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三章案例

来源: 2017-06-03 15:47
 第三章案例
普遍联系1——它为何患“不育症”
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颅榄树。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它身体硕大,行动迟缓,样子有点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天地,它在树林中建窝孵蛋,繁育后代。大颅榄树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木纹很细,树冠秀美。渡渡鸟喜欢在大颅榄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绿林繁茂,幼苗茁壮。
十六、十七世纪,带着来福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跑不快的渡渡鸟的厄运来临了。枪打狗咬,鸟飞蛋打,没有多少年,渡渡鸟越来越少。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人类杀死了。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除非是在博物馆的标本室和画家的图画中。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育症。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种眼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使生态学家深深地焦虑。大自然创造一个物种要成千上万年,无论人类多么心灵手巧,现在也难以创造大颅榄树。抢救大颅榄树,成了一项紧急的课题。
1981年,美国生物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这一年渡渡鸟正好灭绝三百周年。而测定大颅榄树的年轮发现,它的年轮正好是三百年。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这个巧合引起了坦普尔的兴趣,他就到处找到渡渡鸟的遗骸。一天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遗骸,伴有几颗大颅榄树的果实,原来,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一个想法浮上他的脑际:也许渡渡鸟与种子发芽有关。可惜世界上已经没有渡渡鸟了。不过他想,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还有。吐绶鸡就是一种,他让吐绶鸡吃下大颅榄树的种子,几天后,种子排出体外。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面的硬壳也消化了一层。坦普尔把这些种子栽在苗圃里。不久,种子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不育症被治好了,这种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处逢生。
原来,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生,鸟又为树催生。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灭了渡渡鸟,实际上也扼杀大颅榄树的生机。
大自然是个严密的锁链。一个环节的损失将影响许多环节。今天,人类是手还年年月月地在消灭着物种,无形之中,也一定在制造着与大颅榄树相似的悲剧。
普遍联系2——第四环境
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o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一门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新学科——空间天气学正在兴起,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太阳望远镜一一至今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先例,它的先进程度可与美国用于夜间的哈勃望远镜相媲美。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在太阳活动23周峰年期间,为空间天气预报和对人类灾害影响的研究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
臆造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特点的意义)——数字与幸运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峡工程的利弊
关于三陕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 l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
从弊上讲,存在的问题是移民和生态问题。三峡水库要淹没11个县城和2个市,迁移人口726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到工程竣工时,迁移人口可达到百万以上。三映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会对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会被淹没,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有利有弊的情况下,怎么办?我国几代专家为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经1983年至1984年的论证之后,1986年至1988年又经各方面40个专业4oo多位专家的论证,编写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据此分析得出总的来说利大干弊。又经过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才有了1994年12月14日的正式开工,才有了大江截流成功的良好局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隆中对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他的《隆中对》是在他还没有出茅庐是作出的战略决策,并且被三顾茅庐的刘备完全采纳了。诸葛亮的战略分为两步:第一步,既不进攻曹操,也不夺取东吴,而是全力以赴地夺取益州(四川);第二步,夺取四川后,有了立足之地,站稳脚跟,联合东吴,抗击曹操。他对刘备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历史证明,诸葛亮的决策是英明的。当刘备正确地按照这一决策行动时,就势如破竹,不仅取得了立足之地,而且扩充了自己的实力,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足”;而在后来,当刘备和关羽破坏了这一战略时,便一败涂地,伤了元气。
