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军队文职招聘考试预防医学知识:氯化消毒
氯化消毒
氯化消毒是我国目前常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之一,它作为常规生活饮用水净化工艺过程的最后一步,至关重要,要起到杀灭水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是:氯或着氯制剂溶于水后,和水反应,形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次氯酸,次氯酸易于穿过细胞壁,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从而使细菌死亡。
影响因素氯化消毒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后,接触30分钟,有0.3~0.5mg/L的游离氯,而对化合性余氯则要求接触1~2小时后有1~2mg/L余氯。管网内出现二次污染时,余氯易被耗尽,故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可作为预示有无再次污染的信号,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05mg/L。
(2)水的PH:次氯酸(HOCI)是弱电解质,消毒时因注意控制PH不要太高,最好PH<6。
(3)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
(4)水的浑浊度:用氯消毒时,必须使HOCI和OCI-直接与水中细菌接触,方能达到杀菌效果。如果水的浑浊度很高,悬浮物较多,细菌多附着在这些悬浮颗粒上,则氯的作用达不到细菌本身,使杀菌效率降低。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同,一般来说,大肠杆菌抵抗力较低,病毒次之,原虫包囊抵抗力最强。水中微生物数量过多,则消毒后水质较难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
1. 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 )
A.0.05mg/L
B.0.3mg/L
C.0.5mg/L
D.1mg/L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