主质壁分窝现象。(3)测定细胞液的渗透势。
6.土壤温度过高对根系吸水有什么不利影响?
高温加强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几乎到达尖端,吸收面识减少,吸收速率下降;同时,温度过高,使酶钝化:细胞质流动缓慢甚至停止。
7.蒸腾作用有什么生理意义?
(1)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2)促进植物时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吸收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转运。(3)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以免灼伤。
8.气孔开闭机理的假说有哪些?请简述之。
(1)淀粉--糖转化学说:在光照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可溶性糖。另外由于光合作用消耗C02,使保卫细胞pH值升高,淀粉磷酸化酶水解细胞中淀粉形成可溶性糖,细胞水势下降,当保卫细胞水势低于周围的细胞水势时,便吸水迫使气孔张开,在暗中光合作用停止,情况与上述相反,气孔关闭。
(2)无机离子吸收学说:在光照下,保卫细胞质膜上具有光活化H+泵ATP酶,分解光合磷酸化产生的ATP并将H+分泌到细胞壁,同时将外面的K+吸收到细胞中来,Cl-也伴随着K+进入,以保证保卫细胞的电中性,保卫细胞中积累较多的K+和,降低水势,气孔就张开,反之,则气孔关闭。
(3)苹果酸生成学说。在光下保卫细胞内的C02被利用,pH值就上升,剩余的C02就转变成重碳酸盐(HCO3-),淀粉通过糖酵解作用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PEP羧化酶作用下与HC03-作用形成草酰乙酸,然后还原成苹果酸,可作为渗透物降低水势,气孔张开,反之关闭。
9.根据性质和作用方式抗蒸腾剂可分为哪三类?
(1)代谢型抗蒸腾剂:如阿特拉津可使气孔开度变小,苯汞乙酸可改受膜透性使水不易向外扩散。
(2)薄膜型抗蒸腾剂:如硅酮可在叶面形成单分子薄层,阻碍水分散失。
(3)反射型抗蒸腾剂:如高岭土,可反射光,降低叶温,从而减少蒸腾量。
1.水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植物生理活动有何关系?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可与纤维素、蛋白质分子相结合。水分子具有高比热,可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条件下,植物体温仍相当稳定。水分子还有较高的气化热,使植物在烈日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就可降低体温,不易受高温为害。水分子是植物体内很好的溶剂,可与含有亲水基团的物质结合形成亲水胶体,水还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产主吸附作用,并借毛细管力进行 运动。
2.简述水分的植物生理生态作用。
(1)水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2)水分是重要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和产物;
(3)细胞分裂及伸长都需要水分;
(4)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及生化反应的一种良好溶剂;
(5)水分能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
(6)可以通过水的理化特性以调节植物周围的大气湿度、温度等。对维持植物体温稳定和降低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3.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与代谢关系如何?
植物体中水分的存在状态与代谢关系极为密切,并且与抗往有关,一般来说,束缚水不参与植物的代谢反应,在植物某些细胞和器官主要含束缚水时,则其代谢活动非常微弱,如越冬植物的休眠和干燥种子,仅以极弱的代谢维持生命活动,但其抗性却明显增强,能渡过不良的逆境条件,而自由水主要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含量多少还影响代谢强度,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因此常以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作为衡量植物代谢强弱和抗性的生理指标之一。
4.水分代谢包括哪些过程?
植物从环境中不断地吸收水分,以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植物又不可避免地要丢失大量水分到环境中去。具体而言,植物水分代谢可包括三个过程:(1)水分的吸收;(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3)水分的排出。
5.利用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说明原生质层是半透膜。(2)判断细胞死活。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是半透膜,才有质壁分离现象,如细胞死亡,则不能产主质壁分窝现象。(3)测定细胞液的渗透势。
6.土壤温度过高对根系吸水有什么不利影响?
高温加强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几乎到达尖端,吸收面识减少,吸收速率下降;同时,温度过高,使酶钝化:细胞质流动缓慢甚至停止。
7.蒸腾作用有什么生理意义?
(1)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2)促进植物时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吸收及其在植物体内的转运。(3)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以免灼伤。
8.气孔开闭机理的假说有哪些?请简述之。
(1)淀粉--糖转化学说:在光照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可溶性糖。另外由于光合作用消耗C02,使保卫细胞pH值升高,淀粉磷酸化酶水解细胞中淀粉形成可溶性糖,细胞水势下降,当保卫细胞水势低于周围的细胞水势时,便吸水迫使气孔张开,在暗中光合作用停止,情况与上述相反,气孔关闭。
(2)无机离子吸收学说:在光照下,保卫细胞质膜上具有光活化H+泵ATP酶,分解光合磷酸化产生的ATP并将H+分泌到细胞壁,同时将外面的K+吸收到细胞中来,Cl-也伴随着K+进入,以保证保卫细胞的电中性,保卫细胞中积累较多的K+和,降低水势,气孔就张开,反之,则气孔关闭。
(3)苹果酸生成学说。在光下保卫细胞内的C02被利用,pH值就上升,剩余的C02就转变成重碳酸盐(HCO3-),淀粉通过糖酵解作用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PEP羧化酶作用下与HC03-作用形成草酰乙酸,然后还原成苹果酸,可作为渗透物降低水势,气孔张开,反之关闭。
9.根据性质和作用方式抗蒸腾剂可分为哪三类?
(1)代谢型抗蒸腾剂:如阿特拉津可使气孔开度变小,苯汞乙酸可改受膜透性使水不易向外扩散。
(2)薄膜型抗蒸腾剂:如硅酮可在叶面形成单分子薄层,阻碍水分散失。
(3)反射型抗蒸腾剂:如高岭土,可反射光,降低叶温,从而减少蒸腾量。
第二章 植物矿质营养
一、名词解释
1. 矿质营养: 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与同化的过程。
2.灰分元素:亦称矿质元素,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剩余一些不能挥发的物质称为灰分元素。
3.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钙、镁、硫、氮、磷、钾、碳、氢、氧等9种元素。
4.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素包括:铁、锰、硼、锌、铜、钼和氯等7种元素。
5. 单盐毒害和离子拮抗:单盐毒害是指溶液中因只有一种金属离子而对植物之毒害作用的现象;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即能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拮抗。
6. 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7.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8. 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如硝酸还原酶可为NO3-所诱导。
9.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1. 矿质营养: 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与同化的过程。
2.灰分元素:亦称矿质元素,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剩余一些不能挥发的物质称为灰分元素。
3.大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钙、镁、硫、氮、磷、钾、碳、氢、氧等9种元素。
4.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素包括:铁、锰、硼、锌、铜、钼和氯等7种元素。
5. 单盐毒害和离子拮抗:单盐毒害是指溶液中因只有一种金属离子而对植物之毒害作用的现象;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即能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拮抗。
6. 平衡溶液: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毒害作用被消除,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7.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8. 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如硝酸还原酶可为NO3-所诱导。
9.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把空气中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二、填空题
1.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共有 种,其中大量元素有 种,微量元素有 种。
2.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是通过 法才得以解决的。
3.解释离子主动吸收的有关机理的假说有 和 。
4.果树的“小叶病”往往是因为缺 元素的缘故。
5. 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表现在 叶上,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表现在 叶上。
6.根系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两种: 和 。
7.(NH4)2S04属于生理 性盐,KN03属于生理 性盐、NH4NO3属于生理 性盐。
8.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的过程由 酶催化,亚硝酸盐还原成氨过程是叶绿体中的 酶催化的。
9.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条件有 、 、 和 。
10.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营养物质可从 运入叶内。
11.植物体内可再利用元素中以 和 最典型。
12.栽种以果实籽粒为主要收获对象的禾谷类作物可多施些 肥,以利于籽粒饱满;栽培根茎类作物则可多施些 肥,促使地下部分累积碳水化合物;栽培叶菜类作物可多施些 肥,使叶片肥大。
13. 矿质元素主动吸收过程中有载体参加,可从下列两方面得到证实: 、 。
14. 硝酸盐还原速度白天比夜间 ,这是因为叶片在光下形成的
和 能促进硝酸盐的还原。
15.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是通过 向上运输的,但也能横向运输到 。喷在叶面的有机与无机物质是通过 运到植株各部分的。衰老器官解体的原生质与高分子颗粒还可通过 向新生器官转移。
16.现已确定,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有(写出5个以上) 。
17.现已确定,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写出5个以上) 。
18.必需元素中易再利用的元素有 等(写出四个以上)。
19.必需元素中不能再利用的元素有 等(写出四个以上)。
1.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共有 种,其中大量元素有 种,微量元素有 种。
2.植物必需元素的确定是通过 法才得以解决的。
3.解释离子主动吸收的有关机理的假说有 和 。
4.果树的“小叶病”往往是因为缺 元素的缘故。
5. 缺氮的生理病症首先表现在 叶上,缺钙的生理病症首先表现在 叶上。
6.根系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两种: 和 。
7.(NH4)2S04属于生理 性盐,KN03属于生理 性盐、NH4NO3属于生理 性盐。
8.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的过程由 酶催化,亚硝酸盐还原成氨过程是叶绿体中的 酶催化的。
9.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条件有 、 、 和 。
10.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营养物质可从 运入叶内。
11.植物体内可再利用元素中以 和 最典型。
12.栽种以果实籽粒为主要收获对象的禾谷类作物可多施些 肥,以利于籽粒饱满;栽培根茎类作物则可多施些 肥,促使地下部分累积碳水化合物;栽培叶菜类作物可多施些 肥,使叶片肥大。
13. 矿质元素主动吸收过程中有载体参加,可从下列两方面得到证实: 、 。
14. 硝酸盐还原速度白天比夜间 ,这是因为叶片在光下形成的
和 能促进硝酸盐的还原。
15.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是通过 向上运输的,但也能横向运输到 。喷在叶面的有机与无机物质是通过 运到植株各部分的。衰老器官解体的原生质与高分子颗粒还可通过 向新生器官转移。
16.现已确定,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有(写出5个以上) 。
17.现已确定,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写出5个以上) 。
18.必需元素中易再利用的元素有 等(写出四个以上)。
19.必需元素中不能再利用的元素有 等(写出四个以上)。
三、选择题
1.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元素有:
A.9种 B.13种 C. 16种
2.高等植物的嫩叶先出现缺绿症,可能是缺乏
A.镁 B.磷 C. 硫
3.高等植物的老叶先出现缺绿症,可能是缺乏
A.锰 B.氮 C. 钙
4.植物根部吸收离子较活跃的区域是:
A.分生区 B. 伸长区 C. 根毛区
5.影响植物根毛区主动吸收无机离子最重要的因素是
A.土壤溶液pH值 B.土壤中氧浓度 C. 土壤中盐含量
6.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之间的关系是:
A. 正相关 B.负相关 C. 既相关又相互独立
7.番茄吸收钙和镁的速率比吸水速率快,从而使培养液中的钙和镁浓度:
A.升高 B.下降 C.不变
8.硝酸还原酶分子中含有:
A. FAD和Mn B.FMN和Mo C. FAD和Mo
9.下列哪种溶液属于平衡溶液:
A. 生理酸性盐与生理碱性盐组成的溶液 B.Hoagland溶液
C. N、P、K三种元素组成的溶液
10.植物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向地上部运输时,主要是通过:
A. 韧皮部 B.质外体 C. 胞间连丝 D. 木质部
11.反映植株需肥情况的形态指标中,最敏感是:
A. 株高 B.节间长度 C. 叶色
12.能反映水稻叶片氮素营养水平的氨基酸是:
A. 蛋氨酸 B.天冬酰胺 C.丙氨酸
13. 用沙培法培养棉花,当其第4叶(幼叶)展开时,其第1 叶表现出明显的缺绿症。已知除下列4种元素外的其他元素均不缺乏,因此应该是由于缺 引起的缺绿症。
A. 镁; B. 铜; C. 硫; D. 锰
14. 植物缺铁时,嫩叶会产生缺绿症,表现为:
A. 叶脉仍绿;B.叶脉失绿;C.全叶失绿
四、是非判断与改正
1.在植物体内大量积累的元素必定是植物必需元素。
2.硅对水稻有良好的生理效应,故属于植物的必需元素。
3.缺氮时,植物幼叶首先变黄;缺硫时,植物老叶叶脉失绿。
6.养分临界期是指植物对养分需要量最大的时期。
7.作物体内养分缺乏都是由于土壤中养分不足。
8.矿质元素中,K可以参与植物组织组成。
9.生长在同一培养液中的不同植物,其灰分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同。
10.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都是诱导酶。
11.在进行硝酸还原酶实验时,光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12.施肥增产原因是间接的,施肥是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来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13.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区域是根尖分生区。
14. NH4N O3属于生理酸性盐,(NH4)2SO4属于生理碱性盐。
五、问答题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要具备哪些条件?
