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3

来源: 2017-06-03 21:4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3)
A.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45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P13) 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P23)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P28)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P14)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P2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P28)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D.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E.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F.党的建设理论
G.其他: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P15)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E.其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P25) A.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30)
历史地位 指导意义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P20) A.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P26) A.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C.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P31)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36)
A.思想内涵
a)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B.重大意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P9)
A.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b)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c)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c)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e)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f)所以,……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P43)
A.1929年6月信中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一词……
B.1929年12月,提出“纠正主观主义”……
C.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D.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
E.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
F.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
G.为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校训……
H.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P45)
A.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
B.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D.2004年1 月,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E.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P48)
A.基本内容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实质和核心
a)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b)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A.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B.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P50)
A.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B.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C.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D.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E.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P55)
A.解放思想
a)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b)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邓→三→科)
c)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d)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B.理论创新
a)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b)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c)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P59)
A.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P67)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B.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C.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D.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E.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理论。
F.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P69)
A.主要内容
a)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e)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B.领导权问题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和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b)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c)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75)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D.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道路的重要意义?(P79)
A.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B.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C.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5.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所作的巨大贡献?(P79)<不确定>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1)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A.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B.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C.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不确定>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96)
A.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c)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d)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02)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8)
A.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E.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特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P112)
A.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P117)
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C.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2)
A.硬道理
a)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b)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要求。
B.执政兴国
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b)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c)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d)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27)
A.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B.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D.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E.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26)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B.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D.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E.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F.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P137)
A.科学内涵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B.基本特征(P139,十七大概括的八方面)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主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
A.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B.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D.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P146)
A.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B.重大法宝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C.两个基本点统一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c)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P150)
A.基本纲领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B.纲领统一
a)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c)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d)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5.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P153)
A.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C.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P156)
A.联系和区别<不确定>
B.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精神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P17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8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确立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191)
1.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意义
1)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3)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加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加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坚持、三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210)
五、统筹区域发展(P212)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5.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6.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性质相同
2)作用、职能相同
3)历史使命相同
3.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暴力恐怖活动依法坚决予以防范和打击。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227)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3.职工代表大全制度建议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23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人权(P242)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3.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P256)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58)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P260)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261)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2.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3.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4.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5.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要作用。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i.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ii.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iii.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iv.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v.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vi.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加,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P293)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P294)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P295)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P296)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P297)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P299)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P305)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6.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综合国力。
二、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工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来往,扩大各界交流。
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316)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二、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P320)
1.世界多样化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加深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3.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6.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P326)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P336)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
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加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1.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2.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P345)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 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三、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P346)
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P348)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1.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2.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3.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4.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1.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2.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
3.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
4.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
5.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原因: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2.解决问题: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关键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1.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加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3.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4.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6.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4.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