那么,诸葛亮的决策包含着什么哲理呢?这就是他从诸矛盾中捉住主要矛盾,即考虑刘备同东吴、北魏、荆州和西川的刘璋等均有矛盾,不能十个手指头都伸出去,全面出击,而要选择薄弱环节,抓住薄弱环节这个主要矛盾,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然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增强实力,联合东吴,全力以赴地对付曹操这个势力最大的主要矛盾。诸葛亮的战略中的一条重要哲理就是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又完善地处理次要矛盾。这就是他取胜的关键。如果他主次颠倒,把曹操这个主要矛盾当成次要矛盾,把东吴这个次要矛盾当成主要矛盾,刘备就不可能成为“三足”中的“一足”,甚至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人们不仅在制定战略决策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且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要抓住主要矛盾。俗话说:“家有三件事,先从急处来”。同时存在着三件要办的事情,一般是不会一下子同时解决的,也不会都是火烧眉毛的急事。因此,就要从这三件事中分出轻重缓急,先处理其中最急和最重要的事,其它暂时还不急或不那么重要的事,缓一步再处理;反之,如果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是不会好的效果的。
我们为什么要抓主要矛盾呢?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纵横交错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有联系就有矛盾,而任何一对矛盾,都不能离开周围其它的联系而单独存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纷繁复杂的,千差万别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复杂的事物中,绝不是只存在一种或两种矛盾,而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那么,同时并存的多种矛盾是否处于绝对平衡或平等的地位呢?当然不是。绝对平衡或诸种矛盾都处于平起平坐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各种矛盾之中,其中庇佑一种矛盾占据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矛盾;其余的矛盾则不占据主导地位,不起决定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非主要的或是次要的矛盾。这种区分,不是人凭借着主观意志任意决定的,而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且是普遍存在。
适度原则——《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适度原则——列宁
列宁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是干真万确的。这里说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认识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这个度,就会变成谬误了。由此可见,适当掌握事物的度,对于避免错误,是很重要的。
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大肚汉
佛家有一部《百喻经》,其中讲了一个寓言;“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寓言中的大肚汉,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普遍与特殊——王安石《咏菊》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 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校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
华伦医术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对症下药”。同学们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说的是我国宋朝时期,京城中有位很有名气的裁缝,他裁制的衣服,特别合体,那么他有什么“秘诀”呢?
问:“请教御史老爷,您当官多少年了?”御史听了很奇怪,反问他:“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轻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起路来挺胸凸肚,裁衣就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些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当前后一样长;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郁悒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该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我们看这位裁缝师傅之所以出色、有名,就在于他不仅能量体裁衣,还能根据封建社会官场中人在不同阶段的神情体态来裁衣,不仅把握不同人的“身体尺寸”,而且努力去把握不向入的“心理尺寸”,当然做出的衣服就会特别称心合体了,这就是所说的成语“量体裁衣”的由来。 所以穿衣虽然是生活之事,但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在其中。
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宙希腊传说中一个行走如飞的人,而乌龟爬行之缓慢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但如果让? 乌龟先行,阿基里斯要赶上乌龟,首先要跑到乌龟的起点,当他到达乌龟的起点时,乌龟又前进了一段路程,当他赶上这段路程时,乌龟又继续前进了,如此推证下去,是不是他可以愈追愈近,但始终赶不上乌龟?
