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动物生理学课件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物质,如O2、CO2等气体分子,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作跨膜运动或转运时不依赖细胞膜上的功能蛋白,直接通过脂质双分子层扩散的过程。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甚小的 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Na+、K+、Ca2+等无机离子)在细胞膜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高电位)一侧 向低浓度(低电位)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易化扩散至少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蛋白质载体为中介(Carrier medialed)的易化扩散(图);另一种是以离子通道(ion channel)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或将带电离子逆着电剃度转入膜的另一侧。在细胞膜的主动转运中研究得最充分的是对Na+和K+的主动转运过程。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它可被Na+、K+和Mg2+等离子所激活,通过分解ATP为物质主动转运提供能量(图)。
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它可被Na+、K+和Mg2+等离子所激活,通过分解ATP为物质主动转运提供能量(图)。
出胞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
受体(receptor):一般指位于细胞膜上的能够特异性与外来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并介导细胞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
在电生理学上兴奋又叫动作电位(AP);根据刺激是否引起AP将刺激分为: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
血液组成(略)
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血量叫循环血量。在肝脏、脾脏和肺脏的血窦中暂时停留而未加入循环的血量叫储备血量。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可以相互转化。
血细胞在血浆中以悬浮态存在不易下沉的特性叫悬浮稳定性
抗凝血红细胞在单位时间下降的距离叫血沉。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大小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渗透脆性与溶血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容易发生溶血的现象叫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受到一定的理化等因素影响发生破裂、血红蛋白释放的现象叫溶血。
抗凝血红细胞在单位时间下降的距离叫血沉。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大小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渗透脆性与溶血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容易发生溶血的现象叫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受到一定的理化等因素影响发生破裂、血红蛋白释放的现象叫溶血。
红细胞的功能 1(1)血红蛋白与气体运输 (2)血红蛋白与血液酸碱平衡的维持
红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生成
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维生素B12 、叶酸和铜离子。
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维生素B12 、叶酸和铜离子。
白细胞分类和数量(略)
白细胞的功能 (1)免疫作用。(2)1.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借助变形运动和趋化性抵达机体炎性部位,吞噬细菌和异物,还能吞噬循环系统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借助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性过程(吞噬或破坏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此外参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借助释放组胺、肝素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促进小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其它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参与机体速发性变态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借助变性运动和吞噬作用清除机体衰老坏死的组织碎片或病菌。
5.淋巴细胞的功能:主要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B细胞:依赖于骨髓或法氏囊发育的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功能
6.天然杀伤细胞的功能(Natural killer cell,NK 细胞)具有天然杀伤功能和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借助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性过程(吞噬或破坏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此外参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借助释放组胺、肝素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促进小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其它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参与机体速发性变态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借助变性运动和吞噬作用清除机体衰老坏死的组织碎片或病菌。
5.淋巴细胞的功能:主要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B细胞:依赖于骨髓或法氏囊发育的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功能
6.天然杀伤细胞的功能(Natural killer cell,NK 细胞)具有天然杀伤功能和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止血和促进血凝的作用 (2)血小板还参与纤维蛋白溶解、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作用
血凝(blood coagulation):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化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凝是一个连续的生化过程,有多种物质参与了血液凝固,这些参与血凝的化学物质叫凝血因子
血凝是一个连续的生化过程,有多种物质参与了血液凝固,这些参与血凝的化学物质叫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抗凝系统指血浆中抗凝物质的总称。
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Ⅲ、肝素、蛋白质C
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Ⅲ、肝素、蛋白质C
纤溶的生理意义
1. 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2. 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1. 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2. 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抗凝和促凝的措施
1. 机械因素(与粗糙面接触)2. 温度因素 3. 化学因素(柠檬酸钠、草酸盐)4. 生物学因素(Ca2+、维生素K、 肝素(图) 、双香豆素等)
1. 机械因素(与粗糙面接触)2. 温度因素 3. 化学因素(柠檬酸钠、草酸盐)4. 生物学因素(Ca2+、维生素K、 肝素(图) 、双香豆素等)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动周期 0.8 秒
心房收缩 0.1 s ; 舒张0.7 s,心室 收缩 0.3 s ;舒张 0.5 s
全心舒张期
心房收缩 0.1 s ; 舒张0.7 s,心室 收缩 0.3 s ;舒张 0.5 s
全心舒张期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收缩是交替的;
2.两侧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几乎同步的;3.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
缩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 缩短的比例大。
1.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收缩是交替的;
2.两侧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几乎同步的;3.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收
缩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 缩短的比例大。
