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如何正确运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有三:一是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三是语段反复。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得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在后面答案中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
5.反复与排比的辨析。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的修辞手法为排比。
二、强化训练,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1.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查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如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反问句,不是因为不懂反问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2.把握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试题的一般答题技巧。
(1)解答对反复、设问和反问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时,除了抓住反复、设问和反问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选文内容去把握。如: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一文,第19题: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
这是一道选做题,不管选做哪一题,只要考生能紧密联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全文来理解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很容易得出答案: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阳光、水等以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第②句运用反问手法,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第③句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2)解答对有反复、设问和反问的语言运用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如:
(2010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21题: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的题干中,“代拟一段对话”的要求,能让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呈现出来。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试题情景设置中“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把握,要突出“婉拒”“坚持”的语气,尤其是从“学生坚持”的情景中可以确定运用反问修辞手法。据此可答为: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学生坚持说:“你不磨炼我稚嫩的肩膀,我以后怎么担当重任呢?”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有三:一是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三是语段反复。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得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在后面答案中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
5.反复与排比的辨析。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的修辞手法为排比。
二、强化训练,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1.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查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如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反问句,不是因为不懂反问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2.把握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试题的一般答题技巧。
(1)解答对反复、设问和反问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时,除了抓住反复、设问和反问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选文内容去把握。如: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一文,第19题: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
这是一道选做题,不管选做哪一题,只要考生能紧密联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全文来理解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很容易得出答案: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阳光、水等以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第②句运用反问手法,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第③句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2)解答对有反复、设问和反问的语言运用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如:
(2010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21题: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的题干中,“代拟一段对话”的要求,能让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呈现出来。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试题情景设置中“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把握,要突出“婉拒”“坚持”的语气,尤其是从“学生坚持”的情景中可以确定运用反问修辞手法。据此可答为: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学生坚持说:“你不磨炼我稚嫩的肩膀,我以后怎么担当重任呢?”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