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乐学院杨和平:乐教复兴何以成为可能?
西安音乐学院邀请杨和平教授为音乐学系学生开展一次讲座活动。讲座一开始,杨老师结合自身工作区分师范类和专业音乐学院的区别,前者更综合,后者更专业;并还介绍了此次讲题来源于国学在职博士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此次讲题的核心是围绕“乐教”问题谈“传统文化”和“历史”,讲题第一个环节,杨老师介绍了我国古代乐教状况,列举多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加以解释和论述。“作为原始氏族社会定位奴隶主子弟必修的科目‘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生性艺术,并含有戏剧和美术的因素”。 “‘乐’在古代中国发挥过重要功能作用,乐教的概念由荀子的《乐论》和儒家的《乐记》的总结而产生。但艺术教育的概念知道近代才出现,在长期的封建制度的社会变迁下,乐教逐步由礼教取代,教育的内容以“读书识礼”为主,选拔人才成长的重要方式为科举制,‘乐’的功能被忽略,歌舞从艺者的地位也随乐伎从宫廷流落而沦入下九流。” 赵宋光先生说:“乐教的失传是汉族文化的重大损失,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弥漫上下的因循守旧、畏缩苟安的腐败风气,同乐教的长期丧失无比关联。” 李沅认为:“孔子思想“礼、乐”并举。可是两千多年来儒学家们谈“礼”的多,谈“乐”的少。越是在后来,孔子的“乐教”思想几乎被人们遗忘。罗艺峰认为:“乐教的现代复兴,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它不以音乐技术学习为指归,也不以社会荣誉追求为目的,而是要一个化性起伪、安顿身心的诉求……我们今天要重建中华乐教,培养圣贤君子,就要承认,我们的物质之身,是天然合理的一个“欲”,我们的精神之心,是一个天然合理的“情”,身心的协调是成就文化人格的必由之路。 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进,我国近采日本,远效欧美,从分析当时的音乐美术教材内容看,这并不是中华民族传统乐教的恢复,只是一个“舶来品”,充其量算作“仿造品”,不是我们真正的乐教,不是中国自身该有的“乐教体系”。 王露的“中西音乐观”和“雅乐观”虽然在理论形态上,有复古主义的倾向,但是在他所处的历史境遇下,是可想而知的。而王光祈提出中国传统“乐教”概念,并称是“孔子的门徒”,但从他提供的教材看只是欧洲少年儿童音乐教科书的移植改编,这不是王光祈的不足,而是他那个时候这一代人的缺点。 第二个标题,杨老师讲述了“乐教在新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也引用了前辈学者的观点:梁启超在其《饮冰室诗话》中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将唱歌一科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其从“改造国民品质”的高度来谈论乐歌在新式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乐歌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对传统音乐的彻底否定,非本位的西方音乐文化强行导入,并取而代之,成为中国音乐的主流和权威话语。其促使中国本位文化的整体构成被悬隔起来,造成了中国现当代音乐与传统的断裂。 第三个标题杨老师提到“乐教理论的基本状态”,从鸦片战争后学堂乐歌的状态引申到当今的乐教形态,西方将中国乐教推向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的乐教体系应该有新思维、大作为。 第四个标题杨老师列举了8个乐教复习的案例,例如谷建芬的《新学堂乐歌·古诗词歌曲20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吟诵教育实践等例证。 第五个问题杨老师就乐教复兴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首先是乐教失位,其次是乐教失语,接着是乐教失信,再有是乐教失建,最后是乐教失衡。只有拥有应对这五个问题的办法,乐教复兴才有希望。 讲座最后杨老师用培根在《伟大的复兴》序言中的一段话做了诠释:“他希望人们不要把它看作一种意思,而要看作一项事业,并相信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不是为某一宗派理论奠基,而是为人类的福祉和尊严……。”我们怀着这种情感,把这段话献给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乐教复兴而辛勤耕耘的人们,让它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事业。 讲座结束后叶明春教授与黄勃副教授和杨老师就乐教的问题,结合当代现状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当代乐教走向复兴“非不能也,时不为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很曲折,依我想来,对于年轻的音乐工作者来说,中国音乐的突破是我们的信仰,除了克服外在的困难外,我们更需要下苦工,系训“原创学术,原点教育”不是一句口号,我们真需要沉下心、静下心去思考该怎样去学、做怎样的学术研究,而不是提一些看似高端的问题,喊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或者做一个仅仅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