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案例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调查报告
段青老师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老朋友,始终站在信息技术新课改的风口浪尖,可以说海南的信息技术教研是全国的风向标。这与作为海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的段青老师的务实的作风分不开的。——曹书成注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小样本调查报告-段青
我省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使用的版本有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两种版本。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的市县共有14个市县和直属学校,使用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的市县共有11个市县和直属学校。
海南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情况表
版本 |
使用市县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屯昌县,澄迈县,儋州市,三亚市,乐东县,昌江县,海钢,洋浦,海南中学,国兴中学,海师附中,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万宁市,定安县,临高县,五指山市,琼中市,保亭县,陵水县,白沙县,东方市,农垦局,海南二中 |
2007年12月,我们分别对使用教材的部分学校教师进行了小样本调查。
一、教材特点
1、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特点:
(1)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
教材考虑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把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连续的整体来考虑。
(2)内容体系创新
以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维度的总结、归纳与适当提升为手段,对不同模块采用两条各有侧重且相互交融的线索组织教材体系。一是以信息的“获取与评价——加工与表达——发布与交流——存储与管理”为线索,打破工具软件的束缚,在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提取出不同工具的共同属性,创新性地构建教材体系;二是以技术知识、方法与应用为线索,强调技术过程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增润文化教育内涵,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
(3)适应差异
对差异的适应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和工具选用上。在活动设计上,针对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各种可能差异,有针对性地提供或者建议教学组织方式,并建议教师在参照教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更新鲜生动的方式。减少对信息技术实施条件(如选用软件)的硬性规定,将选择的自主权留给教师与学生。
(4)价值渗透
教材导引师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效渗透信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反对简单说教与硬性灌输,避免“价值教育”与“技术”学习两张皮现象,通过精心设计的应用、思考、讨论、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在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贯通实践
从章、节、目到具体内容,都有机地将实践贯通于整个教材。每章以情境创设开始,进行主题点拨,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动机;教材内容在展开的过程中设置多样化并前后呼应的实践项目,以导引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章末设置综合实践,和教学内容形成连续整体,从而把活动的总结、归纳与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6)穿插评价
教材将多元化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避免了将评价与教学过程割裂开来的现象。教材根据内容展开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组织方法,诸如师生共同制定评价量规等;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教材提供了不同详细程度的评价提示;针对不同知识与经验背景的学生,教材尽量提供不同的评价主题;根据实际教学条件,教材设置了繁简得当的评价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需求,教材还提供了采用电子化学程档案、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多样的评价结果表现形式。
2、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特点:
(1)内容灵活多样
教材在内容呈现形式上灵活多样,创设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联系,并使其称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特别是发现、提出新问题和思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引导意义。
(2)基础性、开放性、适用性
教材内容体现基础性、开放性、适用性,精心编排设计问题、案例与活动,教材中大多数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体现了学科整合。既适应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又满足学习方式有差异的个体需求,使教材有较大的适用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点,满足较长时间的教材稳定性。学习有关软件时,教材除了重点介绍一个产品,还要让学生了解其他产品,特别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教材还介绍了课本以外的印刷和电子出版物及相关网站,注意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配合,称为有力的工具。
(3)着重培养可迁移的能力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中,自己学习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点,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的具体操作技能,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每节的开头部分,大都设计了既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材中,凡是能不直接给结论的,尽可能不直接下结论,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4)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材编排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围绕这每个模块最后单元的大的综合性活动,在各单元中引导学生设计和完成一系列的小活动或任务。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部分教师调查信息的反馈
1、问卷调查
我们利用教学用书工作会议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共对50余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对其中部分问题的回答结果统计如下:
(1)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联系
版本 |
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与要求 |
比较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与要求 |
不够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与要求 |
很不符合课程标准理念与要求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51.4% |
48.9% |
0% |
0%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47.1% |
52.7% |
0% |
0 |
(2)教材对教师所在学校的学生而言
版本 |
很容易 |
比较容易 |
难易适当 |
比较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0% |
25.5% |
50.9% |
25.6%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8. % |
29.5% |
55.5% |
7.0% |
(3)教材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版本 |
比较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
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
很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30.2% |
69.8% |
0%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42.0% |
55.5% |
2.5% |
(4)教材内容的表达和组织方式
版本 |
有利于教师教学 |
比较有利于教师教学 |
不利于教师教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0.5% |
45.8% |
43.7%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20.5% |
30.5% |
49.% |
(5)教材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版本 |
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
比较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
不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7.2% |
72.8% |
0%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20.5% |
60.5% |
19.% |
(6)教材适用地区
版本 |
更适合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使用 |
更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使用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72.0% |
28. %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36.5% |
63.5% |
2、访谈
通过在各类教研活动中与教师交谈,了解到教师对使用教材的反应,大多数教师认同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表达如下看法:
(1)内容多、课时少
教师对两种版本教材比较共同的反应是各个模块的内容多、课时少。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更为突出,所包括的面广,每一处都点到为止,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对重点学校、师资队伍水平较高的学校相对好一点,县以下学校教师困难比较大。
(2)教师不易把握信息素养与技术操作的关系
由于教材关注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材内容涉及的技术知识面广,深度不够,有的教师认为泛泛而谈的多,可以动手的少,学生上课听过就完了,实际教学中有空的感觉,照教材上课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
(3)教材内容比较理想化
教材中安排了一定的实践内容课内不能完成,要求学生课后去完成,事实上不现实,比较理想化,由于课程的地位使得学生不可能课后花时间在信息技术课上。
(4)选修模块没有起到选择的作用
学校是根据教师人数和教师专业能力选择选修模块,有的学校3年来只选一个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的学校只选网络技术应用模块,有的学校根据当年对基础会考选修模块难易程度的判断,选择他们认为容易的模块。学生所学习课程还是统一的。
三、教材服务
1、教师教材培训
3年来,我省每年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根据需要进行教材培训时,要求两个版本教材专家到场,为教师解读教材内容。
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主编李艺教授、张剑平教授到场三次进行教材培训,并针对典型的课堂案例进行点评,地图社教材编者齐国英老师、陈晓明老师到场两次,参加教师培训并讲解教材内容。
2、教材配套资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地图出版社的教材都提供了配套教学参考书,给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实施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和实施教学,提供配套的学生用辅助光盘,用于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支持,提供课程交流与资源网站,建立资源共享与沟通渠道。
四、建议
小结教师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中对教材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1、加强教材内容知识的连贯性,教师主要提到教科社《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第三章。
2、加强实践环节任务,把练习的任务安排在课内,而不是课外实践。
3、减少部分内容,一是减少学生容易看懂的内容,如QQ方式的信息交流,让学生课外阅读部门内容,二是减少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
4、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