(1)缺乏该元素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
(2)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
(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直接的效果而不是间接的。
2.为什么把氮称为生命元素?
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成分,如核酸(DNA、RNA)、蛋白质(包括酶)、磷脂、叶绿素。光敏色素、维生素B、IAA、CTK、生物碱等都含有氮。同时氮也是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ADP、ATP、CoA、CoQ、FAD、FMN、NAD+、NADP+、铁卟琳等物质的组分。上述物质有些是生物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物质,有些是调节生命活动的生理活牲物质。因此,氮是建造植物体的结构物质,也是植物体进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各种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起重要作用的生命元素。
3. 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哪些?
(1)被动吸收:包括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代谢能。
(2)主动吸收:有载体和质子泵参与,需消耗代谢能。
(3)胞饮作用:是一种非选择性吸收方式。
4.设计两个实验,证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
(1)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示踪。用32P饲喂根系,然后用呼吸抑制剂处理根系,在呼吸抑制剂处理前后测定地上部分32P的含量,可知呼吸被抑制后,32P的吸收即减少。
(2)冰冻根际,检查处理前后伤流液中的离子含量,发现经冰冻处理后,抑制根系对矿质的吸收。
(3)溶液培养下,测定植株对矿质的吸收量与蒸腾速率,发现二者不成比例,说明根系吸收矿质有选择性,是主动过程。
5. 外界溶液的pH值对矿物质吸收有何影响?
(1)直接影响,由于组成细胞质的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弱酸性环境中,氨基酸带正电荷,易于吸附外界溶液中阴离子。在弱碱性环境中,氨基酸带负电荷,易于吸附外界溶液中的阳离子。
(2)间接影响:在土壤溶液碱性的反应加强时,Fe、Ca、Mg、Zn呈不溶解状态,能被植物利用的量极少。在酸性环境中P、K、Ca、Mg等溶解,但植物来不及吸收易被雨水冲掉,易缺乏。而Fe、Al、Mn的溶解度加大,植物受害。在酸性环境中,根瘤菌会死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
6.为什么土壤温度过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下降?
因为温度低时代谢弱,能量不足,主动吸收慢;胞质粘性增大,离子进入困难。其中以对钾和硅酸的吸收影响最大。
7.白天和夜晚硝酸盐还原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硝酸盐在昼夜的还原速度不同,白天还原速度显著较夜晚快,这是因为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原力及磷酸丙糖能促进硝酸盐的还原。
8.合理施肥增产的原因是什么?
合理施肥增产的实质在于改善光合性能(增大光合面积,提高光合能力,延长光合时间,有利光合产量分配利用等),通过光合过程形成更多的有机物获得高产。
9.根外施肥有哪些优点?
(1)作物在生育后期根部吸肥能力衰退时或营养临界期时,可根外施肥补充营养 。(2)某些肥料易被土壤固定而根外施肥无此毛病,且用量少。(3)补充植物缺乏的微量元素,用量省、见效快。
10.用溶液培养法研究番茄的氮、磷、钾元素缺乏症时,忘记在培养缸上贴标签。培养21d后发现A处理的番茄叶片卷缩。有缺绿斑,叶边枯焦,老叶症状比幼叶的更为显著。B处理的番茄老叶干黄脱落,幼叶灰绿,叶柄叶脉呈紫色,根细而长,幼叶较老叶的缺乏症轻,整株生长缓慢。C处理的番茄叶片紫红色,叶片及叶柄上有坏死斑,老叶症状较幼叶症状更明显,根系发育差,整株生长慢。请你根据这些症状,为不同处理的培养缸补贴标签。
11.P.R.Stout和D.R.Hoagland于1939年研究棉花、柳树等小植株对42K的吸收情况。他们细心地将韧皮部和木质部分开,在二者之间插入23cm长的蜡纸带,而后用纸将其包扎好。在含42K的培养基中培养 5h后,分别测定各区段的42K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l)怎样做好这一实验的对照?
(2)韧皮部和木质部在42K的运输中各起什么作用?
(3)从表中数据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42K在柳树茎中的分布(cpm)
测定区段 木质部和韧皮部被隔离株 对照株
韧皮部 木质部 韧皮部 木质部
隔离区上部 53.0 47 64 56
隔离区 上部 11.6 119 87 69
中部 0.7 112
下部 20.0 113
隔离区下部 84.0 58 74 67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要具备哪些条件?
(1)缺乏该元素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
(2)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
(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直接的效果而不是间接的。
2.为什么把氮称为生命元素?
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成分,如核酸(DNA、RNA)、蛋白质(包括酶)、磷脂、叶绿素。光敏色素、维生素B、IAA、CTK、生物碱等都含有氮。同时氮也是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ADP、ATP、CoA、CoQ、FAD、FMN、NAD+、NADP+、铁卟琳等物质的组分。上述物质有些是生物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物质,有些是调节生命活动的生理活牲物质。因此,氮是建造植物体的结构物质,也是植物体进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各种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起重要作用的生命元素。
3. 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哪些?
(1)被动吸收:包括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代谢能。
(2)主动吸收:有载体和质子泵参与,需消耗代谢能。
(3)胞饮作用:是一种非选择性吸收方式。
4.设计两个实验,证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
(1)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示踪。用32P饲喂根系,然后用呼吸抑制剂处理根系,在呼吸抑制剂处理前后测定地上部分32P的含量,可知呼吸被抑制后,32P的吸收即减少。
(2)冰冻根际,检查处理前后伤流液中的离子含量,发现经冰冻处理后,抑制根系对矿质的吸收。
(3)溶液培养下,测定植株对矿质的吸收量与蒸腾速率,发现二者不成比例,说明根系吸收矿质有选择性,是主动过程。
5. 外界溶液的pH值对矿物质吸收有何影响?
(1)直接影响,由于组成细胞质的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弱酸性环境中,氨基酸带正电荷,易于吸附外界溶液中阴离子。在弱碱性环境中,氨基酸带负电荷,易于吸附外界溶液中的阳离子。
(2)间接影响:在土壤溶液碱性的反应加强时,Fe、Ca、Mg、Zn呈不溶解状态,能被植物利用的量极少。在酸性环境中P、K、Ca、Mg等溶解,但植物来不及吸收易被雨水冲掉,易缺乏。而Fe、Al、Mn的溶解度加大,植物受害。在酸性环境中,根瘤菌会死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
6.为什么土壤温度过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下降?
因为温度低时代谢弱,能量不足,主动吸收慢;胞质粘性增大,离子进入困难。其中以对钾和硅酸的吸收影响最大。
7.白天和夜晚硝酸盐还原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硝酸盐在昼夜的还原速度不同,白天还原速度显著较夜晚快,这是因为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原力及磷酸丙糖能促进硝酸盐的还原。
8.合理施肥增产的原因是什么?
合理施肥增产的实质在于改善光合性能(增大光合面积,提高光合能力,延长光合时间,有利光合产量分配利用等),通过光合过程形成更多的有机物获得高产。
9.根外施肥有哪些优点?
(1)作物在生育后期根部吸肥能力衰退时或营养临界期时,可根外施肥补充营养 。(2)某些肥料易被土壤固定而根外施肥无此毛病,且用量少。(3)补充植物缺乏的微量元素,用量省、见效快。
10.用溶液培养法研究番茄的氮、磷、钾元素缺乏症时,忘记在培养缸上贴标签。培养21d后发现A处理的番茄叶片卷缩。有缺绿斑,叶边枯焦,老叶症状比幼叶的更为显著。B处理的番茄老叶干黄脱落,幼叶灰绿,叶柄叶脉呈紫色,根细而长,幼叶较老叶的缺乏症轻,整株生长缓慢。C处理的番茄叶片紫红色,叶片及叶柄上有坏死斑,老叶症状较幼叶症状更明显,根系发育差,整株生长慢。请你根据这些症状,为不同处理的培养缸补贴标签。
11.P.R.Stout和D.R.Hoagland于1939年研究棉花、柳树等小植株对42K的吸收情况。他们细心地将韧皮部和木质部分开,在二者之间插入23cm长的蜡纸带,而后用纸将其包扎好。在含42K的培养基中培养 5h后,分别测定各区段的42K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l)怎样做好这一实验的对照?
(2)韧皮部和木质部在42K的运输中各起什么作用?
