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的读书笔记7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著《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在阅读中,我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在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后,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的管理呀,"后进生"转化呀 ,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我们有时脸色铁青声色俱厉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正是因为我们束手无策,我们没有达到境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真正好的老师会宽容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问题讲透。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是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在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后,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的管理呀,"后进生"转化呀 ,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我们有时脸色铁青声色俱厉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正是因为我们束手无策,我们没有达到境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真正好的老师会宽容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问题讲透。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是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