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电视新闻学
电视新闻学
电视新闻是什么(内涵)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报道说)
——陆定一1943《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或: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要的真实的信息。(信息说)
电视:使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
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要的真实的信息。)
什么是电视新闻(外延)
电视新闻包括哪些节目样式?狭义:通常仅指消息类新闻报道 广义:指电视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包括: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片、新闻纪录片、电视调查报道、电视访谈等等节目样式
第一章、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
第一节、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范围
(1)口播新闻阶段
1936年11月2日,BBC最早播送电视节目,记者编辑写稿,播音员播念
(2)影片新闻阶段
1947年,NBC和CBS合作生产16MM摄影机和胶片,广播稿(声音)+新闻影片(图像)
(3)电子新闻摄录阶段
20C70S,美国,ENG(Ehectronic News Gathering),电子新闻采访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摄录声画同步,声形并茂
(4)卫星传播阶段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卫星新闻采集,摄录播同步
二、国内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成立并开始播出新闻节目逢“3”变革
1973,中国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83,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话说长江》、《九州方圆》,春晚
1993,《东方时空》,改变了电视的语态
2003,24小时播出的“CCTV-新闻”开播
“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待,义无返顾地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 ——《十年》P5
第二节、现代电视新闻的发展
一、当下电视新闻理念的新态势
(1)新时态:新近发生→正在发生
(2)新语态:百姓话题、事实说话、真诚面对
(3)新情态:重视交流,传播平台功能增
(4)新技术:制、传、播
二、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媒介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1)互联网海量信息,全知全能
(2)互联网传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3)互联网带来无障碍传播
(4)互联网低传播成本
机遇:
(1)电视新闻传播可信度高
(2)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大
(3)电视新闻受众规模最大
(4)电视新技术的发展
(5)电视新闻理念不断创新
第三节、电视新闻理念新的价值取向
一、时效意识
1、TNT(Today News Today)→NNN( News News Now),即现场直播,实现了新闻传播时间上的同步。
2、新闻时效=(新闻报道-新闻发生)/(影响消失-新闻报道)
比值越小,时效性越强,反之越弱。
3、时效性的两个层面
(1)时新性(2)时宜性
如何坚持时新性与时宜性的辩证统一?
一般原则下,新闻必须坚持时新性;同时,要考虑新闻的舆论功能;
有些时候是“新闻”,有些时候是“旧闻”,有些时候是“不闻”。 ——毛泽东
4、时效性的意义
(1)维护了新闻价值
(2)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尽可能的避免信息损耗,包括记者的遗忘和误解,以及外界的干预因素。
(3)能发挥电视媒介参与社会危机管理和应急反应的重要作用。
5、电视新闻时效意识的实现
(1)新闻滚动播出 一般是整点新闻档,现场直播大量运用,突发性新闻变成常态
(2)连线报道 双视窗或多视窗,视频+音频或音频
(3)字幕新闻 随时插播,迅速及时,不影响正常播出
(4)新闻现场直播 电视的核心竞争力
6、时效意识的社会功能
一般功能:信息、宣传、舆论、知识娱乐、赢利
社会功能为电视媒介功能的拓展,电视新闻成为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发生时进行社会沟通最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是维持社会机体运转的“生命线”。
因为电视传播迅速、权威、受众面广
二、现场意识
1、内涵:现场意识不是指新闻的声画信息来自于现场,而是指作为信息采集者的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是否将“我”纳入到现场中去,能充分、及时、准确地补足现场的一切信息,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
2、电视新闻的时效意识超越了时间;现场超越了空间
3、现场意识的意义
(1)能给观众以强烈的真实感,是增强新闻真实性的有效手段
信源→(媒体)→受众
(2)对现场的介入的早晚决定了新闻时效性
(3)记者在现场是媒体权威性的重要体现
(4)新闻现场是展示记者魅力的最佳舞台
记者魅力包括:
A、信息捕捉能力 B、即兴表达能力 C、场面驾驭能力 D、运用神态、服饰、表情、氛围等非语言符号的能力
三、受众意识 CCTV-新闻“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
1、科学的受众观 受众≠大众
(1)个体受众受到群体受众的影响
(2)受众即“市场”,大众→小众
(3)接受者→参与者 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包括知晓权、传播权等
(4)受众的需求和动机多元化
包括信息、娱乐、社会关系,以及精神、心理等需求
2、受众意识的体现受众调查:
(1)受众结构特征:
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价值观等不同
(2)受众收视行为:
媒介接触环境决定媒介接触行为方式 电视、电影、网络
(3)受众需求(电视新闻)
多方面:审美需求、认知需求、教育需求、娱乐需求、心理需求
多层次:接受信息的需求;意义解读的需求;表达自我的需求
四、策划意识
1、电视新闻策划:在遵循新闻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特征的前提下,以事实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效果,制定相关的报道策略,规划、设计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求最佳采访报道效果而进行的策划。
新闻策划的共性特征:
(1)必须遵循新闻规律
(2)以事实信息为基础
(3)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
(4)必须有系统化的战略眼光
(5)以最佳效果为追求目标和检验标准创新性和可行性
2、电视新闻策划的分类
(1)前期采访报道的策划;后期节目编排的策划;
(2)对既有新闻事实的策划;(感动中国)
对未有新闻事实的策划(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新闻事实。不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制造,还是对报道什么新闻事实和怎么报道进行谋划)。(在路上)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思考: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
电视新闻是什么(内涵)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报道说)
——陆定一1943《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或: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要的真实的信息。(信息说)
电视:使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
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要的真实的信息。)
什么是电视新闻(外延)
电视新闻包括哪些节目样式?狭义:通常仅指消息类新闻报道 广义:指电视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包括: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片、新闻纪录片、电视调查报道、电视访谈等等节目样式
第一章、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
第一节、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范围
(1)口播新闻阶段
1936年11月2日,BBC最早播送电视节目,记者编辑写稿,播音员播念
(2)影片新闻阶段
1947年,NBC和CBS合作生产16MM摄影机和胶片,广播稿(声音)+新闻影片(图像)
(3)电子新闻摄录阶段
20C70S,美国,ENG(Ehectronic News Gathering),电子新闻采访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摄录声画同步,声形并茂
(4)卫星传播阶段
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卫星新闻采集,摄录播同步
二、国内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成立并开始播出新闻节目逢“3”变革
1973,中国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83,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话说长江》、《九州方圆》,春晚
1993,《东方时空》,改变了电视的语态
2003,24小时播出的“CCTV-新闻”开播
“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待,义无返顾地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 ——《十年》P5
第二节、现代电视新闻的发展
一、当下电视新闻理念的新态势
(1)新时态:新近发生→正在发生
(2)新语态:百姓话题、事实说话、真诚面对
(3)新情态:重视交流,传播平台功能增
(4)新技术:制、传、播
二、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媒介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1)互联网海量信息,全知全能
(2)互联网传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3)互联网带来无障碍传播
(4)互联网低传播成本
机遇:
(1)电视新闻传播可信度高
(2)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大
(3)电视新闻受众规模最大
(4)电视新技术的发展
(5)电视新闻理念不断创新
第三节、电视新闻理念新的价值取向
一、时效意识
1、TNT(Today News Today)→NNN( News News Now),即现场直播,实现了新闻传播时间上的同步。
2、新闻时效=(新闻报道-新闻发生)/(影响消失-新闻报道)
比值越小,时效性越强,反之越弱。
3、时效性的两个层面
(1)时新性(2)时宜性
如何坚持时新性与时宜性的辩证统一?
一般原则下,新闻必须坚持时新性;同时,要考虑新闻的舆论功能;
有些时候是“新闻”,有些时候是“旧闻”,有些时候是“不闻”。 ——毛泽东
4、时效性的意义
(1)维护了新闻价值
(2)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尽可能的避免信息损耗,包括记者的遗忘和误解,以及外界的干预因素。
(3)能发挥电视媒介参与社会危机管理和应急反应的重要作用。
5、电视新闻时效意识的实现
(1)新闻滚动播出 一般是整点新闻档,现场直播大量运用,突发性新闻变成常态
(2)连线报道 双视窗或多视窗,视频+音频或音频
(3)字幕新闻 随时插播,迅速及时,不影响正常播出
(4)新闻现场直播 电视的核心竞争力
6、时效意识的社会功能
一般功能:信息、宣传、舆论、知识娱乐、赢利
社会功能为电视媒介功能的拓展,电视新闻成为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发生时进行社会沟通最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是维持社会机体运转的“生命线”。
因为电视传播迅速、权威、受众面广
二、现场意识
1、内涵:现场意识不是指新闻的声画信息来自于现场,而是指作为信息采集者的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是否将“我”纳入到现场中去,能充分、及时、准确地补足现场的一切信息,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
2、电视新闻的时效意识超越了时间;现场超越了空间
3、现场意识的意义
(1)能给观众以强烈的真实感,是增强新闻真实性的有效手段
信源→(媒体)→受众
(2)对现场的介入的早晚决定了新闻时效性
(3)记者在现场是媒体权威性的重要体现
(4)新闻现场是展示记者魅力的最佳舞台
记者魅力包括:
A、信息捕捉能力 B、即兴表达能力 C、场面驾驭能力 D、运用神态、服饰、表情、氛围等非语言符号的能力
三、受众意识 CCTV-新闻“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
1、科学的受众观 受众≠大众
(1)个体受众受到群体受众的影响
(2)受众即“市场”,大众→小众
(3)接受者→参与者 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包括知晓权、传播权等
(4)受众的需求和动机多元化
包括信息、娱乐、社会关系,以及精神、心理等需求
2、受众意识的体现受众调查:
(1)受众结构特征:
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价值观等不同
(2)受众收视行为:
媒介接触环境决定媒介接触行为方式 电视、电影、网络
(3)受众需求(电视新闻)
多方面:审美需求、认知需求、教育需求、娱乐需求、心理需求
多层次:接受信息的需求;意义解读的需求;表达自我的需求
四、策划意识
1、电视新闻策划:在遵循新闻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特征的前提下,以事实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效果,制定相关的报道策略,规划、设计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求最佳采访报道效果而进行的策划。
新闻策划的共性特征:
(1)必须遵循新闻规律
(2)以事实信息为基础
(3)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
(4)必须有系统化的战略眼光
(5)以最佳效果为追求目标和检验标准创新性和可行性
2、电视新闻策划的分类
(1)前期采访报道的策划;后期节目编排的策划;
(2)对既有新闻事实的策划;(感动中国)
对未有新闻事实的策划(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新闻事实。不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制造,还是对报道什么新闻事实和怎么报道进行谋划)。(在路上)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思考: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
新闻策划≠策划新闻及新闻造假、抄作、宣传、广告
“新闻策划”中, “策划”作名词, “新闻”修饰“策划”,合起来讲意思是“(关于) 新闻报道的设计谋划”。新闻是目的, 策划是手段。
“策划新闻”中,“策划”作动词,“新闻”是“策划”这个动作的对象,合起来讲意思是“设计谋划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
3、策划意识的体现
(1)创新报道(从内容到形式)
(2)整合资源
A、横向(各媒体信息资源荟萃) B、纵向(过去、现在、将来)
4、策划意识运作的组织结构文人时代→制片人时代→策划人时代记者编辑中心制→策划中心制(或主持人中心制)
(1)大编辑部制
(2)重新定位采编关系 大记者小编辑→智慧之脑后置
(3)频道化运作 节目→栏目→频道
五、品牌意识
1、什么是品牌
品:品质、品格、本质
牌:标牌、标志
品牌:有特定品质的标志首先是一个商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那些有稳定品质、独特理念、鲜明标志,及有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广受欢迎和瞩目,并产生了较高价值超过产品本身成本价值的那些产品。
不仅指市场流通的产品,还扩展为制造、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公司和经营者、生产者、制造者。
品牌——brand,烙印,消费者的忠诚度,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竞争力的象征
媒体品牌,指媒体名称、节目标志、节目风格和特色、节目宗旨、节目包装、节目结构、观众认同等的总和。是让人不换台的一种原因。
2、品牌意识的体现
(1)理念识别系统 哲学观念、精神追求、指导思想
(2)行为与视觉识别系统频道、栏目、记者作为品牌通过形象包装(如LOGO)和活动
六、互动意识
1、互动传播的优势
接受者→信息源、传播者、接受者
点对点单向传播→多点对多点的双向传播
网络的优势:
A、互动的(2.0,共享、平等)信息互动、情感互动
B、体验的(参与性) 可以提供新闻线索,发表个人意见、态度,及时、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C、个性的(主动选择性、分众性)
电视媒体会被网络媒体取代吗?
很多年以后仍然会有报纸印刷工业。报纸、电视还会和新媒体一起在人类发展史上共同存在很长的时间。 ——比尔.盖茨
网络缺什么?
2、互动意识在电视新闻中的发展空间
电视自身的优势:同步、现场、真实、过程
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与网络的结合,主要是借助网络更好地互动,电视也像网络一样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平等的交流平台。
对受众而言,既看电视又上网成为现代观众获取信息的理想方式。
结合的形式:
(1)观众通过网络反馈民意和参与讨论(互动性)CCTV—新闻《我的今日之最》多媒体互动直播节目
(2)网络对电视新闻信息提供补充(信息容量、记录性)电视台官网、其它商业网站,相关信息和文字信息
(3)网站或软件播放电视节目(选择性、记录性、传播范围、受众范围)土豆、优库、TVUPLAYER、PPLIVE、中国网络电视台
第二章 现代电视新闻职能
电视的新闻职能OR电视新闻的职能
电视的功能:新闻信息、知识教育、提供服务、文化娱乐等,最本质的还是新闻功能
新闻立台VS娱乐立台
媒体本应该成为公众的议院,现实却成为观众的剧院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电视是一个场(即平台),承载着政治、经济、文艺等不同的场,贯穿着过去、现在、将来,联系政府和公民。
电视新闻的职能:传播信息,发布政令,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愿望,起到沟通情况、上下交流的作用,它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密切为政治服务,是党和国家的主要舆论阵地。
“新闻策划”中, “策划”作名词, “新闻”修饰“策划”,合起来讲意思是“(关于) 新闻报道的设计谋划”。新闻是目的, 策划是手段。
“策划新闻”中,“策划”作动词,“新闻”是“策划”这个动作的对象,合起来讲意思是“设计谋划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
3、策划意识的体现
(1)创新报道(从内容到形式)
(2)整合资源
A、横向(各媒体信息资源荟萃) B、纵向(过去、现在、将来)
4、策划意识运作的组织结构文人时代→制片人时代→策划人时代记者编辑中心制→策划中心制(或主持人中心制)
(1)大编辑部制
(2)重新定位采编关系 大记者小编辑→智慧之脑后置
(3)频道化运作 节目→栏目→频道
五、品牌意识
1、什么是品牌
品:品质、品格、本质
牌:标牌、标志
品牌:有特定品质的标志首先是一个商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那些有稳定品质、独特理念、鲜明标志,及有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广受欢迎和瞩目,并产生了较高价值超过产品本身成本价值的那些产品。
不仅指市场流通的产品,还扩展为制造、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公司和经营者、生产者、制造者。
品牌——brand,烙印,消费者的忠诚度,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竞争力的象征
媒体品牌,指媒体名称、节目标志、节目风格和特色、节目宗旨、节目包装、节目结构、观众认同等的总和。是让人不换台的一种原因。
2、品牌意识的体现
(1)理念识别系统 哲学观念、精神追求、指导思想
(2)行为与视觉识别系统频道、栏目、记者作为品牌通过形象包装(如LOGO)和活动
六、互动意识
1、互动传播的优势
接受者→信息源、传播者、接受者
点对点单向传播→多点对多点的双向传播
网络的优势:
A、互动的(2.0,共享、平等)信息互动、情感互动
B、体验的(参与性) 可以提供新闻线索,发表个人意见、态度,及时、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C、个性的(主动选择性、分众性)
电视媒体会被网络媒体取代吗?
很多年以后仍然会有报纸印刷工业。报纸、电视还会和新媒体一起在人类发展史上共同存在很长的时间。 ——比尔.盖茨
网络缺什么?
