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
A.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B.一方面坚持了马列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C.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
D.一方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邓小平理论思想定位的理解。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就是说这一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牢固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阵地上,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的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们坚持的原则,它们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江泽民同志说:“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
A.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断
D.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思想。这一光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突出的是:
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C.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D.姓“资”姓“社”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贡献。
十三大以后的五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五年。在国际国内形势艰难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党顶住了各种压力,战胜了各种困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党中央在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下大力气纠正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使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进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困扰着人们,如“姓资”、“姓社”的问题,“计划”和“市场”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手脚,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很难迈开大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姓资”“姓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写入国家宪法是在:
A.全国九届人大 B.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C.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D.全国十届人大
8.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正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五大给邓小平理论以明确的定位,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因此,第4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5.邓小平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结论。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
A.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B.《邓小平文选》中
C.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和国家重要文献中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结论。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文选》三卷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也包括理论工作者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邓小平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主义,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 B.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毛泽东思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来源。
从理论来源和本质属性看,邓小平理论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要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比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就是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论,就是邓小平首先恢复并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来源;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一直继承了这一原则,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等等,这充分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来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7.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理论都根源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同样如此。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0.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段话表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A.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B.历史依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理论源于实践。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理论,都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并且根源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同样如此。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邓小平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的新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实践根基。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心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和引导群众的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善于总结和概括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第10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A.不重视发展生产力 B.不重视改革开放
C.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会见第三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可见,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不重视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1.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依据是:
A.它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它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C.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它是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既有巨大的成功和经验,也有严重的挫折和教训。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也出现过严重失误,经历过曲折的发展,甚至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严重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深刻地分析了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1956年后在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思想源泉。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也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反面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不可否认我国在1956年到197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党的工作指导方针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此外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时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下,原有的社会主义体制由于各种原因日益僵化,严重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遭受重大的挫折,这些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时,薄一波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这个命题说明:
A.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毛泽东思想
C.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1)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任务算起,他整整经过了20年曲折发展的历程。集中的探索是在1956年全年和1957年上半年,以后,他出现了“左”的失误,但仍没有放弃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肯定,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后来,探索向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因此,应当承认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
(2)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四大确认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较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路。在新时期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薄一波所作的“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概括,恰当地评价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所做出的历史性功绩。这说明,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毛泽东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3.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其最根本的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B.邓小平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
C.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意义的依据。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邓小平理论是一门科学,它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已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十多年以来的伟大实践所证实。实践令人信服地表明,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时我国才应对自如;也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把握时代的主流,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还在于它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一样,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或特性,是它的实践性,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论断,指出了邓小平理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
A.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B.一方面坚持了马列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C.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
D.一方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邓小平理论思想定位的理解。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就是说这一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牢固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阵地上,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的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们坚持的原则,它们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江泽民同志说:“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
A.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断
D.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思想。这一光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突出的是:
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 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C.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D.姓“资”姓“社”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贡献。
十三大以后的五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五年。在国际国内形势艰难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党顶住了各种压力,战胜了各种困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党中央在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下大力气纠正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使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进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困扰着人们,如“姓资”、“姓社”的问题,“计划”和“市场”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手脚,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很难迈开大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姓资”“姓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写入国家宪法是在:
A.全国九届人大 B.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C.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D.全国十届人大
8.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正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五大给邓小平理论以明确的定位,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因此,第4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5.邓小平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结论。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
A.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B.《邓小平文选》中
C.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和国家重要文献中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结论。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文选》三卷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也包括理论工作者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邓小平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主义,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 B.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毛泽东思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来源。
从理论来源和本质属性看,邓小平理论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要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比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就是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论,就是邓小平首先恢复并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来源;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一直继承了这一原则,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等等,这充分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来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7.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理论都根源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同样如此。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10.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段话表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
A.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B.历史依据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现实依据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理论源于实践。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理论,都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并且根源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同样如此。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邓小平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的新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实践根基。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心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和引导群众的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善于总结和概括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第10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A.不重视发展生产力 B.不重视改革开放
C.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会见第三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可见,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不重视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1.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依据是:
A.它是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它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C.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它是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既有巨大的成功和经验,也有严重的挫折和教训。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也出现过严重失误,经历过曲折的发展,甚至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严重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深刻地分析了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1956年后在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思想源泉。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也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反面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不可否认我国在1956年到197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党的工作指导方针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此外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时代、实践和科学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下,原有的社会主义体制由于各种原因日益僵化,严重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遭受重大的挫折,这些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时,薄一波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这个命题说明:
A.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毛泽东思想
C.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1)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任务算起,他整整经过了20年曲折发展的历程。集中的探索是在1956年全年和1957年上半年,以后,他出现了“左”的失误,但仍没有放弃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肯定,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后来,探索向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因此,应当承认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
(2)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四大确认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较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路。在新时期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薄一波所作的“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概括,恰当地评价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所做出的历史性功绩。这说明,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毛泽东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3.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其最根本的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B.邓小平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
C.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意义的依据。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邓小平理论是一门科学,它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已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十多年以来的伟大实践所证实。实践令人信服地表明,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在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时我国才应对自如;也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把握时代的主流,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还在于它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一样,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或特性,是它的实践性,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依据是:
A.邓小平理论包含着其他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B.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邓小平理论是在科学判断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党和人民群众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历史定位的依据。
(1)对时代主题的变化能否作出科学判断是能否提出正确理论的基础。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主题的新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推行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正是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个人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一个整体即第二代领导集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是第二代领导人共同思考、共同实践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既体现着邓小平本人的杰出贡献,又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因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B.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C.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D.强烈的现实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实际生活变动之剧烈和深刻,是空前的,也是人们难以预料的。如果不尊重生活,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坚持一切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实践,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表明邓小平理论绝不是脱离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而产生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学说,而是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尊重社会主义实践客观进程和规律,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强烈的现实性就是它的实践性特征。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更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任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有:
A.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
C.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邓小平本人所具有的个人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邓小平理论产生具有必然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它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强调我们既面临着机遇,又遇到挑战。第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他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提出新问题,回答新问题,作出新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三,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果。1956年后在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思想源泉。国际社会主义国家所遭受的重大挫折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第四,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第五,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个人条件。邓小平在创立邓小平理论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
4.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和蕴涵的丰富内容,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具有:
A.严格的科学性 B.鲜明的人民性
C.强烈的现实性 D.高度的开放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鲜明的人民性、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
(1)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严格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它创立时吸取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而且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完整的逻辑形式作出科学的理论表述。(2)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邓小平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他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将其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3)邓小平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所谓强烈的现实性,就是指邓小平理论始终从实际出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4)邓小平理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所谓高度的开放性,是指邓小平理论体系完整而不固步自封,严谨而不因循守旧,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5.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立场、原则、观点、方法及根本任务上是一致的,这表明:
A.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中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D.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它们在立场、原则、观点、方法和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即它们都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坚持社会主义原则;都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都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6.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之所以说是发展和创新是因为:
A.它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
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不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它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新境界、新的科学水平、新的科学判断和新的科学体系这四个“新”上。邓小平理论不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而且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中国化”的内涵是:
A.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B.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C.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8.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提升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概括它的历史地位,具体表现在“四个新”,“新”在: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B.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C.提出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新的科学体系。选项C忽视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它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强调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9.十三大前后我国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A.“发展就是硬道理”
B.以“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观点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三大前后我国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另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它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当时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10.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即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其中的主要观点有: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南方谈话的重要观点。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南方重要谈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关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论述等,把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水平。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
11.创新就意味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超越。这一观点是:
A.正错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的否定
B.错误观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
C.正确观点,邓小平理论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D.错误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的超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
题干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说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超越。(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有前后相承的密不可分的历史延续性,又有鲜明反映时代特征与内容的阶段性,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完成时代赋予的不同使命与任务所形成的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的否定,但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他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1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关系表现在: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C.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具有统一性 D.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解放思想是事实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破除思想僵化,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或唯一标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真正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第三,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是同一思想过程中的两个侧面,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二者相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1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是:
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
C.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D.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着重点转移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这次全会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14.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是: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B.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
C.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和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邓小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关于实行改革开放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观点等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先后形成的。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这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的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围绕着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从党的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15.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此,邓小平理论是一个:
A.绝对完整的科学体系 B.开放的理论体系
C.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D.指导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品质。
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一个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一个开放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它发展的终结,而是它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我们要以科学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待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说,邓小平理论还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向前发展。选项A认为邓小平绝对完整,否认了邓小平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错误的。选项D也是错误的,邓小平理论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伟大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1.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依据是:
A.邓小平理论包含着其他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B.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邓小平理论是在科学判断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党和人民群众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历史定位的依据。
(1)对时代主题的变化能否作出科学判断是能否提出正确理论的基础。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主题的新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推行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正是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个人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一个整体即第二代领导集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是第二代领导人共同思考、共同实践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既体现着邓小平本人的杰出贡献,又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因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B.离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C.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D.强烈的现实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实际生活变动之剧烈和深刻,是空前的,也是人们难以预料的。如果不尊重生活,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坚持一切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实践,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表明邓小平理论绝不是脱离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而产生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学说,而是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尊重社会主义实践客观进程和规律,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强烈的现实性就是它的实践性特征。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更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任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有:
A.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
C.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
D.邓小平本人所具有的个人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邓小平理论产生具有必然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它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强调我们既面临着机遇,又遇到挑战。第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他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提出新问题,回答新问题,作出新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三,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果。1956年后在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思想源泉。国际社会主义国家所遭受的重大挫折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第四,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第五,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个人条件。邓小平在创立邓小平理论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
4.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和蕴涵的丰富内容,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具有:
A.严格的科学性 B.鲜明的人民性
C.强烈的现实性 D.高度的开放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鲜明的人民性、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
(1)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严格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它创立时吸取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而且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完整的逻辑形式作出科学的理论表述。(2)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邓小平一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他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将其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3)邓小平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所谓强烈的现实性,就是指邓小平理论始终从实际出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4)邓小平理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所谓高度的开放性,是指邓小平理论体系完整而不固步自封,严谨而不因循守旧,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5.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立场、原则、观点、方法及根本任务上是一致的,这表明:
A.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中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D.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它们在立场、原则、观点、方法和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即它们都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坚持社会主义原则;都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都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6.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之所以说是发展和创新是因为:
A.它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
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不是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它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新境界、新的科学水平、新的科学判断和新的科学体系这四个“新”上。邓小平理论不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而且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中国化”的内涵是:
A.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B.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C.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8.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提升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概括它的历史地位,具体表现在“四个新”,“新”在: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B.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C.提出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新的科学体系。选项C忽视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它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强调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9.十三大前后我国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A.“发展就是硬道理”
B.以“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观点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三大前后我国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另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它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当时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10.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即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其中的主要观点有: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南方谈话的重要观点。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南方重要谈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关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论述等,把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水平。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
11.创新就意味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超越。这一观点是:
A.正错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的否定
B.错误观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
C.正确观点,邓小平理论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D.错误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的超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
题干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说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超越。(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既有前后相承的密不可分的历史延续性,又有鲜明反映时代特征与内容的阶段性,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完成时代赋予的不同使命与任务所形成的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的否定,但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他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1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关系表现在: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C.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具有统一性 D.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解放思想是事实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破除思想僵化,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最高或唯一标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真正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第三,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是同一思想过程中的两个侧面,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二者相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1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是:
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
C.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D.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三大历史转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着重点转移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这次全会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14.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是: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B.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
C.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和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D.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邓小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关于实行改革开放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观点等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先后形成的。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这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的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围绕着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从党的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15.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此,邓小平理论是一个:
A.绝对完整的科学体系 B.开放的理论体系
C.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D.指导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品质。
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一个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一个开放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它发展的终结,而是它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我们要以科学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待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说,邓小平理论还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向前发展。选项A认为邓小平绝对完整,否认了邓小平理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错误的。选项D也是错误的,邓小平理论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伟大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0多年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探索经验,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
A.历史依据 B.实践基础 C.时代条件 D.现实依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其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犯过严重的错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如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为根本利益上的统一性和具体利益上的分化性,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既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正是有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0多年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丰富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才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C.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科学判断党的自身变化后提出来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搞清楚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是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首要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基于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分析提出来的。
从党自身状况看,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党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正在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执政面临的考验和挑战,归根到底,就是能不能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艰苦奋斗,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进一步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我们党必须解决好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
A.实践基础的要求 B.时代条件的要求
C.历史背景的要求 D.现实依据的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环境、所处的方位、担负的任务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同时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种变化和挑战,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之所以先后失去了政权,根本原因都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因此,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解决好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始于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问题,即:
A.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C.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问题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中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江泽民指出:“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可见,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始于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B.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C.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定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相统一的科学把握。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的内在联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三个“代表”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而贯串其中的是: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趋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的关系和地位。
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的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
A.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与时俱进 D.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群众利益始终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全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的主体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其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利益最为紧要。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坚决拥护,关键在于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因此,群众利益始终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归根结底,决定着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关心群众生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和谐发展的落脚点,是我们崇高的政治责任。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实现“新阶段、新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
A.坚持执政为民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立党为公 D.坚持党的领导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党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指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武器。因此,只有紧紧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自觉当好“三个代表”、坚定维护“三个代表”。此外,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把与时俱进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使我们进一步懂得:只有与时俱进、不懈奋进,才能不断解党思想、始终实事求是。
因此,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说其是“本”、“基”、“源”,最根本的原因是:
A.党的各项工作都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党的各项工作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
C.党的各项工作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D.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理解。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上这三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A.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B.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D.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坚持”上:
第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实践证明,共产党正是从掌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点上获得与时俱进的品质,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领导地位的。第二,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表明,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其为崇高理想奋斗所体现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植根于其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阶级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第三,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因此,本体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党的全部理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哪个根本要求的具体内涵的展开:
A.保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的具体内涵。
十六大报告中对什么是“与时俱进”作了精辟的概括:“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发展规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打开新视野,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概括新理论,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2.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坚持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准则。要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允许以权谋私,从而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做事”的教导为座右铭,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3.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考生要注意“进一步回答了”和“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两种提法的区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
A.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B.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C.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D.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胡锦涛主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出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从那时以来,学习贯彻活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全国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学习研究,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7月到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三阶段是从十六大到现在。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学习贯彻的根本要求和工作部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先进性 D.坚持党的领导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警示和告诫全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行为是搞“既得利益集团”,以至腐败堕落。不从根本上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就会影响民心向背,影响政权性质,危及执政地位,就会有人亡政息的危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坚持立党为公 D.坚持执政为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一个政党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条件,但归根到底靠的是党本身的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一个横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党,大党,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始终保持先进性,并非易事。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就在于它是一种先进的执政理念,着重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如何才能坚持这种先进性的问题,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新的事业和思路。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内容、标准应当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8.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
A.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化
B.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C.发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社会主义文化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针对当前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工作方针。“三贴近”和“三创新”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方针,亦称“双百”方针。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一论述,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和努力方向,准确规定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是在:
A.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B.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C.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D.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和形成是以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为开端的。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论证和体系形成的阶段。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科学内涵、相互关系、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新世纪治党治国的方略。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发展的阶段。经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更深入地阐述。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使之成为指导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句话实质是,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
A.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坚决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理解。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体现和反映出来,并形成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中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党最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性质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0多年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探索经验,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
A.历史依据 B.实践基础 C.时代条件 D.现实依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其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犯过严重的错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如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为根本利益上的统一性和具体利益上的分化性,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既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正是有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0多年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丰富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才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C.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科学判断党的自身变化后提出来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搞清楚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是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首要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基于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分析提出来的。
从党自身状况看,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党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正在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执政面临的考验和挑战,归根到底,就是能不能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艰苦奋斗,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进一步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我们党必须解决好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
A.实践基础的要求 B.时代条件的要求
C.历史背景的要求 D.现实依据的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环境、所处的方位、担负的任务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同时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种变化和挑战,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之所以先后失去了政权,根本原因都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因此,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解决好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始于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问题,即:
A.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C.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问题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中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江泽民指出:“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可见,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考,始于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B.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C.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定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相统一的科学把握。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的内在联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三个“代表”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而贯串其中的是: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趋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的关系和地位。
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的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
A.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与时俱进 D.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群众利益始终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全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的主体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其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利益最为紧要。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坚决拥护,关键在于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因此,群众利益始终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归根结底,决定着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关心群众生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和谐发展的落脚点,是我们崇高的政治责任。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实现“新阶段、新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
A.坚持执政为民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立党为公 D.坚持党的领导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党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指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武器。因此,只有紧紧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自觉当好“三个代表”、坚定维护“三个代表”。此外,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把与时俱进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使我们进一步懂得:只有与时俱进、不懈奋进,才能不断解党思想、始终实事求是。
因此,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说其是“本”、“基”、“源”,最根本的原因是:
A.党的各项工作都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党的各项工作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
C.党的各项工作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D.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理解。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上这三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A.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B.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D.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坚持”上:
第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实践证明,共产党正是从掌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点上获得与时俱进的品质,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领导地位的。第二,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表明,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其为崇高理想奋斗所体现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植根于其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阶级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第三,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因此,本体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党的全部理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哪个根本要求的具体内涵的展开:
A.保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的具体内涵。
十六大报告中对什么是“与时俱进”作了精辟的概括:“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研究发展规律,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打开新视野,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概括新理论,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2.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坚持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准则。要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允许以权谋私,从而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做事”的教导为座右铭,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3.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考生要注意“进一步回答了”和“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两种提法的区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
A.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B.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C.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D.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胡锦涛主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出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从那时以来,学习贯彻活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全国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学习研究,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第二阶段是从2001年7月到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三阶段是从十六大到现在。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学习贯彻的根本要求和工作部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先进性 D.坚持党的领导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警示和告诫全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行为是搞“既得利益集团”,以至腐败堕落。不从根本上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就会影响民心向背,影响政权性质,危及执政地位,就会有人亡政息的危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坚持立党为公 D.坚持执政为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一个政党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条件,但归根到底靠的是党本身的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一个横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党,大党,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始终保持先进性,并非易事。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就在于它是一种先进的执政理念,着重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如何才能坚持这种先进性的问题,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新的事业和思路。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内容、标准应当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8.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
A.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化
B.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C.发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社会主义文化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针对当前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工作方针。“三贴近”和“三创新”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方针,亦称“双百”方针。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一论述,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和努力方向,准确规定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是在:
A.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B.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C.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D.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和形成是以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为开端的。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论证和体系形成的阶段。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科学内涵、相互关系、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新世纪治党治国的方略。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发展的阶段。经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更深入地阐述。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使之成为指导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句话实质是,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
A.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坚决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理解。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体现和反映出来,并形成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中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党最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性质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其中“这里”的具体涵义是:
A.政治格局在多极化化中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B.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D.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之所以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并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在于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政治格局在多极化中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的巨变和苏联的解体,原有的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世界大国关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多极化趋势逐步明显。一方面,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形势总体上进一步趋向缓和;另一方面,在世界多极化的过程中,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第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加快,各国经济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大国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影响政治格局、改变人类社会圣湖哦,有许多变化现在也许还无法预料。第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态势。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纷纷登场,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精神力量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总之,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正如江泽民所说:“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方位”包括国情、党情和世情。其中“党情”的具体体现为:
A.党员的数量、结构和素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
C.党已经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D.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1)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党员队伍空前发展壮大。我们党已经由一个几十人的小当发展成为领导13亿多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二是党员队伍的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近20年来,一些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一些以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人也开始加入党组织。三是党员的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2)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的新老交替。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党的干部队伍又面临着新一轮整体性的新老交替,这一意义重大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党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能否实现。(3)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3.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这三个重大课题是:
A.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D.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途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以下三个重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4.“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们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辩证统一在:
A.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B.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C.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力量
D.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体现和反映出来,并形成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在“三个代表”中,首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同能否代表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样,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C选项是错误的)。在我国现阶段,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第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发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5.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其基本问题,对一系列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其中“一系列规律”是指:
A.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B.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
C.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大规律”就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7月1日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动力,即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和动力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趋势问题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总结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特别是13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使我们党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建党思想,回答了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面向21世界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纲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
A.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B.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C.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D.反映群众意愿,完全遵照群众意愿办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各级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7.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牢牢把握“三大根本要求”。“三大根本要求”具体体现为“四个必须”,即:
A.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B.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D.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并且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8.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下列选项中是对其具体体现的是:
A.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为财产的多少和来源
B.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
C.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
D.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选项A是错误的),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树立新型的科学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劳动和创造为衡量标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它是具体的、历史的,这表明:
A.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三个代表”的实践中去考察
B.党是否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C.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上
D.党的先进性要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先进行”是具体的、历史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现实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党的先进性总是同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选项C指的是党员的先进性的具体表现,因此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10.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却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
A.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都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
B.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凸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新发展。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建党八十多年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任务各不相同,得出的具体结论也各不相同,但是,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战略、策略,始终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分析当时面临的具体实际制定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阐发,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机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毛泽东在科学分析半殖民地本封建的旧中国特殊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既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再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蛇户,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自己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三个“代表”中总揽一切的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选项A认为三个代表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抹煞了理论的阶级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1.江泽民指出:“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说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两个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是:
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思想内容 D.一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要求。
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老祖宗,就丢了根本。江泽民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对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终极真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代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新”在:
A.为我们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为我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新的理论出发点
C.为我们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表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并不是新的理论出发点,选项B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1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A.它揭示了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B.它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C.它提供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D.它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做出了新概括,涵盖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史,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衡量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要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于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面向未来,要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上下功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表现在坚持: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最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5.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集中体现在三个“坚持”上:
A.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B.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C.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D.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体现。
“三个一致性”是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层次思考,对于在新世纪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实践证明,共产党正是从掌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点上获得与时俱进的品质,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领导地位的。第二,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表明,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其为崇高理想奋斗所体现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植根于其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阶级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第三,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6.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党:
A.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
B.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
C.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
D.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如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7.在当代中国,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就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表现在:
A.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B.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C.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D.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历史任务作了新概括,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形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党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实践中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江泽民多次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高度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当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总之,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8.在新世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我们不断的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胡锦涛主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表现在: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越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9.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
A.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改造落后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D.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先进生产力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一般说来,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用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0.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
A.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B.坚持以人为本,唯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从
C.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D.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任务;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坚持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21.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
A.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B.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C.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
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过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一方面,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历史的教训中强烈要求实现思想路线以及整个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另一方面,当时党中央的负责人却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给拨乱反正工作设置障碍。于是,要不要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成为能否实现拨乱反正,从而打开局面的关键。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了冲破禁锢,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环节,率先批评“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
A.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主要包括:
首先,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其次,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真理标准争论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问题还要引起争论,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第三,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这场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行,关键在于思想路线,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而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所以说,这场讨论意义重大,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D.坚持发展的重要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阐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解放思想,不仅是个思想路线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这篇讲话还阐明了解放思想的本质含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A.提出实事求是 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与时俱进 D.提出党的思想路线完整表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指出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这一讲话还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他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A选项是错误的)。在批评“两个凡是”的过程中,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多次把毛泽东倡导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还在于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突出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B选项是正确的)。1982年9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此基础上按认识的逻辑发展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与时俱进是由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因此C选项也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5.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的思想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红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始终都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个问题的论述,都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无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和光辉体现。邓小平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典范。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勇于吸取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积极成果,凝聚全党智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6.所谓精髓,就是贯穿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予理论生命力的东西,是理论体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曾经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也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改革开放每进展到一个关键时期,邓小平都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且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7.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其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是: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过程,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的面貌来理解世界,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我们必须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实践。这些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要求的。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绝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状态。因此,人类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唯物辩证法这种批判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贯彻。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客观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反映,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而不断深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中,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使认识和理论如实反映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这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选项。
8.邓小平强调,“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这表明:
A.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B.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一定的客观对象的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而客观事物和人的实践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而变化发展,这样,才能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才能实事求是。反之,如果头脑僵化,被过时的思想观念束缚,只会使思想认识落后于实际,就不可能实事求是。因此,如果采取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就根本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可见,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邓小平这句话正是强调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
A.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中
C.“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 D.“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之中。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可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达到实事求是的桥梁和基本途径,解放思想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要求。要做到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勇于探索、大胆试验,而大胆试验又要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脱离实际。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概念、结论和公式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富有自我更新和生长活力的、开放的、具有强大实践功能的科学体系。以上这段表述所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
A.实践的品质 B.与时俱进的品质 C.批判的品质 D.时代的品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概念、结论和公式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体系,而是与时俱进,富有自我更新和生长活力的、开放的思想洪流。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依时间、空间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每当时代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随之而改变;每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不同民族、国家时,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理论和实践策略加以适当的改变;而当马克思主义某个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也必须用反映新的条件的新结论来取代反映以前条件的过时的结论。在实际运用中如果不能正视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必然发生的变化,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更加开拓创新。以上这“三个要”体现的是对:
A.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B.体现时代性的基本要求
C.把握规律性的基本要求 D.富于创造性的基本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对什么是“与时俱进”作了精辟的概括:“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裕创造型”。
