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内蒙古军队文职招聘面试热点:网络流行语入侵
【热点概述】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6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4.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46.0%的受访者担心会污染汉语。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网络的出现,丰富了现代语言的内涵和形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魅力,甚至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叙述结构。不能简单将网络流行语与汉语的发展对立起来。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一样,精华糟粕同在。因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些网络语言很有天赋,很有创造性,令人拍案叫绝。这种现象是好事,既促进了汉语发展,又丰富了民族文化。比如,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使用了网络语言“点赞”、“蛮拼的”,与整篇贺词接地气的风格相得益彰,既活泼了语态,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又让民众感觉到总书记的平易近人。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使用了网络语言“APEC蓝”来谈论环境问题,将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传递给网友,使这个原本的调侃表达获得了主流认可,强化了网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网络用语短小凝练,在一些较日常、轻松的氛围中,可以达到普通用语达不到的效果。但有的网络语言,比如“屌丝”“装逼”“逼格”等,完全是粗俗猥琐的下流词语,对汉语的发展是一种威胁。
因此,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建立语言规范标杆,对网络语言进行解释说明。及时发动民间力量,组织专家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更大规模的收集、释解和描写,建立像美国的“城市词典”那样大规模的、及时反映语言变化的流行语词库。建立有规范性、权威性的纸质语文词典,进一步拓宽网络选词范围。例如,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历次改版都吸纳了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的第6版即收录了“雷人”、“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但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语。这些工作,将有利于汉民族共同语更顺畅地新陈代谢、稳步发展,也能使更多普通百姓在语言的使用上,更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及时顺应母语日新月异的发展,甚至为其发展或多或少地做出贡献。
二、规范引导语言文字使用。媒体应用的规范、教育领域的节制、出版行业的谨慎,是避免部分粗俗网络流行语污染社会文化,保持语言规范与文化健康的关键。事实上,国家语委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要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打造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平台,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形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
三、对网络语言要进行管理。英国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理,政府引导下的语言文化自由带来了英国语言文化产业的繁荣;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都有负责维护本国语言规范的机构,在努力保留有价值的创新词汇的同时,也提供规范语言的标准,以保证本国语言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对网络语言进行管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职理培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职理培)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