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爱情散文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恋爱、婚姻是人生的必然。且不说每个人在幼年时从长辈讲的民间故事里、从儿童读物里、从耳闻目染的戏曲里、接受了诸如牛郎与织女、白蛇娘娘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灰姑娘、青蛙王子与睡美人……更不说青少年时期读到的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再看生活中各种各样属于时代的爱情。爱情是人类生活中自然的事情,时代不同,其实一样;每个人的爱情唱的歌都不一样,这也就成了文学作品多彩画卷中的永恒主题。 我念高中时读的高一课本第一篇课文就是《诗经·关睢》,也就是说,我一进高中,就从语文课文中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体味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幸福。接着是读《诗经·兼葭》,又体味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向慕。接着又读《诗经·氓》,看到了一个由“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尔东来,以我贿迁”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悲剧结局。后来还读到《孔雀东南飞》、《陌上桑》,读到《红楼梦》里的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读到《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可谓是不断地从语文课本中被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所熏陶着。甚至还有外国此类作品,如《麦琪的礼物》中爱情的纯真,《套中人》中爱情的迂腐。 这些课文之所以能成为课文中的一员,必然有着其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如何去理解的问题。不单是指文学上的理解,还有其中所描述爱情的理解,作为人生问题重要的一员,爱情逃避不了被惊疑,追问的过程。它在当今爱情泛滥的社会中,更逃避不了它的敏感性。因为它的不能被理解以及被青少年们不屑理解的实利社会的禁锢。 对于中学生来说,爱情,是什么呢。听说,它可以强烈,如同冬日雷鸣,突如其来而刻骨铭心;如潮涌,延绵不绝而剪不断理还乱,也可以如萍塘涟漪,一点一点仿似春风拂过,可心里却早已荡漾,暗涌如潮。对穿著校服内心不知天高地厚的初中学生来说,爱情,或许只是能够牵起的双手,睡前短信的问候罢。 诚然,一切都是听说,我也没有试过,我始终对爱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对于中学生,对爱情早已不陌生了吧,歌德留下了精辟的见解:自古多情枉少年,哪个少女不怀春。 可是,多情的他们、怀春的她们,还会带着少年般纯洁的心,去用心体会,那课文上一章章的淡如涟漪的,却早已在心底激起荡漾的,浅浅的爱情吗?还会记得,岁月中流逝的那一点点心悸,那砰然的甜蜜吗?还会记得,在那曾经美好的岁月里水晶般纯洁的的,那一次次对视吗? 我想,更多地是用他们胸中仅有的笔墨,浅白地勾画那独特的心灵悸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