2、互动意识在电视新闻中的发展空间
电视自身的优势:同步、现场、真实、过程
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与网络的结合,主要是借助网络更好地互动,电视也像网络一样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平等的交流平台。
对受众而言,既看电视又上网成为现代观众获取信息的理想方式。
结合的形式:
(1)观众通过网络反馈民意和参与讨论(互动性)CCTV—新闻《我的今日之最》多媒体互动直播节目
(2)网络对电视新闻信息提供补充(信息容量、记录性)电视台官网、其它商业网站,相关信息和文字信息
(3)网站或软件播放电视节目(选择性、记录性、传播范围、受众范围)土豆、优库、TVUPLAYER、PPLIVE、中国网络电视台
第二章 现代电视新闻职能
电视的新闻职能OR电视新闻的职能
电视的功能:新闻信息、知识教育、提供服务、文化娱乐等,最本质的还是新闻功能
新闻立台VS娱乐立台
媒体本应该成为公众的议院,现实却成为观众的剧院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电视是一个场(即平台),承载着政治、经济、文艺等不同的场,贯穿着过去、现在、将来,联系政府和公民。
电视新闻的职能:传播信息,发布政令,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愿望,起到沟通情况、上下交流的作用,它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密切为政治服务,是党和国家的主要舆论阵地。
第一节、电视新闻与信息
1、新闻信息涵义
信息:能够减少或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传播学角度)
信息使新闻的内涵扩展了,凡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点引发某种观点、见解,且观点具有新意、新质的都是新闻信息。
2、传播信息
“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 ——维纳(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
信息不足,或信息过剩(熵定律:信息越多,可吸收、保留和利用的信息就越少)
熵:在信息论中,熵表示的是不确定性的量度。 事物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把它搞清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信息服务:通过媒介向社会提供各类信息,从而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方便的社会行为
3、解读信息
是什么→为什么→会如何
“信息爆炸”时代,解读信息,梳理思路,确立观点
1、新闻信息涵义
信息:能够减少或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传播学角度)
信息使新闻的内涵扩展了,凡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点引发某种观点、见解,且观点具有新意、新质的都是新闻信息。
2、传播信息
“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 ——维纳(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
信息不足,或信息过剩(熵定律:信息越多,可吸收、保留和利用的信息就越少)
熵:在信息论中,熵表示的是不确定性的量度。 事物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把它搞清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信息服务:通过媒介向社会提供各类信息,从而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方便的社会行为
3、解读信息
是什么→为什么→会如何
“信息爆炸”时代,解读信息,梳理思路,确立观点
第二节、电视新闻与政治
媒体的政治属性,阶级舆论工具
毛泽东:“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政治家办报(运作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为政治服务,为社会安定团结,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按照党的纲领、策略原则和党章办报(媒体),即为以政党为代表的阶级服务。
1、党务、政务公开
1986年,专题报道人大会议
1987年,播出人大会议的实况录像
1988年,现场直播人大会议和十三大
十三大提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2004年,两会直播,分析、解读,政治更公开,决策更透明
2010年两会十大关注问题: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百姓住房问题、全国社保统一、反腐倡廉、政策公开、科技创新、收入分配 、物价
群众关注→新闻关注→政治议题(关注)→新闻关注→群众参与
“两会”的电视报道、网络互动让“两会”成了全体公民的“两会”,而不只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两会”。有了媒体的报道,“两会”才可能成为全体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
2010“两会”雷人提案、议案:
1、取缔社会网吧严琦(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2、“扫黄”改为“扫色”王全书(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主席)
3、老婆做家务须发工资 张晓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辑) 4、回老家买房论陈华伟(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化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宝安分公司经理)
5、大学生掏粪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并且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
朱军(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
“新闻形成社会,因为它给社会以形式。是新闻,实际上也只有新闻,……,能使潜在的现实明朗化,能够左右潮流,能够引发千百万条件相似,渴望寻觅知音的人民的共同感应。除新闻之外,没有别的东西能把人民连通起来。” ——(法)贝尔纳
2、传播政党方针、政策
3、展现政治领导人魅力
媒体的政治属性,阶级舆论工具
毛泽东:“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政治家办报(运作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为政治服务,为社会安定团结,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按照党的纲领、策略原则和党章办报(媒体),即为以政党为代表的阶级服务。
1、党务、政务公开
1986年,专题报道人大会议
1987年,播出人大会议的实况录像
1988年,现场直播人大会议和十三大
十三大提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2004年,两会直播,分析、解读,政治更公开,决策更透明
2010年两会十大关注问题: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百姓住房问题、全国社保统一、反腐倡廉、政策公开、科技创新、收入分配 、物价
群众关注→新闻关注→政治议题(关注)→新闻关注→群众参与
“两会”的电视报道、网络互动让“两会”成了全体公民的“两会”,而不只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两会”。有了媒体的报道,“两会”才可能成为全体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
2010“两会”雷人提案、议案:
1、取缔社会网吧严琦(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2、“扫黄”改为“扫色”王全书(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主席)
3、老婆做家务须发工资 张晓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辑) 4、回老家买房论陈华伟(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化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宝安分公司经理)
5、大学生掏粪论:“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并且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
朱军(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
“新闻形成社会,因为它给社会以形式。是新闻,实际上也只有新闻,……,能使潜在的现实明朗化,能够左右潮流,能够引发千百万条件相似,渴望寻觅知音的人民的共同感应。除新闻之外,没有别的东西能把人民连通起来。” ——(法)贝尔纳
2、传播政党方针、政策
3、展现政治领导人魅力
第三节、电视新闻与舆论
舆论: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通过某种社会传播活动,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这一种社会思想,它具有支配人的行动道德的一定权威性和无形约束力。
1、舆论引导
舆论导向:运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意向,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舆论引导的原因:
(1)社会舆论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2)社会问题、现象纷繁复杂,人的认识容易有限性或产生错误
舆论导向的作用:
(1)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2)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3)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舆论导向的“四个人”: 科学理论武装、正确舆论引导、高尚精神塑造、优秀作品鼓舞
“三项要求”
激励人民、服务大局、加强管理
“祸福说”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2、舆论监督
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舆论监督以批评揭露为主。
宏观而言,两者是教育引导和舆论民主的关系;
微观而言,是正面宣传与批评揭露的关系
舆论监督的原则:
(1)出发点积极(2)事实无误(3)分寸有度(4)后果利>弊(5)注意回声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优势:影响更大,更真实可信
舆论监督的话语霸权:
1、话语垄断:盛气凌人,断章取义
2、结构垄断:按单方面的需要结构双方谈话内容和通过调整谈话篇幅表达主观判断。
3、背景信息垄断:隐瞒背景信息,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
舆论生态平衡:
1、结构的平衡(内部结构):总量的平衡,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的平衡
2、动态的平衡(外部环境):不能逾越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与进度
3、选择中的平衡(自身特点):节目对事实的选择,以及这些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是“述”与“评”的平衡关系。
舆论: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通过某种社会传播活动,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这一种社会思想,它具有支配人的行动道德的一定权威性和无形约束力。
1、舆论引导
舆论导向:运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意向,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舆论引导的原因:
(1)社会舆论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2)社会问题、现象纷繁复杂,人的认识容易有限性或产生错误
舆论导向的作用:
(1)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2)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3)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舆论导向的“四个人”: 科学理论武装、正确舆论引导、高尚精神塑造、优秀作品鼓舞
“三项要求”
激励人民、服务大局、加强管理
“祸福说”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2、舆论监督
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舆论监督以批评揭露为主。
宏观而言,两者是教育引导和舆论民主的关系;
微观而言,是正面宣传与批评揭露的关系
舆论监督的原则:
(1)出发点积极(2)事实无误(3)分寸有度(4)后果利>弊(5)注意回声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优势:影响更大,更真实可信
舆论监督的话语霸权:
1、话语垄断:盛气凌人,断章取义
2、结构垄断:按单方面的需要结构双方谈话内容和通过调整谈话篇幅表达主观判断。
3、背景信息垄断:隐瞒背景信息,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
舆论生态平衡:
1、结构的平衡(内部结构):总量的平衡,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的平衡
2、动态的平衡(外部环境):不能逾越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与进度
3、选择中的平衡(自身特点):节目对事实的选择,以及这些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是“述”与“评”的平衡关系。
第四节、电视新闻与观众
1、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以群众的意见为出发点),到群众中去(为群众的利益服务)
2、服务观众
(1)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
(2)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3)注意对观众的引导
观众的“注意”
1、无意注意(不经意观看)
2、有意注意(从有意需要出发,集中精力观看)
(3)隐意注意(主动思考分析)
电视新闻传播要努力做到: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隐意注意
观众的判断
(1)在了解客观事实基础上独立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2)对于复杂事物,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再自己判断
“只有完整的事实和深入的背景才能把观众带进新闻深处。当‘远方’的观众自己完成了‘从了解到理解,从认知到认可’的过程之后,‘传播’与‘到达’的距离就不远了。”——《十年》P142
1、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以群众的意见为出发点),到群众中去(为群众的利益服务)
2、服务观众
(1)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
(2)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
(3)注意对观众的引导
观众的“注意”
1、无意注意(不经意观看)
2、有意注意(从有意需要出发,集中精力观看)
(3)隐意注意(主动思考分析)
电视新闻传播要努力做到: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隐意注意
观众的判断
(1)在了解客观事实基础上独立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2)对于复杂事物,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再自己判断
“只有完整的事实和深入的背景才能把观众带进新闻深处。当‘远方’的观众自己完成了‘从了解到理解,从认知到认可’的过程之后,‘传播’与‘到达’的距离就不远了。”——《十年》P142
第三章、现代电视新闻报道原则
第一节、电视新闻共性规律
及时、真实、客观、公正
1、及时
“新”是新闻的灵魂
(1)时效性
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才有传播效果,才有价值。
A、时新性
报道时间越接近新闻事实发生时间,新闻价值越大
B、时宜性
既指观众当然最需要的信息,也指报道题材内容最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信息的传播。
新闻时效性包括了上下结合、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结合、报道速度与报道效果结合,且要把握分寸
非事件性新闻,没有具体的某一事件,如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经验报道、成就报道。
(2)抢播出时间表和播出时效
“快”,但要以“真”和“准”为基础
方法上:口播→画面→同期声,连续报道
表述上:“截至XX时间”、“到记者发稿时止”、“目前已经证实”、“至少”
2、真实
(1)只有(电视)新闻需要真实吗?
哲学的真实在于反映了事物本质
文学的真实在于反映了现实生活
宗教的真实在于信仰的真诚
(2)电视真实吗?
影视作品与现实的相似性,使得人们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之中——将影视作品误认为是现实的原貌。——(美)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
第一节、电视新闻共性规律
及时、真实、客观、公正
1、及时
“新”是新闻的灵魂
(1)时效性
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才有传播效果,才有价值。
A、时新性
报道时间越接近新闻事实发生时间,新闻价值越大
B、时宜性
既指观众当然最需要的信息,也指报道题材内容最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信息的传播。
新闻时效性包括了上下结合、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结合、报道速度与报道效果结合,且要把握分寸
非事件性新闻,没有具体的某一事件,如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经验报道、成就报道。
(2)抢播出时间表和播出时效
“快”,但要以“真”和“准”为基础
方法上:口播→画面→同期声,连续报道
表述上:“截至XX时间”、“到记者发稿时止”、“目前已经证实”、“至少”
2、真实
(1)只有(电视)新闻需要真实吗?
哲学的真实在于反映了事物本质
文学的真实在于反映了现实生活
宗教的真实在于信仰的真诚
(2)电视真实吗?
影视作品与现实的相似性,使得人们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之中——将影视作品误认为是现实的原貌。——(美)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
A、体验真实因人而异,存在主观性
B、眼见为实:见的是媒介,还是客观事物;是媒介真实,还是体验真实。
C、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无法直接来源体验真实,很大程度上受媒介真实的影响。
D、媒介真实是经过媒介选择传播的客观事实,选择的标准符合媒介的价值取向,为了顺应个体和集体的心理需求。
E、媒介真实与体验真实可能一致也可能产生矛盾。
真实性(存在的、第一性的)
真实感或感受的真实(意识的、第二性的)
媒介的真实感即以体验真实为参照物,判断媒介真实与体验真实的接近程度。
F、体验真实、媒介真实都可能不能完全还原客观世界的本质。
本质真实与现象真实
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事物外表形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现象:能真实反映本质的现象非本质现象:不能真实反映本质的现象,包括假象和偶然性。
B、眼见为实:见的是媒介,还是客观事物;是媒介真实,还是体验真实。
C、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无法直接来源体验真实,很大程度上受媒介真实的影响。
D、媒介真实是经过媒介选择传播的客观事实,选择的标准符合媒介的价值取向,为了顺应个体和集体的心理需求。
E、媒介真实与体验真实可能一致也可能产生矛盾。
真实性(存在的、第一性的)
真实感或感受的真实(意识的、第二性的)
媒介的真实感即以体验真实为参照物,判断媒介真实与体验真实的接近程度。
F、体验真实、媒介真实都可能不能完全还原客观世界的本质。
本质真实与现象真实
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事物外表形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现象:能真实反映本质的现象非本质现象:不能真实反映本质的现象,包括假象和偶然性。
新闻可以摆拍吗?
3、观点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摆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严格意义上而言,摆拍就是造假。
但是,为了新闻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允许一定的摆拍
4、原因
媒介真实是经过媒介选择传播的客观事实,选择的标准符合媒介的价值取向,都为了顺应个体和集体的心理需求。
既然如此,在电视媒介中,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真实”也好,“再现”也罢,都属于电视媒介对现实世界表现方式的层面。
并非使用的纪实语言,电视画面就一定真实。纪实并非真实,再现(或摆拍)并非不真实。
5、目的
弥补缺失的现场,更好的传播效果
4、原则
(1)本质是真实的,基本事实无误,再现的是本质现象,而非假象和偶然
(2)具有真实感,媒介真实接近体验真实
5、运用
(1)日常情景——摆拍(真实再现的一种)
(2)特定情景(过去的或可能发生的)——真实再现(一般用于纪录片专题片中,电视新闻少用)
表现手法真实
真实性(存在的、第一性的)真实感(意识的、第二性的)
A、画面形象真实
纪实与艺术
B、画面组接真实
C、声画结合真实
D、现场采访的真实
倾向:在事实的基础上,对某些事实的取舍存在偏向
倾向性:驾驭新闻的主体在立场、态度、思想感情等因素的支配下,报道与新闻事实本来面目不相符合的新闻。将主观认识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倾向性必然导致报道失实。
客观与倾向
并非一对矛盾
毫无倾向的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可能的:
1、新闻的选择和编排是记者、编辑的主观行为,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倾向
2、媒体的舆论引导必然带有一定的倾向寓观点于事实中,寓倾向于材料选择中
新华社: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路透社:6月30日午夜时分,当查尔斯王储将香港归还中国时,英国结束了一度强大的大英帝国历史。
美联社: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法新社:156年一直是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今天回到中国的治理之下。
香港《大公报》: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专为中英政权交接仪式新建的大会堂里,英国的米字旗和港英旗于6月30日午夜24时最后时刻落下之后,中国的五星红旗和特区旗升起到杆顶飘扬,压在中国肩头156年的奇耻大辱,此刻,在整个世界的注目之下得以洗雪,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平衡与立场
新闻公正反对商业和政治等力量的影响,保证新闻报道的独立和公信力。
平衡:提供全面的信息,不偏颇,让受众更好地得出自己准确的判断。
立场:即主观倾向并非无立场,立场是深藏在平衡之中的。
第二节、以人为本
1、问题:什么是以人为本?
2、观点:
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春秋)管仲《管子》
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发现。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
群众,尤其是中国,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鲁迅
3、结论:“以人为本”,体现出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4、“以人为本”的新闻
叙述的态度是真诚平和的,叙述的内容是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的技巧是有过程和有悬念的,叙述的效果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十年》
“以人为本”在新闻中的表现即“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三贴近”——新闻价值的回归
列宁认为,新闻应该报道那些“政治上是重要的,群众所议论纷纷的,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题材
1、贴近实际“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李长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和概念出发
新闻做得越实越好看
5、贴近生活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3、贴近群众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1、问题:什么是以人为本?
2、观点:
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春秋)管仲《管子》
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发现。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
群众,尤其是中国,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鲁迅
3、结论:“以人为本”,体现出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4、“以人为本”的新闻
叙述的态度是真诚平和的,叙述的内容是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的技巧是有过程和有悬念的,叙述的效果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十年》
“以人为本”在新闻中的表现即“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三贴近”——新闻价值的回归
列宁认为,新闻应该报道那些“政治上是重要的,群众所议论纷纷的,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题材
1、贴近实际“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李长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和概念出发
新闻做得越实越好看
5、贴近生活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3、贴近群众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第四章 现代电视新闻取材方向
题材与体裁
题材:一般指的是文艺作品(包括新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是针对内容而言的。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记者的工作:发现题材、选择题材、表现题材
电视新闻取材的三个标准:信息、情感、个性
题材与体裁
题材:一般指的是文艺作品(包括新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是针对内容而言的。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记者的工作:发现题材、选择题材、表现题材
电视新闻取材的三个标准:信息、情感、个性
第一节、信息——观众期望值
信息的要求:未知的、应知的、欲知的
一、扩大信息源新闻从哪里来?
新闻不是等来的,而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发掘题材,从源头去抓鲜活的好新闻,从而扩大报道面
新闻工作是社会活动,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广交朋友,广设信息源,广开信息渠道
二、增加信息量
1、新闻信息量的两种标准:
(1)新闻篇幅
相对信息量=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绝对信息量(字数或时长)
信息量取决于相对信息量的多少,而不是取决于绝对信息量。
(2)新闻条数
A、容量有限性 a、媒介 b、受众
B、一味求简 a、抽象 b、表面信息量不仅指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质量!
2、电视新闻的信息量
有限的时长里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声画符号承载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电视长于具体的形象传播,弱于抽象的思想表达。
电视新闻最佳的传播效果是能调动起观众的想象、联想力,参与意识,引发观众去思考,用想象、思考延伸、填补可视可听到的新闻事实之外的潜在信息。
表达思考→引发思考、举一反三、浓缩信息(鱼→渔)
三、畅通信息流通渠道
传者目的与受众欲知
观众欲知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接受那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真实的、表达准确的,以平等交流方式方式进行报道的新闻。
四、信息的整合
信息就是媒体的资源。媒体对信息的整合和解读能力决定了媒体 的地位和收视份额。
1、横向整合
(1)一事多媒某个新闻事件,综合不同新闻来源的素材,如《有报天天读》、《参考消息》
(2)多事一报同类新闻的组合,俯瞰全貌的视角 如春节报道、315报道
2、纵向整合
(1)一事多报追踪同一事件随时间变化的新的走向,如连续报道,以及新闻背景
(2)多事一总
策划性、总结性的信息整合,如年度评选、年终回顾3、立体整合现场直播: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结合,空间上的联通,可综合运用不同的体裁表现各种新闻题材。
信息的要求:未知的、应知的、欲知的
一、扩大信息源新闻从哪里来?
新闻不是等来的,而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发掘题材,从源头去抓鲜活的好新闻,从而扩大报道面
新闻工作是社会活动,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广交朋友,广设信息源,广开信息渠道
二、增加信息量
1、新闻信息量的两种标准:
(1)新闻篇幅
相对信息量=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绝对信息量(字数或时长)
信息量取决于相对信息量的多少,而不是取决于绝对信息量。
(2)新闻条数
A、容量有限性 a、媒介 b、受众
B、一味求简 a、抽象 b、表面信息量不仅指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质量!