(3)从表中数据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42K在柳树茎中的分布(cpm)
测定区段 木质部和韧皮部被隔离株 对照株
韧皮部 木质部 韧皮部 木质部
隔离区上部 53.0 47 64 56
隔离区 上部 11.6 119 87 69
中部 0.7 112
下部 20.0 113
隔离区下部 84.0 58 74 67
(1) 除了不在对照株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插入蜡纸带以外,其余部分的操作均应与处理株相同。
(2) 42K主要在木质部间运输,韧皮部几乎不参与42K的运输
(3) 在木质部中的42K有较快较多的侧向运输
(2) 42K主要在木质部间运输,韧皮部几乎不参与42K的运输
(3) 在木质部中的42K有较快较多的侧向运输
第三章 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2.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3.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
4. 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5.光合链:即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它包括质体醌、细胞色素、质体蓝素、铁氧还蛋白等许多电子传递体,当然还包括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的作用中心。其作用是水的光氧化所产生的电子依次传递,最后传递给NADP+。光合链也称Z链。
6.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7.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
8.聚光色素: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
9.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10.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11.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光呼吸的主要代谢途径就是乙醇酸的氧化,乙醇酸来源于RuBP的氧化。光呼吸之所以需要光就是因为RuBP的再生需要光。
12.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13.CO2 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
14.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15.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16. 碳素同化作用:自氧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称为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
17. 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二氧化碳或释放氧气的量。
1.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2.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3.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
4. 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5.光合链:即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它包括质体醌、细胞色素、质体蓝素、铁氧还蛋白等许多电子传递体,当然还包括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的作用中心。其作用是水的光氧化所产生的电子依次传递,最后传递给NADP+。光合链也称Z链。
6.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7.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
8.聚光色素: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
9.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10.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11.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光呼吸的主要代谢途径就是乙醇酸的氧化,乙醇酸来源于RuBP的氧化。光呼吸之所以需要光就是因为RuBP的再生需要光。
12.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13.CO2 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
14.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15.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16. 碳素同化作用:自氧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称为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
17. 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二氧化碳或释放氧气的量。
二、填空题
1.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其反应的特点是: 、 、 。
2.光合生物所含的光合色素可分为四类,即 、 、 、 。
3.叶绿素可分为 、 、 、 四种,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含有 。
4.正常叶子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一般是 ,叶绿素a/b的比值是:C3植物为 ,C4植物为 ,而叶黄素 / 胡萝卜素为 。
5.合成叶绿素分子中吡咯环的起始物质是 。光在形成叶绿素时的作用是使 还原成 。
6.叶绿素a吸收的红光比叶绿素b偏向 方向,而在蓝紫光区域偏向 方向。
7.根据需光与否,笼统地把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 和 。前者是在叶绿体的 上进行的,后者在叶绿体的 中途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8.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的 上进行的,CO2的固定和还原是在叶绿体的 中进行的,而C4途径固定CO2和还原为苹果酸的过程则可能是在 中进行的。
9.P70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 ,原初电子受体是 。P68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 ,原初电子受体是 。
10.在光合电子传递中最终电子供体是 ,最终电子受体是 。
11.光合磷酸化的两种主要类型是: 和 通常情况下, 占主要地位。
12.光合碳循环中,每固定6分子CO2,可形成 分子葡萄糖,需要消耗 分子NADPH和 分子ATP。
13.光合环中的5个调节酶是 、 、 、 、 。
14.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形成是在 中进行的,蔗糖的合成则是在 中进行的。
15.卡尔文循环中的CO2的受体是 ,最初产物是 ,催化羧化反应的酶是 。
16.C4途径中CO2的受体是 ,最初产物是 。C4植物的C4途径是在 中进行的,卡尔文循环是在 中进行的。
17.在光合碳循环中PEP羧化酶催化 和 生成 ,RuBP羧化酶催化 和 生成 。
18.写出下列生理过程所进行的部位:
(1)光合磷酸化:
(2)HMP途径:
(3)C4植物的C3途径: 。
19.光呼吸的底物是 ,光呼吸中底物的形成和氧化分别在 、 和 这三个细胞器中进行。
20.CAM植物的含酸量是白天比夜间 ,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是白天比夜间 。
21.水的光解是由 于1937年发现的。
22.在光合放氧反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 和 。
23.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 ,另一个在 ;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在 。
24.光合作用中被称为同化能力的物质是 和 。
25.C4植物的CO2补偿点比C3植物 。
26.农作物中主要的C3植物有 、 、 等,C4植物有 、 、 等,CAM植物有 、 等。
27.群体植物的光饱和点比单株 。
28.植物的光合产物中,蔗糖是在 中合成的。
29.植物的光合产物中,淀粉是在 中合成的。
30.C4植物的Rubisco位于 细胞中,而PEP羧化酶则位于 细胞中。
31.C4植物是在 细胞中固定CO2,在 细胞中将CO2还原为碳水化合物。
32.真正光合速率等于 与 之和。
1.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其反应的特点是: 、 、 。
2.光合生物所含的光合色素可分为四类,即 、 、 、 。
3.叶绿素可分为 、 、 、 四种,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含有 。
4.正常叶子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一般是 ,叶绿素a/b的比值是:C3植物为 ,C4植物为 ,而叶黄素 / 胡萝卜素为 。
5.合成叶绿素分子中吡咯环的起始物质是 。光在形成叶绿素时的作用是使 还原成 。
6.叶绿素a吸收的红光比叶绿素b偏向 方向,而在蓝紫光区域偏向 方向。
7.根据需光与否,笼统地把光合作用分为两个反应: 和 。前者是在叶绿体的 上进行的,后者在叶绿体的 中途行的,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
8.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的 上进行的,CO2的固定和还原是在叶绿体的 中进行的,而C4途径固定CO2和还原为苹果酸的过程则可能是在 中进行的。
9.P70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 ,原初电子受体是 。P680的原初电子供体是 ,原初电子受体是 。
10.在光合电子传递中最终电子供体是 ,最终电子受体是 。
11.光合磷酸化的两种主要类型是: 和 通常情况下, 占主要地位。
12.光合碳循环中,每固定6分子CO2,可形成 分子葡萄糖,需要消耗 分子NADPH和 分子ATP。
13.光合环中的5个调节酶是 、 、 、 、 。
14.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形成是在 中进行的,蔗糖的合成则是在 中进行的。
15.卡尔文循环中的CO2的受体是 ,最初产物是 ,催化羧化反应的酶是 。
16.C4途径中CO2的受体是 ,最初产物是 。C4植物的C4途径是在 中进行的,卡尔文循环是在 中进行的。
17.在光合碳循环中PEP羧化酶催化 和 生成 ,RuBP羧化酶催化 和 生成 。
18.写出下列生理过程所进行的部位:
(1)光合磷酸化:
(2)HMP途径:
(3)C4植物的C3途径: 。
19.光呼吸的底物是 ,光呼吸中底物的形成和氧化分别在 、 和 这三个细胞器中进行。
20.CAM植物的含酸量是白天比夜间 ,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是白天比夜间 。
21.水的光解是由 于1937年发现的。
22.在光合放氧反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 和 。
23.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 ,另一个在 ;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在 。
24.光合作用中被称为同化能力的物质是 和 。
25.C4植物的CO2补偿点比C3植物 。
26.农作物中主要的C3植物有 、 、 等,C4植物有 、 、 等,CAM植物有 、 等。
27.群体植物的光饱和点比单株 。
28.植物的光合产物中,蔗糖是在 中合成的。
29.植物的光合产物中,淀粉是在 中合成的。
30.C4植物的Rubisco位于 细胞中,而PEP羧化酶则位于 细胞中。
31.C4植物是在 细胞中固定CO2,在 细胞中将CO2还原为碳水化合物。
32.真正光合速率等于 与 之和。
三、选择题
1.将叶绿素提取液放在直射光下,则可观察到:
A. 反射光是绿色,透射光是红色; B. 反射光是红色,透射光是绿色
C. 反射光和透射光都是绿色
2.培养植物的暗室内安装的安全灯最好选用:
A. 红光灯 B. 绿光灯 C. 白炽灯
3.在适宜的温光条件下在同时盛有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养鱼缸中,当处于下列哪一种情况时,整个渔港鱼缸的物质代谢恰好处于相对平衡。
A. 动物的呼吸交换等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交换
B. 动物吸收的氧等于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
C. 动植物的CO2输出等于植物光合作用CO2的吸收
4.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丙酮提取液中叶绿素的总含量时,选用的波长是:
A. 663nm B. 645nm C. 652 nm D. 430 nm
5.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源于:
A. H2O B. CO2 C. RuBP
6.在光合环运转正常后,突然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则光合环中的中间产物含量会发生如下的瞬时变化:
A. RuBP的量突然升高,而PGA的量突然降低
B. PGA的量突然升高,而RuBP的量突然降低
C. RuBP和PGA的量均突然降低
D. RuBP和PGA的量均突然升高
7.光合环中CO2的同化形成的磷酸丙糖:
A. 促进硝酸盐还原 B. 抑制硝酸盐还原 C. 与硝酸盐还原无关
8.光合作用中蔗糖形成的部位是:
A. 叶绿体间质 B. 叶绿体类囊体 C. 细胞质
9.指出下列三组物质中,哪一种是光合碳循环所必需的:
A.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O2 B. CO2、DADPH、ATP CO2、H2O 、ATP
10.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是:
A. 等于光补偿点 B. 大于光补偿点 C. 小于光补偿点
11.从进化角度看,在能够进行碳素同化作用的三个类型中,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
A.细菌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 化能合成作用
12.光合产物主要以什么形式运出叶绿体:
A.蔗糖 B.淀粉 C. 磷酸丙糖
13.引起植物发生红降现象的光是
A.450nm的蓝光 B.650nm的红光 C. 大于685nm的远红光
14.引起植物发生双光增益效应的两种光的波长是
A. 450nm B.650nm C.大于665nm
15.叶绿体色素中,属于作用中心色素的是
A. 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B.叶绿素b C. 类胡萝卜素
16.发现光合作用固定CO2 的C4途径的植物生理学家是:
A.Hatch B.Calvin C. Arnon
17.光呼吸调节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氧对光呼吸
A.有抑制作用 B.有促进作用 C. 无作用
18.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此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
A.CO2 饱和点 B.O2饱和点 C. CO2 补偿点
19.在高光强、高温及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C4植物的光合速率:
A. 稍高于C3植物 B.远高于C3植物 C. 低于C3植物
20.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作用中心色素分子的作用是将 。
(1)电能转变为化学能;(2)光能转变为电能;
(3)光能转变为化学能;(4)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21.C4植物和CAM植物光合特征的共同点是 。
(1)都能进行Calvin循环; (2)叶肉细胞中Rubisco活性高;
(3)都能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还原CO2; (4)在叶肉细胞中还原CO2
22.光系统I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对光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 680 nm; B. 520 nm; C. 430 nm; D. 700 nmn
23.光系统II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对光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 680 nm; B. 520 nm; C. 430 nm; D. 700 nmn
24.光合电子传递链位于细胞的 。
A. 线粒体内膜上;B. 类囊体膜上;C. 液泡膜上;D. 细胞质膜上
25.光呼吸的化学历程是 。
A. 乙醛酸氧化途径;B. 三羧酸循环;C. 卡尔文循环;D. 乙醇酸氧化途径
26.叶绿体色素主要分布在 。
A.类囊体膜上;B.类囊体空腔内;C.间质中;D.叶绿体外被膜上
27.参与光呼吸过程的细胞器有 。
A. 叶绿体;B. 过氧化物酶体;C. 线粒体;D. 高尔基体;E.乙醇酸体
1.将叶绿素提取液放在直射光下,则可观察到:
A. 反射光是绿色,透射光是红色; B. 反射光是红色,透射光是绿色
C. 反射光和透射光都是绿色
2.培养植物的暗室内安装的安全灯最好选用:
A. 红光灯 B. 绿光灯 C. 白炽灯
3.在适宜的温光条件下在同时盛有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养鱼缸中,当处于下列哪一种情况时,整个渔港鱼缸的物质代谢恰好处于相对平衡。
A. 动物的呼吸交换等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交换
B. 动物吸收的氧等于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
C. 动植物的CO2输出等于植物光合作用CO2的吸收
4.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丙酮提取液中叶绿素的总含量时,选用的波长是:
A. 663nm B. 645nm C. 652 nm D. 430 nm
5.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源于:
A. H2O B. CO2 C. RuBP
6.在光合环运转正常后,突然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则光合环中的中间产物含量会发生如下的瞬时变化:
A. RuBP的量突然升高,而PGA的量突然降低
B. PGA的量突然升高,而RuBP的量突然降低
C. RuBP和PGA的量均突然降低
D. RuBP和PGA的量均突然升高
7.光合环中CO2的同化形成的磷酸丙糖:
A. 促进硝酸盐还原 B. 抑制硝酸盐还原 C. 与硝酸盐还原无关
8.光合作用中蔗糖形成的部位是:
A. 叶绿体间质 B. 叶绿体类囊体 C. 细胞质
9.指出下列三组物质中,哪一种是光合碳循环所必需的:
A.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O2 B. CO2、DADPH、ATP CO2、H2O 、ATP
10.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是:
A. 等于光补偿点 B. 大于光补偿点 C. 小于光补偿点
11.从进化角度看,在能够进行碳素同化作用的三个类型中,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
A.细菌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 化能合成作用
12.光合产物主要以什么形式运出叶绿体:
A.蔗糖 B.淀粉 C. 磷酸丙糖
13.引起植物发生红降现象的光是
A.450nm的蓝光 B.650nm的红光 C. 大于685nm的远红光
14.引起植物发生双光增益效应的两种光的波长是
A. 450nm B.650nm C.大于665nm
15.叶绿体色素中,属于作用中心色素的是
A. 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B.叶绿素b C. 类胡萝卜素
16.发现光合作用固定CO2 的C4途径的植物生理学家是:
A.Hatch B.Calvin C. Arnon
17.光呼吸调节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氧对光呼吸
A.有抑制作用 B.有促进作用 C. 无作用
18.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此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
A.CO2 饱和点 B.O2饱和点 C. CO2 补偿点
19.在高光强、高温及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C4植物的光合速率:
A. 稍高于C3植物 B.远高于C3植物 C. 低于C3植物
20.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作用中心色素分子的作用是将 。
(1)电能转变为化学能;(2)光能转变为电能;
(3)光能转变为化学能;(4)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21.C4植物和CAM植物光合特征的共同点是 。
(1)都能进行Calvin循环; (2)叶肉细胞中Rubisco活性高;
(3)都能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还原CO2; (4)在叶肉细胞中还原CO2
22.光系统I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对光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 680 nm; B. 520 nm; C. 430 nm; D. 700 nmn
23.光系统II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对光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 680 nm; B. 520 nm; C. 430 nm; D. 700 nmn
24.光合电子传递链位于细胞的 。
A. 线粒体内膜上;B. 类囊体膜上;C. 液泡膜上;D. 细胞质膜上
25.光呼吸的化学历程是 。
A. 乙醛酸氧化途径;B. 三羧酸循环;C. 卡尔文循环;D. 乙醇酸氧化途径
26.叶绿体色素主要分布在 。
A.类囊体膜上;B.类囊体空腔内;C.间质中;D.叶绿体外被膜上
27.参与光呼吸过程的细胞器有 。
A. 叶绿体;B. 过氧化物酶体;C. 线粒体;D. 高尔基体;E.乙醇酸体
四、判断题
1.叶绿体色素都吸收蓝紫光,而在红光区域的吸收峰则为叶绿素所特有。
2.水的光解和氧的释放是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一部分
3.绿色植物的气孔都是白天开放,夜间闭合
4.高产植物都是低光呼吸植物,而低光呼吸植物也是高产植物
5.光合作用是一个释放氧的过程,不放氧的光合作用是没有的
6.RuBP羧化酶/加氧酶是一个双向酶,在大气氧浓度的条件下,如降低CO2的浓度,则促进加氧酶的活性,增加CO2浓度时,则促进羧化酶的活性。
7.PEP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和Km值均比RuBP羧化酶高
8.叶绿素分子的头部是金属卟啉环,呈极性,因而具有亲水性。
9.叶绿素具有荧光现象,即在透射光下呈红色,而在反射下呈绿色。
10.类胡萝卜素具有收集光能的作用,还有防护温度伤害叶绿素的功能。
11.聚光色素包括大部分叶绿素a和全部的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藻胆素。
12.叶绿体色素主要集中在叶绿体的间质中。
13.高等植物的最终电子受体是水,最终电子供体为NADP+。
14.PS II 的光反应是短波光反应,其主要特征是ATP的形成。
15.C4途径中CO2固定酶PEP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高于RuBP羧化酶。
16.植物生活细胞,在光照下可以吸收氧气,释放CO2过程,就是光呼吸。
17.C4植物的CO2补偿点比C3植物高。
18.绿色植物的气孔都是白天开放,夜间闭合。
19.提高光能利用率,主要通过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和提高光合效率等途径。
20.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O2是来自H2O中的O2。
21.叶绿素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素能够有效地吸收绿光。
22.环式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中,只有ATP和O2的产生,没有 NADPH+H+的形成。
23.在植物光合作用的电子转移过程中,H2O是最终的电子供体,CO2是最终电子受体。
五、问答题
1.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呈现黄色或红色?
