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四章参考答案

来源: 2017-06-03 15:16
 第四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C
 D
 B
 C
 C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B
 D
 D
 B
 B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C
 A
 C
 D
 B
 A
 A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B
 D
 B
 C
 C
 C
 A
 D
 C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B.C. D
 B.C.D
 A.B.C
 A.B.C.D
 A.B.C.D
 A.C.D
 
7
 8
 9
 10
 11
 12
 
A.B
 A.B.C
 A.B.D
 B.D
 A.B.C.D
 A.B.C.D
 
13
 14
 15
 16
 17
 18
 
B.C
 A.B .D
 A.B.D
 A.B.D
 A.B.C.D
 B .C
 
19
 20
 21
 22
 23
 24
 
B.C
 A.B.C.D
 A.C.D
 A.B.C.D
 A.C
 A.C
 
25
 26
 27
 28
 29
 30
 
A.B.C.D
 A.B.C.D
 A.C
 B. C.D
 A.D
 A.B.C. D
 
31
 32
 33
 34
 35
 36
 
A.B.C. D
 A.B.D
 A.C
 A.B.C
 A.B.D
 C.D
 
37
 38
 39
 40
 41
 42
 
A.B.C
 B.C.D
 A.B.C.D
 C.D
 A.B.D
 A.C.D
 
43
 44
 45
 46
 47
 48
 
A.B.C.D
 A.B.C.D
 
 
 
 
 

 
 
三、辨析题
1.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强调的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必然要有市场,但是有市场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能直接起调节作用,从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不正确。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3.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不正确。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的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的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4.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不正确。
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体。
 
5.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不正确。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采取货币、商品、原料、机器等物的形式,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等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6.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错误。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少数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8.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资本有机构成。
错误。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这就要求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并不是资本有机构成。
 
9.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企业都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就消失了
不准确。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为平均利润率是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平均化,而在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仍然存在着利润率上的差别。那些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这样的企业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0.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不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力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
 
11.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不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12.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正确。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
 
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正确。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1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正确。
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就需要有两种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归他们描绘一幅在保持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的前景”
   
15、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错误。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为,随着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必然加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直接来源,因此,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就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但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这并不能表明流通过程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因为流通过程中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四、简答题
1.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一是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二是产生时间不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2)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1)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 作用:
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竞争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矛盾。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原因是,第一、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1) 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它的生产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2) 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5.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什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
1) 经济学史上,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两类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答了形成商品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
4)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
 
6. 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1)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价值获得者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使用价值的获得者必须给生产者让渡价值。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得到了使用价值。
 
7. 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 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  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
答:资本表现为货币、生产资料等物,但物自身并不天然就是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它们被用做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从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本质上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9.为什么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
1)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没有止境。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扩大生产规模。为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 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取得比较优越的条件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10.资本积累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资本积累的速度与规模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越能进行积累。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便会从多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③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所使用的资本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耗费的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便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折旧基金可暂用于资本积累。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时,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也越大,取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积累规模因而也越大。
 
11.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为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答: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动。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3.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①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
②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于这些方面的资本价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1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15.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①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16.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I部类。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②两个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它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7.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是因为:
①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生产成本这个范畴只是代表商品价值中消耗的部分,这部分价值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作为预付资本已经存在。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因此,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②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流动资本中,把转化为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和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等同起来。这就进一步地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18 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答:剩余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利润,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在生产成本形态上,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②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做由资本创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19.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小,创造的剩余价值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利润率高。
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快,则年剩余价值率高,年利润相应也高;反之,年利润率就低。
④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不会增加利润量,但会减少同量利润所需的预付资本,因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20.平均利润怎样形成?
1) 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
2) 由于资本的本质要求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结构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资本的这种在部门之间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
3) 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决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和绝对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21.为什么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这种转化还只是质上的转化。在量上,各个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然而,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差别。各个部门的利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成比例,而不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只要资本数量相等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这样,平均利润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被完全掩盖起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看不见了,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因此,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22.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主要包括:
第一,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
第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代议制原则,即人民通过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最高权力。
第四,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即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合理分工与权力的相互制衡,强调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第五,法制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均以法律为指导。
 
23.西方民主政治主要包括哪几种基本制度?
(1)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是民主的象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议会一般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议会的结构有两院制和一院制之分。
(2)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的基石。其基本内容是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议员和政府官员经合乎法律程序的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3)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运转的推动器。西方民主制下的政党制度是多元化的,即多党并存,但竞选结果可能形成一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执政体制。
(4)行政制度。行政制度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政机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治理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成为政府实行统治的重要支柱。
(5)司法制度。司法制度为民主制度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司法机关以“独立公断人”的身份,通过审理和裁决各种诉讼来实施法律,并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司法民主原则、辩护原则、陪审原则等。
 