2、电视新闻的信息量
有限的时长里传播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声画符号承载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电视长于具体的形象传播,弱于抽象的思想表达。
电视新闻最佳的传播效果是能调动起观众的想象、联想力,参与意识,引发观众去思考,用想象、思考延伸、填补可视可听到的新闻事实之外的潜在信息。
表达思考→引发思考、举一反三、浓缩信息(鱼→渔)
三、畅通信息流通渠道
传者目的与受众欲知
观众欲知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接受那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真实的、表达准确的,以平等交流方式方式进行报道的新闻。
四、信息的整合
信息就是媒体的资源。媒体对信息的整合和解读能力决定了媒体 的地位和收视份额。
1、横向整合
(1)一事多媒某个新闻事件,综合不同新闻来源的素材,如《有报天天读》、《参考消息》
(2)多事一报同类新闻的组合,俯瞰全貌的视角 如春节报道、315报道
2、纵向整合
(1)一事多报追踪同一事件随时间变化的新的走向,如连续报道,以及新闻背景
(2)多事一总
策划性、总结性的信息整合,如年度评选、年终回顾3、立体整合现场直播: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结合,空间上的联通,可综合运用不同的体裁表现各种新闻题材。
第二节、情感—报道兴奋点
情感: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产生关系的心理过程,即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
新闻采写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新闻记者的感知到想象、理解都有情感的参与。
“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前苏联)爱森斯坦
形象→情感→思想
1、情感VS客观
(1)电视是还原了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者与受众都是人
(2)情感是一种报道手法,是对于传播者和受众而言的;而客观是报道的原则,是对于实事而言的
2、把握的原则
(1)真情而非虚情假意和滥情(对事实而言)
(2)情感与理性,心要热头脑却要冷静(对传播者而言)
3、方法
(1)事实中的情感
A、挖掘事实本身的情感因素B、拍摄和剪辑传达情感C、情感的“物化”
(2)记者的情感
事实→创作激情→报道情感→观众情感→观赏情绪→社会效果
处理好情感的“瘾”与“隐”
“瘾” :有激情、热爱事业,爱憎分明
“隐”:
A、情绪稳定,处难不惊“真正的勇气不是在不知情时的无畏,恰恰表现在明明知道死亡就在面前,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带着对死的厌恶和对生的渴望,迎上前去,有时候,岗位比生命更重要” ——“凤凰卫视”卢宇光
B、态度和缓,以人为本
柴静,156次采访中,138次抚摸被采访对象;169次采访中,156次对被采访对象投以关切的眼神
C、心态平静,正义勇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情感: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产生关系的心理过程,即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
新闻采写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新闻记者的感知到想象、理解都有情感的参与。
“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前苏联)爱森斯坦
形象→情感→思想
1、情感VS客观
(1)电视是还原了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者与受众都是人
(2)情感是一种报道手法,是对于传播者和受众而言的;而客观是报道的原则,是对于实事而言的
2、把握的原则
(1)真情而非虚情假意和滥情(对事实而言)
(2)情感与理性,心要热头脑却要冷静(对传播者而言)
3、方法
(1)事实中的情感
A、挖掘事实本身的情感因素B、拍摄和剪辑传达情感C、情感的“物化”
(2)记者的情感
事实→创作激情→报道情感→观众情感→观赏情绪→社会效果
处理好情感的“瘾”与“隐”
“瘾” :有激情、热爱事业,爱憎分明
“隐”:
A、情绪稳定,处难不惊“真正的勇气不是在不知情时的无畏,恰恰表现在明明知道死亡就在面前,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带着对死的厌恶和对生的渴望,迎上前去,有时候,岗位比生命更重要” ——“凤凰卫视”卢宇光
B、态度和缓,以人为本
柴静,156次采访中,138次抚摸被采访对象;169次采访中,156次对被采访对象投以关切的眼神
C、心态平静,正义勇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第三节、个性——传播人格化
“新闻三角”:新闻本源——事实,新闻媒介——传播,新闻接受者——受众
——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新闻,写人,影响人。
一、报道主体是人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
“新闻因人而生动”,人让抽象的新闻具体生动
二、人物形象个性化
高大全、假大空、符号化、平面化→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动作特征、非语言符号
“我很佩服你们新闻记者的执著和毅力,总是要把这个问题追个水落石出,但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怎么回答你呢?至于我本人,除了我确实是在埋头苦干地 干工作以外,我没有什么优点,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
——朱镕基
三、人格化传播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最少界限,最易达到传播效果的传播方式
电视是主持人媒体、(出镜)记者媒体、评论员媒体,这亦是电视和电影的一个重要区别
“新闻三角”:新闻本源——事实,新闻媒介——传播,新闻接受者——受众
——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新闻,写人,影响人。
一、报道主体是人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
“新闻因人而生动”,人让抽象的新闻具体生动
二、人物形象个性化
高大全、假大空、符号化、平面化→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动作特征、非语言符号
“我很佩服你们新闻记者的执著和毅力,总是要把这个问题追个水落石出,但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怎么回答你呢?至于我本人,除了我确实是在埋头苦干地 干工作以外,我没有什么优点,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
——朱镕基
三、人格化传播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最少界限,最易达到传播效果的传播方式
电视是主持人媒体、(出镜)记者媒体、评论员媒体,这亦是电视和电影的一个重要区别
第五章 现代电视新闻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
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能指——树所指——一种叫“树”的植物
ORZ,囧 ,+U ,4242 ,==语言不仅是有声语言
什么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电视新闻的语言也是信号,即用电视特有的声画诸多元素来作为信号或工具,用以表达电视新闻报道的事实及要表达的思想,而不是单指有声语言。
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
语言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能指——树所指——一种叫“树”的植物
ORZ,囧 ,+U ,4242 ,==语言不仅是有声语言
什么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电视新闻的语言也是信号,即用电视特有的声画诸多元素来作为信号或工具,用以表达电视新闻报道的事实及要表达的思想,而不是单指有声语言。
第一节、立体信息传播
音响:
声音系统 音乐:
人声
电视信息系统
图像
画面系统
字幕
音响:
声音系统 音乐:
人声
电视信息系统
图像
画面系统
字幕
一、重视同期声运用
1、什么是同期声:
指现场拍摄时能够随着画面摄入而可能被录入的现场一切声响,包括记者现场报道同期声、记者采访同期声、被采访对象的语言,现场一切人和物发出的声音
2、同期声的作用
(1)能最大限度的复原新闻现场的现场感
(2)能最大限度的复原人际传播的亲近感
(3)能最大限度地传递新闻的真实感
二、重视非(声音)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
体态语言: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
非语言符号
环境语言:空间环境、氛围
1、什么是同期声:
指现场拍摄时能够随着画面摄入而可能被录入的现场一切声响,包括记者现场报道同期声、记者采访同期声、被采访对象的语言,现场一切人和物发出的声音
2、同期声的作用
(1)能最大限度的复原新闻现场的现场感
(2)能最大限度的复原人际传播的亲近感
(3)能最大限度地传递新闻的真实感
二、重视非(声音)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
体态语言: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
非语言符号
环境语言:空间环境、氛围
岩松看台湾
第二节、直观形象思维
直接用画面形象来传达一切信息,包括事实信息和思想信息;尽可能少地用解
(1)要善于抓拍典型的细节、情节
(2)要有蒙太奇思维
A,一个人在笑;B、一把手枪直指着这个人;C、同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蒙太奇:montage(法),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电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指电视、电影中的画面剪辑、组合。
狭义蒙太奇:后期画面编辑技巧,是把前期拍摄的画面按一定的逻辑(生活逻辑)和原则(美学原则)组合起来,叙述一个事件,阐述一个主题的方法。
广义蒙太奇:构成节目的形式方法的总称,则已不单是编辑的技巧,而是包含编导、记者对现实生活、对事件的思考和解释,如何用视觉形象来叙述事件的手法。
狭义蒙太奇是画面转化为语言的必需的语法,广义蒙太奇是一种形象思维体系思考与练习: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春风又绿江南岸3、食堂没饭了、GTV开播了
第三节、现场纪实再现
一、采访记者的现场视角
现场感:现场声画合一,现场氛围浓郁。让一切采访均发生在现场 让一切细节均来自现场
二、摄影记者的纪实摄影手法
1、采访摄影:挑(挑选、判断)、等(预测、等待)、抢(抓拍)
2、追随摄影:追随被拍摄的对象,记录生活原生态,长镜头
3、隐蔽摄影:即偷拍,隐藏身份和设备
什么可以偷拍?什么不能偷拍?
(1)隐私权分类
A、闯入私人禁地(包括用工具)
B、公开私人物件,使之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坏
C、未经本人同意,利用他人姓名、肖像等进行商业活动在中国隐私权案的判定常以是否有新闻价值为标准
关于名人 名人既是公众人物又是普通人名人的隐私比普通人更少
可以公开的原则:
A、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包括侵害公众利益)
B、如未侵害公众利益,则需要当事人的同意(或知情情况下不反对)
C、是否是正当地公开
关于公众场合
问题:公众场合的亲密行为被偷拍放到网上是否侵犯了隐私权?公共场所是否有隐私?
公共场所同样存在私人空间:
A、公用,但使用期间,属于私人空间(如试衣间、宾馆客房、公厕等)
B、一定范围的人员使用(如宿舍、办公室等)
C、公共场所中私人性质的交往、谈话和其它行为公共场所的私人空间同样具有稳私权关于舆论监督报道犯罪行为侵犯了公众利益,应当受到监督
一、采访记者的现场视角
现场感:现场声画合一,现场氛围浓郁。让一切采访均发生在现场 让一切细节均来自现场
二、摄影记者的纪实摄影手法
1、采访摄影:挑(挑选、判断)、等(预测、等待)、抢(抓拍)
2、追随摄影:追随被拍摄的对象,记录生活原生态,长镜头
3、隐蔽摄影:即偷拍,隐藏身份和设备
什么可以偷拍?什么不能偷拍?
(1)隐私权分类
A、闯入私人禁地(包括用工具)
B、公开私人物件,使之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坏
C、未经本人同意,利用他人姓名、肖像等进行商业活动在中国隐私权案的判定常以是否有新闻价值为标准
关于名人 名人既是公众人物又是普通人名人的隐私比普通人更少
可以公开的原则:
A、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包括侵害公众利益)
B、如未侵害公众利益,则需要当事人的同意(或知情情况下不反对)
C、是否是正当地公开
关于公众场合
问题:公众场合的亲密行为被偷拍放到网上是否侵犯了隐私权?公共场所是否有隐私?
公共场所同样存在私人空间:
A、公用,但使用期间,属于私人空间(如试衣间、宾馆客房、公厕等)
B、一定范围的人员使用(如宿舍、办公室等)
C、公共场所中私人性质的交往、谈话和其它行为公共场所的私人空间同样具有稳私权关于舆论监督报道犯罪行为侵犯了公众利益,应当受到监督
第四节、观众参与的四个层次
一、间接参与(信源)提供新闻线索
二、直接参与(信源)接受采采访
三、思想参与(信宿)主动接受、主动思考
四、参与再传播(信宿→ 信源)议程设置→舆论热点→媒体再报导
一、间接参与(信源)提供新闻线索
二、直接参与(信源)接受采采访
三、思想参与(信宿)主动接受、主动思考
四、参与再传播(信宿→ 信源)议程设置→舆论热点→媒体再报导
第五节、分工合作
电视新闻(主要指消息和专题节目):采摄合一(一人包干)→采摄分家(采访记者+摄像记者)
直播报道:现场采访记者+现场摄像记者+演播室主持人+演播室摄像记者+导播。
综艺节目:导演+主持人+演播室摄像记者+导演+导播+灯光+音响+。
电视新闻(主要指消息和专题节目):采摄合一(一人包干)→采摄分家(采访记者+摄像记者)
直播报道:现场采访记者+现场摄像记者+演播室主持人+演播室摄像记者+导播。
综艺节目:导演+主持人+演播室摄像记者+导演+导播+灯光+音响+。
第六章、现代电视新闻报道方式
现代电视新闻主要有哪些报道方式?
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影像新闻、字幕新闻、现场报道和连线报道
第六章、口播新闻
一、定义
口播即口头播报,口播新闻即电视新闻播音员出现在电视屏幕前,用口头播送的形式报道新闻,一般没有新闻现场的影像画面,有时也结合画外音。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二、特点
1、有声语言是最主要的表达手段
2、非(声音)语言符号,影响重大。
包括体态语言: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环境语言:空间环境、氛围等等。
三、优劣势
1、优势:时效性强、限制小,短、广、快
2、劣势:形象性不强
四、使用
1、难以用图像表达主要是下政令文件类,如党和国家的重要公报、决议、命令通知、新闻发布稿等。
2、没有图像资料
3、刚刚收到的消息
五、与广播新闻的区别
1、声画双通道传播信息
2、主持人的形象信息(非语言符号)
六、发展
1、1936.11.2,BBC,世界最早的电视新闻
2、1958.11.2,CCTV前身,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
3、如今,抠像背景、配照片、图表、实物、标题字幕和活动背景资料形象
第二节、字幕新闻
字幕新闻:以简洁的文字传播最新鲜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
动态(飞字)和静态(文件、通知)
广义字幕:新闻标题、人物身份介绍、讲话内容字幕新闻
优点:快捷、灵活、简明缺点:形象性差
字幕新闻中的无解说新闻用字幕代替有声语言解说一般用于事实较简单,画面形象又很有意蕴,不忍用有声语言干忧画面的意境。
第三节、影像新闻
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
切忌:声画两张皮、声画重复
第三节、现场报道
一、概念: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做出图像的报道。
二、优势
1、时效性强
2、信息量大
比“画面+配音”的新闻单位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
克服“声画两张皮”的最好方法 但应注意“声画重复”
3、现场感强
4、可信性强(真实感强)
5、可视性强
6、结构作用 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三、常用的形式:
1、进行时报道目击者身份,叙述、分析、预测
2、完成时报道
第三者身份,引用或直接采访同期声
四、题材内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事件性新闻适宜用现场报道
非事件性新闻、典型经验、综合成就本身不适宜于现场报道,但却常用现场报道来增强现场感。
五、条件
1、现场采访提问
2、与新闻事件同步,边观察边叙述
3、有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
4、在现场选择典型背景作现场报道
第四节、连线报道
一、定义
运用先进的视音频技术,让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当事者或采访对象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新闻实时进行报道、并展开评述和讨论的新闻报道方式
二、手段
1、电话连线(声)2、卫星连线(声画)3、网络连线
三、优势
1、迅速2、真实3、现场感4、交流与思辨
现代电视新闻主要有哪些报道方式?
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影像新闻、字幕新闻、现场报道和连线报道
第六章、口播新闻
一、定义
口播即口头播报,口播新闻即电视新闻播音员出现在电视屏幕前,用口头播送的形式报道新闻,一般没有新闻现场的影像画面,有时也结合画外音。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二、特点
1、有声语言是最主要的表达手段
2、非(声音)语言符号,影响重大。
包括体态语言: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环境语言:空间环境、氛围等等。
三、优劣势
1、优势:时效性强、限制小,短、广、快
2、劣势:形象性不强
四、使用
1、难以用图像表达主要是下政令文件类,如党和国家的重要公报、决议、命令通知、新闻发布稿等。
2、没有图像资料
3、刚刚收到的消息
五、与广播新闻的区别
1、声画双通道传播信息
2、主持人的形象信息(非语言符号)
六、发展
1、1936.11.2,BBC,世界最早的电视新闻
2、1958.11.2,CCTV前身,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
3、如今,抠像背景、配照片、图表、实物、标题字幕和活动背景资料形象
第二节、字幕新闻
字幕新闻:以简洁的文字传播最新鲜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
动态(飞字)和静态(文件、通知)
广义字幕:新闻标题、人物身份介绍、讲话内容字幕新闻
优点:快捷、灵活、简明缺点:形象性差
字幕新闻中的无解说新闻用字幕代替有声语言解说一般用于事实较简单,画面形象又很有意蕴,不忍用有声语言干忧画面的意境。
第三节、影像新闻
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
切忌:声画两张皮、声画重复
第三节、现场报道
一、概念: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做出图像的报道。
二、优势
1、时效性强
2、信息量大
比“画面+配音”的新闻单位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
克服“声画两张皮”的最好方法 但应注意“声画重复”
3、现场感强
4、可信性强(真实感强)
5、可视性强
6、结构作用 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三、常用的形式:
1、进行时报道目击者身份,叙述、分析、预测
2、完成时报道
第三者身份,引用或直接采访同期声
四、题材内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事件性新闻适宜用现场报道
非事件性新闻、典型经验、综合成就本身不适宜于现场报道,但却常用现场报道来增强现场感。
五、条件
1、现场采访提问
2、与新闻事件同步,边观察边叙述
3、有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
4、在现场选择典型背景作现场报道
第四节、连线报道
一、定义
运用先进的视音频技术,让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当事者或采访对象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新闻实时进行报道、并展开评述和讨论的新闻报道方式
二、手段
1、电话连线(声)2、卫星连线(声画)3、网络连线
三、优势
1、迅速2、真实3、现场感4、交流与思辨
新闻可以策划吗?
新闻的情感因素和客观性有矛盾吗?
电视新闻可以摆拍吗?
电视新闻可以偷拍吗?
电视新闻有哪些互动方式?
电视新闻参与的层次有哪些?
新闻的情感因素和客观性有矛盾吗?
电视新闻可以摆拍吗?
电视新闻可以偷拍吗?
电视新闻有哪些互动方式?
电视新闻参与的层次有哪些?
