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

来源: 2017-06-03 21:5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
 
 
 
 

襄樊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2007年10月编印
目  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问题的论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3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改革的论述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历史作用的论述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0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论述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论述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论述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论述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论述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26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论述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论述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述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31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论述
5.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论述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论述
8.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论述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9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实现历史必然性和条件的论述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
(1)"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注。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3)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派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象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资本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
不仅如此,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一一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310页。
(4)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一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巳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778页。
(5)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已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的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一这样的外部表现在一切时代里曾经是相同的。
——马克思:《〈科隆日报〉第m号的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20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的论述
(1)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7-88页。
(2)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致威·桑巴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
(3)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列宁:《为〈工人报〉写的文章》,《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
(4)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惟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荒谬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5)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1)在这里也象以前一样,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7页。
(2)考茨基是一个几乎能把马克思著作背得出来的人;从考茨基的一切著作来看,在他的书桌或脑袋里一定有许多小抽屉,把马克思所写的一切东西放得井井有条,引用起来极其方便……
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考茨基竟这样骇人听闻地歪曲马克思主义,这该这样理解呢?从这一现象的哲学根源来看,这是用折中主义和诡辩术来偷换辩证法。考茨基是要这套偷换把戏的大师。从政治实践上来看,这是对机会主义者卑躬屈膝,归根到底就是对资产阶级卑躬屈膝。战争开始以后,考茨基更是大有长进,他那一套口头上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当资产阶级奴才的本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2)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晗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
(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
(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3)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首先是天文学一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后来,在农业的某一阶段上和在某些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不久,力学又成为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力学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它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可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280页。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2)在本书(指《反杜林论》——编者注)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4)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5)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
(1)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2)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3)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4)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5)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6)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
(1)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2)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o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论述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O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3)既然这样,那么串此就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
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因为,茜素昨天就存在于煤焦油中,这是无可怀疑的;同样,我们昨天关于这个存在还一无所知,我们还没有从这茜素方面得到任何感觉,这也是无可怀疑的。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所谓二者之间有着特殊界限,所谓自在之物在现象的"彼岸"(康德),或者说可以而且应该用一种哲学屏障把我们同关于某一部分尚未认识但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世界的问题隔离开来(休谟),——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怪论(Schrulle)、狡辩、捏造。
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4)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吟,《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6)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已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226页。
(3)在这里(指波格丹诺夫一一引者注)显然是把下面两个问题摘混了:(1)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2)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页。
(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5)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审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296页。
(6)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问题的论述
(1)"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2)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3)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4)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论述
(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2)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国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4)……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6)但是,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但是,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704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
(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自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2)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697页。
(3)那些决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而且在一切还必需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阶段上,都是完全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o这些现实的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地,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7-378页。
(4)可见,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的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2)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35页。
(3)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9页。
(4)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6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
(1)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3)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4)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5)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
(1)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2)但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是农民阶级在行使选举权时所获得的经验本身,是农民阶级在革命的急剧发展进程中接连遭到的失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3)因此,我在英语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许多语言中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我希望英国的体面人物不致于过分感到吃惊。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705页。