“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所谓宽广视野,一是历史的深远眼光,二是世界的全局眼光,以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际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不是为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我们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重心来研究发展规律,把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统一起来,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世界形势、中国形势以及我们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仅仅依靠本本和传统,根本没有办法指导急剧变化了的实践,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失去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2.面向21世纪,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的思想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以江泽明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与时俱进”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情况、完成新任务的总要求,也是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把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对解放思想有更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只要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前进,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的任务和课题就永远不会完结。把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对实事求是是思想内涵的理解。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意识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因此,我们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才能有科学的态度、创新的勇气,才能具备实事求是的伟大胸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3.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对党的思想路线:
A.解放思想的发展要求 B.实事求是的发展要求
C.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D.一脉相承的发展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思想路线对于时俱进的要求。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实质就是:
A.名义上高举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背弃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B.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C.把社会主义往死路上引,以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
D.为“文化发革命”提供依据,继续推进“文化大革命”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实质。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坚持毛主席晚年的错误,继续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的错误路线。这时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于是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5.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根本创新 B.关键创新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这样的重大意义。尽管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真理性;但是,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新实践。
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方面,进行理论创新一定要形成新的理论研究的方式。这就是,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两点,都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6.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其中一者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具体是: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理论创新的地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并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创新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邓小平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C.社会主义原则 D.全部基本原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开辟新路,一定要从国情的实际出发。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从1958年到1978年,二十年间停滞徘徊,经济没有很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没有很大的改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实际。我们搬用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模式,我们自己也搞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成功的尝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作过抽象的、教条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有过种种扭曲的认识。总之,既离开了唯物论,也离开了辩证法,由此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邓小平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是总结经验的点睛之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8.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周恩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过程。
对“实事求是”作出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使之内涵精义升华,并用之来概括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经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和范畴。邓小平由此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党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潮流,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第二,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党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增强党的创造力的关键因素。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和思想保证。从创新的规律来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创新是创新的基本过程。理论创新,是有前提条件的。江泽民指出:“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这就是说,只有坚持这两个坚定不移,才能做到正确的理论创新。否则理论创新就会走到邪路上去。第二,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说到底,就是要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形成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新的理论,要在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办法,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就是通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党的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达到实事求是的要求,最终使党的事业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因此,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它们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思想路线蕴含着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深刻的创新内容, 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特征。这也正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创造力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的原因所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在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其中“一定意义”的内涵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要求上相符 B.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目标取向上相符
C.主观与客观相符 D.思想与实际相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邓小平讲得很清楚:“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台,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即这一意义上,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考生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而得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回事”的结论。这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主要区别是:①要求不一样。解放思想讲的是要不要、敢不敢冲破思想禁锢、保守的问题,是从“破除”的方面说的,实事求是讲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态度和方法问题,是从“确立”的方面说的;②判断不同。“实事求是”是一个科学判断,即关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规律的判断。“解放思想”是价值判断,即关于主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为最好的判断;③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客体的重要性,目的是揭示客体的规律性,把握客体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解放思想则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要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以便能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与发展就是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水平”的具体内涵是:
A.使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升华 B.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与无限性
C.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 D.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贡献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与时俱进,不仅抓住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而且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在:
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俱进从时代的高度,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所要把握的“实事”,应着重把握当今的时代特征、时代条件、时代发展趋势及其给我们的机遇;所要求的“是”,应该是既符合自身实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历史的、具体的,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要求。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深刻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才能使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
与时俱进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和无限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时间的长河中,客观世界的一切无不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存在任何终极真理,人们的认识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真理。与时俱进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实质上是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灵魂和精髓,深深地融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在思想路线中更加彻底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与时俱进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创新是通过破旧立新、除旧布新,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与时俱进进一步凸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把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我国20多年来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的进程;指出与时俱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就告诉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着眼于开拓创新,才抓住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关键。选项A“使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升华”,是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贡献的总的概括,并不是具体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3.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毫不含糊”,这就是:
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D.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江泽民同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部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曾经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进而强调,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是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理论和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出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生前多次从两方面告诫全党:一是马克思主“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二是要求“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在当今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内在地包含着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基本要求,为我们坚持、运用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正确方向。然而,要真正做到这样,既要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反对轻视和忽视马列主义的错误认识,又要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思想顽症,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还必须继续排除各种干扰,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4.毛泽东同志首先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
A.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
B.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完整系统的表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贡献的具体表现。
第一,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他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批评“两个凡是”的过程中,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多次把毛泽东倡导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还在于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突出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思想路线没有统一的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吸收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讨论成果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完整系统的表述。他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完整系统的表述。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党的十二大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把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准确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思想的简单概括。选项A是邓小平恢复党的总路线的表现,C选项是错误的,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没有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A.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C.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政治课题
D.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为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一方面使我们党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果断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口号,及时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由此开创了我们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邓小平曾经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传统体制和传统做法,使我们的思想和做法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体制中解放出来。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政治课题。在拨乱反正中,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国内外最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在这个关系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充分肯定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使我们党成功地找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使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思想获得了解放,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为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实践证明,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推动了我们党基本理论的不断创新,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6.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A.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胜利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B.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地批判,从根本上肃清了“左”的影响
C.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又进行改革开放
D.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时期中,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作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个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个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辩证统一在: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C.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时代要求和创新要求
D.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归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③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二是与时俱进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和无限性;三是与时俱进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目的和归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考生同时也要注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个范畴,既相互贯通、密不可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实事求是强调的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本身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解放思想强调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的是,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着眼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善于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地来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指导自己行动总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而与时俱进则着重反映了我们党对待自己的理论、事业和党自身的根本态度和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本质特征。
8.如何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对此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新要求,即把思想: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解放出来”的具体内涵。
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在深刻阐述解放思想这一重大问题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这三个“解放出来”,由表及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解放思想的新的路径。这里讲的“不合时宜”,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实践(做法),还包括思想和实践的物化(体制);而造成观念、做法和体制不合时宜的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归根结底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提高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9.邓小平强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其中尊重群众的内涵是:
A.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 B.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
C.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D.尊重人民群众的一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尊重群众的具体内涵。
由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邓小平又强调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把生产力标准落实到群众利益标准上,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实事求是中的实践标准,就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的统一。
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社会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新鲜经验,为新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增强透明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的具体内涵。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关键的是坚持与时俱进,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正确认识和回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和回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
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把握规律性。时代变了,情况不一样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并用对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1.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因此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其性质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只有如此才能为社会主义所用。这个命题:
A.不准确,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但肯定是被社会主义需要和允许的
B.不准确,姓“资”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也应当允许其适度发展
C.不准确,不能将那些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资”的东西而加以排斥
D.准确,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一定是姓“资”的,决不能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反对抽象地争论姓“资”姓“社”。一方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是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个有利于”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被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所困扰,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另一方面,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拒绝,也不可以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没有姓“资”姓“社”问题,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总之,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的,虽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但肯定是为社会主义当前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因此,第11题的正确答案是ABC,第13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条件是:
A.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
B.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决定的
C.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最高标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核心的标准
D.明确“三个有利于”之间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条件。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要明确: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第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必然采取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因此在运用这个标准的时候,时刻都要想到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即生产力标准是最核心的标准(C选项是错误的)。这个标准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原理,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原则立场,是其他两个标准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综合国力的增强,更不可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一标准来谈论其他别的什么标准。
第四,生产力标准虽然是最根本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但不是惟一的标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D选项)。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不可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离开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发展生产力。
第五,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高的标准。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谋福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使全人类获得解放,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4.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之所以构成检验实际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主要是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
B.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C.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表现、根本表现
D.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唯一表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的原因。
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之所以构成检验实际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主要是因为: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多种目标,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的主体能力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更加合理,等等。这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社会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但集中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力能以它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超过其他社会的发展速度,实际上体现该社会的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关系更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而且是一种具有可预测性的客观标志。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尤其是劳动资料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东西。因此,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第三,就社会主义而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首要表现”、“根本体现”,就是能使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5.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B.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
C.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争论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这次争论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问题在于实践标准本身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产物。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更加适合具体的操作。第一,这里,生产力已不再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凡是符合这一点的,都可以大胆采用。第二,综合国力既可以是直接的现实的,也包括间接的潜在的,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第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对发展生产力目的的规定,也是搞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所在。
“三个有利于”标准,重点突出了“有利于”,突破了以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问题。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二者达到了统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联系。其中,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和根本,因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6.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即创新是: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D.一个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中: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创新的科学论述。
进入21世纪,江泽明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因此,16题中的D选项是错误的,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提、关键,制度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保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明确说过,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所以,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停顿,首先必须进行理论的创新。江泽民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因此,17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8.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D.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理论创新的作用与地位。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提、关键。正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这样的重大意义。尽管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真理性;但是,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新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其中“这里”的具体涵义是:
A.政治格局在多极化化中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B.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D.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江泽民之所以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并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在于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政治格局在多极化中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的巨变和苏联的解体,原有的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世界大国关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多极化趋势逐步明显。一方面,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国际形势总体上进一步趋向缓和;另一方面,在世界多极化的过程中,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第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加快,各国经济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大国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综合国力,而且影响政治格局、改变人类社会圣湖哦,有许多变化现在也许还无法预料。第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态势。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纷纷登场,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精神力量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总之,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正如江泽民所说:“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方位”包括国情、党情和世情。其中“党情”的具体体现为:
A.党员的数量、结构和素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
C.党已经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D.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1)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是党员队伍空前发展壮大。我们党已经由一个几十人的小当发展成为领导13亿多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二是党员队伍的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近20年来,一些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一些以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人也开始加入党组织。三是党员的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2)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的新老交替。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党的干部队伍又面临着新一轮整体性的新老交替,这一意义重大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党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能否实现。(3)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3.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这三个重大课题是:
A.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D.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途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以下三个重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能否始终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4.“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们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辩证统一在:
A.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B.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C.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力量
D.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力量,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体现和反映出来,并形成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在“三个代表”中,首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同能否代表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样,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C选项是错误的)。在我国现阶段,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第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发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5.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着其基本问题,对一系列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其中“一系列规律”是指:
A.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B.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
C.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大规律”就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7月1日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动力,即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和动力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趋势问题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总结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特别是13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使我们党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建党思想,回答了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面向21世界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纲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
A.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B.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C.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D.反映群众意愿,完全遵照群众意愿办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各级干部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7.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牢牢把握“三大根本要求”。“三大根本要求”具体体现为“四个必须”,即:
A.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B.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D.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并且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8.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下列选项中是对其具体体现的是:
A.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为财产的多少和来源
B.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
C.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
D.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选项A是错误的),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树立新型的科学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劳动和创造为衡量标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它是具体的、历史的,这表明:
A.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三个代表”的实践中去考察
B.党是否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C.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上
D.党的先进性要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先进行”是具体的、历史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现实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党的先进性总是同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选项C指的是党员的先进性的具体表现,因此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10.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却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
A.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都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
B.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凸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新发展。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建党八十多年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任务各不相同,得出的具体结论也各不相同,但是,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战略、策略,始终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分析当时面临的具体实际制定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阐发,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机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毛泽东在科学分析半殖民地本封建的旧中国特殊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既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再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蛇户,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自己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三个“代表”中总揽一切的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选项A认为三个代表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抹煞了理论的阶级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1.江泽民指出:“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说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两个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是:
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思想内容 D.一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要求。
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丢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老祖宗,就丢了根本。江泽民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对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不承认世界上有任何终极真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代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新”在:
A.为我们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为我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新的理论出发点
C.为我们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表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并不是新的理论出发点,选项B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1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A.它揭示了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B.它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C.它提供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D.它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任务做出了新概括,涵盖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史,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衡量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要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以利于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面向未来,要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上下功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表现在坚持: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最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5.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集中体现在三个“坚持”上:
A.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B.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C.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D.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体现。
“三个一致性”是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层次思考,对于在新世纪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实践证明,共产党正是从掌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点上获得与时俱进的品质,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领导地位的。第二,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表明,坚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其为崇高理想奋斗所体现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植根于其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阶级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第三,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6.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党:
A.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
B.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
C.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
D.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如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7.在当代中国,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就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表现在:
A.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B.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C.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D.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历史任务作了新概括,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形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只要我们党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实践中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江泽民多次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高度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当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总之,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8.在新世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我们不断的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胡锦涛主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表现在: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越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9.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
A.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改造落后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D.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先进生产力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一般说来,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用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0.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
A.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B.坚持以人为本,唯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从
C.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D.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任务;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坚持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21.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
A.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B.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C.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
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过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一方面,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历史的教训中强烈要求实现思想路线以及整个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另一方面,当时党中央的负责人却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给拨乱反正工作设置障碍。于是,要不要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成为能否实现拨乱反正,从而打开局面的关键。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了冲破禁锢,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环节,率先批评“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978年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在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他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就在于:
A.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是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是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主要包括:
首先,邓小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其次,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真理标准争论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问题还要引起争论,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
第三,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这场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而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行,关键在于思想路线,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而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所以说,这场讨论意义重大,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D.坚持发展的重要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阐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解放思想,不仅是个思想路线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这篇讲话还阐明了解放思想的本质含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A.提出实事求是 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与时俱进 D.提出党的思想路线完整表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指出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这一讲话还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他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A选项是错误的)。在批评“两个凡是”的过程中,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多次把毛泽东倡导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还在于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突出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B选项是正确的)。1982年9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此基础上按认识的逻辑发展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与时俱进是由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因此C选项也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5.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的思想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红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始终都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个问题的论述,都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无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和光辉体现。邓小平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典范。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勇于吸取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积极成果,凝聚全党智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6.所谓精髓,就是贯穿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予理论生命力的东西,是理论体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曾经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也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改革开放每进展到一个关键时期,邓小平都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且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7.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其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是: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过程,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的面貌来理解世界,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我们必须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实践。这些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要求的。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绝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状态。因此,人类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唯物辩证法这种批判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贯彻。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客观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反映,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而不断深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中,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使认识和理论如实反映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这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选项。
8.邓小平强调,“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这表明:
A.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B.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一定的客观对象的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而客观事物和人的实践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而变化发展,这样,才能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才能实事求是。反之,如果头脑僵化,被过时的思想观念束缚,只会使思想认识落后于实际,就不可能实事求是。因此,如果采取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就根本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可见,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邓小平这句话正是强调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
A.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中
C.“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 D.“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之中。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可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达到实事求是的桥梁和基本途径,解放思想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要求。要做到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勇于探索、大胆试验,而大胆试验又要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脱离实际。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概念、结论和公式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富有自我更新和生长活力的、开放的、具有强大实践功能的科学体系。以上这段表述所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
A.实践的品质 B.与时俱进的品质 C.批判的品质 D.时代的品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概念、结论和公式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体系,而是与时俱进,富有自我更新和生长活力的、开放的思想洪流。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依时间、空间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每当时代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随之而改变;每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不同民族、国家时,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理论和实践策略加以适当的改变;而当马克思主义某个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也必须用反映新的条件的新结论来取代反映以前条件的过时的结论。在实际运用中如果不能正视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必然发生的变化,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更加开拓创新。以上这“三个要”体现的是对:
A.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B.体现时代性的基本要求
C.把握规律性的基本要求 D.富于创造性的基本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对什么是“与时俱进”作了精辟的概括:“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裕创造型”。
“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所谓宽广视野,一是历史的深远眼光,二是世界的全局眼光,以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把握规律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实际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不是为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我们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重心来研究发展规律,把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统一起来,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更加开拓创新。世界形势、中国形势以及我们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仅仅依靠本本和传统,根本没有办法指导急剧变化了的实践,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失去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2.面向21世纪,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的思想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以江泽明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与时俱进”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情况、完成新任务的总要求,也是我们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把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对解放思想有更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只要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前进,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的任务和课题就永远不会完结。把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对实事求是是思想内涵的理解。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意识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因此,我们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才能有科学的态度、创新的勇气,才能具备实事求是的伟大胸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3.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对党的思想路线:
A.解放思想的发展要求 B.实事求是的发展要求
C.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D.一脉相承的发展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思想路线对于时俱进的要求。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实质就是:
A.名义上高举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背弃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B.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C.把社会主义往死路上引,以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
D.为“文化发革命”提供依据,继续推进“文化大革命”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实质。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坚持毛主席晚年的错误,继续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的错误路线。这时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于是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5.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根本创新 B.关键创新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这样的重大意义。尽管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真理性;但是,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新实践。
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方面,进行理论创新一定要形成新的理论研究的方式。这就是,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两点,都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6.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其中一者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具体是: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理论创新的地位。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并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创新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邓小平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C.社会主义原则 D.全部基本原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开辟新路,一定要从国情的实际出发。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从1958年到1978年,二十年间停滞徘徊,经济没有很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没有很大的改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实际。我们搬用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模式,我们自己也搞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成功的尝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作过抽象的、教条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有过种种扭曲的认识。总之,既离开了唯物论,也离开了辩证法,由此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邓小平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是总结经验的点睛之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8.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周恩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过程。
对“实事求是”作出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使之内涵精义升华,并用之来概括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经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和范畴。邓小平由此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党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潮流,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第二,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党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三,只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增强党的创造力的关键因素。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和思想保证。从创新的规律来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创新是创新的基本过程。理论创新,是有前提条件的。江泽民指出:“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这就是说,只有坚持这两个坚定不移,才能做到正确的理论创新。否则理论创新就会走到邪路上去。第二,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说到底,就是要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形成新的认识、新的观念、新的理论,要在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办法,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就是通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党的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达到实事求是的要求,最终使党的事业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因此,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它们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思想路线蕴含着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深刻的创新内容, 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特征。这也正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创造力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的原因所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在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其中“一定意义”的内涵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要求上相符 B.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目标取向上相符
C.主观与客观相符 D.思想与实际相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邓小平讲得很清楚:“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台,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即这一意义上,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考生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而得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回事”的结论。这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主要区别是:①要求不一样。解放思想讲的是要不要、敢不敢冲破思想禁锢、保守的问题,是从“破除”的方面说的,实事求是讲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态度和方法问题,是从“确立”的方面说的;②判断不同。“实事求是”是一个科学判断,即关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规律的判断。“解放思想”是价值判断,即关于主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为最好的判断;③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客体的重要性,目的是揭示客体的规律性,把握客体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解放思想则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要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以便能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与发展就是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水平”的具体内涵是:
A.使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升华 B.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与无限性
C.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 D.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贡献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与时俱进,不仅抓住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而且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在:
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俱进从时代的高度,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所要把握的“实事”,应着重把握当今的时代特征、时代条件、时代发展趋势及其给我们的机遇;所要求的“是”,应该是既符合自身实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历史的、具体的,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具体要求。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深刻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才能使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
与时俱进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和无限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时间的长河中,客观世界的一切无不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存在任何终极真理,人们的认识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真理。与时俱进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实质上是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灵魂和精髓,深深地融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在思想路线中更加彻底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与时俱进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创新是通过破旧立新、除旧布新,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与时俱进进一步凸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把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我国20多年来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的进程;指出与时俱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就告诉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着眼于开拓创新,才抓住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关键。选项A“使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升华”,是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贡献的总的概括,并不是具体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3.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毫不含糊”,这就是:
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D.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江泽民同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部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曾经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进而强调,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是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理论和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出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生前多次从两方面告诫全党:一是马克思主“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二是要求“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在当今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内在地包含着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基本要求,为我们坚持、运用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正确方向。然而,要真正做到这样,既要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反对轻视和忽视马列主义的错误认识,又要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思想顽症,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还必须继续排除各种干扰,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4.毛泽东同志首先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
A.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讨论
B.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完整系统的表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贡献的具体表现。
第一,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他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批评“两个凡是”的过程中,他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多次把毛泽东倡导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还在于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突出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思想路线没有统一的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吸收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讨论成果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完整系统的表述。他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第一次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完整系统的表述。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党的十二大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把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准确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思想的简单概括。选项A是邓小平恢复党的总路线的表现,C选项是错误的,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没有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A.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C.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政治课题
D.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为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一方面使我们党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果断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口号,及时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由此开创了我们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邓小平曾经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传统体制和传统做法,使我们的思想和做法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体制中解放出来。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政治课题。在拨乱反正中,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国内外最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在这个关系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充分肯定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使我们党成功地找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使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思想获得了解放,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为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实践证明,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推动了我们党基本理论的不断创新,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6.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A.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胜利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B.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地批判,从根本上肃清了“左”的影响
C.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又进行改革开放
D.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时期中,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作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个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个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辩证统一在: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C.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时代要求和创新要求
D.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归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③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二是与时俱进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和无限性;三是与时俱进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目的和归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考生同时也要注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个范畴,既相互贯通、密不可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实事求是强调的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本身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解放思想强调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的是,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着眼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善于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地来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指导自己行动总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而与时俱进则着重反映了我们党对待自己的理论、事业和党自身的根本态度和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本质特征。
8.如何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对此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新要求,即把思想: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解放出来”的具体内涵。
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在深刻阐述解放思想这一重大问题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这三个“解放出来”,由表及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解放思想的新的路径。这里讲的“不合时宜”,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实践(做法),还包括思想和实践的物化(体制);而造成观念、做法和体制不合时宜的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归根结底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提高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9.邓小平强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其中尊重群众的内涵是:
A.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 B.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
C.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D.尊重人民群众的一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尊重群众的具体内涵。
由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邓小平又强调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把生产力标准落实到群众利益标准上,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实事求是中的实践标准,就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的统一。
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社会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新鲜经验,为新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增强透明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时俱进的具体内涵。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关键的是坚持与时俱进,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正确认识和回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和回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
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把握规律性。时代变了,情况不一样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并用对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1.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因此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其性质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只有如此才能为社会主义所用。这个命题:
A.不准确,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但肯定是被社会主义需要和允许的
B.不准确,姓“资”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也应当允许其适度发展
C.不准确,不能将那些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资”的东西而加以排斥
D.准确,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一定是姓“资”的,决不能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反对抽象地争论姓“资”姓“社”。一方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是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个有利于”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被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所困扰,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另一方面,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拒绝,也不可以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没有姓“资”姓“社”问题,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总之,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的,虽然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但肯定是为社会主义当前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因此,第11题的正确答案是ABC,第13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条件是:
A.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
B.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决定的
C.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最高标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核心的标准
D.明确“三个有利于”之间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条件。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要明确: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第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必然采取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因此在运用这个标准的时候,时刻都要想到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即生产力标准是最核心的标准(C选项是错误的)。这个标准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原理,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原则立场,是其他两个标准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综合国力的增强,更不可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一标准来谈论其他别的什么标准。
第四,生产力标准虽然是最根本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但不是惟一的标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D选项)。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不可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离开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发展生产力。
第五,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高的标准。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谋福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使全人类获得解放,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4.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之所以构成检验实际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主要是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
B.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C.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表现、根本表现
D.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唯一表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的原因。
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之所以构成检验实际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主要是因为: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多种目标,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的主体能力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更加合理,等等。这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社会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但集中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力能以它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超过其他社会的发展速度,实际上体现该社会的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关系更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而且是一种具有可预测性的客观标志。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尤其是劳动资料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东西。因此,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第三,就社会主义而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首要表现”、“根本体现”,就是能使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5.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B.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
C.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争论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通过这次争论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问题在于实践标准本身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虑,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产物。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更加适合具体的操作。第一,这里,生产力已不再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凡是符合这一点的,都可以大胆采用。第二,综合国力既可以是直接的现实的,也包括间接的潜在的,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第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对发展生产力目的的规定,也是搞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所在。
“三个有利于”标准,重点突出了“有利于”,突破了以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问题。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二者达到了统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联系。其中,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和根本,因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6.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即创新是: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D.一个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中: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创新的科学论述。
进入21世纪,江泽明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因此,16题中的D选项是错误的,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提、关键,制度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保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明确说过,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所以,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停顿,首先必须进行理论的创新。江泽民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因此,17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8.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B.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D.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和关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理论创新的作用与地位。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在这些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提、关键。正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百家争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真理标准讨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这样的重大意义。尽管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真理性;但是,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新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A.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此,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这两个“搞清楚”,这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是对于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理解和实践邓小平理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论,归根到底还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题正确答案是D选项。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
A.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B.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C.坚定地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
8.“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其再认识的关键是:
A.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C.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D.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弄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关键。
小平同志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认为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把苏联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及其相应观念神圣化。”教条化与神圣化一方面终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凝固了我们的思维,僵化了我们的头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还停留在功利性、工具性的认识水平上。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推理过程和价值目标的质的规定性。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才能从理论上理清构建社会主义过程和目标。因此,第3题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8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4.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A.绝对平等 B.按需分配 C.平等富裕 D.共同富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或存在的根据,从价值观方面讲,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除了它允许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以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离开了共同致富,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必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因此,邓小平始终非常重视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他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列宁的这句话正是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5.邓小平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按需分配 D.共同富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它当然包括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内,但比共同富裕的目标更高。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社会生产力及其高度发展,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得到充分涌流。中国原来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至今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很快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而现阶段的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致富。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走向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所必须的步骤。正因为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使社会主义具有了崭新的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邓小平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
A.最终废除压迫和剥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
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C.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从比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更高的层次,即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或目标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7.任何一个判断标准,都有一个适用范围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
A.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 B.判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C.判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D.判断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适用范围。
任何一个判断标准,都有一个适用范围的问题。“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具体措施上的成败得失、各方面具体工作的是非得失而言的,它是我们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因此,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三个有利于”标准,则较好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9.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为了:
A.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C.确立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D.社会主义建设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弄清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目的。
邓小平之所以再三提出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创新,使它能够回答和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便作了明确的概括并多次强调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是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考生要注意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11.“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统一,既共同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又共同体现了: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C.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D.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个代表”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又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首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就在于它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理应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还是体现在它能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
其次,建设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同时也代表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强调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需要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要通过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通过这一点告诉人民,社会主义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正是社会主义本质中“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集中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2.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
A.理论前提 B.核心内容 C.思想基础 D.精髓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地位。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在谈到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完整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正式形成。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3.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
A.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C.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而要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在实践中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根本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已成为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是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他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的最重要、也是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成果,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因此,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即:
A.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B.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D.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贡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其中,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说,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纲领。
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8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又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5.江泽民指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最根本点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D.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最根本点。
人民是我国社会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立足点。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检验一个政党是真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政治标准。因此,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6.在社会主义本质当中,“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A.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B.目标的确定性与过程的动态性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统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确定的,但实现它却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需要通过努力来完成一系列的阶段性任务。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落后国家建立的,其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继续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这些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才能根本实现。这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充分体现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特点,体现了目标的确定性与过程的动态性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7.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具体表现在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
