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古代文学总复习

来源: 2017-06-01 22:15
 古代文学总复习
————————————————————————————————————
篇目介绍
————————————————————————————————————
重点考察
《蒹葭》 《秋水》 《上山采蘼芜》 《项羽本纪》 《短歌行》 《白马篇》 《归田园居》 《山居秋暝》 《蜀道难》 《新婚别》 《张中丞传后叙》 《长恨歌》 《无题》 《浪淘沙》 《前赤壁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声声慢》 《水龙吟》 《西厢记》
一般了解
《采薇》 《有所思》 《使至塞上》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阁夜》 《送李愿归盘谷序》 《过华清宫》 《金铜仙人辞汉歌》 《八声甘州》 《祭石曼卿文》 《戏答元珍》 《九月十六日夜》 《聊斋》 《红楼梦》等
TIPS:
1.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复习时将自己的心得,或是资料上缺少的部分,自己补充在资料旁边,以形成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复习资料。
2.某些较短的诗歌篇目,以及课文上可以直接用来复习的名篇赏析,我都一一附在文中,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减少麻烦,特别是复习后期,可以脱离书本,只拿资料进行复习。
————————————————————————————————————
名词解释
————————————————————————————————————
1 《诗经》 (考察篇目《蒹葭》,《采薇》)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总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四行为主,隔行用韵。
2 风雅颂(04)
风:是各诸侯国采集而成,大多是风土歌谣。(160)
雅:主要是周王朝贵族作品,歌颂其祖先功绩,展周民族史诗。(105)
颂: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乐歌,是祈福,歌功颂德的作品。(40)
3 赋比兴
前人从《诗经》中归纳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 《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赡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且善于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国语》 (了解)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朴素平实。
6 《战国策》(了解)
是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文笔恣肆,善于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7 《论语》 (02 06)
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篇。《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和“礼”。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8 《庄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书,它那出人意外的构思,诡异恢弘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9 诸子十家 (了解)
儒,道,法,墨,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家,各家均以散文著述,陈说主张。
10 楚辞 (00)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是经《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11 《九歌》 (03)(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采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共11首。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 《九章》 (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9篇诗歌的总题,即《情诵》《惜往日》《抽思》《思夫人》《涉江》《怀沙》《哀邹》《橘颂》《悲目风》。除《橘颂》外,各篇均为屈原一生生活片段的写照,表现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感情。
13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斗争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诗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遇挫折的苦闷与哀怨。
14 乐府
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专事制定乐谱,搜集民歌等,魏晋以后,人们又将乐府机构所创作,采集的诗歌统称为:乐府,即乐府诗。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15 《古诗十九首》 (04)(了解)
梁代萧统收入《文选》中的十九首诗,作者不详,但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吸收了乐府诗的技巧,融汇了《诗经》《楚辞》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6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代司马迁所作,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历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7 《汉书》 (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代班固所作,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止。《汉书》思想内容上封建正统观点比较浓厚,进步性不及《史记》。但在一些传记中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罪恶,仍有可取。
18 骈文骈赋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受到诗歌讲究对偶,声律,辞藻风气的影响,趋向骈化,出现骈赋。骈赋是魏晋以后形成的新文体,南北朝是其全盛时期,句式以四六字为主,但有杂言,讲究对偶和声韵。
20 志人与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或记录人物逸闻琐事,或记录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在叙述故事情节,描写人物性格方面初具小说的雏形。志人小说以南朝宋代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成就最大,而志怪小说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
21 建安七子 (看看)
指汉献帝建宏年间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刘桢等)的合称,作品内容积极向上,诗风慷慨激扬,对于五言诗,抒情小赋及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2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现实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23 竹林七贤 (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指魏晋间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竹林七贤”。
24 《文心雕龙》(06)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杰出的巨著,南朝刘勰撰,上下编各25编。它不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六朝以前数千年的创作经验,而且在文学史观,文学理论,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既能吸收前人成果,能加以提炼升华,对我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25 《世说新语》 (04)
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南朝宋刘义庆撰,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淡风气,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
26 南朝乐府民歌 (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大部分收集在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为吴歌和?曲两类,以情歌为主。
27 北朝乐府民歌 (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大多是北魏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多表现北国辽阔自然景色的壮美,也有反映战乱和百姓痛苦的作品。
28 晚唐小品文 (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对篇幅短小的杂记散文的通称(其形式短小灵活,语言尖锐犀利,针砭时弊),形成一种后人喜爱的独特风格。
29 唐人传奇 (了解)
指唐代由文人创作的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结构,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六朝有较大的发展。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30 古文运动
指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散文改革运动。(思想上主张文道合一,文体上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单行散句,反对六朝以来的追求形式华美的文风。)古文运动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
31 边塞诗派(03)
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人。他们大多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的形式,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多角度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戍生涯。
32 “新乐府”诗人群体(了解)
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之一。这批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等人。他们提倡儒家诗教观念,诗歌内容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易懂。
33 山水田园诗派(了解)
山水派与田园派都源于六朝。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指王孟诗派,包括王维,孟浩然等人,多为五言诗。诗歌中经常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写表现隐逸山林的情怀和闲适自然的情趣。
34 三吏三别
三吏:潼关吏 新安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是杜甫一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
35 奇崛险怪派(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开创的流派。其诗以匪夷所思的想象和夸张怪诞的变形,塑造雄奇的意境,开创了新的诗风。
36 新乐府运动(00)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造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理论上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7 韩愈诗派(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以韩愈,孟郊为首的一个中唐诗歌流派。该诗派着重于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作开拓。诗风怪奇,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奇趣。
38 婉约词派
宋代词创作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该词派注重格律。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达方式含蓄蕴藉,风格委婉清丽。
39 豪放词派
由北宋苏轼开创,此后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该派题材广泛,以铺叙,直抒为主要表现手法,敢于突破格律束缚,有恢弘沉郁之美。
41 前七子 (04)(了解)
明代文学院派,针对当时虚饰的文风,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学复古运动。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徐桢柳,康海,王元思,边贡,王廷相,称“前七子”。
42 后七子 (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继承前七子主张,强调从形式上模拟古人,一时声势颇大,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子,称为“后七子”。
43 公安派 (06)
明后期的文学流派。因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宏道,中道,宗道)为公安人而得名。他们提倡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依傍古人”。所写作品散文较为突出,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如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句子: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44 明清传奇 (05)
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曲的进一步发展。结构大体与南戏相同,但兼用一些北曲,曲调更为丰富,汤显祖,孔尚伍是最杰出的传奇戏曲作家。
45话本 与拟话本(02)
始自宋代,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的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
46 北宋古文运动
北宋欧阳修领导并完成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是对中唐古文运动的继承,最终确定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而终结了骈体文在六朝以来的优势,它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7 易安体 (了解)
李清照的词,艺术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婉约多姿,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也称“易安体”,对后代词家影响深远。
48 江西诗派  (05)
宋代黄庭坚提倡以杜甫为宗,且以“点石成金”之说,为宋人设计了摆脱前人压力,积极借鉴,推陈出新的策略。他的诗论使人有法可循,又善于指点,而拥有众多的追随着,由于黄庭坚是江南人,故称江西诗派。
————————————————————————————————————
专题系列
————————————————————————————————————
<<诗经>>(07) 
一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思想内容广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反剥削,压迫,反抗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 真实记载了奴隶生活,劳动生产以及爱情和婚姻.
