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化实为虚 体物写志
“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
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
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
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
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
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
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1:
面对大海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并且这片光不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停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它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涛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又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岿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做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大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我的自白。
【简评】面对大海”可以写实,写大海的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写自己在海上的经历和感受。但若采用虚写的联想,更能使文章富有新意。本文正是采用此法,由大海想到了道家在这里“论剑”,中国古典文字之星在这里“试锋”,国际文艺大师在这里“竞技”。作者引领我们,由文学而艺术而哲学而人性,处处都不离大海。
例文2:
感情与理智
题目让我想起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赤壁战后诸葛亮用计夺了荆州死赖不还。吴国都督周瑜献计,趁刘备之妻丧,用联姻之计,诱刘备到东吴扣之,然后逼刘备还荆州。这原本是一个很妙的美人计,但不想诸葛亮看出破绽,利用吴国太爱女之心与孙权孝母之道大做文章,使得吴国太处处护着刘备,使孙权周瑜投鼠忌器,最后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第二个发生在春秋时代。一个落难的公子流落齐国,齐王给了他一个美女做妻。十余年后,那个公子的国内发生内乱,他的部下都认为这是回国夺位的良机,纷纷劝说这位公子回国争位。但在奢糜的生活中,公子不愿离开优越的待遇和美丽的妻子,断然拒绝。但他那位目光远大的妻子,虽然心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却也在灌醉了丈夫后,让家臣把他送回国了。后来,这位公子夺位成功,成了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霸主,而他也将那位目光远大的妻子接回了国,让她做了夫人。这位公子就是晋文公重耳,那位妻子就是齐姜。
我们不妨讨论讨论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吴国太根本就是妇人之仁,为了自己的爱女,不顾吴国的霸业,使诸葛亮之计得逞。更重要的是,她将周瑜——吴国优秀的都督的话当耳边风,结果使得诸葛亮二气周瑜成功,加快周瑜的病情恶化,使得他英年早逝,也使吴国元气大伤。试想一下,如果吴国太目光放远,使刘备被吴国扣留,交还荆州,这不但使吴国国力大增,而且蜀国必定因此受制,吴国的霸业就指日可待了。一念之差,差之千里,最后吴蜀被灭,也是天意。
第二个故事,齐姜真的可以称为英雄了。她没有被眼前的奢华迷惑,她想着的是丈夫的霸业,宁愿自己与丈夫离别也不愿耽误丈夫的前途。平心而论,晋文公的出现与她的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如果她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女流之辈,那历史书上就永远也没有晋文公这个词了。大胆说一句,她的决策甚至已经英明到了挽救整个晋国!
其实我们都体会得出,感情往往会迷乱理智的视线,人在感情漩涡中是很难用理智去思考问题的,因为理智作出的决策往往与自己的感情相悖,而要违背自己的感情办事却要下很大决心才办得到的。其实,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某些还因此受人耻笑。武则天为当皇后不惜扼杀自己的新生儿,后人评价说她心狠手辣,但若不是这样,哪还有唐朝女皇的传说?哪还有唐朝的兴盛富强?
感情与理智是两个对立面,而要对某个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只有靠理智去面对才行。
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
【简评】这篇作文以历史故事为切入口,穿越时空,纵连古今,紧扣“感情与理智的关系”来讨论故事,得出“要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的结论。虽然没有过多的笔墨涉猎当代社会,但通过作者理性的分析,睿智的见解,哪点不是在点明时弊呢?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
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
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
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
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
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
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1:
面对大海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并且这片光不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停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它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涛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又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岿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做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大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我的自白。
【简评】面对大海”可以写实,写大海的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写自己在海上的经历和感受。但若采用虚写的联想,更能使文章富有新意。本文正是采用此法,由大海想到了道家在这里“论剑”,中国古典文字之星在这里“试锋”,国际文艺大师在这里“竞技”。作者引领我们,由文学而艺术而哲学而人性,处处都不离大海。
例文2:
感情与理智
题目让我想起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赤壁战后诸葛亮用计夺了荆州死赖不还。吴国都督周瑜献计,趁刘备之妻丧,用联姻之计,诱刘备到东吴扣之,然后逼刘备还荆州。这原本是一个很妙的美人计,但不想诸葛亮看出破绽,利用吴国太爱女之心与孙权孝母之道大做文章,使得吴国太处处护着刘备,使孙权周瑜投鼠忌器,最后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第二个发生在春秋时代。一个落难的公子流落齐国,齐王给了他一个美女做妻。十余年后,那个公子的国内发生内乱,他的部下都认为这是回国夺位的良机,纷纷劝说这位公子回国争位。但在奢糜的生活中,公子不愿离开优越的待遇和美丽的妻子,断然拒绝。但他那位目光远大的妻子,虽然心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却也在灌醉了丈夫后,让家臣把他送回国了。后来,这位公子夺位成功,成了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霸主,而他也将那位目光远大的妻子接回了国,让她做了夫人。这位公子就是晋文公重耳,那位妻子就是齐姜。
我们不妨讨论讨论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吴国太根本就是妇人之仁,为了自己的爱女,不顾吴国的霸业,使诸葛亮之计得逞。更重要的是,她将周瑜——吴国优秀的都督的话当耳边风,结果使得诸葛亮二气周瑜成功,加快周瑜的病情恶化,使得他英年早逝,也使吴国元气大伤。试想一下,如果吴国太目光放远,使刘备被吴国扣留,交还荆州,这不但使吴国国力大增,而且蜀国必定因此受制,吴国的霸业就指日可待了。一念之差,差之千里,最后吴蜀被灭,也是天意。
第二个故事,齐姜真的可以称为英雄了。她没有被眼前的奢华迷惑,她想着的是丈夫的霸业,宁愿自己与丈夫离别也不愿耽误丈夫的前途。平心而论,晋文公的出现与她的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如果她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女流之辈,那历史书上就永远也没有晋文公这个词了。大胆说一句,她的决策甚至已经英明到了挽救整个晋国!
其实我们都体会得出,感情往往会迷乱理智的视线,人在感情漩涡中是很难用理智去思考问题的,因为理智作出的决策往往与自己的感情相悖,而要违背自己的感情办事却要下很大决心才办得到的。其实,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某些还因此受人耻笑。武则天为当皇后不惜扼杀自己的新生儿,后人评价说她心狠手辣,但若不是这样,哪还有唐朝女皇的传说?哪还有唐朝的兴盛富强?
感情与理智是两个对立面,而要对某个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只有靠理智去面对才行。
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
【简评】这篇作文以历史故事为切入口,穿越时空,纵连古今,紧扣“感情与理智的关系”来讨论故事,得出“要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的结论。虽然没有过多的笔墨涉猎当代社会,但通过作者理性的分析,睿智的见解,哪点不是在点明时弊呢?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