第七章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狭义电视新闻:通常仅指消息类新闻报道广义电视新闻:指电视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包括: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片、新闻纪录片、电视调查报道、电视访谈等等节目样式
第一节、消息新闻界说
一、内涵
1、定义:通过电视媒体,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作简单迅速的报道。
2、报道方式口播、图片、字幕、影像、现场、连线
3、载体以节目或频道为载体
二、作用
1、第一层面:最快速地传播最广泛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媒介即讯息”、“媒介即按摩”——(加)麦克卢汉
受众从媒介中寻求两种东西:一是信息资讯,二是心理上放松和抚慰。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6日透露,5月11日“中国湖南人才市场第五届服务高校毕业
生活动月”即将启动,湖南省将举行包括网络招聘在内的11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活动,免求职大学生门票,送招聘人员午餐。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这是湖南规模最大的一次服务高校毕业生活动,将持续一个月时间。
英女王接受布朗辞呈,新首相卡梅伦称将重建民众对政治信心英国首相布朗11日晚发表讲话,因为工党在与自由民主党进行多日磋商和谈判后仍无法组成新政府,他已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女王已接受其辞呈,至此宣告工党13年执政的结束。43岁的卡梅伦也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卡梅伦承诺,他将带领新政府应对英国当下的各种问题,解决财政赤字、社会问题,同时要重建民众对政治体系的信心,建立一个更有责任的社会
2、第二层面:传播各行各业的新知识、新技能
3、刷新观念,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媒介真实)
三、特点
(1)快(时效)快,但以准确为前提
(2)短(简洁)短,但不是空、轻、浅,而是实、重、厚
A、抓重点的事实
今年重庆应届高三学生万名弃考,弃考考生多为农村考生。此现象的产生表明“读书无用”和就业困难是其主因,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高校的高额收费等均为其诱因。对于高中生弃考和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否则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大代价。此外教育部称从今年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应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讲了高考考生弃考、中小学新任教师规范聘用程序、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三个新闻事实。
B、精简表述
3、广(广泛)
有限的时间(版面)容纳更多的消息,广泛反应各领域的发展变化
(4)调整节目的立足点,题材丰富
地域、专业、硬软新闻
“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
——200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2)研究客观实际的,整体把握
(3)深入生活,发现问题
4、活(鲜活)
(1)镜头丰富最佳机位、最佳角度、最佳景别、最佳时机、最佳组合
(2)场景有感染力
(3)语言生动
(4)手法多样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狭义电视新闻:通常仅指消息类新闻报道广义电视新闻:指电视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包括: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片、新闻纪录片、电视调查报道、电视访谈等等节目样式
第一节、消息新闻界说
一、内涵
1、定义:通过电视媒体,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作简单迅速的报道。
2、报道方式口播、图片、字幕、影像、现场、连线
3、载体以节目或频道为载体
二、作用
1、第一层面:最快速地传播最广泛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媒介即讯息”、“媒介即按摩”——(加)麦克卢汉
受众从媒介中寻求两种东西:一是信息资讯,二是心理上放松和抚慰。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6日透露,5月11日“中国湖南人才市场第五届服务高校毕业
生活动月”即将启动,湖南省将举行包括网络招聘在内的11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活动,免求职大学生门票,送招聘人员午餐。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这是湖南规模最大的一次服务高校毕业生活动,将持续一个月时间。
英女王接受布朗辞呈,新首相卡梅伦称将重建民众对政治信心英国首相布朗11日晚发表讲话,因为工党在与自由民主党进行多日磋商和谈判后仍无法组成新政府,他已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女王已接受其辞呈,至此宣告工党13年执政的结束。43岁的卡梅伦也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卡梅伦承诺,他将带领新政府应对英国当下的各种问题,解决财政赤字、社会问题,同时要重建民众对政治体系的信心,建立一个更有责任的社会
2、第二层面:传播各行各业的新知识、新技能
3、刷新观念,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媒介真实)
三、特点
(1)快(时效)快,但以准确为前提
(2)短(简洁)短,但不是空、轻、浅,而是实、重、厚
A、抓重点的事实
今年重庆应届高三学生万名弃考,弃考考生多为农村考生。此现象的产生表明“读书无用”和就业困难是其主因,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高校的高额收费等均为其诱因。对于高中生弃考和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否则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大代价。此外教育部称从今年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应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讲了高考考生弃考、中小学新任教师规范聘用程序、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三个新闻事实。
B、精简表述
3、广(广泛)
有限的时间(版面)容纳更多的消息,广泛反应各领域的发展变化
(4)调整节目的立足点,题材丰富
地域、专业、硬软新闻
“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
——200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2)研究客观实际的,整体把握
(3)深入生活,发现问题
4、活(鲜活)
(1)镜头丰富最佳机位、最佳角度、最佳景别、最佳时机、最佳组合
(2)场景有感染力
(3)语言生动
(4)手法多样
第二节、消息新闻报道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
二、思维创新
三、实践创新
一、观念创新(宏观层面)
新
新闻的新
新闻事件的新
新闻记者的思想新
新闻记者的新闻制作理念新
1、受众意识的回归
2、选题范围的拓宽
(1)打破被动接受信息的惰性意识
(2)打破从其他媒介获取信息的惰性意识
(3)打破唯上不顾下的权贵意识
(4)打破大众传播意识,树立分众意识
竞争力体现为迅速及时、新颖独到,全面清晰、完整透彻
媒体的竞争比到最后比观念和眼光
二、思维创新(中观层面)
新闻不是你看到了什么,你就能传达什么,可以表达什么,而是按照新闻的规律,进行有效编码,让新闻的事实伴随着新闻观点得到有效传递.
有效编码:(1)能最大可能的还原事实(2)能最大可能的传递媒介观点
思维方式:
(1)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总结归纳)
选题:忌求同思维,防止”飞蛾效应”主题提炼:一般要运用求同思维
(2)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头脑风暴游戏:
A、将全体人员分成每组4-6人的若干小组。他们的任务是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想出一支圆珠笔的用途(也可以采用其它物品或题目)。每组指定一人负责记录想法的数量,而不是想法本身。
B、一分钟之后,请各组汇报他们所想到的主意的数量,然后举出其中“疯狂的”或“激进的”主意。有时,一些“傻”念头往往会被证实是有意义的。
C、头脑风暴的基本准则如下:a、不允许有任何批评意见;b、欢迎异想天开(想法越离奇越好);c、要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d、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发散思维做电视消息类新闻
例:车祸报道什么车、多少辆车、什么人、地点、干什么去的、伤亡、无证、酒后、超载、规则、路况、处理、反应速度、自方态度、围观、捐款、逃逸、监控录象
求异思维对于选题:
A、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图书馆、体育馆),一种物质多种表现形态(清华叫停工作日校园游 团体参观须提前预约 ),一个问题多种解决
B、质疑现成的材料和规范(开会睡觉)
C、非常规的联想,非常规的见解经济学家赶集 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
D、假设、推测、联想、想象,标新立异
例: 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 1997年7月25日《光明日报》
求异思维种类:
A、多向思维(多种途径,一个目标)
B、侧向思维(类比、联想)
C、逆向思维(司马光砸缸,下雪了)
D、变形思维(扩大、缩小、分割、添加)
是什么让我们停滞不前、碌碌无为:
一是心中束缚的、墨守成规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二是心中的堕性。
新闻范例:战争没有周末
(三)实践创新
1、抓独家新闻:要注意对独家(Exclusive)新闻的追求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2、明确的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又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事实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一个缘由。
非事件新闻如何抓新闻由头:
(1)以变动为新闻由头(事物的新变化)
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列家庭三大困难之首全国妇联15日发布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家庭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和情感的共同体,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困难其中,子女教育费用、收入较低和家人生病是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调查显示有46.6%的人认为子女的教育费用是最大的困难,而认为家庭收入低是最大困难的占43.1%
(2)现场抓新闻由头(记者的新发现)
3、独特的新闻角度
(1)从事物的特点中找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寻找观察新闻事件最好的窗口
例:《代表民心的四次掌声》、“从衣食消费比重变化看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发展”
(2)从事物的变动中找角度
(3)从事物的异常中找角度
(4)从事物的对比中寻找角度:量比
《小岗村人的胆子和步子》,纵向、横向、内部,得出结论:谁解放了思想,放开胆子和步子,谁就能更快地走向富裕。
(5)从百姓生活的层面寻找角度《党的政策好》、《有困难找政府》
(6)从发现的问题当中寻找答案年年植树不重视保护树的形式主义和砍树毁林的现象
(7)从新闻事件的高潮中抓角度电视新闻《上海申博成功》
4、新闻立意新
新闻主题的产生:
(1)深入采访→掌握材料→形成主题
(2)根据政策→初步主题构想→挖掘材料→提炼、深化主题
A、透过现象抓本质
B、最佳角度提炼最有价值主题
C、小切口大背景
5、老题材出新意房价与世博
6、表现手法新
第三节、消息新闻栏目的多维格局
一、综合性新闻栏目遍地开花
二、专业类、对象类栏目
专业类:特定社会生活领域,如体育、财经、农业、电影、政法、科教、娱乐等对象类:按目标受众来分的
一、观念创新
二、思维创新
三、实践创新
一、观念创新(宏观层面)
新
新闻的新
新闻事件的新
新闻记者的思想新
新闻记者的新闻制作理念新
1、受众意识的回归
2、选题范围的拓宽
(1)打破被动接受信息的惰性意识
(2)打破从其他媒介获取信息的惰性意识
(3)打破唯上不顾下的权贵意识
(4)打破大众传播意识,树立分众意识
竞争力体现为迅速及时、新颖独到,全面清晰、完整透彻
媒体的竞争比到最后比观念和眼光
二、思维创新(中观层面)
新闻不是你看到了什么,你就能传达什么,可以表达什么,而是按照新闻的规律,进行有效编码,让新闻的事实伴随着新闻观点得到有效传递.
有效编码:(1)能最大可能的还原事实(2)能最大可能的传递媒介观点
思维方式:
(1)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总结归纳)
选题:忌求同思维,防止”飞蛾效应”主题提炼:一般要运用求同思维
(2)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头脑风暴游戏:
A、将全体人员分成每组4-6人的若干小组。他们的任务是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想出一支圆珠笔的用途(也可以采用其它物品或题目)。每组指定一人负责记录想法的数量,而不是想法本身。
B、一分钟之后,请各组汇报他们所想到的主意的数量,然后举出其中“疯狂的”或“激进的”主意。有时,一些“傻”念头往往会被证实是有意义的。
C、头脑风暴的基本准则如下:a、不允许有任何批评意见;b、欢迎异想天开(想法越离奇越好);c、要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d、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发散思维做电视消息类新闻
例:车祸报道什么车、多少辆车、什么人、地点、干什么去的、伤亡、无证、酒后、超载、规则、路况、处理、反应速度、自方态度、围观、捐款、逃逸、监控录象
求异思维对于选题:
A、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图书馆、体育馆),一种物质多种表现形态(清华叫停工作日校园游 团体参观须提前预约 ),一个问题多种解决
B、质疑现成的材料和规范(开会睡觉)
C、非常规的联想,非常规的见解经济学家赶集 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
D、假设、推测、联想、想象,标新立异
例: 浙江:今年高考无“状元” 1997年7月25日《光明日报》
求异思维种类:
A、多向思维(多种途径,一个目标)
B、侧向思维(类比、联想)
C、逆向思维(司马光砸缸,下雪了)
D、变形思维(扩大、缩小、分割、添加)
是什么让我们停滞不前、碌碌无为:
一是心中束缚的、墨守成规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二是心中的堕性。
新闻范例:战争没有周末
(三)实践创新
1、抓独家新闻:要注意对独家(Exclusive)新闻的追求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2、明确的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又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事实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一个缘由。
非事件新闻如何抓新闻由头:
(1)以变动为新闻由头(事物的新变化)
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列家庭三大困难之首全国妇联15日发布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家庭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和情感的共同体,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困难其中,子女教育费用、收入较低和家人生病是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调查显示有46.6%的人认为子女的教育费用是最大的困难,而认为家庭收入低是最大困难的占43.1%
(2)现场抓新闻由头(记者的新发现)
3、独特的新闻角度
(1)从事物的特点中找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寻找观察新闻事件最好的窗口
例:《代表民心的四次掌声》、“从衣食消费比重变化看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发展”
(2)从事物的变动中找角度
(3)从事物的异常中找角度
(4)从事物的对比中寻找角度:量比
《小岗村人的胆子和步子》,纵向、横向、内部,得出结论:谁解放了思想,放开胆子和步子,谁就能更快地走向富裕。
(5)从百姓生活的层面寻找角度《党的政策好》、《有困难找政府》
(6)从发现的问题当中寻找答案年年植树不重视保护树的形式主义和砍树毁林的现象
(7)从新闻事件的高潮中抓角度电视新闻《上海申博成功》
4、新闻立意新
新闻主题的产生:
(1)深入采访→掌握材料→形成主题
(2)根据政策→初步主题构想→挖掘材料→提炼、深化主题
A、透过现象抓本质
B、最佳角度提炼最有价值主题
C、小切口大背景
5、老题材出新意房价与世博
6、表现手法新
第三节、消息新闻栏目的多维格局
一、综合性新闻栏目遍地开花
二、专业类、对象类栏目
专业类:特定社会生活领域,如体育、财经、农业、电影、政法、科教、娱乐等对象类:按目标受众来分的
第四节、新闻节目的编排
一、电视新闻编辑的任务
1、前期:
A、指挥部,制定报道计划B、通联
2、中期:
A、编辑文字(解说词修改、内容提要、配发评论)B、节目制作(包括镜头剪辑、声画合一、打字幕、画面特技、计算新闻长度)
3、后期:
新闻控制、编排(对新闻栏目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控制,完成一期新闻节目)
二、新闻栏目编排的创新
1、今天头条
新闻节目中的第一道菜,是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和重点板块一起,构成了节目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
1、湖南溆浦县暴雨山洪致8000余人与外界交通中断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17日07时07分报道 ,在遭遇了百年不遇特大山洪的湖南省溆浦县,一场万人大救援正在进行。受山洪影响,溆浦县善溪乡被洪水围成“孤岛”,全乡8000多名群众被困,与邻县交通、通讯、电力一度全部中断。洪水退去,救援仍在继续。受灾最严重的善溪乡救灾物资供应只能靠一条铁索桥通过人工背运。另据记者了解,5月15日上午,经过一昼夜的抢修,一条经过邻县安化境内连接溆浦县城和善溪的临时通道被打通。15日上午,第一批救灾物资已通过铁索桥人工运到了善溪灾区。但灾区又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临时打通的道路随时有可能再次中断使群众陷入“孤岛”无法出行。16日溆浦县已经运抵了10000斤大米,200床棉被,100吨食物。最新消息请锁定我台的后续报道。
2、主体新闻突出主体新闻,使新闻栏目有整体感和吸引力多角度、多侧面、不同时间地点、类似或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报道组合在一起作为主体新闻,以此来增强传播效果。
3、播报方式 连线、说新闻、聊新闻三、组合式编排
1、方式
A、横向组合:同类题材不同空间、同一现象不同观点
B、纵向组合(思想深度的层层深入,逻辑顺序)
C、对比组合(反差说明道理)
2、节奏
A、镜头(运动、速度、长短、景别)
B、单条新闻内部(组成、结构)
C、多条组合(长短组合、价值组合)
5.19广电视野
1、湖南溆浦县暴雨山洪致8000余人与外界交通中断
2 、公务员考试明起接受调剂申请500个职位虚位以待
3、教育部将试点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列家庭三大困难之首
5、中国品牌企业将联合发布《中国品牌全球宣言》
6、11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 上海等地已达千元
7、泰国:冲突升级 “红衫军”要向国王求救
8、郭伯雄与澳防长发表声明将举行海上联合演习
9、欧洲四大联赛全落幕,巴萨国米捧杯
10、美国宇宙飞船疑遭外星人挟持
(5.21)广电视野
1、辰溪再降暴雨局部山洪暴发 省道S223线两处被冲毁
2、红衫军领导人宣布解散集会示威 向警方自首
3、央视大火案4名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4、二季度CPI将继续温和上扬 全年涨幅或超3%红线
5、网购30天后悔权恐滥用 专家建议遵循7天退换货
6、清华叫停工作日校园游 团体参观须提前预约
7、女足亚洲杯今日开赛 中国女足力争世界杯资格
8、美国空天飞机成功升空 军事潜质备受关注
9、今年4月份全球陆地海洋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10、世卫组织调查:使用手机和患脑癌无明显联系
11、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清理揭晓被焚烧真相
一、电视新闻编辑的任务
1、前期:
A、指挥部,制定报道计划B、通联
2、中期:
A、编辑文字(解说词修改、内容提要、配发评论)B、节目制作(包括镜头剪辑、声画合一、打字幕、画面特技、计算新闻长度)
3、后期:
新闻控制、编排(对新闻栏目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控制,完成一期新闻节目)
二、新闻栏目编排的创新
1、今天头条
新闻节目中的第一道菜,是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和重点板块一起,构成了节目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
1、湖南溆浦县暴雨山洪致8000余人与外界交通中断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17日07时07分报道 ,在遭遇了百年不遇特大山洪的湖南省溆浦县,一场万人大救援正在进行。受山洪影响,溆浦县善溪乡被洪水围成“孤岛”,全乡8000多名群众被困,与邻县交通、通讯、电力一度全部中断。洪水退去,救援仍在继续。受灾最严重的善溪乡救灾物资供应只能靠一条铁索桥通过人工背运。另据记者了解,5月15日上午,经过一昼夜的抢修,一条经过邻县安化境内连接溆浦县城和善溪的临时通道被打通。15日上午,第一批救灾物资已通过铁索桥人工运到了善溪灾区。但灾区又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临时打通的道路随时有可能再次中断使群众陷入“孤岛”无法出行。16日溆浦县已经运抵了10000斤大米,200床棉被,100吨食物。最新消息请锁定我台的后续报道。
2、主体新闻突出主体新闻,使新闻栏目有整体感和吸引力多角度、多侧面、不同时间地点、类似或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报道组合在一起作为主体新闻,以此来增强传播效果。
3、播报方式 连线、说新闻、聊新闻三、组合式编排
1、方式
A、横向组合:同类题材不同空间、同一现象不同观点
B、纵向组合(思想深度的层层深入,逻辑顺序)
C、对比组合(反差说明道理)
2、节奏
A、镜头(运动、速度、长短、景别)
B、单条新闻内部(组成、结构)
C、多条组合(长短组合、价值组合)
5.19广电视野
1、湖南溆浦县暴雨山洪致8000余人与外界交通中断
2 、公务员考试明起接受调剂申请500个职位虚位以待
3、教育部将试点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列家庭三大困难之首
5、中国品牌企业将联合发布《中国品牌全球宣言》
6、11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 上海等地已达千元
7、泰国:冲突升级 “红衫军”要向国王求救
8、郭伯雄与澳防长发表声明将举行海上联合演习
9、欧洲四大联赛全落幕,巴萨国米捧杯
10、美国宇宙飞船疑遭外星人挟持
(5.21)广电视野
1、辰溪再降暴雨局部山洪暴发 省道S223线两处被冲毁
2、红衫军领导人宣布解散集会示威 向警方自首
3、央视大火案4名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4、二季度CPI将继续温和上扬 全年涨幅或超3%红线
5、网购30天后悔权恐滥用 专家建议遵循7天退换货
6、清华叫停工作日校园游 团体参观须提前预约
7、女足亚洲杯今日开赛 中国女足力争世界杯资格
8、美国空天飞机成功升空 军事潜质备受关注
9、今年4月份全球陆地海洋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10、世卫组织调查:使用手机和患脑癌无明显联系
11、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清理揭晓被焚烧真相
消息类电视新闻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二、事件性新闻
一事一报、主题突出,用最简洁的篇幅传播最多的信息量,并且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
1、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纪实
2、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主要用解说词或采访同期声重构事件
会议新闻
A、会议本身不是新闻,会议的内容中存在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B、抓住会议中的思想实质,高于会议本身又不超出会议范围。
二、非事件性新闻寻找新闻由头,同样注意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
A、以变动为新闻由头
B、现场抓新闻由头
课堂作业:20分钟内,将你做过的最骄傲的一件事写成一篇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细节描写、现场感和直接引语,字数400字。
二、事件性新闻
一事一报、主题突出,用最简洁的篇幅传播最多的信息量,并且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
1、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纪实
2、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主要用解说词或采访同期声重构事件
会议新闻
A、会议本身不是新闻,会议的内容中存在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B、抓住会议中的思想实质,高于会议本身又不超出会议范围。
二、非事件性新闻寻找新闻由头,同样注意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
A、以变动为新闻由头
B、现场抓新闻由头
课堂作业:20分钟内,将你做过的最骄傲的一件事写成一篇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细节描写、现场感和直接引语,字数400字。
第八章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什么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形式有哪些?电视可以做深度报道吗?电视如何做深度报道?