3 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丑恶面目。
4 劳动人民对兵役,徭役的怨刺。如《采薇》。
5 古老的祭歌与颂扬祖先的史诗。
二 《诗经》的艺术成就
1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2 表现手法上的赋比兴。(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 章法上的重复叠句,反复咏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使情感得到尽情抒发。(如《蒹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4 语言上的双声叠韵和叠字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以及诗歌的感染力。(如《采薇》: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三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1 掀开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一页,中国文学的开端
2 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3 在艺术上具有开创意义
4 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附:《蒹葭》,《采薇》赏析:
《蒹葭》:(07)P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朦胧的意趣:
这首诗为怀人之作,至于所怀何人,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人认为是怀念朋友之词;有人认为是思念、追求恋人之曲。这样神秘而朦胧、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恰恰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或是梦中情人,或是难觅的贤才,抑或是某种理想的境界。人们在各种苦苦寻觅但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中,都可从这首诗里获得审美快感。
《蒹葭》一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评论它说:“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委婉回环,一唱三叹。”实际上,它的成功妙在创造了一个若隐若显、不离不着、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朝雾、晨霜渲染了朦胧的气氛,虚化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河中小洲、“伊人”身影便显得飘渺迷离了,而寻求中的诗人与意中人也就始终处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中。随着诗人的上下求索,全诗感情犹如梦幻般展开,使读者于有尽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无穷之思。
2、艺术效果:
① 虚实相生。全诗分三章,每章前四句以秋景起兴,并点出追寻的对象;后四句先实写对“伊人”的苦苦追求,然后虚写追寻的结果,即“伊人”出现的幻景。给诗歌抹上了一层追寻不得的怅然色彩,丰富了诗的感情含量。
② 重章叠句。使得诗歌有一唱三叹、声情摇曳之美,而且在重叠中略加变化,把诗歌推向新的境界。从白露之“为霜”、“未睎”、“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空间位置的转换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不定,难以把握。这种反复咏叹,使得全诗内容层层深入,感情逐步深化。
③ 情景交融。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其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令人诵之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采薇》:P4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思想感情:
按《汉书匈奴传》所述,这首诗当产生于周懿王时代。当时猃狁侵扰北方边境,许多男子不得不服兵役,远征他乡,与入侵之敌作战。这首诗便描写了一位远征的士兵在战罢归来的途中,对同猃狁作战的回顾及哀怨的忧时之情。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它将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下层士兵置于两对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西周与猃狁的民族矛盾。在这对矛盾中,西周的统治者站在正义一边,所以士兵们尽管饥渴劳顿,有家难归,但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因而都勇敢地投入战斗,表现出朴素的爱国精神和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另一方面,是西周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西周统治者只不过把人民当作他们防御的工具,打仗时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统治者跟本不管他们的生死饥渴。所以士兵们回乡时充满了怨愤,痛苦地感叹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艺术特色:
全诗分为六章:第一章写长期征战的士兵有家不能归的原因。第二、三章写归家心切,但由于戍边没有固定的地方,连给家人捎信问候也不能,甚至可能命殒沙场,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第四、五章转到回忆对敌作战的情况,侧重表现战斗的紧张、军队的声威和士兵们对敌人的高度警惕。最后一章写士兵还乡途中抚今追昔的哀怨与伤感。
① 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诗中有比、兴,但主要采用了赋的手法,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虽为“直言之”,却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诉哀怨,肝肠寸断;述战斗,豪情满怀。
② 倒叙的结构。诗的前五章是对过去军中生活的回忆,末章才抒写作者当时归途的感触和悲哀。这样的倒叙结构,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回到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边地征戍战斗生活的情境之中,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③ 复叠的修辞。它运用字句和重叠反复,造成语调的优美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④ 最后一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极具感染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
————————————————————————————————————
《左传》 (02简答)
《左传》散文的艺术成就
1 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尤其是善于描写战争
2 另一突出就是善于写人,塑造了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 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各国间的外文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宫之奇谏假道》的内容:(了解即可)书本第8面
本篇写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道讨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当时各诸侯国任用谋士,施展计谋,互相兼并。晋国为了消灭虞国和虢国,采取了“远攻近交、各个击破”的策略,故早在僖公二年就用好的马匹和珠宝玉器收买虞国,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虞公不仅不听劝阻,而且还派兵协助。三年以后,晋国又来向虞国借道,宫之奇看穿了晋国的野心不止是要消灭虢国,而且要趁机灭虞,因此再次规劝虞公不可借路,虞公不听,后终遭灭国的命运。
宫之奇在劝阻的过程中,引用民间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来作比喻。“辅”指面颊,“车”指牙床骨。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靠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失去了遮挡,也就自然会感到寒冷。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的直接威胁。作者强调小国之间应该相互支援,共同对付大国的侵略,才有可能保全自己。这就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千百年来,一直给人以启示。
在第三段谏言中,虞公认为,“我祭祀用的祭品丰盛而纯洁,神必然向着我。”他这是用鬼神天地宗教迷信的法宝当自己的护身符。宫之奇针对其错误观点进行驳斥。他指出,“鬼神不是随便亲近爱护某人的,而是依附保佑有德者。”宫之奇与虞公的分歧在于,鬼神福佑人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有德者。这是在强调“敬德”,强调“敬人事”,这比那种单纯“敬天”、“敬鬼神”的绝对荒谬要进步多了。然后,宫之奇又将论点深入推进一步,说,“这样,不以德行办事,则民众就不同心协力了,那么神也不享用祭品了。”这是说,神接不接受你的祭祀,或者说保佑不保佑你,不但取决于你是否有德,还取决于民众的心愿,神也要看民众的眼色行事。宫之奇的观点反映了春秋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敬德”、“重民”的观点。这都意味着西周以来神权政治的衰落,民本思想的出现。
————————————————————————————————————
《孟子》 (05简答)
《孟子》散文风格特色
1 孟子散文具有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2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或穿插语言故事,增强了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 孟子散文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
————————————————————————————————————
《庄子》 (06简答)
一 思想内容
1 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他继承了老子“无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但对其消极而作了更大的发挥。
2 “无所用天下为”的政治主张/庄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选择了消极逃避的道路。
3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彻底的超脱。
二 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说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实,即使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也可说是罕有其匹。
1 开创了一种以语言为主的创作方法。通过超现实而精彩的故事,来表现深奥玄妙的道理。
2 意出生外的构思:庄子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河伯和海神的对话)
3 诡异恢弘的形象:在《庄子》中这些艺术形象层现叠出,令人眼界一新,于惊奇中获得非凡的审美享受。
4 汪洋恣肆的文风:庄子运用语言的功夫堪称炉火纯青,其为文得心应手,可谓意到笔随。
《庄子·秋水》的思想内容:(了解即可)P36
本文所阐述的是庄子的认识论。在这里,庄子把“无为”的思想用于认识论,将人的认识区别为小知和大知,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肯定了后者而摈弃前者。庄子所说的“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针对于小的大,只具有相对意义;二是针对所有的有限的无限,具有绝对意义。河伯所说“吾大天地而小豪末”,还只限于前一层次,只是在有限之中考虑问题,而北海若所说的“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都有无限之意。庄子首先是立大小,然后又破大小,从第一个小大的层次进入到第二个小大的层次,即有限无限的层次,而无限才是真正的大知。大知者认为万物齐一,道无终始,无为即可以“反其真”,这就是文章的主旨。下面又借“夔怜蚿”等寓言进一步说明“反其真”即是乘天机而动,无为而无不为;再用孔子被围于匡一事证明无为的作用于;用公孙龙问于魏牟事说明有为之辩不如无为之辩,无辩才能接进自然之道。最后,以“庄子钓于濮水”等三则寓言故事结尾,意在说明养生以保身、轻世以肆志、通情以知物,是深得无为之道、达到大知境界之人的处世方法。通观全文,其旨意带有消极虚无的色彩,但其中的辩证法的思想却能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某些有益的启迪。
《庄子·秋水》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
文章从秋水时至写起。秋季的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之大,河两岸和洲的两边,都看不见对面的牛马。作者首先描绘出一个秋雨引发出的黄河涨满的景象,而且极具夸张地写出河水漫无边际的浩瀚。在这样的水势面前,作为黄河之神的河伯洋洋自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得意而得出天下美景都汇集在自己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千条江河归大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河伯顺流东下,必然会遇到大海,于是就产生了河伯与海神若的对话。行文浅显、自然。刚才还自鸣得意的河伯,此时因见到大海而有所醒悟: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博的人嘲笑。
文章写到这儿,似乎已经说明了道理,但这只是摆出了一点看法。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出这一结论,作者在下面以海神若的口吻做了更为大气,也更为深刻的阐释。下面的谈论可分为如下几个小的层次:
第一小层是说大道理只能跟那些有受眼界局限,不受时令限制,不受见识浅陋的人才谈得清楚。也即,类似井底之蛙、夏天之虫,未受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人是谈不清楚的。河伯有了一定的见识,所以才有对话的可能,才能够谈一些大的道理。