飞矢不动——“飞矢不动”。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 生运动,所以“飞矢”是不动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问他的宰相魏征;“为人君怎样才能明智?怎样就会昏聩?"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还说:"尧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秦二世、梁武帝、隋扬帝由于偏听偏信于宠臣,所以遭到了失败。"李世民赞赏地说:"好!"魏征死后,李世民大哭,对侍臣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见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知得失。魏征没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由来。
矛盾——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
到不穿鞋的非洲去卖鞋——
有个国家的鞋厂因为本国市场饱合,需到国外发展市场,派出两个考察组去非洲考察。几天后两个组分别发来两个不同的报告。甲组说:这个地方太差了,跟本就没有人穿鞋!乙组说:这个地方太好了,所有的人都没有鞋穿!老板根据两个组发来的报告,果断决定采用乙组的方案,在非洲开办鞋厂,结果成功占领非洲市场。哲学启示:“机遇”和“粪土”全靠用光明思维看问题,在沙漠下面发现石油。同时,老板的决策也至关重要,他的成功在于能全面看问题,能吸收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田忌赛马——“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外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
顺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
因此,无论倾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围才能起作用。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海底电缆
古往今来,凡取得巨大成功者,几乎都是历经磨难战胜种种挫折的强者。我给大家讲一个铺设海底电缆的故事。
当莫尔斯1844年发明有线电报,使同一块大陆上的彼此隔绝的人们,几乎可以同时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时,对远隔重洋的欧亚及美洲两大陆地上的人们,使用电进行通讯,依然是个奢望。
一根电缆能否经受海水的巨大压力,穿越两千多海里的距离,将两块大陆对接进行通讯?对此,没有人有把握。
菲尔德这位年轻的富商.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及全部精力投入到此项事业中去。
他神速地在英国认购了35万英镑的原始资本,改造了由英美两国政府提供的两艘战舰,分别装上足够铺设两千多海里的电缆,于1857年8月5日,由爱尔兰瓦伦西亚的一个小海港启航,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铺设海底电缆的第一次尝试。
第六天晚上,300多海里长的电缆,在海面上无影无踪地消失,菲尔德第一次铺设海底电缆的尝试,因此而宣告失败。
第二年,菲尔德带着新的勇气和旧的电线再次出发,却在第四天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白白扔掉了200海里长的电缆,再次宣告夭折。
第三次出航已没有人再注意他们这支船队了。然而,海底电缆的第一次铺设成功,就是在这悄无声息的航行中完成的。1858年8月16日,当纽约人第一次接收到英国女皇通过海底电缆发来的贺电时,欣喜若狂,他们为菲尔德举行了盛大的游行,把菲尔德视为英雄。正当人们欢声雷动之时,那根要命的海底电缆突然沉默了。转眼间赞美变成了咒骂,英雄变成了骗子。
海底电缆从此一搁浅就是六年。当人们开始遗忘这件事时,菲尔德却重整旗鼓,第30次远渡大西洋,出现在伦敦。用6o万英镑新资本,购置新巨轮,又开始了一次新的电缆铺设。经历了再一次失败之后,终于在1866年7月13日,使美洲到欧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纵观菲尔德铺设海底电缆,失败——挫折——再失败——再挫折……直至成功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在人生道路上,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任何企求不经过艰苦努力,一味靠侥幸获得成功,这只能是蠢人的妄想。我们在遇到挫折时,要处变不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要坚信光明的前途,不悲观,不动摇,这样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2——火车发明
火车,从发明到被采用,度过了难忘的曲折历程。
1814年,年仅33岁的史蒂芬孙,好不容易研究出世界上最早的可以在铁路上行驶的蒸汽机车,但它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其貌不扬,丑陋笨重,走得很吃力,像个病魔缠身的怪物。面对构造简单、震动厉害、速度缓慢的这个怪物,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和火车赛跑,讥笑他:“你的火车怎么还没有马车快呀?”有人责怪他的火车声响又尖又大,把附近的牛都吓跑了,引起了农民的恐慌。于是,有人跟他吵架,找他算帐,各种议论、讥笑、打击,一时接踵而来。
然而,史蒂芬孙却泰然处之,不为挫折所压倒,他坚信火车一定能够超过马车,具有远大的前途。他以科学的态度,正视火车的缺陷,作了一系列改进和革新:减少了机车排气发出的尖叫声,加强了锅炉的火力,提高了机轮的运转速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史蒂芬孙重新研制的蒸汽机车,于1825年9月,又进行试车表演了,有一个好胜的人又骑着一匹快马,跑在车头前面,他以为这台烧火的铁家伙一定追不上他的骏马,蒸汽机车出站不远,史蒂芬孙就发出了警告信号。那个人哪里肯听,照旧纵马扬鞭地奔驰,可是只听得后面轰隆轰隆的声音越来越近了。这时他才明白,任何骏马都是赛不过“钢铁巨马”的,不得不让出了轨道,服输了。100多年过去了,今天,马车仍然按着原速转动着它的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时速达几百公里。火车的不平凡的经历,说明了新生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
系统论——丁谓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国的北宋。
据记载,有一年北宋京城汴梁发生了一场大火,皇宫被烧,皇帝决定重建皇宫。但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建筑材料、运输和时间等一系列的困难。于是北宋的真宗皇帝任命右谏议大夫丁谓为总指挥。丁谓受命后,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采用“一举三得”的施工方法,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不过在讲丁谓是一举三得的方法之前,我先问一问咱们同学,假如你是总指挥,你该怎么在又快又省地废墟上重建皇宫呢?