第一节、什么是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历史
1、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
第一次世界大战——20C50S
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的起因、意义、影响,并预测趋势。
主要回答“why”,重在分析和思辨
2、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
20C70S
主要回答“how”,重在过程的纪录和结果的真实
二、深度报道的界定
1、西方新闻学: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
2、when:说明现在,追溯过往,推测未来
where:报道现场,及以外地点的延伸
who:新闻当事人,新闻相关人
what: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形和细节
why:分析前因后果的逻辑脉络
how: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
meaning:预测事件未来发展,影响和意义——《简明新闻学词典》
三、深度报道的特征
(一)内容的深刻性突破“就事论事、一事一报” 简单、平面地报道新闻,重点回答why、how和what,既深刻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实质、意义和影响,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给受众以启发性的哲理,对事实的报道全面、系统、深入。
“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孙玉胜《十年》
深度是没有止境的,以新闻价值为取舍的标准。
(二)题材的重大性
(三)形式的多样性
深度报道需要对事实的报道全面、系统、深入,所以一般而言,短篇的、孤立的消息很难承载。但凡是全面、系统、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形式都可算作深度报道。
6、就文体而言
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多种单一文体,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通讯为主, 辅之以特写、专访、消息、评论等体裁的深度报道。
7、就报道方式而言
既可以是单篇的孤立的报道、也可以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方式。
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1、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1)没有广度,报道就没有办法基于充分的事实、通过层层深入而达到深度
(2)没有深度,广度就成了泛泛而谈的无用堆砌
2、事实的深度与思想的深度
(1)事实的深度,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2)思想的深度,从表层现象到深层的观点、意见。可以寓思想于事实中,即“用事实说话”;或从深度的事实,引发深度的思考,“就事实说话”,这两者都是评论的方式。
什么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形式有哪些?电视可以做深度报道吗?电视如何做深度报道?
第一节、什么是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历史
1、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
第一次世界大战——20C50S
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的起因、意义、影响,并预测趋势。
主要回答“why”,重在分析和思辨
2、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
20C70S
主要回答“how”,重在过程的纪录和结果的真实
二、深度报道的界定
1、西方新闻学: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
2、when:说明现在,追溯过往,推测未来
where:报道现场,及以外地点的延伸
who:新闻当事人,新闻相关人
what: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形和细节
why:分析前因后果的逻辑脉络
how: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
meaning:预测事件未来发展,影响和意义——《简明新闻学词典》
三、深度报道的特征
(一)内容的深刻性突破“就事论事、一事一报” 简单、平面地报道新闻,重点回答why、how和what,既深刻探讨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实质、意义和影响,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给受众以启发性的哲理,对事实的报道全面、系统、深入。
“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孙玉胜《十年》
深度是没有止境的,以新闻价值为取舍的标准。
(二)题材的重大性
(三)形式的多样性
深度报道需要对事实的报道全面、系统、深入,所以一般而言,短篇的、孤立的消息很难承载。但凡是全面、系统、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形式都可算作深度报道。
6、就文体而言
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多种单一文体,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通讯为主, 辅之以特写、专访、消息、评论等体裁的深度报道。
7、就报道方式而言
既可以是单篇的孤立的报道、也可以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方式。
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1、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1)没有广度,报道就没有办法基于充分的事实、通过层层深入而达到深度
(2)没有深度,广度就成了泛泛而谈的无用堆砌
2、事实的深度与思想的深度
(1)事实的深度,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2)思想的深度,从表层现象到深层的观点、意见。可以寓思想于事实中,即“用事实说话”;或从深度的事实,引发深度的思考,“就事实说话”,这两者都是评论的方式。
第二节、电视可以做深度报道吗?
优点:同步、现场、真实、过程(长于时效、形象)
弱点:
A、无法表现过去 采访追叙、空镜头、真实再现、后期制作
PS: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B、无法深入内心节奏、光线、音乐,一种主观烘托
C、无法表达抽象 具体中含有抽象
D、转瞬即逝 声情并茂,刺激强烈,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第三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
1、1980年,中央台<观察与思考>,
2、1993年<东方时空>,板块<焦点时刻>
3、1994年<焦点访谈>
4、1996年<新闻调查>
5、2003年<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等
二、内涵
“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事实的讲述(用事实说话)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如何用事实说话)为核心……
深度究竟从哪里来?……
第一,来源于事实,(5W+H+M)
第二,来源于事实表述过程中的真实感
行为的过程(如纪实运用)
思考的过程(如谈话现场) 真实感(经得起质疑)
调查的过程(如取证判断)
第三,来源于事实背景的建立。
(背景用来突出主题思想) ——孙玉胜《十年》《造林还是造字》分析
口播:记者在XX县见到了巨大的标语
How1 石头标语有多大?
现场报道
How2 石头标语如何造的?
采访当地农民和农业干部,讲述了用什么材料,如何搬运材料、如何分
工、用了多少人力物力、修建时的设计、大小
Why1 为什么要造那么大的石头标语呢?
采访镇副书记,讲述造字为提高村民造林意识
What1 造字的效果是什么?
只造字不造林。
Why2 造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采访林业干部,讲述了邻乡因造字受表彰,各乡相互攀比
What2 各方态度如何?
采访村民与村干部,村民无耐、不满,干部考虑完成任务
What3 造字花费的财力如何?
采访镇副书记,讲述造字花费巨大,四个字花费12000元
What4 造字的花费如果用来造林,结果如何?
采访林业干部,讲述不造字而造林,造林效果会很显著
评论: 造字还值不值得?
采访镇副书记,认为值得,不仅在于那几座山,而在于全镇农民的造林意识
采访村民,认为当干部的看了好看,但老百姓都觉得不值得
采访林业干部,认为不应该把造林变成造字,造字是劳民伤财的运动,也是一形式主义的做法
口播:结尾“就事实说话”评论,认为造字不造林会违民意毁民财失民心,是形式主义
《调查“神药”治癌》分析
现场口播:治癌药品宣传高潮,让患者仿佛看到生的希望
假象1:多家媒体宣传,治癌药品→质疑、调查个案1→
真象1:药效很不明显、子虚乌有
假象2:宣传会现场,康复患者现身说法→质疑、调查个案2→
真象2 :患者已不在人世
假象3:著名专家会诊→质疑、调查个案3 →
真象3:专家都是假的
假象4:在《人民日报》上登广告→
危害:质疑、调查个案4 →
真象4:《人民日报》是伪造的
Why:为什么要设这样的骗局?
暴利使然
How:危害
个案家破人亡
评论:不断有患者继续购买“神药”,其实一切都是假的
三、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
1、定义: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分析解释、归纳推测的报道与点评。
A、电视的语言 B、重要的题材 C、深刻的分析
2、区别:
电视消息新闻也可能具有思想深度
电视深度报道比有思想深度的电视消息新闻:
(1)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因此更具有意义;(2)具有更多的背景分析、材料交代;(3)具有更长的节目长度。
但是:
(1)有思想深度的报道不一定是深度报道有思想深度的消息类新闻是深度报道的浓缩,深度报道是它的延伸和拓展。
(2)具有一定篇幅的报道不一定是深度报道
第四节、电视如何做深度报道?
一、理念
1、认清观念,对深度报道来说,新闻的实质是发现,发现的对象是事实,更是思想。因此,时间不是主要问题。
2、认清宗旨,对深度报道来说,呈现新闻的事件,揭示社会的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提出新的观念,然后引起人民的启迪和思考。
3、认清思维方式,不能单向思维,要多向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性地判断和把握问题。
4、深度报道是发现,也是交流,要在对事实真相的探寻中,在观点的交流碰撞中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求证,在求证中质疑
二、策略
1、事实选择:选择一个涉猎广泛而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或者倾向
衡量标准:有无社会思考的意义
2、采访挖掘:深度报道重在采访
3、主题提炼与修正:深度报道主题具有多义性
主题提炼与修正的标准:更有价值;更加新鲜
4、对事不对人原则:主要说事,不专门打击人
5、采访平衡:兼听则明
三、采访挖掘的对象
1、新闻事件当事人相关人提供的材料(甄别)
2、记者现场目击收集的材料(判断)
3、记者为阐述解释和分析事件收集的材料(分析)
优点:同步、现场、真实、过程(长于时效、形象)
弱点:
A、无法表现过去 采访追叙、空镜头、真实再现、后期制作
PS: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B、无法深入内心节奏、光线、音乐,一种主观烘托
C、无法表达抽象 具体中含有抽象
D、转瞬即逝 声情并茂,刺激强烈,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第三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
1、1980年,中央台<观察与思考>,
2、1993年<东方时空>,板块<焦点时刻>
3、1994年<焦点访谈>
4、1996年<新闻调查>
5、2003年<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等
二、内涵
“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事实的讲述(用事实说话)和事实中疑问的解开(如何用事实说话)为核心……
深度究竟从哪里来?……
第一,来源于事实,(5W+H+M)
第二,来源于事实表述过程中的真实感
行为的过程(如纪实运用)
思考的过程(如谈话现场) 真实感(经得起质疑)
调查的过程(如取证判断)
第三,来源于事实背景的建立。
(背景用来突出主题思想) ——孙玉胜《十年》《造林还是造字》分析
口播:记者在XX县见到了巨大的标语
How1 石头标语有多大?
现场报道
How2 石头标语如何造的?
采访当地农民和农业干部,讲述了用什么材料,如何搬运材料、如何分
工、用了多少人力物力、修建时的设计、大小
Why1 为什么要造那么大的石头标语呢?
采访镇副书记,讲述造字为提高村民造林意识
What1 造字的效果是什么?
只造字不造林。
Why2 造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采访林业干部,讲述了邻乡因造字受表彰,各乡相互攀比
What2 各方态度如何?
采访村民与村干部,村民无耐、不满,干部考虑完成任务
What3 造字花费的财力如何?
采访镇副书记,讲述造字花费巨大,四个字花费12000元
What4 造字的花费如果用来造林,结果如何?
采访林业干部,讲述不造字而造林,造林效果会很显著
评论: 造字还值不值得?
采访镇副书记,认为值得,不仅在于那几座山,而在于全镇农民的造林意识
采访村民,认为当干部的看了好看,但老百姓都觉得不值得
采访林业干部,认为不应该把造林变成造字,造字是劳民伤财的运动,也是一形式主义的做法
口播:结尾“就事实说话”评论,认为造字不造林会违民意毁民财失民心,是形式主义
《调查“神药”治癌》分析
现场口播:治癌药品宣传高潮,让患者仿佛看到生的希望
假象1:多家媒体宣传,治癌药品→质疑、调查个案1→
真象1:药效很不明显、子虚乌有
假象2:宣传会现场,康复患者现身说法→质疑、调查个案2→
真象2 :患者已不在人世
假象3:著名专家会诊→质疑、调查个案3 →
真象3:专家都是假的
假象4:在《人民日报》上登广告→
危害:质疑、调查个案4 →
真象4:《人民日报》是伪造的
Why:为什么要设这样的骗局?
暴利使然
How:危害
个案家破人亡
评论:不断有患者继续购买“神药”,其实一切都是假的
三、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
1、定义: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分析解释、归纳推测的报道与点评。
A、电视的语言 B、重要的题材 C、深刻的分析
2、区别:
电视消息新闻也可能具有思想深度
电视深度报道比有思想深度的电视消息新闻:
(1)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因此更具有意义;(2)具有更多的背景分析、材料交代;(3)具有更长的节目长度。
但是:
(1)有思想深度的报道不一定是深度报道有思想深度的消息类新闻是深度报道的浓缩,深度报道是它的延伸和拓展。
(2)具有一定篇幅的报道不一定是深度报道
第四节、电视如何做深度报道?
一、理念
1、认清观念,对深度报道来说,新闻的实质是发现,发现的对象是事实,更是思想。因此,时间不是主要问题。
2、认清宗旨,对深度报道来说,呈现新闻的事件,揭示社会的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提出新的观念,然后引起人民的启迪和思考。
3、认清思维方式,不能单向思维,要多向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性地判断和把握问题。
4、深度报道是发现,也是交流,要在对事实真相的探寻中,在观点的交流碰撞中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求证,在求证中质疑
二、策略
1、事实选择:选择一个涉猎广泛而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或者倾向
衡量标准:有无社会思考的意义
2、采访挖掘:深度报道重在采访
3、主题提炼与修正:深度报道主题具有多义性
主题提炼与修正的标准:更有价值;更加新鲜
4、对事不对人原则:主要说事,不专门打击人
5、采访平衡:兼听则明
三、采访挖掘的对象
1、新闻事件当事人相关人提供的材料(甄别)
2、记者现场目击收集的材料(判断)
3、记者为阐述解释和分析事件收集的材料(分析)
第九章、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异同在于哪里?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中的各条新闻如何组合搭配?
连续报道:勇救落水儿童群体追综报道
一、编排
第一条、农大学生舍身抢救落水儿童目击现场:打捞抢救救人的英雄
第二条、英雄郝龙彪被打捞上岸
重构事实:救人的过程
背景介绍:英雄的身份
第三条、第四条、寻找无名英雄
再次重构事实:目击者和参与者介绍事实细节
调查的时间线索,而非事件本身的时间线索
第五条、王超也是无名英雄
再次重构事实:目击者和参与者介绍事实细节调查中的新进展,事件本身完整还原
第六条、社会各界悼念英雄事件本身的
后续
(5)启示
连续报道对过去事件和新进展的报道,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线索,一条是报道或调查的线索,两天线索交错。
事件线索:见义勇为→打捞→社会学习
采访 → → → →
第一节、连续报道
一、定义
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
二、特点
1、报道时新性(新近发生、正在发展或进展中的事态)
2、内容连续性3、事件完整性4、层次递进性5、信息广博性6、效果显著性
系列报道:追寻第一
三、编排
第一条、民营经济星火燎原全国第一个个体户和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
寻访
第二条、民间资本激活了浙江教育全国第一家实行企业化运营的国有高校
对比
第三条、咱村里的“焦点访谈”
全国第一的农村民主肯谈会
论证
二、启示:
1、不同的方面,显著的典型
2、从点到面
第二节、系列报道
一、定义
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
二、特点
1、主题同一性(主题新闻,用主题贯穿时间和空间)
2、传播系统性(逻辑顺序)
3、信息密集化
系列报道:关注农民工,讨回打工钱
一、编排
第一条、我省农民工工资被大量拖欠
调查:不同地方,从多个个案到整体
现象:农民工工资被大量拖欠,生存十分限苦
加编后评论,发出呼吁
三、、农民工讨工钱遭遇野蛮对待
现象:个案中的农民工讨薪难
原因:权力不对等,农民工处于弱势
第三条、为农民工讨回打工钱工作取得进展,130万打工钱回到农民工手中
解决:部分农民工工资被追回
忧虑:还未彻底解决
二、启示:
1、对报道的现象,选取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报道2、多个事实以一定逻辑顺序进行编排
发现问题:农民工工资被大量拖欠,生存十分限苦,农民工讨薪难
分析问题:权力不对等,农民工处于弱势
解决问题:行政干预
系列报道:关注黑土地
第一条、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最近调查结果为新闻由头,引出黑土地水土流失问题,面积、数量、程度、趋势、危害(对农民生产生活、农业产值、江河行洪)
第二条、东北黑土地为何风光不再人类过度开发、不科学利用
第三条、黑土地“止血疗伤”,任重道远现在的一些治理措施和成果,但仍然任重道远
第四条、新闻背景:世界三大黑土区提供相关的参考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异同有哪些?
(一)、相同点:
(1)新闻性(2)连续播出(3)多个独立报道构成深度报道的载体
每一个单条新闻体来看,不是深度报道,但从整体来看,它对事件、事态的报道是连续进行的,有完整的前因后果的阐述,在事实、思想层次上是层层递进的
(二)、差异(类似连续剧与系列剧)
(1)题材
事件性(连续)VS非事件性(系列)
(3)时效
突发性(连续) VS时效性不强(系列)
(4)顺序
时间顺序(连续) VS逻辑顺序(系列)
(5)传播功能
新闻价值(连续) VS宣传价值(系列)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异同有哪些?
第十章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连续报道:勇救落水儿童群体追综报道
一、编排
第一条、农大学生舍身抢救落水儿童目击现场:打捞抢救救人的英雄
第二条、英雄郝龙彪被打捞上岸
重构事实:救人的过程
背景介绍:英雄的身份
第三条、第四条、寻找无名英雄
再次重构事实:目击者和参与者介绍事实细节
调查的时间线索,而非事件本身的时间线索
第五条、王超也是无名英雄
再次重构事实:目击者和参与者介绍事实细节调查中的新进展,事件本身完整还原
第六条、社会各界悼念英雄事件本身的
后续
(5)启示
连续报道对过去事件和新进展的报道,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线索,一条是报道或调查的线索,两天线索交错。
事件线索:见义勇为→打捞→社会学习
采访 → → → →
第一节、连续报道
一、定义
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
二、特点
1、报道时新性(新近发生、正在发展或进展中的事态)
2、内容连续性3、事件完整性4、层次递进性5、信息广博性6、效果显著性
系列报道:追寻第一
三、编排
第一条、民营经济星火燎原全国第一个个体户和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
寻访
第二条、民间资本激活了浙江教育全国第一家实行企业化运营的国有高校
对比
第三条、咱村里的“焦点访谈”
全国第一的农村民主肯谈会
论证
二、启示:
1、不同的方面,显著的典型
2、从点到面
第二节、系列报道
一、定义
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
二、特点
1、主题同一性(主题新闻,用主题贯穿时间和空间)
2、传播系统性(逻辑顺序)
3、信息密集化
系列报道:关注农民工,讨回打工钱
一、编排
第一条、我省农民工工资被大量拖欠
调查:不同地方,从多个个案到整体
现象:农民工工资被大量拖欠,生存十分限苦
加编后评论,发出呼吁
三、、农民工讨工钱遭遇野蛮对待
现象:个案中的农民工讨薪难
原因:权力不对等,农民工处于弱势
第三条、为农民工讨回打工钱工作取得进展,130万打工钱回到农民工手中
解决:部分农民工工资被追回
忧虑:还未彻底解决
二、启示:
1、对报道的现象,选取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报道2、多个事实以一定逻辑顺序进行编排
发现问题:农民工工资被大量拖欠,生存十分限苦,农民工讨薪难
分析问题:权力不对等,农民工处于弱势
解决问题:行政干预
系列报道:关注黑土地
第一条、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最近调查结果为新闻由头,引出黑土地水土流失问题,面积、数量、程度、趋势、危害(对农民生产生活、农业产值、江河行洪)
第二条、东北黑土地为何风光不再人类过度开发、不科学利用
第三条、黑土地“止血疗伤”,任重道远现在的一些治理措施和成果,但仍然任重道远
第四条、新闻背景:世界三大黑土区提供相关的参考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异同有哪些?