第二小层是说海是天下最大的水。这是因为千万条河流归入大海且永无停止;还因为海并不因此而盈满,也不会因不停地排泄而变空。所以大海不会因春秋水多而水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因干旱而减少水量。大海自非黄河、长江可比。
第三小层是说大海不自夸的原因。这是因为大海依附于天地之间,接受了天地阴阳之气的缘故。大海自视为天地间的小石块、高山上的小树木,所以不会自夸。这就如同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一样。
第四小层转入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物有万种,人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只不过是马身上的一毛。世上发生的事情,包括五帝禅让,三王所争,仁人所虑,贤能志士劳苦之事,也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此看来,伯夷的名声,孔子的学说,也就不在话下了。作者就是这样把一个大道理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阐发地十分透辟。
这里的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即用比喻对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此种笔法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到形象的比喻之中,以比喻为桥梁使道理深入浅出地得到阐发。古人有“喻巧而理至”的说法,说的就是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本文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海若以井蛙拘于虚为喻,以夏虫笃于时为喻,以曲士束于教为喻,论证了不自知者不可以与之讲大道理;体现在河伯见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鄙陋,此时再与之讲大道理,才听得进去;还体现在将大海与天地比,小石与大山比,蚁穴与大泽比,米粒与粮仓比,人与万物比……单个看起来都是对比,总体上看又都是比喻,通过比喻讲述了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艺术特色:
①想象奇特大胆,境界雄伟瑰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②比喻和寓言运用巧妙,刻画生动。
③行文汪洋恣肆,灵活自如,变化万端,自由挥洒,不拘一格。
④语言精妙传神,别具一格,善创词汇,常用韵语,读起来节奏鲜明,自然流畅。
————————————————————————————————————
屈原专题
一 楚辞与汉赋的区别
汉代常称“楚辞”为”赋“,即”辞赋“通称,不相分别。其实,楚辞与汉赋岁有密切联系,但并非一类
1 首先,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地的新诗体,汉赋则是兴于汉代带韵的散文。即文体不同;
2 其次,二者表现方式不同,楚辞以抒情为主,汉赋则以咏物说理为主;
3 此外,在地方特色及结构,押韵规律等艺术形式上,二者有明显区别。而辞,赋都不入乐,有共通之处,且赋的产生,受楚辞影响很大。(联系)
二 《离骚》的思想内容(屈原的人格魅力)(看看即可)
1 “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屈原的一生怀着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他渴求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并由此实现其“美政”的理想
2 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诗人将个人的进退,生死置之度外,惟将君国的前途命运系于心中
3 不屈的斗争精神:诗人一生受黑暗势力迫害和打击,但从不屈服,而是奋起揭露世俗的混浊以及恶势力的丑恶行为
4 “独立不迁”的皎洁人格:诗人具有忠于理想,洁身自好的品格情操,既怀内美,又重修能
三 《离骚》的艺术成就
1 “灵物”形象的塑造:《离骚》中,屈原以自身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2 创作方法上的突破:《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二者完美结合;
3 表现手法的开拓:在《离骚》的创作实践中,诗人对比兴手法的运用。较之《诗经》,作出了重大的开拓,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异彩;
4 形式语言上的创新:《离骚》打破了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在语言艺术上也有不少新的开拓。如双声,叠韵的运用,都较《诗经》有所发展。此外,《离骚》还吸取了大量极富地方特色的楚地方言入诗,显示了新的风采。
四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看看即可)
1 政治上:作为一个爱国者,热爱乡土,为故国的振兴而探索,树立了忠君爱国的火花。
2 人格品质上:诗人洁身自好,不屈的斗争精神,为后世正道者所效仿
3 文学上:
A 对赋的影响,促进了汉赋的产生;
B 浪漫主义创作精神为后世学习,如李白;
C 比兴手法的开拓,大量香草美人,形成形象性的比兴体系;
D 对诗歌形式的创新,突破四言格式,创造骚体; 
E语言方面,遣词造句上讲求语言的华美;
F 屈原是学习民间诗歌的典范。
————————————————————————————————————
汉乐府
一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憎恶感情。其思想内容表现如下:
1 揭露贫富悬殊的思想社会现实; 如《孤儿行》,《相逢行》
2 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
3 表现了爱情婚姻与家庭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
二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与《诗经》比较)
1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诗经》以抒情为主,虽带叙事成分,但叙事仍附属于抒情。而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2 自由多样的句式。汉乐府的句式变换多样,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并出现了逐渐向五言的发展趋势。
3 语言朴素自然,包含感情。
4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直面现实。
在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史上,汉乐府民歌承前启后,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地位。
三 汉乐府叙事诗的成就
最能体现乐府民歌特点的,是大量的叙事性的作品,其成就表现如下
1 表现在情节的裁剪与安排方面,情节具体生动
2 善于刻画人物,善于用个性的语言和行为细节塑造人物的性格(标志着民间叙事进入更加成熟阶段,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附:汉乐府中的四种女性:
1 逆来顺受的弃妇,《上山采蘼芜》。
2 自绝性,《孔雀东南飞》。
3 敢于反抗夫权,却无法实现爱情理想,《白头吟》,《有所思》。
4 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用实际行动追求并实现理想,《上邪》。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表现手法:P68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失恋女子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开头五句写她真心实意地思恋着远方的情人,打算送给他一件极其珍贵的礼物来表达自己真挚热烈的爱情。但是,情人却变心了。“闻君”以下七句表现出她听到这一消息时无比的激愤:她折断、摧毁、烧掉表达爱的礼物,要永远断绝相思之情!然而,一阵激动过后,她又犹豫了。最后五句写她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斗争:想到过去与情人幽会时的甜蜜情景,她实在是难以割舍,她犹豫不决、心烦意乱。她叹息着。阵阵秋风中传来晨风鸟拍翅疾飞、啼叫求偶的声音,天就要亮了,或许等到天亮后总能想清楚吧……
爱情是乐府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汉乐府中很少有描写男女之间自由相爱、情绪欢快的诗,而往往笼罩着一层不幸和悲惨的阴影。汉代“独尊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加强了,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本诗女主人公正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悲剧人物。
这首诗表现人物性格也颇具创造性,角度独特,手法新颖,用民歌特有的直白、泼辣、新鲜的风格,表现出一个爽直而又多情的女子在爱情遭受挫折时的典型心理。如她毁掉表示爱情的簪子,还要“当风扬其灰”,这种看似恨得失去理智的行为,正反衬出了她爱得有多深。短短的一首诗中女主人公的思绪几次转折,由爱到恨,由果决又到犹豫,生动地反映了她波澜起伏的情感。诗歌的语言以五言为主,但又不受五言句式的束缚,基本上采用口语,朴素自然,这是汉乐府的典型风格。诗中不断采用重复的形容来加重语气,也使得感情色彩更加浓烈。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写一个弃妇与故夫偶然重逢之时的简短回答。开头两句叙述了故事背景,接着就是这对已经分手的夫妻的一番对话,问与答似乎都是日常话题,但内涵却颇为丰富。弃妇的话只有三句:第一句是主动询问“新人”的情况,显示了她对故夫的关心,也委婉地暗示她对故夫似乎仍有情意。另两句是诉说昔日两人分离、自己被赶出家门时的情景,旧事重提之中仿佛含着无限的委屈。故夫的回答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他对“新人”与“旧人”容貌、手艺的比较,“新人不如故”其实应是他怀念旧情的表白。
从故夫对弃妇的夸赞和表现出的旧情看,大约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不在故夫,或者竟如《孔雀东南飞》那样,是由于封建家长的迫害。古代认为妇女服食蘼芜可以多子,诗歌又以此开篇,是否暗示弃妇被休的原因是不能生育呢?诗中弃妇的话看似都很平淡,但结合全诗细心体味,却也不难察觉她内心积蕴着强烈的隐痛和不平。从故夫的回答来看,她的容貌、手工都不比“新人”差,但仍然难免被弃的命运。诗中表现出对这一被弃女子的深厚同情,从中也可认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悲惨命运。
本篇是一首工整的五言乐府诗,由几个问答构成,语言质朴,但却情景毕现,显得十分感人,其结构方法也是颇具特色的。
————————————————————————————————————
《史记》(00)
一、《史记》的思想价值
1.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社会矛盾,体现强烈的批判精神。
2.“穷天人之际” 表现了唯物主义精神,认为天道不能决定人事。
3.以进步的历史观考察探循历史发展中的成败。
二、《史记》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纪传体的文学价值)
1.高超的叙事技巧
a 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通史体例,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相互补充,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包容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b 司马迁善于通过具体的矛盾冲突的生动描写,构成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来介绍历史。(《鸿门宴》)
c 司马迁善于描写复杂事件和重大场面。(《垓下之战》)
2.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
a 司马迁善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项羽:少学多半途而废,指秦皇欲代之)
b 司马迁常常以多维透视和互见法,表现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多维透视是指在一篇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3.运用语言的高度艺术
a 叙述语言准确精练,感情充沛,极富表现力;
b 人物对话语言生动形象,不避口语话语,符合人物身份,能充分展示人物的神情风貌。
三、《史记》对后世的影响(看看即可)
1.从史学方面
a 《史记》是我国纪传文学的开端和典范之作,代表我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b  史料收集具有科学的态度
c  以进步历史观评人论史。
2.从文学方面
a 善于写人记事,注意表现人物个性,对后世作家写人有深远的影响
b 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c文学语言平易简洁
3.从人格方面
司马迁为著书理想,忍辱含垢,著书所具有的斗争、批判精神为后世学习。
四、“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04)
对于《史记》,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鲁迅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极则”可能包括体例和书法。 “绝唱”指其中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而实录,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无韵之《离骚》指的是《史记》成为文学名著又一重要因素,即强烈的抒情性。司马迁常于叙事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论断,首创论赞体,而且字里行间寄托有个人遭遇在内的人生体验,因而《史记》的理性批判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
1.英雄本色:作者描绘了项羽以巨鹿之战大破秦军,所向披靡,直到垓下文国,乌江自刎,视死如归,不失英雄本色的人生历程。
2.爽直、重感情的性格:如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等。项羽的豪爽磊落恰与刘邦临难苟且种种无赖行经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塑造了一个千古传诵的失败英雄形象。
3.末路英雄:作者忠于史实,写出了项羽残暴,刚愎,优柔寡断等性格弱点。而且至死还认为是“天亡我”。他的失败也是人物个性的一种必然。(〈鸿门宴〉:为人不忍,勇而无谋)
六.分析“鸿门宴”中刘邦、项羽、张良、范增四人的行动、语言反映出的性格特点:
“鸿门宴”记叙了刘项双方在由反秦起义到楚汉相争的历史转折关头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这段文字中,司马迁生动地刻画了项羽、刘邦、张良、樊哙 、范增等人的形象:
反秦斗争胜利后,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双方力量悬殊。这在项羽看来,成就霸业的只有自己。因此,当他听到“沛公欲王关中”,欲与他争霸天下,就气急败坏,大怒道:“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狂妄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鸿门宴上,项羽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而刘邦为了缓和局势,玩弄以屈求伸的花招,不停地向项羽赔礼道歉,表示与项羽毫无争霸之心。刘邦连续四次敬称项羽为“将军”,而贱称自己为“臣”,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在刘邦的花言巧语面前,项羽丧失了警惕,说出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楚军告密的蠢话。
谋士范增深知刘邦是项羽最危险的政敌,因此,他“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干掉刘邦,不能放虎归山、养痈遗患。但项羽却被刘邦表面的臣服所蒙蔽,“默然不应”,无动于衷。项庄请求舞剑,他也不明其意,只淡淡说一声“诺”。樊哙为救刘邦,带剑拥盾闯宴。他反而称之为壮士,赐之以酒;遭樊怒斥后,亦“未有应”;甚至连刘邦逃走后仍蒙在鼓里,糊里糊涂地问“沛公安在?”受璧后更是神情木然,根本没有意识到放走刘邦会对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胁。这写出了项羽的“为人不忍”,勇而无谋,说明项羽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讲气度而错失良机,以致后来成为被人所制的失败的英雄。
————————————————————————————————————
曹操专题(07)
一、《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07)P12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思想内容:
1.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但作者却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2.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3.以周公自比,望广罗天下英才,共同建功立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艺术特色:
1.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感性深沉,气魄雄伟,笔法苍劲又质朴浑成,有“建安风骨”;
2.诗中典故、成句的援引化用也极具特色;(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经成句。“青青子衿”以下十六句,是反复抒写未来贤才的忧虑和已得贤才的喜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直接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原诗意为:那美好的学子啊,是我长久思念的人。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急切而又悠长的思念,加上“但为”两句,感情显得格外深沉。“呦呦鹿鸣”四句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原诗是一篇描绘诚恳热忱的欢宴宾客的诗,曹操借用它抒发自己期待贤才的热忱。这八句,一忧一喜,两相对照,情意分明。加上“青青”写色,“呦呦”写声,有声有色,词采鲜艳而音韵悠扬。)
3.大量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使诗歌起伏多变,跌宕有致;
4.妙用比、兴手法用以抒情。
二、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曹操的诗突破前人的思想传统,放纵而无所顾忌,形式自由随便;
2.曹操的四言诗强劲有力,慷慨苍浑,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
3.曹操的五言诗大都有感于时世而作,具有“诗史”的性质:一部分描写汉来战乱和人民苦难,一部分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曹植专题
(曹植的诗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期更多地表现有志难酬的激愤心情。本诗属于前期作品。)
一、诗的艺术成就(建安之杰)
1.曹植兼擅各类诗体,尤长于五言,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体的作家。
2.他的诗歌注重追求韵律和谐之美,可以见出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
3.善于学习乐府诗又具独创性,注重诗歌的抒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4.诗人着意于炼字延句,诗句或悲壮宏阔,或凄恻委婉,或清丽工致。
5.无论是运用比兴,还是直导其事,诗人的充沛情感都一以贯之。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动文人诗的发展,曹植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白马篇》P128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一、主要内容
1.诗中着力塑造一个武艺高强,不惜为国捐躯的少年骑士的形象;
2.先以白马奔腾如飞的画面推出一个骑术高超的游侠儿形象;(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3.接着用一系列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赞扬了游侠儿高超的武功;(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4.然后写出了游侠儿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气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5.最后抒情赞颂忧国忧民,视死如归的爱国思想。(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二、艺术风格
1.构思严谨、层层推进,使人物形象不断丰满;
2.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传神的夸张为人物披上一层传奇色彩;
3.诗人感情充沛,贯穿全诗,游侠儿不妨看作诗人的自我写照;
4.语言简洁,清丽,注意字句的锤炼,韵律的和谐。
————————————————————————————————————
陶渊明专题
一、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1.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抨击,表现出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描写田园生活的乐趣,歌颂农业劳动,反映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3.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幻想和追求。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1.其诗富有生活气息
2 语言朴素,格调清新
3.诗人能在平凡朴素中见出极不平凡的意境,回味悠长,内涵深刻,达到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三、其诗对后世的影响(看看即可)
1.藐视权贵、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榜样;
2.首开田园诗派;
3.其诗对西晋以来文坛上尚玄言诗,空洞无物的风光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四、《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主要内容P13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首先,作者道出了归隐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接着,作者从不同侧面描述了田园的风光和农村的生活,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字里行间充满对田园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3.最后,作者卒章显志,点明了自己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南北朝乐府(看看即可,不做要求)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木兰诗》是北朝唯一的长篇叙事诗,两者可并称南北民歌的双璧)
1.从思想内容上看,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属于情歌,而北朝乐府民歌多表现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也有反应战乱与百姓痛苦的作品。
2.从风格上看,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豪放,情调爽朗。
3.从诗歌形式上看,南朝乐府民歌多为五言四句,而北朝乐府则四、五、七言和杂言灵活运用,不受形式约束。
4.从语言上看,南朝乐府民歌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而北朝乐府民歌语言质朴刚健,直抒胸臆。
5.从对后世的影响上看,南朝乐府民歌对唐代五言绝句的发展影响重大,而北朝乐府民歌则影响了唐代的边塞诗和五、七绝句的发展。
————————————————————————————————————
王维专题
王维前、后期作品风格差异
1.王维前期作品以政治感遇诗、边塞诗为主,如《使至塞上》,气势磅礴
2.王维后期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多闲适情调,幽静空灵的意境如《山居秋瞑》
《山居秋瞑》P14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空”为诗眼。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寄托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整首诗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这座秋山空?不空?空从何来?让人回想悠长。
《山居秋瞑》艺术风格
1.诗人充分调动绘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意境。“诗中有画”,色调清新,色彩匀润。
2.诗人还善于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态美。
3.诗中有禅
4 诗中一扫文人悲秋的感伤情调,将景物写得清新而富有生机,旨在表现自己对于归隐意趣的欣赏和肯定。
《使至塞上》艺术风格P144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漠奇观,以文构图,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诗人抓住荒凉单调的场景特点,大手笔构图,并将自己的估计情绪融入其中。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
李白专题(07)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就是他的胸襟抱负、气质人格、心理特征的自我写照。或歌咏高远的政治抱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或是对现实黑暗的大胆揭露,对时弊的猛烈抨击,或是抒写壮志受挫后,理想与现实矛盾迸发出激愤的感情,或歌颂雄奇壮丽的祖国山川。
2.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诗人善于驰骋想象,创造鲜明新奇的艺术形象。
3.变化自由的形式。诗人思想感情的姿肆奔放,决定了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
4.清新自然的语言。李白的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这与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有关。
(李白以其卓而不群的人格,浪漫不羁的情怀,豪放飘逸的诗风,天才横溢的篇章成为继屈原以后,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座高峰)
备注:最能体现李白个性气质的是他的乐府诗行
      李白雄豪奔放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乐府诗行中,而清新俊逸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五、七言绝句中。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教材P146)
1.诗人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的艰难。从远古世界入手,描写了蚕虫鱼凫的开国传说,五力士和蛇的神话,表现了蜀道的鬼斧神工,高峻险阻。进而说明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为制造的威胁(军阀割据)是更严重的危机,告诫朋友繁盛背后正掩藏的危机。
2.作品通过反复咏叹来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了主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现3次,表现的是诗人情绪的爆发,延伸和收束的全过程,先后表现诗人惊讶,发愁,嗟叹的情绪,成为全诗的主旋律,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3.句式自由多变,而形成全诗强烈奔放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诗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艺术特色P151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特色:
1.“语近情远,舍吐不露”,以通俗语言道出情真意切。
2.独特的艺术结构,先有心中情,再因情观景,用凄凉的心情感受眼前景色,使景象也感受到悲愁的情绪。
3.通感手法的运用,有听觉诉绪视觉,通感交织,(〈梅花落〉-落梅花,冷清凄凉,最是匠心独具),一“望”一“不见”更抒悲凉之情。
————————————————————————————————————
杜甫专题(07)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1.深刻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如安史之乱时期)
2.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忧念时局,关心社稷
3.深切同情民生疾苦。杜诗中贯穿着深厚的爱民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4.描绘山水景物,杜甫在这类诗中常常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因而这类诗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