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很少,所以植物的时片呈绿色。秋天树叶变黄是由于低温抑制了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已形成的叶绿素也被分解破坏,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至于红叶,是因为秋天降温,体内积累较多的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叶子就呈红色。
2.简要介绍测定光合速率的三种方法及原理?
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1)改良半叶法:主要是测定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叶片干重的增加量;(2)红外线CO2 分析法,其原理是CO2 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CO2量的多少与红外线降低量之间有一线性关系;(3)氧电极法:氧电极由铂和银所构成,外罩以聚乙烯薄膜,当外加极化电压时,溶氧透过薄膜在阴极上还原,同时产生扩散电流,溶氧量越高,电流愈强。
3.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叶绿体外有两层被膜,分别称为外膜和内膜,具有选择透性。叶绿体膜以内的基础物质称为间质。间质成分主要是可溶住蛋白质(酶)和其它代谢活跃物质。在间质里可固定CO2形成和贮藏淀粉。在间质中分布有绿色的基粒,它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光合色素主要集中在基粒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是在基粒的类囊体质上进行的。
4.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大致分为哪三大步骤?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变为电能过程。(2)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3)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
5.光合作用电子传递中,PQ有什么重要的生理作用?
光合电子传递链中质体醌数量比其他传递体成员的数量多好几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1)PQ具有脂溶性,在类囊体膜上易于移动,可沟通数个电子传递链,也有助于两个光系统电子传递均衡运转。
(2)伴随着PQ的氧化还原,将2H+从间质移至类囊体的膜内空间,既可传递电子,又可传递质子,有利于质子动力势形成,进而促进ATP的生成。
6.应用米切尔的化学渗透学说解释光合磷酸化机理。
在光合链的电子传递中,PQ可传递电子和质子,而FeS蛋白,Cytf等只能传递电子,因此,在光照下PQ不断地把接收来的电子传给FeS蛋白的同时,又把从膜外间质中获得的H+释放至膜内,此外,水在膜内侧光解也释放出H+,所以膜内侧H+浓度高,膜外侧H+浓度低,膜内电位偏正,膜外侧偏负,于是膜内外使产主了质子动力势差(PMF)即电位差和pH差,这就成为产生光合磷酸化的动力,膜内侧高化学势处的H+可顺着化学势梯度,通过偶联因子返回膜外侧,在ATP酶催化下将ADP和Pi合成为ATP。
7.C3途径是谁发现的?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是什么?
C3途径是卡尔文(Ca1vin)等人发现的。可分为三个阶段:(1)羧化阶段,CO2被固定,生成3-磷酸甘油酸,为最初产物;(2)还原阶段:利用同化力(NADPH、ATP)将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光合作用中的第一个三碳糖;(3)更新阶段,光合碳循环中形成的3-磷酸甘油醛,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再重新形成RuBP的过程。
8.C3途径的调节方式有哪几个方面?
(1)循环本身的调节
(2)酶活化调节:通过改变叶的内部环境,间接地影响酶的活性。如间质中pH的升高,Mg2+浓度升高,可激活RuBPCase和Ru5P激酶。
(3)质量作用的调节,代谢物的浓度可以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4)转运作用的调节,叶绿体内的光合最初产物--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运到细胞质的数量,受细胞质里的Pi数量所控制。Pi充足,进入叶绿体内多,就有利于叶绿体内磷酸丙糖的输出,光合速率就会加快。
9.如何解释C4植物比C3植物的光呼吸低?
C3植物PE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高,固定CO2的能力强,在叶肉细胞形成C4二羧酸之后,再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脱羧后放出CO2,就起到了CO2 泵的作用,增加了CO2浓度,提高了RuBP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CO2 的固定和还原,不利于乙醇酸形成,不利于光呼吸进行,所以C4植物光呼吸测定值很低。
而C3植物,在叶肉细胞内固定CO2,叶肉细胞的CO2 /O2的比值较低,此时,RuBP加氧酶活性增强,有利于光呼吸的进行,而且C3植物中RuB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低,光呼吸释放的CO2 ,不易被重新固定。
10.如何评价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光呼吸是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的,也有害处:
(1)有害的方面:减少了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累积,不仅不能贮备能量,还要消耗大量能量。
(2)有益之处:
①防止高光强对光合作用的抑制,消除了过剩的同化力,保护了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②防止氧对光合器官的破坏
③避免其它途径损失更多的C素
④避免乙醇酸积累产生的毒害作用
⑤消耗了CO2之后,降低了O2/CO2之比,可提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碳素同化作用的进行。
⑥磷酸丙糖和氨基酸合成的补充途径
11.简述CAM植物同化CO2 的特点。
这类植物晚上气孔开放,吸进CO2,在PEP羧化酶作用下与PEP结合形成苹果酸累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便运到细胞质,放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等。
12.作物为什么会出现“午休”现象?
(1)水分在中午供给不上,气孔关闭;(2)CO2供应不足;(3)光合产物淀粉等来不及分解运走,累积在叶肉细胞中,阻碍细胞内CO2的运输;(4)生理钟调控。
13.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和措施有哪些?
(1)增加光合面积:①合理密植;②改善株型。
(2)延长光合时间:①提高复种指数;②延长生育期 ③补充人工光照。
(3)提高光合速率:①增加田间CO2 浓度;②降低光呼吸。
14. 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同化力的形成、CO2同化及淀粉和蔗糖的形成、光呼吸、C4途径在植物的哪些细胞和结构中进行的?
原初反应:类囊体膜,
同化力的形成:叶绿体,
CO2同化:叶绿体基质,
淀粉和蔗糖的形成:分别在叶绿体和细胞基质中,
光呼吸:三个细胞器(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
C4途径:微管束鞘细胞叶绿体,
1.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呈现黄色或红色?
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很少,所以植物的时片呈绿色。秋天树叶变黄是由于低温抑制了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已形成的叶绿素也被分解破坏,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至于红叶,是因为秋天降温,体内积累较多的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叶子就呈红色。
2.简要介绍测定光合速率的三种方法及原理?
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1)改良半叶法:主要是测定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叶片干重的增加量;(2)红外线CO2 分析法,其原理是CO2 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CO2量的多少与红外线降低量之间有一线性关系;(3)氧电极法:氧电极由铂和银所构成,外罩以聚乙烯薄膜,当外加极化电压时,溶氧透过薄膜在阴极上还原,同时产生扩散电流,溶氧量越高,电流愈强。
3.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叶绿体外有两层被膜,分别称为外膜和内膜,具有选择透性。叶绿体膜以内的基础物质称为间质。间质成分主要是可溶住蛋白质(酶)和其它代谢活跃物质。在间质里可固定CO2形成和贮藏淀粉。在间质中分布有绿色的基粒,它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光合色素主要集中在基粒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是在基粒的类囊体质上进行的。
4.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大致分为哪三大步骤?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变为电能过程。(2)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3)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过程。
5.光合作用电子传递中,PQ有什么重要的生理作用?
光合电子传递链中质体醌数量比其他传递体成员的数量多好几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1)PQ具有脂溶性,在类囊体膜上易于移动,可沟通数个电子传递链,也有助于两个光系统电子传递均衡运转。
(2)伴随着PQ的氧化还原,将2H+从间质移至类囊体的膜内空间,既可传递电子,又可传递质子,有利于质子动力势形成,进而促进ATP的生成。
6.应用米切尔的化学渗透学说解释光合磷酸化机理。
在光合链的电子传递中,PQ可传递电子和质子,而FeS蛋白,Cytf等只能传递电子,因此,在光照下PQ不断地把接收来的电子传给FeS蛋白的同时,又把从膜外间质中获得的H+释放至膜内,此外,水在膜内侧光解也释放出H+,所以膜内侧H+浓度高,膜外侧H+浓度低,膜内电位偏正,膜外侧偏负,于是膜内外使产主了质子动力势差(PMF)即电位差和pH差,这就成为产生光合磷酸化的动力,膜内侧高化学势处的H+可顺着化学势梯度,通过偶联因子返回膜外侧,在ATP酶催化下将ADP和Pi合成为ATP。
7.C3途径是谁发现的?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是什么?
C3途径是卡尔文(Ca1vin)等人发现的。可分为三个阶段:(1)羧化阶段,CO2被固定,生成3-磷酸甘油酸,为最初产物;(2)还原阶段:利用同化力(NADPH、ATP)将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光合作用中的第一个三碳糖;(3)更新阶段,光合碳循环中形成的3-磷酸甘油醛,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再重新形成RuBP的过程。
8.C3途径的调节方式有哪几个方面?