(一)、相同点:
(1)新闻性(2)连续播出(3)多个独立报道构成深度报道的载体
每一个单条新闻体来看,不是深度报道,但从整体来看,它对事件、事态的报道是连续进行的,有完整的前因后果的阐述,在事实、思想层次上是层层递进的
(二)、差异(类似连续剧与系列剧)
(1)题材
事件性(连续)VS非事件性(系列)
(3)时效
突发性(连续) VS时效性不强(系列)
(4)顺序
时间顺序(连续) VS逻辑顺序(系列)
(5)传播功能
新闻价值(连续) VS宣传价值(系列)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异同有哪些?
第十章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什么是是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特征是什么?专题报道有哪些类型?
它们各自的特点?
思辨性报道是什么?
有哪些类型?
现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规律和走向怎样?
电视节目:是电视台组织、传播各种内容的基本单位、基本形态。
电视栏目:是指有相对的固定时间、固定长度、固定风格并定期播出的电视节目的集合。
第一节、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界说
一、内涵
专题,顾名思义,即对某一个专门的题材、课题进行探讨传播 。
横向比较:与文艺节目、社教节目、服务节目比,有新闻性(真实、新鲜、公开、重要);
新闻性专题是围绕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新闻典型展开的。
报道要有时效性,或是新近发生的事,或是适宜于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要有新闻由头。
题材重大,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达到一定高度
纵向比较:与消息类电视,有专题性
专题性:是消息类新闻的延伸和拓展(大餐与快餐)
1、内容思想上:深入、深化
2、时间长度上:大篇幅,长新闻
3、传播形式上:独立栏目化
总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承载深度报道的内容,可对一专门题材作深入报道或作分析、解释、透视。采编播制都要求更高。
特征是什么?专题报道有哪些类型?
它们各自的特点?
思辨性报道是什么?
有哪些类型?
现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规律和走向怎样?
电视节目:是电视台组织、传播各种内容的基本单位、基本形态。
电视栏目:是指有相对的固定时间、固定长度、固定风格并定期播出的电视节目的集合。
第一节、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界说
一、内涵
专题,顾名思义,即对某一个专门的题材、课题进行探讨传播 。
横向比较:与文艺节目、社教节目、服务节目比,有新闻性(真实、新鲜、公开、重要);
新闻性专题是围绕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新闻典型展开的。
报道要有时效性,或是新近发生的事,或是适宜于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要有新闻由头。
题材重大,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达到一定高度
纵向比较:与消息类电视,有专题性
专题性:是消息类新闻的延伸和拓展(大餐与快餐)
1、内容思想上:深入、深化
2、时间长度上:大篇幅,长新闻
3、传播形式上:独立栏目化
总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承载深度报道的内容,可对一专门题材作深入报道或作分析、解释、透视。采编播制都要求更高。
第二节、电视专题节目的类型
中国电视早期(也即粗略地分法)只有新闻片与专题片两个概念。中国的“专题报道”,在西方电视界,叫特别报道( Feature )
一、典型报道
1、内涵:
典型,即模型或模范;
典型报道,即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的报道。分为正面典型和负面典型,主要指正面典型
2、方法:
(1)克服模式化,重视个性化(2)思想引路,而不是经验引路(3)拓宽报道题材
二、事件的现场报道此时新闻事件指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或有重大意义的某项事件。
特点:
1、现场纪实:真实的再现现场
2、构思巧妙,细节处理到位
3、特别重视现场同期声的运用,尤其是记者的同期声
4、特别重视现场不确定因素和转折因素的捕捉
三、重大事件的综述回顾
当某一重大事件在彻底结束或者告一阶段的时候,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整体的综合编制处理。两类:
第七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汇总
2、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结束后,把事件发生过程中每天的最新报道重新汇总编制。
创作规律:
1、题材上高扬主旋律2、精选素材3、精心制作
第三节、思辨性报道
一、内涵
通过对多种事物的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比较和鉴别、抽象和概括,从而抽取事物本质属性,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得出新的观点、见解,给观众以思想启迪。
定义: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理论高度,能给观众以理性思考的专题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二、分类
1、分析类报道
不仅说明发生了什么事(WHAT),重点在于分析为什么(WHY)。
分析报道,抽象的、理性的内容较多,可用记者调查采访的方法,可用当事人或有关人事的语言,也可由记者、主持人出面作分析。
例:《焦点访谈》之《谁为龙虾节买单》
设问:贫困县办为什么可以办“龙虾节”→究竟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
调查:(线索1)究竟要花多少钱→副县长不愿说花了多少钱→文化公司说超过150万→ (线索2)贫困县钱从哪里来→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对门票的购买→挪用公款和职工福利资金→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启示:改进政府工作方式,为人民服务
第八章解释性报道
定义:一种提供背景的分析性报道,目的是通过记者的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着重于解疑释惑,题材主要是新事物、新现象、新决策。
例:甲型H1N1流感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有什么危害?传播渠道如何?如何预防控制?
3、调查性报道 用电视手法展现思辨的过程
三、特点
思辨性报道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革新,是一种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报道。
时代背景:社会变革加剧,更加多元且复杂,种种思潮、问题涌现,受众需要媒体的指点和引导,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1、新的观念
引领社会先进的思想观念,本身需要务实而前卫的思想观念。注重因事而引发的思想,把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哲理高度。
2、用事实说理
不是专门去报道某一事件,而是提炼观点,引发思考。
3、符合思维规律
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4、调查研究的成果
现象→本质→现象思辩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回到事物的本质来认识现象的过程。
第四节、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报道规律与走向
规律与走向:
1、题材结构故事化故事可承载大的主题思想
2、叙事方法情感化情感的产生往往是人认识相结合的,带有理性的感受。
3、人物展示个性化新闻因人而生动,人因个性而鲜活、真实
第十一章、电视新闻调查节目
新闻从哪里来?
1、新闻的起源社会的劳动生产实践!
2、新闻的来源直接目击或参与、他人转述、大众传媒
3、新闻的本源本源是事实
中国电视早期(也即粗略地分法)只有新闻片与专题片两个概念。中国的“专题报道”,在西方电视界,叫特别报道( Feature )
一、典型报道
1、内涵:
典型,即模型或模范;
典型报道,即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的报道。分为正面典型和负面典型,主要指正面典型
2、方法:
(1)克服模式化,重视个性化(2)思想引路,而不是经验引路(3)拓宽报道题材
二、事件的现场报道此时新闻事件指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或有重大意义的某项事件。
特点:
1、现场纪实:真实的再现现场
2、构思巧妙,细节处理到位
3、特别重视现场同期声的运用,尤其是记者的同期声
4、特别重视现场不确定因素和转折因素的捕捉
三、重大事件的综述回顾
当某一重大事件在彻底结束或者告一阶段的时候,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整体的综合编制处理。两类:
第七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汇总
2、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结束后,把事件发生过程中每天的最新报道重新汇总编制。
创作规律:
1、题材上高扬主旋律2、精选素材3、精心制作
第三节、思辨性报道
一、内涵
通过对多种事物的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比较和鉴别、抽象和概括,从而抽取事物本质属性,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得出新的观点、见解,给观众以思想启迪。
定义: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理论高度,能给观众以理性思考的专题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二、分类
1、分析类报道
不仅说明发生了什么事(WHAT),重点在于分析为什么(WHY)。
分析报道,抽象的、理性的内容较多,可用记者调查采访的方法,可用当事人或有关人事的语言,也可由记者、主持人出面作分析。
例:《焦点访谈》之《谁为龙虾节买单》
设问:贫困县办为什么可以办“龙虾节”→究竟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
调查:(线索1)究竟要花多少钱→副县长不愿说花了多少钱→文化公司说超过150万→ (线索2)贫困县钱从哪里来→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对门票的购买→挪用公款和职工福利资金→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启示:改进政府工作方式,为人民服务
第八章解释性报道
定义:一种提供背景的分析性报道,目的是通过记者的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着重于解疑释惑,题材主要是新事物、新现象、新决策。
例:甲型H1N1流感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有什么危害?传播渠道如何?如何预防控制?
3、调查性报道 用电视手法展现思辨的过程
三、特点
思辨性报道是现代电视新闻理念的革新,是一种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报道。
时代背景:社会变革加剧,更加多元且复杂,种种思潮、问题涌现,受众需要媒体的指点和引导,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1、新的观念
引领社会先进的思想观念,本身需要务实而前卫的思想观念。注重因事而引发的思想,把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哲理高度。
2、用事实说理
不是专门去报道某一事件,而是提炼观点,引发思考。
3、符合思维规律
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4、调查研究的成果
现象→本质→现象思辩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回到事物的本质来认识现象的过程。
第四节、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报道规律与走向
规律与走向:
1、题材结构故事化故事可承载大的主题思想
2、叙事方法情感化情感的产生往往是人认识相结合的,带有理性的感受。
3、人物展示个性化新闻因人而生动,人因个性而鲜活、真实
第十一章、电视新闻调查节目
新闻从哪里来?
1、新闻的起源社会的劳动生产实践!
2、新闻的来源直接目击或参与、他人转述、大众传媒
3、新闻的本源本源是事实
第一节、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界说
一、涵义
调查报道: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报道。
强调在采访、挖掘事实时不仅要深入,更要注重理性的思辨与分析。
区别:
专题报道是体
深度报道是品质
连续和系列报道是组合编排方式
调查报道是采访方式
访谈节目是
直播报道是制作和播出方式
问题:
1、采访=调查?
2、什么新闻题材需要调查?
3、运用了调查的报道就叫调查性报道?
二、从调查类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Since1996)
阶段一:1996----2000 :“正在发生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
正面或中性题材的深度报道,或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主要是主题性报道。
成了《焦点访谈》、《生活空间》、新闻纪录片的混合,缺乏个性,应与同样要求深入挖掘采访调查的深度报道、专题节目区分开。
阶段二:2000----2002末,“探寻事实真相”
将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挖掘出来。
但播出率只有50%,有必要有能力每期节目都揭露一个真相吗?
阶段三:2003-----
提出了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目标
调查性报道的三个先决条件:
1、记者展开独立调查
2、调查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3、这种行为有人试图掩盖
从此,调查节目→→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调查节目中最核心、最有调查个性的报道,也是最能显示电视优势的报道。
一、涵义
调查报道: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报道。
强调在采访、挖掘事实时不仅要深入,更要注重理性的思辨与分析。
区别:
专题报道是体
深度报道是品质
连续和系列报道是组合编排方式
调查报道是采访方式
访谈节目是
直播报道是制作和播出方式
问题:
1、采访=调查?
2、什么新闻题材需要调查?
3、运用了调查的报道就叫调查性报道?
二、从调查类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Since1996)
阶段一:1996----2000 :“正在发生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
正面或中性题材的深度报道,或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主要是主题性报道。
成了《焦点访谈》、《生活空间》、新闻纪录片的混合,缺乏个性,应与同样要求深入挖掘采访调查的深度报道、专题节目区分开。
阶段二:2000----2002末,“探寻事实真相”
将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挖掘出来。
但播出率只有50%,有必要有能力每期节目都揭露一个真相吗?
阶段三:2003-----
提出了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的目标
调查性报道的三个先决条件:
1、记者展开独立调查
2、调查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3、这种行为有人试图掩盖
从此,调查节目→→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调查节目中最核心、最有调查个性的报道,也是最能显示电视优势的报道。
第二节、调查性报道界说
一、调查性报道的内涵
1、采访=调查?
采访:也专指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
调查:是通过观察、实验、访问和问卷等手段的信息采集和收集方式。包括广告调查、市场调查、刑侦调查、行政调查等,但不一定用于新闻传播。
2、什么新闻题材需要调查?
(1)重大性(2)公共性(3)独家性(4)故事性
“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主题故事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
最关键的是针对被掩盖、被忽视的、不明确的、复杂的题材
3、运用了调查的报道就叫调查性报道?
调查报道=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必须是媒体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其他单位或部门调查所得,再委托新闻媒体代为发布。
定义: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被忽视的、不明确的、复杂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或社会热点、重点事件、问题、现象,通过独立、系统、科学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
4、调查性报道的功能
(1)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2)增强媒体公信力的有力保证
(3)栏目核心竞争力所在
第三节、调查性报道的叙事方法
以《新闻调查·虎照疑云》为例
一、叙事线索
1、事件的发展过程为叙事主线
2007.7林业厅组织专家鉴定镇坪有虎
10.3 周正龙拍虎
10.12 陕西省林业厅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拍到虎照新闻发布会后,社会各界质疑照片真伪
12.2 技术专家组织在北京对照片进行鉴定
12.4 国务院新闻发言人:我们相信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会科学认真地对待公众的质疑
第九章调查采访的过程为叙事主线
对照片本身的真实性的调查
对照片鉴定过程的调查对照片拍摄的过程(时间、情景)的调查
对镇坪有华南虎的研究报告的可信度的调查
对华南虎事件本身的意义的调查
二、叙事结构
(一)对照片本身的真实性质疑
悬念:照片到底是真是假?
1、摄影专家从技术方面认定虎照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2、周正龙本人坚称照片是真的
3、陕西省林业厅宣传中心主任肯定照片是真的
4、直接推理分析(闪光灯、不动)
5、当地老百姓持怀疑态度
记者没有下结论,但通过调查的过程,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照片的真实性非常可疑。
(二)对照片鉴定过程质疑悬念:照片本身那么可疑,林业厅为何发布?
1、陕西省林业厅宣传中心主任相信,但也没有依据
2、林业厅负现人要求镇坪县核实,但自己并没有核实
3、镇坪县县长没有核实
4、镇坪县林业局当事人核实的过程记者没有下结论,但通过调查的过程,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各级相关部门没有经过认真地科学地鉴定、核实,就发布了结果。
(三)对照片拍摄的过程(时间、情景)质疑悬念:那么多疑点,周正龙所说的拍摄的过程是否可信?
1、周正龙坚持原来的说法
2、当事人证伪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周正龙所说的拍摄的过程非常可疑。
(四)对镇坪有华南虎的研究报告质疑
悬念:疑云重重,为何当事方依然坚持?镇坪真有华南虎吗?
1、林业局负责人说出参与鉴定的专家
2、调查参与鉴定的专家的学术背景
3、法律专家说专家不具有鉴定资格,此次鉴定缺乏法律效应
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镇坪有虎的可能性没有科学依据。
(五)事实本身的意义
悬念:事件本身如此荒唐,为何还要诉诸法律?
法律专家这是对事实真相的尊重
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华南虎事件系无中生有,应依照法律程序解决此事。
四、、电视新闻访谈节目
一、调查性报道的内涵
1、采访=调查?
采访:也专指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
调查:是通过观察、实验、访问和问卷等手段的信息采集和收集方式。包括广告调查、市场调查、刑侦调查、行政调查等,但不一定用于新闻传播。
2、什么新闻题材需要调查?
(1)重大性(2)公共性(3)独家性(4)故事性
“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主题故事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
最关键的是针对被掩盖、被忽视的、不明确的、复杂的题材
3、运用了调查的报道就叫调查性报道?
调查报道=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必须是媒体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其他单位或部门调查所得,再委托新闻媒体代为发布。
定义: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被忽视的、不明确的、复杂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或社会热点、重点事件、问题、现象,通过独立、系统、科学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
4、调查性报道的功能
(1)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2)增强媒体公信力的有力保证
(3)栏目核心竞争力所在
第三节、调查性报道的叙事方法
以《新闻调查·虎照疑云》为例
一、叙事线索
1、事件的发展过程为叙事主线
2007.7林业厅组织专家鉴定镇坪有虎
10.3 周正龙拍虎
10.12 陕西省林业厅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拍到虎照新闻发布会后,社会各界质疑照片真伪
12.2 技术专家组织在北京对照片进行鉴定
12.4 国务院新闻发言人:我们相信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会科学认真地对待公众的质疑
第九章调查采访的过程为叙事主线
对照片本身的真实性的调查
对照片鉴定过程的调查对照片拍摄的过程(时间、情景)的调查
对镇坪有华南虎的研究报告的可信度的调查
对华南虎事件本身的意义的调查
二、叙事结构
(一)对照片本身的真实性质疑
悬念:照片到底是真是假?
1、摄影专家从技术方面认定虎照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2、周正龙本人坚称照片是真的
3、陕西省林业厅宣传中心主任肯定照片是真的
4、直接推理分析(闪光灯、不动)
5、当地老百姓持怀疑态度
记者没有下结论,但通过调查的过程,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照片的真实性非常可疑。
(二)对照片鉴定过程质疑悬念:照片本身那么可疑,林业厅为何发布?
1、陕西省林业厅宣传中心主任相信,但也没有依据
2、林业厅负现人要求镇坪县核实,但自己并没有核实
3、镇坪县县长没有核实
4、镇坪县林业局当事人核实的过程记者没有下结论,但通过调查的过程,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各级相关部门没有经过认真地科学地鉴定、核实,就发布了结果。
(三)对照片拍摄的过程(时间、情景)质疑悬念:那么多疑点,周正龙所说的拍摄的过程是否可信?
1、周正龙坚持原来的说法
2、当事人证伪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周正龙所说的拍摄的过程非常可疑。
(四)对镇坪有华南虎的研究报告质疑
悬念:疑云重重,为何当事方依然坚持?镇坪真有华南虎吗?
1、林业局负责人说出参与鉴定的专家
2、调查参与鉴定的专家的学术背景
3、法律专家说专家不具有鉴定资格,此次鉴定缺乏法律效应
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镇坪有虎的可能性没有科学依据。
(五)事实本身的意义
悬念:事件本身如此荒唐,为何还要诉诸法律?
法律专家这是对事实真相的尊重
观众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华南虎事件系无中生有,应依照法律程序解决此事。
四、、电视新闻访谈节目
面对面谈话的节目就是访谈节目?
访谈节目可不可以多人谈话?
谈话与新闻有什么关系?