(杜诗之所以堪称“诗史”的原因,以上的前三条)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a.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
b .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
c.重视细节描写;
d以议论入诗,其议论与叙事、抒情融合无间,成为全诗思想的闪光点。
2.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的语言讲究千锤百炼,以求精纯,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3.集古今诗体之大成。杜甫诗歌是众体兼备,并能推陈出新,各有很高成就
4.“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即可)
所谓“沉郁”,即感情基调的深沉苍凉;所谓“顿挫”,即表达方式的含蓄曲折,节奏跌宕。形成的原因如下:
1.与诗人的性格遭遇有关
2.与诗人的审美理想有关
3.与其寓意的深远,表达的一波三折有关
4.与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有关
5.与其句式变化,突破常规有关
四、《新婚别》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153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思想内容:
1.抒写了新妇生离死别的哀伤和深明大义的情怀。(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
2.同时也暴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艺术特色:
1.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选择“新妇独白”的形式,7个“君”字,塑造了伤心欲绝又申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2.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新妇从痛苦到担忧到劝勉,从矜持害羞到欲语还休到坦率直白,符合她的特定身份。
3.摆脱六朝以来乐府诗的俗套,根据内容,自拟新题,为乐府诗的发展开拓新路。
五、《阁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157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思想内容:描写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艺术特色:
1.此诗被誉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2.雄浑壮阔的意境与精细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忧愤感伤的情绪因为自我的宽解而更加凸显。)
3.对比,反衬的运用更加深化主题。(五更鼓角声悲壮和三峡星河影动摇的对比,野哭和夷歌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景,使哀景更哀,乐景更让人心生向往。)
————————————————————————————————————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比较(07)
1.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杜甫诗歌形象多来自生活
2.李白诗往往大处落墨,如泼墨写意;杜甫诗善于精雕细刻,如工笔彩绘
3.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飘逸空灵;杜甫长用一字一词表现形象,沉着厚重
4.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势不可当;杜甫则惆怅百绪,一唱三叹
5.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杜诗谨细
6.在体裁上,李白长于乐府歌行绝句;杜甫的五、七言律诗臻于极致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分别代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
韩愈专题(看看即可)
一、韩愈的文学主张
1.文以明道   2.不平则鸣  3.学古创新  4.提高素养
二、韩愈散文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
1.论说文,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四小类
a.明道之文,提倡儒道,反对佛老
b.论政之文,说时政得失
c.不平之文,针砭世俗,发牢骚
d.论文说学之文,阐述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经验
2.记叙文,多写人记传者
3.抒情文,抒骨内之情,朋友之情等
三、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1.文体创新。韩愈在秦汉以来形成的散文体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变化,使之更富于表现力,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2.手法创新。行文用笔新奇,构思奇特,脱出凡近
3.语言创新。他继承古代散文语言表达自由的优点,提炼口语,吸收骈文辞赋的修辞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
4.风格创新。其实磅礴,汪洋恣肆
四、〈张中丞传后叙〉情节内容和艺术特色P159
内容:《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张巡和许远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的两位将领。当时,玄宗西避蜀中,二京失陷,情况危急,张、许二人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终因粮尽援绝而城破身亡。乱平之后,朝廷竟有人为了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无耻行径,而散布谣言,百般诋毁二人。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情节:
1.许远豁达容人,一个忠厚影响的形象,作者先肯定其纳贤任贤,后用假设推理,常事做譬的方法力辩许张二人死守之奇功。
2.南霁云断指,射浮图,展现其英勇忠烈。
3.张巡的发怒,过目不忘等使形象更为丰满。
艺术特色:
1.议论与叙事并重,融入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驳论由浅入深,逐一批驳,感情也越发激昂,辞理具到。
2.善于选择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生动传神,光彩照人。
3.运用句法长短,声调高下的变化,使语言表达恣肆奔放。
五、《送李愿归盘谷序》的艺术特色(对丑恶官场生活的憎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提出了三种人,鄙夷了显贵。赞赏了隐士,蔑视了官迷)P168
1.叙述角度富于变化。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肯定隐居生活)先是第三人称,进而是第二人称,最后第一人称。
2.在文体上,采用散文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各体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首段散体,进而以散驭骈,末段用韵。
————————————————————————————————————
柳宗元专题(看看即可)
一、文学主张
1.文以明道  2.强调作家修养   3.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   4.要求“旁推变通”
二、柳宗元散文的思想内容
他的散文大致可分为论说、寓言小品、传记、山水游记、骚体素文五类,而成就最高的是山水游记。
1.论说文。论证古今,针砭时弊
2.寓言小品。深刻的哲理性,严肃的政治性和幽默的讽刺性高度统一
3.传记。以人物传记来展现其政治思想
4.山水游记。经景物之神,有能借物写心,抒发迁客骚人的不平之气
5.骚体散文。分为赋体之文和文体之赋
三、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1.命意深。其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突破陈见旧说
2.涵蕴深。其为文比深思熟虑,详尽体察,确有所得而后作
3.牢骚深。理想远大而历经挫折,为人正直而倍遭不幸,柳宗元不屈其志,满腔悲愤,一寓为文。
四、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异同
1.在主张文以明道,广泛师承,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上,两人略同。
2.韩愈强调不平则鸣,柳强调面向社会,辅物及时;
3.在创作上,韩在碑志,书,序上颇多创新,柳在骚体、寓言、游记方面成就更高。
4.韩文恣肆崎岖,柳文幽峭简洁
5.韩得益于《孟子》,史汉,柳承浑于楚骚,两汉。
————————————————————————————————————
白居易专题
一、白居易诗歌(讽喻诗)思想内容
1.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
2.反映朝廷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无穷苦难
3.揭露官吏的昏庸无能和将帅的骄横无勇
二、白居易诗歌(讽喻诗)艺术特色
1.主题集中明确,叙述完整,情节曲折
2.叙议结合。对所叙之事做出明确的评价
3.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深化主题,增强诗歌的战斗性
4.语言浅易通俗
三、白居易两首不朽的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1.在形式上,两诗都采用平仄协调的律句,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
2.两诗更多地移植了小说的表现手法。如以环境描绘以塑造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等
3.两诗叙事曲折详尽,描写生动细腻
(两诗在继承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及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四、《长恨歌》与《琵琶行》的异同
相同点:
1.第三大题
2.两诗都采用七言歌行体
不同点:
1. 《长恨歌》取料于历史和传说,而《琵琶行》都是诗人的亲身经历。
2. 《长恨歌》情节曲折,而《琵琶行》主题较单一。
3. 《琵琶行》中所寄寓的身世遭遇之感,则为《长恨歌》所无。
五、《长恨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173
思想内容:
1.诗歌的上半首讽刺玄宗耽迷声色而不悟,终致祸乱。( 从此君王不早朝 不重生男重生女)
2.而下半首是作者据民间传说改成的李杨的爱情悲剧,对两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反映彼此间的诚笃相思赋予很大同情。全诗贯穿着冲突,最后结果是人物的绵绵长恨,寄托了诗人的爱情理想。
艺术特色:
(作者以优美而练达的语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缠绵悱恻的笔调,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悲剧)
1.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起伏跌宕,剪裁得体,以悲欢离合为线索。(全诗以李杨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情节大起大落,详写杨妃之专宠,二人之刻骨思念,而对造成他们悲剧的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一带而过,使全诗显得详略适宜,和谐匀称。)
2.刻画人物生动细腻。(作者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外貌、行为,而且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使人物形象大放光彩。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把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写得哀婉动人,缠绵悱恻,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3.叙事,抒情,描写结合,对偶,顶针,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为作品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诗歌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前半部是写实,后半部侧重浪漫主义的幻想,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虚构,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净化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圆润,优美动人,富于辞采。(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寥寥数语,环境、时节、人物、心情都描绘得使人感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而且充分发挥乐府歌行体的特点,音节和谐,用韵灵活,使全诗语言清新流畅,便于咏唱,增加了诗歌感人的艺术魅力。)
————————————————————————————————————
李贺专题(05)
(于27岁早逝,一生怀才不能,诗歌充满忧郁悲愤的感情,善于幻想,深受楚骚、李白的影响)
一、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
1.宣泄怀才不遇的悲愤,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
2.讽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政治的黑暗
3.反映民生疾苦
二、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
虚幻荒诞,幽峭冷艳是李贺诗歌最显著的艺术成就
1.在创造意境方面,他擅用虚幻奇怪的想象,改造种种神话传说,以人造的幻像表现现实的思想感情
2.在构思方面,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建构线索,变幻莫测
3.在语言、修辞方面,他苦心为诗,力求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而且善用通感,比喻等手法
三《金铜仙人辞汉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185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赏析:
全诗十二句,分为三层:首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三辅故事》载汉武帝建造的金铜仙人“高二十丈,大十围”,矗立在神明台上,异常雄伟。诗人将史实与神奇传说糅合发挥,用夸张手法写出金铜仙人的观感。在诗人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也不过是秋风中的过客,留下的唯有茂陵荒冢一丘!作者描写冷落荒凉之景和物是人非之感,从而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的沧桑剧变使它神情凄惨,感慨万千。末四句出城东行路上的悲苦心情。“忆君”句中的“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铅水”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又暗喻深哀巨痛的沉重。“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尤以写情为主,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就是苍天,假若有情,也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波声小”句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伤离情怀,也恰是诗人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此诗设想奇峭,而又深沉感人,出人意表的想象糅合历史、铜人与自我的情感,饰以精彩的语言,使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思想内容:
1.感慨生命短暂,人生难久
2.对着家国之痛,感慨万千
3.抒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艺术特色:
1.设想奇峭,出人意表的想象结合历史,铜人与自我的情感,深沉感人
2.语言精彩,“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传诵佳句
3.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浪漫注意色彩
4.比喻奇妙,“铅水”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又暗喻深哀巨痛的沉重。
————————————————————————————————————
杜牧专题
一 、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1.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感情深切而激愤
2.讽刺时君,针砭时弊,表达他对国事的关注
3.抒壮志难酬之怨愤
4.寄寓深情于写景咏物之中
二、杜牧诗歌的艺术成就
1.诗俊爽豪宕,雄姿英发的风格在中晚唐之际独树风姿
2. 杜牧的五古,骨气雄劲,笔势态纵
3. 杜牧的七律,立意新奇,情致顿挫,议论精辟
4.杜牧的七绝,幽美隽永,绝唱千古,成就最高
三、《过华清宫》的艺术成就----咏史绝句P183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1.视角独特,用送荔枝的典型事件,讽刺,抨击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2.突出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含蓄、精练、耐人寻味。
3.鲜明对比的两种情景,耐人寻味。奔驰如飞卷起漫天红尘的骑兵,和见到荔枝展露欢颜的贵妃。让人想起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但是诗人全诗却从未自发议论。
————————————————————————————————————
李商隐专题
一、文学主张
1.主张通达不拘,反对泥古不化,神化圣贤。
2.主张诗人抒发性灵。
二、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1.抒情言志诗;寄寓适时济世的期盼,怀才不遇的感慨
2.忧国伤时诗;深刻反映社会病症,感情沉郁悲愤
3.咏史诗;借古讽今,警戒衰亡;或托古抒怀,宣泄壮志难酬
4.爱情诗;爱情的追求结合着理想的追求;爱情受挫失败寄寓着仕途失意,理想落空的痛苦和怨恨
三、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1.构思缜密,善用象征,比兴等修辞手法,表现曲折浑厚的情感
2.善用典故
3.注重词语锤炼,句式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4.众体皆有佳作,尤其七律成就最高
四、《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P188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思想内容:
1.表达作者对情人的热烈思念。甜蜜的回忆中穿插有分离的苦闷和心灵的相通相慰。
2.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坚定信念。形成了高尚而纯洁的美丽理想
艺术成就:
1.“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回环往返。强烈反差,寓情于景,隐忍凝思。昨夜和今夜气氛,宴会时的乐观与今日孑然一身的孤零,全诗贯穿矛盾心情,深情缅邈。欢会和离别,幸福和凄凉,在互相对比中强化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矛盾。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新颖独创的比喻。不能比翼双飞却心灵相通,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3.对偶工整,使全诗句式整体匀称,音律和谐婉转。
————————————————————————————————————
李煜专题 
一 李煜词的思想内容
1前期作品大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情调柔靡
2后期作品抒亡国之痛,故土之思,情调哀伤凄楚
二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1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2善于将深沉的人生体验诉诸形象,借助比喻对比和意境创造,使之具象化
3词人抒情如行云流水,不见丝毫作态
4语言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炼的完美统一,优美明净口语化。

三 《浪淘沙》(窗外雨潺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191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思:抒亡国之痛,故土之思,情调哀伤凄楚
艺:1 上片用倒叙的手法,今昔对比,下片起笔不凡。
    2 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发真切的感受,可以与人们的感情互相沟通,唤起共鸣。
    3 情景交融,景富愁情。
    4 用对照,比喻,象征等手法,强化哀伤痛楚的感情。
————————————————————————————————————
唐代文学总论(看看即可,不做要求)
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
1唐诗代表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大家名家佳作海汇,众体皆备。
2唐代古文运动为古典散文找到了一种精炼畅达,富于表现力的载体——并形成继先秦西汉文后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
3词是诗歌和音乐两相结合而在唐朝产生的新诗体。
4唐传奇是脱胎于六朝志怪的真正成型的文言小说,着重表现人事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里程碑。
唐诗的成就
1诗歌题材 深入唐人生活的每一领域。
2具有鲜明独特风格的流派众多,形成斗妍争奇的繁荣局面。
3众体皆备。古体,造体,绝句,歌行等。
唐诗的审美理想:以壮丽自然为贵,以通俗为美,反对雕琢造作。
————————————————————————————————————
柳永专题(05)
一 柳永对词的贡献
1继承民间传统
1)他善于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血液,使词成为家喻户晓的市民文艺
2)合文人与民间为一体,熔雅俗于一炉
3)语言通俗易懂,适应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2内容题材的开拓
1)在描写享乐与风情传统题材时,柳永词更具有市民文艺的色彩
2)善于借助羁旅行役时所见所感,尤其是景物描写,淋漓表现不幸与痛苦
3)增加了对繁华的都市风光的描写
3艺术手法的贡献
1)大力并成功地发展慢词,增加词的表现容量。扩大词的表现能力,是柳永对词体艺术手法发展的最重要贡献,是使他成为词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的主要原因
2)多用白描,善于铺叙,层次分明,情真意切
3)善于将叙事,抒情,写景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表达。尤善借景抒情
4)讲究言调和格律。极大的发展了慢词的音乐美

二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游子思乡题材)P192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思:1上片写景,以情入景,用秋雨秋风(潇潇暮雨,霜风凄紧),变化的物体(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不变的江水(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等一系列深秋萧条的景色来衬托浓重的思乡之情。
2下片抒情,以景入情,则直抒游子的思想之情。(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其中“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角度转换,词意大开大合。
艺:1第一题第三条的2)3)4)
2虚拟,设问等手法运用娴熟
————————————————————————————————————
李清照专题
一 李词的思想内容
1以南渡为界,她的词可分为前后期。前期词主要表现闺中悠闲生活。
2后期多为家国之思,身世之叹。
二 李词的艺术成就(若从词史的发展看,李清照是重要的由北往南的过渡作家)
1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相结合。词人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笔触,于细节中藏无限深情。又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抒发美质难长,物是人非的感慨。
2清新朴素与精美雅致的风格相结合
1)善于运用朴素但又不失精美的语言
2)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诸如比兴,叠字等。且运用自然而不见锤炼之工
3)音律悠扬,声拍铿锵
4)白描的外在形式和精美的内在特质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 《声声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20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1写出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悲哀愁闷的处境和心情
2对乱世的揭露和控诉
艺:在结构上,助词起始三句总述心境。然后扣紧愁绪,层层渲染,最后用一个“愁”字做结。全词以愁起,以愁结,一气呵成。在表现手法上,借景抒愁,集秋景之大成而体现出真情实感。
     1 整词以铺叙手法,写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后之悲,垂暮之哀和才华之不展交织而成又难以排遣的复杂心情。
     2 首句七对叠字,字字有力有神有情,叠字运用,韵部选择,口语的提炼在声韵上收到奇效,造成了一种时间感,空间感和动态感。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孤苦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凄婉的气氛。
     3 借景抒情,情景两绝。意象有:“黄花”,“秋雁”,“梧桐”,“秋雨”等
     4 语言通俗明白,多用口语(如:将息,怎生,了得),大量齿音与舌音的运用,加强了词的凄楚幽怨的效果。
————————————————————————————————————
欧阳修专题(了解即可)

一 文学主张
1继承“先道德而后文章”的传统观念,强调道的主导作用
2虽先道后文,但并不因此而重道轻文或重道废文
3注重文学的感情因素,强调“人情”的作用
二 欧阳修散文的地位和内容
创作特点:内容深刻,现实性强,风格平易舒婉,个性鲜明
1论道文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自己特色,注重“切于事实”
2论政文章,是对宋初散文的一大发展,摆脱官样公文形式的限制,说理畅达,切中时弊
3抒情文章,是对北宋散文内容的一大开创。或抒发身世之感,或表现对人生的体验等,充满强烈的抒情色彩,为散文开拓更富文学价值的美文领域
4史论和文论文章,见地深刻,论述精辟
三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欧文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即使在强烈抒情时亦如此
2记述人物时,也不失娓娓生动,细腻曲折的描写
3写景抒情文具有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特点
4多用平易寻常,清虚流畅的字句,善用虚字,使文跌宕有味
四 《祭石曼卿文》的艺术特色(“四大祭文”之一)P195
赞叹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用人活在世界上的“暂聚之形”和死后扬芳百世的“后世之名”做比较,得出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慨叹,并最终对自己人世的不顺感到释然。
1借景抒怀才不遇的苦况,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2“呜呼曼卿”三段排比,强烈抒发了对亡友的赞赏与怀念和自己对世事的兴叹
3呼应,反问,用典手法运用娴熟,强化情感的抒发
五.《戏答元珍》(总体感情:哀而不伤)P198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选取典型景物)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高一层意自慰)
————————————————————————————————————
苏轼专题
一 思想性格
1 非常正直坚定,敢于直言,有节操,有原则
2 受释道思想影响,抱有尽人事而后知命的观点,淡泊自持,独善其身
3 极富感情,对生活充满热爱,善戏谑,喜幽默
二 文学主张
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于国”,主张自然平易的文风,反对雕琢绮丽。
三 散文的艺术特点
1 能于平淡自然的通达和雄深磅礴的气势中带有一种超凡入化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文情并茂,说理透辟,抒情富有哲理。
2 能于纾舍委备,圆活流转之中,带有一种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复杂变化的美感。
3 具有气势雄深和善于雅谑的特点。
4 以诗为文的特点是苏轼对散文的独特贡献。
