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二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

来源: 2017-06-03 15:39
 第二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问题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始基是火。
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
《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
古代中国 “五行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古代朴素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论”。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论尝试从物质内部组成的结构方式去把握其外部可感觉的形态和属性,是现代物质层次结构论的思想渊源。汉代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天地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元气自然构成的,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
评价古代朴素物质观。
一方面,都是从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而不是把物质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创造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
另一方面,这种物质观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朴素的,没有揭示物质的真正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继承了古代朴素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从牛顿“微粒说”在经典物理学中的支配地位,到道尔顿化学原子论在实验基础上的创立,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和方法给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以重大影响。
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第一,把原子这一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看作一切物质的属性,势必经受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
第二,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的物质性。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却都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当然,有些事物,如夸克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通过人们理性思维去认识它,把握它。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辨证性。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理论是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它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同时,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以指导。
二、物质与运动
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认识了运动本身。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离开运动去考察物质,认为物质世界是静止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否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多样性,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牛顿 “第一推动力”)。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运动一定要有运动的主体。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也就必然离开物质去看待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要认识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首先,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同样,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稳定,稳定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有发展。
其次,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再次,发展与稳定相比较,发展是主要的。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有真正的社会稳定。
二、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中文宇宙就包含时间、空间的意思,《墨子经说上》说:“久,合古今旦暮。”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前后的表现。牛顿认为时间是纯粹持续性的流程,空间是容纳物质的空匣子。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一是指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二是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
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空间的度量就与物质的运动相关。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即光年作单位的。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测量时间单位年、月、日等,是靠天体在空间的运动来确定的。即使极其精确的“原子秒”,也是根据铯-133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周期的9,192,631,770倍为基准制定的。
如果割裂了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的形式,就陷入形而上学。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作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性、可变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时空观(牛顿为代表)割裂了时间与空间和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证明,时空特性是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考察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的物体时,静止坐标系统的观察者就可以测出,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它沿运动方向的长度会缩短(时钟速率会变慢),也就是说,它的空间延伸就会缩短,而时间的持续会延长。狭义相对论还说明两个事件“同时”的相对性,即“同时”或“不同时”只有和运动着的物质系统联系起来才能确定。在一个坐标系里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坐标系里看来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曲率与引力场、质量密度的关系,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密切关系。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出时间和空间与引力场的关系,认为引力场存在的宇宙时空是弯曲的时空,没有引力场存在或者引力场很弱的时空则是平直的时空,而且物体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引力场愈强,则时空也愈弯曲。
现实意义: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绝对性,任何一项事业总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一个时空观念;又由于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效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了,时间的节奏加快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事业多作贡献。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时无限的,物质世界具有永恒性。空间的无限性表明了物质世界的唯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是指物质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又都是有限的。任何一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及其运动都是整个世界的一个部分,都处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上。它们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也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形状、体积或规模,并占据着相应的位置。
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
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是通过有限而存在的,离开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有限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无限是对有限的超越。
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要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相对中把握绝对。
坚持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的意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如果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空的有限论,就会引出一个超时空的神灵的世界,给宗教唯心主义留下地盘。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家们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
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中国古代、古希腊德漠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罗吉尔培根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关于自然本质的知识不能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的实验活动取得的。
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王阳明“知行合一”说;黑格尔:实践只是“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而不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墨子“耳目之实”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费尔巴哈则把实践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是生活实践。)
1、实践的涵义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社会历史的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客观性。(要素、过程和结果)
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实践的结构
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从职能上划分,实践主体包括认识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从层次上划分,实践主体又可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构成要素中唯一能动的要素。它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实践活动过程的承担者,也是实践结果的享用者。
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此外,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当人类及其个体和群体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时,人就成为实践客体。
实践手段是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它包括物质型工具和智能型工具两大类。实践工具的革命性变革,往往引起实践方式的重大变化。
