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时政热点资讯:从普及科学知识到传递万物平等的自然观
从普及科学知识到传递万物平等的自然观
“它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也可以医治烫伤;它们的皮毛可做皮手套;它们的尾毛和针毛可以做成毛刷和画笔。”在《动物小百科》的描述中,果子狸这种野生动物肉可吃、皮可用。采访中,每位作家都提到了将野生动物功利化的观念,他们认为,这样的观念既是落后的,也是不科学的。
“这一表述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劲硕对记者说。多年来,张劲硕翻译编著了众多畅销科普图书,审校各类科普读物200余册。“把动物当成一种资源,这种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里十分普遍。”张劲硕说,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后,我们开始大量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将“保护”放在了“利用”之前,我们的生态观念开始转变,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日益强化。
“我总是试图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这样一个生态观念:万物平等。无论大型生物还是微生物,无论益虫还是害虫,都是大自然的子孙。”刘虎说,仅仅从人类的利益出发看待动物,反而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例如,我们曾试图消灭麻雀,因为麻雀吃人类的粮食。结果,麻雀数量锐减,虫害泛滥,很多农田绝收。这是因为物种灭绝会造成生态失衡,人类自然会饱受其害。刘虎认为,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人类谋求发展的正途。
什么样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赵序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一次讲座中,一位生物老师问赵序茅:“赵博士,你们研究金雕、雪豹有什么用呢?”赵序茅恍然发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为导向的书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个体的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如果停留在科普知识的层面,就永远无法走出小众的圈子。赵序茅开始尝试“升级”自己的写作。他认为,好的科普要由知识导向转向思维导向,要建立科学的思维、传递科学的观念。比如,《寂静的春天》一书,通过描述一个美丽乡村的突变,揭示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这本书影响非常大,被誉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肇始之作”。
从普及科学准确的知识到传递万物平等的自然观,这不只是科普作家的一次“写作升级”,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向自然规律靠近的重要一步。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