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刘南:谈绘画创作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邀请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南一做客浙江师范大学,谈绘画的个性创造,并追忆那些年自己走过的“艺术轨迹”。
从“具象”到“意象”的艺术轨迹 “具象语言”着力于模仿自然物象外部形态,而“意象语言”则将创作者的情感表现寓于自然形态之中,从而改变了自然形外部面貌的形态。刘南一经历了从“具象”到“意象”的风格转变。 早期的《延安会议——红门帘》和课堂练习的晶莹剔透的“静物”都细腻描绘出“具象”外部事物的真实。之后,在创作《天堂鸟》时,刘南一经过几番思考与勾勒,选择用雪白的羽毛替代原先“美中不足”的趾爪,将脑中的“仙境”带入画中,开始有了自己的专属“色彩”,画风也开始从“具象”到“意象”转变。后来,摔伤后的他一度萎靡不振,整整一年只画了一株草,那株草远看普通,近看却有很多恐怖的小鬼脸,刘南一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颓废与消极注入画卷。但绘画给了他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内心而不是外部的形象。画与心灵的接触使他沉浸创作,画面最终转变成“意象”风格。他将他的积极向上蕴含在《浅海》,慵懒与悠闲体现在《北部湾银滩》,而《无人入睡》更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与崇敬…… “我为自己画,玩着画,身临其境地与画中人交流。”刘南一一步一步“挖掘”自己的“色彩个性”,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个性绘画有“秘籍” 随着国外各种风格流派的大量信息介入,我国绘画创作由原来的单一题材到统一风格表现,逐渐形成百花齐放、各种艺术形式风格并存发展的繁荣局面。因此,切实注重培养个性化的绘画创造表现力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让每个人的画都染上个性“色彩”?围绕着美术教育,刘南一有自己的“秘籍”。“第一要做到尊重个性差异。”他说,针对国内应试教育给学生的影响,不能把写实能力作为统一达标的要求,不能将技术层面的训练与培养个性化艺术风格语言截然分开。其次,在鼓励绘画创造表现过程中,要把握住因心灵触动而产生的契机,在内心需求、感受、体验和表现美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情感,从而形成使个性创造表现不断开放、伸展与升华的过程,实现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的价值取向。 此外,刘南一还补充,美术在职研究生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其基础就是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