A.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B.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
C.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执政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8.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是:
A.以改革促进发展 B.以稳定保证发展
C.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还有诸如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建设等等,都需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一个一个地逐步加以解决。但是解决中国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也要靠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固有的认识上,因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的: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思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中国的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却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上。邓小平认为,应把经济问题同政治问题紧紧联系起来,把经济发展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来认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义。社会主义要强大,不断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他说:“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所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假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强调的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客观要求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有效地满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国家的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综合国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且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其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失,都是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引起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2.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C.充裕的生产资料 D.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国有企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是构成这个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必然有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3.作为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B.它们的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是不用的
C.它们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同的 D.它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的意义在于它:
A.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B.有利于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C.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D.标志着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地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生动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和坚持的同时,必须适应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使之能成为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科学指南,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对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惑。但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并不能说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地认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主要体现在:
A.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B.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C.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D.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一,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使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
第二,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没有直接提到以往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所突出的公有制,但并不意味着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邓小平一直把“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他经常告诫人们:“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
第三,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关于生产力,邓小平强调的是“解放”和“发展”,而不是以生产力的现有性质和水平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生产关系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一个过程,关于社会关系上的共同富裕,它的实现同样是一个过程。因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展开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起点。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混乱和错误的观念主要有:
A.误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混乱和错误的观念。
第一,误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它在精神方面的表现,但决不能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仅仅是精神方面。
第二,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本来应该根据生产力的水平来确定,但过去我们做的正好相反。在所有制方面,一味追求“一大二公”,试图依靠公有制生产关系的不断升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脱离,严重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大搞平均主义的结果,是严重损害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干和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使生产力的不到应有的发展。
第四,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四人帮”“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个命题:
A.本质上是说社会主义是穷的,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B.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迫切性
C.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D.否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
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四人帮”“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得。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所以。林彪、“四人帮”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
“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这一观点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没有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认为“穷”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地认识还不很清楚。这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迫切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的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这个论断表明:
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C.共同富裕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发展慢的地区和个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富
18.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包含这样几层含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发达,其途径就是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根本原则和优越性的体现。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结合第5题题目,邓小平这句话并没有指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因此,第5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邓小平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识和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下列选项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B.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的本质比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
D.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基础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概括,它比社会主义特征更宏观、更集中、更深层,是社会主义更高层次的概念,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决定性。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存在形式,是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一般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建立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和规范体系的总和,是由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国家基本制度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的本住进包含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还包含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包含了根本目的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本质比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只有当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时,它才有意义。邓小平着重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的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开来。
其次,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D选项是错误的)。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7.90年代以来,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其中国企改革就使2600万职工下岗,党中央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这段资料表明:
A.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解放生产力只是社会形态变革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D.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过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同样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具体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在社会主义动力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题干的材料表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举措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表现,选项B是错误的。同时材料中的“确保了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则反映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8.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论述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表现在: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属性
B.“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以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
D.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然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论述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性,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属性,蕴含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特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要实现其根本目的要以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必须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在:
A.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
B.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D.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以往人们在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时,基本上用于推测理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特征,并称之为“本质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等,其中有些特征确实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但是这对于搞清楚什么社会主义是不够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超越了过去人们所认识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克服了只注重特征,甚至把特征当作目的,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社会目标,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的缺陷,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本质中的首要地位。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即坚持了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性,又体现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个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管带。邓小平是从论证社会主义究竟应当是穷的还是富的这个命题入手,逐步深化,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升华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的。
第三,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不仅既讲了生产力,又讲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更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里讲的生产力,不是静态地讲生产力水平,而是强调了对生产力的“解放”,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关系的作用;这里讲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0.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之所以没有直接将公有制直接列入社会主义本质当中,是因为:
A.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B.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实现形式的探索、确定,要以生产力的实际要求、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为参考和依据
C.把公有制占主体这个社会主义特征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使其具体内容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服务
D.公有制占主体只是回答了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没有揭示更为本质的东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关系。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之所以没有直接提公有制以及其他社会特征(如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并不表示这些特征不影响、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A选项是错误的),而是要通过揭示社会根本目的这个最高层次的本质,把社会主义在各方面的特征作为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使这些特征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服务(C选项),更好地表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不是把这些特征的具体表现凝固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反映事物内在的、必然的、符合规律性的东西;而事物的本质又可以分为一级本质、二级本质等等,即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深度和概括程度不同。从社会主义的各种现象形态中抽象出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只是回答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而没有告诉我们更为本质的东西,即究竟为什么要建立具有这样特征的社会,它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什么(D选项)。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B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1.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段话表明: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质的表现
D.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对我们国情的认识。
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因此,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选项A和D是对我国国情的错误认识,我国现在既不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不是非社会主义时期,已经是社会主义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2.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依据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B.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C.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D.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根本力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
(1)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2)解放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最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最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3.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基本要求有: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B.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通途
C.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赢得发展空间
D.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要有新思路。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就难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后劲。
第二,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通途。发展是目的,但发展也会有阻力,这些组立既来自计划经济年代留下来的体制弊端,同时也来自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而体制弊端和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的存在,又同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必须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各处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第三,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赢得发展空间。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最担心的就是丧失机会。江泽民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固循守旧。
第四,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发展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A.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发展生产力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D.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确立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的依据。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好主要矛盾。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市场经济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5.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六大中,都提出必须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客观依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的要求
B.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的要求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生产力客观依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特点来看,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当今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之所以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临的时代特点又决定我们必须接受双重的历史挑战,即一方面要面对传统的产业革命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部门和部门、地方和部门内部各个企业和单位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以及他们各自内部之间,不同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的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不断涌现出来,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还不可能很快地建立起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很不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是确立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客观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6.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下去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和目的却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具有的特点有:
A.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的 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C.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D.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具有的特点。
虽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种特殊规定性是由特定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其实现方式、目的、程度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其一,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它只能导致两极分化。其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社会主义还能依靠它自身的内在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其经济体制,因此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具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C.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D.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重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别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今天,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位置。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射虎注意的基本制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有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生产关系上得到体现。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9.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
A.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B.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C.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D.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首先,以人的全民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人的发展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成果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丰富,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而随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恶果进一步显现,人们认识到,社会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更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更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因此C选项和D选项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的意义在于它:
A.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B.有利于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C.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D.标志着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地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意义。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生动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和坚持的同时,必须适应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使之能成为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科学指南,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对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惑。但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并不能说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地认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主要体现在:
A.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B.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C.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D.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为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一,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束缚,使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
第二,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没有直接提到以往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所突出的公有制,但并不意味着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邓小平一直把“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他经常告诫人们:“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
第三,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关于生产力,邓小平强调的是“解放”和“发展”,而不是以生产力的现有性质和水平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生产关系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一个过程,关于社会关系上的共同富裕,它的实现同样是一个过程。因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展开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起点。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混乱和错误的观念主要有:
A.误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混乱和错误的观念。
第一,误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它在精神方面的表现,但决不能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仅仅是精神方面。
第二,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本来应该根据生产力的水平来确定,但过去我们做的正好相反。在所有制方面,一味追求“一大二公”,试图依靠公有制生产关系的不断升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脱离,严重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大搞平均主义的结果,是严重损害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干和不干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使生产力的不到应有的发展。
第四,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四人帮”“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个命题:
A.本质上是说社会主义是穷的,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B.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迫切性
C.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D.否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
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四人帮”“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得。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所以。林彪、“四人帮”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
“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这一观点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没有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认为“穷”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地认识还不很清楚。这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迫切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的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这个论断表明:
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C.共同富裕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发展慢的地区和个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富
18.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包含这样几层含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发达,其途径就是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根本原则和优越性的体现。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结合第5题题目,邓小平这句话并没有指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因此,第5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邓小平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识和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下列选项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B.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的本质比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
D.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基础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概括,它比社会主义特征更宏观、更集中、更深层,是社会主义更高层次的概念,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决定性。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存在形式,是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一般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建立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和规范体系的总和,是由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国家基本制度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的本住进包含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还包含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包含了根本目的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本质比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只有当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时,它才有意义。邓小平着重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的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开来。
其次,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D选项是错误的)。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7.90年代以来,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其中国企改革就使2600万职工下岗,党中央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这段资料表明:
A.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解放生产力只是社会形态变革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D.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过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同样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具体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在社会主义动力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题干的材料表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举措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表现,选项B是错误的。同时材料中的“确保了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则反映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8.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论述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表现在: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属性
B.“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以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
D.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然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论述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性,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属性,蕴含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特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要实现其根本目的要以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必须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在:
A.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
B.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D.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以往人们在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时,基本上用于推测理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特征,并称之为“本质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等,其中有些特征确实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但是这对于搞清楚什么社会主义是不够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超越了过去人们所认识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克服了只注重特征,甚至把特征当作目的,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社会目标,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的缺陷,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本质中的首要地位。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即坚持了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性,又体现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个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管带。邓小平是从论证社会主义究竟应当是穷的还是富的这个命题入手,逐步深化,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升华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的。
第三,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不仅既讲了生产力,又讲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更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里讲的生产力,不是静态地讲生产力水平,而是强调了对生产力的“解放”,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关系的作用;这里讲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0.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之所以没有直接将公有制直接列入社会主义本质当中,是因为:
A.公有制占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B.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实现形式的探索、确定,要以生产力的实际要求、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为参考和依据
C.把公有制占主体这个社会主义特征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使其具体内容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服务
D.公有制占主体只是回答了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没有揭示更为本质的东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关系。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之所以没有直接提公有制以及其他社会特征(如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并不表示这些特征不影响、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A选项是错误的),而是要通过揭示社会根本目的这个最高层次的本质,把社会主义在各方面的特征作为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使这些特征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服务(C选项),更好地表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不是把这些特征的具体表现凝固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反映事物内在的、必然的、符合规律性的东西;而事物的本质又可以分为一级本质、二级本质等等,即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深度和概括程度不同。从社会主义的各种现象形态中抽象出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只是回答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而没有告诉我们更为本质的东西,即究竟为什么要建立具有这样特征的社会,它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什么(D选项)。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B选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1.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段话表明: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B.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质的表现
D.只有当我们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对我们国情的认识。
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因此,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选项A和D是对我国国情的错误认识,我国现在既不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也不是非社会主义时期,已经是社会主义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2.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依据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B.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C.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D.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根本力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
(1)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2)解放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最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最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3.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基本要求有: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B.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通途
C.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赢得发展空间
D.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贯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要有新思路。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就难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后劲。
第二,坚持和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广阔通途。发展是目的,但发展也会有阻力,这些组立既来自计划经济年代留下来的体制弊端,同时也来自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而体制弊端和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的存在,又同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必须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各处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第三,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赢得发展空间。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最担心的就是丧失机会。江泽民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固循守旧。
第四,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发展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A.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发展生产力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D.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确立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的依据。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好主要矛盾。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市场经济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5.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六大中,都提出必须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客观依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的要求
B.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的要求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生产力客观依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特点来看,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当今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之所以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临的时代特点又决定我们必须接受双重的历史挑战,即一方面要面对传统的产业革命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部门和部门、地方和部门内部各个企业和单位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以及他们各自内部之间,不同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的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不断涌现出来,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还不可能很快地建立起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很不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不够发达。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是确立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客观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6.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下去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和目的却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具有的特点有:
A.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的 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C.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D.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具有的特点。
虽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种特殊规定性是由特定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其实现方式、目的、程度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其一,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它只能导致两极分化。其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社会主义还能依靠它自身的内在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其经济体制,因此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具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C.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D.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重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传统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层次。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特别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今天,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位置。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射虎注意的基本制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有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生产关系上得到体现。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9.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
A.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B.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C.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D.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首先,以人的全民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人的发展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成果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丰富,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而随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恶果进一步显现,人们认识到,社会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更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更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因此C选项和D选项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盲目乐观情绪。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B.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D.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认清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1956年中国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并不清楚所进入的是什么阶段的社会主义,由此导致实践上的严重偏差。一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经济上的左倾冒进,在社会发展上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刮起了共产风,企图超越社会的发展阶段,急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泛滥。
不同时期这些错误的出现,有其具体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同于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就不能不在实践中出现长期的严重的偏差。因此,准确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许多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居于世界前列。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总之,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必须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B.具有落后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C.具有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特征。
首先,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因此,选项A和选项D是错误的。
其次,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非高级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就是不发达,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因此不可能具有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选项C也是错误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看,具有落后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科学把握国情的基础上,及时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B.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
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不同于过渡时期,因而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要注意的是,我国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宣布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这里的社会主义,只是基本具备了改变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在内的生产关系的要求,而并没有具备生产力方面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或者说,初步进入社会主义,可以确立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标志,建成完备的经济上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还必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之概括为: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是总的特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仅是对革命还是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对中国国情再认识的理论成果,而且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脱离中国的国情。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仅没有离开社会主义,反而正是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发展和兴旺起来,使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过程特征中,揭示其主要矛盾,是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矛盾
C.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十三大,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作了如下规范的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它是在相对意义上即指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而言,相对于够格的社会主义满足合理需要的尺度而言是落后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所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的根本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指南。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明确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个头等重要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样,就为我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更好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确立了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的必然要求。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地位,是历史和逻辑的结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结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非出现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其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这个中心。经济建设不搞上去,其他建设也搞不好,实现现代化就要完全落空。其他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和促进中心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工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纲。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
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把握其实质。之所以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是因为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带有根本的性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所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1.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6页)。中国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B.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背景。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郑重提出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问题,为改革开放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
选项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中心内容,选项B“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内容,选项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则是邓小平在1980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3.“发展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根本表现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永恒主题。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不发达的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社会的主要矛盾来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发展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的主题,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根本表现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大历史性转轨的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转轨都是极为复杂和十分艰难的。因此,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并不足为怪。就要注意和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各种矛盾,又要注意把握住社会矛盾的全局。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5.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这句话实质上是指出坚持对外开放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这是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客观依据。邓小平经常告诫人们,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我们吃过这个苦头。前者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落伍了,从而遭受了列强宰割的百年屈辱。后者是指建国以后由于客观上国外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封锁,主观上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了“左”的偏差,使中国同世界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从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邓小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必须努力摆脱贫困。而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正因为中国历史的深刻教训,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6.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的成功经验,其核心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B.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D.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经验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从十个方面作了系统总结。第一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这一条涉及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是十条经验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7.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这种不适应的方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首先,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变革。
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将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第三,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改革虽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它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因此,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变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8.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一再指出,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改革的实质是一场革命,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我们党领导的改革,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是革命。(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改革的范围看,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改革的深度看,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是利益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始了一场革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循的最普遍、最根本、最重要的准则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循的最普遍、最根本、最重要的准则。
党的基本路线,或党的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南。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纲,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循的最普遍、最根本、最重要的准则。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和贯彻这条基本路线,就一定能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将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贯彻,一以贯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是:
A.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B.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
C.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D.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是对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目标的具体化;三个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对基本路线所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化。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展开和深化,它们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所有制结构上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表现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不同于过渡时期。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相比较,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2.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所处的阶段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新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3.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
A.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全面改革
B.扩大开放,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D.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伟大创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由于是初级阶段,因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是社会主义,因而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C.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就是: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盲目乐观情绪。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B.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D.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认清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1956年中国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并不清楚所进入的是什么阶段的社会主义,由此导致实践上的严重偏差。一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经济上的左倾冒进,在社会发展上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刮起了共产风,企图超越社会的发展阶段,急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泛滥。
不同时期这些错误的出现,有其具体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同于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就不能不在实践中出现长期的严重的偏差。因此,准确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许多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居于世界前列。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总之,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必须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B.具有落后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C.具有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特征。
首先,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因此,选项A和选项D是错误的。
其次,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非高级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就是不发达,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因此不可能具有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选项C也是错误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看,具有落后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科学把握国情的基础上,及时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B.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
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不同于过渡时期,因而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要注意的是,我国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宣布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这里的社会主义,只是基本具备了改变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在内的生产关系的要求,而并没有具备生产力方面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或者说,初步进入社会主义,可以确立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标志,建成完备的经济上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还必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之概括为: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是总的特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清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仅是对革命还是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对中国国情再认识的理论成果,而且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脱离中国的国情。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仅没有离开社会主义,反而正是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发展和兴旺起来,使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过程特征中,揭示其主要矛盾,是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矛盾
C.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十三大,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作了如下规范的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它是在相对意义上即指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而言,相对于够格的社会主义满足合理需要的尺度而言是落后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所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的根本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指南。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明确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个头等重要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样,就为我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更好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确立了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的必然要求。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地位,是历史和逻辑的结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结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非出现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其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这个中心。经济建设不搞上去,其他建设也搞不好,实现现代化就要完全落空。其他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和促进中心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中心工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纲。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
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把握其实质。之所以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是因为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带有根本的性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所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1.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6页)。中国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B.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背景。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郑重提出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问题,为改革开放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
选项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中心内容,选项B“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内容,选项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则是邓小平在1980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3.“发展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根本表现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永恒主题。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不发达的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社会的主要矛盾来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发展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的主题,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根本表现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大历史性转轨的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转轨都是极为复杂和十分艰难的。因此,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并不足为怪。就要注意和研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各种矛盾,又要注意把握住社会矛盾的全局。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5.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这句话实质上是指出坚持对外开放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这是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客观依据。邓小平经常告诫人们,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我们吃过这个苦头。前者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落伍了,从而遭受了列强宰割的百年屈辱。后者是指建国以后由于客观上国外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封锁,主观上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了“左”的偏差,使中国同世界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从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邓小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必须努力摆脱贫困。而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正因为中国历史的深刻教训,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6.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的成功经验,其核心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B.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D.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经验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从十个方面作了系统总结。第一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这一条涉及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是十条经验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7.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其性质应该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这种不适应的方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首先,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变革。
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将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第三,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改革虽然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它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因此,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变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8.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一再指出,改革是革命性的变革,改革的实质是一场革命,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我们党领导的改革,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是革命。(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改革的范围看,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改革的深度看,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是利益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始了一场革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循的最普遍、最根本、最重要的准则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循的最普遍、最根本、最重要的准则。
党的基本路线,或党的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根本指南。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纲,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循的最普遍、最根本、最重要的准则。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和贯彻这条基本路线,就一定能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将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贯彻,一以贯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是:
A.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B.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
C.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D.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是对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目标的具体化;三个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对基本路线所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化。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展开和深化,它们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所有制结构上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表现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不同于过渡时期。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相比较,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2.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所处的阶段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新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3.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伟大创举是:
A.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全面改革
B.扩大开放,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D.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伟大创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由于是初级阶段,因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是社会主义,因而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C.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就是: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D.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个科学论断。“科学”在:
A.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阶段性B.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D.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点,最早见诸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批评那种否认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观点时提到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则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的角度,再次提到这个论点。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问题的《决议》,又从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要适应新的历史特点和条件的角度,第三次提到这个论点。但是一直未加展开和发挥。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才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个论点,使它上升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十五大再次指出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的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是由我国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立足本国的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过渡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就我国的社会性质而言的。第二,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里讲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层含义不是从一般原则得出的逻辑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是AC,第2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
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产品名称 1949年 1978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谷物 / 2 1 1 /
棉花 4 3 1 1 /
钢 26 5 4 2 1
电视机 / 8 1 1 1
以上这组数据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历史阶段B.是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是由自然经济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D.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很明显,题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并没有反映出由自然经济逐步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的转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其“特定性”表现为:
A.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
B.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在时间上贯穿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5.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
A.社会制度性质B.社会主义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D.社会发展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一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基本制度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不同于过渡时期。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第二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现有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的总认识和总判断。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科学文化落后的社会基础上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目前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
6.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主要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B.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C.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发展状况D.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7.邓小平认为,从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算起,到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其依据是:
A.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B.是由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的
C.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与国际环境所决定的
D.是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国情决定的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但是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可以逾越。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伴随商品市场经济充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就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其次,就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建立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家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中国到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这时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其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因此,第6题的正确答案是ABC,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下列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社会生产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B.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而言是落后的
C.相对于“够格的”社会主义满足合理需要的尺度而言是落后的
D.解决它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落后的社会生产是在相对意义上即指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而言、相对于够格的社会主义满足合理需要的尺度而言是落后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只有通过迅速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有效的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所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9.党的十六大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B.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C.是抵制“左”和右的错误观念的思想武器D.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既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为进一步确立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初级阶段,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的重要认识根源。二是不承认我们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打着“初级阶段”的旗号而在实质上否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的重要认识根源。它们的共性是把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这两者割裂开来。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过去在对待最高纲领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脱离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实际,忽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实现共产主义陷入了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从而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对实现共产主义问题的认识全面而深刻。为了真正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0.邓小平指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存”在: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B.离开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必然变成旧体制、旧观念
C.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政治方向D.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两者的关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政治保证作用,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两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会造成社会动乱,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变成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就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四项基本原则也坚持不好。选项D并不是指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而是说的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1.上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席叶尔蒂斯巴耶夫说:中国改革完全不同于苏联,是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真正的改革。这段话表明:
A.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有序推进改革的组织保障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为改革排除混乱因素的思想保障
D.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表现在:
第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环境的保证。首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根本保障。中国有十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如果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共荣富裕。其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的有效保障。在国际国内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着阶级斗争的情况下,抵御外来颠覆和渗透,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打击犯罪,惩治腐败,预防和制止动乱,维护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都不能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再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有序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利益和思想问题,要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有序进行,要有一个凝聚力量。最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除一切混乱因素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能够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犯各种“左”的或右的错误,资产阶级自由化就会蔓延、泛滥,甚至会酿成政治动乱,或者出现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那种政治曲折。
第二,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在价值目标上,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需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来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我国人民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从而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选项A并非讲的是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2.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它:
A.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B.它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C.保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D.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与政治保障。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3.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在:
A.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动力
B.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C.改革开放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
D.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关系。
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首先,经济建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4.邓小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棋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这段话是说:
A.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B.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保证C.发展是硬道理,是实行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稳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的这句话指明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发展是实行改革和稳定的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加速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离开发展,改革和稳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其次,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坚实的基础。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再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证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改革的基本保障。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和发展将无从谈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基本内涵是:
A.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B.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C.相对于第一次革命的实质和目标而言的D.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而我们党领导的改革,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第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所谓解放生产力,是指通过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一致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第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改革的范围看,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有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有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改革的深度看,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是利益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6.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分开来
B.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开来
C.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一百年的时间
D.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的贡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做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1)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了。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不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在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完成后,仍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在发展中呈现出阶段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17.中国近现代革命与改革的共同点是:
A.根本目的相同 B.所处的条件相同
C.内容和对象相同 D.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21.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A.条件不同B.形式和手段不同C.目的不同D.内容和对象不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和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其次,改革涉及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改革和革命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当然,改革与革命还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一是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第一次革命是在人民大众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条件下,在社会基本矛盾极大的激化条件下发生的。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二是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第一次革命是要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其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第二次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三是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第一次革命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它依靠群众,但又不搞群众“运动”。
因此,第17题的正确答案是AD,第21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8.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段话表明: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B.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这种不适应的方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变革。结合题目,显然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9.对于我国的改革,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个论断表明:
A.改革的对象是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具体制度
B.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改变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C.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的对象、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体制的区别。
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进行体制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应当把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同表现这种制度的各种体制区分开来。社会主义的改革对象是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具体体制,同时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变革。改革对象是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具体体制,这正表明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和动力根源于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选项D是错误的,混淆了社会主义各种具体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0.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最低纲领的具体体现是:
A.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将中国推进到共产主义社会
B.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最低纲领的具体体现。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2.党的十六大总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的十条成功经验,归结起来就是:
A.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从十个方面作了系统总结: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把这十条基本经验同党成立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看,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统一在:
A.基本经验为确立基本路线、制定基本纲领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B.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
C.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D.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成功实践是基本经验的来源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基本理论到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再到基本经验的过程,比较系统地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基本理论为确立基本路线、制定基本纲领,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基本纲领又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成功实践,又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基本理论的发展。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明了:
A.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
B.全国各族人民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主体
C.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体现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第二,“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全面的现代化,富强即经济现代化,民主即政治现代化,文明即文化现代化。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它表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它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把这一方针包含在基本路线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而且是社会主义奋斗精神的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5.社会主义阶级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A.总体目标 B.基本政策 C.根本任务 D.基本目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阶级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本政策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
A.实现工业化 B.实现经济的社会化
C.实现经济的市场化 D.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
党的十三大根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仅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而且按照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指导思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整个经济建设作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江泽民则对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作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里,江泽民同志把“生产”修改为“经济”,把“商品化”修改为“市场化”,就把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7.实行对外开放,必须正确处理其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A.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
C.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途径
D.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必须正确处理其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不可能带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技术、资金和市场。必须把经济建设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其次,发展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我国经济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直接互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D.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个科学论断。“科学”在:
A.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阶段性B.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D.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点,最早见诸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批评那种否认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观点时提到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则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的角度,再次提到这个论点。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问题的《决议》,又从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要适应新的历史特点和条件的角度,第三次提到这个论点。但是一直未加展开和发挥。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才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个论点,使它上升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十五大再次指出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的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是由我国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于我们立足本国的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过渡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就我国的社会性质而言的。第二,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里讲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层含义不是从一般原则得出的逻辑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是AC,第2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3.