(4)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o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恩格斯:《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5)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相反,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但是它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例如黑格尔,他不从古希腊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去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而只是简单地断言,古希腊的历史无非是"美好的个性形式"的制定,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实现。在这里,黑格尔关于古希腊人作了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对那些纯属空谈的说明表示不满。
因此,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
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
因此,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51页。
(6)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一一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改革的论述
(1)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95页。
(2)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
(3)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列宁:《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主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
(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2)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4版,第118—119页。
(3)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页。
(4)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历史作用的论述
(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10页。
(2)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4)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大多数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这都是起码的常识。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7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o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已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996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3)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
(1)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2-783页。
(2)商品生产的地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上才能担负起大规模的生产。所以,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因此,在从手工业到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中,我们必须假定已经有这种积累。这种积累可以叫做原始积累,因为它不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历史结果,而是这种生产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4-685页。
(3)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当前这一年"总是例外。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2页。
(4)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4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论述
(1)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是为了供自己消费,那他所创造的就是产品而不是商品。他作为一个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并且他的劳动本身也应该是构成社会所耗费的劳动总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劳动应该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没有其他部分的劳动,这种劳动就不能存在,而这种劳动之所以必需,又是为了补充其他部分的劳动。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时172页。
(2)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页。
(3)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马克思:《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4)价值规律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也就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在目前的社会中,它以经济规律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唯一能为自已开辟道路的那种方式,即作为存在于事物和关系中的、不以生产者的愿望或努力为转移的、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论述
(1)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愈来愈小,使工资儿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愈来愈趋于一致。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愈来愈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愈来愈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愈来愈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一旦起来反抗在生活上有所保障。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260页。
(3)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德役劳动下,服德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他实际上为自已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象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已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马克思:《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O -591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论述
(1)我们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下述两点。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购买它们,他已在商品市场上预付了真正的货币——的价值总和。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1页。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个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如果我们把分配上的偶然变动撇开不说,只考察分配的调节规律,分配的正常界限——是作为一份份的股息,按照社会资本中每个资本应得的份额的比例,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在这个形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应得的平均利润。这个平均利润又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并在这两个范畴下分归各种不同的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三位一体的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3)当我们在这里说利润是归资本所有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时,我们所指的是平均利润(等于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它已经由于从总利润(在数量上和总剩余价值相等)中扣除地租而受到限制;地租的扣除是前提。因此,资本利润(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两个特殊组成部分,不过是剩余价值因属于资本或属于土地所有权而区别开来的两个范畴,两个项目。它们丝毫也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它们加起来,就形成社会剩余价值的总和。
——马克思:《三位一体的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论述
(1)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了。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2页。
(2)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页。
(3)假定整个社会只是由产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构成的。此外,撇开价格的变动——这种变动使总资本的大部分不能在平均状况下实行补偿,并且由于整个再生产过程的普遍联系(特别是通过信用而得到了发展),这种变动必然总是引起暂时的普遍停滞。同样,撇开信用制度所助长的买空卖空和投机交易。这样,危机好象只能由各个部门生产的不平衡,由资本家自已的消费和他们的积累之间的不平衡来说明。而实际情况却是,投在生产上的资本的补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非生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7-548页。
(4)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在工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死存亡都取决于夭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淘汰掉。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来的达尔文的个体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论述
(1)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阅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在这些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o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2)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利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3)我已经介绍你们阅读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这部著作里就讲到,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一种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4)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
——马克思:《机器和大工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5页。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
(1)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已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2)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r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看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页。
(3)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论述
(1)自由竞争是资本同作为另一个资本的它自身的关系,即资本作为资本的现实行为。只有随着自由竞争的发展,资本的内在规律一一这些规律在资本发展的最初历史阶段上仅仅表现为一些倾向一一才确立为规律,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才以它的最适当的形式确立起来。因为自由竞争就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自由发展,就是资本的条件和资本这一不断再生产着这些条件的过程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9页。
(2)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最适当形式o自由竞争越发展,资本运动的形式就表现得越纯粹。例如,李嘉图以自由竞争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不由自主地承认了资本的历史性和自由竞争的局限性,而自由竞争恰恰只不过是各资本的自由运动,也就是说,是资本在下述条件下的运动,这些条件不属于已解体的先前任何阶段,而是资本本身的条件。资本的统治是自由竞争的前提,就象罗马的皇帝专制政体是自由的罗马"私法"的前提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页。
