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2009级理工科类“马原”复习提要

来源: 2017-06-03 22:15
 2009级理工科类“马原”复习提要
(注:★表示是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的重要考点)
一、试卷题型:
单选题,25个×1分 =25分;
多选题, 5个×2分 =10分;
简答题, 5个×6分 =30分;
辨析题, 2个×5分 =10分;
论述题, 1个×15分=15分;
材料分析题,1个, 计10分。
二、考试要点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1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P8)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P16)
3.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共同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19)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P2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
3.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 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5)
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客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P40-41)
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⑵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⑶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P4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这样,事物的发展才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7.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
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意义: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原理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P46)
8.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9. 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4)
2. 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P68)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P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 真理与谬误的含义与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P71)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P 75)
真理与谬误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P76)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意义★★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P77)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5. 价值及其特点(P79)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5-97)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
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三方面: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P100)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P1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P10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即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P100):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P105)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07)
4.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P1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P123-124)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走向智能自动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变革;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6. 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P128)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思考题P136页1题★★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考题P136页2题★★
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 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第四章】 1.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其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7-148)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觉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1)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⑴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即产生剩余价值
5.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P157)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167)★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界限,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关系。
6.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P165)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167)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只有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7.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69)、经济危机的实质(P170)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8.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P173)及其本质(P175)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第五章】
1.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P182)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原因是: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其作用★(P187)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形式有四种:⑴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⑵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⑶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⑷ 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总利益的。
3.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表现与作用★
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194)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96):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194):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但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198)
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㈡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开始采用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和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等。
㈢ 社会阶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是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性和服务性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新变化。
㈣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
㈤ 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原因(202):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5.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P207)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六章】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⑴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⑵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⑶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
⑷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⑸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⑹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P229)
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
第一,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
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36)
3.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的原因 ★(P233)
   一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三是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P267)
“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指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2009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D  )。   P6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P16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    P17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人权        C实现共产主义          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P21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事求是        D 理论联系实际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P28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B   )的基本问题。 P28    
A唯心主义哲学          B全部哲学             C唯物主义哲学         D一部分哲学
8.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C   )  P28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9.《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     P66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    P30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P30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 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     P32      
A实践性                B运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
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   P32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4.时间是指(C  )。     P32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   P35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           B科学实验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P41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1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P43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1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C   )。 P46   
A全部的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D纯粹的否定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   P54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0.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规律的根本特点是(B)。 
A. 能动性              B. 客观性             C.辨证性             D. 历史性     P54
21.实践的主体是( D  )     P 63       0809
A 绝对精神      B 所有的人     C 人的意识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P 64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  P69   
A客观世界            B感觉               C思维                  D实践
24.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C   )。 P 75       
A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P76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    P95    
A社会意识             B地理条件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D   )。 P 98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P101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9.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  A    )。   P101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0.上层建筑是指(   D  )。  P 105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31.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C )  P105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国体和政体
C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这说明(C)    P107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3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    P112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3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P144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3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B  )之间的对立。 P 144   
A商品与商品          B商品与货币          C资本与雇佣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35.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P145    
A形成新的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形成使用价值
36.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P148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3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  )的矛盾。 P149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简单劳动和抽象劳动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3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157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B    ) P158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的价值量不同
39.某资本家工厂有不变资本20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该工厂的利润率为(D )
A 150%            B 25%          C 37%          D 17%                P159   
4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B   )。 P160    
A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1.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P165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4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B    )。   P166      
A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 社会资本的循环问题                     D 社会资本的周转问题
4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 )。  P167   
A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的报酬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   )   P170    
A生产相对不足       B生产严重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生产绝对过剩
45.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D    )。 P175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人民当家作主                 D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4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  )    P184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4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 B     )。 P 185  
A“代理制”             B“参与制”          C“企业联合”             D“个人联合”
48.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B  )。  P206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D    )    P207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50.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D  )。 P214     
A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法国的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D )。 P228    
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52.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D   )。   P257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53.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D )   P264   
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实行按劳分配                             D实现共产主义
54.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  C    ) P265    
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 实现共产主义   D实行按劳分配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二。少选、多选、错选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  P3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联系具有下列哪些基本特点(BCD  )。P40     
A必然性           B客观性            C普遍性           D多样性           E直接性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BCD     )。   P46      
A. 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量变和质变相互参透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  P58
A.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C.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5.价值的特性有(  ABCD )。    P79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E主观性
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   P 95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地理环境          D生产方式        E风俗习惯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AB  )。     P153    
A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
 C劳动者被雇佣                       D劳动者失业了              E劳动者以劳动为乐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     P154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劳动者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E劳动者的必要费用
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下列属于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是(  ABCDE )。      P168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银行利润         D借贷利息           E地租
10.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CD   )。  P168  
A. 成本           B. 工资            C. 利润           D. 利息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BCDE  )。 P255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劳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E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2.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    P 267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答: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P45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
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7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5.简述生产力及其系统的构成。   P100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具有复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力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6.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P102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50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P154   
答:劳动力商品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但各有其特点:
⑴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第一,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其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⑵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P188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0.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P194      
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1.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艰巨的?   P232    
 答: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2.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P236    
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四、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8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发生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实践的发展也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英雄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P130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众也以直接或间接的不同方式从事了精神生产的创造活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P159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家是因为购买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的。因为劳动力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而劳动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因此,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不是在贱买卖贵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而是在(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后的)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P98   
答:错。(2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形式。因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理论水平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如马克思所处的德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思想理论发展水平先进。现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高的国家,其思想理论水平并不见得比一些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高。
5.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P158    
答:正确。(2分)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分)。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兵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身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6.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P31)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⑴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⑵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7.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46-147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3)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所以,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五、论述题(2小题可任选一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一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2007】1.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98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它没有绝对独立性只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发展可能先进。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重要性: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它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发展。它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及思想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是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武器。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而且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因此搞好它是极为重要的。
【2007】2. 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形式及其主要作用。
答: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总利益的。
【2008】1.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第一,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变革。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变革,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和现代信息技术给学习、工作、交往带来极大的便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首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其次,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世界上的霸权主义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2008-2009】2.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内容。(P196)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第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达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样就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容:第一,生产的全球化。国际水平分工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第二,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第三,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第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其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09】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真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改革推向前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7分)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2007】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止德国占先。然而,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它用于战争。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
请回答:这段材料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上述材料主要蕴涵了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2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是这么做的。(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分析)
【2008】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通过上述材料,说明该企业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2009】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