谈新闻、说新闻、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一、基本特征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是人物专访和谈话节目的总称,是以采访记者(主持人)与采访对象(嘉宾)面对面谈话的形式,就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生活感悟或某一新闻事件、某个热点话题进行深层对话交流。
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有限多,时间和空间也有限)→→大众传播(一对理论上的无限多,完整纪录,真实还原)
用大众传播展现人际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的时空限制,引入了人际传播的交流、沟通、互动。
施拉姆认为,最佳的传播效果是由受众参与完成的。
二、分类
1、按照题材划分
(1)新闻时事类:《央视论坛》、《时事辩论会》
(2)社会话题类:《实话实说》
(3)娱乐话题类:《越策》、《天天向上》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
(4)专业话题类:CCTV-2《对话》
(5)生活情感类:《寻情记》
2、按照谈话的形式划分
(1)辩论式谈话节目:追求观点交锋,如凤凰资讯《时事辩论会》
(2)群言讨论式谈话节目:虚拟聊天,如《实话实说》
(3)个案叙述类谈话节目:树立人生范式,启迪人生智慧,如《高端访问》、《波士堂》
3、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1)有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形式
(2)无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形式
4、根据节目样式
电视专访VS电视谈话节目
(1)传播取向
人物(专访)VS话题(谈话)
人物:新闻性、故事性、独特个性的人物作为专访对象,更多的是对人物行为、性格的剖析和解读。通过人物专访,观众记住的是个性化的人。如CCTV《面对面》、《高端访问》
话题:或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嘉宾往往不止一个,嘉宾是作为思想、观点的提供者而出现的。
访谈节目可不可以多人谈话?
谈话与新闻有什么关系?
谈新闻、说新闻、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一、基本特征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是人物专访和谈话节目的总称,是以采访记者(主持人)与采访对象(嘉宾)面对面谈话的形式,就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生活感悟或某一新闻事件、某个热点话题进行深层对话交流。
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有限多,时间和空间也有限)→→大众传播(一对理论上的无限多,完整纪录,真实还原)
用大众传播展现人际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的时空限制,引入了人际传播的交流、沟通、互动。
施拉姆认为,最佳的传播效果是由受众参与完成的。
二、分类
1、按照题材划分
(1)新闻时事类:《央视论坛》、《时事辩论会》
(2)社会话题类:《实话实说》
(3)娱乐话题类:《越策》、《天天向上》 《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
(4)专业话题类:CCTV-2《对话》
(5)生活情感类:《寻情记》
2、按照谈话的形式划分
(1)辩论式谈话节目:追求观点交锋,如凤凰资讯《时事辩论会》
(2)群言讨论式谈话节目:虚拟聊天,如《实话实说》
(3)个案叙述类谈话节目:树立人生范式,启迪人生智慧,如《高端访问》、《波士堂》
3、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1)有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形式
(2)无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形式
4、根据节目样式
电视专访VS电视谈话节目
(1)传播取向
人物(专访)VS话题(谈话)
人物:新闻性、故事性、独特个性的人物作为专访对象,更多的是对人物行为、性格的剖析和解读。通过人物专访,观众记住的是个性化的人。如CCTV《面对面》、《高端访问》
话题:或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嘉宾往往不止一个,嘉宾是作为思想、观点的提供者而出现的。
注意:还有一种访谈节目样式,采访对象只有一个,采访内容围绕嘉宾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悟,但采取现场观众与嘉宾互动的方式,交流形式有别于一对一的人物专访,所以归入电视谈话节目。
如《艺术人生》、《波士堂》。
(2)传播氛围
会客厅(专访)VS沙龙(谈话)
客厅:个人空间,安静、温馨,容易让人敞开心扉,深度思考,更有深度,常常涉及个人情感
沙龙:公共空间,活跃、兴奋,容易产生思想观点的碰撞,也更有娱乐性,常常谈论公共话题
(3)主持人的作用
anchor man(专访)VS host (谈话)
anchor man:调查者、挖掘者、印证者
Host:引出话题,发问,气氛调节
总体而言类似于:QQ VS BBS(QQ群聊)
如《艺术人生》、《波士堂》。
(2)传播氛围
会客厅(专访)VS沙龙(谈话)
客厅:个人空间,安静、温馨,容易让人敞开心扉,深度思考,更有深度,常常涉及个人情感
沙龙:公共空间,活跃、兴奋,容易产生思想观点的碰撞,也更有娱乐性,常常谈论公共话题
(3)主持人的作用
anchor man(专访)VS host (谈话)
anchor man:调查者、挖掘者、印证者
Host:引出话题,发问,气氛调节
总体而言类似于:QQ VS BBS(QQ群聊)
第二节、新闻人物专访
一、发展:
1、1953-1959,CBS爱德华·默罗《面对面》
2、1993, CCTV《东方之子》
3、2003,CCTV《面对面》
二、理念
谈话与新闻有什么关系?
谈新闻、说新闻、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面对面》:在探寻中交流,在交流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
1、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在探询中交流
人际传播的双向互动,以人际传播为“壳”,使个体的人在大众传播中有一席之地,通过与人的深入交流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
(1)访谈对象的选择
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新闻漩涡中的焦点人物,即新闻的主要当事人、知情者。
(2)主持人的观众视角
代表观众参与、提问、探寻
(3)张扬个性的交流
人际传播,“人”需要个性2、促动平等真诚的对话,在交流中求证(是不是这样)
求证:信息在双向互动中得到证实,显现事实真相
(1)采访者的控制能力
(2)采访者的调适能力
非语言符号: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运动、语调语速
既不用形体语言来强化质疑,也不用面无表情来显示客观
记者的情感应该是一种严谨的、经得起推敲的情,其终极目标不是观众的眼泪和欢笑,而是要由此引发观众对问题的准确认识和对人物的透彻理解。
3、以深层质疑为手段,在求证中解读(目标,到底是为什么)
(1)有意制造冲突
经过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挖掘到不为人知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为解决问题找到新的话语通道
(2)“现实性”传播
不是对既定台词的表演,而是在现场的真实的思维过程
访谈现场、与思考同步、体验真实的交流过程
调查性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调查同步,体验事实真相被揭示的过程
“和其它人物访谈相比,《面对面》并不注重对人物作‘传记式’的描述,而是紧紧围绕新闻事件,截取新闻人物经历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关断面,进行求证解读。。。。。。作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既要保证节目的新闻性,又要避免仅停留在人物之口来讲述新闻事件的层面,否则,会使人物的个性特征被稀释淡化。”
——孙玉胜
PS:真实的谈话场里真实的思想的碰撞才精彩。
人物专访是优劣在于是不是在最大程度上呈现了被采访者真实的个性、情感、思想,而新闻事实的报道也在于全面地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一、发展:
1、1953-1959,CBS爱德华·默罗《面对面》
2、1993, CCTV《东方之子》
3、2003,CCTV《面对面》
二、理念
谈话与新闻有什么关系?
谈新闻、说新闻、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面对面》:在探寻中交流,在交流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
1、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在探询中交流
人际传播的双向互动,以人际传播为“壳”,使个体的人在大众传播中有一席之地,通过与人的深入交流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
(1)访谈对象的选择
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新闻漩涡中的焦点人物,即新闻的主要当事人、知情者。
(2)主持人的观众视角
代表观众参与、提问、探寻
(3)张扬个性的交流
人际传播,“人”需要个性2、促动平等真诚的对话,在交流中求证(是不是这样)
求证:信息在双向互动中得到证实,显现事实真相
(1)采访者的控制能力
(2)采访者的调适能力
非语言符号: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运动、语调语速
既不用形体语言来强化质疑,也不用面无表情来显示客观
记者的情感应该是一种严谨的、经得起推敲的情,其终极目标不是观众的眼泪和欢笑,而是要由此引发观众对问题的准确认识和对人物的透彻理解。
3、以深层质疑为手段,在求证中解读(目标,到底是为什么)
(1)有意制造冲突
经过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挖掘到不为人知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为解决问题找到新的话语通道
(2)“现实性”传播
不是对既定台词的表演,而是在现场的真实的思维过程
访谈现场、与思考同步、体验真实的交流过程
调查性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调查同步,体验事实真相被揭示的过程
“和其它人物访谈相比,《面对面》并不注重对人物作‘传记式’的描述,而是紧紧围绕新闻事件,截取新闻人物经历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关断面,进行求证解读。。。。。。作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既要保证节目的新闻性,又要避免仅停留在人物之口来讲述新闻事件的层面,否则,会使人物的个性特征被稀释淡化。”
——孙玉胜
PS:真实的谈话场里真实的思想的碰撞才精彩。
人物专访是优劣在于是不是在最大程度上呈现了被采访者真实的个性、情感、思想,而新闻事实的报道也在于全面地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四、、其他人物专访
一、知名人物专访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CCTV《东方之子》
1、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及时播出相关人物专访
2、围绕社会热点,适时推出相关人物专访
3、借肋重要纪念日,适时推出相关人物专访二、故事人物专访
1、有一定知名度的人:《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寻访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人们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记录谈话模式。让观众在倾听中见证历史,思索人生。
2、普通人的故事:CCTV《讲述》
共性:立体化、多通道的信息传播方式
五、、电视谈话节目
一、历史
1、 1987年在ABC创办,《奥帕拉·温弗丽访谈》,35次获美国电视艾美奖。1998年,该节目入围时代周刊评选20C最佳电视节目。
2、1996,《实话实说》,中国第一档脱口秀
二、特征
1、即兴性
2、面对面
3、话语权的开放性
三、要求
1、话题
(1)新闻性、针对性、社会普遍意义
(2)一定的争议性 不是辩论会,也不是发布会
2、参与者 善于表达,有独到见解,有代表性,平衡
3、主持人
组织理解水平、机敏的现场气氛调节能力
提问、点评、组织、串连,激发大家的表达欲望,整合分散的观点,使信息的传播更明确、清晰和有序
第十三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最能体现某家电视传媒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现场直播
新闻评论为什么新闻评论重要?信息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为什么需要新闻评论?我们需要“可以喝的水”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新闻吗?
第一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说
一、定义
评论:发表议论和意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评论类电视新闻):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新话(问)题、新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新闻(主要指消息,也包括专题),报道事实,传播信息
评论,发表议论、讲道理
谁来评论?(评论的主体是谁):评论员、主持人、特约评论员、节目参加者、观众
二、特点
1、新闻性
真实、重大、新近、公开
新闻评论,而不是历史评论,也不是图书评论、音乐评论、电影评论
消息,要求时新性
评论,要求新思想、新观念,时宜性
2、社会性
即群众性、普遍性,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3、政论性
新闻,是基石,摆事实
评论,是旗帜,讲道理
论点鲜明,论据有典型性,论证科学、准确,平衡
4、指导性
即导向性,反映和引导舆论,通过发表有见解的、旗帜鲜明的评论来实现,从而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8、作用
1、可加强电视舆论导向
2、可加强电视新闻政治性、群众性
3、可提高媒介地位
4、让中国电视走向世界
四、发展(20C50S---)
第一阶段:电视短评、编后语。
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可在演播室,也可在现场。但缺乏电视个性,无谈话场。
第二阶段:配画面的短评
有时声画结合不佳
第三阶段:有电视特色的评论节目
1、电视述评《观察与思考》(1980S)
2、新闻评论组→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1993)
3、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1994.3)
4、纯粹的新闻评论栏目《央视论坛》(2003.5)
“述评结合”类
(事实+观点)
现代电视新闻评论
“评说”类
(以观点为主)
第二节、述评结合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述评结合”类(事实+观点),“评”建立在“述”上,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分析、透视的基础上,把观点融入到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报道中,引导观众去思考判断,即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用事实说话”!
一、传播策略
1、深度报道与评论的结合
在深度报道的基础上评论,报道的部分既是展现事实,也是对事实的分析、调查、透视 ,是论点赖以形成的基础。
事实的深度是思想深度的基础,
评论的三种方式:
A、隐含评论:观点寓于事实之中
“述”的现场对事实调查、分析、解释等
B、间接评论:间接引用他人的观点
把握话语倾向,间接表达媒体的观点
C、直接评论: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2、主体认识和客体事实的结合
立论是形成和提炼评论的中心论点
抽象事实、挖掘本质、画龙点睛,是评论的任务、特征。
3、理性思辨与形象纪实的结合
发挥了电视的优势,形象的阐述、过程的展示
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交流的过程,过程本身比简单地阐述观点包含着更多的信息
论据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4、媒介观点与个人言论的结合
用个性化的叙述来表达媒介观点,体现电视“人格化”传播的优势。
《东方时空·面对面》白岩松:
中国足球挺难弄好的,你想啊……没钱的时候不行,有钱的时候也不行;业余的时候不行,职业化之后也不行;穿红衣服不行,穿白衣服也不行;苏永舜不行,戚务生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还是不行。 北京有5.19,大连就有9.13,连成都都是伤心地,中国足球的主场在哪里?442不行,532也不行,451更不行,中国的阵型什么行?和东亚比赛赢不了,和西亚比赛也赢不了;1:0领先的时候守不住,0:1落后的时候追不回来;裁判向着我们不行,向着对方也不行;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你骂它不行,你救场他更不行。中国足球是真的病了,这个病西医还治不了,只能靠中医,因为必须治本。
《焦点访谈》之《耕地乎?公路乎?》
现象1:公路反成耕地
疑问1:为什么公路反成耕地?
交通局:手续没到位,所以被国土局要求整
国土局:限期一个月进行整改
疑问2:手续为什么没到位?
街道办:报了,不知是不是批了
疑问3:手续没到位为什么开工了?
交通局、街道办:经济要发展,先要修路
疑问4:反耕有作用吗?
村民:种不了作物
交通局:只能临时复耕,权宜之计
现象2:土布包裹
疑问5:用来做什么的?
村民:以便再恢复成路
疑问6:可不可能再恢复成路?
国土局:必须恢复耕种
现象3:投入一千多万元,投资方认为只是一笔小钱
疑问7:真的是小钱吗?
项目负责人:20多万
街道办:确实损失了
疑问8:谁来承担损失?
街道办:政府
评论:花费大,归根到底是老百姓来承担。荒唐事,与科学发展观相悖。
第三节、以“说” 为个性特色(以观点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焦点访谈》:
主持人评论
+新闻事实的陈述与分析
+主持人评论
《央视论坛》(CCTV新闻2003.5.1):
一档纯粹的新闻评论栏目,不采集新闻事实,直接评论、分析、解读
透过现象说本质!
新闻1+1:被“劫持”的历史名人
就事实说话
叙述事实:各地争各种名人故里,借势宣传,投入不菲,争得不要开交
嘉宾1说话:
仅仅是学术争论无可厚非,但学术背后其实是经济利益的推动。以文化为名的行动,最后可能很没有文化。表面争名,实际争利。
臭名也是名,可能会触碰道德的底线
主持人说话:
争保护,而不争虚名
解说词说话:
有文化要上,没文化创造文化也要上
对于民族历史来说,真相在哪里,什么才是正确的历史态度?
主持人说话:
文化是共有的,为什么还要争夺?
嘉宾1说话:
抢的本质是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谋
嘉宾2说话:
名人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政府应引导传承,而不是和经济直接挂钩。
和经济直接挂钩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体现,可能对文化破坏
文化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化是不同的
嘉宾1说话:
争名人,却不保护文化
商人得了票子,官员得了位子,地方得了面子,老百姓得了什么
文化的名片其实是名骗
政府去政治化
论题一、争抢名人故里的原因:名为表象,本质是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谋
论题二、文化与名人的本质,重在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利益
论题三、争抢名人故里的危害:
盲目投入
失去了正确的历史态度
文化低俗化
对老百姓无实际利益
论题四、对争抢名人故里事件的建议:
重保护,轻虚名
政府去政治化
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就新闻事件、现象、问题发表意见和观点,评论是重点,而非述大于评
2、观点明确、清晰、集中,而非泛泛而谈
3、评论可以是:
表明态度(赞成、反对或中立):文化的名片其实是名骗。
本质分析:表面争名,实际争利。
文化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原因分析:学术背后其实是经济利益的推动。
影响分析:和经济直接挂钩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体现,可能对文化破坏
意见建议(对策):重保护,轻虚名
而评论并非批评、反对
4、标题中表明主题或隐含观点
被“劫持”的历史名人
莫把文化遗产当“提款机” 名人故里之争当休矣
“名人故里”之争还需科学选择
争名人故里的独角戏
名人故里:致富捷径?一切都如想象中美好吗?
故里之争:二乔不再寂寞 观众却已疲惫
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是一场“谁更无耻”比赛
争夺“名人故里”,究竟图个啥呢?(原因分析)
谁为名人故里争夺战买单?(本质分析、影响分析)
论“名人故里”之争、谈谈“名人故里”之争
名人故里争夺战
一、“说”——《央视论坛》的评论个性
新闻脱口秀(talk show)
(1)从“用事实说话”到“就(借)事实说话”
“用事实来论明观点”与“事实引发的观点”
对初级新闻信息进行评论、分析、解读
(2)从“以事实为中心”到“以观点为中心”
《焦》:接受了事实,同时接受暗含的观点,不被强迫接受观点
《论》:直抒观点,但让观众思想参与,能动地接受观点
本台评论员(特邀评论员):
不再单纯发表专业观点,也不是专家观点的采集,站在媒体的立场上,客观,公正。
主持人
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提问,对评论员的观点提出质疑
角色之间存在“辩论”色彩,使谈话过程充满张力,但不是为辩论而辩论,而是为了越辩越明。
(3)从“展现调查的过程”到“展现观点的过程”
《焦》:调查的过程和事件本身的过程
《论》: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不仅是观点,也有得出观点的过程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要求
(1)主持人的交流、对话功能
三重身份:节目的主持人、现场采访的记者、认证主题的评论者
巴赫金“交流—对话”理论: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对话应具备两个条件:
(6)对话双方地位平等
B、对话双方观点要有差异性
(2)选题的时效性
(3)保持话语的平衡
主流话语(统治集团)
社会话语 精英话语(知识分子)
大众话语(普通民众)
(4)新闻评论员的培养
A、记者→主持人→评论员
B、专家学者→评论员
(5)探索更宽泛意义上的电视评论形式
报纸评论文体: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
电视评论:自由、开放的“群言型”评论大有可为,体现了参与互动的思维。
6、、重大事件特别报道
一、知名人物专访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CCTV《东方之子》
1、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及时播出相关人物专访
2、围绕社会热点,适时推出相关人物专访
3、借肋重要纪念日,适时推出相关人物专访二、故事人物专访
1、有一定知名度的人:《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
寻访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人们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记录谈话模式。让观众在倾听中见证历史,思索人生。
2、普通人的故事:CCTV《讲述》
共性:立体化、多通道的信息传播方式
五、、电视谈话节目
一、历史
1、 1987年在ABC创办,《奥帕拉·温弗丽访谈》,35次获美国电视艾美奖。1998年,该节目入围时代周刊评选20C最佳电视节目。
2、1996,《实话实说》,中国第一档脱口秀
二、特征
1、即兴性
2、面对面
3、话语权的开放性
三、要求
1、话题
(1)新闻性、针对性、社会普遍意义
(2)一定的争议性 不是辩论会,也不是发布会
2、参与者 善于表达,有独到见解,有代表性,平衡
3、主持人
组织理解水平、机敏的现场气氛调节能力
提问、点评、组织、串连,激发大家的表达欲望,整合分散的观点,使信息的传播更明确、清晰和有序
第十三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最能体现某家电视传媒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现场直播
新闻评论为什么新闻评论重要?信息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为什么需要新闻评论?我们需要“可以喝的水”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新闻吗?
