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1、社会进步及其特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也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形态)。
2、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必然性、决定性。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1、社会进步及其特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也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形态)。
2、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必然性、决定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①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①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历史的前进性,也没有取消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对前进中的曲折和挫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未来要有充分的信心。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而这种决定性是在社会运动主体的选择中体现和实现的。
1、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而这种决定性是在社会运动主体的选择中体现和实现的。
2、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夸大。
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①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其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
再次,主体在这种可能空间中的选择,也是受着各种条件的决定和影响。
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夸大。
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①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其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
再次,主体在这种可能空间中的选择,也是受着各种条件的决定和影响。
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它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客观制约性。例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规律的制约。又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过程是严格地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的道路前进的。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它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客观制约性。例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规律的制约。又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过程是严格地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的道路前进的。
2、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首先,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
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这最突出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首先,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
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这最突出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与人类社会整体运动过程和发展道路相联系的,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与构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机地体现着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一方面,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带有中国的特色。
一方面,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带有中国的特色。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属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主要是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身保存(防卫本能)三种基本机能。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非动物性或超动物性。一方面是相对于自然性而言,是比自然性更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特点,它是对自然属性的超越。另一方面相对于人的个性而言,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属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主要是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身保存(防卫本能)三种基本机能。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非动物性或超动物性。一方面是相对于自然性而言,是比自然性更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特点,它是对自然属性的超越。另一方面相对于人的个性而言,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人的自然属是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它就不再是人的自然属性了,而是动物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①
人的自然属是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它就不再是人的自然属性了,而是动物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①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面。人类早期曾崇拜动物图腾,只是主动地认同于动物界。随着自我意识的进步,思想家们指出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各类动物,这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大进步。
把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从“类本质”深入到“类内本质” (人类内部的个体的本质),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1、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面。人类早期曾崇拜动物图腾,只是主动地认同于动物界。随着自我意识的进步,思想家们指出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各类动物,这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大进步。
把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从“类本质”深入到“类内本质” (人类内部的个体的本质),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人的本质的两个层面
马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①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的关系。
价值可以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就其都具有价值而言,有共性,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有着重大的区别。
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
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
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
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劳动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当劳动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时,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且,交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延迟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完成交换过程时,它又成为劳动产品或消费品了,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使用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的价值分为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反之则越小。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的关系。
价值可以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就其都具有价值而言,有共性,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有着重大的区别。
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
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
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
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劳动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当劳动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时,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且,交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延迟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完成交换过程时,它又成为劳动产品或消费品了,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使用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的价值分为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反之则越小。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认为更应该从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他的价值。
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
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
最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
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
最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3、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我国传统哲学历来有重视人生修养的传统。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孟子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等。
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
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也不乏有把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为追求理想人格而奋斗乃至献身的榜样人物。
当个体的自然生存与民族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舍弃个人生命以维护民族利益,这是传统理想人格理念和学说的主旨所在,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就历史渊源来说,肇端于孔、孟。在个体的自然生存和道德激烈冲突而难以两全时,强调放弃前者以维护后者,这在孔子那里叫“杀身成仁”,而孟子则称之为“舍生取义”。孔、孟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捐躯以实现“仁义”之道,但回响在志士仁人身上却是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操的旋律。在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时,“成仁取义”的殉道观就演化为爱国主义精神。宋元之际,文天祥在慷慨就义前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纪年录》,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出版,第465页。]文天祥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就是由于他自觉地为民族利益去“成仁取义”。他身陷囹圄中所作的《正气歌》,广为流传,使“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代称。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近现代中国,“成仁取义”成为志士仁人报国反帝,抗敌御寇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学说,强调民族气节,重视道德情操,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个体融于民族集体的价值倾向。
我国传统哲学历来有重视人生修养的传统。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孟子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等。
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
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也不乏有把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为追求理想人格而奋斗乃至献身的榜样人物。
当个体的自然生存与民族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舍弃个人生命以维护民族利益,这是传统理想人格理念和学说的主旨所在,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就历史渊源来说,肇端于孔、孟。在个体的自然生存和道德激烈冲突而难以两全时,强调放弃前者以维护后者,这在孔子那里叫“杀身成仁”,而孟子则称之为“舍生取义”。孔、孟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捐躯以实现“仁义”之道,但回响在志士仁人身上却是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操的旋律。在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时,“成仁取义”的殉道观就演化为爱国主义精神。宋元之际,文天祥在慷慨就义前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纪年录》,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出版,第465页。]文天祥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就是由于他自觉地为民族利益去“成仁取义”。他身陷囹圄中所作的《正气歌》,广为流传,使“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代称。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近现代中国,“成仁取义”成为志士仁人报国反帝,抗敌御寇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学说,强调民族气节,重视道德情操,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个体融于民族集体的价值倾向。
第三节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人的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与解放有相近之处,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人的活动,一是受自然条件束缚,二是受社会条件束缚,三是受人自身条件束缚。相应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在于在这三个领域中解除束缚,克服限制。
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
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自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同时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人的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与解放有相近之处,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人的活动,一是受自然条件束缚,二是受社会条件束缚,三是受人自身条件束缚。相应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在于在这三个领域中解除束缚,克服限制。
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
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自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同时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