(1)循环本身的调节
(2)酶活化调节:通过改变叶的内部环境,间接地影响酶的活性。如间质中pH的升高,Mg2+浓度升高,可激活RuBPCase和Ru5P激酶。
(3)质量作用的调节,代谢物的浓度可以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4)转运作用的调节,叶绿体内的光合最初产物--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运到细胞质的数量,受细胞质里的Pi数量所控制。Pi充足,进入叶绿体内多,就有利于叶绿体内磷酸丙糖的输出,光合速率就会加快。
9.如何解释C4植物比C3植物的光呼吸低?
C3植物PE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高,固定CO2的能力强,在叶肉细胞形成C4二羧酸之后,再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脱羧后放出CO2,就起到了CO2 泵的作用,增加了CO2浓度,提高了RuBP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CO2 的固定和还原,不利于乙醇酸形成,不利于光呼吸进行,所以C4植物光呼吸测定值很低。
而C3植物,在叶肉细胞内固定CO2,叶肉细胞的CO2 /O2的比值较低,此时,RuBP加氧酶活性增强,有利于光呼吸的进行,而且C3植物中RuB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低,光呼吸释放的CO2 ,不易被重新固定。
10.如何评价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光呼吸是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的,也有害处:
(1)有害的方面:减少了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累积,不仅不能贮备能量,还要消耗大量能量。
(2)有益之处:
①防止高光强对光合作用的抑制,消除了过剩的同化力,保护了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②防止氧对光合器官的破坏
③避免其它途径损失更多的C素
④避免乙醇酸积累产生的毒害作用
⑤消耗了CO2之后,降低了O2/CO2之比,可提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碳素同化作用的进行。
⑥磷酸丙糖和氨基酸合成的补充途径
11.简述CAM植物同化CO2 的特点。
这类植物晚上气孔开放,吸进CO2,在PEP羧化酶作用下与PEP结合形成苹果酸累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便运到细胞质,放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等。
12.作物为什么会出现“午休”现象?
(1)水分在中午供给不上,气孔关闭;(2)CO2供应不足;(3)光合产物淀粉等来不及分解运走,累积在叶肉细胞中,阻碍细胞内CO2的运输;(4)生理钟调控。
13.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和措施有哪些?
(1)增加光合面积:①合理密植;②改善株型。
(2)延长光合时间:①提高复种指数;②延长生育期 ③补充人工光照。
(3)提高光合速率:①增加田间CO2 浓度;②降低光呼吸。
14. 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同化力的形成、CO2同化及淀粉和蔗糖的形成、光呼吸、C4途径在植物的哪些细胞和结构中进行的?
原初反应:类囊体膜,
同化力的形成:叶绿体,
CO2同化:叶绿体基质,
淀粉和蔗糖的形成:分别在叶绿体和细胞基质中,
光呼吸:三个细胞器(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
C4途径:微管束鞘细胞叶绿体,
15. 绘出一般植物的光强—光合作用曲线图,并对曲线各部分的特点加以说明
A.比例阶段,B. 过度阶段,C. 饱和阶段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B.曲线
B.曲线
16. C4植物与CAM植物的光合碳同化过程有何异同点?
相同:白天叶肉细胞细胞质中PEPC固定CO2形成OAA;
不同: C4植物,白天形成的产物被送到维管束鞘细胞,脱羧产生CO2进入C3循环
CAM植物,夜晚形成的产物被送到叶肉细胞的液泡中储藏起来,白天再回运至细胞质脱羧产生CO2进入C3循环
相同:白天叶肉细胞细胞质中PEPC固定CO2形成OAA;
不同: C4植物,白天形成的产物被送到维管束鞘细胞,脱羧产生CO2进入C3循环
CAM植物,夜晚形成的产物被送到叶肉细胞的液泡中储藏起来,白天再回运至细胞质脱羧产生CO2进入C3循环
17. 光照能影响卡尔文循环中哪些酶的活性?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影响?
核酮糖-l,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Rubisco )、果糖-l,6-二磷酸磷酸酶、景天庚酮糖-l,7-二磷酸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核酮糖-5-磷酸激酶
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酶的活性
①离子移动(Mg2+浓度升高pH降低,升高酶活性)
②通过铁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系统(促进酶还原活化)
③光增加 Rubisco 活性
核酮糖-l,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Rubisco )、果糖-l,6-二磷酸磷酸酶、景天庚酮糖-l,7-二磷酸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核酮糖-5-磷酸激酶
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酶的活性
①离子移动(Mg2+浓度升高pH降低,升高酶活性)
②通过铁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系统(促进酶还原活化)
③光增加 Rubisco 活性
18. 简述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光反应主要指原初反应、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产生氧气、NADPH和ATP;
A暗反应主要指光合C同化作用,将CO2固定并还原成糖。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同化力,包括NADPH和ATP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NADP+和ADP,确保光反应顺利进行,避免光合器官受光损伤。
光反应主要指原初反应、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产生氧气、NADPH和ATP;
A暗反应主要指光合C同化作用,将CO2固定并还原成糖。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同化力,包括NADPH和ATP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NADP+和ADP,确保光反应顺利进行,避免光合器官受光损伤。
19. 分析C3植物与C4植物叶解剖结构与其光合效率的关系
比较内容 C3植物 C4植物
维管束鞘细胞 大小 小 大
有无叶绿体 无 有
周围叶肉细胞 排列紧密程度 松 紧
Kranze type 无 有
叶绿体 大小 大 小
数量 多 少
功能 光、暗反应 光反应
胞间连丝 无 有
比较内容 C3植物 C4植物
维管束鞘细胞 大小 小 大
有无叶绿体 无 有
周围叶肉细胞 排列紧密程度 松 紧
Kranze type 无 有
叶绿体 大小 大 小
数量 多 少
功能 光、暗反应 光反应
胞间连丝 无 有
第四章 呼吸作用
一、名词解释
1.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亦称发酵作用。
3.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简称RQ,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CO2的摩尔数与吸收氧的摩尔数之比。
4.呼吸速率;又称呼吸孩度,以单位鲜重、干重或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放出的CO2的重量(或体积)或所吸收O2的重量(或体积)来表示。
5.糖酵解:是指在细胞质内所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6.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又称为柠像酸环或Krebs环,简称TCA循环。
7.戊糖磷酸途径:简称PPP或HMP。是指在细胞质内进行的一种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的酶促反应过程。
8.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随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9.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着ADP被磷酸化为ATP的作用。
10.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氧,并形成H2O或H2O2的氧化酶类。
11.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组织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条件下仍有一定的呼吸作用。
12.无氧呼吸消失点:又称无氧呼吸熄灭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的氧浓度,称为无氧呼吸消失点。
13. 巴斯德效应: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1.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CO2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无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亦称发酵作用。
3.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简称RQ,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CO2的摩尔数与吸收氧的摩尔数之比。
4.呼吸速率;又称呼吸孩度,以单位鲜重、干重或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放出的CO2的重量(或体积)或所吸收O2的重量(或体积)来表示。
5.糖酵解:是指在细胞质内所发生的、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6.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又称为柠像酸环或Krebs环,简称TCA循环。
7.戊糖磷酸途径:简称PPP或HMP。是指在细胞质内进行的一种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的酶促反应过程。
8.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随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9.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上的氧化过程,伴随着ADP被磷酸化为ATP的作用。
10.末端氧化酶:是指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氧,并形成H2O或H2O2的氧化酶类。
11.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组织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条件下仍有一定的呼吸作用。
12.无氧呼吸消失点:又称无氧呼吸熄灭点,使无氧呼吸完全停止时环境中的氧浓度,称为无氧呼吸消失点。
13. 巴斯德效应: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二、填空题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是 ,它们开始走的共同途径是 。
有氧与无氧参与 糖酵解阶段
2. EMP途径是在 中进行的,PPP途径是在 中进行的,洒精发酵是在 中进行的,TCA循环是在 中进行的。细胞质 细胞质 细胞质 线粒体衬质
3.细胞色素氧化酶是一种含金属 和 的氧化酶。铁 铜
4.苹果削皮后会出现褐色就是 酶作用的结果,该氧化酶中含有金属 。酚氧化酶 铜
5.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开花时放热很多,其原因是它进行 的结果。抗氰呼吸
6.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力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P/O比
7.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总是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要 。高
8.早稻浸种催芽时,用温水淋种和时常翻种,其目的就是使 。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9.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是 ,PPP途径的抑制剂是 。DNP(2,4-二硝基酚) Na3PO4
10.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电子由NADH + H+ 脱氢传递到UQ 的反应为 所抑制。 鱼藤酮、安密妥
11.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电子由Cytaa3传递到O2 的反应为 所抑制。氰化物或叠氮化物或CO等
12. 以脂肪为呼吸底物氧化分解时呼吸商为 。小于1
13. 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彻底氧化分解时呼吸商为 。1
三、选择题
1.苹果贮藏久了,组织内部会发生:( )
A. 抗氰呼吸 B. 酒精发酵 C.糖酵解
2. 在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下,植物的细胞里葡萄糖降解主要是通过:( )
A. PPP B.EMP-TCA C.EMP
3.植物组织衰老时,戊糖磷酸途径在呼吸代谢途径中所占比例( )
A. 上升 A. 下降 C.维持一定水平
4.种子萌发时,种皮末破裂之前只进行( )
A. 有氧呼吸 B. 无氧呼吸 C.光呼吸
5.参与EMP各反应的酶都存在于:( )
A. 细胞膜上 B. 细胞质中 C.线粒体中
6.TCA各反应的全部酶都存在于( )
A. 细胞质 B. 液胞 C.线粒体
7.PPP中,各反应的全部酶都存在于( )
A. 细胞质 B. 线粒体 C.乙醛酸体
8.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直接氧化途径是( )
A. EMP B. PPP C.TCA
9.如果呼吸途径是通过EMP-TCA途径,那么C1/C6应为:( )
A. 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10.在植物体内多种氧化酶中,不含金属的氧化酶是(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 B.酚氧化酶 C.黄素氧化酶
11. 植物体内有多种末端氧化酶,其中最重要的末端氧化酶是:
(1)交替氧化酶;(2)细胞色素氧化酶;(3)多酚氧化酶;(4)抗坏血酸氧化酶
12. 莽草酸代谢途径的重要枢纽物质是:
(1)莽草酸;(2)分支酸(3)预苯酸
13. 植物的末端氧化酶中,对氰化物不敏感的是:
(1)交替氧化酶;(2)多酚氧化酶;(3)细胞色素氧化酶;(4)抗坏血酸氧化酶
14. 通过莽草酸代谢途径主要产生下列哪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1)萜类; (2)酚类;(3)含氮次级化合物
15. EMP中控制整个反应速度的两个关键酶(也称之为调节酶)是
A.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B. 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C.磷酸已糖异构酶和醛缩酶; D.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
16. DNP(2,4-二硝基酚)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电势差,这种物质称为:
A.激活剂;B. 偶联剂;C.解偶联剂;D. 抑制剂
1.苹果贮藏久了,组织内部会发生:( )
A. 抗氰呼吸 B. 酒精发酵 C.糖酵解
2. 在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下,植物的细胞里葡萄糖降解主要是通过:( )
A. PPP B.EMP-TCA C.EMP
3.植物组织衰老时,戊糖磷酸途径在呼吸代谢途径中所占比例( )
A. 上升 A. 下降 C.维持一定水平
4.种子萌发时,种皮末破裂之前只进行( )
A. 有氧呼吸 B. 无氧呼吸 C.光呼吸
5.参与EMP各反应的酶都存在于:( )
A. 细胞膜上 B. 细胞质中 C.线粒体中
6.TCA各反应的全部酶都存在于( )
A. 细胞质 B. 液胞 C.线粒体
7.PPP中,各反应的全部酶都存在于( )
A. 细胞质 B. 线粒体 C.乙醛酸体
8.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直接氧化途径是( )
A. EMP B. PPP C.TCA
9.如果呼吸途径是通过EMP-TCA途径,那么C1/C6应为:( )
A. 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10.在植物体内多种氧化酶中,不含金属的氧化酶是( )
A. 细胞色素氧化酶 B.酚氧化酶 C.黄素氧化酶
11. 植物体内有多种末端氧化酶,其中最重要的末端氧化酶是:
(1)交替氧化酶;(2)细胞色素氧化酶;(3)多酚氧化酶;(4)抗坏血酸氧化酶
12. 莽草酸代谢途径的重要枢纽物质是:
(1)莽草酸;(2)分支酸(3)预苯酸
13. 植物的末端氧化酶中,对氰化物不敏感的是:
(1)交替氧化酶;(2)多酚氧化酶;(3)细胞色素氧化酶;(4)抗坏血酸氧化酶
14. 通过莽草酸代谢途径主要产生下列哪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1)萜类; (2)酚类;(3)含氮次级化合物
15. EMP中控制整个反应速度的两个关键酶(也称之为调节酶)是
A.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B. 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C.磷酸已糖异构酶和醛缩酶; D.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
16. DNP(2,4-二硝基酚)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电势差,这种物质称为:
A.激活剂;B. 偶联剂;C.解偶联剂;D. 抑制剂
四、是非判断与改正
1.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的。( )
2.有氧呼吸中O2并不直接参加到TCA循环中去氧化底物,但TCA循环只有在有O2条件下进行。( )
3.在完整细胞中,酚与酚氧化酶处在不同细胞区域中。( )
4.提高环境中O2的含量,可以使EMP速度加快。( )
5.涝害淹死植株,是因为无氧呼吸进行过久,累积酒精,而引起中毒。( )
6.绿色植物光呼吸的底物与呼吸作用的底物是相同的。( )
7.淀粉种子安全含水量应在15%~16%以下。( )
8. 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加入到绿豆芽提取液中,大部分丙酮酸会转变为乙醇。
9. 当植物的块茎、果实、叶片等切伤后,伤口处常常很快变成褐色,这是由于酚氧化酶作用的结果。
五、问答题
1.呼吸作用多条路线论点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植物呼吸代谢多条路线论点是汤佩松先生提出来的,其内容是是:(1)呼吸化学途径多样性(EMP、PPP、TCA等);(2)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的多样性(电子传递主路,几条支路,如抗氰支路)。(3)末端氧化酶系统的多样性(细胞色素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和交替氧化酶)。这些多样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其要点是呼吸代谢(对生理功能)的控制和被控制(酶活牲)过程。而且认为该过程受到生长发育和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个论点,为呼吸代谢研究指出了努力方向。
2.PPP在植物呼吸代谢中具有什么生理意义?
