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如萧红所说,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而有娓娓道来的叙述;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节,而有充满童真的想象;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而有朴素情感的流露。读来感觉像偶尔听到的老人之间聊起家常,琐碎而又生动;又像看了一部画质极好的儿童动画,每一帧都是那么鲜活而富有色彩。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绍着呼兰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那么一一铺排开来,好像长镜头缓缓地推进。后来,作者介绍着后园及后园的一切、家人及周边的一切人,也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好像短镜头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就在长短镜头的交替中,我们得以走进这段回忆。
关于平静
这回忆,关于平静。小城并不大,只有两条街、一个十字街口,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扎彩铺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人们“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生不响的默默的办理。”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豆腐和麻花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要是偶尔遇到掉进泥坑淹死的猪,就能吃到便宜猪肉,就会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并不贫瘠,每年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就是精神的盛举。“他们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这座城几乎没有时间和悲喜的痕迹,夜以继日地重复平静的往昔。
关于温暖
这回忆,关于温暖。这里有给了作者最多爱的人——祖父,这里有留下作者最多欢乐的地方——后园。在孩童口吻的生动叙述下,我们仿佛能看到后园的一草一木和四季气象,仿佛能听到欢声笑语和祖孙俩有爱的日常对答,也仿佛能嗅得到满园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在一个小女孩一天都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但是捣乱比帮忙多的时候;在她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的时候;在她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的时候.....很多个这样的时候,都会令我感到无比动容,越是了解萧红后来的颠沛流离,越是感动她曾经拥有的短暂温存。同时,我也总是会对号入座,换了时空与对象,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后又开始疯狂地想起我和我的祖父、外祖父发生了怎样温暖的故事,然后不自觉的红了眼眶。萧红后来说起,“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到现在还过着流浪的生活。’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关于悲凉
这回忆,也关于悲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家里宽房大屋,童年仍算圆满,作者却不止一次地说到“我家是荒凉的”,是因为周围的人吧?租户们的心很小,因为采到雨天屋顶长出的蘑菇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的心又很大,眼看着房子逐渐倾倒,也能安然的在屋子里睡觉。漏粉的喜欢唱歌,拉磨的夜里通夜的打着梆子,养猪的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只是“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的愉悦,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这光明,这些都不是的。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小团圆媳妇被跳大神的活活送了命,冯歪嘴子的女人在诋毁和饥寒中死去,有二伯脾气怪,对人说怪话却对地上的砖头和天上的鸟说正经话......透过作者儿童的视角、懵懂的语言,就算写的是有趣的事和热闹的场面,也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他们活的艰难,艰难的让人心疼,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凉薄。萧红形容“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恰如她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萧红才会意犹未尽地想起呼兰河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与自己有过关联的人,甚至蝴蝶、蚂蚱、蜻蜓,甚至黄瓜、倭瓜、樱桃。人们怀念过去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时间不够久,二是现在不够好。《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于香港创作的,此时已接近她生命的最后时光,距离她的童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祖父死了,萧红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此后,她经历了出逃、饥寒、战争、背叛,一直到孤单地在异乡等死。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可惜求而不得。在生命的最后,她心有不甘,却只能凭着这回忆,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着自己的寂寞,一遍一遍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关于平静
这回忆,关于平静。小城并不大,只有两条街、一个十字街口,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扎彩铺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人们“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生不响的默默的办理。”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豆腐和麻花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要是偶尔遇到掉进泥坑淹死的猪,就能吃到便宜猪肉,就会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并不贫瘠,每年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就是精神的盛举。“他们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这座城几乎没有时间和悲喜的痕迹,夜以继日地重复平静的往昔。
关于温暖
这回忆,关于温暖。这里有给了作者最多爱的人——祖父,这里有留下作者最多欢乐的地方——后园。在孩童口吻的生动叙述下,我们仿佛能看到后园的一草一木和四季气象,仿佛能听到欢声笑语和祖孙俩有爱的日常对答,也仿佛能嗅得到满园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在一个小女孩一天都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但是捣乱比帮忙多的时候;在她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的时候;在她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的时候.....很多个这样的时候,都会令我感到无比动容,越是了解萧红后来的颠沛流离,越是感动她曾经拥有的短暂温存。同时,我也总是会对号入座,换了时空与对象,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后又开始疯狂地想起我和我的祖父、外祖父发生了怎样温暖的故事,然后不自觉的红了眼眶。萧红后来说起,“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到现在还过着流浪的生活。’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关于悲凉
这回忆,也关于悲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家里宽房大屋,童年仍算圆满,作者却不止一次地说到“我家是荒凉的”,是因为周围的人吧?租户们的心很小,因为采到雨天屋顶长出的蘑菇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的心又很大,眼看着房子逐渐倾倒,也能安然的在屋子里睡觉。漏粉的喜欢唱歌,拉磨的夜里通夜的打着梆子,养猪的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只是“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的愉悦,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这光明,这些都不是的。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小团圆媳妇被跳大神的活活送了命,冯歪嘴子的女人在诋毁和饥寒中死去,有二伯脾气怪,对人说怪话却对地上的砖头和天上的鸟说正经话......透过作者儿童的视角、懵懂的语言,就算写的是有趣的事和热闹的场面,也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他们活的艰难,艰难的让人心疼,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凉薄。萧红形容“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恰如她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萧红才会意犹未尽地想起呼兰河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与自己有过关联的人,甚至蝴蝶、蚂蚱、蜻蜓,甚至黄瓜、倭瓜、樱桃。人们怀念过去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时间不够久,二是现在不够好。《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于香港创作的,此时已接近她生命的最后时光,距离她的童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祖父死了,萧红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此后,她经历了出逃、饥寒、战争、背叛,一直到孤单地在异乡等死。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可惜求而不得。在生命的最后,她心有不甘,却只能凭着这回忆,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着自己的寂寞,一遍一遍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