而丁谓的一举三得的施工方法呢,就是受先在宫殿前面开一条运河,用挖河的土烧砖:利用运河运输建筑材料:宫殿建成以后,再用废墟上的瓦砾把运河添平。这个方法的确巧妙!那么这个一举三得的巧妙办法,丁谓又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这就在于丁谓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不自觉地运用了系统联系统筹兼顾地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没有因循守旧,采用习惯的施工方法。因为,习惯的施工方法只能是这样:在外地烧砖,用人推车拉运进来,再把废墟上的瓦砾运出去。这样事倍功半。丁谓的方法则是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全面地思考和处理问题,而不是孤立地只看到烧砖、运输、清除瓦砾等某一项工作,抓住了这一项而忽视了那一项。而丁谓的方法使无砖变为有砖,使无运河变为有运河,使无运河运输变为有运河运输,做到一举三得,时间少、花费少、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事半功倍。这说明,在生活之中,在我们实际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懂一点普遍联系和统筹兼顾的方法是很有作用,而这种方法就是哲学课本中在第三章要给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
偶然与必然——偶然事件导致的发现和发明
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皆因偶发事件而致成功。当然,你也得有一个有准备的脑,才能抓住往往是一瞬即逝的机会。
1、“不务正业”的发明———压力锅
在瓦特高效率蒸汽机问世之前,事实上也早有很多人在研究制造蒸汽机了。如公元前720年埃及哲学家西罗,1612年法国机械师德戈,1698年萨物雷,还有狄赛戈里耳、纽可门等不下数十人,其中派朋也是其中的一个,但他研究蒸汽发动机对人类的贡献反而不及他因此发明的副产品———压力锅。
在17世纪末叶,年轻的法国人派朋在伦敦研究蒸汽发动机,他对蒸汽锅炉的研究,引发了他对烹饪用压力锅的发明。他发明的蒸煮锅是圆桶状的,上面有一个能扣紧的盖子和一个自动安全阀。这个安全阀也是派朋的发明。1679年,派朋为皇家学会做现场表演,用这种锅烹制了一些食品,大建筑师C·雷恩觉得这食物美味可口,建议派朋写一本小册子介绍这锅的用法和特点。派朋写道:“这种锅能使又老又硬的牛、羊肉变得又嫩又软,并能保护菜和肉的香味和营养。”但直到二次大战期间,这种锅才在需要考虑节约问题的家庭主妇中普及起来。
现在,压力锅早已出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厨房中,但谁也不曾想到它却是一位年轻法国人于300多年前的一项“不务正业”的发明。
2、爱情的产物———打字机
他的名字叫G.L.邵尔斯,在美国一家烟厂里工作,跟打字机没有一点关系,但由于一连串的奇遇和巧合,使他成了这项专利的持有人。
首先,他有一位在一家公司当秘书的妻子。由于妻子工作忙,经常将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连夜赶写材料,非常辛苦。邵尔斯怕把爱妻累坏了,只好帮助她抄写,有时写到深夜,两人往往都写得手酸臂疼。于是,邵尔斯开始有了发明写字机器的想法。
最初,邵尔斯打听到一位老技工叫白吉纳,他曾与自己的一位朋友研究过写字机器,于是邵尔斯去找白吉纳。
白吉纳很喜欢邵尔斯的认真劲,将他同那位已去世的朋友断断续续研究了十几年没有成功的写字机体模型送给了邵尔斯,并告诫邵尔斯,研究成写字机器是异常困难的事情。
邵尔斯决心已定,他把这些写字机雏形的机件宝贝似的搬回家,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打字机的字臂,照现在的结构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形式,可是当时在设计时,却使邵尔斯伤透脑筋。因为一开始他被那种盖印章既简单而实用的传统概念方式禁锢住了:他认为字键与字印之间不宜距离太远,最好是字键在上,字印在下,一按就可以有字出来,就像一般人盖印一样,既简单又能缩小机器的体形。可是,研究到最后,他觉得这一构想根本无法实现。
因为字键在上、字印在下的设计结构字臂不能太长,否则,就像树根一样盘在下面,既复杂又不实用。可是字臂太短,又不能运用自如,因此,使他的创造陷入停滞阶段。
有一天深夜,邵尔斯工作得累了,到院子里去散步,回到屋里再想重新工作时,一抬头,看到他太太弯着背写字的侧影。就在这一瞥之下,邵尔斯内心深处激起一阵轻微的颤动:灯下那个美丽的影子,是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他觉得坐在那里的不再是他太太,而是他苦思冥想的打字机形状。如果把他太太的头当做字键,弯曲的臂当做字臂,这种结构不是很理想的设计吗?邵尔斯不禁跳了起来,喊道:“姬蒂,我成功了!”