2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什么?。
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在思想观念上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个人主义。因此,作为思想观念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其核心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突出的是以个人为本,主张个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推崇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提倡个人的进取精神甚至冒险精神。
 
25.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尽管资本的原始积累存在着不同形式,但一切原始积累形式的实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资产阶级使用暴力手段使劳动者(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和生产资料与货币在少数人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也就是以暴力来剥夺劳动者生产资料的过程和用暴力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各种劳动群众的血泪和苦难。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说:“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26.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他们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2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以制造某有用物为目的(即反映某商品的自然属性)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不同的使用价值,所以具体劳动也不能作为比较的标准。而抽象劳动作为人类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同一的。我们把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价值。所以,商品的比较应该以抽象劳动为基础。也就是说交换的商品都要把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来比较。
那么究竟生产者的劳动能实现多少?不能取决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一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只能取决于生产它的平均劳动时间。这样,在交换过程中,把不同具体劳动还原为同一的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也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实际上,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实现形式为什么采取价值的形式,其根源在于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它们导致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又决定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劳动的实现形式采取价值的形式,这一系列的矛盾才能够解决。
 
28.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29.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
资本是社会经济生活中能够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的客观存在,而且,由于其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所有权归属不同,使其价值增殖具有不同内容。
资本的一般属性是指资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要实现价值增殖的属性。它具有物的属性,但资本又不是一般的物,作为资本,它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体系中,参与社会生产或经营,才能体现其增殖的特性。在这种意义上说,资本不是普通的物,普通的物也不一定是资本,两者有着质的区别。而且,凡是资本,它就具有一种顽强的个性——不断增殖,哪个地方更有利它实现增殖或增殖量更大,资本就会流到哪里,全然不顾阶级性、地域性。事实上,资本就是按照这一规律在不停地运动着。
所谓资本的特殊属性,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资本的所有权属于谁即资本的归属问题,也即资本所有者依据资本所有权享有相应权利的属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是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人,有权自主决定将资本投向何处、投入多少以及投入后如何实现收益等一系列决策。
 
30.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空间上并存性是指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只有这样,资本循环过程才能不间断。假如,某一资本所有者共有9万元资本,如果全部都作为货币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那么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购买阶段进行,其他两个阶段中断;当这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后,他手里已没有了货币资本,购买阶段又会中断;当生产出新产品时,由于生产资本没有了,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又要停顿。只要资本所有者把全部资本投在某一种职能形式上,其他阶段上的资本运动就会中断,资本循环也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因此,为了保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资本所有者就必须把全部资本一分为三,分别投放在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上。这样,三种职能形式同时并存、向前推进,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不出现中断,才能使资本不断地依次更替,反复循环下去。
时间上继起性是指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同时并存的三种职能形式,各自都要连续不断地循环,使三种资本形态相继转化。比如上面的例子,3万元的生产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转化为生产资本,这时,3万元的生产资本必须同时转化为商品资本,而3万元的商品资本又必须同时转化为货币资本,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
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一方面,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空间上不并存,就不可能有时间上的先后继起;另一方面,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没有时间上的前后继起、不断地运动,也就无法实现空间上的并存。
 
31.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了W—G—W,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将自己商品卖出,变为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货币就不仅表现为流通手段,而且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为了按期还债,就必须在相应的期限内销售掉他的商品,借以收回一定数额的货币,如果债务人不能顺利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就可能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不过,尽管在简单商品生产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但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形态中,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或战争等天灾人祸造成的生产不足,生产的普遍过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成为一种经常的规律性的现象。简单商品生产的流通公式是w一G一w。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的流通的公式则是G一W—G’,它与简单商品生产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在简单商品生产中,交换的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而不是增加交换价值,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消费。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和交换的惟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3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以资本主义的民主为例,由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的,是以保证资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的阶级统治为目的的;它虽然给予民众一些政治权利,但是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化解民众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反抗,因而只是有限的、具有欺骗性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实质上是不允许工人阶级和企业劳动群众触犯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旦资本主义私有制遭到侵犯,“自由、平等、博爱”就会被暴力所代替。马克思说:“每当资产阶级制度的奴隶和被压迫者起来反对主子的时候,这种制度的文明和正义就显示出自己真正的凶残面目。那时,这种文民和这种正义就是赤裸裸的野蛮行为和无法无天的报复行为。财富占有者和财富生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中的每一次新危机,都愈益明显地证明这一事实。”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资产阶级的民主,而不可能是广大民众的真正的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了民主和自由,谁占有的财产越多,谁享有的民主和自由就越多,谁的权力就越大。资产阶级以法律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经济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资产阶级的人权,只能是那些占有资本的资本家阶级的特权。实际上抽象的人权对于没有资本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没有任何实在内容的愚弄劳动群众的空谈。这种少数人的民主只是资本家的民主,根本不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再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为例,表面上,资本主义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甚至在工人阶级政党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还会出现工人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的情况,但是工人阶级政党参政的程度必然是受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不可能出现由于工人阶级政党的参政改变资产阶级国家性质、使国家政权能够真正去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现象。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3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其“牧师职能”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
 