(3)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面,但是我们眼看着自由竞争开始转化为垄断:自由竞争造成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又用更大的生产来代替大生产,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从中产生了并且还在产生着垄断,即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以及同它们相融合的十来家支配着几十亿资金的银行的资本。同时,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0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这个合题并不是公式,而是运动。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者彼此竞争着,竞争者变成了垄断者。如果垄断者用局部的联合来限制彼此间的竞争,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要加剧;对某个国家的垄断者来说,无产者群众愈增加,各国垄断者间的竞争就越疯狂。合题就是: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自己。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理论和历史的分析,证明了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现在,垄断已经成了事实。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8页。
(3)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这种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不说是最新资本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也是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
(1)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这样的定义能包括最主要之点,因为一方面,金融资本就是和工业家垄断同盟的资本融合起来的少数垄断性的最大银行的银行资本;另一方面,瓜分世界,就是由无阻碍地向未被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占据的地区推行的殖民政策,过渡到垄断地占有已经瓜分完了的世界领土的殖民政策。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上《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0页。
(2)应当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1页。
(3)我们已经看到,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国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上《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1)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金融资本时代,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种垄断组织都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些环节而已。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上〈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2)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旧资本主义已被这场战争彻底摧毁,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
(1)最新资本主义时代向我们表明,资本家同盟之间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关系,而与此同时,与此相联系,各个政治同盟、各个国家之间在从领土上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争夺经济领土"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关系。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9页。
(2)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首先瓜分国内市场,把本国的生产差不多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内市场必然是同国外市场相联系的o资本主义早已造成了世界市场。所以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殖民地联系和"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全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
(3)国际卡特尔表明了现在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资本家同盟究竟为了什么而互相斗争。后面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只有它才能向我们说明当前发生的事情的历史经济意义,因为斗争的形式由于各种比较局部的和暂时的原因,可能发生变化,而且经常在发生变化,但是,只要阶级存在,斗争的实质,斗争的阶级内容,是始终不会改变的。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上《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8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论述
(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2)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趋势被归结成这样:"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生产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所有制。
——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3)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501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论述
(1)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马克思致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2)古老的民族工业部门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3)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述
(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他自身的掘基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3)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劳动社会化通过无数种形式日益迅速地向前发展,在马克思去世后的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大生产与资本家的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的增长以及金融资本的规模和势力的巨大增长上,——这就是社会主义必然到来的主要物质基础。这个转变的思想上精神上的推动者和实际上的执行者,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培养的无产阶级。表现于多种多样和内容日益丰富的形式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要成为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的政治斗争。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
(1)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3)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4)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协社1995年版,第307页。
(5)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恩格斯:《致格·特利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6)第十六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
答: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共产主义者很清楚,任何密谋都不但无益,甚至有害o他们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但他们也看到,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暴力的压制,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敌人用尽一切力量引起革命。如果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因此最终被推向革命,那时,我们共产主义者将用行动来捍卫无产者的事业,正像现在用语言来捍卫它一样。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
(1)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2)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篆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3)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4)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
(5)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究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6)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更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奋勇和最无情的战争,资产阶级的反抗,由于资产阶级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凶猛十倍;资产阶级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它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这是因为世界上可惜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纪律严明、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使这部著作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是,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概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即: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形形色色封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3—594页。
(2)第十四个问题: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应当是怎样的?
答: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3)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4)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由此就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保留着"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既然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权利,那当然一定要有资产阶级国家,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强制人们遵守权利准则的机构,权利也就等于零。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5)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变革的限度内取消,即只是在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o "资产阶级权利"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权利"才不存在了。
但是它在它的另一部分却依然存在,依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决定者)。"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社会主义原则已经实现了;"对等量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这个社会主义原则也已经实现了。但是,这还不是共产主义,还没有消除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权利"。
马克思说,这是一个"弊病",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如果不愿陷入空想主义,那就不能认为,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人们立即就能学会不要任何权利准则而为社会劳动,况且资本主义的废除不能立即为这种变更创造经济前提。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论述
(1)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这些特征的经济方面,我在自已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一书中曾试图加以叙述和解释……。这样一个无论是政治的还是非经济的社会问题都根本未触及的特殊的概述,我无法写得更简短。
——恩格斯:《致爱德华·皮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2)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恩格斯:《致奥托·伯尼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5.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论述
(1)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个国家的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把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级吸引到自已方面来,在这些国家中发动反对资本家的起义,必要时甚至用武力去反对各剥削阶级及其国家。