正在聚精会神抄写东西的邵尔斯太太听到这一声喊,吓了一大跳,睁着充满惊恐的大眼睛,以为丈夫为搞发明神经错乱了。
邵尔斯根据新产生的灵感,又改进了写字机的构造。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 1867年冬天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
在庆祝仪式上,邵尔斯太太泪光闪闪地对亲友说:“今天,我的高兴远胜过任何人。因为我不但拥有了打字机,也重新获得了我的丈夫。”她最后一句话的意义,只有邵尔斯理解得最深:本来打字机的发明是为了想减轻爱妻的劳苦,结果艰苦的发明工作不仅使自己对妻子照顾不够,反过来却要妻子关照自己,这就增添了爱妻的担忧和劳苦。所以,邵尔斯用低沉而带沙哑的声音说:“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研究打字机,我决不会做的。这就是我的感想。”
3、由打赌诞生的电影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 “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 “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当然,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4、摄影技术
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他于是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一支温度计打破后遗下的水银。摄影技术便从此诞生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5、放射现象
1896年的一天,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偶然发现,一些密封完好的底片模糊了。他决定要找出其中原因。经过研究终于发现,是他自己身上携带的放射性铀造成的,他因此而发现了放射现象,即原子自然衰变的现象。
6、糖精
1879年,一名叫法尔贝里的化学学生在研究一种跟甲苯有关的煤焦油物质时,随意地尝了尝,竟然发现有甜味,结果发明了十分著名的糖精。另外有两种糖精或代糖都是被偶然发现的:1937年,美国伊利诺大学一名学生点燃一根香烟而尝到甜味,结果发现了一种叫"环已基氨基磺酸酯"的物质;1965年,科学家在研究抗溃疡物质时,发现了一种NutraSweet的代糖。
7、硬铝
1906年德国科学家威尔姆打算观察热处理对一种含铜3.5%,镁0.5%的铝合金的影响。但处理后的合金并不如所希望的那样硬化。他把合金随手扔在了一边。但几天后他怀疑自己的试验,于是决定重做一遍。结果他吃惊地发现几天前处理过的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已经大大增强。他因此而发现时效硬化现象,并制得硬铝。
8、无烟炸药
1896年的一天,瑞士化学家熊旁做试验时不小心把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时未找到抹布,他赶紧出去拿来了妻子的一条棉布围裙来抹桌子。围裙浸了溶液,湿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见后责怪,就到厨房去把围裙烘干。没料到靠近火炉时,只听得"扑"的一声,围裙被烧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烟,也没有一点灰,他大吃一惊。事后,他仔细回忆了经过,顿时万分高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合成了可以用来做炸药的新的化合物。为此,他多次重复了实验,肯定了结果无误,遂将其命名为"火棉",后人称之为硝化纤维素。就这样,一条围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的问世。
9、富勒烯
1985年,科学家克罗托、斯麦利等人在研究太空深处的碳元素时,发现有一种碳分子由60个碳原子组成。它的对称性极高,而且它比其他碳分子更强也更稳定。其分子模型与那个已在绿茵场滚动了多年,由12块黑色五边形与20块白色六边形拼合而成的足球竟然毫无二致。因此当斯麦利等人打电话给美国数学会主席告知这一信息时,这位主席竟惊讶地说:"你们发现的是一个足球啊!"克罗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第一篇关于C60论文时,索性就用一张安放在得克萨斯草坪上的足球照片作为C60的分子模型。这种碳分子被称为布基球,又叫富勒烯,是继石墨、金刚石之后发现的纯碳的第三种独立形态。按理说,人们早就该发现C60了。它在蜡烛烟黑中,在烟囱灰里就有;鉴定其结构所用的质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几乎任何一所大学或综合性研究所都有。可以说,几乎每一所大学或研究所的化学家都具备发现C60的条件,然而几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化学家都与它失之交臂。克罗托、斯麦利等因这一发现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0、X射线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在研究通过低压气体放电而产生阴极射线的效应时偶然发现:置于放电管外面的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幕表面会发荧光,而当时已经把气体放电的可见光和紫外线都屏蔽掉了。于是他推断有一种不可见的辐射从管中穿出并在屏幕上产生荧光。他将这种新奇的强射线命名为X射线,即表示是性质未知的射线。经过研究,伦琴确定 了X射线的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X射线能够不同程度地射透各种完全不透光的物质。正是这种性质,使得X射线成为医疗诊断上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工具。伦琴为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1、马虎天文学家发现新小行星