四 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1描写个人遭遇,抒发个人情怀,塑造自我形象
2 反应现实,把诗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3 歌咏自然,且多对景物描写注入丰富的诗人主人公感情
4 品评艺术,描写民风民俗
艺:1 生动活泼,丰富出奇的想象。将平凡的题目升华出新意
2 波澜起伏的布局构思
3 诗中常有深刻精彩,富有启发性的议论
4 善于雅谑,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外作旷达的心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5 善于修辞,尤善于比喻
五 苏轼词的贡献(艺术成就)---幻想新奇,感情豪迈奔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豪放派奠基人。
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对词的认识,词的内容,词的风格都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和创新。为词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领域。
1 认识上的突破:苏轼以前的人把词视为诗余小道,而苏轼有意识的提高词的地位,将它看作是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
2 内容上的突破:
a 严肃博大的抒情在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有的,如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等;
b 咏物诗盛于苏轼,其不但重形似更重神似;
c 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从苏轼开始。
3 风格上的突破:苏轼前,词坛基本上是婉约风格一统天下,而苏轼在婉约之外又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使词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4 音律上的突破:苏轼正处于极讲音律的时代。但苏轼的原则使让形式服务于内容。在词的音乐形式上持一种大胆革新的精神。
六 苏词的风格
1 豪放风格主要表现在:
A 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善于在写人,咏物时,以豪迈奔放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达雄壮的场面取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以奔放豪迈的音调著称(如“大江东去”二句,《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2 旷达风格主要表现在:(苏词的主要风格)“人生入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思想上看:A 把自我化入大自然中去,从而得到超脱
            B 扩大自我,从而保运万物,超脱世俗
            C 淡泊明志,向往归隐,与生活隔绝
从艺术上看:A 善于创造清空的意境(清空、虚实)
            B 善于虚实结合,超越时空界限,展开浪漫想象(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 婉约风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在继承的同时仍有创新,格调高雅,感情真实健康(如:蝶恋花)
七 《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此时苏轼正贬谪黄州,作品体现了他复杂的世界观)P200
思:
1 全文从泛舟江上而生乐到因箫声呜咽而产生悲愁到最后解脱后的喜悦,抒写确认人生价值后,思想上的升华(人生如梦,宠辱皆忘)
2 表达作者叹息人生如梦,而借助佛老思想求得解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艺:
1 景(江上清风,山间名月)、情(历史英雄,人生苦闷)、理(变与不变)三者融为一体
2 构思缜密,充满诗情画意(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
3 讲究句式对偶,骈散结合(排比有气势,散句有韵味)如: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背景:当时诗人在政治上不得意,又与亲人久别,心情抑郁且不平静)P20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
1 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
2 借月表达美好的祝愿,抒发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艺:
1 以月亮贯穿全篇,逐层深入,挥洒自如。上片对月饮酒,下片对月怀人,着重表现了诗人内心出世和入世,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祝愿,虽有消极的情绪,但主导感情是积极的,从哲学的高度看待月圆月缺,摆脱了愁苦与怅然的情绪。
2 借用月亮的美丽传说,发挥李白诗的奇旷,创造出奇逸空灵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3 语言自然天成,达到“极炼似不炼”的艺术境界。
————————————————————————————————————
辛弃疾专题
一 思想
1 鲜明的爱国思想  2 民本思想  3 以儒家为主,兼收佛老,但有扬弃
(辛弃疾在文学创造中受前人影响最深的是屈原和陶渊明)
二 辛词的思想内容
1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 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
3 评议时局,议论世事
(辛弃疾的爱国词经常使用的三种题材是:与朋友的酬唱,登临写景,咏古)
三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辛词最大成就在于极大的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并登上了最高峰。激昂的内容与豪放的风格在辛词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1辛弃疾创造豪放风格的艺术手法有:
1 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2 善于使用象征、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使人物形象和感情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驰骋
3 善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与感情的跨度和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于开头结尾之中,从而加强豪放的色彩
4 善于以小见大,使细节和常景都联系到重大题材上。并烙上豪放色彩
除了对豪放风格的建树,对表现手法的发展也是辛词的重要成就
1 喜用典,善用典。辛词用典贴切凝练,技巧高超
2 喜议论。苏轼词中已有议论成分,辛词更发展了这一特点
3 善用比兴,比拟。尤善比喻
4 高度的语言技巧。既善用精美的文学语言,又善用通俗的口语;既善以散文句式入词,又善引前人诗句成语入词,语言表达已至炉火纯青的境界
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21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思:
1 壮志难酬,光阴虚度的悲愤感慨(“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 对沦陷河山的忧思痛惜,被排挤冷落的孤寂
艺:
1 善于用典,使词重韵意丰,深沉委婉,耐人寻味?(季鹰归未,刘郎才气,树犹如此)
2 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词人抒发愁与恨的感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3 高度的语言技巧(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4 寓情于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移情入景(中原河山“献愁供恨”是移情于物,“江南游子”寓情于景,借动作“阑干拍遍”抒情)
————————————————————————————————————
苏轼,辛弃疾的词风异同(04)
1苏轼开创豪放风格,但其基调是旷达。
辛词则将豪放发挥到极致,而在豪放中更多悲壮之气
2写人
苏词多是“疏狂异趣”的形象,而辛词多是英雄豪杰的形象
3写景
苏词更典型的是古淡,幽远,雅致的景色
辛词更多的是具有豪放特征的奔腾飞动又饱含自己沉郁情感的景物
4怀古
苏词赞叹的往往是古之达者,指出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超脱对待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力求旷达。而辛词怀古则意在抒发兴亡之叹,所缅怀的多是古之英雄豪杰。是用来自比,因此感情沉郁,难以自拔
5隐逸与醉酒
苏轼把田园和乡村当作与黑暗的官场和社会对立的圣地,真心向往;辛弃疾虽也有由衷赞美这种生活的作品,但其透露出的是被迫隐逸,不甘隐逸的情绪
————————————————————————————————————
陆游专题 (了解即可)
(南宋爱国诗人,早年从戎,金戈铁马,从不无病呻吟,空喊口号)
一 文学主张
1 继承发展江西诗派的一面,如注重严肃的写作态度,由重锤炼而归于平淡
2 彻底突破江西诗派,悟彻诗在于生活的一面
3 提倡平淡自然,清新古朴的文风
二 思想内容
(不论数量还是质量;不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对后代的影响,爱国诗是陆游诗歌内容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部分)
1 其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深入反映了他的爱国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他所处的不幸时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个性
2 内容丰富多彩的农村诗揭示了作者同情人民,热爱生活的另一面
3 闲适诗,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4 爱情诗虽数量不多,但真挚而深切的抒发了他对唐婉至死不渝的爱情
三 艺术风格及成就
1 陆游作为一个集大成者,善于将前人的风格境界吸收融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家之风(风格多样)
2 陆游的爱国诗具有高度的抒情性。这主要与这些诗在感情的酝酿与艺术的表现上成功的吸收了杜甫的沉郁和李白的浪漫。最终形成了自己沉郁悲壮,又踔厉风发的一家之风。汇聚催人泪下的巨大感动。
A 富于想象。如善于借助梦境来抒发肺腑之情(99首,在现实中受压抑,无法实现的理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B 语言壮浪恣肆。感情跨度大,富有跳跃性
3 陆游的农村诗既不失中国田园诗的传统本色,又有很强的时代感
4 各体皆工。尤工七言,又构成了陆游诗集大成的另一重要表现
5 讲究功力,注重锤炼。如善于锤炼应对,善用典等
四 陆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陆游是个全才大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诗歌史上影响更为深远。他对前代《诗经》及杜甫等人的现实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浪漫主义,陶渊明、王维等人的田园诗派,岑参、高适等人的边塞诗都有所继承。亦能注入新的时代色彩。因而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在当时即享有盛誉,并不断受到后人的推崇。
五《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208
思:1 借助梦境抒发在现实中受压抑无法实现的理想
2 体现诗人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艺:1 借助梦境抒发恢复之情,富有浪漫主义情调和极大的感染力
2 用夸张、比喻及反问的手法勾勒了一幅边塞军旅雪景图(“白刃明如霜”,“铁衣冷彻骨”)
3 笔致婉转洗练,语言晓畅平易。既有对爱国勇士的呼告和钦叹,又反映了广大人民心声,因此有极大的感染力。
————————————————————————————————————
文天祥专题(看看即可)
一文学主张
以抒情与记实相结合为宗旨,他特别推崇杜甫
二思想内容(诗)
1.记录战斗生活,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
2.抒发爱国激情,表达恢复之愿
三艺术特色(诗)
以抒情与记事相结合抒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正气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P214
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五言古体诗。它格调沉雄、笔力遒劲,是文天祥的名篇之一。作者起笔便以恢弘的气势环顾宇宙万物,历叙天地正气的历史表现。人有此气,治世时可辅佐朝政,乱世时则能忠贞不二。并且热烈赞颂前代英烈,礼赞他们柱天维地的人格风范,并进一层概括这些忠贞节义之士共有的精神特征:“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第二部分为作者自叙。他回顾自己力尽被俘、求死不得的经历,环视自己被囚的恶劣环境,表明自己坚贞不屈、矢志不移的决心,最后以上述所举的夙昔典型激励自己要正气凛然、慷慨赴死。诗所热烈歌颂的正气其实就是诗中所表达出来的人的气节和气概,正是有了这个精神力量和坚定信念,文天祥才能大义凛然从容就义。这首诗起承转合极为自然,隔句押韵,又兼用排比句式,不假修饰,直叙而下,直抒胸臆。笔墨淋漓酣畅,节奏铿锵有力,情感强烈奔腾,诗中也不故作豪言壮语,却使人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壮烈诗篇。
思:1.作者身陷囹圄,仍明确表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决不屈服于邪恶的环境,随时准备为国家慷慨赴死
艺 1.此诗格调沉雄,笔力逼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起承转合极为自然,隔句压韵,又善用排比句式,节奏铿锵有力,给人一种很强的震撼力
————————————————————————————————————
宋代文学导论(看看即可)
一 宋词的成就
1.全社会的普及,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全部都喜好词曲
2.新剧词调的大量出现
3.词的思想内容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4.流派众多
二 宋调
1.多深沉悲慨文气
2.多议论之风
3.文风多朴实平易
三 词与诗的比较
1.就美学因素考察,诗这种体裁,由于形式 过于整齐,有时难免影响它的表现力,尤其是律诗更受到起来转合的限制.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它可以用词中短句或疏或密,灵活多变的表达丰富的感情.