——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2)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3)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任何一个懂得现代科学的人,如果有人问他"各个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平衡地或谐和均匀地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是否可能",他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从来没有而且不会有什么平衡,什么谐和,什么均匀。在每个国家的发展中,都是有时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这一方面、这一特征或这一类特点特别突出,有时是另一方面、另一特征或另一类特点特别突出o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不平衡的。
——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2页。
(4)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察了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研究了社会革命的可能的前途,曾不止一次地指出,这些国家分别扮演的角色将与它们各自的民族历史特点大体相适应、相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这个思想简要地表述如下:法国工人开始,德国工人完成。
现在,开始革命的巨大光荣落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头上,但它不应当忘记,俄国无产阶级的运动和革命仅仅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而这个运动——例如在德国——正一天天地壮大起来。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的任务。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开幕词》。《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9-340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
(1)民主也是一种国家形式,它将随着国家的消失而消失,但那只是在取得最终胜利和彻底得到巩固的社会主义向完全的共产主义过渡时候的事。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562页。
(2)社会主义导致任何国家的消亡,因而也导致任何民主的消亡,但是社会主义不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是不能实现的,无产阶级专政把对付资产阶级即少数居民的暴力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而民主就是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参与解决有关消灭资本主义的一切复杂问题。
——列宁:《对彼·基辅斯基(尤·皮达可夫)的回答》,《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3)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
——列宁:《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71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4)工农苏维埃,这是新的国家类型,新的最高的民主类型,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是在不要资产阶级和反对资产阶级的情况下来管理国家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民主第一次为群众为劳动者服务,不再是富人的民主,而在一切资产阶级的、甚至是最民主的共和国里,民主始终是富人的民主。人民群众现在第一次为亿万人解决实现无产者和半无产者专政的任务,而不解决这一任务,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8页。
(5)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但是这个"仅仅",事实上意味着两类根本不同的机构的大更替。在这里恰巧看到了一个"量转化为质"的例子:民主实行到一般所能想象的那样最完全最彻底的程度,就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成无产阶级民主,即由国家(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化成一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东西。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论述
(1)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其中大部分,我们是借来的,付的都是纸币。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尽管世界上一些最强大的国家都支持我国的剥削者)这一事实不仅表明,工人和农民在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能创造出什么样的英勇奇迹。这一事实也表明,当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考茨基之流说我们实行这种"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错时,他们实际上起了资产阶级走狗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502页。
(2)能不能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必经的阶段呢?不,不能这样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环境和武装干涉迫使无产阶级专政采取的一种政策,这种政策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政策的目的是组织产品分配以保证对前线革命军队和后方工人的供应。显然,假如没有战争环境和武装干涉,也就不会有战时共产主义。因此不能断定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在经济上必经的发展阶段。
——斯大林:《论共产国际纲领》,《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8—129页。
8.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
(l)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无产阶级国家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运用了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列宁:《答〈曼彻斯特卫报〉记者阿·兰索姆提出的问题》,《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8页。
(2)新经济政策使无产阶级的状况、因而也使工会的状况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工业和运输方面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还是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的手里。这种情况加上土地国有化,表明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竞赛。
——列宁:《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页。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论述
(1)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2)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材。"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3)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4)一般说来,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恩格斯:《给奥·倍倍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5)党作为阶级的先锋队、教育者和组织者,其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
——列宁:《〈当务之急〉一文的修改大纲》,《列宁文稿》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7页。
(6)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这些目的可能被每天的日常工作暂时遮盖起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失掉作为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的意义。
——列宁:《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7)无产者政党作为一个战斗的领导集团,第一,按成员数量来说,它应当比无产者阶级小得多;第二,按觉悟程度和经验来说,它应当比无产者阶级更高些;第三,它应当是一个团结一致的组织。
——斯大林:《无产者阶级和无产者政党》,《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8)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如果我们党没有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就是说,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有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135页。
(9)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这都是起码的常识。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1)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2)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一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3)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4)常备军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耗费最大的设施之一,它夺走了一个国家中最强壮、最必需的那部分居民,使这部分居民不能从事生产,使国家不得不供养他们……而在共产主义的社会里,谁也不会想到什么常备军……在共产主义的组织中,现在由于维持军队而从文明的人民那里夺走的无数的人力就将重返劳动岗位,他们不仅会生产出自己所消费的产品,而且还能生产出比供养他们自己、比补充社会储备所必需的还多得多的产品。
——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9—610页。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6)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7)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竞争就消失了……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无论生产和消费都很容易估计。既然知道每一个人平均需要多少物品,那就容易算出一定数量的人需要多少物品;既然那时生产已经不掌握在个别私人企业主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公社及其管理机构的手里,那也就不难按照需求来调节生产了。
——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5页。
(8)要是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做一个简略的解剖,那末它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甲)在那里不会有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只会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乙)在那里不会有阶级和国家政权,而只会有工业和农业的劳动者,他们将成为劳动者自由联合体,在经济上自己管理自己;(丙)在那里按计划组织的国民经济,无论在工业方面或在农业方面,都是以高度技术为基础的;(丁)在那里不会有城乡的对立,不会有工业和农业的对立;(戊)在那里产品将按旧时法国共产主义者的原则实行分配,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已)在那里科学和艺术将获得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可以达到全盛的境地;(庚)在那里每个人将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不必为糊口而操心,也不必迎合"当代有权有势的人"。
——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17—118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实现历史必然性和条件的论述
(l)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2)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o由此可见,现今社会中造成一切贫困和商业危机的大工业的那种特性,在另一种社会组织中正是消灭这种贫困和这些灾难性的波动的因素。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3)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垫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501页。
(4)在我们经济制度中暂时还没有什么共产主义的东西。"共产主义的东西"只是在出现星期六义务劳动时,即出现个人为社会进行的大规模的、无报酬的、没有任何权力机关和任何国家规定定额的劳动时,才开始产生。这不是农村中历来就有的邻舍间的帮忙,而是为了全国需要进行的、大规模组织起来的、无报酬的劳动。因此,把"共产主义"这个词不仅用于党的名称,而且用来专指我们生活中真正实现着共产主义的那种经济现象,这样做就更正确。如果说在俄国现在的制度中也有某种共产主义的东西,那就是星期六义务劳动,其他都不过是为巩固社会主义而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完全取得胜利以后,从社会主义中必然会生长出共产主义来,生长出我们从星期六义务劳动中看到的那种不是书本上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来。
——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上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5)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过需要经过许多岁月。如果目前就企图提前实现将来共产主义充分发展、完全巩固和形成、完全展开和成熟的时候才能实现的东西,这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