马虎大意是自然科学家的大忌,因为它常常导致错误的结果,但是,美国的天文学家阿姆布尔基可要感谢他的一次失误,因为他由此偶然地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
阿姆布尔基在7月2日使用计算机控制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空时,将坐标调错,望远镜焦点没有对准他的预定目标。但是,这一疏忽竟使他发现一个直径3公里大小的小行星,目前这颗新发现的行星已被小行星中心命名为2000NM。 …这颗小行星目前距地球的距离为2200万公里,目前,全世界的天文台都在跟踪它,以便得到有关它的进一步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与地球碰撞。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拿破伦的失败
1812年6月,拿破仑率兵60万,偷渡泥门河进攻俄国,很快就占领了大片俄国领土。然而,正在得意之中,11月初,早到的寒潮天气突然变冷,刺骨的寒风冻僵了法军士兵的手脚,整个俄罗斯陷在了一片冰天雪地之中。从未经受过严寒天气考验的法国士兵,抵御不住寒冷天气的袭击,“每天冻死数千兵马”。无计可施的拿破仑,不得不于12月下令撤军。最后,60万大军只剩下2万——几乎全军覆没。而俄国军队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对于拿破仑来说,简直要哀叹:“天灭我也!”
历史往往有过人的相似之处。
1941年夏,希特勒发动“闪电战”,大举进犯苏联,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谁又会料到这年冬天来得特别早,11月中旬气温就下降到摄氏零下8度。12月初,莫斯科气温降到摄氏零下30度,围攻莫斯科的百万德军缺少冬衣和御寒之物,冻伤达11万之众。另外,严寒使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效用,坦克发动不起来,汽油也变得粘糊糊的。冰雪严寒,打乱了希特勒原来的作战部署——入冬前占领莫斯科的计划落空了。而苏联却因此赢得了时间,调兵遣将,准备斯大林格勒的大决战。
战争,与辨证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凡在战争中胜利的一方,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辩证法。在我国,典型的如《孙子兵法》,那是一部闪耀着辩证法光辉的军事哲学著作。其中第一篇《计篇》中,这样告诉我们:“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是说要从道、天、地、将、法,这样五个方面去分析研究,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各种条件。进而,我们看看兵法中对这“天”和“地”是怎么认识的。“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这里饱含了全面地看问题和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然而,拿破仑和希特勒恰恰是没有把俄罗斯的气候变化这一重要因素全面地考虑进去,而战争又充满着许多未定的因素,因此,就难以逃脱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陷入冰天雪地而难以自拔的命运。
普遍联系——蜘蛛助了元帅一臂之力
1794年深秋,拿破仑正率领大军向荷兰发动猛烈的进攻,荷兰人招架不住,不得不打开瓦尔河的水闸,放出了滚滚的河水。荷兰人的这一招果然起了作用,神气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面对汹涌的洪水,毫无办法,只好挥师后撤。“慢!”正在撤退之际,法军元帅、当过拿破仑老师的夏尔·皮格柳却发现了战机,原来,许多蜘蛛都在忙着吐丝织网。“蜘蛛都在忙着吐丝织网”和战争有什么关系?有!原来,蜘蛛对空气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在深秋时节,蜘蛛结网,是干冷天气的前兆。知识渊博的夏尔·皮格柳及时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准确地做出了判断。果然,寒潮很快袭击了欧洲大陆,气温急剧下降,滴水成冰。一夜之间,滚滚的瓦尔河凝固成了“冰地”——成了法军越过瓦尔河,逼向乌德勒支城要塞的桥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夏尔·皮格抑元帅正是及时地发现了蜘蛛结同这一现象,而“蜘蛛结网”与“干冷天气”之间有着因果联系,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可见,对于一个元帅来说,能否有意识地运用辩证法于战事中,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利用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自己行动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唯物辩证法——
张驰:《创新思维》,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一:
    古希腊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一条鳄鱼从一位年轻母亲怀中抢走了她的小孩。它对万分悲伤的母亲说:
    “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答对了,我就会把孩子归还给你。”
    妇人思考了一会儿说:“你想吃掉我的孩子!”