2、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利用其来改造世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①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利用其来改造世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①
二、人的发展及其特征
1、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指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体力或体能是人的身体组织,它是人的其他方面能力的生理基础。
智力或智能指人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包括人的抽象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它不仅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认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
个性指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情和意志等方面的品质。
交往能力则指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它一方面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性和交往的广泛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关系中自主性等的表现。
2、人的发展的特征
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人的自由的发展是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马克思多次提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
人的充分发展则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才能的充分的发展是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
1、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指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体力或体能是人的身体组织,它是人的其他方面能力的生理基础。
智力或智能指人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包括人的抽象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它不仅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认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
个性指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情和意志等方面的品质。
交往能力则指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它一方面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性和交往的广泛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关系中自主性等的表现。
2、人的发展的特征
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人的自由的发展是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马克思多次提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
人的充分发展则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才能的充分的发展是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
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才能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都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
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①。
人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
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①。
人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经济形态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曾从经济形态发展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是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①这个历史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
第二个历史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此时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然而,它“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②,从而为更高历史阶段的到来创造着条件。这个历史形态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
第三个历史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③。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与未来的产品经济相联系的。
1、经济形态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曾从经济形态发展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是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①这个历史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
第二个历史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此时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然而,它“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②,从而为更高历史阶段的到来创造着条件。这个历史形态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
第三个历史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③。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与未来的产品经济相联系的。
2、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
结合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在原始社会,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全面性,但总体水平是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相当简单。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那时物质生产活动、求知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都融为一体。一方面,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全面性,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是生存活动本身所同时需要的。人的各种潜能没有割裂开来,包含有进一步发展的朴素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低下的,尤其是人的智力的发展水平很低。这是与那时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简单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人的发展有巨大进步,但也有极端的不平衡。一方面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进入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又是从公有制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发展起来。这就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的政治领域成为社会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公共领域的存在为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精神生产和艺术发展方面,也有了发展的条件。这些都是人的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奴隶社会开始了阶级的分裂,人的发展也出现了分裂和极端的不平衡现象。奴隶们丧失了作人的资格,造成广大的奴隶在个人发展上的严重退化,这是对人的发展的否定。相反奴隶主作为特权阶级在自身发展上有优越的条件,但奴隶主由于脱离劳动而经历着另一种退化。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奴隶变成了农民,社会地位和劳动积极性有了提高,有利于农民在农业以及相关副业方面才能的自由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由于劳动者通常必须熟悉劳动全过程,独自完整地生产产品,因而他们在自己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发展,地主阶级中出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是,封建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的发展,特别是劳动者的发展。劳动者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所受剥削和压迫十分沉重,他们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于从事农业劳动以维持生计,没有权力享受和发展。而且劳动者被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从事着简单而单调的劳作,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和眼界受到极大限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没有发展的余地。知识分子虽然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在精神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但他们由于脱离物质生产而往往只能是一种比较片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造成庞大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人阶级有了人身自由,社会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也有利于人们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人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们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发展。分工的发展使生产完整产品的劳动过程分成若干个互不相干的环节,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件。
阶级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个社会中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结合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在原始社会,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全面性,但总体水平是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相当简单。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那时物质生产活动、求知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都融为一体。一方面,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全面性,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是生存活动本身所同时需要的。人的各种潜能没有割裂开来,包含有进一步发展的朴素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低下的,尤其是人的智力的发展水平很低。这是与那时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简单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人的发展有巨大进步,但也有极端的不平衡。一方面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进入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又是从公有制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发展起来。这就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的政治领域成为社会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公共领域的存在为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精神生产和艺术发展方面,也有了发展的条件。这些都是人的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奴隶社会开始了阶级的分裂,人的发展也出现了分裂和极端的不平衡现象。奴隶们丧失了作人的资格,造成广大的奴隶在个人发展上的严重退化,这是对人的发展的否定。相反奴隶主作为特权阶级在自身发展上有优越的条件,但奴隶主由于脱离劳动而经历着另一种退化。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奴隶变成了农民,社会地位和劳动积极性有了提高,有利于农民在农业以及相关副业方面才能的自由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由于劳动者通常必须熟悉劳动全过程,独自完整地生产产品,因而他们在自己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发展,地主阶级中出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是,封建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的发展,特别是劳动者的发展。劳动者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所受剥削和压迫十分沉重,他们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于从事农业劳动以维持生计,没有权力享受和发展。而且劳动者被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从事着简单而单调的劳作,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和眼界受到极大限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没有发展的余地。知识分子虽然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在精神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但他们由于脱离物质生产而往往只能是一种比较片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造成庞大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人阶级有了人身自由,社会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也有利于人们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人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们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发展。分工的发展使生产完整产品的劳动过程分成若干个互不相干的环节,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件。
阶级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个社会中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伟大理想,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向往的伟大目标。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归于消失,社会的精神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摆脱了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揭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晚年,恩格斯又在一则信件中援引《共产党宣言》中的那段话,用以表述人类未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伟大理想,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向往的伟大目标。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归于消失,社会的精神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摆脱了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揭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晚年,恩格斯又在一则信件中援引《共产党宣言》中的那段话,用以表述人类未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高更充分的物质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对立的消除,使一切人有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共产主义社会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对立的消除,使一切人有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理想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理想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①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人的全面发展还具有更多的相对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对地全面提高,即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提高。
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