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_2800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英子的长篇随笔《追问爱情》出版之前,得以先睹为快。读完作者为作品写的后记后,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全稿阅毕,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这部作品的内涵之深、范围之广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阅读这部作品前,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世上居然会有这样的一部作品,更不会想到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一个青年女子。
关于爱情,我和这世上许许多多人一样,经历了希望到破灭的过程,最后在心底只留下了几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我们的希望为什么会破灭?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爱情的书籍,但没有一本书给我答案。似乎人们都对此讳莫如深,除了对表面现象的描述和空洞的议论,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为,一筹莫展。而流行影视剧中总把爱情神秘化,强调爱情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是莫名其妙的。而所有这一切的疑问我都在《追问爱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并不是具有最终的意义。
这是一部追寻爱情真理的书,我们不禁为作者深邃的思想、广博的视野所惊叹。在对爱情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的领域里,本书的作者已经站到了一座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上。显然,在这个领域,即使是以理性见长的男性也是望而生畏的。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最复杂、最深邃的道理和思想都被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轻而易举的表达了出来,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难懂。而且书中充满了具体的有关爱情的事例、故事,还有许多美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以及作者灵气十足的议论,读者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们的爱情为什么会破灭?作者在开篇中以两个具体的真实的爱情故事开始了思考爱情的旅程。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两种爱情破灭的方式,有情人难成眷属和成了眷属的有情人不再有情。作者看到“那故事中的人、事、物都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时空内,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所以失去自由是爱情破灭的根本原因。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和解放前,是没有选择对象的自由,而在现在人们有了选择对象的自由后又被自己的欲望所统治而没有选择真正爱情的自由。所以作者说“人只有得到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不懂爱情的真理,去编织爱情的童话,当然不会得到真正爱情的幸福。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和世界,精神在物欲和肉欲的双重打击下奄奄一息,使人们看不到痛苦、爱情和死亡的本性****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最后这样写到:爱情的本质在于,我们最高的爱情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高于人的神圣永恒的生命,是“上帝”本身,它是一切爱的源泉,只有它才能保证人的爱情,体现爱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这是本书中少有的比较难懂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情是需要理由和原因的,是需要媒介的。我们普通人以为爱情的意义是寻找到一个自己爱且爱自己的异性,并把爱情的全部价值寄托在他(她)的身上,这是错误的。爱情的最高对象不是你寻找的那个人,而是人类的一种追求自由和真正幸福的永恒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一切真爱的源泉,是人间一切真、善、美的源泉,作者称之为“上帝”。我们因为都爱它并以它为媒介而相爱!为什么要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与它联系在一起,心中才会得到真正的爱,才会有爱奉献给自己的爱人! 以前的青年人常常为求索人生的意义不得而苦恼,而作者却从爱情中轻易的发现人生的真谛:爱情已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自由为什么还在两者之上?因为自由就是终极的真理,或者说是终极真理的表现形式,是包涵所有小真理的大真理;是真理的基础和源头,是真理之真理。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是一切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生命的荣耀和彰显。真正的自由是真的自由,是善的自由,是美的自由。生命正因为有了这样自由才变的可贵和重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
在这里,我想就作者上面的话进一步展开来谈。生命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最大的悲哀和不自由就是它不愿死而又不得不死。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打击、挫折、悲伤和痛苦,但是所有这一切的痛苦都比不上生命的无价值、无意义、无目的的痛苦。生命只有一次,在我们出生之前没有我们,在我们死亡后不再有我们。如果这唯一的生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在它死亡后就会永远被埋没在历史的灰尘之下,好像它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这才是生命最大、最深的痛苦,而任何其他的痛苦和它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其实这也就是痛苦的本质。我们要战胜这种最大的痛苦,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让自己不死。肉体的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不死,灵魂不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种人类的永恒精神结合起来,才能通过人类文化这一特殊的载体让自己的精神永存后世。
在这部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天才,而且展现了作者超越常人的热情。这是一部燃烧着作者全部青春热情的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光明、热量和理想,是人类追求爱情道路上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作者在第一篇中论述积极和消极的悲剧中这样写到: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的悲剧是积极的。他们为了爱情的美付出生命的真。一次美的毁灭可以唤醒千千万万的灵魂,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生的意义、爱的价值以及自由的可贵。这才是可歌可泣,叫人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有价值的悲剧。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的又岂止是人性的尊严、生命的威仪、真理的力量??人类的历史正是由许许多多壮丽辉煌、为爱情、为真理而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悲剧写成的,它们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座座庄严的纪念碑。除了艾米莉·勃朗特,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身上发现能和本书作者生命中所具有的非凡热情和健全的理性相媲美的。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热烈、充沛的感情和深邃思想的完美结合。如果拿艾氏和作者对比,就会发现作者已经在爱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对艾米莉有所超越,而且作者对于人类及爱情的前途不像艾氏那么悲观。我无法估量这本书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和作用。
多少年来,在追求爱情真理的历程中,我像一叶在黑暗大海上航行的孤舟,看不到一线光明,也不知何处是岸,几乎失去了希望。只有在这部作品中,我才像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终于找到了归宿。我将终身与它相伴相随。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几乎涉及了与爱情有关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和人生,爱情和婚姻,爱情和家庭,爱情和文学,爱情和性****情和金钱,爱情的中外历史发展等等,充分体现了作者无比广阔的视野。在这些领域中,作者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探索和思考,整个作品中无处不闪现作者天才般的思想火花。试举一列,在谈到爱情和家的关系中,作者这样写到:从本质上说,只有将生命、爱情、自由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真正的存在意义上的家,一个属于灵魂的永恒的家。 最后谈一点本书的不足,由于它的随笔性质,缺乏严密的逻辑和体系,有些枝节上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少量观点是值得商酌的。比如,作者在最后一章中说尼采关于超人的思想被希特勒发展成了种族歧视理论,引发了数百万犹太人被害的灾难。这是需要提出疑问的。在我看来,希特勒实际上是歪曲和利用了尼采的哲学思想,绝不是对尼采的继承和发展。尼采的思想是和犹太人的灾难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细枝末节的不足如白玉之微瑕,是不会影响整个作品的价值的。
叔本华在《论女人》一文中断言:女性对艺术和真理没有真正的热爱,所以是低等的人。我想,如果他能读到英子的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