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倒掉的我家老屋
掐指一算,我离开故乡的老屋已经30多年了。
昨天夜里,我梦见了我家老屋。老屋的门没锁,虚掩着。我推门而入,高挂在堂屋的那盏煤油吊灯突然亮了。我抬头朝屋内的阁楼上一望,似乎有谁在和我捉迷藏似的,一闪,不见了。我忽然醒来,原来是梦!可是我一点也不害怕。我对我家老屋太熟悉、太眷恋,30多年,一直没变。
我家老屋位于公安县章庄铺镇一个小地名叫袁家场的地方。因为合村并组,袁家场的地名早已不复存在。由于世事变迁,我家老屋也荡然无存了。每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就酸酸的,想哭。
当时的袁家场还很是些有名气的。十里八村的都把袁家场叫做街上。其实所谓街,只不过是三四十户人家相向而居,中间留有一条不宽的过道权且叫做街而已。街上并没有店铺。北头是村部所在地,那里有大队部、代销店、卫生室,后来位于南头我在那儿上过学的村小学也搬到了北头,便使街上很有了些街的气氛。许是因为聚居的缘故,街上很是热闹。谁家有大情小事,街上的人都会跑去凑个热闹;哪家有家长里短,街上的人又会跑去探个究竟。尤其是到了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人端着碗倚门而立,一边吃着自己的饭,一边看看张家在吃什么,问问李家有没有新鲜的菜肴,现在想想,那简直就是一道绝妙的风景。正因为此,周边散居的农户很羡慕我们住在街上的人,而我们街上的人又平添了几分自豪的感觉。
我家老家位于街的中部。由于世代行医,家境较为殷实,我家老屋的规模相对较大,四正四偏,中间带有阁楼,而且是砌有盒子墙和马头墙的老式建筑,这在当时和当地都算数一数二的了。据我父亲说,我家老屋到我父亲这一代,已经整整住了五代人,算算应该是清朝留下的遗产。
我很是留恋我家老屋门前的那块屋檐石。那是一块很大很厚很有历史的青石。石头上留下过我的许多欢乐和印迹。我时常领着儿时的伙伴在石头上下对角棋,而且总是我赢,赢后小伙伴们拿羡慕的眼光望着我的感觉真好。到了夏天,贪凉的小伙伴们总是抢着到石头上去坐一会。而当我到来的时候,他们往往主动地把最中间的位置让给我,让我有一种得宠的感觉。那种童真无邪让我真的无法忘怀。
我时常想起在我家老屋里拿个凳子坐在我妈妈的纺车旁看妈妈纺线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妈妈是地主家的千金。她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很有灵气,增广贤文、三字经、百家姓,她背得很多,也教给我很多。她还讲给我许多不知是从哪里听来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说,我是在妈妈的纺车声中长大的。
那时,我的父亲在离家较远的一个地方行医。父亲是个老中医,他医术很好,在当地很有名气,也有些傲气。方圆十里的人都来找我父亲看病,因此我家很有些人缘。据我母亲讲,小时候我长得乖巧,人又机灵,来看病的人总是先逗我一会,让我乐乐后讨好我的父亲。因此我和我的老屋都成了我父母亲引以为骄傲的资本。
父亲差不多每个星期会回家一次。我记得父亲回家的习惯动作就是一放下行李便挑起水桶,然后到屋后一个叫“雷打坑”的堰塘去为我家老屋的水缸挑满水,管我家够用一星期。接着,我父亲又会抄起那把长长的竹扫帚把我家老屋的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扫地的姿势很优美,一如他为病人开处方时写字那样遒劲有力。父亲读过私塾,很有些文化,经常在我家老屋里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地给我讲这讲那,使我从小的文化营养较为丰富。只可惜,父亲为别人看了一辈子的病,却最终没能看好自己的病。在56岁那年,因脑溢血突发他离我们远去。我平生第一次伤心的泪就是为他而流。
我怀念每年用报纸为我家老屋糊墙的这些琐事。每到春节,我盼望的不是穿新衣,不是吃好菜,新衣是会有的,好菜自然也少不了。我十分高兴的事是用当年的新报纸为我家老屋糊墙。到那个时候,父亲总是把单位看过的报纸拿回家,妈妈早就为我们熬好一盆用米面做成的糨糊,我和哥哥用准备好的排刷仔仔细细地将报纸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层一层地糊到墙上。我家老屋顿时焕然一新,敞亮许多。我更高兴的是我每天能端着饭碗,就着墙上的报纸看许多已成旧闻的新闻。从那里,我也吸收了不少营养。
后来,我们为了生计都先后离开了我家老屋。屋里只留下了我年迈的老母亲。母亲因为孤单,更因为需要子女照料,也离开我家老屋跟随哥哥住到了城里。我家老屋无人照管了,便贱价卖作了他人。这只能是曾经辉煌过的留下过我的快乐和记忆的我家老屋最后也最好的归宿。
再后来,袁家场街上的老街坊们也一家家先后搬走了,他们的房子都已夷为平地。买了我家老屋的住户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我家老屋成了油菜地,只剩下一壁断垣在风中摇曳。它是那么地孤单和无奈,只有油菜花开的时候才能偶尔地吸引人的目光去瞥一下。
我不知道,在风中摇曳的那壁断垣什么时候会彻底垮掉。我倒希望它还是早些垮掉为好,免得它总是惹人怜悯,惹人怀念,惹人伤感!
