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3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