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缓解与学生的“沟通恐慌”?
据调查,目前很多教师的工作压力并非来自专业知识技能,而是来自与学生们沟通和交流上的不畅。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如何沟通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是众多教师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 专家建言
单志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
爱+技巧:成功沟通的关键
教书育人,光靠单纯的技巧是行不通的,只有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前提下的沟通与交流,才有可能促成教育的真正成功。
——多用鼓励性而非否定性的语言
学生最在乎老师对他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也影响着他对教师的态度。所以对学生最好“哪壶开了提哪壶。”多表扬学生的进步,少提及学生的缺点。学生回答问题出错了,鼓励他下次努力;学习薄弱学生好不容易完整地写好一篇文章,尽管错字连篇,也要先肯定他的学习态度……等等。
——语言简单明了,不重复
学生是不喜欢教师反复强调一件事儿的,这样会降低学生对教师能力的信心。所以说话最好干净利落,少重复。
——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
听和倾听是不一样的。单纯地听是被动的,而倾听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索并迅速做出判断。遇到事情,不要总是凭自己的判断下结论,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许多师生冲突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双方中任何一方在激烈的情绪中时,先冷静,再交流
老师在气头上时,难免言辞过激,这时先自己在心里数1、2、3、4、5,这个过程是个转移和冷静的过程,等自己心情平静了,再处理事情;学生如正处在激动的情绪中,等他平静了再说。
——善用非言语沟通
教师的目光、动作、体态、手势都是很重要的沟通语言。有时这种言语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口头语言。教师一个温暖的眼神,会让学生信心百倍;但是一个无意的表情,会让学生认为你不重视他,从而自信下降,怨愤顿生。
教师只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多学习,多交流,应该会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李冬梅(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心理教师):
其实我懂你的心
在现实中,常常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难教”、“难管”,尽管自己把满腔的热情和爱都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却仍能看到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随意说笑,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当老师苦口婆心地与学生谈话时,看到的却是无所谓的表情或无理的顶撞。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能够“听进去”自己的意见,优化师生关系,达到有效的师生沟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有效表达,适时倾听
有效的沟通应是信息的有效传达和收集,其原理就像人的双手鼓掌一样。我们的一只手代表想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另一只手代表需要倾听别人的观点,当双手击掌时,才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有效的沟通就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清晰、有说服力的信息,同时又要通过适时的倾听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的师生沟通才是双向的、平等的。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有真诚、善意的说教而没有倾听,就不会有清脆的击掌声,得不到学生的真实反馈,这只能是单向、被动的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变“你向信息”为“我向信息”
由于教师的角色特点,言语习惯上常常不经意地带有命令、警告和训诫等语气,如“你是学生,就应该按时完成作业”、“真不明白你上课都在想什么”、“你为什么这么马虎”。当我们用这样的口吻与学生对话时,往往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在说,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造成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师生关系势必更加紧张。因为这些言语都是“你向信息”的表达,明显地把问题的重心推给了学生,带有教师强烈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沟通中处于防守位置。
当教师在沟通中减少随意评价的“你向信息”,而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作评估和价值判断时,学生才会真正领会教师传达的真实信息,即“我向信息”的表达。比如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在随意讲话不听讲时,教师很生气地说:“你们简直太不像话了,这是课堂,不是自由市场。”这是“你向信息” 的表达,它侧重于带有否定的评价,并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反之,教师这样说:“我希望我在讲授时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而不喜欢你们和我同时说。” 这就是“我向信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可以使教师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使学生清楚当时的状况,理解老师的话针对的是某种情况和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我向信息”可以使师生关系引向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因为不涉及评价,不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行为,做出积极的应对。
——积极关注,真诚同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在尊重和信任的气氛中,人都能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发展和改变自己。当教师运用真诚、同感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后,学生会积极地调整自我,主动与教师建立和谐关系。
怎样表达同感呢?同感又称同理、共情,即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并将这种理解表达给对方。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应专心倾听学生谈话,正确地辨识学生的情绪,并用言语准确表达出自己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更形象地说,同感就是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
■ 案例
“老师,我要请假。” 北京市宣武区六十六中学生贾林(化名)向班主任请假。“不行啊,下午还有四节课呢。”班主任张老师马上拒绝了贾林的请求。“那我就请病假。”“你有什么事情吗?”张老师看到贾林那不可商量的样子,谨慎地问。“我和初中的同学商量好了,要去看我们以前的老师。”“那下午的课怎么办?家长知道你的决定吗?”张老师知道贾林一贯我行我素,很有主见,也很任性,看到他这么执意,张老师只好搬出家长来劝阻他。没想到,贾林依然固执地说,我现在就可以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同意。
如果强行留下贾林他也不会安心上课,甚至还会折腾出点什么事情来。想到这里张老师只好批了贾林半天的假。但是张老师觉得自己很无奈、无助。
■ 教师心语
我们渴望沟通
吴老师(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教师):我们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现在的孩子太敏感、太自我,老师们讲话稍不留意,学生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地关上了交流的小窗户。
张颖(北京市宣武区六十六中教师):教师就是普通人,希望家长、社会不要把我们神化,我们上师范院校学习的只是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是我们的弱项。我们希望社会和学校多关注、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
王涛(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一中教师):教师渴望沟通技巧,一方面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现状,加强自身薄弱环节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家长、教师总怕伤害孩子,总是哄着孩子,这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是不是还会有人哄着?
侯素琴(北京翠微小学主管主任):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学生经常会通过教师的各种表现不经意地在心里或同学间评价教师,这个心中的评价就是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或位置。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其实也是教师个人才气、能力的表现。我觉得学生信服谁就会愿意跟谁接近。
■ 网友支招
师生沟通中的口语艺术
▲ 幽默
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畅通了。
▲ 委婉
在师生的沟通中,有时候教师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为碍于情感而感到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好了。如果把话语磨去一些“棱角”,使对方在听话时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了。
▲ 含蓄
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一位因犯错误逃学刚来报到的学生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原因,某同学终于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班级……”这种说法既不伤同学的面子,也没有被全班同学误解为包庇。
还可以采用“反语”、“模糊”、“沉默”等说话艺术。
(小猫爱吃鱼)
师生沟通“七要”、“七不”
一要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
二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
三要有耐心,不“计较抱怨”。
四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
五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
六要做好引导,不“事后批评”。
七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
■ 相关评论
管理者要主动
为教师排忧解难
□ 胡小勇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心理问题增多,主要由压力增大所致。从学校到主管部门,从学生到家长直到政府、社会都要求教师成为“完人”、“全能”,使教师不堪承受。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文化、学知识、学做人,还要承担本应由家庭、由父母承担的职责,不但要管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负其在校外行为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往学校、教师身上推。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以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底线;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等。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