戊糖磷酸途径中形成的NADPH是细胞内必需NADPH才能进行生物合成反应的主要来源,如脂肪合成。其中间产物核糖和磷酸又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植物感病时戊糖磷酸途径所占比例上升,因此,戊糖磷酸途径在植物呼吸代谢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戊糖磷酸途径中形成的NADPH是细胞内必需NADPH才能进行生物合成反应的主要来源,如脂肪合成。其中间产物核糖和磷酸又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植物感病时戊糖磷酸途径所占比例上升,因此,戊糖磷酸途径在植物呼吸代谢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3.呼吸作用糖的分解代谢途径有几种?在细胞的什么部位进行?
有EMP、TCA和PPP三种。EMP和PPP在细胞质中进行的。TCA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有EMP、TCA和PPP三种。EMP和PPP在细胞质中进行的。TCA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4.TCA的要点及生理意义如何?
(1)三羧酸循环是植物有氧呼吸的重要途径。
(2)三羧酸循环一系列的脱羧反应是呼吸作用释放CO2的来源。一个丙酮酸分子可以产生三个CO2分子,当外界CO2浓度增高时,脱羧反应减慢,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三羧酸循环释放的CO2是来自于水和被氧化的底物。
(3)在三羧酸循环中有5次脱氢,再经过一系列呼吸传递体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氧结合成水。因此,氢的氧化过程,实际是放能过程。
(4)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及其他物质的共同代谢过程,相互紧密相连。
(1)三羧酸循环是植物有氧呼吸的重要途径。
(2)三羧酸循环一系列的脱羧反应是呼吸作用释放CO2的来源。一个丙酮酸分子可以产生三个CO2分子,当外界CO2浓度增高时,脱羧反应减慢,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三羧酸循环释放的CO2是来自于水和被氧化的底物。
(3)在三羧酸循环中有5次脱氢,再经过一系列呼吸传递体的传递,释放出能量,最后与氧结合成水。因此,氢的氧化过程,实际是放能过程。
(4)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及其他物质的共同代谢过程,相互紧密相连。
5. 什么叫末端氧化酶?主要有哪几种?
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氧,并形成H2O或凡H202的氧化酶都称为末端氧化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抗氰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黄素氧化酶等,也有把过氧化氢物和过氧化物酶列入其中。
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氧,并形成H2O或凡H202的氧化酶都称为末端氧化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抗氰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黄素氧化酶等,也有把过氧化氢物和过氧化物酶列入其中。
6.抗氰呼吸有何特点?
已知抗氰呼吸电子传递的途径不通过细胞色素系统,而是由泛醌传递给一个受体(X),再由X直接传递给氧,这样就越过了磷酸化部位II、III,对氰化物不敏,,且P/O比为1或<1。因此,在进行抗氰呼吸时有大量热能释放。抗氰呼吸的强弱除了与植物种类有关外,也与发育状况、外界条件有关。且抗氰呼吸在正常途径受阻时得到加强,所以抗氰呼吸是一种与正常呼吸途径交替进行的适应性过程。
已知抗氰呼吸电子传递的途径不通过细胞色素系统,而是由泛醌传递给一个受体(X),再由X直接传递给氧,这样就越过了磷酸化部位II、III,对氰化物不敏,,且P/O比为1或<1。因此,在进行抗氰呼吸时有大量热能释放。抗氰呼吸的强弱除了与植物种类有关外,也与发育状况、外界条件有关。且抗氰呼吸在正常途径受阻时得到加强,所以抗氰呼吸是一种与正常呼吸途径交替进行的适应性过程。
7.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辩证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光合作用所需的ATP和NADP+与呼吸作用所需的ATP和NADP+是相同的。这两种物质在光合和呼吸中共用。 (2)光合作用的碳循环与呼吸作用的戊糖磷酸途径基本上是正反反应关系。二者之间有许多中间产物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3)光合释放的CO2可供呼吸利用,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力光合作用同化。
(1)光合作用所需的ATP和NADP+与呼吸作用所需的ATP和NADP+是相同的。这两种物质在光合和呼吸中共用。 (2)光合作用的碳循环与呼吸作用的戊糖磷酸途径基本上是正反反应关系。二者之间有许多中间产物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3)光合释放的CO2可供呼吸利用,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力光合作用同化。
8.长时间无氧呼吸植物为什么会死亡?
(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2)氧化1mol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少。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体内养分耗损过多。(3)没有丙酮酸的有氧分解过程,缺少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
(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2)氧化1mol葡萄糖产生的能量少。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要消耗更多的有机物,这样体内养分耗损过多。(3)没有丙酮酸的有氧分解过程,缺少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
9.植物组织受到损伤时呼吸速率为何加快?
原因有二:一是原来氧化酶与其底物在结构上是隔开的,损伤使原来的间隔破坏,酚类化合物迅速被氧化。二是损伤使某些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形成愈伤组织以修复伤处,这些生长旺盛的细胞当然比原来的休眠或成熟组织的呼吸速率要快得多。
原因有二:一是原来氧化酶与其底物在结构上是隔开的,损伤使原来的间隔破坏,酚类化合物迅速被氧化。二是损伤使某些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形成愈伤组织以修复伤处,这些生长旺盛的细胞当然比原来的休眠或成熟组织的呼吸速率要快得多。
10.低温导致烂秧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低温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呼吸“空转”,缺乏能量引起代谢紊乱的缘故。
是因为低温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呼吸“空转”,缺乏能量引起代谢紊乱的缘故。
11.早稻浸种催芽时用温水淋种和翻堆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就是控制温度和通气,使呼吸作用顺利进行。否则谷堆中部温度过高就会引起“烧芽”现象。
目的就是控制温度和通气,使呼吸作用顺利进行。否则谷堆中部温度过高就会引起“烧芽”现象。
12. 粮食贮藏时为什么要降低呼吸速率?