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产品名称 1949年 1978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谷物 / 2 1 1 /
棉花 4 3 1 1 /
钢 26 5 4 2 1
电视机 / 8 1 1 1
以上这组数据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历史阶段B.是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是由自然经济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D.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很明显,题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并没有反映出由自然经济逐步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的转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其“特定性”表现为:
A.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
B.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在时间上贯穿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5.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
A.社会制度性质B.社会主义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D.社会发展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一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基本制度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不同于过渡时期。决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经济已经在社会经济中居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第二层含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现有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的总认识和总判断。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科学文化落后的社会基础上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目前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D。
6.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主要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B.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C.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发展状况D.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7.邓小平认为,从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算起,到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其依据是:
A.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B.是由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的
C.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与国际环境所决定的
D.是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国情决定的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但是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可以逾越。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伴随商品市场经济充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就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说,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其次,就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建立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家环境,也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初级阶段。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中国到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具备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而这时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其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因此,第6题的正确答案是ABC,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下列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社会生产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B.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而言是落后的
C.相对于“够格的”社会主义满足合理需要的尺度而言是落后的
D.解决它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落后的社会生产是在相对意义上即指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而言、相对于够格的社会主义满足合理需要的尺度而言是落后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只有通过迅速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有效的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所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9.党的十六大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根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B.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C.是抵制“左”和右的错误观念的思想武器D.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既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为进一步确立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初级阶段,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的重要认识根源。二是不承认我们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打着“初级阶段”的旗号而在实质上否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的重要认识根源。它们的共性是把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这两者割裂开来。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过去在对待最高纲领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脱离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实际,忽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实现共产主义陷入了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从而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对实现共产主义问题的认识全面而深刻。为了真正实现共产主义,就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0.邓小平指出:“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存”在: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B.离开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必然变成旧体制、旧观念
C.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政治方向D.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两者的关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政治保证作用,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两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会造成社会动乱,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变成坚持僵化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就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四项基本原则也坚持不好。选项D并不是指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而是说的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1.上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席叶尔蒂斯巴耶夫说:中国改革完全不同于苏联,是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真正的改革。这段话表明:
A.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有序推进改革的组织保障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为改革排除混乱因素的思想保障
D.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表现在:
第一,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环境的保证。首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根本保障。中国有十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如果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共荣富裕。其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的有效保障。在国际国内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着阶级斗争的情况下,抵御外来颠覆和渗透,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打击犯罪,惩治腐败,预防和制止动乱,维护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都不能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再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有序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利益和思想问题,要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有序进行,要有一个凝聚力量。最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除一切混乱因素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能够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犯各种“左”的或右的错误,资产阶级自由化就会蔓延、泛滥,甚至会酿成政治动乱,或者出现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那种政治曲折。
第二,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在价值目标上,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需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来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我国人民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从而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选项A并非讲的是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2.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它:
A.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B.它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C.保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D.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与政治保障。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3.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在:
A.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动力
B.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C.改革开放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
D.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关系。
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首先,经济建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4.邓小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棋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这段话是说:
A.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B.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保证C.发展是硬道理,是实行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稳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的这句话指明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发展是实行改革和稳定的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加速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离开发展,改革和稳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其次,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坚实的基础。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再次,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证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改革的基本保障。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和发展将无从谈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基本内涵是:
A.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B.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C.相对于第一次革命的实质和目标而言的D.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而我们党领导的改革,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第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所谓解放生产力,是指通过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过去,我们一致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第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改革的范围看,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有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有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改革的深度看,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是利益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6.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分开来
B.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开来
C.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一百年的时间
D.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的贡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做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1)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了。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不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在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完成后,仍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在发展中呈现出阶段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17.中国近现代革命与改革的共同点是:
A.根本目的相同 B.所处的条件相同
C.内容和对象相同 D.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21.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A.条件不同B.形式和手段不同C.目的不同D.内容和对象不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和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其次,改革涉及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改革和革命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当然,改革与革命还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一是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第一次革命是在人民大众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条件下,在社会基本矛盾极大的激化条件下发生的。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二是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第一次革命是要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其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第二次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三是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第一次革命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它依靠群众,但又不搞群众“运动”。
因此,第17题的正确答案是AD,第21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8.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段话表明: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B.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也有不适应的一面。这种不适应的方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变革。结合题目,显然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9.对于我国的改革,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个论断表明:
A.改革的对象是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具体制度
B.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改变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C.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的对象、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体制的区别。
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进行体制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应当把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同表现这种制度的各种体制区分开来。社会主义的改革对象是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具体体制,同时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变革。改革对象是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具体体制,这正表明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和动力根源于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选项D是错误的,混淆了社会主义各种具体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0.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最低纲领的具体体现是:
A.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将中国推进到共产主义社会
B.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最低纲领的具体体现。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2.党的十六大总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的十条成功经验,归结起来就是:
A.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从十个方面作了系统总结: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把这十条基本经验同党成立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看,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统一在:
A.基本经验为确立基本路线、制定基本纲领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B.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
C.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D.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成功实践是基本经验的来源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基本理论到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再到基本经验的过程,比较系统地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基本理论为确立基本路线、制定基本纲领,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基本纲领又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成功实践,又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基本理论的发展。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明了:
A.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
B.全国各族人民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主体
C.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体现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第二,“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全面的现代化,富强即经济现代化,民主即政治现代化,文明即文化现代化。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它表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它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把这一方针包含在基本路线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而且是社会主义奋斗精神的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5.社会主义阶级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A.总体目标 B.基本政策 C.根本任务 D.基本目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阶级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本政策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
A.实现工业化 B.实现经济的社会化
C.实现经济的市场化 D.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
党的十三大根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仅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而且按照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指导思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整个经济建设作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江泽民则对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作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里,江泽民同志把“生产”修改为“经济”,把“商品化”修改为“市场化”,就把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7.实行对外开放,必须正确处理其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A.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
C.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途径
D.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必须正确处理其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不可能带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技术、资金和市场。必须把经济建设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其次,发展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我国经济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直接互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第六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段材料表明:
A.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B.“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已基本实现
C.“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已基本实现 D.“三步走”战略已基本实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作了全面阐述,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即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段材料正说明,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中共十六大确定的目标是:
A.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B.全面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但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主要是偏重于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总体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正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21世纪头10年的战略目标 D.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
A.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B.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C.形成以效益为中心、结构为基础、速度为条件的产业格局
D.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二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整新装备制造业。这是增加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5.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文化现代化。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直接得出的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是:
A.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B.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C.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D.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三步走”战略是对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行动纲领。这一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二是分“三步走”的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也生产目的。三是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确定的战略目标中,富强是首要目标,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一个国家政治上现代化的标志,我国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民主。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四是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我国现代化战略的实现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一是不同地区发展、不同人民实现小康进程的不平衡。因此,第5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15题的正确答案也是C选项。
6.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党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C.“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D.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格局和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从而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能够得到基本改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
A.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经济发展 D.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基本生存资料得到满足和初步达到小康以后,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方向是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使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
A.农业 B.农村 C.农民 D.三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农业不发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矛盾。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给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抓住这个问题,就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A.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 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兴办经济特区 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
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则是在农业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经营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础,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资源、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是指:
A.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B.各企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C.各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D.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1.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就是:
A.产业结构 B.地区结构 C.城乡结构 D.所有制结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意义。
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就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仅反映了个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产业结构的合理和优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有效供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以至于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2.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的着眼点要高,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是:
A.信息化 B.市场完善 C.结构调整 D.人才培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的核心。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江泽民同志强调:“对经济结构的问题,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见事迟、调整慢,就被动。”“不把这件事抓好,就难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难以在二十一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的着眼点要高,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经济结构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3.邓小平提出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
A.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B.各地区的非均衡发展
C.由西向东梯次推进 D.由东向西梯次推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提出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
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运用事物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提出了地区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早在1978年就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东部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而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东部地区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推进。1988年邓小平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兼顾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4.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核心是:
A.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B.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C.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D.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核心。
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讲话强调,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1)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6.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那么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和各部门之间建立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最佳比例关系的关键环节是:
A.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B.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C.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D.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
要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时,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特别要加速发展微电子和软件产业,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都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积极促进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推动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是,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
A.政策与投入 B.科技与投入 C.政策与科学 D.政策与人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农业发展要靠政策,除了要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政策外,主要是指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主要是指科教兴农,把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B.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C.增加农民收入 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
A.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B.生产发展、生活富足、乡风淳朴、村容整洁、管理科学
C.生产发展、生活富足、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科学
D.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淳朴、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是:
A.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B.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C.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D.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本;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1.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做好的工作中的着力点是:
A.坚持以全面坚强农村生产力建设为着力点 B.坚持以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服务体系为着力点
C.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
D.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着力点。
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2.农村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
A.统筹城乡发展 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减轻农民负担 D.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农村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延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农村社会和谐了,才能有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环节,解决该环节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以便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日趋文明、民主,从而最终消除城乡差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3.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
A.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 B.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
C.进入了初级改革阶段 D.进入了攻坚改革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
从2006年起,全国农村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凡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综合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4.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实质是:
A.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B.对产业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C.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使之协调和优化 D.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实质。
对经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使之协调和优化。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商品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是加强国民经济基础性建设,突破“瓶颈”产业的制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5.速度、结构、效益、质量之间的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当四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
A.速度 B.结构 C.效益 D.质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速度、结构、效益、质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其次,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再次,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应。发汗速度、合理的机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通过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来体现的。
在处理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时,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才有利于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协调好重大的结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取得较高的质量。换句话说,当四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效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6.神舟五、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回收成功,上海磁悬浮列车开通营运,秦山核电站建成使用等等这些这说明:
A.我国已经实现了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B.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C.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D.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胡锦涛强调,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他指出,中央提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技术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正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7.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有用的劳动成果与:
A.活劳动耗费之比 B.生产资料耗费之比
C.劳动占用或劳动耗费之比 D.管理费用之比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效益的具体内涵。
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率,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另一方面,又要求生产的产品必须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如果生产的产品不顾劳动耗费,也不顾是否符合社会需要,那么即使有速度也是虚假的。因此,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基础上的速度,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要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中心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其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原则是:
A.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B.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C.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D.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
29.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A.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B.逐步提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C.逐步推进农村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D.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消城乡差别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A选项。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是:
A.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
B.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薄弱环节逐渐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均等化
C.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D.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城镇化健康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31.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说明,科学发展观坚持: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2.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我们必须狠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和优化,这是因为:
A.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
B.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C.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速度、效益和质量的最终反映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优化产业的比例和结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结构协调化和优化的原因。
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首先,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比例和结构制约速度,比例越是协调,结构越是合理,就越容易形成相对来说比较高的速度,而且这种速度也持续稳定。其次,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年的经验证明,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身就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核心是:
A.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保持经济的高速度增长
B.处理好效益和速度的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C.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D.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核心。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要从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扩大,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提高统一起来。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经济效益的提高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又要以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二者的对立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不等于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决不能为速度而速度,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持续的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4.下面是我国不同年度各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统计表(%)
年份 产业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30.1
48.5
21.4 28.4
43.1
28.5 27.1
41.6
31.3 21.0
47.2
31.8
该表说明1980年以来我国
A.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B.第一产业呈现萎缩趋势
C.第二产业处于停滞状态D.第三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状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组成和构造。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等内容。产业结构则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产业结构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序和对劳动对象的加工层次,可以划分:第一产业,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这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方向是:首先,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的共同进步。其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农业。其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题中的这张统计表就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即随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第一产业比重占优势,逐渐向第二产业比重占优势,再向第三产业占优势演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35.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以人为本 B.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C.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的情况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6.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A.速度、效益、结构和质量的统一 B.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C.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是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就我国的具体实践来说:第一,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二,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规划和实施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估计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7.粗放型增长的实质是:
A.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 B.通过增多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
C.外延扩大再生产 D.以数量增长和速度为中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粗放型增长的实质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它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大,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为中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8.集约型增长的实质是:
A.生产要素使用质量的提高 B.生产要素使用效益的提高
C.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D.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集约型增长的实质。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要素,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9.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指: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C.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 D.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教兴国战略。
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及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0.青藏铁路的设计线路和建设,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等因素。15.4亿元的环保措施相关投资,在中国铁路建设是上还是首次。以上材料说明:
A.青藏铁路建设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落实
B.青藏铁路建设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落实
C.青藏铁路建设是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落实
D.青藏铁路建设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落实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青藏铁路建设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青藏铁路建设单位认真贯彻环保要求,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安排和落实了环保措施相关投资15.4亿元。投入这么大的巨资从事铁路建设环保工作,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这正表明了我国落实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41.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可以直接解释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的是:
A.坚持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可持续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42.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上这段表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
A.核心和本质 B.实质 C.基本要求 D.内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43.“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战略思想的第一要义是:
A.协调 B.以人为本 C.可持续 D.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毫无疑问,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讲发展,就要搞清楚什么叫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问题就是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仅仅看作是经济的发展,甚至只是经济的增长。这么多年来,很多国家普遍感到这种发展观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于是,有人提出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发展,有人提出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还有人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这个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4.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
A.人民 B.党 C.指导思想 D.经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县进行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5.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
A.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B.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8.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
A.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处理好结构与效益的关系
C.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与本质。
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第45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48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46.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中要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47.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A.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处理好结构与效益的关系
C.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处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49.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
A.科技 B.教育 C.人才 D.创新
53.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在教育方面最根本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指:
A.教育跨越式发展 B.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C.教育的优先发展 D.教育的大力发展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
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来抓。在我国强调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也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论断,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因此,第49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第53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50.在2006年8月29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34次学习会上,胡锦涛讲话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
A.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B.解决好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重大问题
C.解决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重大问题 D.解决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胡锦涛在学习会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51.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决定一定国家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教育文化 B.科学技术C.创新能力D.人才培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5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科学论断在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战略思想中最具直接性的体现是:
A.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B.科教兴国战略思想
C.依法治国战略思想 D.科学发展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及科学、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5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科技的飞速发展 B.教育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C.教育与民主法制建设 D.教育与人才培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教育与人才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此也必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55.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教育、人才等因素竞争,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
A.科技与人才 B.教育与人才 C.经济与军事 D.经济与科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5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D.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教育必须与生产相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学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学体制,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要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邓小平的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
A.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第三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D.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它们是:
A.工业 B.农业 C.能源和交通 D.教育和科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原来实行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同我国国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1982年,他提出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3.在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为三个阶段,即:
A.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C.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D.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三步走”战略既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发展,又是对实现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所作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概括。新“三步走”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肩负着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崇高历史使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4.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15个小康实现程度达90%以上,9个达80~90%,7个在80%以下;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这段材料表明:
A.我国目前的小康它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B.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期的奋斗
C.人民生活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之后,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在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原因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从解决温饱到进入小康,是一个比较短的阶段,大体上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而从进入小康到实现比较富裕是比较长的阶段,至少需要花费21世纪开头的20年时间。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题目中的材料正是揭示了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5.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内涵是:
A.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 B.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C.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D.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户依法治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6.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应做到的几个“新”,即: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理论要有新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指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我们进行艰苦的努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四个“新”,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决心和信心。这四个“新”,可以说是我们把握“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大有作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7.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表现在:
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C.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不断调整了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首先,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调整到21世纪中叶。其次,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确定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后,分三步走的每一步,都坚持了量力而行的原则。(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确定的战略目标,富强是首要目标,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我国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民主。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只用了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用二百年走完的历程,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我国现代化战略实现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平衡,一是不同地区发展、不同人群实现小康进程的不平衡。实施这种不平衡发展,归根到底源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至自然状况等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8.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后要形成的产业格局是:
A.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 D.服务业全面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六大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首先,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其次,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国民经济的集约化程度。(3)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9.2006年1月11日,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指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是:
A.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B.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
C.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时指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两大动力,一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更大发展。要认真实施《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AB。
10.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面包括:
A.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实施新的地区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C.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经济与效益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面。
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面包括: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产业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和各部门之间,建立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最佳比例关系。
第二,实施新的地区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要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遵循“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三,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A.协调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B.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C.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D.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特别是我国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久。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2.2001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51.2%和33.6%。与1978年和1989年相比,三次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2.9和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3.1和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9.9和1.6个百分点。以上材料说明了:
A.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完成并取得成效 B.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
C.产业结构的演化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第三转移的趋势
D.第三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的状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题中材料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即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第一产业比重占优势,逐渐向第二产业比重占优势,再向第三产业占优势演变。但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这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方向是:首先,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的共同进步。其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农业。其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其中“新”的含义是: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C.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D.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内涵。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工业化的内涵和道路有所不同。但纵观世界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都与时代紧密相关,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吸收和应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必须和实现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就是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4.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具体是:
A.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
B.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C.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D.正确处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的几方面关系。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所以,必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虚拟经济不可盲目扩张,过度膨胀。要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既要发挥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其消极影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5.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三个重要结构性指标是: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低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我国2001年这三个指标分别为15.2%、50%、37.66%。这段材料说明:
A.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B.我国经济结构自身存在缺陷,必须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C.我国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D.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程度及存在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大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让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经济结构存在的这些缺陷,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必须做出战略性的调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6.2006年1月11日,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指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是:
A.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 B.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
C.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
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加快我国科技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两大动力,一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更大发展。要认真实施《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7.2006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在规划指标上分为:
A.指令性指标B.预期性指标C.约束性指标D.强制性指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创新之处。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在规划内容上,贯穿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突出了“五个统筹”,突出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突出了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注意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在规划指标上,分为预期性和约束型两大类。预期性指标,是预计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约束型指标,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来实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8.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
A.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B.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C.以需求为主导 D.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9.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职能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行间接调控。目前,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包括:
A.增加资金投入 B.改善投资环境 C.扩大对外开放 D.吸引人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
目前,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包括: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
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政策。主要是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制定一些扶持政策。二是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重点是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消除行业垄断、地方封锁和保护。对投资西部地区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等。三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要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等方面创造必要的宽松环境。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领域。四是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重点是为吸引和用好人才、发挥科技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卫生建设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0.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过程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主要包括:
A.市场机制B.互助机制C.合作机制D.扶持机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主要包括:(1)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2)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3)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4)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1.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贯彻和具体应用是:
A.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B.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兼顾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2.引导我国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原则是:
A.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B.发挥优势、分工合作
C.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D.协调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3.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左右,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聚居在西部地区,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1%。以上数据表明:
A.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B.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不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
D.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意义。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却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1%。可以说,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没有西部的小康,全国的小康就难以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拉大,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不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全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因此,只有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结合题目,D选项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4.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此,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A.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 B.城镇化的规模要扩大
C.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 D.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三个原则。
第一,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我国近年来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耕种越来越少的土地,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第二,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城镇的空间分布及规模与经济布局、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形成密切相关。要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通过规划引导等措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三,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城镇化是各类规模的城市发育成长的过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确定优先发展的城市规模,不应简单划一,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5.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依据是:
A.提高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B.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C.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D.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意义。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水平过低,发展过慢,已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可以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6.改革开放以来,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主要靠的是: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D.市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农业的依靠力量。
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农业发展要靠政策,除了要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政策外,主要是指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主要是指科教兴农,把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27.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基础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A.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B.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C.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D.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农业,我国不可能把解决吃饭问题寄托在别国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解决好了人民群众的温饱以后才能顺利进行。第二,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我国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有大量的原材料是要靠农业来提供的。如果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就会极大地影响工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一基础。第三,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我国的人口主要是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国内市场。而农村市场的大小以及发展潜力,最终取决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除了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进而又影响到农民的购买力。因此,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除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8.“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43%提高到47%左右。“十一五”期间,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A.要以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定居为核心推进城镇化
B.要以高速度大规模为要求推进城镇化
C.要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
D.要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和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城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要以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定居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应按照其意愿,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促进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对因征地而失去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无条件地转为城市人口。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改变目前按行政区而不是按经济区推进城镇化的做法,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通过规划等措施引导,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三是要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和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城镇化。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从当地的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条件出发,缺水城市要加强对城市水源地和供水设施的保护,适度控制城市规模,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和建设高耗水景观。统筹考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切实保障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理顺行政区划体制。深化就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合理向城镇流动。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形成税收随人口增加而增长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9.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两个飞跃”具体是指:
A.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C.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这两个飞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30.2006年2月21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
A.工业反哺农业 B.就三农抓三农 C.城市支持农村 D.多予少取放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
《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三农抓三农”是传统的思维定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31.2006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我国农村改革近30年来,迈出了三大步:
A.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B.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C.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推进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农村改革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近30年,我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为核心,实行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32.结构合理,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具体关系表现为:
A.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 B.结构和效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C.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D.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具体关系。
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结构合理,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保证高速度和高效益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没有合理的结构,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结构制约着速度,速度快慢取决于结构是否合理。结构越合理,就越容易形成比较高的速度。其次,结构和效益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结构合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年的经验证明,没有合理的结构,必然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它表明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发展比例关系是协调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
A.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B.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C.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D.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新的时代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 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4.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
A.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
B.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
C.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
D.要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以及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含义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5.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上马“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有些指标定得相当高,劳民伤财,并没有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农村盖新楼、起新房
C.各地在新村建设中应以科学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替农民规划不切实际的村居蓝图
D.一切拆建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与此同时,中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决策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树一个典型,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靠举债建不成新农村,让老百姓过不了安生日子的工程也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农村盖新楼、起新房。各地在新村建设中应以科学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替农民规划不切实际的村居蓝图。一切拆建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否则只能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由:
A.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B.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所决定的