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1.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2. 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3. 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始收缩
1. 心室收缩期
(1) 等容收缩期:半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容积不变。
(2) 快速射血期:左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室内压继续上升到峰值
(3)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和主动脉压由峰值逐步下降。
(一)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1.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2. 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3. 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始收缩
1. 心室收缩期
(1) 等容收缩期:半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容积不变。
(2) 快速射血期:左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室内压继续上升到峰值
(3)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和主动脉压由峰值逐步下降。
心脏瓣膜的活动
1.瓣膜的开启:房室瓣,半月瓣。
2.功能:保持血液的定向流动;瓣膜打开时保证血液流动畅通无阻;瓣膜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并保证室内压迅速升高。
3.瓣膜病:瓣膜狭窄,闭锁不全等。
1.瓣膜的开启:房室瓣,半月瓣。
2.功能:保持血液的定向流动;瓣膜打开时保证血液流动畅通无阻;瓣膜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并保证室内压迅速升高。
3.瓣膜病:瓣膜狭窄,闭锁不全等。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比较(略)
心肌的收缩能力
心肌的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多种体液因素(儿茶酚胺)
兴奋时胞浆Ca2+ 浓度
ATP酶的活性
心肌的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多种体液因素(儿茶酚胺)
兴奋时胞浆Ca2+ 浓度
ATP酶的活性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机械特性
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兴奋性 自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机械特性
心肌细胞的类型
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
除极过程(0期)
膜去极化,Ap上升支
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静息期(4期)——膜电位稳定于Rp
内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或负离子
由膜内向膜外流动,造成膜除极。
外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或负离子
由膜外向膜内流动,导致膜复极或超极化
除极过程(0期)
膜去极化,Ap上升支
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静息期(4期)——膜电位稳定于Rp
内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或负离子
由膜内向膜外流动,造成膜除极。
外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或负离子
由膜外向膜内流动,导致膜复极或超极化
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Ik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
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Ik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
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可用刺激阈值作为衡量指标。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1.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之后受到一次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
2.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2.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呼吸过程的三环节:
1)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组织呼吸)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呼吸肌、胸膜腔、肺泡和胸廓
肺通气的功能结构
(一)呼吸道和肺
1、呼吸道
2、呼吸道平滑肌受交感神
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3、解剖无效腔
4、肺泡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A、作用于肺,牵张其扩张。
B、作用于胸腔内壁薄而扩张性大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
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的性质
(1)分子量 (2)气体的温度
(3)溶解系数:
2、气体的分压差
(1)肺泡通气量 (2)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3)化学反应速度
3、肺的特性
(1)呼吸膜面积 (2)扩散距离
(3)扩散介质的粘滞度
故: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氧解离曲线
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解离曲线的形态特征
A、上段: 相当于PO2在60-100mmHg,曲线较平坦。
生理意义:只要吸入气或肺泡气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
度仍能保持在90%之上。
B、下段:相当于PO2在60mmHg以下的部分,曲线较陡。
生理意义:PO2在此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
因而释放大量的O2,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1)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组织呼吸)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呼吸肌、胸膜腔、肺泡和胸廓
肺通气的功能结构
(一)呼吸道和肺
1、呼吸道
2、呼吸道平滑肌受交感神
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3、解剖无效腔
4、肺泡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A、作用于肺,牵张其扩张。
B、作用于胸腔内壁薄而扩张性大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
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的性质
(1)分子量 (2)气体的温度
(3)溶解系数:
2、气体的分压差
(1)肺泡通气量 (2)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3)化学反应速度
3、肺的特性
(1)呼吸膜面积 (2)扩散距离
(3)扩散介质的粘滞度
故: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氧解离曲线
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解离曲线的形态特征
A、上段: 相当于PO2在60-100mmHg,曲线较平坦。
生理意义:只要吸入气或肺泡气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
度仍能保持在90%之上。
B、下段:相当于PO2在60mmHg以下的部分,曲线较陡。
生理意义:PO2在此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
因而释放大量的O2,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这一现象称霍尔登效应
肺牵张反射
包括:
1、肺扩张反射:是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
2、肺萎陷反射:是肺萎陷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1)机制:
吸气 肺扩张 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
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延髓吸气神经元抑制
脊髓前角吸气肌运动神经元抑制 脊神经传出冲动
减少 吸气肌舒张 吸气停止,转入呼气
2)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过深,防止肺通气过度
3)特点:
肺牵张反射
包括:
1、肺扩张反射:是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
2、肺萎陷反射:是肺萎陷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1)机制:
吸气 肺扩张 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
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延髓吸气神经元抑制
脊髓前角吸气肌运动神经元抑制 脊神经传出冲动
减少 吸气肌舒张 吸气停止,转入呼气