我家老屋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昨天夜里,我梦见了我家老屋。老屋的门没锁,虚掩着。我推门而入,高挂在堂屋的那盏煤油吊灯突然亮了。我抬头朝屋内的阁楼上一望,似乎有谁在和我捉迷藏似的,一闪,不见了。我忽然醒来,原来是梦!可是我一点也不害怕。我对我家老屋太熟悉、太眷恋,30多年,一直没变。
我家老屋位于公安县章庄铺镇一个小地名叫袁家场的地方。因为合村并组,袁家场的地名早已不复存在。由于世事变迁,我家老屋也荡然无存了。每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就酸酸的,想哭。
当时的袁家场还很是些有名气的。十里八村的都把袁家场叫做街上。其实所谓街,只不过是三四十户人家相向而居,中间留有一条不宽的过道权且叫做街而已。街上并没有店铺。北头是村部所在地,那里有大队部、代销店、卫生室,后来位于南头我在那儿上过学的村小学也搬到了北头,便使街上很有了些街的气氛。许是因为聚居的缘故,街上很是热闹。谁家有大情小事,街上的人都会跑去凑个热闹;哪家有家长里短,街上的人又会跑去探个究竟。尤其是到了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人端着碗倚门而立,一边吃着自己的饭,一边看看张家在吃什么,问问李家有没有新鲜的菜肴,现在想想,那简直就是一道绝妙的风景。正因为此,周边散居的农户很羡慕我们住在街上的人,而我们街上的人又平添了几分自豪的感觉。
我家老家位于街的中部。由于世代行医,家境较为殷实,我家老屋的规模相对较大,四正四偏,中间带有阁楼,而且是砌有盒子墙和马头墙的老式建筑,这在当时和当地都算数一数二的了。据我父亲说,我家老屋到我父亲这一代,已经整整住了五代人,算算应该是清朝留下的遗产。
我很是留恋我家老屋门前的那块屋檐石。那是一块很大很厚很有历史的青石。石头上留下过我的许多欢乐和印迹。我时常领着儿时的伙伴在石头上下对角棋,而且总是我赢,赢后小伙伴们拿羡慕的眼光望着我的感觉真好。到了夏天,贪凉的小伙伴们总是抢着到石头上去坐一会。而当我到来的时候,他们往往主动地把最中间的位置让给我,让我有一种得宠的感觉。那种童真无邪让我真的无法忘怀。
我时常想起在我家老屋里拿个凳子坐在我妈妈的纺车旁看妈妈纺线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妈妈是地主家的千金。她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很有灵气,增广贤文、三字经、百家姓,她背得很多,也教给我很多。她还讲给我许多不知是从哪里听来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说,我是在妈妈的纺车声中长大的。
那时,我的父亲在离家较远的一个地方行医。父亲是个老中医,他医术很好,在当地很有名气,也有些傲气。方圆十里的人都来找我父亲看病,因此我家很有些人缘。据我母亲讲,小时候我长得乖巧,人又机灵,来看病的人总是先逗我一会,让我乐乐后讨好我的父亲。因此我和我的老屋都成了我父母亲引以为骄傲的资本。
父亲差不多每个星期会回家一次。我记得父亲回家的习惯动作就是一放下行李便挑起水桶,然后到屋后一个叫“雷打坑”的堰塘去为我家老屋的水缸挑满水,管我家够用一星期。接着,我父亲又会抄起那把长长的竹扫帚把我家老屋的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扫地的姿势很优美,一如他为病人开处方时写字那样遒劲有力。父亲读过私塾,很有些文化,经常在我家老屋里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地给我讲这讲那,使我从小的文化营养较为丰富。只可惜,父亲为别人看了一辈子的病,却最终没能看好自己的病。在56岁那年,因脑溢血突发他离我们远去。我平生第一次伤心的泪就是为他而流。
我怀念每年用报纸为我家老屋糊墙的这些琐事。每到春节,我盼望的不是穿新衣,不是吃好菜,新衣是会有的,好菜自然也少不了。我十分高兴的事是用当年的新报纸为我家老屋糊墙。到那个时候,父亲总是把单位看过的报纸拿回家,妈妈早就为我们熬好一盆用米面做成的糨糊,我和哥哥用准备好的排刷仔仔细细地将报纸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层一层地糊到墙上。我家老屋顿时焕然一新,敞亮许多。我更高兴的是我每天能端着饭碗,就着墙上的报纸看许多已成旧闻的新闻。从那里,我也吸收了不少营养。
后来,我们为了生计都先后离开了我家老屋。屋里只留下了我年迈的老母亲。母亲因为孤单,更因为需要子女照料,也离开我家老屋跟随哥哥住到了城里。我家老屋无人照管了,便贱价卖作了他人。这只能是曾经辉煌过的留下过我的快乐和记忆的我家老屋最后也最好的归宿。
再后来,袁家场街上的老街坊们也一家家先后搬走了,他们的房子都已夷为平地。买了我家老屋的住户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我家老屋成了油菜地,只剩下一壁断垣在风中摇曳。它是那么地孤单和无奈,只有油菜花开的时候才能偶尔地吸引人的目光去瞥一下。
我不知道,在风中摇曳的那壁断垣什么时候会彻底垮掉。我倒希望它还是早些垮掉为好,免得它总是惹人怜悯,惹人怀念,惹人伤感!
我家老屋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