34.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于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各种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并经过了一段巩固和发展时期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答: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要互通有无,取得对方的产品,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社会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的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是扩展。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各自都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各个经济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不同的所有者和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经济关系。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什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
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3.商品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答: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可以互相比较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在质上是相同的,从而在量上才可以互相比较。这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它们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种人类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可以互相比较。所以,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一般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4.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③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的价值。如果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只能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样,工人的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二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5. 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答:①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各个资本家为此目的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1)资本家用积累的资本购买劳动力的真实内容。如果只从表面上看,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用积累的资本购买追加的劳动力,似乎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等价夺换,完全符合商品经济规律。但这是一种假象,其背后的真实内容是:第一,资本家用于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是他从工人身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资本家自己什么都没有拿出来。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重新生产出来加以补偿,而且在补偿给资本家时还要带来新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还不断利用这个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扩大资本规模,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成果,增殖资本价值。
 
7.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正常循环,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保持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部分。每一部分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第二,产业资本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变。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其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
(2)两个条件的相互关系。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在于:
(1)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
(2)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9.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1)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涵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  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之所以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的原因。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动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卖出去,这样才能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维持正常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其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
 
10.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答:(1)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产生买卖脱节,造成商品积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条的破坏。从而存在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但不具有现实性。因那时商品经济的范围和比重均较小,不会引起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基本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激化,便会造成大量商品无法销售,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1.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12.如何正确看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体制?
首先,资产阶级民主制取代中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民权代替君权,分权代替集权,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方面的重要创新。
其次,资产阶级民主制政府的实践表明,在不断探索有效合理的统治方法的过程中,在解决使政府发挥管理被统治者职能的同时又能管理好自身,使社会政治生活在民主与权威、自由与秩序之间保持平衡等难题上,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建设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本质上终究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工具。民主不可能是完全的、真实的、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一视同仁的民主;资产阶级标榜的全民民主与民主的实现条件是相矛盾的;此外,即使是广大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获得的某些民主权利,它的行使也是以不危及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前提的。
 
13. 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
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创造出来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反映,但是这是一种扭曲的或虚假的反映。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不仅要依靠实体性的上层建筑即 “国家机器”来体现自己的意志、保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还需要使用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来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来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作论证,即通过意识形态在思想上控制民众。
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之一。事实上迄今为止的文明社会的主要文化都从属于一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的。在现代世界,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各种方式自我影像化(如大量的报刊影视和广告及诸如麦当劳、可口可乐之类的文化)和对外输出的文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机制制造的梦幻(如“美国梦”)和语汇(如“自由、平等、博爱”),使得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身被这类文化的景象和泡沫所掩盖。
 
 
六、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 “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们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 :“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1. [答案要点]
(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及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时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佩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2.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佩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  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
    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1)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
(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为什么?
3. [答案要点]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2)不矛盾。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4. 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l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4.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5. 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是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6.86%,1992年下降4.83%,1993年下降6.13%,1994年下降8.9%,1995年下降1%,利润同样连年增长。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入30%—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
——摘自《瞭望》1999年第6期
材料3: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了5.9%。
——摘自《经济日报》1996年12月12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其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正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 1993年到 1998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为 11.28%,比全行业平均水平几乎高出1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l.48亿元提高到l.8亿元,增幅达21.6%。
请回答:
(1)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1说明“邯钢”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2)结合材料2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3)结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5. [答案要点]
(l)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做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3)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的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6.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公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者交换不创造剩余价值。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69-170页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表现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表现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表现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表现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0-171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说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你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6. [答案要点]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
(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7.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7.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时,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 ,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的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8. 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总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
8. [答案要点]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比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壁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平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是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9.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1992年5月份95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7.5%。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9. [答案要点]
 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进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工人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10. 材料1:“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8)
材料2:“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65)
材料3:“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39)
请回答:
(1)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
(2) 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
(3) 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
 
10. [答案要点]
(1)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7)
(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下之所以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可靠十分巩固地确立自己的权力,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机关或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380—381)
(3)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39)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