2)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过深,防止肺通气过度
3)特点:
胞内消化
消化 机械性消化
胞外消化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
接触性消化(膜消化)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
的过程。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
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
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
消化 机械性消化
胞外消化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
接触性消化(膜消化)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
的过程。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
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
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
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细胞类型:开放型细胞;闭和型细胞。
2、分泌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
1、细胞类型:开放型细胞;闭和型细胞。
2、分泌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
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胃液的分泌:H+是壁细胞主动分泌,由质子泵实现
胃蠕动:生理意义: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由胃进入十二
指肠。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1、无机成分:水、钠、钾、钙、碳酸氢盐
2、有机成分: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 粘蛋白。
(二)胆汁的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做为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使脂肪裂解为
脂肪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做为运载工具(胆盐参与形成混合微胶粒),转运脂肪
的分解产物。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3、中和胃酸;胆盐的吸收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指肠。
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1、无机成分:水、钠、钾、钙、碳酸氢盐
2、有机成分: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 粘蛋白。
(二)胆汁的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做为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使脂肪裂解为
脂肪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做为运载工具(胆盐参与形成混合微胶粒),转运脂肪
的分解产物。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
3、中和胃酸;胆盐的吸收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能量代谢概念
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中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
热价——1g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与消耗的氧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PRQ)——能源物质除去蛋白质外的呼吸商。
恒温的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排泄:生理学上将机体产生的代谢终产物经血液转运到特殊器官并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中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
热价——1g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与消耗的氧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PRQ)——能源物质除去蛋白质外的呼吸商。
恒温的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排泄:生理学上将机体产生的代谢终产物经血液转运到特殊器官并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排泄的途径:1.呼吸;
2.消化器官;
3.皮肤;
4.肾脏(排泄量大,
种类多,
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影响滤过作用的主要因素
1.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 正相关。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正相关。
3.肾血流量的改变 肾血流量增大时,有效率过压和滤过面积均增大,从而增大滤过率。
•尿浓缩: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这种生尿过程叫尿的浓缩。肾脏髓质部
•
•尿稀释:尿的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这种生尿过程叫尿的浓缩。髓攀升支粗段
(一)尿浓缩与稀释的意义:肾脏通过对尿的浓缩或稀释,实现调节血浆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作用,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和血压的恒定。
兴奋传导的一般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胶质细胞
位于神经元之间,数量巨大,其作用主要有: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绝缘和屏障作用,
(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5)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如及时摄取K+,
(6)摄取与分泌神经递质
突触(synapse):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稍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的特殊接触部位。
接突触可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分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和轴轴突触等。还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2.消化器官;
3.皮肤;
4.肾脏(排泄量大,
种类多,
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影响滤过作用的主要因素
1.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 正相关。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正相关。
3.肾血流量的改变 肾血流量增大时,有效率过压和滤过面积均增大,从而增大滤过率。
•尿浓缩: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这种生尿过程叫尿的浓缩。肾脏髓质部
•
•尿稀释:尿的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这种生尿过程叫尿的浓缩。髓攀升支粗段
(一)尿浓缩与稀释的意义:肾脏通过对尿的浓缩或稀释,实现调节血浆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作用,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和血压的恒定。
兴奋传导的一般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胶质细胞
位于神经元之间,数量巨大,其作用主要有: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绝缘和屏障作用,
(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5)维持神经元正常功能,如及时摄取K+,
(6)摄取与分泌神经递质
突触(synapse):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稍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的特殊接触部位。
接突触可根据接触部位的不同分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和轴轴突触等。还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接头(junction) :把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的特殊接触部位叫接头。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指突触后膜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兴奋性下降,对突触传递造成的抑制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突触延隔,
(3)总和作用,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改变敏感和易疲劳。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指突触后膜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兴奋性下降,对突触传递造成的抑制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突触延隔,