3、实践的功能
实践就是由实践主体凭借实践工具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的活动。
实践具有两大社会功能:
第一,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客体价值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本身,而是体现并凝聚在对象中的社会关系。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成果,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二,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4、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和装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在有利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限于以上三种形式。
二、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
1、实践把握的能动创造与社会效应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一个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实践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自然界却无法自发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就构成人类及其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不得不以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由于劳动的发展,使群体联系日益密切、广泛,逐渐变成了人类的社会联系。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的发展及实践各要素的分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分化的源泉和前提。
2、实践环节及其程序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
第一,实践决策。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
决策的合目的性是指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和意愿,有利于主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既要考虑到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不仅要看到目前利益,也要顾及长远利益;不仅要顾及局部利益,更要着眼于整体、全局的利益。
决策的合规律性是指实践活动的决策必须尽量正确、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既要充分估计到实践客体的各种属性、特征及其所能产生的效应,又要充分估计到这种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目标是对经过实践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
第三,实践的组织和管理。组织就是为了最有效达到一定的实践目标,对人员的合理安排和物质条件的合理分配。管理就是为使实践主体更好地实现实践目标而进行的协调、调控等一系列活动。
第四,实践结果检验。实践的结果同预想的目标一致,也就是在实践结果中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就表明实践结果是好的、成功的。实践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的终结,对实践主体来说都是必须接受的结果。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人的意识活动
一、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包括: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哲学意义:它说明,从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到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的产生,是物质世界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样,就驳倒了一切唯心主义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生命和意识的根源的观点。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劳动使类人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由使用天然工具进入到制造工具,它们的活动变成了人类的生产活动。这样,主要依靠自己生理器官来适应自然界的动物,就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改造自然界的人类。
第二,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人类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必然要交往,使人类已经达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便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有了语言,人脑可凭借词来根据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
第三,劳动和语言的推动猿脑变成人脑,脑容量越来越大,脑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严密。可以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更丰富的感觉印象。又在语言的帮助下,巩固和积累起来。这样,终于形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产生了人的意识。
第四,劳动促进意识的发展。生产劳动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使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
2、意识的本质规定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的主观色彩。个人的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使人之间的反映表现出差异来。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然而,任何一种反映,不管是近似的还是歪曲的反映,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一种意识,即使是最荒唐的意识,也总具有它的客观原型。
3、意识把握物质世界的特性 
第一,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意识不仅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客体,而且能预见、预测未知客体存在的结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在观念中建立一种理想的或幻想的客体。
第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人依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确定付诸实际行动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方法,并且凭借使意识物化的物质手段,去改造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改造世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有意识地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世界上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第三,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此外,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式,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般说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结果。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意识与客观规律
人的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把握不论多么巨大,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遵从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把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创造,勇于进取,又要自始至终地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让机器具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人工智能决不会成为人类智能,取代人的意识。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差别:
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人工智能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过程,而人的意识活动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具有人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智能机器的自动性是受命于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智能计算机等智能机器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
认识人工智能的意义:
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看,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第一,它进一步证明了思维、意识并不神秘,不是寄居在肉体之中的脱离人脑的灵魂;它深化了意识对物质能动把握的原理。
第二,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了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化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的运动,延长意识器官。这是意识对人脑的一种巨大的反作用。

二、人的实践活动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世界的层次与人的活动 
外部世界、自然界按其与人的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未认识的外部世界。这一些也就是无限大的事物的存在和无限小的事物的存在。人们现在虽然不能凭感觉直接把握它们,但是可以靠抽象思维的能力来认识它们,规定它们。同时,人类根据自身的科学活动来逐步认识这个未知的外部世界。
(2)有所认识的外部世界。这指的是人迹未到过,但通过实践和科学间接有所认识的东西。
 (3)认识所及、人迹所到的外部世界。这指的是人直接有所认识,人迹到过但还没有经过人类开发的东西。
 (4)人化的外部世界。
 (5)人造的外部世界。这指的是人们依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利用自然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来的、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即所谓“物化智力”。
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划分是以人的活动作为参照系数;它们又都是统一的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们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都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
一方面,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
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事物在性质和形态上是差异的,但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世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即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例如,在社会主义的模式上,他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模式,我们应当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中,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有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在和平统一祖国问题上,提出了以“一国两制”的模式去解决台湾、港澳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从方法上看,都是对统一性与多样性方法的运用;从实质上看,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又注意了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