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书上对偶句
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道是真实而可信的,但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心传却不能口授,可以领悟却不能面见。)前面的对偶句突出“情、信”之有与“为、形”之无;后面的对偶句突出“传、得”之可与“受、见”之不可。非强调的字词,“同字”反而更好。 二、明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五蠹》(君主授奖不随便变更,处罚不随便赦免,荣誉帮助奖赏发挥作用,恶名跟着刑罚扩大影响,那么品质好和不好的人都会尽力去办事了。)“施赏不迁,行诛无赦”,符合对联要求;“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既有“同字”,又平仄不谐。 三、《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我的力气足以举起百钧的重物,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毫的尖端,却看不见整车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其中的对偶句,若把“不足以举一羽”的“不足以”删掉,便字数相等、更加对称。 四、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追补)如果此处说成“过去不能谏,未来犹可追”,那就既没有同字相对,也达到平仄协调了。但当时尚未出现那么多的双音词,也无必要把对偶句弄得如此高度对称。在对联作为独立文体产生之后,才会要求相对的两行文字,越对称越好。 五、《韩非子·五蠹》;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在共工战斗的时候,兵器短的被敌人刺到,铠甲不坚的伤到了自身。)在对偶句“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之中,“短者”与“不坚者”相对,自然字数不等量。但把铠甲的“不坚”,另外改为一个字的肯定说法,又确实很不容易。 六、庄辛说楚襄王提到“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战国策·楚策》(我听说过去汤王、武王凭借百里地方也能够兴盛,夏桀、商纣占有整个天下却不免灭亡。)对偶句“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表明,说者遣词造句已努力突出此二事的尖锐对立,至于“以”为同字、平仄不协,则属写对联才有的要求。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