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遗韵
在书堆里闷了几日,终于有闲暇外出。泛想起曾经游历过的古街区,总想不起确实的印象。但又找不到别的去处,便决定再次拜访。
这次是与外婆同去。再游古街区,虽扯不上老朋友间的亲密,却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依着零碎的记忆走进民宅区,古街区的影象便清晰地浮现出来。黛色的瓦,雪白的墙,苍老的木板门,门前一片片泛着青色的矮松。站在湛蓝的景布下,仿佛身坠迷境走进另一个世界。是那古老温和的江南水乡吗?是那纸醉金迷的上海民巷吗?不是的,不是的。它比飘摇的水乡更安稳,比风华的民巷更淳朴。走在平整的石板上,一如走在沉淀的历史中。错落有致的复式楼下,沉寂的历史正在诉说往日的繁华。西式的碎花玻璃,一片片嵌在中式窗框里,窗外却又是西式的窗檐。这仅仅是古街区的开始,便已是中西的完美融合,后面又是怎样的容颜?几簇竹影后传来的人声断了我的思绪,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几位老人在屋前泡茶闲聊。这样的从容淡定,比那忸怩的江南闺秀,那脂抹的风尘女子,更多的是阅历沧桑。
在泡茶老人的指引下,我和外婆走进了一条不知名的老街。我无心查考它的历史,惟有街口那道写着“尚书”二字锈迹斑斑却依然气宇轩昂的牌坊,和街心一座烟火缭绕古色古香的伽蓝庙,似乎告诉游人,这里也许颇有些渊源典故。
街两旁都是复式洋楼,底层的商铺又是闽南独具特色的“骑楼”。骑楼遮风避雨,又有楼前的一棵棵大树遮去刺目的阳光,因此大多街区的老人都聚集于此。每次走到这条街上,古街区的喧嚣吵闹仿佛一涌而来。细细看来,却又发现有的老人兀自发呆,有的老人闲适地晒太阳,有的在麻将桌上搓上两盘……老人们都各顾个的,在自己安静的世界里生活着。却不知哪来的繁华的嚣声,渲染着热闹的气氛。外婆看到这一切,不无感慨。她说,这里的商铺原来都经营着小吃,繁华至极,可现在这些商铺都已落没,只剩下这些老人了。唉,看到那些商铺的招牌已换成蒙灰的disco招牌,谁能想象当年店门口的人声鼎沸和一碗碗冒着热气的特色小吃呢?我想,也许只有这些洋楼才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吧。
穿过那条街,我便开始寻找一条闻名的“面线巷”。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巷口卖地瓜的老妇人指点下找到巷子。我原以为其中必然弥漫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说不定乾隆帝下江南就在这里吃过面线,却不料只是因为巷子又细又长而得名,不免有些失落。巷子里的石板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有时还会崴着脚。外婆在前引路,满脸的微笑,我只好无奈地跟随,暗地里庆幸这只是短短的路程,又对这名不符实的巷子颇有怨言。这样无尽地行走,渐渐地,我发现脚底的路好像变得平坦了,青石之间的凹凸也比起平整的石板更真实,更亲切。在走出巷子后,才发觉这的的确确是面线巷。虽一眼望到底,仿佛望眼欲穿,其实却缠缠绵绵……
一路走来,品味古街遗韵,感慨闽南旧事,不觉已是华灯初上,夜色阑珊。我无暇融入其中,赶紧与外婆踏上归途。只是途中不忘眷顾几眼,我想,当记忆渐渐泯灭的时候,至少我的心中还能默默念叨:古街哟,一切安好!
这次是与外婆同去。再游古街区,虽扯不上老朋友间的亲密,却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依着零碎的记忆走进民宅区,古街区的影象便清晰地浮现出来。黛色的瓦,雪白的墙,苍老的木板门,门前一片片泛着青色的矮松。站在湛蓝的景布下,仿佛身坠迷境走进另一个世界。是那古老温和的江南水乡吗?是那纸醉金迷的上海民巷吗?不是的,不是的。它比飘摇的水乡更安稳,比风华的民巷更淳朴。走在平整的石板上,一如走在沉淀的历史中。错落有致的复式楼下,沉寂的历史正在诉说往日的繁华。西式的碎花玻璃,一片片嵌在中式窗框里,窗外却又是西式的窗檐。这仅仅是古街区的开始,便已是中西的完美融合,后面又是怎样的容颜?几簇竹影后传来的人声断了我的思绪,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几位老人在屋前泡茶闲聊。这样的从容淡定,比那忸怩的江南闺秀,那脂抹的风尘女子,更多的是阅历沧桑。
在泡茶老人的指引下,我和外婆走进了一条不知名的老街。我无心查考它的历史,惟有街口那道写着“尚书”二字锈迹斑斑却依然气宇轩昂的牌坊,和街心一座烟火缭绕古色古香的伽蓝庙,似乎告诉游人,这里也许颇有些渊源典故。
街两旁都是复式洋楼,底层的商铺又是闽南独具特色的“骑楼”。骑楼遮风避雨,又有楼前的一棵棵大树遮去刺目的阳光,因此大多街区的老人都聚集于此。每次走到这条街上,古街区的喧嚣吵闹仿佛一涌而来。细细看来,却又发现有的老人兀自发呆,有的老人闲适地晒太阳,有的在麻将桌上搓上两盘……老人们都各顾个的,在自己安静的世界里生活着。却不知哪来的繁华的嚣声,渲染着热闹的气氛。外婆看到这一切,不无感慨。她说,这里的商铺原来都经营着小吃,繁华至极,可现在这些商铺都已落没,只剩下这些老人了。唉,看到那些商铺的招牌已换成蒙灰的disco招牌,谁能想象当年店门口的人声鼎沸和一碗碗冒着热气的特色小吃呢?我想,也许只有这些洋楼才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吧。
穿过那条街,我便开始寻找一条闻名的“面线巷”。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巷口卖地瓜的老妇人指点下找到巷子。我原以为其中必然弥漫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说不定乾隆帝下江南就在这里吃过面线,却不料只是因为巷子又细又长而得名,不免有些失落。巷子里的石板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有时还会崴着脚。外婆在前引路,满脸的微笑,我只好无奈地跟随,暗地里庆幸这只是短短的路程,又对这名不符实的巷子颇有怨言。这样无尽地行走,渐渐地,我发现脚底的路好像变得平坦了,青石之间的凹凸也比起平整的石板更真实,更亲切。在走出巷子后,才发觉这的的确确是面线巷。虽一眼望到底,仿佛望眼欲穿,其实却缠缠绵绵……
一路走来,品味古街遗韵,感慨闽南旧事,不觉已是华灯初上,夜色阑珊。我无暇融入其中,赶紧与外婆踏上归途。只是途中不忘眷顾几眼,我想,当记忆渐渐泯灭的时候,至少我的心中还能默默念叨:古街哟,一切安好!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