C.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D.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所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相对贫乏,一些重要的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靠大量的消耗资源维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后劲。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即要以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取代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客观要求。中国经济要走向世界,只有切实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上有自己的位置。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粗放型经济片面追求速度为目标,重视近期,忽视长远;只顾产出,不讲投入,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手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BCD。
3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处理好:
A.速度 B.结构 C.效益 D.质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扩大,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提高统一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38.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包括:
A.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B.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C.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D.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启示。
胡锦涛强调,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这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四条重要启示:第一,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二,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第四,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9.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谈到“三个代表”问题,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两个根本转变”是指:
A.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B.经济发展从局部地区向全局转移
C.经济建设从低速度向高速度转移 D.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个根本转变”的具体内涵。
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谈到“三个代表”问题,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两个根本转变”是指: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是在强调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个着重指明生产力如何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它们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而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关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贯要求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40.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结构四者的统一。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
A.没有看到合理的发展速度和结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会体现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B.没有看到合理的结构是实现一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基础
C.没有看到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D.没有看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要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速度、效益、质量、结构四者的辩证统一。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谈不到任何经济效益。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就失去了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和真实意义。其次,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没有合理的结构,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定可靠的高速度;结构合理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再次,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应。发汗速度、合理的机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通过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来体现的。D选项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4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等一系列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确保实现。这表明:
A.总体上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环节是加快科技进步
C.加快建设集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大部署
D.加快建设集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集约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题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42.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A.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B.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C.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D.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之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4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有机统一”在:
A.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B.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C.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D.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们党新的战略追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C.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D.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战略任务的依据。
《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如此突出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包涵着“四个必然要求”。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这一历史阶段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虽然这一阶段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但许多是深层次的,解决的难度很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追求,就是要科学应对和有效解决特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构建和谐社会,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全党面前,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总的形势是稳定、和谐的,但也存在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客观需要,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战略任务。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适应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的社会基础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情况,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6.胡锦涛在2005年2月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四位”包括:
A.党的建设 B.经济建设 C.政治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四位一体”的飞跃。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一再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此次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原有的三位一体正式扩展为四位一体。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全面部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47.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才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
A.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B.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C.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D.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处理好五类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2)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4)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5)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8.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客观依据主要有:
A.科教兴国战略是解决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有效途径
B.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C.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D.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则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客观依据。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必须把握这个客观趋势,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二是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则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则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经济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应该把教育看作是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教育不仅起到基础作用,而且起到了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49.“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是:
A.全面开展扫盲教育 B.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C.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D.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
在2006年8月29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34次学习会上,胡锦涛讲话指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50.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
A.军事竞争 B.人才竞争 C.经济竞争 D.科技竞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的集中体现。
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越来越集中体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51.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三个有利于”,即:
A.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 B.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
C.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D.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2.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
A.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B.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
C.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近两年中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对近期国民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及时响应,也是对中国长期发展制约因素的根本应对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正如温家宝总理2005年6月指出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长存和长远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其依据是:
A.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B.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
C.只有解决好人口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 D.在其相互协调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论断非常精辟,极为深刻,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指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解决这个核心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在其相互协调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中要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处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4.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列各项措施体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有:
A.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B.完善公务员制度
C.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D.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第一,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第二,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5.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列选项中是对“五个统筹”具体内涵的体现的是:
A.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B.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五)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六)坚持改革开放。(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56.下列选项中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的具体体现的是:
A.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B.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
C.坚决纠正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使人们平等的发展
D.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7.温家宝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中指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其依据是:
A.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B.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C.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D.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A.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
B.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
C.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D.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全球化发展战略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战略转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的意义。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9.2006年4月17日,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是:
A.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B.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C.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
D.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四是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60.下列各项措施中体现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有:
A.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 B.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C.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事后处理、人工建设为主 D.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资源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有: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必须有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因素。(3)共同性原则。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上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有全球的联合行动,认识到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6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
A.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B.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C.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D.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要继续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但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倾向,注意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6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结合”,即:
A.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B.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
C.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D.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措施,激发和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能力。特别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二是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三是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科学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坚决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村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64.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涵义包括:
A.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创造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邓小平的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
A.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第三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D.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它们是:
A.工业 B.农业 C.能源和交通 D.教育和科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原来实行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同我国国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1982年,他提出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3.在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为三个阶段,即:
A.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C.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D.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三步走”战略既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发展,又是对实现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所作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概括。新“三步走”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肩负着振兴中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崇高历史使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4.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15个小康实现程度达90%以上,9个达80~90%,7个在80%以下;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这段材料表明:
A.我国目前的小康它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B.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期的奋斗
C.人民生活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之后,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在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原因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从解决温饱到进入小康,是一个比较短的阶段,大体上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而从进入小康到实现比较富裕是比较长的阶段,至少需要花费21世纪开头的20年时间。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题目中的材料正是揭示了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5.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内涵是:
A.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 B.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C.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D.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户依法治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6.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应做到的几个“新”,即: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理论要有新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指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我们进行艰苦的努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四个“新”,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决心和信心。这四个“新”,可以说是我们把握“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大有作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7.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表现在:
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C.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不断调整了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首先,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调整到21世纪中叶。其次,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确定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后,分三步走的每一步,都坚持了量力而行的原则。(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确定的战略目标,富强是首要目标,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我国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民主。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只用了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用二百年走完的历程,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我国现代化战略实现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平衡,一是不同地区发展、不同人群实现小康进程的不平衡。实施这种不平衡发展,归根到底源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至自然状况等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8.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后要形成的产业格局是:
A.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 D.服务业全面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六大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首先,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其次,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国民经济的集约化程度。(3)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9.2006年1月11日,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指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是:
A.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B.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
C.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时指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两大动力,一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更大发展。要认真实施《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AB。
10.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面包括:
A.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实施新的地区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C.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经济与效益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面。
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面包括: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产业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和各部门之间,建立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最佳比例关系。
第二,实施新的地区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要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遵循“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三,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A.协调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B.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C.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D.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特别是我国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久。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2.2001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51.2%和33.6%。与1978年和1989年相比,三次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12.9和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上升3.1和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9.9和1.6个百分点。以上材料说明了:
A.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完成并取得成效 B.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
C.产业结构的演化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第三转移的趋势
D.第三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的状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题中材料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即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第一产业比重占优势,逐渐向第二产业比重占优势,再向第三产业占优势演变。但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这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方向是:首先,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的共同进步。其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农业。其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其中“新”的含义是: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C.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D.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内涵。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工业化的内涵和道路有所不同。但纵观世界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都与时代紧密相关,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吸收和应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必须和实现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就是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4.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具体是:
A.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
B.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C.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D.正确处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的几方面关系。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所以,必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虚拟经济不可盲目扩张,过度膨胀。要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既要发挥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其消极影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5.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三个重要结构性指标是: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低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我国2001年这三个指标分别为15.2%、50%、37.66%。这段材料说明:
A.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B.我国经济结构自身存在缺陷,必须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C.我国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D.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程度及存在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大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让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经济结构存在的这些缺陷,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必须做出战略性的调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6.2006年1月11日,温家宝在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式上指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是:
A.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 B.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
C.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的动力。
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加快我国科技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两大动力,一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更大发展。要认真实施《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7.2006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在规划指标上分为:
A.指令性指标B.预期性指标C.约束性指标D.强制性指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创新之处。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在规划内容上,贯穿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突出了“五个统筹”,突出了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突出了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注意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在规划指标上,分为预期性和约束型两大类。预期性指标,是预计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约束型指标,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来实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8.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
A.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B.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C.以需求为主导 D.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推动军民结合,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9.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职能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行间接调控。目前,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包括:
A.增加资金投入 B.改善投资环境 C.扩大对外开放 D.吸引人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
目前,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包括: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统一政策。
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政策。主要是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制定一些扶持政策。二是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重点是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消除行业垄断、地方封锁和保护。对投资西部地区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等。三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要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等方面创造必要的宽松环境。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领域。四是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重点是为吸引和用好人才、发挥科技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卫生建设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0.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过程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主要包括:
A.市场机制B.互助机制C.合作机制D.扶持机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主要包括:(1)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2)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3)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4)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1.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贯彻和具体应用是:
A.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B.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兼顾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2.引导我国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原则是:
A.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B.发挥优势、分工合作
C.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D.协调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3.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左右,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聚居在西部地区,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1%。以上数据表明:
A.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B.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不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
D.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意义。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却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1%。可以说,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没有西部的小康,全国的小康就难以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拉大,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不仅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全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因此,只有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结合题目,D选项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4.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此,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A.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 B.城镇化的规模要扩大
C.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 D.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三个原则。
第一,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我国近年来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耕种越来越少的土地,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第二,城镇化的布局要合理。城镇的空间分布及规模与经济布局、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形成密切相关。要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通过规划引导等措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三,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要明确。城镇化是各类规模的城市发育成长的过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确定优先发展的城市规模,不应简单划一,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5.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依据是:
A.提高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B.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C.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D.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意义。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水平过低,发展过慢,已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可以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6.改革开放以来,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主要靠的是: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D.市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发展农业的依靠力量。
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农业发展要靠政策,除了要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农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政策外,主要是指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主要是指科教兴农,把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27.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基础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A.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B.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C.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D.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农业,我国不可能把解决吃饭问题寄托在别国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解决好了人民群众的温饱以后才能顺利进行。第二,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我国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发展,有大量的原材料是要靠农业来提供的。如果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就会极大地影响工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一基础。第三,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我国的人口主要是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国内市场。而农村市场的大小以及发展潜力,最终取决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除了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进而又影响到农民的购买力。因此,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除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8.“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43%提高到47%左右。“十一五”期间,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A.要以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定居为核心推进城镇化
B.要以高速度大规模为要求推进城镇化
C.要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
D.要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和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城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要以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定居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应按照其意愿,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促进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对因征地而失去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无条件地转为城市人口。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改变目前按行政区而不是按经济区推进城镇化的做法,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通过规划等措施引导,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三是要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和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城镇化。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从当地的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条件出发,缺水城市要加强对城市水源地和供水设施的保护,适度控制城市规模,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和建设高耗水景观。统筹考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切实保障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理顺行政区划体制。深化就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合理向城镇流动。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形成税收随人口增加而增长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9.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两个飞跃”具体是指:
A.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C.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D.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这两个飞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30.2006年2月21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
A.工业反哺农业 B.就三农抓三农 C.城市支持农村 D.多予少取放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
《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三农抓三农”是传统的思维定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31.2006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我国农村改革近30年来,迈出了三大步:
A.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B.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C.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推进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农村改革三十年取得的成就。
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近30年,我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为核心,实行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32.结构合理,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具体关系表现为:
A.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 B.结构和效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C.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D.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具体关系。
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结构合理,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保证高速度和高效益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没有合理的结构,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结构制约着速度,速度快慢取决于结构是否合理。结构越合理,就越容易形成比较高的速度。其次,结构和效益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结构合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年的经验证明,没有合理的结构,必然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它表明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发展比例关系是协调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即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出现过这一提法。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
A.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B.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C.在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
D.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新的时代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 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4.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
A.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
B.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
C.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
D.要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以及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含义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5.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上马“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有些指标定得相当高,劳民伤财,并没有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农村盖新楼、起新房
C.各地在新村建设中应以科学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替农民规划不切实际的村居蓝图
D.一切拆建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与此同时,中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决策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树一个典型,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靠举债建不成新农村,让老百姓过不了安生日子的工程也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农村盖新楼、起新房。各地在新村建设中应以科学引导为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替农民规划不切实际的村居蓝图。一切拆建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否则只能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由:
A.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B.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所决定的
C.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D.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所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相对贫乏,一些重要的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靠大量的消耗资源维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后劲。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即要以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取代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客观要求。中国经济要走向世界,只有切实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上有自己的位置。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粗放型经济片面追求速度为目标,重视近期,忽视长远;只顾产出,不讲投入,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手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BCD。
3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处理好:
A.速度 B.结构 C.效益 D.质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扩大,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提高统一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38.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包括:
A.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B.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C.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D.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启示。
胡锦涛强调,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这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四条重要启示:第一,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二,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第四,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9.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谈到“三个代表”问题,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两个根本转变”是指:
A.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B.经济发展从局部地区向全局转移
C.经济建设从低速度向高速度转移 D.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个根本转变”的具体内涵。
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谈到“三个代表”问题,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两个根本转变”是指: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一个是在强调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个着重指明生产力如何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它们都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而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关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贯要求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40.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结构四者的统一。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
A.没有看到合理的发展速度和结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会体现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B.没有看到合理的结构是实现一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基础
C.没有看到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D.没有看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要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速度、效益、质量、结构四者的辩证统一。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谈不到任何经济效益。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就失去了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和真实意义。其次,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没有合理的结构,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定可靠的高速度;结构合理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再次,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应。发汗速度、合理的机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通过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来体现的。D选项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4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等一系列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确保实现。这表明:
A.总体上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环节是加快科技进步
C.加快建设集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大部署
D.加快建设集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集约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题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
42.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A.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B.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C.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D.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之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3.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4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有机统一”在:
A.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B.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C.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D.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们党新的战略追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C.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D.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战略任务的依据。
《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如此突出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包涵着“四个必然要求”。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这一历史阶段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虽然这一阶段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但许多是深层次的,解决的难度很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追求,就是要科学应对和有效解决特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构建和谐社会,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全党面前,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总的形势是稳定、和谐的,但也存在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客观需要,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战略任务。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适应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的社会基础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情况,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6.胡锦涛在2005年2月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四位”包括:
A.党的建设 B.经济建设 C.政治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四位一体”的飞跃。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一再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此次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原有的三位一体正式扩展为四位一体。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全面部署,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47.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才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
A.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B.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C.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D.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处理好五类关系:(1)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2)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4)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5)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8.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客观依据主要有:
A.科教兴国战略是解决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有效途径
B.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C.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D.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则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客观依据。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必须把握这个客观趋势,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二是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则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则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经济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应该把教育看作是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教育不仅起到基础作用,而且起到了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49.“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是:
A.全面开展扫盲教育 B.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C.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D.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
在2006年8月29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34次学习会上,胡锦涛讲话指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50.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
A.军事竞争 B.人才竞争 C.经济竞争 D.科技竞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的集中体现。
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越来越集中体现为高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51.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三个有利于”,即:
A.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 B.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
C.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D.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2.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
A.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B.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
C.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近两年中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对近期国民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及时响应,也是对中国长期发展制约因素的根本应对战略。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正如温家宝总理2005年6月指出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长存和长远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其依据是:
A.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B.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
C.只有解决好人口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 D.在其相互协调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论断非常精辟,极为深刻,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指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解决这个核心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在其相互协调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中要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处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4.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列各项措施体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有:
A.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B.完善公务员制度
C.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D.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第一,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第二,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5.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列选项中是对“五个统筹”具体内涵的体现的是:
A.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B.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五)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六)坚持改革开放。(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56.下列选项中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的具体体现的是:
A.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B.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
C.坚决纠正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使人们平等的发展
D.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7.温家宝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中指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其依据是:
A.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B.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C.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D.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A.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
B.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
C.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D.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全球化发展战略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战略转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的意义。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59.2006年4月17日,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是:
A.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B.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C.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
D.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四是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60.下列各项措施中体现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有:
A.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 B.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C.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事后处理、人工建设为主 D.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资源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有: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必须有限制因素,也就是说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因素。(3)共同性原则。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上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有全球的联合行动,认识到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6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
A.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B.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C.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D.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要继续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但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倾向,注意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6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结合”,即:
A.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B.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
C.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D.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措施,激发和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能力。特别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二是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三是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科学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坚决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村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64.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涵义包括:
A.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创造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我国的国体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B. 人民民主专政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工农联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我国国体的认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是国家性质或者国家阶级本质的反映,它确定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问题也就是谁掌握国家统治权的问题,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问题。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我国的《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家仍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目前主要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类型。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 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具体特定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根本特点,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与国家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国家的消失而消失。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因此,它保证人民能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同时,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AB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D项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在现阶段,在阶级斗争不再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前提下,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是:
A.保护人民 B.镇压敌人 C.反击侵略 D.管理国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在国内阶级斗争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国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咄咄逼人的情况下,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就不可能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威胁;就不可能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惩治腐败。所以,邓小平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专政的主要职能是对敌斗争;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和平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职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提出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等等。这些观点,进一步充实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ABCD四项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但最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是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
C.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的阶级统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这里,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是列宁讲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策的领导。”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人民民主专政这种提法更确切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基础。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宪法序言规定,“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国家政权基础的构成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成为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更加广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5.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突出优点是:
A.更明确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
B.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C.更加符合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
D.更加科学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突出优点。
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仅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存在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几个阶级都享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突出特点。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被专政的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我国,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确切地表示出了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和专政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B选项。
6.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居于我国政治制度的首要核心地位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D.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这是因为:首先,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其次,在我国的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中,它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对国家其他各种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A项是我国的国体,表明的是国家性质,不是具体的政治制度;BCD选项是与国体相适应的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因此,第6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阶级性质的本质体现,决定着国家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及其发展方向,是各项政治制度的根基,它支配着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规范和制约着各阶级各社会团体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是制定其他各项具体政治制度的依据和出发点。其他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都必须为维护和巩固根本政治制度服务,为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根本政治制度由国家本质即国体决定,并与之相适应。把人民民主专政称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从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来说的;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称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从我国国家政权本质的体现形式来说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9.根据我国的选举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适用于:
A.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B.县及县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
C.省级以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了解。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根据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由下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三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0.九届全国人大曾先后组织了六个执法检查组,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预算审查工作质量,增加预算监督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增设了预算工作委员会,以上材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既是权力机关,也是执行机关 B.既是立法者,也是执法者
C.既行使立法权,也行使监督权 D.既产生行政机关,也监督行政机关
11.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B)
A.领导权 B.立法权 C.行政权 D.专政权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是: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等。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权力是既行使立法权,也行使监督权。
因此,第10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11题的正确选项是B选项。
12.1982年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十六字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长期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个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随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这一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民主党派的性质也发生历史性变化,各民主党派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统一战线内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团结合作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个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是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基本方针。其客观依据是各部分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差异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3.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治统一 B.维护祖国的统一
C.领导统一战线 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政治协商 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 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参政议政 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
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二十个字,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一党制、多党制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点。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半个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多党合作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才能同心协力地把共同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6.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A.国家政权机关 B.各阶级的联盟
C.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人民团体
18.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族区域自治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既不属于国家机构体系内的国家机关,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根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充实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努力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鼓吹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
A.改善党的领导 B.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C.加大共产党的被监督力度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鼓吹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
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实际上只有资产阶级政党或者维持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才可能执政,其他的政党不过是陪衬。它是资产阶级的巧妙工具,它不会改变资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和对劳动群众的剥削、压迫。它不可能为代表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平等竞争掌握政权的条件和机会。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但绝对不能照搬。我们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极少数人鼓吹所谓的“精英”政治,鼓吹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其实质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排除在民主之外,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用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对我们的事业有很大的破坏性,而且很容易为极少数反动分子所利用。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这种思潮的泛滥。这样做,正是为了保持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9.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
A.统一战线拥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
B.我们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
C.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统一战线中绝大多数成员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
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进行科学界定,是邓小平的伟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统一战线主要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联盟,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原则。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内部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党没能及时认识到这一变化,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将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统一战线”。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了我国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由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从而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地位,为我们党制定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
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的两个联盟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求爱国和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第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安定团结、坚强有力,第二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蓬勃兴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加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
A.爱国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作用 B.知识分子的作用
C.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D.人民政协的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切实加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邓小平指出:“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四方面的作用。一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中,不断充实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提高协商质量,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二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作用。政协要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传统,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帮助各方面的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三是增强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作用。政协要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政协要积极开展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2.在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当中,代表各民族的最高利益的是:
A.民族平等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团结 D.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处理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要处理好民族问题,首先要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平等是在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是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民族团结和合作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紧密团结起来,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稳定。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大力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会不断消除民族差别,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只有各民族都兴旺发达起来,整个社会主义才能繁荣昌盛。
