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案例 为有真实的课堂叫好
前不久,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夏青峰、徐斌老师应邀来我市授课讲学,短短的一天时间里,除了让人感受到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那丰满的课堂、那洒脱自然而又清新活泼的课堂教学风格外,那种对新课程敏锐的观察力、那睿智的思考,那种真实的课堂无处不让人感受课堂教学改革的浓浓春风。在惊叹于特级教师那钻研的精神和对数学独特的厚爱的同时,我想把刘老师和徐老师课堂中的精彩片段给予回放,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生活------数学学习的重要背景资料
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内容有一段描述: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两位老师的课中,他们都能注意搜集学生身边的数学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背景资料。
刘老师的《统计中的平均数》一课,先让学生玩一个游戏。出示了一个靶心,让学生进行砍沙包,他先让学生统计班级中男生、人数(男生21个,女生17个),然后选取了5名男生,4名女生,当场进行砍沙包游戏。这是学生在课间经常玩的一种游戏,难道这里面也有数学问题?随着9名学生的表演,其他学生高兴地小组学习,进行统计:
男生 8 10 7 7 7 39
女生 9 10 1 5 25
随即,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根据这张统计表格,你觉得那个队成绩比较好?为什么?一开始,学生就进行了争论。因为参赛的人数不等,所以,有学生建议:
去掉最后一个男生的成绩;让女生再扔一次;有的说把最后一个男生的成绩平均分成两份,多的给女生,少的给男生……当老师提出人数不动,怎样比较比较合理时,学生经过思索,想出了比较平均分的方法,老师对于孩子的表现非常满意,在计算得出平均成绩时,老师启发引导孩子们想想: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学生举例说出了平均人数、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等。老师就让同学们观察,平均数在学习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我觉得刘老师这样的设计,优点不仅仅在这里,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正象他在讲座中所说的那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游戏、通过参与学习,自己生成平均数的概念,学有价值的数学,而不仅仅是知道平均数这个知识。
在徐斌老师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一课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他在复习了常见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出示了一个学生家庭的平面图:
问题1:在房子的四周,想建一个半圆形的金鱼池(半径是2米),一个正方形的饲养角(边长2米)、一个长方形的花圃:长是3米,宽是2米(两面都是靠墙的),告诉了这些已知条件,让学生帮着算一下:
1、金鱼池的墙要砌多久?
2、饲养角和花圃一共要用多少篱笆?
问题2:假如星期天骑自行车去公园,这个家与公园的距离是4396米,自行车的轮胎直径是70厘米,如果自行车每分钟转100周,那么,从这个新家去公园需要多少分钟?
徐老师创设的这个情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
周长公式,面积公式,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
这两个环节中,老师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材料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的背景材料。这样,学生就比较亲近,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童心未泯,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这些生活内容就成为学生非常愿意学习的对象。
二、对话------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情感交流的主线。万伟老师在《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指出:教育中的对话是一种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师的权威就被消解了,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接受教育,要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的思想。在对话的过程中,教育已经不再把教师与学生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的教与学看作是相互影响和学习的一种里程。
在两位老师的课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与学生的交流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刘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天上课的感受,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是个女的(因为自己学校里的女老师比较多);有的说比自己想的要年轻些;有的说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帅……令听课的老师也笑了起来,课堂上顿时形成了轻松民主的气氛,老师接着讲新课。
在徐老师的《鸡兔同笼》的一课中,老师让大家用数学画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课间,老师提问:你觉得画数学画怎么样?
有的说:数学画比美术要简单;有的说数学画挺有趣的,还有的认为数学画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老师亲切的微笑给了孩子满意的答复,老师还让做对习题的同学朝老师笑一笑,点点头……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式交流,使教师真正走下了讲坛,走近了学生,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在这个民主、平等的和谐环境中,我们看到了对话的本质,它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与学生尽情展现教学过程魅力的一种手段。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
三、真实-----课堂教学应追求的境界
1、远离虚设----让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
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远离虚设,暴露思维的真实。
对于求平均数应用题,一般的教学方法可能偏重于老师举些例子,让学生明白移多补少的方法与计算的方法就可以了。但在刘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中,他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节:
让学生拿出1-----9九张纸片,要求摆出平均数是5,摆两张,学生马上就摆出了1 9; 2 8; 3 7
老师逐渐改题,要求摆3张、摆4张,平均数仍是5,学生兴趣盎然,但感到有点儿困难。一生摆出了1 、3 、6,他认为现在的总数是10,平均数也一定是5,老师和其他同学示意他再思考一下,学生看出了自己的问题,应该把3改为8,这样才对。在摆四个数时,学生又出现了1、9、2、3,认为总数已经变成15,平均数一定是5了。殊不知周围的同学还是不点头,唉,怎么又错了?看着刘老师那个眼神,真有点捉摸不定,但是,老师没有让其他的同学把答案直接给出来,而是启发他看看现在是几个数,算一下,平均数是5吗?学生继续操作,最后终于明白了应该怎么来计算平均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解法。整堂课,老师让学生远离了虚设的结果,处处暴露自己的思维, 学习的结果是自己探究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给予的、事先假设的。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主动地探求获取的。上述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的研究乐趣和成功经历。
2、操作实践------让学生凸现个性的真实
马芯兰老师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拼、做的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并且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
在刘老师的数学活动课------最小公倍数中,老师让学生玩纸牌的游戏,他把一些动物的身体躯干部分与尾巴分别画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让学生尝试进行移动,看看从一点出发,经过移动几次才能使小动物的尾巴装在原来的地方。一开始,六年级的学生感到非常好奇,比如一匹马:身体是在8边形中,尾巴是在6边形中,那么,转几次才能成功呢?同学们有的猜、有的想试试,经过了几分钟,有的移动了18次,有的移动了24次。老师没有马上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原来转动的次数都与这些图形的边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关。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的确是有点难度的。但是,在徐老师的课中,他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的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其中有一个猜钱的游戏是这样的:
已知5元和10元的钱币共有40元,问5元和10元的钱币各有几张?
学生通过画画,用简单的数学画得出了如下的图形:
□ □ □ □ □ □
5元 5元 5元 5元 10元 10元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有的先把它看作都是5元的,再逐步增加;有的先把它看作都是10元的,再依次减少。这样,每个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以及成功的满足。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 多向评价—让学生体悟生命的真实
最近,我看到冯建军、朱小曼老师在《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一文中指出:知识是教育的边缘,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内化为智慧,而智慧的运作只有在生命中才有可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这句话说得多好!
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首先应该是人,是坐在教室里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人。两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组织学生讨论,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一个个甜美的微笑,一个个欣赏的动作,一句句赞美的话语,犹如在孩子的心灵上播洒了缕缕阳光。课堂上,有老师评价学生的,有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相互评价的,也有学生评价老师的。这种多向评价的方式, 让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创造品质,增强以后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而象生活中的最小公倍数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是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体悟到数学课堂是真实,数学的知识是真实的,最终也使学生体悟到了生命的真实。
爱因斯坦说: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能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样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之外,主要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我想: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孩子是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富有生命力的,就让我们为有这样的真实课堂叫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