(3)总和作用,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改变敏感和易疲劳。
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能量首先转化为感受器电位,进而转变成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换能作用。
肢体皮肤受刺激后,被刺激侧肢体发生屈曲,称为屈反射。
引起屈反射的刺激强度加大后,可能引起对侧肢体伸直,称为交叉伸肌反射。
在中脑四叠体的前后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头尾昂起,四肢挺硬等一系列角弓反张的现象叫去大脑僵直
肢体皮肤受刺激后,被刺激侧肢体发生屈曲,称为屈反射。
引起屈反射的刺激强度加大后,可能引起对侧肢体伸直,称为交叉伸肌反射。
在中脑四叠体的前后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头尾昂起,四肢挺硬等一系列角弓反张的现象叫去大脑僵直
小脑的生理功能:
1.维持躯体平衡,主要由前庭小脑完成
2.调节肌紧张,主要由脊髓小脑完成
3.协调随意运动及参与运动编程,主要由皮层小脑后叶完成
1.维持躯体平衡,主要由前庭小脑完成
2.调节肌紧张,主要由脊髓小脑完成
3.协调随意运动及参与运动编程,主要由皮层小脑后叶完成
肌肉收缩的蛋白质:
粗肌丝 肌球蛋白(肌凝蛋白)
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粗肌丝 肌球蛋白(肌凝蛋白)
细肌丝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构成细肌丝的三种蛋白:肌动蛋白(肌纤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
肌丝滑行学说(sliding filament theory of muscle contraction):肌纤维的收缩不是肌纤维本身发生卷曲所致,而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中间滑行的结果。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在第一个收缩未结束时,发生第二次收缩,这种收缩形式叫强直收缩: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耦联因子为钙
耦联结构是三联管
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张力的变化将肌肉的收缩又分为: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肌丝滑行学说(sliding filament theory of muscle contraction):肌纤维的收缩不是肌纤维本身发生卷曲所致,而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中间滑行的结果。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在第一个收缩未结束时,发生第二次收缩,这种收缩形式叫强直收缩: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耦联因子为钙
耦联结构是三联管
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张力的变化将肌肉的收缩又分为: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和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机体的腺体按其不同组织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凡分泌物从腺体经导管流至皮肤表面或某些体腔中的这类腺体称为有管腺或外分泌腺,如汗腺和各种消化腺等;凡没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由腺细胞经出胞作用直接透入血液(组织液)或淋巴,从而传布至局部或全身的这种腺体,称为无管腺或内分泌腺。
经典激素的概念:激素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类物质随血液循环于全身,并诱导靶器官或靶细胞产生特殊的生理效应。
激素分泌的方式(图)
(1)远距分泌(telecrine):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2)旁分泌(paracrine):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发挥调节。
(3)自分泌(autocrine):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4)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体内某些神经细胞,除具有一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等)外,还兼有分泌激素的特征,即它们能够把神经冲动转变为由激素中介的化学信息,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亦简称神经分泌。
(1)远距分泌(telecrine):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2)旁分泌(paracrine):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发挥调节。
(3)自分泌(autocrine):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4)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体内某些神经细胞,除具有一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等)外,还兼有分泌激素的特征,即它们能够把神经冲动转变为由激素中介的化学信息,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亦简称神经分泌。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激素具有信使作用和调节作用
(2)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和颉抗作用
(3)激素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
(4)允许作用
激素作用的机理 激素 + 细胞膜上受体→细胞内出现第二信使→细胞发生生 理功能变化
(1)激素具有信使作用和调节作用
(2)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和颉抗作用
(3)激素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
(4)允许作用
激素作用的机理 激素 + 细胞膜上受体→细胞内出现第二信使→细胞发生生 理功能变化
1、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一个整体。神经垂体
仅仅是贮存和释放下丘脑所分泌的激素的地
方。
1、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
(1)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VP)或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2)催产素(oxytocin,OXT)
2、神经垂体机能的调节
(1)升压素释放的调节(2)催产素释放的调节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一个整体。神经垂体
仅仅是贮存和释放下丘脑所分泌的激素的地
方。
1、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
(1)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VP)或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2)催产素(oxytocin,OXT)
2、神经垂体机能的调节
(1)升压素释放的调节(2)催产素释放的调节
腺垂体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调节性多肽对腺垂体的调节作用
(2)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3)神经系统对腺垂体的调控作用
(1)下丘脑调节性多肽对腺垂体的调节作用
(2)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3)神经系统对腺垂体的调控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一)对代谢的作用 1.产热效应 2.对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影响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一)对代谢的作用 1.产热效应 2.对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影响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醛固酮(aldosterone)及其作用
促进肾小管钠的主动重吸收,抑制钾和氢离子的主动重吸收。(排钠保钾)
促进肾小管钠的主动重吸收,抑制钾和氢离子的主动重吸收。(排钠保钾)
胰岛素(insulin)的生理作用
对糖代谢的作用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血糖的调节作用:高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主)
胰高血糖素(glucagon)的生理作用
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胰岛素和生长抑素分泌。
对糖代谢的作用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 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血糖的调节作用:高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主)
胰高血糖素(glucagon)的生理作用
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胰岛素和生长抑素分泌。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