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神圣使命,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最高准则。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必须同时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必须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3.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是:
A.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怎样解决民族问题以及能否解决好民族问题,因而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这一科学论断,把“发展”范畴引入民族问题,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最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突出的贡献,为我们正确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正确观察和研究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好这项工作,是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的大事。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项推动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繁荣;B是增强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C项是政治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民族分裂和融合的问题 B.民族压迫和民族差别的问题
C.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D.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果断摈弃“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实现了我们党在民族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为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提供了理论依据。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性质的科学判断,意义重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在现阶段,民族问题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
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是指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涉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是指民族问题往往与诸多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就我国民族问题而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世界民族问题更复杂,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国际关系及人权问题等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指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还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不是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往往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变化;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民族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国家的现实和未来都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 B.自治地方享有立法权
C.独立行使司法权 D.完全独立的自治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特殊措施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和充分行使问题,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6.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
A.扩大基层民主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尊重和保障人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第一,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是推动国家直接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扩大基层民主的重点,是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第三,扩大基层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B、C项本身就是包含在题干的问题当中的,实质上题干问的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是什么,因此排除;D项尊重和保障人权,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7.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可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A选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C选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体现和保证;D选项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奋斗目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8.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在于: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劳动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割。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形成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9.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
A.公民的政治权利受教育程度限制的
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
D.文盲没有表达自身意愿的权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教育事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程度限制的。列宁的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落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回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对宪法的规定加以解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文化程度限制的。(2)正确理解列宁的话:列宁的话是说文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不能充分行使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3)从二者的差距中得出结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一致起来。本题的难点在于:考生往往把列宁的话理解为文盲被排除在政治之外,与我国宪法的规定相矛盾,从而否定列宁的话。其实,前者讲的是政治权利,后者讲的是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二者是统一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从二者的差距中,得出应有的结论:加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0.“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国体而不是政体
C.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D.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民主本质的理解。
从根本上讲,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服务于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把握住这点,就把握了民主的核心和实质,同时也就把握了民主政治的阶级属性和内涵。列宁指出:“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3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
A.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有机统一起来
B.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统一起来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D.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相辅相成: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依法治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第四,它们的统一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内涵,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体现这个本质,服务于这个根本目的的。把人民的民主权利上升为国家制度和法律,使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到破坏和损害,保证全体人民真正地享有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事业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打击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行政,都是民主法制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与步骤,它们都应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与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3.党的十六大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表明:
A.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
B.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
C.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D.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本题中,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的是有法可依。只有有法可依,才能实现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它是我们依法治国方略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同时也是我们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他选项都是正确表述,但题干都没有体现,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4.依法治国的实质是:
A.将国家事务纳入到法律轨道 B.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C.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D.保证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内涵作了概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界定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和社会,其实质是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5.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立法、执法、守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的要求,要求国家立法机关适时、及时地制定体现人民利益和意志、符合时代发展客观规律的法律,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均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是普遍守法原则的体现,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遵守法律,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要求一切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法定职权、遵守法律程序,严格依法独立审判,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坚决予以追究和制裁。十六字方针成为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6.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
C.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法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即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它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其目的在于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民主不可分割,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因此它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被奉为法律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而这个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条件,即主要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许多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需要国家以法的形式规定并强制实施某些行为规范,但这都是维持阶级统治所必需的,它并没有改变法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7.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时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B.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政治基础
C.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D.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都是对人民专政的工具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所谓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是: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将民主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方针政策,逐步变成为具体的制度,并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要依靠法制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具有规范性、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只有使社会主义民主上升为法律,并使这种法律和制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使民主获得切实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人的两只手,缺少任何一只都不行。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法制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绝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也绝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把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结合起来,这就是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我国的国体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B. 人民民主专政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工农联盟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我国国体的认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是国家性质或者国家阶级本质的反映,它确定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问题也就是谁掌握国家统治权的问题,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问题。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我国的《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家仍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目前主要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类型。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 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政治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的“政治制度”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具体特定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根本特点,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与国家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国家的消失而消失。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因此,它保证人民能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同时,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AB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D项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在现阶段,在阶级斗争不再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前提下,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是:
A.保护人民 B.镇压敌人 C.反击侵略 D.管理国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
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在国内阶级斗争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国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咄咄逼人的情况下,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就不可能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威胁;就不可能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惩治腐败。所以,邓小平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专政的主要职能是对敌斗争;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和平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职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提出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等等。这些观点,进一步充实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ABCD四项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但最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最基本的职能是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
C.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的阶级统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这里,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是列宁讲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策的领导。”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人民民主专政这种提法更确切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基础。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宪法序言规定,“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国家政权基础的构成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成为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础更加广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5.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突出优点是:
A.更明确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
B.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C.更加符合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
D.更加科学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突出优点。
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不仅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存在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几个阶级都享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突出特点。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被专政的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有它突出的优点。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我国,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确切地表示出了我国政权的民主性质和专政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B选项。
6.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居于我国政治制度的首要核心地位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D.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这是因为:首先,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其次,在我国的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中,它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对国家其他各种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A项是我国的国体,表明的是国家性质,不是具体的政治制度;BCD选项是与国体相适应的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因此,第6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阶级性质的本质体现,决定着国家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及其发展方向,是各项政治制度的根基,它支配着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规范和制约着各阶级各社会团体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是制定其他各项具体政治制度的依据和出发点。其他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都必须为维护和巩固根本政治制度服务,为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根本政治制度由国家本质即国体决定,并与之相适应。把人民民主专政称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从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来说的;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称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从我国国家政权本质的体现形式来说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9.根据我国的选举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适用于:
A.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B.县及县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
C.省级以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了解。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根据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由下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三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0.九届全国人大曾先后组织了六个执法检查组,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预算审查工作质量,增加预算监督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增设了预算工作委员会,以上材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既是权力机关,也是执行机关 B.既是立法者,也是执法者
C.既行使立法权,也行使监督权 D.既产生行政机关,也监督行政机关
11.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B)
A.领导权 B.立法权 C.行政权 D.专政权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是: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等。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权力是既行使立法权,也行使监督权。
因此,第10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11题的正确选项是B选项。
12.1982年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十六字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长期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个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随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这一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民主党派的性质也发生历史性变化,各民主党派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统一战线内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团结合作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个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是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基本方针。其客观依据是各部分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差异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3.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治统一 B.维护祖国的统一
C.领导统一战线 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政治协商 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 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参政议政 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
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二十个字,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区别于一党制、多党制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点。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半个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多党合作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各民主党派在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才能同心协力地把共同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6.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A.国家政权机关 B.各阶级的联盟
C.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人民团体
18.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族区域自治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既不属于国家机构体系内的国家机关,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而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根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充实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努力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鼓吹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
A.改善党的领导 B.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C.加大共产党的被监督力度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鼓吹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
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实际上只有资产阶级政党或者维持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才可能执政,其他的政党不过是陪衬。它是资产阶级的巧妙工具,它不会改变资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和对劳动群众的剥削、压迫。它不可能为代表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平等竞争掌握政权的条件和机会。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轨道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但绝对不能照搬。我们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极少数人鼓吹所谓的“精英”政治,鼓吹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其实质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排除在民主之外,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用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对我们的事业有很大的破坏性,而且很容易为极少数反动分子所利用。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这种思潮的泛滥。这样做,正是为了保持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9.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
A.统一战线拥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
B.我们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
C.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统一战线中绝大多数成员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
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进行科学界定,是邓小平的伟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统一战线主要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联盟,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原则。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内部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党没能及时认识到这一变化,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将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统一战线”。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了我国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由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从而明确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地位,为我们党制定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
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的两个联盟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求爱国和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第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安定团结、坚强有力,第二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蓬勃兴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加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
A.爱国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作用 B.知识分子的作用
C.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D.人民政协的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切实加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邓小平指出:“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四方面的作用。一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中,不断充实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提高协商质量,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二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作用。政协要发扬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传统,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帮助各方面的人士和群众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共同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三是增强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作用。政协要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政协要积极开展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2.在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当中,代表各民族的最高利益的是:
A.民族平等 B.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团结 D.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处理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要处理好民族问题,首先要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平等是在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是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民族团结和合作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紧密团结起来,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稳定。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大力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会不断消除民族差别,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只有各民族都兴旺发达起来,整个社会主义才能繁荣昌盛。
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神圣使命,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最高准则。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必须同时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教育。必须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3.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是:
A.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怎样解决民族问题以及能否解决好民族问题,因而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这一科学论断,把“发展”范畴引入民族问题,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最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突出的贡献,为我们正确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正确观察和研究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好这项工作,是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的大事。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项推动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繁荣;B是增强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C项是政治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民族分裂和融合的问题 B.民族压迫和民族差别的问题
C.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D.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果断摈弃“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实现了我们党在民族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为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提供了理论依据。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性质的科学判断,意义重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在现阶段,民族问题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个基本特征。
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是指民族问题在世界上广泛存在,涉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是指民族问题往往与诸多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就我国民族问题而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世界民族问题更复杂,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国际关系及人权问题等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指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还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不是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往往引发国际性的问题,甚至导致国际关系变化;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民族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国家的现实和未来都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 B.自治地方享有立法权
C.独立行使司法权 D.完全独立的自治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用特殊措施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和充分行使问题,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6.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
A.扩大基层民主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尊重和保障人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第一,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是推动国家直接民主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扩大基层民主的重点,是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第三,扩大基层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B、C项本身就是包含在题干的问题当中的,实质上题干问的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是什么,因此排除;D项尊重和保障人权,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7.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可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A选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C选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体现和保证;D选项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奋斗目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8.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在于: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劳动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割。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形成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9.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
A.公民的政治权利受教育程度限制的
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
D.文盲没有表达自身意愿的权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教育事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程度限制的。列宁的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落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回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对宪法的规定加以解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文化程度限制的。(2)正确理解列宁的话:列宁的话是说文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不能充分行使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3)从二者的差距中得出结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一致起来。本题的难点在于:考生往往把列宁的话理解为文盲被排除在政治之外,与我国宪法的规定相矛盾,从而否定列宁的话。其实,前者讲的是政治权利,后者讲的是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二者是统一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从二者的差距中,得出应有的结论:加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0.“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国体而不是政体
C.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D.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民主本质的理解。
从根本上讲,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服务于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把握住这点,就把握了民主的核心和实质,同时也就把握了民主政治的阶级属性和内涵。列宁指出:“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3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
A.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有机统一起来
B.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统一起来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D.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相辅相成: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依法治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第四,它们的统一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内涵,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体现这个本质,服务于这个根本目的的。把人民的民主权利上升为国家制度和法律,使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到破坏和损害,保证全体人民真正地享有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事业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法打击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行政,都是民主法制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与步骤,它们都应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与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3.党的十六大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表明:
A.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
B.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
C.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D.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本题中,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的是有法可依。只有有法可依,才能实现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它是我们依法治国方略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同时也是我们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他选项都是正确表述,但题干都没有体现,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4.依法治国的实质是:
A.将国家事务纳入到法律轨道 B.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C.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D.保证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内涵作了概括:依法治国,就是广大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界定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和社会,其实质是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5.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立法、执法、守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的要求,要求国家立法机关适时、及时地制定体现人民利益和意志、符合时代发展客观规律的法律,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均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是普遍守法原则的体现,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遵守法律,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要求一切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履行法定职权、遵守法律程序,严格依法独立审判,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坚决予以追究和制裁。十六字方针成为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6.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
C.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法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即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它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其目的在于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民主不可分割,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因此它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被奉为法律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而这个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物质生活条件,即主要由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许多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需要国家以法的形式规定并强制实施某些行为规范,但这都是维持阶级统治所必需的,它并没有改变法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7.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时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保障
B.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政治基础
C.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D.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都是对人民专政的工具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所谓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是: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将民主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方针政策,逐步变成为具体的制度,并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要依靠法制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具有规范性、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只有使社会主义民主上升为法律,并使这种法律和制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使民主获得切实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人的两只手,缺少任何一只都不行。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法制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绝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也绝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把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结合起来,这就是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的:
A.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 B.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C.政体是多党合作制度 D.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它们都不能构成判定一个国家性质的依据。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形式各异,这与各国的国情与历史传统有关。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它在实质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由工人阶级并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从政权的阶级基础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第三,从历史任务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在上述几个基本方面,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第一,从阶级结构看,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第二,在政党关系上,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第三,从政权组织形式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第四,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因为人民民主专政:
A.也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B.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C.也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这段话表明:
A.我国的政体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B.我国是以工人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D.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的一个创造。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具有中国特色;第二,党派之间的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第三,概念表述上体现了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题干主要表述的是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而与政体无关,A项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概念,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4.邓小平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列为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一项,并特别强调:“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这表明:
A.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B.它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C.必须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首先,必须看到,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职能是保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矛盾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处理;对于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处理。第三,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重要作用:①有利于我国实现对内专政职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②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对外职能,保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需要;③只有坚持、巩固、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维护安定团结,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顺利行使。题干中邓小平的论述表明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我们巩固、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项表述错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ABC选项。
5.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与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同点是:
A.领导力量相同B.阶级基础相同 C.经济基础相同D.历史使命相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同点。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的一个创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社会政权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我国的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同点表现在:第一,两者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即它们的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相同。第二,两者都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第三,从历史任务来看,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但是,两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因而其服务的经济基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而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C)
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前提,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D.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即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所以,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依据和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7.下列国家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有:
A.国务院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家审计署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政权机构,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决定国家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是: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等。其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国家机关有: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我国宪法规定,审计署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对总理直接负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充分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部面貌;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能充分发扬民主,有利于全国人民参加管理,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9.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
A.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
B.改进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增加选举的群众性,加强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联系
C.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真正提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
D.各级人大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规范党委与人大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0.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制度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这段话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C.三权分立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题干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主要领导成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者决定任免;“一府两院”定期向全国人大汇报工作;全国人大对“一府两院”实行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及业务监督等。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体现了“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题干中“益处”即优越性,它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的:“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它有其优越性,但它使国家的权力难以完全集中,相当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被抵消,常常造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效率和稳定的政策。我国的国体决定了“三权分立”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A项表述错误,应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都是:
A.国家权力机构 B.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机构
C.对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的机构 D.政治协商、共议国事的机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点。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国家权力的顶层,它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在全国范围内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它制定的宪法、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各级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权力核心,它所制定的法规和作出的决定,地方其他国家机关必须遵守执行。可见,在各级政权机关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是主从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可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绝对的,其他国家机关必须服从人民代表大会,其权力不得超越和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上。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大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与人民政协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人民政协与人大、政府三者的关系是,一个在决策前协商,一个在协商后决策,一个在决策后执行,三者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这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中国政协在这一体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1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
A.参政党 B.执政党 C.友党 D.在野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执政党与反对党,在朝党与在野党互相倾轧、互相斗争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13.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其中“特点”的表现:
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B.合作的政治基础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D.各民主党派都参政议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A、B项表述错误。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14.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表明各民主党派: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参加政府,是在执政党之一 D.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和协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表现。
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题干中指出各民主党派人员担任国家机关中的领导职务,有的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都表明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C项表述错误,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是参政党,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15.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不仅是亲密友党关系,而且也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个命题:
A.判断正确,因为它们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看到了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没有看到它们在组织上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关系,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A、B项符合题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组织,因此,在组织上它们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笼统地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不准确的,因此C项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C.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17.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因为:第一,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政协由不同界别组成,在组织和人员构成上不受地域和人口比例的限制,既包括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又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人士,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阶层结构变化,还将不断吸纳新的社会群体的代表。第二,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包容性。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无论来自哪个界别,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持有什么信仰,都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都能够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诉求。第三,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协商性。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一致基础上的民主。社会各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平等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征。人民政协作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社会各方面协商议事的机构。在人民政协中,各界别代表反映和维护各自利益,不是通过竞争与对立的方式进行,而是广泛、充分地协商讨论,以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第四,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因此,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第17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9.中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是:
A.各民主党派参加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B.多渠道、多形式、分层次的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D.各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制定大政方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党制。我们的多党合作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它们的参政作用主要表现在: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实行多党合作共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8.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
A.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B.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C.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D.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2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包括:
A.民主监督 B.指导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 C.政治协商 D.参政议政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始终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为自己的主要职能。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及时有效地改正工作。当然,人民政协不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因而它的民主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那种监督、检查、质询、弹劾等权力,更谈不上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第20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21.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提供政治基础的思想渊源包括:
A.爱国主义 B.共产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提供政治基础的思想渊源。
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联盟”的重要思想。一个是工农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与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正是有了这两个联盟,我们党才建立了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指引下,爱国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两个范围的联盟,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使统一战线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有利于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思想渊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22.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是:
A.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照顾同盟者的利益 D.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具体性质、目标、任务各有不同,但是,围绕大目标,实现大团结,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证明,要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团结的面越宽越好,团结的人越多越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把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都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23.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国:
A.民族矛盾的根源已完全消除 B.消除了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D.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的安定团结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够和睦共处,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不仅消灭了民族压迫,而且建立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特别是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它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未消除,各民族间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因此民族矛盾及其根源还不能完全消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24.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中的体现是:
A.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B.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D.自治机关享有国家立法权和自治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制度。本题考查的是国体与具体国家制度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对国体的体现。因此选项中只要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的正确表述,都应选。D项表述错误,自治机关不享有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5.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A.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B.民族互助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民族工作的最基本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首先,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所谓各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在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不能象先进民族那样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的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中国共产党把逐步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大力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强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以缩小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
其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内,紧密地团结起来,互相合作,互相尊重,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其三,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要求,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才会不断消除民族差别,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
最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持揭露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与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从而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之间的差别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并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的时期。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更加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各民族共同发展,以便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各民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了,要实现民族差别的消失和各民族的全面融合,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之间共性的东西不断增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人为地去消灭民族差别,同时欢迎和提倡民族问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大力促进和加强相互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情谊。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在密切联系本民族群众,热爱本民族,及时反映本民族要求和意见的同时,也要积极联系其他民族群众,热爱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做促进民族团结的模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6.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
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依据。
邓小平将民主政治建设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其依据在于: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支持。总之,社会主义不能离开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也不能离开民主政治。题干中,民主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实质上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论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手段,但不是目的。这个命题:
A.看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B.否定了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确定的发展目标
C.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人们追求的目的
D.没有看到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相对性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归根到底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手段。第二,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标志,作为人民掌握政权、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它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人们追求的目的。第三,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相互转化。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完整概括,这有助于增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8.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这个论断说明了:
A.民主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范畴
B.国家是历史范畴,因而民主也是历史范畴
C.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对立
D.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抽象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民主内涵的科学理解。
民主虽然具有多层含义,但它首先和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第一,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了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对立。第二,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民主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范畴。第三,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未来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因而民主又是一个历史范畴。D项表述错误。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9.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使其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各方面条件的具体表现是:
A.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B.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C.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D.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完善。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立“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且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具体体现为:第一,我国还没有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第二,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将长期存在;第三,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0.社会主义民主给人以自由和权利,社会主义法治则使人受到约束和制裁,因此二者是矛盾的。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
A.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法治是公民运用国家权力,按人民意志办事的体现和保障
B.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都是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
C.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D.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的巩固和加强需要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第二,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运用国家权力,按人民意志办事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公民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体现和保障。B项是C项的具体内涵和阐释,没有C项概括,因此排除;D项表述错误,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3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
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政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32.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A.制度化 B.规范化 C.程序化 D.最优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需要有一个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到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过程。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第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程度的直接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三,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第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第五,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言、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第六,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3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这是因为它:
A.是有史以来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的民主政治 B.是具有广泛性的民主政治
C.体现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 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型民主政治,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有史以来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享有名副其实的自由和权利。这里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几千年历史中所未曾有过,也不可能有的。第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它不仅保障全体人民享有管理政治的权利,而且保障全体人民享有管理经济、管理科学文化、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保证全体人民参加各种不同的组织和不同形式的政治生活的权利。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一致,使平等原则和平等事实真正一致,从而必然要求在人民内部按照民主原则建立起各种平等的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等。同时,也必然要求建立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民主和集中是紧密结合的。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保障民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只讲集中不讲民主,那是官僚集中制。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否定必要的纪律,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它们都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相符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4.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俺盖资产阶级的专政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实质的认识。
民主共和制是一种政体,它既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也可以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和政权,工人虽然具有人身自由,但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样条件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最好的政治外壳。列宁指出,“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即有产阶级、富人享受的民主。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对民主制度的重重限制,这些用来对付穷人的限制、例外、排斥、阻碍加在一起,就把穷人排斥和推出政治生活之外,使他们不能积极参加民主生活。列宁还指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竞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至于普选制,列宁指出,它只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那种以为普选制“在现今的国家里”能够真正体现大多数劳动者的意志,并保证实现这种意志的观点,是恩格斯所唾弃的一种极其荒谬的想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5.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在本质上是:
A.防止国家政权侵犯人民自由的手段 B.各阶级分掌统治权
C.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内部权利分工 D.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是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内部权利分工,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使国家的权力难以完全集中,相当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被抵消,常常造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效率和稳定的政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那一套。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优越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3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必须有利于改革开放
C.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经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背离了这四项基本原则,搞西方式的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成功,政治体制改革也不可能成功。第二,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第三,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巨,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37.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民主 B.加强法制
C.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时,明确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据此,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阶级结构不同 D.主体不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
第一,从经济基础和服务宗旨看,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
第二,从阶级实质和主体看,资本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结合在一起,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具有狭隘性、虚伪性、欺骗性。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是金钱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是和无产阶级专政结合在一起的,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广泛的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
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历史进步,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它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例如议会对行政力量的监督和制约等,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忽视甚至拒绝这种吸收借鉴,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的。但是吸收和借鉴应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是兼收并蓄、全盘照搬。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必须坚定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9.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样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说明:
A.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B.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C.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具有民族特色
D.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民主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上的统治之后,必然经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各自不同,在不同的国家里,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必须根据本国的历史条件和革命的特点来决定。正如列宁所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条件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战略阶段,也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革命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41.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其内容中的体现是:
A.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B.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C.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D.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的核心。
十五大政治报告从依法治国的主体、根据、范围和目的等方面对依法治国进行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主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根据),通过多种方式去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范围),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目的)。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有法必依),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仅有完备的法律并非是依法治国,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有法可依”问题的逐步解决,“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问题开始日显突出,必须逐步实现从以政策为主导的调控结构向以法律为主导的调控结构过渡。全国人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严格按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A项体现的是依法治国的主体;B项体现的是依法治国的客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42.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作用上为:
A.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B.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D.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市场主体的活动方式及其权益保障、宏观调控等,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得以严格遵守和执行。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发挥其优势,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民主同法治是密不可分的。人民的民主权利、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制度和运作程序、经济生活的民主化、社会生活的民主自治等,都需要有法制加以确认、规范和通过严格执法加以保障。任何违反法律的所谓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他人的民主权利造成损害,必然危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历史来看,从封建专制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既是新时期我国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又是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努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体现。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保证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地打击和有效地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地处理。要做到这一切,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第五,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法律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实现了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依法治国,有利于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的:
A.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 B.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C.政体是多党合作制度 D.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它们都不能构成判定一个国家性质的依据。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形式各异,这与各国的国情与历史传统有关。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它在实质上仍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由工人阶级并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从政权的阶级基础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第三,从历史任务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在上述几个基本方面,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第一,从阶级结构看,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第二,在政党关系上,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第三,从政权组织形式看,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第四,从概念的表述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因为人民民主专政:
A.也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B.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C.也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这段话表明:
A.我国的政体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B.我国是以工人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D.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的一个创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的一个创造。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具有中国特色;第二,党派之间的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第三,概念表述上体现了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题干主要表述的是我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而与政体无关,A项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概念,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4.邓小平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列为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一项,并特别强调:“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这表明:
A.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B.它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C.必须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首先,必须看到,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职能是保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矛盾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处理;对于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处理。第三,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重要作用:①有利于我国实现对内专政职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②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对外职能,保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需要;③只有坚持、巩固、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维护安定团结,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顺利行使。题干中邓小平的论述表明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我们巩固、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项表述错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ABC选项。
5.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与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同点是:
A.领导力量相同B.阶级基础相同 C.经济基础相同D.历史使命相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同点。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和毛泽东的一个创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社会政权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我国的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同点表现在:第一,两者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即它们的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相同。第二,两者都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第三,从历史任务来看,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但是,两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因而其服务的经济基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而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C)
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前提,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D.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即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所以,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依据和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7.下列国家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有:
A.国务院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家审计署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政权机构,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决定国家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是: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等。其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国家机关有: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我国宪法规定,审计署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对总理直接负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充分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部面貌;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既能充分发扬民主,有利于全国人民参加管理,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9.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
A.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
B.改进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增加选举的群众性,加强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联系
C.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真正提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
D.各级人大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规范党委与人大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0.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制度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这段话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C.三权分立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题干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主要领导成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者决定任免;“一府两院”定期向全国人大汇报工作;全国人大对“一府两院”实行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及业务监督等。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体现了“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题干中“益处”即优越性,它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的:“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它有其优越性,但它使国家的权力难以完全集中,相当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被抵消,常常造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效率和稳定的政策。我国的国体决定了“三权分立”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A项表述错误,应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都是:
A.国家权力机构 B.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机构
C.对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的机构 D.政治协商、共议国事的机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点。
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国家权力的顶层,它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在全国范围内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它制定的宪法、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各级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权力核心,它所制定的法规和作出的决定,地方其他国家机关必须遵守执行。可见,在各级政权机关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是主从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可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绝对的,其他国家机关必须服从人民代表大会,其权力不得超越和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上。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大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与人民政协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人民政协与人大、政府三者的关系是,一个在决策前协商,一个在协商后决策,一个在决策后执行,三者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这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中国政协在这一体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1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民主党派是:
A.参政党 B.执政党 C.友党 D.在野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执政党与反对党,在朝党与在野党互相倾轧、互相斗争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13.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其中“特点”的表现:
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B.合作的政治基础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D.各民主党派都参政议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A、B项表述错误。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14.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表明各民主党派: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参加政府,是在执政党之一 D.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和协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表现。
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题干中指出各民主党派人员担任国家机关中的领导职务,有的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都表明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C项表述错误,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是参政党,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15.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不仅是亲密友党关系,而且也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个命题:
A.判断正确,因为它们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看到了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没有看到它们在组织上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关系,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A、B项符合题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组织,因此,在组织上它们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笼统地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不准确的,因此C项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C.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17.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因为:第一,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政协由不同界别组成,在组织和人员构成上不受地域和人口比例的限制,既包括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又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人士,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阶层结构变化,还将不断吸纳新的社会群体的代表。第二,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包容性。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无论来自哪个界别,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持有什么信仰,都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都能够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诉求。第三,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协商性。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一致基础上的民主。社会各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平等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征。人民政协作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社会各方面协商议事的机构。在人民政协中,各界别代表反映和维护各自利益,不是通过竞争与对立的方式进行,而是广泛、充分地协商讨论,以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第四,人民政协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因此,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第17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9.中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是:
A.各民主党派参加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B.多渠道、多形式、分层次的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D.各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制定大政方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党制。我们的多党合作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它们的参政作用主要表现在: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和参政议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实行多党合作共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8.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
A.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B.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C.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D.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2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包括:
A.民主监督 B.指导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 C.政治协商 D.参政议政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始终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为自己的主要职能。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及时有效地改正工作。当然,人民政协不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因而它的民主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那种监督、检查、质询、弹劾等权力,更谈不上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第20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21.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提供政治基础的思想渊源包括:
A.爱国主义 B.共产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提供政治基础的思想渊源。
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联盟”的重要思想。一个是工农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与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正是有了这两个联盟,我们党才建立了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指引下,爱国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两个范围的联盟,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使统一战线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有利于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思想渊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22.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是:
A.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照顾同盟者的利益 D.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具体性质、目标、任务各有不同,但是,围绕大目标,实现大团结,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证明,要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团结的面越宽越好,团结的人越多越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把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都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23.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民族冲突迭起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国:
A.民族矛盾的根源已完全消除 B.消除了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形成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D.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的安定团结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够和睦共处,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不仅消灭了民族压迫,而且建立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特别是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它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事实上的不平等,还未消除,各民族间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因此民族矛盾及其根源还不能完全消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24.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中的体现是:
A.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B.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D.自治机关享有国家立法权和自治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各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制度。本题考查的是国体与具体国家制度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对国体的体现。因此选项中只要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的正确表述,都应选。D项表述错误,自治机关不享有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5.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A.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B.民族互助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民族工作的最基本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首先,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所谓各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在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不能象先进民族那样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的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中国共产党把逐步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大力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强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以缩小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
其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内,紧密地团结起来,互相合作,互相尊重,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其三,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要求,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才会不断消除民族差别,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
最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持揭露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与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从而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之间的差别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并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的时期。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更加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各民族共同发展,以便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各民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了,要实现民族差别的消失和各民族的全面融合,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之间共性的东西不断增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人为地去消灭民族差别,同时欢迎和提倡民族问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大力促进和加强相互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情谊。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在密切联系本民族群众,热爱本民族,及时反映本民族要求和意见的同时,也要积极联系其他民族群众,热爱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做促进民族团结的模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6.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
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依据。
邓小平将民主政治建设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其依据在于: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支持。总之,社会主义不能离开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也不能离开民主政治。题干中,民主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实质上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论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手段,但不是目的。这个命题:
A.看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B.否定了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确定的发展目标
C.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人们追求的目的
D.没有看到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相对性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归根到底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手段。第二,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标志,作为人民掌握政权、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它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人们追求的目的。第三,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相互转化。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完整概括,这有助于增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8.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这个论断说明了:
A.民主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范畴
B.国家是历史范畴,因而民主也是历史范畴
C.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对立
D.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抽象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民主内涵的科学理解。
民主虽然具有多层含义,但它首先和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第一,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了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对立。第二,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并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民主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范畴。第三,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未来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因而民主又是一个历史范畴。D项表述错误。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9.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使其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各方面条件的具体表现是:
A.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B.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C.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D.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完善。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立“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且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具体体现为:第一,我国还没有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第二,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将长期存在;第三,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0.社会主义民主给人以自由和权利,社会主义法治则使人受到约束和制裁,因此二者是矛盾的。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
A.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法治是公民运用国家权力,按人民意志办事的体现和保障
B.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都是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
C.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D.没有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的巩固和加强需要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第二,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运用国家权力,按人民意志办事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公民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体现和保障。B项是C项的具体内涵和阐释,没有C项概括,因此排除;D项表述错误,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3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
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政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32.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A.制度化 B.规范化 C.程序化 D.最优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需要有一个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到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过程。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第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程度的直接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三,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第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第五,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言、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第六,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3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这是因为它:
A.是有史以来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的民主政治 B.是具有广泛性的民主政治
C.体现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 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型民主政治,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有史以来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享有名副其实的自由和权利。这里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几千年历史中所未曾有过,也不可能有的。第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广泛的民主政治。它不仅保障全体人民享有管理政治的权利,而且保障全体人民享有管理经济、管理科学文化、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保证全体人民参加各种不同的组织和不同形式的政治生活的权利。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一致,使平等原则和平等事实真正一致,从而必然要求在人民内部按照民主原则建立起各种平等的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等。同时,也必然要求建立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民主和集中是紧密结合的。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保障民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只讲集中不讲民主,那是官僚集中制。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否定必要的纪律,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它们都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相符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4.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俺盖资产阶级的专政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实质的认识。
民主共和制是一种政体,它既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也可以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和政权,工人虽然具有人身自由,但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样条件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最好的政治外壳。列宁指出,“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即有产阶级、富人享受的民主。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对民主制度的重重限制,这些用来对付穷人的限制、例外、排斥、阻碍加在一起,就把穷人排斥和推出政治生活之外,使他们不能积极参加民主生活。列宁还指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竞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至于普选制,列宁指出,它只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那种以为普选制“在现今的国家里”能够真正体现大多数劳动者的意志,并保证实现这种意志的观点,是恩格斯所唾弃的一种极其荒谬的想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5.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在本质上是:
A.防止国家政权侵犯人民自由的手段 B.各阶级分掌统治权
C.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内部权利分工 D.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是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内部权利分工,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使国家的权力难以完全集中,相当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被抵消,常常造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效率和稳定的政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那一套。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优越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3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必须有利于改革开放
C.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经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背离了这四项基本原则,搞西方式的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成功,政治体制改革也不可能成功。第二,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第三,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巨,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37.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民主 B.加强法制
C.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时,明确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据此,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阶级结构不同 D.主体不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
第一,从经济基础和服务宗旨看,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
第二,从阶级实质和主体看,资本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结合在一起,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具有狭隘性、虚伪性、欺骗性。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是金钱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是和无产阶级专政结合在一起的,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广泛的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
不能否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历史进步,其中包含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因此,它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例如议会对行政力量的监督和制约等,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忽视甚至拒绝这种吸收借鉴,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的。但是吸收和借鉴应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是兼收并蓄、全盘照搬。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必须坚定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9.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样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说明:
A.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B.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C.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具有民族特色
D.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民主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任何国家的民主,都离不开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上的统治之后,必然经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各自不同,在不同的国家里,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必须根据本国的历史条件和革命的特点来决定。正如列宁所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条件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战略阶段,也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革命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41.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其内容中的体现是:
A.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B.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C.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D.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的核心。
十五大政治报告从依法治国的主体、根据、范围和目的等方面对依法治国进行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主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根据),通过多种方式去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范围),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目的)。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有法必依),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仅有完备的法律并非是依法治国,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有法可依”问题的逐步解决,“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问题开始日显突出,必须逐步实现从以政策为主导的调控结构向以法律为主导的调控结构过渡。全国人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严格按照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办事。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A项体现的是依法治国的主体;B项体现的是依法治国的客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42.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作用上为:
A.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B.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D.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市场主体的活动方式及其权益保障、宏观调控等,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得以严格遵守和执行。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发挥其优势,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民主同法治是密不可分的。人民的民主权利、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制度和运作程序、经济生活的民主化、社会生活的民主自治等,都需要有法制加以确认、规范和通过严格执法加以保障。任何违反法律的所谓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他人的民主权利造成损害,必然危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历史来看,从封建专制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既是新时期我国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又是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努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体现。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保证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地打击和有效地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地处理。要做到这一切,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第五,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法律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实现了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依法治国,有利于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选项中,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的是: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
C.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 D.改革开放与打击犯罪并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江泽民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可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B、C、D项都是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包含在邓小平自身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当中,是内容本身,不是其具体应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弘扬和培育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自强不息 B.爱国主义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题干实质上考查的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所具有的一种深厚而浓烈的挚爱之情,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其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向人民提出新要求。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A、C、D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其核心和集中体现是:
A.五爱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诚实守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重点、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是,为人民服务应推广到全体公民中去,使之成为我们社会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A项,“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B项,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D项,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4.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段话揭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C.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D.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其根本。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境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有共同理性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上来。A、D项,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同时决定其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
A.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为人民服务 D.思想道德建设
22.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它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是思想和道德,一是教育科学文化。第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具有根本性意义。第三,思想道德直接支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有力武器。因此,第5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22体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A.发展教育事业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要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科技和教育,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B、C项都是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D项实质上就是发展教育事业,是包含在A项当中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当中,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为人民服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之所以说思想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也是因为思想建设主要就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的教育。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马克思主要,是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其理论建设。A项,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没有B项根本;C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和要解决的问题;D项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表现为四个“必须”,下列选项中,其涉及内容最多的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D.党的思想路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的内容。
本题只是变向的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的内容,即: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必须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可见,它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当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最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9.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发展我国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
A.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持之以恒,贵在落实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同时对于文学艺术工作的“两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应当识记。A、B、D项包括C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但A、B、D项不具有针对性,是对于文化建设的整体的方针,C项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方针,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考生要注意,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50周年。
10.新时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首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向精神文明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最终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如果物质文明不够充分,精神文明就难以充分发展;如果精神文明薄弱,也会影响或破坏物质文明建设。再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目的。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目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也是物质文明的目的。最后,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所必须坚持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 D.团结互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上,并为这种制度服务。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另一层次是为人民服务应推广到全体公民中去,使之成为我们社会的时代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3.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了重要任务是: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C.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D.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
24.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
A.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B.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C.科教兴国战略问题 D.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因此,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B选项。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C.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归根到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8.“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的原则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1.“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的方向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1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决定精神文明建设性质的是:
A.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C.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邓小平的这句话充分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应与经济建设一起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一定的文化则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反作用。这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要有完善的民主政治,而且要有繁荣的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落脚点是:
A.深入人心 B.联系实际 C.弘扬正气 D.加强教育
2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是:
A.深入人心 B.联系实际 C.弘扬正气 D.加强教育
2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标是:
A.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
[命题分析] 这三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5月1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七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长春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因此,第23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5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26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选项中,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的是: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
C.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 D.改革开放与打击犯罪并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江泽民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可见,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B、C、D项都是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包含在邓小平自身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当中,是内容本身,不是其具体应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弘扬和培育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自强不息 B.爱国主义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题干实质上考查的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所具有的一种深厚而浓烈的挚爱之情,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其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向人民提出新要求。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A、C、D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其核心和集中体现是:
A.五爱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诚实守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重点、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是,为人民服务应推广到全体公民中去,使之成为我们社会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A项,“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B项,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D项,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4.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段话揭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C.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D.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其根本。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境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有共同理性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上来。A、D项,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同时决定其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
A.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为人民服务 D.思想道德建设
22.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它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是思想和道德,一是教育科学文化。第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具有根本性意义。第三,思想道德直接支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有力武器。因此,第5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22体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A.发展教育事业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要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科技和教育,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B、C项都是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D项实质上就是发展教育事业,是包含在A项当中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当中,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为人民服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之所以说思想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也是因为思想建设主要就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的教育。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马克思主要,是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其理论建设。A项,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没有B项根本;C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和要解决的问题;D项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表现为四个“必须”,下列选项中,其涉及内容最多的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D.党的思想路线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的内容。
本题只是变向的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的内容,即: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必须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可见,它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当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最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9.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发展我国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
A.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持之以恒,贵在落实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同时对于文学艺术工作的“两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应当识记。A、B、D项包括C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但A、B、D项不具有针对性,是对于文化建设的整体的方针,C项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方针,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考生要注意,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50周年。
10.新时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首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向精神文明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最终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如果物质文明不够充分,精神文明就难以充分发展;如果精神文明薄弱,也会影响或破坏物质文明建设。再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目的。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目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也是物质文明的目的。最后,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所必须坚持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 D.团结互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上,并为这种制度服务。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另一层次是为人民服务应推广到全体公民中去,使之成为我们社会的时代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3.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了重要任务是: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C.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D.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方向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
24.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
A.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B.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C.科教兴国战略问题 D.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因此,这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B选项。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C.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归根到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8.“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的原则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1.“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的方向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1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决定精神文明建设性质的是:
A.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C.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邓小平的这句话充分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应与经济建设一起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一定的文化则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反作用。这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要有完善的民主政治,而且要有繁荣的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落脚点是:
A.深入人心 B.联系实际 C.弘扬正气 D.加强教育
2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是:
A.深入人心 B.联系实际 C.弘扬正气 D.加强教育
2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标是:
A.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
[命题分析] 这三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5月1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七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长春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因此,第23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25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第26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本身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同时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部分,它们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可能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另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它本身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全部内涵。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A.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 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D.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1994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建国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为完整的文件,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纲要》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必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提供了:
A.经济激励 B.精神动力 C.智力支持 D.思想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的作用。
第一,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激发和鼓舞人们为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第二,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第三,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4.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
A.理论建设B.理想建设C.道德建设D.纪律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理论建设,主要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等。理想建设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道德建设,主要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建设。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纪律建设,主要是指遵守宪法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加强民主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纪律与民主、自由的关系。严明的社会主义纪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对一个国家的治理而言,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
A.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B.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C.此消彼长、相互冲突 D.方式不同、功能互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B.以正面的宣传激励人
C.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D.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宣传思想工作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等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7.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正确的是:
A.突出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B.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C.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
8.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涵盖了:
A.爱国主义思想 B.共产主义思想 C.社会主义思想 D.集体主义思想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BCD,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9.《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A.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B.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C.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0.党的十五大在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指出了“三个面对”即:
A.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 B.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C.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D.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1.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A.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C.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D.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D.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一致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蛇户注意信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无疑都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指导方针是:
A.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
C.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指导方针。
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4.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段话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B.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C.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D.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的这段论述表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这都体现了我们今天对于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个特征,就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和保证,就会使现代化丢失政治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德治与法治没有契合点
B.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
C.是正确的,市场经济就是依靠法治来保障的
D.是错误的,“诚信原则”基础上的利益追求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二者结合的基本依据。
法律与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法律主要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形成和影响人们的道德觉悟,这是二者具有的不同特点。德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是对依法治国的方略的补充: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表述,它规定着社会的目标,为这一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一种独特的力量,无论是在法制领域,还是在政治经济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将二者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既需要靠法治来保障,同时它要求市场的主体在不损害其他的竞争者、社会公益和市场秩序的前提下,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题干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A、C项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16.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二者不可偏废,其依据是:
A.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B.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C.是由德治对于法治的巨大的补充作用决定的 D.是由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A项正确,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要求;B、C项参见上题【命题分析】;正是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B项符合题意。以德治国的提出决不意味着要取代依法治国;同时德治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法治的补充,可见C项表述错误。D项正确,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为:第一,一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后,会促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宪法、法律;而社会主义法治则为则为道德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第二,以德治国的内涵可以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指导;而社会主义法治则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力地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7.邓小平曾指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邓小平这一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当中的具体体现是:
A.理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
B.理想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C.整个民族的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D.理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丰富,可归纳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其中,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A项表述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应当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是思想建设。B、C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8.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四有”中属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的是: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因此A、B、D项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C项体现的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9.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应将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其中“广泛性的要求”的具体内涵是:
A.与先进性要求的抽象性相反,它是具体的
B.是全社会范围内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C.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为基础产生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是与我国经济基础的具体情况紧密相联的,在当前就产生了思想道德的两个层次。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运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上形成的我国各民族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和应当做到的,这是全社会范围内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两个层次不是孤立和分割的,而是紧密联系的。A项表述错误,先进性的要求不是抽象的,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这个客观事实的必然要求,因此它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0.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当中,公民素质提高的主要方面有:
A.思想道德修养 B.科学教育水平 C.社会公德修养 D.民主法制观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第一,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第二,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重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社会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C项,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是包含在A项当中的,题干中限定为“主要方面”,因此C项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D。
21.由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命题:
A.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没有看到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必然决定了其一元性
C.实质上是在说“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
D.没有看到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一个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也必然在精神上居于统治地位,虽然统治阶级和非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存在,但它们是不平等的,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占据支配的地位,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而不能多元化。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阶级差别依然存在。在这种条件下,作为社会指导思想的只能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A项判断错误,命题实质上是主张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因此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2.当前,代表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迪斯尼、麦当劳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看到,同时许多地方性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被全球范围的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效仿和跟进之风所吞噬。面对这些,我们应当:
A.立足本国本民族同时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全盘西化
B.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坚持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统一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创新精神,既立足本国本民族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总之,无论是对待民族文化和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江泽民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D项是对以上这段话的总结概括,符合题意;B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面对美国文化的充斥,我们必须坚持这个指导,因此符合题意;C项是针对文学艺术工作的“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的内容,但不符题意,题干强调的是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此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3.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表现在:
A.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第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第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第五,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C项是大会提出的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要点,为干扰项,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
A.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C.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有一部分人要作为手段而存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一,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而人自身的发展又是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从动态的过程来看,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的进步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先,它是马克思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再次,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题干中“那里”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这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其优越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因此A、B、C都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人永远不可以被当成手段而存在,人永远是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5.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A.与国际环境和世界主题之间的关系 B.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
C.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关系 D.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尽快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这是强调政治文明建设。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可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统一。C项,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质上就是“三个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项,“四位一体”即,三个文明加和谐社会,这是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的。A项,时代背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体现,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6.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表明:
A.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特点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尺度
D.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江泽民的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达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这两者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点在于,社会主义优越性不仅要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现实基础,但其不是唯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很多方面,因此B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尺度,但不是根本尺度,因此排除。D项是对整段话的一个概括,因此也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
A.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B.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D.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
A.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B.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29.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前要重点加强:
A.社会公德建设B.职业道德建设
C.家庭美德建设D.倡导文明礼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认真贯彻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本身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同时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部分,它们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可能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另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它本身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全部内涵。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A.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 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D.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1994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建国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为完整的文件,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纲要》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誉、尊严、团结和利益,必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提供了:
A.经济激励 B.精神动力 C.智力支持 D.思想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的作用。
第一,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激发和鼓舞人们为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第二,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第三,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4.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
A.理论建设B.理想建设C.道德建设D.纪律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理论建设,主要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等。理想建设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道德建设,主要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建设。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纪律建设,主要是指遵守宪法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加强民主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纪律与民主、自由的关系。严明的社会主义纪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5.对一个国家的治理而言,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
A.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B.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C.此消彼长、相互冲突 D.方式不同、功能互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B.以正面的宣传激励人
C.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D.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宣传思想工作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在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等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7.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正确的是:
A.突出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B.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C.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
8.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涵盖了:
A.爱国主义思想 B.共产主义思想 C.社会主义思想 D.集体主义思想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BCD,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9.《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A.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B.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C.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0.党的十五大在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指出了“三个面对”即:
A.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 B.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C.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D.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1.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A.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C.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D.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D.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一致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蛇户注意信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无疑都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指导方针是:
A.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
C.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指导方针。
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4.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段话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B.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C.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D.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的这段论述表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这都体现了我们今天对于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个特征,就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和保证,就会使现代化丢失政治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德治与法治没有契合点