因为呼吸速率高会大量消耗有机物;呼吸放出的水分又会使粮堆湿度增大,粮食“出汗”,呼吸加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进呼吸增强,同时高温高湿微生物迅速繁殖,最后导致粮食变质。
因为呼吸速率高会大量消耗有机物;呼吸放出的水分又会使粮堆湿度增大,粮食“出汗”,呼吸加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进呼吸增强,同时高温高湿微生物迅速繁殖,最后导致粮食变质。
13. 用小篮子法测定萌发的大麦种子的呼吸强度时,常用Ba(OH)2吸收呼吸时所放出的CO2。实验中测得种子重3 g,反应进行了40分钟后,用0.1 mol/L的草酸滴定剩余的Ba(OH)2,用去草酸18 ml,空白滴定用去草酸20ml,计算该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强度。(CO2 的分子量为44,结果用mg CO2·g -1·h-1表示)
因为: Ba(OH)2 + CO2 BaCO3 + H2O
Ba(OH)2 + H2C2O4 BaC2O4 + H2O
以上反应均为等摩尔进行,所以种子的呼吸强度可计算如下:
(20-18)×10-3 ×0.1 × 44 × 103
3×(40÷60)
= 4.4 (mg CO2·g -1·h-1)
Ba(OH)2 + H2C2O4 BaC2O4 + H2O
以上反应均为等摩尔进行,所以种子的呼吸强度可计算如下:
(20-18)×10-3 ×0.1 × 44 × 103
3×(40÷60)
= 4.4 (mg CO2·g -1·h-1)
14. 概述植物呼吸作用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1)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速度较慢,而且逐步释放,适合于细胞利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掉,一部分以ATP等形式贮存着。以后当ATP等分解时,就把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植株生理活动的需要。
(2)呼吸过程为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a)
呼吸过程产生一系列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很不稳定,成为进一步合成植物体内各种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也就是在植物体内有机物转变中起着枢纽作用。
(1)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速度较慢,而且逐步释放,适合于细胞利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掉,一部分以ATP等形式贮存着。以后当ATP等分解时,就把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植株生理活动的需要。
(2)呼吸过程为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a)
呼吸过程产生一系列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很不稳定,成为进一步合成植物体内各种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也就是在植物体内有机物转变中起着枢纽作用。
第五、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及其运输和分配
一、名词解释
1.质外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胞间隙及导管等。
2.共质体: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3.胞间连丝:是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连丝微管,其两端与内质网相连接。
4.代谢源:指制造并输送有机物质到其他器官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叶片。
5.代谢库:指植物接纳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发育中的种子、果实等。
6.转移细胞: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其功能是进行短距离的溶质转移。这类细胞的细胞壁凹陷以增加其细胞质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移。
7.有机物的装卸:同化物质从筛管周围的源细胞进入筛管和筛管内的同化物质进入到库细胞的过程。已有实验证明,同化物质进入筛管和流出筛管是一个主动过程,故称装卸。
8.比集运量:指有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切面积的量。
9.韧皮部装载:是指光合产物从叶肉细胞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10. 韧皮部卸出:是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产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
1.质外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连续自由空间,包括细胞壁、胞间隙及导管等。
2.共质体:是通过胞间连丝把无数原生质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3.胞间连丝:是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连丝微管,其两端与内质网相连接。
4.代谢源:指制造并输送有机物质到其他器官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叶片。
5.代谢库:指植物接纳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发育中的种子、果实等。
6.转移细胞: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其功能是进行短距离的溶质转移。这类细胞的细胞壁凹陷以增加其细胞质膜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移。
7.有机物的装卸:同化物质从筛管周围的源细胞进入筛管和筛管内的同化物质进入到库细胞的过程。已有实验证明,同化物质进入筛管和流出筛管是一个主动过程,故称装卸。
8.比集运量:指有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切面积的量。
9.韧皮部装载:是指光合产物从叶肉细胞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10. 韧皮部卸出:是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产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
二、填空题
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长距离运输的部位是 ,运输的方向有 和 两种。
2. 筛管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 ,而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 。
3. 叶肉细胞中的糖分向韧皮部装入是 浓度梯度进行的。
4. 有机物在筛管中随液流的流动而流动,而这种液流流动的动力,则来自于输导系统两端的 。
5. 证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途径可采用 和 两种方法。研究有机物运输形式最巧妙的方法是 。
6. 无机磷含量对光合产物的运转有调节作用,源叶内无机磷含量高时,则促进光合初产物从 到 的输出,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
7. 就源库间关系看,当源大于库时,籽粒增重受 的限制,库大于源时,籽粒增重受 的影响。
8. 从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观点看,水稻的结实率主要取决于 ,而籽粒的饱满程度主要取决于 。
9. 酚类物质主要有: 、 、 等。
10. 含氮次级化合物主要有: 、 、 等。
11. 筛管运输同化产物的学说主要有: 、 和 。
12. 有机物分配受着 、 和 三因素的影响。
13. 植物的酚类化合物是通过多条途径合成的,其中以 和 主。在高等植物,大多数通过 途径合成酚类。
14. 植物的次级产物可分3类: 、 、 。
15. 有机氮化物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和 。
16. 证明有机物运输途径的方法有 、 。
17. 一般认为蔗糖是通过 而从质外体进人筛分子和伴胞复合体的。
18. 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主要是 。
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长距离运输的部位是 ,运输的方向有 和 两种。
2. 筛管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 ,而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 。
3. 叶肉细胞中的糖分向韧皮部装入是 浓度梯度进行的。
4. 有机物在筛管中随液流的流动而流动,而这种液流流动的动力,则来自于输导系统两端的 。
5. 证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途径可采用 和 两种方法。研究有机物运输形式最巧妙的方法是 。
6. 无机磷含量对光合产物的运转有调节作用,源叶内无机磷含量高时,则促进光合初产物从 到 的输出,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
7. 就源库间关系看,当源大于库时,籽粒增重受 的限制,库大于源时,籽粒增重受 的影响。
8. 从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观点看,水稻的结实率主要取决于 ,而籽粒的饱满程度主要取决于 。
9. 酚类物质主要有: 、 、 等。
10. 含氮次级化合物主要有: 、 、 等。
11. 筛管运输同化产物的学说主要有: 、 和 。
12. 有机物分配受着 、 和 三因素的影响。
13. 植物的酚类化合物是通过多条途径合成的,其中以 和 主。在高等植物,大多数通过 途径合成酚类。
14. 植物的次级产物可分3类: 、 、 。
15. 有机氮化物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和 。
16. 证明有机物运输途径的方法有 、 。
17. 一般认为蔗糖是通过 而从质外体进人筛分子和伴胞复合体的。
18. 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主要是 。
三、选择题
1.无数原生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依靠( )B
A.微纤丝 B.胞间连丝 C.微管
2.植物筛管汁液中占干重90%以上是( )C
A.蛋白质 B.脂肪 C.蔗糖
3.细胞间有机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是( )B
A.质外体运输 B.共质体运输 C.简单扩散
4.蔗糖转变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 )A
A.磷 B.铁 C.锌
5.无论是细胞质泵动学说还是收缩蛋白学说,都认为有机物运输需要:( )C
A.充足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消耗能量
6.禾谷类作物拔节期之前,下部叶子的同化物主要供应:( )C
A.幼叶 B.幼芽 C.根部
7.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是增加经济系数,增加经济系数的有效途径则是:( )A
A.适当地降低株高 B.减少氮肥 C.增施磷肥
8.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速率对光合作用的依赖是间接的,主要起控制作用的是:( )B
A.光照的强弱 B.叶内蔗糖浓度 C.温度的高低
9.IAA对有机物质的运输和分配有:( )B
A.抑制作用 B.促进作用 C.很小的作用
10.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速率一般是白天:( )A
A.快于晚上 B.慢于晚上 C.与晚上相当
11. 实验表明,韧皮部内部具有压力,这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了证据。3
(1)环剥; (2)蚜虫吻针; (3)伤流; (4)蒸腾水;
12.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转移与运输的方向是: 3
(1) 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移动,而不能相反;
(2) 既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移动,也能相反;
(3) 长距离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移,短距离运输也可逆浓度方向进行
13. 主要分布在导管和筛管的两端,它们的功能是将溶质从导管与筛管装载或卸出。其突出的特点是质膜内陷或折叠以增加其表面积。2 (1)通道细胞; (2)转移细胞; (3)保卫细胞; (4)靶细胞
14. 韧皮部里运输的有机物质主要是 2
(1)水;(2)糖类;(3)氨基酸和酰氨;(4)无机离子
15. P-蛋白存在于 中。 C
A. 导管; B. 管胞; C.筛管; D.伴胞
16. 春天树木发芽时,叶片展开前,茎杆内糖分运输的方向是: 。 B
A. 从形态学上端运向下端;B.从形态学下端运向上端 C. 既不上运也不下运; D.既上运也下运
1.无数原生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依靠( )B
A.微纤丝 B.胞间连丝 C.微管
2.植物筛管汁液中占干重90%以上是( )C
A.蛋白质 B.脂肪 C.蔗糖
3.细胞间有机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是( )B
A.质外体运输 B.共质体运输 C.简单扩散
4.蔗糖转变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 )A
A.磷 B.铁 C.锌
5.无论是细胞质泵动学说还是收缩蛋白学说,都认为有机物运输需要:( )C
A.充足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消耗能量
6.禾谷类作物拔节期之前,下部叶子的同化物主要供应:( )C
A.幼叶 B.幼芽 C.根部
7.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是增加经济系数,增加经济系数的有效途径则是:( )A
A.适当地降低株高 B.减少氮肥 C.增施磷肥
8.植物体内同化物运输速率对光合作用的依赖是间接的,主要起控制作用的是:( )B
A.光照的强弱 B.叶内蔗糖浓度 C.温度的高低
9.IAA对有机物质的运输和分配有:( )B
A.抑制作用 B.促进作用 C.很小的作用
10.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速率一般是白天:( )A
A.快于晚上 B.慢于晚上 C.与晚上相当
11. 实验表明,韧皮部内部具有压力,这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了证据。3
(1)环剥; (2)蚜虫吻针; (3)伤流; (4)蒸腾水;
12.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转移与运输的方向是: 3
(1) 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移动,而不能相反;
(2) 既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移动,也能相反;
(3) 长距离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移,短距离运输也可逆浓度方向进行
13. 主要分布在导管和筛管的两端,它们的功能是将溶质从导管与筛管装载或卸出。其突出的特点是质膜内陷或折叠以增加其表面积。2 (1)通道细胞; (2)转移细胞; (3)保卫细胞; (4)靶细胞
14. 韧皮部里运输的有机物质主要是 2
(1)水;(2)糖类;(3)氨基酸和酰氨;(4)无机离子
15. P-蛋白存在于 中。 C
A. 导管; B. 管胞; C.筛管; D.伴胞
16. 春天树木发芽时,叶片展开前,茎杆内糖分运输的方向是: 。 B
A. 从形态学上端运向下端;B.从形态学下端运向上端 C. 既不上运也不下运; D.既上运也下运
四、是非判断与改正
1.有机物运输是决定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
2.韧皮部中的物质不能同时向相反方向运输。( ) 可以同时
3.从叶肉细胞把同化物装载到韧皮部的细胞是消耗代谢能的。( )
4.筛管中液流流动是由于输导系统两端的衬质势差而引起的。( ) 压力势差
5.随着作物生育时期的不同,源与库的地位也将因时而异。( )
6. 次级产物贮存在液泡或细胞壁中,是代谢的最终产物,除了极少数之外,大部分还可以参加代谢活动×
7. 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等,常能决定花、叶和果实的颜色,它们是萜类衍生物。√
五、问答题
1.同化物是如何装入与卸出筛管的?
同化物向韧皮部的装载是一种分泌过程,由于筛管膜内外,存在电化学势差,膜外的质子浓度高,膜外的H+会向膜内转移,蔗糖在膜上蔗糖载体作用下,将伴随H+一同进入膜内,进入筛管。同合物的却出过程,即由筛管将蔗糖卸入到消耗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蔗糖先卸入自由空间,被细胞壁束缚的蔗糖酶分解后,穿过质膜进入细胞质,重新合成蔗糖,再转入液泡中。另一种方式是蔗糖进入自由空间,不被水解,直接进入消耗细胞,被胚乳吸收。
2.蔗糖是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主要形式,缘由何在?
(1)蔗糖有很高的水溶性,有利于在筛管中运输。(2)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适于从源运输到库。(3)蔗糖具有很高的运输速率,可达 100cm /h。
(1)蔗糖有很高的水溶性,有利于在筛管中运输。(2)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适于从源运输到库。(3)蔗糖具有很高的运输速率,可达 100cm /h。
3.温度对有机物运输有什么影响?
温度太高,呼吸增强,消耗一定量的有机物,同时原生质的酶开始钝化或受破坏,所以运输速度降低。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影响运输过程所必需的能量供应,导致运输变慢。
温度太高,呼吸增强,消耗一定量的有机物,同时原生质的酶开始钝化或受破坏,所以运输速度降低。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影响运输过程所必需的能量供应,导致运输变慢。
4.硼为什么能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
因为硼能与糖结合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是极性分子,有利于通过质膜以促进糖的运输。
因为硼能与糖结合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是极性分子,有利于通过质膜以促进糖的运输。
5.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规律如何?
有机物的运输分配是受着供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运输能力三个因素影响的。(1)供应能力:指该器官或部位的同化产物能否输出以及输出多少的能力,也就是“代谢源”把光合产物向外“推”送力的大小。(2)竞争能力,指各器官对同化产物需要程度的大小。也就是“代谢库”对同化物的“拉力”大小。(3)运输能力,包括输出和输入部分之间输导系统联系、畅通程度和距离远近。在三种能力中,竞争能力是主要的。
有机物的运输分配是受着供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运输能力三个因素影响的。(1)供应能力:指该器官或部位的同化产物能否输出以及输出多少的能力,也就是“代谢源”把光合产物向外“推”送力的大小。(2)竞争能力,指各器官对同化产物需要程度的大小。也就是“代谢库”对同化物的“拉力”大小。(3)运输能力,包括输出和输入部分之间输导系统联系、畅通程度和距离远近。在三种能力中,竞争能力是主要的。
6.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分配的特点如何?