第一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说
一、定义
评论:发表议论和意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评论类电视新闻):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新话(问)题、新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新闻(主要指消息,也包括专题),报道事实,传播信息
评论,发表议论、讲道理
谁来评论?(评论的主体是谁):评论员、主持人、特约评论员、节目参加者、观众
二、特点
1、新闻性
真实、重大、新近、公开
新闻评论,而不是历史评论,也不是图书评论、音乐评论、电影评论
消息,要求时新性
评论,要求新思想、新观念,时宜性
2、社会性
即群众性、普遍性,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3、政论性
新闻,是基石,摆事实
评论,是旗帜,讲道理
论点鲜明,论据有典型性,论证科学、准确,平衡
4、指导性
即导向性,反映和引导舆论,通过发表有见解的、旗帜鲜明的评论来实现,从而影响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8、作用
1、可加强电视舆论导向
2、可加强电视新闻政治性、群众性
3、可提高媒介地位
4、让中国电视走向世界
四、发展(20C50S---)
第一阶段:电视短评、编后语。
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可在演播室,也可在现场。但缺乏电视个性,无谈话场。
第二阶段:配画面的短评
有时声画结合不佳
第三阶段:有电视特色的评论节目
1、电视述评《观察与思考》(1980S)
2、新闻评论组→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1993)
3、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1994.3)
4、纯粹的新闻评论栏目《央视论坛》(2003.5)
“述评结合”类
(事实+观点)
现代电视新闻评论
“评说”类
(以观点为主)
第二节、述评结合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述评结合”类(事实+观点),“评”建立在“述”上,建立在对新闻事实的分析、透视的基础上,把观点融入到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报道中,引导观众去思考判断,即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用事实说话”!
一、传播策略
1、深度报道与评论的结合
在深度报道的基础上评论,报道的部分既是展现事实,也是对事实的分析、调查、透视 ,是论点赖以形成的基础。
事实的深度是思想深度的基础,
评论的三种方式:
A、隐含评论:观点寓于事实之中
“述”的现场对事实调查、分析、解释等
B、间接评论:间接引用他人的观点
把握话语倾向,间接表达媒体的观点
C、直接评论: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2、主体认识和客体事实的结合
立论是形成和提炼评论的中心论点
抽象事实、挖掘本质、画龙点睛,是评论的任务、特征。
3、理性思辨与形象纪实的结合
发挥了电视的优势,形象的阐述、过程的展示
记者现场采访、报道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交流的过程,过程本身比简单地阐述观点包含着更多的信息
论据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4、媒介观点与个人言论的结合
用个性化的叙述来表达媒介观点,体现电视“人格化”传播的优势。
《东方时空·面对面》白岩松:
中国足球挺难弄好的,你想啊……没钱的时候不行,有钱的时候也不行;业余的时候不行,职业化之后也不行;穿红衣服不行,穿白衣服也不行;苏永舜不行,戚务生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还是不行。 北京有5.19,大连就有9.13,连成都都是伤心地,中国足球的主场在哪里?442不行,532也不行,451更不行,中国的阵型什么行?和东亚比赛赢不了,和西亚比赛也赢不了;1:0领先的时候守不住,0:1落后的时候追不回来;裁判向着我们不行,向着对方也不行;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你骂它不行,你救场他更不行。中国足球是真的病了,这个病西医还治不了,只能靠中医,因为必须治本。
《焦点访谈》之《耕地乎?公路乎?》
现象1:公路反成耕地
疑问1:为什么公路反成耕地?
交通局:手续没到位,所以被国土局要求整
国土局:限期一个月进行整改
疑问2:手续为什么没到位?
街道办:报了,不知是不是批了
疑问3:手续没到位为什么开工了?
交通局、街道办:经济要发展,先要修路
疑问4:反耕有作用吗?
村民:种不了作物
交通局:只能临时复耕,权宜之计
现象2:土布包裹
疑问5:用来做什么的?
村民:以便再恢复成路
疑问6:可不可能再恢复成路?
国土局:必须恢复耕种
现象3:投入一千多万元,投资方认为只是一笔小钱
疑问7:真的是小钱吗?
项目负责人:20多万
街道办:确实损失了
疑问8:谁来承担损失?
街道办:政府
评论:花费大,归根到底是老百姓来承担。荒唐事,与科学发展观相悖。
第三节、以“说” 为个性特色(以观点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焦点访谈》:
主持人评论
+新闻事实的陈述与分析
+主持人评论
《央视论坛》(CCTV新闻2003.5.1):
一档纯粹的新闻评论栏目,不采集新闻事实,直接评论、分析、解读
透过现象说本质!
新闻1+1:被“劫持”的历史名人
就事实说话
叙述事实:各地争各种名人故里,借势宣传,投入不菲,争得不要开交
嘉宾1说话:
仅仅是学术争论无可厚非,但学术背后其实是经济利益的推动。以文化为名的行动,最后可能很没有文化。表面争名,实际争利。
臭名也是名,可能会触碰道德的底线
主持人说话:
争保护,而不争虚名
解说词说话:
有文化要上,没文化创造文化也要上
对于民族历史来说,真相在哪里,什么才是正确的历史态度?
主持人说话:
文化是共有的,为什么还要争夺?
嘉宾1说话:
抢的本质是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谋
嘉宾2说话:
名人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政府应引导传承,而不是和经济直接挂钩。
和经济直接挂钩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体现,可能对文化破坏
文化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化是不同的
嘉宾1说话:
争名人,却不保护文化
商人得了票子,官员得了位子,地方得了面子,老百姓得了什么
文化的名片其实是名骗
政府去政治化
论题一、争抢名人故里的原因:名为表象,本质是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谋
论题二、文化与名人的本质,重在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利益
论题三、争抢名人故里的危害:
盲目投入
失去了正确的历史态度
文化低俗化
对老百姓无实际利益
论题四、对争抢名人故里事件的建议:
重保护,轻虚名
政府去政治化
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就新闻事件、现象、问题发表意见和观点,评论是重点,而非述大于评
2、观点明确、清晰、集中,而非泛泛而谈
3、评论可以是:
表明态度(赞成、反对或中立):文化的名片其实是名骗。
本质分析:表面争名,实际争利。
文化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原因分析:学术背后其实是经济利益的推动。
影响分析:和经济直接挂钩是一种拜金主义的体现,可能对文化破坏
意见建议(对策):重保护,轻虚名
而评论并非批评、反对
4、标题中表明主题或隐含观点
被“劫持”的历史名人
莫把文化遗产当“提款机” 名人故里之争当休矣
“名人故里”之争还需科学选择
争名人故里的独角戏
名人故里:致富捷径?一切都如想象中美好吗?
故里之争:二乔不再寂寞 观众却已疲惫
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是一场“谁更无耻”比赛
争夺“名人故里”,究竟图个啥呢?(原因分析)
谁为名人故里争夺战买单?(本质分析、影响分析)
论“名人故里”之争、谈谈“名人故里”之争
名人故里争夺战
一、“说”——《央视论坛》的评论个性
新闻脱口秀(talk show)
(1)从“用事实说话”到“就(借)事实说话”
“用事实来论明观点”与“事实引发的观点”
对初级新闻信息进行评论、分析、解读
(2)从“以事实为中心”到“以观点为中心”
《焦》:接受了事实,同时接受暗含的观点,不被强迫接受观点
《论》:直抒观点,但让观众思想参与,能动地接受观点
本台评论员(特邀评论员):
不再单纯发表专业观点,也不是专家观点的采集,站在媒体的立场上,客观,公正。
主持人
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提问,对评论员的观点提出质疑
角色之间存在“辩论”色彩,使谈话过程充满张力,但不是为辩论而辩论,而是为了越辩越明。
(3)从“展现调查的过程”到“展现观点的过程”
《焦》:调查的过程和事件本身的过程
《论》: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不仅是观点,也有得出观点的过程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要求
(1)主持人的交流、对话功能
三重身份:节目的主持人、现场采访的记者、认证主题的评论者
巴赫金“交流—对话”理论: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对话应具备两个条件:
(6)对话双方地位平等
B、对话双方观点要有差异性
(2)选题的时效性
(3)保持话语的平衡
主流话语(统治集团)
社会话语 精英话语(知识分子)
大众话语(普通民众)
(4)新闻评论员的培养
A、记者→主持人→评论员
B、专家学者→评论员
(5)探索更宽泛意义上的电视评论形式
报纸评论文体: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
电视评论:自由、开放的“群言型”评论大有可为,体现了参与互动的思维。
6、、重大事件特别报道
什么样的事件是重大事件?
特别报道,特别在哪里?
为什么要对重大事件进行特别报道?
重大事件的特别报道,怎么报道?
第一节、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界说
1、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涵义
(1)什么样的事件是重大事件?
A、08北京奥运会
B、汶川地震
C、非典、甲型H1N1流感爆发
D、美伊战争爆发
E、法航空客A330 飞机坠毁,228人可能全部遇难,其中包括9名中国乘客
F、河南遭强对流天气袭击22人死亡
G、6月7、8、9三天全国高考
H、6月24日开始期末考试
重大事件是题材重大、关注度高、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的总称。
程序性事件(可预见)
重大事件
突发性事件(不可预见)
程序性事件:重要会议、庆典仪式、重大工程建设和科技成就,以及其他可预见事件。
内容集中、现场单一、程序明确,一般采用单一的
实况转播。
PS:实况转播(也称现场直播):与事件本身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进行的直接播出形式。报道与事件在时间上几乎完全一致。常用于重大政治活动、重大工程、节日庆典、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
突发性事件:自然性的、社会性的、政治性的其他不可预见的事件。
内容未知、现场不一、程序明确,重要的是赶到第一现场,可通过连线报道或直播。同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制定报道方案,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特别报道。
注意:重大事件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相对的。
(2)特别报道,特别在哪里?
第一、题材重大
切忌滥用,浪费电视资源、达不到传播效果
第二、整合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
A、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报道方式
如纪录片、人物专访、连线报道等
B、结合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段
如直播间主持人串联、多视窗、画外音解说、同声传译、3D动画、字幕等
C、聚焦不同时态的事件
正在发生的事,时效性;已经发生的事,时宜性
现在时+过去时;现在时或过去时
D、全方位的信息来源
不同的媒体、多元的观点
E、详尽深入的报道品质
复杂的背景、深远的影响
第三、扩大传播效果
满足人们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传播效果更佳
第二节、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意义
为什么要对重大事件进行特别报道?
和一般新闻节目相比,持续时间长,制作难度高,投入大。
1、满足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获知权、知晓权等):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
公众的知情权与媒体的采访权相辅相成
公众的知情权与媒体的采访权是社会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社会公众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2、提高政府透明度
重大事件发生时,政府是信息最权威的通道。
信息越及时、透明,猜测、恐慌、谣言也就越少,人民群众对政府就更加信任,有利于安抚民心、稳定大局。
3、树立媒体公信力
迅速、准确、客观、全面→公信力→权威
CNN—1989海湾战争、1991苏联解体
FOX、凤凰卫视—2001.911事件
CCTV新闻—美伊战争
第三节、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实施
重大事件的特别报道,怎么报道?
一、电视新闻立体化报道
1、定义:凭借电视的视听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对重大事件作即有迅速、简短、连续的动态报道,又有背景介绍、分析解释、探索预测等深度报道的方位的报道方式。
重大事件特别报道实际上是对重大事件所进行的立体化报道。
2、实现立体化报道
专题纪录片、人物专访、演播室评论、背景资料片、连线报道以及现场报道
3、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要求:
(1)缜密的策划
(2)充分的准备
背景资料、节目、硬件设施
(3)快速的反应
(4)人才的保证
报道核心人员:主持人、现场采访记者
第十五章、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一、定义
直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录制、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与录播相对。一般特指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在新闻现场随着新闻事件(真实)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录制、合成、播出的播出方式。
5、分类
程序性事件(可预见)
重大事件
突发性事件(不可预见)
实况转播
直播 演播室直播
新闻现场直播
1、实况转播:也叫实况直播或现场直播(传统意义),记者和主持人一般不进行现场报道,有时辅以主持人的画外音。这是对新闻事件原始状态的客观记录, 时间和空间与新闻事件始终保持一致。(重大政治活动、重大工程、节日庆典、体育比赛、文艺演出)
2、演播室直播:播音员或主持人在演播室主持新闻与观众收看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而新闻节目中的每一条新闻则有可能是较早前制作完成的。
A、时效性更高,克服提前截稿
B、更能满足观众的收视心理
3、新闻现场直播(现代意义):是电视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一边采访,一边作现场报道,不经过后期剪辑, 报道过程就是播出过程,报道和播出同步的播出方式。
三、优势
同步、现场、真实、过程
四、意义
1、体现现代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
2、满足观众收视需要的最佳选择
3、与其他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4、加快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
特别报道,特别在哪里?
为什么要对重大事件进行特别报道?
重大事件的特别报道,怎么报道?
第一节、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界说
1、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涵义
(1)什么样的事件是重大事件?
A、08北京奥运会
B、汶川地震
C、非典、甲型H1N1流感爆发
D、美伊战争爆发
E、法航空客A330 飞机坠毁,228人可能全部遇难,其中包括9名中国乘客
F、河南遭强对流天气袭击22人死亡
G、6月7、8、9三天全国高考
H、6月24日开始期末考试
重大事件是题材重大、关注度高、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的总称。
程序性事件(可预见)
重大事件
突发性事件(不可预见)
程序性事件:重要会议、庆典仪式、重大工程建设和科技成就,以及其他可预见事件。
内容集中、现场单一、程序明确,一般采用单一的
实况转播。
PS:实况转播(也称现场直播):与事件本身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进行的直接播出形式。报道与事件在时间上几乎完全一致。常用于重大政治活动、重大工程、节日庆典、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
突发性事件:自然性的、社会性的、政治性的其他不可预见的事件。
内容未知、现场不一、程序明确,重要的是赶到第一现场,可通过连线报道或直播。同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制定报道方案,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特别报道。
注意:重大事件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相对的。
(2)特别报道,特别在哪里?
第一、题材重大
切忌滥用,浪费电视资源、达不到传播效果
第二、整合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
A、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报道方式
如纪录片、人物专访、连线报道等
B、结合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段
如直播间主持人串联、多视窗、画外音解说、同声传译、3D动画、字幕等
C、聚焦不同时态的事件
正在发生的事,时效性;已经发生的事,时宜性
现在时+过去时;现在时或过去时
D、全方位的信息来源
不同的媒体、多元的观点
E、详尽深入的报道品质
复杂的背景、深远的影响
第三、扩大传播效果
满足人们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传播效果更佳
第二节、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意义
为什么要对重大事件进行特别报道?
和一般新闻节目相比,持续时间长,制作难度高,投入大。
1、满足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获知权、知晓权等):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
公众的知情权与媒体的采访权相辅相成
公众的知情权与媒体的采访权是社会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社会公众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2、提高政府透明度
重大事件发生时,政府是信息最权威的通道。
信息越及时、透明,猜测、恐慌、谣言也就越少,人民群众对政府就更加信任,有利于安抚民心、稳定大局。
3、树立媒体公信力
迅速、准确、客观、全面→公信力→权威
CNN—1989海湾战争、1991苏联解体
FOX、凤凰卫视—2001.911事件
CCTV新闻—美伊战争
第三节、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实施
重大事件的特别报道,怎么报道?
一、电视新闻立体化报道
1、定义:凭借电视的视听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对重大事件作即有迅速、简短、连续的动态报道,又有背景介绍、分析解释、探索预测等深度报道的方位的报道方式。
重大事件特别报道实际上是对重大事件所进行的立体化报道。
2、实现立体化报道
专题纪录片、人物专访、演播室评论、背景资料片、连线报道以及现场报道
3、重大事件特别报道的要求:
(1)缜密的策划
(2)充分的准备
背景资料、节目、硬件设施
(3)快速的反应
(4)人才的保证
报道核心人员:主持人、现场采访记者
第十五章、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一、定义
直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一种录制、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与录播相对。一般特指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在新闻现场随着新闻事件(真实)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录制、合成、播出的播出方式。
5、分类
程序性事件(可预见)
重大事件
突发性事件(不可预见)
实况转播
直播 演播室直播
新闻现场直播
1、实况转播:也叫实况直播或现场直播(传统意义),记者和主持人一般不进行现场报道,有时辅以主持人的画外音。这是对新闻事件原始状态的客观记录, 时间和空间与新闻事件始终保持一致。(重大政治活动、重大工程、节日庆典、体育比赛、文艺演出)
2、演播室直播:播音员或主持人在演播室主持新闻与观众收看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而新闻节目中的每一条新闻则有可能是较早前制作完成的。
A、时效性更高,克服提前截稿
B、更能满足观众的收视心理
3、新闻现场直播(现代意义):是电视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一边采访,一边作现场报道,不经过后期剪辑, 报道过程就是播出过程,报道和播出同步的播出方式。
三、优势
同步、现场、真实、过程
四、意义
1、体现现代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
2、满足观众收视需要的最佳选择
3、与其他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4、加快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
第十六章、电视新闻频道
一、发展
1980,CNN(Cable News Network),世界第一个全天侯的电视新闻频道,属美国特纳广播公司,以“现场、快速、准确、详尽”为方针,现在全球观众超过10亿。
1996.3.31,凤凰卫视有线公司在香港成立
1999.5,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大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
2003.5.1,CCTV-新闻
新闻、综艺、科教、电视剧、广告
二、理念基础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
三、运作策略
1、消息的及时滚动
形式:整点播报、飞字
内容:重播新闻、连续报道、最新消息
2、专题的深度拓展
有深度、有力度、有思想
大致包括:新闻时事谈话节目、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调查报道类节目和电视专题片
3、栏目的合理配置
每个栏目有明确的内容、形式、风格及受众定位。
4、品牌的推动效应
栏目品牌化→频道专业化
5、资源的合理共享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