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我眼中的屈原
对于屈原,人们纵说纷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将自己说成是世上最清醒的人,何等的傲慢,但却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即使被流放,被排挤,但仍然坚持,那种坚持,那种不与世同浊的坚持是很少有人作到的。
可能有人会说,屈原很迂腐,既然有才,既然楚国不识才,他大可到其他国家去,为何还要守在楚国,但也正是他对国家的坚守,国家的热爱,那样的坚持,才显示他与当时其他有才能的人与众不同,怀着对本国的爱,才使得他有了自己的根。
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他的确是很爱国,并一直坚持着去帮助国家发展。但他太过于坚持原则,虽然他的原则并没有错,但并没有帮助到当时的时局。如果想让国家时局得以扭转,在陷入困境时,大丈夫能屈能伸,而不应因为遭到陷害而放弃救国,如果他是真的想救国的话。他坚持个人原则,在某种角度看,并不是完全在救国,而是为了保持他个人品行的高洁,他把个人原则看得比国家兴亡更为重要。就他所说,举世混浊,众人皆醉,他不愿同浊同醉,那么救国必然遭遇重重困难,并且他并不是一个真正懂得救国的人,他的方法过于直接,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不懂得变通。而最后对生命的放弃,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对自我的解脱,如果他真正想要救国的话,就不应该用死来解决,因为,死对他来说,是个人品德的维护,自我的解脱,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并没有实际的作用,只能是奸臣当道的形式更为恶劣,让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死,并没有解决问题。虽然他曾试图想办法改善现状,但他并不是一个能把救国坚持到最后的人,他唯一坚持的只是对个人品行的维护,似乎有点精神上的洁癖,他把这放在了救国的前面。其实从这也可以看出,屈原并不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他不懂得勾践的卧薪尝胆,不懂得忍辱负重,不懂得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包括个人的精神。
当自己的理想没有得到实现时,他选择逃避,放弃。虽然,他那种精神,从哲学上,人的个人修养上,是很值得敬畏的,但从客观实际来讲,并不适合。他在那样的状况下救国,改革就应该预料到有重重困难,并且事情的走向不能在他的计划之中,包括做人做事的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能救国,能改革,短暂的丢弃个人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他却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原则。他本来有很多条路可走,但却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原则。
屈原的洁身自好让我们看到他高尚品德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缺少忍辱负重与牺牲。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