(1)光合产物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如孕穗期至抽穗期,分配中心为穗及茎。(2)以不同叶位的叶片来说,其光合产物分配有“就近运输”的特点。(3)还有同侧运输的特点。(4)光合产物还具有可再分配利用的特点。
(1)光合产物优先供应生长中心,如孕穗期至抽穗期,分配中心为穗及茎。(2)以不同叶位的叶片来说,其光合产物分配有“就近运输”的特点。(3)还有同侧运输的特点。(4)光合产物还具有可再分配利用的特点。
7.简述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源是制造同化物的器官,库是接纳同化物的部位,源与库共存于同一植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作物要高产,需要库源相互适应,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库大会促源,源大会促库,库小会抑制源,源小库就不能大,高产就困难。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1)源限制型;(2)库限制型;(3)源库互补型,源库协同调节。增源与增库均能达到增产目的。
源是制造同化物的器官,库是接纳同化物的部位,源与库共存于同一植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作物要高产,需要库源相互适应,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库大会促源,源大会促库,库小会抑制源,源小库就不能大,高产就困难。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1)源限制型;(2)库限制型;(3)源库互补型,源库协同调节。增源与增库均能达到增产目的。
8.何谓压力流动假说?实验依据是什么?该学说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由德国人明希提出来的(30年代),这个假说的基本点是:有机物质在筛管内的流动是由于筛管的两端(即供应端和接纳端)之间所存在的压力势差推动的。压力势在筛管内是可以传导的,因而就产生了一个流体静压力,这种压力推动筛管的溶液向输出端流动。
实验证据是:(1)溢泌现象,表示有正压力存在;(2)筛管接近源库的两端存在浓度梯度差。(3)植物生长素的运输只能随筛管内物质集体流动;(4)用蚜虫吻刺法直接测定筛管中液流速度,约为 100cm /h。
不足之处:(1)无法解释筛管细胞内可同时进行双向运输;(2)物质集体快速流动所需的压力势差,远远大于筛管两端由有机物浓度差所引起的压力势差。
由德国人明希提出来的(30年代),这个假说的基本点是:有机物质在筛管内的流动是由于筛管的两端(即供应端和接纳端)之间所存在的压力势差推动的。压力势在筛管内是可以传导的,因而就产生了一个流体静压力,这种压力推动筛管的溶液向输出端流动。
实验证据是:(1)溢泌现象,表示有正压力存在;(2)筛管接近源库的两端存在浓度梯度差。(3)植物生长素的运输只能随筛管内物质集体流动;(4)用蚜虫吻刺法直接测定筛管中液流速度,约为 100cm /h。
不足之处:(1)无法解释筛管细胞内可同时进行双向运输;(2)物质集体快速流动所需的压力势差,远远大于筛管两端由有机物浓度差所引起的压力势差。
9. 简单描述源叶同化产物在植物体内形成后的去向
根据使用情况,源叶同化产物的命运有3种:l)合成贮藏化合物。淀粉是主要贮藏物,大多数植物属于此类型。2)代谢利用。同化产物通过呼吸,为细胞生长提供能量或为细胞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碳架。3)形成运输化合物。同化产物掺入到运输糖,以便输送到各种库组织。有一部分运输糖也能暂时贮藏在液泡。大多数植物的运输糖是极为短暂的,它在蔗糖合成的短时变化中起缓冲作用。
根据使用情况,源叶同化产物的命运有3种:l)合成贮藏化合物。淀粉是主要贮藏物,大多数植物属于此类型。2)代谢利用。同化产物通过呼吸,为细胞生长提供能量或为细胞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碳架。3)形成运输化合物。同化产物掺入到运输糖,以便输送到各种库组织。有一部分运输糖也能暂时贮藏在液泡。大多数植物的运输糖是极为短暂的,它在蔗糖合成的短时变化中起缓冲作用。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64空)
1.自由水、束缚水
2.凝胶、溶胶
3.导管、管胞;内皮层、叶肉细胞
4.500克水/每克干物质、2克/每公斤水
5.乙细胞、甲细胞、–6、–5
6.(1)ψm;(2)ψm;(3)ψπ + ψp;(4)ψπ + ψp +ψm;(5)ψπ + ψp
7.(1)< ;(2)>; (3)=; (4)>;
8.水分状况、叶片温度、光照、CO2浓度
9.渗透性吸水、吸涨吸水、代谢性吸水
10.蒸腾作用、吐水
11.主动吸水、被动吸水
12.根压、蒸腾拉力
13.吐水、伤流
14.角质蒸腾、气孔蒸腾
15.水分、光、温度、CO2
16.大
17.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渗透势、水势、气孔阻力或开度
18.淀粉—糖转化学说、无机离子吸收学说、苹果酸生成学说
19.根压、蒸腾拉力
20.开放、开放
21.2,500
22.0.26MPa,0
23.-0.19Mpa,0
24.根压,蒸腾拉力
1.自由水、束缚水
2.凝胶、溶胶
3.导管、管胞;内皮层、叶肉细胞
4.500克水/每克干物质、2克/每公斤水
5.乙细胞、甲细胞、–6、–5
6.(1)ψm;(2)ψm;(3)ψπ + ψp;(4)ψπ + ψp +ψm;(5)ψπ + ψp
7.(1)< ;(2)>; (3)=; (4)>;
8.水分状况、叶片温度、光照、CO2浓度
9.渗透性吸水、吸涨吸水、代谢性吸水
10.蒸腾作用、吐水
11.主动吸水、被动吸水
12.根压、蒸腾拉力
13.吐水、伤流
14.角质蒸腾、气孔蒸腾
15.水分、光、温度、CO2
16.大
17.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渗透势、水势、气孔阻力或开度
18.淀粉—糖转化学说、无机离子吸收学说、苹果酸生成学说
19.根压、蒸腾拉力
20.开放、开放
21.2,500
22.0.26MPa,0
23.-0.19Mpa,0
24.根压,蒸腾拉力
六、选择题
1-5BBBAC,6-10ABBBC,11-15BB(BC)CC,16-20A2342,21-24(BC)(AC)(BCD)(AD)
1-5BBBAC,6-10ABBBC,11-15BB(BC)CC,16-20A2342,21-24(BC)(AC)(BCD)(AD)
七、判断题
1 不一定 2 3 4 成熟细胞,衬质势变化很小 5 不一定
6 有关 7 不一定 8 变小 9 变大 10变小
11 12 每偏摩尔体积水的 13 不需 14 低于 15
16 17 与小孔的边缘(周长)成正比 18 蒸腾减弱
19 促进气孔张开 促进气孔迅速关闭
20 水势下降 21 有关 22 23×不一定
1 不一定 2 3 4 成熟细胞,衬质势变化很小 5 不一定
6 有关 7 不一定 8 变小 9 变大 10变小
11 12 每偏摩尔体积水的 13 不需 14 低于 15
16 17 与小孔的边缘(周长)成正比 18 蒸腾减弱
19 促进气孔张开 促进气孔迅速关闭
20 水势下降 21 有关 22 23×不一定
第二章 植物矿质营养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16、9、7
2.水培
3.载体学说 质子泵学说
4.Zn
5.老、嫩
6.通过土壤溶液得到、直接交换得到
7.酸、碱、中
8.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
9.温度、通气状况、溶液浓度、氢离子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10.叶片、气孔和角质层
11.磷、氮
12.磷、钾、氮
13. 饱和效应、离子竞争
14. 快,还原力,磷酸丙糖
20.木质部,韧皮部,韧皮部,胞间连丝
21.C、H、O、N、P、K、Ca、Mg、S、Si
22.Cl、Fe、Mn、B、Na、Zn、Cu、Ni、Mo(5个以上)。
23.N、P,K、Mg、Zn(任意四个)。
24.Ca、B、Cu、Mn、Fe、S(任意四个)。
二、选择题
1-5CCBCB,6-19CBCBD,11-14CBAA
三、是非判断与改正
1. 不一定
2. 有益(有利)
3. 老叶、嫩叶
6. 对养分缺乏最易受害
7. 不都是由于
8. 不参与
9. 不相同
10.
11. 有影响
12.
13.× 根毛区
14.×NH4N O3属于生理中性盐,(NH4)2SO4属于生理酸性盐。
1-5CCBCB,6-19CBCBD,11-14CBAA
三、是非判断与改正
1. 不一定
2. 有益(有利)
3. 老叶、嫩叶
6. 对养分缺乏最易受害
7. 不都是由于
8. 不参与
9. 不相同
10.
11. 有影响
12.
13.× 根毛区
14.×NH4N O3属于生理中性盐,(NH4)2SO4属于生理酸性盐。
第三章光合作用
六、填空题
1.水被氧化为分子态氧、CO2被还原到糖的水平、发生光能的吸收、转化与贮藏
2.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细菌叶绿素
3.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叶绿素a
4.3:1,3:1,4:1,2:1
5.δ-氨基酮戊酸,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酸酯
6.长波光,短波光
7.光反应,碳反应,基粒类囊体膜(光合膜),叶绿体间质
8.类囊体膜,基质,细胞质
9.PC 特殊状态的chla ,OEC的酪氨酸残基,Pheo
10.H2O NADP+
11.环式光合磷酸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
12.1,12,18
13.核酮糖 —1,5 — 二磷酸羧化酶,3 —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果糖 — 1,6 — 二磷酸磷酸酶,景天庚酮糖 — 1,7 — 二磷酸酶,核酮糖 — 5 — 磷酸激酶
14.叶绿体,细胞质
15.核酮糖1,5一二磷酸(RuBP) 3-磷酸甘油酸(PGA)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
16.烯醇式磷酸丙酮酸(PEP),草酰乙酸,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
17.PEP,CO2,OAA,RuBP,CO2 ,PGA
18.类囊体膜,细胞质,鞘细胞叶绿体
19.乙醇酸,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
20.低,高
21.希尔(Hill)
22.氯 锰
23.红光区 紫光区 蓝光区
24.ATP NADPH 25 低 26水稻、棉花、小麦, 甘蔗、玉米、高梁
27 高 28 细胞基质 29 叶绿体 30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
31 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 32 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1.水被氧化为分子态氧、CO2被还原到糖的水平、发生光能的吸收、转化与贮藏
2.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细菌叶绿素
3.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叶绿素a
4.3:1,3:1,4:1,2:1
5.δ-氨基酮戊酸,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酸酯
6.长波光,短波光
7.光反应,碳反应,基粒类囊体膜(光合膜),叶绿体间质
8.类囊体膜,基质,细胞质
9.PC 特殊状态的chla ,OEC的酪氨酸残基,Pheo
10.H2O NADP+
11.环式光合磷酸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
12.1,12,18
13.核酮糖 —1,5 — 二磷酸羧化酶,3 —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果糖 — 1,6 — 二磷酸磷酸酶,景天庚酮糖 — 1,7 — 二磷酸酶,核酮糖 — 5 — 磷酸激酶
14.叶绿体,细胞质
15.核酮糖1,5一二磷酸(RuBP) 3-磷酸甘油酸(PGA)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
16.烯醇式磷酸丙酮酸(PEP),草酰乙酸,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
17.PEP,CO2,OAA,RuBP,CO2 ,PGA
18.类囊体膜,细胞质,鞘细胞叶绿体
19.乙醇酸,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
20.低,高
21.希尔(Hill)
22.氯 锰
23.红光区 紫光区 蓝光区
24.ATP NADPH 25 低 26水稻、棉花、小麦, 甘蔗、玉米、高梁
27 高 28 细胞基质 29 叶绿体 30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
31 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 32 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七、选择题
B B C C A A A C B B A C C B、C A
A B C B 2 1 D A B D A A、B、C
B B C C A A A C B B A C C B、C A
A B C B 2 1 D A B D A A、B、C
八、判断题
1-5
6-10 绿色,红色 防护光照
11-15 基粒之中 受体是NADP+,…供体为水 水的光解和放氧
16-20 植物绿色细胞 比C3植物低 C3植物和C4植物 √
21-23 ××√
1-5
6-10 绿色,红色 防护光照
11-15 基粒之中 受体是NADP+,…供体为水 水的光解和放氧
16-20 植物绿色细胞 比C3植物低 C3植物和C4植物 √
21-23 ××√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