    鳄鱼兴高采烈地说:“如果我把孩子还给你,你就说错了,所以我可以吃掉你的孩子。”
    孩子的妈妈立刻说:“不! 不!如果你想吃掉我的孩子,就表示我说对了,你该信守诺言将孩子还给我。”
    母亲的回答令鳄鱼左右为难。交回孩子,母亲的话就说错,它可以吃掉小孩,可吃掉他却又证明母亲的话对了,这又得让它把孩子无伤害地交出来,唯一的选择只能交还孩子。母亲利用悖论这一奇特的自相缠绕的逻辑救了孩子。
  这就是有名的“缠绕悖论”。
    材料二:
    传说古希腊的一个国王,有一次在处死一批囚徒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怪念头:“我要和死囚们开一个玩笑。让他们自己挑选一种死法——被砍头或是被绞死。”(当时的死只有砍头和绞死两种)
    国王就对囚徒们宣布:“我让你们挑选任何一种死法,你们可以随意说一句话——如果是真话就给绞死,如果是假话就给砍头。”
    这批囚徒的命反正操纵在国王手里,难免一死,所以很多囚徒都很随意地说了一句话,于是有的被砍头,有的被绞死;有的说半真半假的话也被看成假话,照样砍头。
    在这批囚徒中,有个叫达令的聪明人。轮到他上刑时,他对国王说:“你们要砍我的头!”
    国王听了左右为难起来:如果真的砍了他的头,那么他说的话是真话.而说真话的就应该被绞死;如果他说的是假话,假话是应该砍头的,于是他的话又变成了真话。他的话也让国王既不能绞死他,也不能把他砍头。
    国王只得挥挥手:“那就放你一条生路吧。”
    于是达令身后的那群囚徒也都因学说这句话而得救。
    材料三:
    两个15岁的学生找到他们的希腊老师问道:“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老师稍作考虑了一下,然后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干净,
一个人很脏。我请这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道,“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却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先洗澡了呢?”
    “干净人。”两个学生改口道。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
    然后再次问道:“如此看来,两个客人中谁洗澡了呢?”
    “脏人!”学生喊着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的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到底是谁洗澡了呢?”
    “那看来就是两个人都洗了。”两个学生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个人都没洗澡,”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而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学生不满意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①
    问题与思考:
      (1)阅读材料一,母亲是怎样用悖论救孩子的?缠绕悖论的特点是什么?
      您觉得在日常思维活动中出现逻辑思考上的破绽正常吗?它能否成为获得真理的有效手段?
       (2)阅读材料二,您觉得达令聪明之处在哪里?在思维或语言交流中,经常会碰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现象,您认为这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是应该力图避免克服的呢,还是如材料二所说的,利用它可以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绝处逢生,却使对方哑口无言,陷于两难境地?
      (3)阅读材料三,请分析辩证法与诡辩论有哪些主要区别?您认为诡辩方法能成为人们认知活动中取胜的手段吗?怎样识别和驳斥日常语言交流中出现的诡辩?请举例说明。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
“万物皆各有耦” ,“耦之中又有耦”。
-----王安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
-----朱熹
中国很早就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物生有两”,“一分为二”,“相对相生”,“相反相成”等命题。在《老子》中,就有关于阴阳、有无、大小、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相反相成的思想。在《孙子兵法》,提出了奇正相生的用兵思想,并对战争中的己彼、主客、虚实、利害、进退、劳逸、众寡、胜败等一系列矛盾关系做了精辟的动态分析。
   祸兮,福之依兮,福兮,祸之所伏兮。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否极泰来
    除了发现矛盾,先哲们还对矛盾的特征作过深刻的揭示。《庄子·天下》记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王弼指出“物极必反”,方以智提出“合二为一”,王夫之把“一分为二 ”和“合二为一”结合起来,深化了对矛盾辩证法的认识。
    西周史伯提出“尚和去同”,孔子又引申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讲“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这就是“执两用中”的方法论。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