2.就从原因考察,词在起初,多被当作言情的诗体加以应用,过多局限于男欢女爱
的范围,文人词尤为明显(苏轼提高词的地位)
————————————————————————————————————
王实甫专题 
一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P218
闹斋---寺磐---请宴---就观---挂红---长亭送别---团圆
1.以张生,莺莺,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交织推动剧情发展.
2. (1)第一本中,,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后,便是张生想方设法接走莺莺,与老夫人代表的封建门阀观念构成的潜在冲突.
  (2)第二本中,张生挺身解除寺磐,挽救了崔氏一家,但老夫人却在宴请中食言抵赖,张生,莺莺二人皆据理力争,而红娘也站在了他们一边
  (3)第三本中,张生与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终于结合了,而在"挂红"中红娘却历数夫人之过,并迫使夫人承认张崔关系.但夫人向张生提出了应举得官的条件,而随后在"长亭送别"深切表现相爱之人被迫分别
  (4)在后两本中,则是张生应试得官,终于与莺莺团聚
二 思想内容
1.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提出大胆的挑战
2.鼓励封建社会里的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抗争
三 人物形象(04)
(一)崔莺莺
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渴望恋爱自由,为爱情而痛苦,但不断追求爱情(“举案齐眉”的生活理想和“化作望夫石”般的渴望“)
2.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动摇,羞怯,反复,恐惧,这正是一个相国小姐的真实写照(局限性)(“薄情郎”,“停妻再娶妻”,“异乡花草”等,表现了她的矛盾和抗议)
3.鄙视功名利禄,而更看重爱情(“但得一个并蒂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张生
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执着地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其有反抗精神;
2.把爱情至于功名之上,显示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3.傻气与忠厚相连,帅气与钟情并存。
(三)红娘
1.虽然地位卑微,却有着可贵的正义感;
2.伸张正义,助人为乐,勇敢机智,是全剧中最具光彩的人物。
四 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且严格掌握分寸(如莺莺的多情与执着,但毕竟是相国小姐,种种局限再所难免)深刻得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结构安排:剧情完整,结构严谨.作为戏剧艺术,还巧妙的设置了一系列悬念,跌宕起伏
3.体制上:突破了一般系列诗一本四折的模式,开创了长篇巨制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4.语言上:以当时民间的语言为主体,自然融入前人诗词文赋的语句,明白通畅,而又清丽华美,具有浓郁的诗意.
《长亭送别》艺术特色
 1.充分利用元杂剧中每折戏由一人唱到底的规则,为莺莺安排19支曲文,浓墨重彩的描写她的叛逆性格,且通过优美的唱词描写莺莺吩咐复杂的内心活动,展示人物的离别情绪,内心矛盾(冷静与担忧)和缠绵心情。(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2.情景交融,曲辞优美,多处用典,巧夺天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夸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比喻(伯劳东去燕西飞)
 对偶等
4.文采的华美生动,雅俗共赏。是元杂剧语言文采派的代表。
————————————————————————————————————
元代文学(看看即可)
一 元代的杂剧和南戏
   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
   2.杂剧的体例,一般是一本四折,每折一个宫调,而且一韵到底.杂剧的唱词,都是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戏的.
    除了崛起于北方的杂剧,还有一直在南方流行的南戏.
1.元代末年,杂剧走向衰败,而南戏则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开明清传奇新风的剧种.
2.元代的南戏,在艺术上既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形态,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
3.他的宫调和套曲的运用十分灵活.不同于杂剧
二 元代的散曲歌词的比较
1.元代的歌曲,是继承宋词之后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体.散曲的每首曲子,都有个曲牌.
2.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压韵,而且歌曲可以用衬字,这一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或减少了其腔格的限定,使作品在语言上更加的活泼,保持了散曲具有的通俗语言的质朴的风格.
3.元代散曲的内容极其丰富,反映社会现实极其广泛(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就是独立的一首曲子,一个套数,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完成的"组曲",且一韵到底)
————————————————————————————————————
蒲松龄专题
 
一《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写了大量的鬼狐花妖,而且一般对他们都表现出了赞美,其意正是对人类社会种种丑恶的否定和批判
2.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
3.对科举制度的讽刺
4.反对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
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03)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此为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即写法如传奇/故事情节委曲多变,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富有变化.虽记狐鬼神仙的故事,但更多的笔墨写出鬼狐花妖与人的关系.
以"出于幻景,顿入人间"的笔法,使作品富有传奇意味引人入胜的效果
2."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她们大多既有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动物原形的自然特征,而作者将两种属性完美的统一起来,达到"忘为异类"的效果,但作者的主意又使其"知其非人"。这正是《聊斋志异》中鬼狐花妖,作为艺术形象的特点.
3."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在叙述与描写方面,语言特点委曲周折,而井然有序。
《青凤》 P239
 一 青凤的形象
1.青凤始终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她与耿生的见面是被动的,与之的爱情是被动的.
2.而被动的根源是礼教与人性的势不两立,在青凤看来是亲情与爱情的冲突.作品前半部表现了青凤复杂的性格:软弱,顺从,聪慧,善良.
3.清明获救后,青凤与耿生结合,可见她摆脱了封建家庭,摆脱了封建家长的干涉和束缚(喜中见悲:青凤只有借死亡之名才能获得自由的权利)
4.青凤主动救“狐叟”,显示了她仁孝,聪慧的美好性格.作者再次讴歌人性光辉。
二 情节内容
1.以耿氏"故大家"荒废的宅第闹鬼开篇,后紧扣耿生与狐叟一家的聚散离合,展示了耿生与青凤的爱情故事。
2.狂放不羁的耿生入鬼宅造访狐叟一家并爱上青凤,身为封建家长的狐叟阻止不成,隧率家人离去。
3.耿生因救青凤而得遂夙愿,后又救狐叟,最终彼此“如家人父子”和睦相处。
三 基本特色
1.结构起伏,紧凑,巧设悬念
2.语言表现力强.
3.青凤闺秀的矜持,少女的情怀刻画的惟妙惟肖
————————————————————————————————————
《红楼梦》专题P245
一 思想内容
1.写出了贾府这个具体的封建社会的无可挽救的衰败
2.写出了在这个衰败的贾府中产生的叛逆的人物,寄予了作者理想.
(<红楼梦>在揭露黑暗的同时,赞美了光明,在表现衰败的同时写出了希望,在诅咒古老而腐朽的封建社会的同时,更拥抱了新的时代和人生)
二 人物形象
1.贾宝玉:反对科举,尊重女性,萌发着自由平等的观念,要求个性的解放的叛逆者的角色,他还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
2.林黛玉:一个纯洁,脱俗的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同时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她,视贾宝玉为知己,与之产生致死不虞的爱情,并为爱情献出了生命
(宝黛爱情的悲剧,既是对杀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更是对礼教叛逆者的坚定的爱情的赞美及对叛逆者本身的赞美)
三 艺术成就
1.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既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具,又浑然一体,不见斧凿之痕.
2.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的巧妙结合是情节的特点之一
3.成功运用比较,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语言既通俗晓畅,有委婉细腻(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写出了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内心世界.人物语言充分性格化)
《宝玉挨打》
一 情节内容
1.以王府索人,贾环进谗开头
2.以宝玉挨打为中心
3.以夫人哭阻,贾母怒责收尾
二 思想内容
宝玉挨打实质上是在贵族大家庭封建势力对叛逆者的一次镇压,它反映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的矛盾斗争。
三 艺术特点
1.善于在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2.描摹情景,出神入化
3.叙事有条不紊,行文有张有弛,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传神,表现了作者很高的艺术造诣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