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案例 “长方形面积计算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片断及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体现为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亲自发现,得以使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片断一]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想了解长方形那些知识。
生1:我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样的。
生2:我要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都很爱学习,你们都是勤奋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你们。老师也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以上问题。
生:(跃跃欲试的样子)。
师:那么开始动手研究吧!老师给大家出个主意怎么样?(生很高兴)请拿出在家准备好的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自由组合拼制一个长方形。
生:(都胸有成竹,信心百倍的样子)
生1:(主动站起来),我摆了一行,共12个小正方形。
生2:我摆二排,每排6个。
生3:我摆三排,每排4个。
生4:我摆6排,每排除2个。
生5:我摆12排,每排1个。
生6:我摆4排,每排3
师:你们真了不起(竖起大拇指)我们按每种摆法都有摆一下,展示给大家,观察这些拼成的长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整理如下:
生1:这些长方形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生2:面积都相等。
生3:都是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还想不想向新问题挑战?
生:想,太想了。
师:好!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小正方形量出发给你们的长方形面积,并告诉老师你们的方法?试一试吧!
(学生迅速量起来,然后汇报)
生1:我先横着摆了7个小正方形共摆了两排,一共摆了14个,它的面积是14平方厘米。
生2:我先竖着摆了两个,依次往后摆,共摆了7排,也摆了14个,它的面积是14平方厘米。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你们量一下黑板、门、窗的面积。
(生十分高兴地量了起来,但又不想量了)
生1:这样量太慢了。
生2: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师:从刚才的二次活动中,你们总结一下。
(生小组动手,分工全作)
生1:我发现怎么样摆,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生2:2排6个(每排),3排每排摆4个……结果都有一样。
生3:我发现无论哪种方法,排数与每排个数的积总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生4:我根据以上同学总结的,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现在能很快活的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了吗?……
师:你们打算运用长方形面积干些什么呢?
生1:我想算算校园操场的面积。
生2:我家的装饰镜是长方形的,我想算算它的面积。
片断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谁能告诉老师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师:很好,小精灵聪聪昨晚给老师打了个电话,它有了困难,请咱们帮忙。(生:那就快说吧!)它说想知道5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我知道大家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就想请你们帮帮它。
(生:面面相觑,有些难色)
师:老师 倒有点“线索”,1分米=( )厘米。(生:等于10厘米),那么我们就从这里开始研究,先画一个面积1平方米的正方形。
生:独立动手画完。
师:老师只想到了线索,但如何查找,我也不知道,还是我们一起动脑吧!
(生:小组开始合作,量的量,观察的观察,最后汇报。)
生1:我们把面积 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两条边按1厘米画小格,发现可以分10行,1行10个小格共100个小格,就是100平方厘米,所以我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了摆,发现沿横竖两行摆,横行摆了10个,竖行也摆了10排,所以共可以摆100个小正方形,我认为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平方厘米。
师:佩服!我怎么没想到呢?那聪聪的问题能解决了吗?
(生:稍思考后,汇报。)
生1:我认为5个平方分米,有500个平方厘米。
生2:我是这样想的,1平方分米有100个平方厘米,5个平方分米应该有500个平方厘米,就是5平方分米=500平方厘米。
师:我们赶快与聪聪联系吧,告诉我们的研究成果,它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
师:1平方米=( )平方分米呢?
生:(很快的)我想同样道理,用同样方法可以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生:纷纷开始研究)
……
[反思与评析]
引导、探索、准备常常会给学生带去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探究,发现知识,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空间。
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这里所谓合适的方式就是能够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对学生来说是现实方式。唯有如此,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领会“引”“探”的内涵,用教师的“引”,促使学生“探”的成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不能只为学而教,要注意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尽量为他们提供广大地操作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他们是有能力获取新知的,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勇敢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的创新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健康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