B.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
C.是正确的,市场经济就是依靠法治来保障的
D.是错误的,“诚信原则”基础上的利益追求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二者结合的基本依据。
法律与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法律主要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则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形成和影响人们的道德觉悟,这是二者具有的不同特点。德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是对依法治国的方略的补充:道德体系作为一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表述,它规定着社会的目标,为这一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一种独特的力量,无论是在法制领域,还是在政治经济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将二者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既需要靠法治来保障,同时它要求市场的主体在不损害其他的竞争者、社会公益和市场秩序的前提下,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题干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A、C项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16.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二者不可偏废,其依据是:
A.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B.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C.是由德治对于法治的巨大的补充作用决定的 D.是由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A项正确,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要求;B、C项参见上题【命题分析】;正是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B项符合题意。以德治国的提出决不意味着要取代依法治国;同时德治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法治的补充,可见C项表述错误。D项正确,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为:第一,一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后,会促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宪法、法律;而社会主义法治则为则为道德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第二,以德治国的内涵可以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指导;而社会主义法治则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力地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7.邓小平曾指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邓小平这一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当中的具体体现是:
A.理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
B.理想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C.整个民族的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D.理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丰富,可归纳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其中,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A项表述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应当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D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是思想建设。B、C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18.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四有”中属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的是: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因此A、B、D项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C项体现的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19.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应将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其中“广泛性的要求”的具体内涵是:
A.与先进性要求的抽象性相反,它是具体的
B.是全社会范围内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C.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为基础产生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是与我国经济基础的具体情况紧密相联的,在当前就产生了思想道德的两个层次。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运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上形成的我国各民族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和应当做到的,这是全社会范围内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两个层次不是孤立和分割的,而是紧密联系的。A项表述错误,先进性的要求不是抽象的,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这个客观事实的必然要求,因此它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0.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当中,公民素质提高的主要方面有:
A.思想道德修养 B.科学教育水平 C.社会公德修养 D.民主法制观念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第一,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第二,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重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社会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C项,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是包含在A项当中的,题干中限定为“主要方面”,因此C项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D。
21.由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命题:
A.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没有看到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必然决定了其一元性
C.实质上是在说“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
D.没有看到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一个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也必然在精神上居于统治地位,虽然统治阶级和非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存在,但它们是不平等的,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占据支配的地位,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而不能多元化。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阶级差别依然存在。在这种条件下,作为社会指导思想的只能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A项判断错误,命题实质上是主张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因此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2.当前,代表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迪斯尼、麦当劳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看到,同时许多地方性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被全球范围的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效仿和跟进之风所吞噬。面对这些,我们应当:
A.立足本国本民族同时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全盘西化
B.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坚持以继承、借鉴和创新的统一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创新精神,既立足本国本民族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总之,无论是对待民族文化和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江泽民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D项是对以上这段话的总结概括,符合题意;B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面对美国文化的充斥,我们必须坚持这个指导,因此符合题意;C项是针对文学艺术工作的“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的内容,但不符题意,题干强调的是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此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3.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表现在:
A.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第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第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第五,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C项是大会提出的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要点,为干扰项,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
A.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C.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将有一部分人要作为手段而存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一,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而人自身的发展又是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从动态的过程来看,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的进步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首先,它是马克思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再次,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题干中“那里”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这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其优越性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因此A、B、C都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人永远不可以被当成手段而存在,人永远是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5.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A.与国际环境和世界主题之间的关系 B.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
C.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关系 D.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尽快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这是强调政治文明建设。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可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统一。C项,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质上就是“三个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项,“四位一体”即,三个文明加和谐社会,这是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的。A项,时代背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体现,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6.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表明:
A.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特点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直接等于人的全面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尺度
D.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各方面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江泽民的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达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这两者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点在于,社会主义优越性不仅要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现实基础,但其不是唯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很多方面,因此B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尺度,但不是根本尺度,因此排除。D项是对整段话的一个概括,因此也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
A.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B.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D.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
A.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B.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29.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前要重点加强:
A.社会公德建设B.职业道德建设
C.家庭美德建设D.倡导文明礼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认真贯彻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后,可以保留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
A.香港 B.台湾和澳门 C.澳门 D.台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别行政区的保留权利。
针对港澳台的特殊情况,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在台湾、香港和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它们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从“一国两制”的构想延伸下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争端的新思想。下列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有:
A.主权第一,共同开发 B.搁置主权,共同治理
C.主权第一,和平共处 D.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全面理解。
70年代末,邓小平访问日本,在谈到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存在的争议时指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这个谈话的一部分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题为《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授予者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主席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国务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别行政区自治权合法性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A.台湾问题开始的 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会谈时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同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等。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此后,“一国两制”就成为新时期和平统一祖国这一基本国策的代名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5.2005年5月5日下午三点,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抵达了陕西的咸阳机场,而后在机场发表了一篇演讲,演讲中提出“第四通” 概念,即:
A.两岸通邮 B.两岸通航
C.两岸通商 D.两岸要心灵相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宋楚瑜在西安机场的讲话内容。
宋楚瑜在讲话中说:“好多台湾的乡亲都问我,你去能不能够把“三通”做好?我说我更重要的是把“第四通”要做好,那就是两岸要心灵相通,只要心灵相通,一通百通。”三通则是叶剑英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提出的政策,即通邮、通商、通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6.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种制度的地位。
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邓小平指出,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后,可以保留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
A.香港 B.台湾和澳门 C.澳门 D.台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别行政区的保留权利。
针对港澳台的特殊情况,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在台湾、香港和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它们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从“一国两制”的构想延伸下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争端的新思想。下列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有:
A.主权第一,共同开发 B.搁置主权,共同治理
C.主权第一,和平共处 D.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全面理解。
70年代末,邓小平访问日本,在谈到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存在的争议时指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这个谈话的一部分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题为《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授予者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主席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国务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别行政区自治权合法性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A.台湾问题开始的 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978年11月,邓小平在缅甸同吴奈温总统会谈时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同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要点是: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等。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此后,“一国两制”就成为新时期和平统一祖国这一基本国策的代名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5.2005年5月5日下午三点,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抵达了陕西的咸阳机场,而后在机场发表了一篇演讲,演讲中提出“第四通” 概念,即:
A.两岸通邮 B.两岸通航
C.两岸通商 D.两岸要心灵相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宋楚瑜在西安机场的讲话内容。
宋楚瑜在讲话中说:“好多台湾的乡亲都问我,你去能不能够把“三通”做好?我说我更重要的是把“第四通”要做好,那就是两岸要心灵相通,只要心灵相通,一通百通。”三通则是叶剑英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提出的政策,即通邮、通商、通航。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6.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种制度的地位。
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邓小平指出,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
A.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D.港、澳、台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在“一国两制”条件下,两种制度的关系是:
A.不分主次 B.和平共处 C.相互支援 D.长期共存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一国两制”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一国两制”包括四方面内容:①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②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③高度自治。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并保留军队。④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第3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2.台湾当局领导人在2000年7月31日的记者会上提出“九二精神”,进一步把“九二共识”理解为所谓“交流、对话、搁置争议的九二精神”。这表明:
A.“九二精神”和“九二共识”“都是希望在两岸互动过程中,寻找一个平等的基础”
B.台湾当局领导人想要否定两岸谈判是一个中国的内部事务
C.台湾当局领导人想要否定的恰恰是当年两会商谈时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共识
D.台湾当局领导人企图以“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识”,以所谓的“搁置争议” 来回避“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即: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九二精神”。
1992年10月28日-30日,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处理事务性问题涉及“一个中国”原则如何表态举行商谈。当时双方都认为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应该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表明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态度,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具体涵义。九二共识虽然双方在表述方式上微有不同,但都用明白无误的语言肯定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九二精神”就是陈水扁在2000年7月31日的记者会上提出的。此前他声称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的海协会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并没有共识,如果要说“共识”的话,是“没有共识的共识”。此后,他进一步把两会共识歪曲为所谓“交流、对话、搁置争议的九二精神”,完全否认“九二共识”的灵魂“一个中国”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4.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权利。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外交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必然要将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的权利统一收归中央,因此特别行政区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根据《基本法》第十三条:“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香港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因此,A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5.中国政府所主张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指: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只有一个中央政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理解。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中国,不是两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有独立的主权。“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的统一”,是一个统一的中国。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也明确宣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这些主张得到了包括大多数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认同,也为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所广泛公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6.关于台湾问题,以下哪些提法是正确的:
A.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都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B.我们要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 C.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D.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台湾问题的性质及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因此,A选项错误。台湾从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就无从说起。因此,B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D。
7.邓小平认为能否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主要看两个方面,即:
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 B.澳门能否顺利回归
C.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示范 D.大陆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一国两制”实现统一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中国还有个台湾问题要解决。中国最终要统一。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D。
8.2006年胡锦涛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四点建议,具体内容是:
A.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B.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
C.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D.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点建议的具体内容。
胡锦涛的四点建议是在2006年4月16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人士时,针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的。胡锦涛的四点建议是对江泽民八项主张的坚持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台政策的指导思想。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9.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A.把我国对台的大政方针用立法的形式转化为法律,表明了全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
B.这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
C.这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
D.不是一部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反国家分裂法》。
《反分裂国家法》反映了方方面面、各党各派的意见,是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一定会得到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支持;它以法律形式向全世界宣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美国借《对台关系法》大打台湾牌已25载,民进党更叫嚣着将“独立”合法化。面对这些威胁,中国开始考虑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其国内事务,中国希望“依法”遏制台独;《反分裂国家法》不是用来对付台湾人民的,它只针对台独分子。该法获得通过,宣布了台独永远不可能成为事实。如果台独分子再顽固搞下去,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历史和法律的责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
A.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D.港、澳、台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在“一国两制”条件下,两种制度的关系是:
A.不分主次 B.和平共处 C.相互支援 D.长期共存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一国两制”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一国两制”包括四方面内容:①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②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③高度自治。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并保留军队。④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第3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2.台湾当局领导人在2000年7月31日的记者会上提出“九二精神”,进一步把“九二共识”理解为所谓“交流、对话、搁置争议的九二精神”。这表明:
A.“九二精神”和“九二共识”“都是希望在两岸互动过程中,寻找一个平等的基础”
B.台湾当局领导人想要否定两岸谈判是一个中国的内部事务
C.台湾当局领导人想要否定的恰恰是当年两会商谈时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共识
D.台湾当局领导人企图以“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识”,以所谓的“搁置争议” 来回避“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即: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九二精神”。
1992年10月28日-30日,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处理事务性问题涉及“一个中国”原则如何表态举行商谈。当时双方都认为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应该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表明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态度,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具体涵义。九二共识虽然双方在表述方式上微有不同,但都用明白无误的语言肯定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九二精神”就是陈水扁在2000年7月31日的记者会上提出的。此前他声称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的海协会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并没有共识,如果要说“共识”的话,是“没有共识的共识”。此后,他进一步把两会共识歪曲为所谓“交流、对话、搁置争议的九二精神”,完全否认“九二共识”的灵魂“一个中国”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4.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权利。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外交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必然要将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的权利统一收归中央,因此特别行政区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根据《基本法》第十三条:“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香港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因此,A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5.中国政府所主张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指: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只有一个中央政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理解。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中国,不是两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有独立的主权。“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的统一”,是一个统一的中国。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也明确宣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这些主张得到了包括大多数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认同,也为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所广泛公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6.关于台湾问题,以下哪些提法是正确的:
A.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都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B.我们要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 C.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D.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台湾问题的性质及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因此,A选项错误。台湾从来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就无从说起。因此,B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D。
7.邓小平认为能否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主要看两个方面,即:
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 B.澳门能否顺利回归
C.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示范 D.大陆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以“一国两制”实现统一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中国还有个台湾问题要解决。中国最终要统一。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D。
8.2006年胡锦涛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四点建议,具体内容是:
A.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B.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
C.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D.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四点建议的具体内容。
胡锦涛的四点建议是在2006年4月16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人士时,针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的。胡锦涛的四点建议是对江泽民八项主张的坚持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台政策的指导思想。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9.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A.把我国对台的大政方针用立法的形式转化为法律,表明了全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
B.这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
C.这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
D.不是一部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反国家分裂法》。
《反分裂国家法》反映了方方面面、各党各派的意见,是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一定会得到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支持;它以法律形式向全世界宣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美国借《对台关系法》大打台湾牌已25载,民进党更叫嚣着将“独立”合法化。面对这些威胁,中国开始考虑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其国内事务,中国希望“依法”遏制台独;《反分裂国家法》不是用来对付台湾人民的,它只针对台独分子。该法获得通过,宣布了台独永远不可能成为事实。如果台独分子再顽固搞下去,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历史和法律的责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 D.独立自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外交政策的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外交行为准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
A.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B.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原因在于: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命运,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独立与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平等互利的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战争与污染 B.地区冲突与民族矛盾
C.南北差距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4.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认识。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主要根源。体现在政治上,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经济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制约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军事上,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大肆扩军备战,危及世界和平;在国际关系上,奉行强权政治。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经。第3题的答案为D,第4题的答案为C。
5.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1949-1954年间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或称新近独立国家)的看法及政策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新中国根据“两大阵营”理论把民族国家视为西方帝国主义阵营一部分,认为中立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但这种理论很快暴露了它的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边有相当一部分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如印度、缅甸、锡兰、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虽然与中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立场,愿意突破美国对华禁运政策,与中国开展贸易,发展关系。这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把它们当作两大阵营以外第三种国际力量来对待,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并执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周恩来在会见以印度大使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后,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再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了中国同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的美好愿望和诚恳态度。五项原则构成了亚洲各国相互了解、和平共处的坚实基础,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6.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南北问题 B.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南北问题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南北之间至今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存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因此,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南北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和面临经济困难,不能彻底摆脱贫困,这不仅影响自身,而且对世界经济而言也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同时南北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损害了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是保持世界安宁的基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保障。发达国家如果能够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其尽快摆脱落后状态,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A.尊重人权 B.维护和平 C.坚持独立自主 D.国家主权平等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尊重国家主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其他原则都是从这一原则引申出来的,它们表现了尊重国家主权的各个不同的具体方面。互不干涉内政是双边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政治平等和经济互利的则是使得国家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第13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8.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独立自主
C.反对霸权主义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六大报告关于外交政策表述。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选项。
9.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恐怖主义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多极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世界发展问题的认识。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北差距的扩大。在过去的百年里,全球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除了一些国家本身存在的问题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公平、合理、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经济秩序。 发达国家利用有利于它们的国际经济规则,极力向世界各地扩张以寻求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从而建立了强大的经济优势。然而,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就范于不公正、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它们的发展权受到严重制约。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极大地阻碍着主要以资源出口为经济支柱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导致这些国家发展资金不足、债务负担加重、贸易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发达国家经济是靠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起来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是:
A.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 B.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 D.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安全观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国“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阐明了新安全观的核心所在。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新安全观正式写入党的文献。新安全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审视当今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基本内容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利益出发,扬弃冷战思维,在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多达、双边协调及建立相互信任的措施,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共同安全。十六大报告强调的新安全观不仅是对美国政府推行的单边主义即霸权主义的否定,也是对如何解决现实“安全困境”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树立新安全观,它要求:各国之间要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国际安全;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确立本国的安全战略,不能以邻为壑,损害他国的安全利益;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而不能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当今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表现是:
A.和平问题 B.政治多极化 C.和平与发展 D.恐怖主义
12.当今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表现在:
A.经济全球化 B.发展问题 C.和平与发展 D.和平问题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时代主题的认识。
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因此,和平问题就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差距的扩大与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矛盾,因此,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第11题的答案为A选项,第12题的答案为B选项。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 D.独立自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外交政策的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外交行为准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
A.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B.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原因在于: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命运,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独立与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平等互利的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战争与污染 B.地区冲突与民族矛盾
C.南北差距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4.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认识。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主要根源。体现在政治上,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经济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制约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军事上,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大肆扩军备战,危及世界和平;在国际关系上,奉行强权政治。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经。第3题的答案为D,第4题的答案为C。
5.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1949-1954年间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或称新近独立国家)的看法及政策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新中国根据“两大阵营”理论把民族国家视为西方帝国主义阵营一部分,认为中立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但这种理论很快暴露了它的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边有相当一部分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如印度、缅甸、锡兰、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虽然与中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立场,愿意突破美国对华禁运政策,与中国开展贸易,发展关系。这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把它们当作两大阵营以外第三种国际力量来对待,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并执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周恩来在会见以印度大使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后,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再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了中国同邻国建立友好关系的美好愿望和诚恳态度。五项原则构成了亚洲各国相互了解、和平共处的坚实基础,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6.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南北问题 B.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南北问题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南北之间至今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存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因此,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南北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和面临经济困难,不能彻底摆脱贫困,这不仅影响自身,而且对世界经济而言也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同时南北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损害了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是保持世界安宁的基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保障。发达国家如果能够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其尽快摆脱落后状态,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A.尊重人权 B.维护和平 C.坚持独立自主 D.国家主权平等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尊重国家主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其他原则都是从这一原则引申出来的,它们表现了尊重国家主权的各个不同的具体方面。互不干涉内政是双边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政治平等和经济互利的则是使得国家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第13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8.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独立自主
C.反对霸权主义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六大报告关于外交政策表述。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选项。
9.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恐怖主义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多极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世界发展问题的认识。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北差距的扩大。在过去的百年里,全球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除了一些国家本身存在的问题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公平、合理、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经济秩序。 发达国家利用有利于它们的国际经济规则,极力向世界各地扩张以寻求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从而建立了强大的经济优势。然而,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就范于不公正、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它们的发展权受到严重制约。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极大地阻碍着主要以资源出口为经济支柱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导致这些国家发展资金不足、债务负担加重、贸易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发达国家经济是靠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起来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是:
A.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 B.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 D.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安全观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国“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阐明了新安全观的核心所在。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新安全观正式写入党的文献。新安全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审视当今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基本内容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利益出发,扬弃冷战思维,在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多达、双边协调及建立相互信任的措施,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共同安全。十六大报告强调的新安全观不仅是对美国政府推行的单边主义即霸权主义的否定,也是对如何解决现实“安全困境”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树立新安全观,它要求:各国之间要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国际安全;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确立本国的安全战略,不能以邻为壑,损害他国的安全利益;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而不能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当今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表现是:
A.和平问题 B.政治多极化 C.和平与发展 D.恐怖主义
12.当今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表现在:
A.经济全球化 B.发展问题 C.和平与发展 D.和平问题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时代主题的认识。
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因此,和平问题就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差距的扩大与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矛盾,因此,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第11题的答案为A选项,第12题的答案为B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
A.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B.世界文化多元化交融
C.经济全球经济浪潮汹涌澎湃 D.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
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
政治上,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仍然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使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当今世界的生产力、世界市场和科学技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发展也异常迅猛,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并深刻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一体化进程,并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有:
A.中国 B.巴基斯坦 C.印度 D.缅甸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见于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同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又重申并确认这些原则为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B.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的外交宗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但这是手段,而非目标。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
4.我国在外交政策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
A.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真正的不结盟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不与霸权主义国家交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因此,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5.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提出以后,日益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奉行的原则。上述选项均为该原则的内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动可以概括为:
A.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 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已经确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当今世界格局。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和苏联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政治上,实行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开始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要独霸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B选项错误。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但目前看来,欧盟与日本的发展还受美国制约,俄罗斯还没有完全恢复,世界多极格局还并未形成。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1.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
A.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B.世界文化多元化交融
C.经济全球经济浪潮汹涌澎湃 D.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
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
政治上,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仍然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使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当今世界的生产力、世界市场和科学技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发展也异常迅猛,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并深刻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一体化进程,并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有:
A.中国 B.巴基斯坦 C.印度 D.缅甸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见于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同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又重申并确认这些原则为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A.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B.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的外交宗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但这是手段,而非目标。加强和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
4.我国在外交政策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
A.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真正的不结盟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不与霸权主义国家交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原则。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因此,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5.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提出以后,日益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奉行的原则。上述选项均为该原则的内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动可以概括为:
A.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 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已经确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当今世界格局。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和苏联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政治上,实行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开始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要独霸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B选项错误。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但目前看来,欧盟与日本的发展还受美国制约,俄罗斯还没有完全恢复,世界多极格局还并未形成。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民族分裂和融合的问题 B.民族压迫和民族差别的问题
C.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D.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族问题性质的认识。
实质应该是本质层面的东西,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其本质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4.我国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
A.统一战线中大多数成员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B.我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C.统一战线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
D.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统一战线的性质。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阶级联盟,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大多数成员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此,第3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第4题的答案为A选项。
5.加强党的建设,应该放在首位的是: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制度建设 D.作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问题。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坚持和发展列宁的建党学说,从中国党的实际出发,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三大法宝”和“伟大工程”的高度,确立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党的建设格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把制度建设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和时代特点,确立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党的建设格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总结了我们党自己的经验和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决策。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6.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
A.坚持反腐倡廉 B.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
A.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严惩腐败,从严治党 D.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作风建设。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了具有新的特点与风格的关于执政党作风建设的一整套新的理论观点,成为我们党建党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2)指出党风的实质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贯穿党风建设各方面的核心问题。(3)指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及干部的生活作风各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渗透与制约,其中思想作风起着主导作用。(4)创造性地探索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加强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党性党风教育的有效形式。(5)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提出一系列党风建设的重要思路。因此,第6题的答案为D选项,第7题的答案为B选项。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民族分裂和融合的问题 B.民族压迫和民族差别的问题
C.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D.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族问题性质的认识。
实质应该是本质层面的东西,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其本质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4.我国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
A.统一战线中大多数成员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B.我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C.统一战线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
D.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统一战线的性质。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阶级联盟,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大多数成员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此,第3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第4题的答案为A选项。
5.加强党的建设,应该放在首位的是:
A.组织建设 B.思想建设 C.制度建设 D.作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问题。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坚持和发展列宁的建党学说,从中国党的实际出发,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三大法宝”和“伟大工程”的高度,确立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党的建设格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把制度建设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和时代特点,确立了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党的建设格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总结了我们党自己的经验和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决策。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6.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
A.坚持反腐倡廉 B.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
A.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严惩腐败,从严治党 D.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作风建设。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了具有新的特点与风格的关于执政党作风建设的一整套新的理论观点,成为我们党建党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2)指出党风的实质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贯穿党风建设各方面的核心问题。(3)指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及干部的生活作风各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渗透与制约,其中思想作风起着主导作用。(4)创造性地探索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加强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党性党风教育的有效形式。(5)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提出一系列党风建设的重要思路。因此,第6题的答案为D选项,第7题的答案为B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C.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2.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与互助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以实现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实践证明,这项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我国的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互相团结、和睦相处,与世界某些地区民族冲突不断形成鲜明对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承认民族差别,而不是消除民族差别为前提。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ACD,第2题的答案为ABC。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政协会议的性质、构成及作用。
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3题的答案为ABC,政协的组成成分非常丰富,不仅仅是民主党派人士。4题选项中,C项国家结构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组成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与题干不相干,D项政权组织特点是国家的政体,在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A.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 B.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米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是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是拥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需要。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B.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对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决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才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因此,A选项错误。政协只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对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决策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BC。
7.统一战线的功能主要有:
A.团结 B.沟通 C.协商 D.自我教育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统一战线功能的认识。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形成了一套统一战线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广交朋友和自我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战工作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引下,继承传统,积极探索,又创造了一些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重要原则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第一,坚持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及其广大成员;第二,坚持民主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第三,坚持求同存异,正确对待统一战线中的各种差异和分歧;第四,坚持自我教育,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素质;第五,坚持真诚服务,切实帮助党外人士解决实际问题;第六,坚持广交朋友,注重做好党外代表人物工作;第七,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统战工作;第八,坚持抓紧抓细,把各项统战工作落到实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8.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包括:
A.思想建设 B.理论建设 C.政治建设 D.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建的格局。
我国新时期党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政治建设,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这是提高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9.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A.精简机构,转变职能 B.加强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C.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D.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16.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做到:
A.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B.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
C.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D.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党内斗争、坚持党的团结统一等。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不仅要依靠政治路线的正确,而且要依靠组织上的巩固。组织建设为政治建设服务,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高透明度;按照“四化”方针,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建设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严格党员标准,提高党员素质,严肃党的纪律,及时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分子;党的基层组织要做好经常性的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积极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组织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以适应党的组织建设改革的需要。因此,第9题的正确答案为BCD,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0.按照三个代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
A.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健全党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扬党内民主
D.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在党建中的地位。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最终体现在党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放到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最基本的问题,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中去思考,并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党的历史任务,从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和基本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1.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加强:
A.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B.党的学风建设
C.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D.党的领导作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作风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认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把总体要求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2.新世纪“三个代表”的要求是:
A.党的立党之本 B.党的执政之基 C.党的力量之源
D.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根本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ABCD。
13.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内在关系表现为:
A.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B.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C.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D.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系统理解“三个代表思想”。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先进生产力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为之提供物质基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
同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和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
A.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 B.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C.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D.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它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所决定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BD。
15.新时期党的建设要解决的两大课题是:
A.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不断加强党的领导
C.不断壮大党的队伍 D.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他还告诫全党:"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本题正确答案为AD。
17.面对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
A.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战略目标,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D.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创新型国家的理解。
胡锦涛在2006年1月10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他讲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D。
18.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执政的目标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又强调指出,要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在执政实践中。科学执政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A.科学执政,就是把执政作为科学来对待
B.科学执政,就要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C.科学执政,就要探索和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D.科学执政,就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执政的内涵。
科学执政是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关于科学执政的表述:“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在当代中国,科学执政尤其要体现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我们作出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参见胡锦涛在200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1.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C.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2.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与互助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以实现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实践证明,这项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我国的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互相团结、和睦相处,与世界某些地区民族冲突不断形成鲜明对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承认民族差别,而不是消除民族差别为前提。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ACD,第2题的答案为ABC。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政协会议的性质、构成及作用。
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3题的答案为ABC,政协的组成成分非常丰富,不仅仅是民主党派人士。4题选项中,C项国家结构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组成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与题干不相干,D项政权组织特点是国家的政体,在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A.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 B.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米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是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是拥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的需要。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B.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对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决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民政协的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才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因此,A选项错误。政协只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对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决策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因此,D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BC。
7.统一战线的功能主要有:
A.团结 B.沟通 C.协商 D.自我教育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统一战线功能的认识。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形成了一套统一战线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广交朋友和自我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战工作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引下,继承传统,积极探索,又创造了一些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重要原则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第一,坚持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及其广大成员;第二,坚持民主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第三,坚持求同存异,正确对待统一战线中的各种差异和分歧;第四,坚持自我教育,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素质;第五,坚持真诚服务,切实帮助党外人士解决实际问题;第六,坚持广交朋友,注重做好党外代表人物工作;第七,坚持群众路线,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统战工作;第八,坚持抓紧抓细,把各项统战工作落到实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8.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包括:
A.思想建设 B.理论建设 C.政治建设 D.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建的格局。
我国新时期党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政治建设,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这是提高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9.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A.精简机构,转变职能 B.加强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C.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D.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16.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做到:
A.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B.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
C.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D.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党内斗争、坚持党的团结统一等。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不仅要依靠政治路线的正确,而且要依靠组织上的巩固。组织建设为政治建设服务,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高透明度;按照“四化”方针,培养、选拔、使用干部,建设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严格党员标准,提高党员素质,严肃党的纪律,及时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分子;党的基层组织要做好经常性的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积极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组织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以适应党的组织建设改革的需要。因此,第9题的正确答案为BCD,第16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0.按照三个代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
A.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健全党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扬党内民主
D.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在党建中的地位。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最终体现在党领导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放到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最基本的问题,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中去思考,并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党的历史任务,从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和基本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1.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加强:
A.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B.党的学风建设
C.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D.党的领导作风建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作风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认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把总体要求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2.新世纪“三个代表”的要求是:
A.党的立党之本 B.党的执政之基 C.党的力量之源
D.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根本要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ABCD。
13.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内在关系表现为:
A.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B.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C.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D.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系统理解“三个代表思想”。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先进生产力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为之提供物质基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
同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和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1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
A.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 B.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
C.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D.由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它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所决定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BD。
15.新时期党的建设要解决的两大课题是:
A.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不断加强党的领导
C.不断壮大党的队伍 D.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他还告诫全党:"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本题正确答案为AD。
17.面对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
A.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战略目标,不断培养创新思维,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D.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创新型国家的理解。
胡锦涛在2006年1月10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他讲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D。
18.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执政的目标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又强调指出,要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在执政实践中。科学执政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A.科学执政,就是把执政作为科学来对待
B.科学执政,就要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C.科学执政,就要探索和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D.科学执政,就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执政的内涵。
科学执政是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关于科学执政的表述:“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在当代中国,科学执政尤其要体现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我们作出的决策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参见胡锦涛在200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