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校本研究理论 试论教研在新课改中的引领作用

来源: 2017-07-24 11:12

 教学研究是教研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和管理、课程评价、教师的培养、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等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面对新的课程带来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行为,教研部门不能不反思多年来我们的教研工作:教研员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给老师讲大纲、分析教材、唯我权威?教研员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给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完成教学计划就是好课?教研活动的方式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凭经验、凭权威,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停留在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停留在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固有的模式上?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更应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教研部门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是摆在每一个教研人员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次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新课程弘扬人文精神,"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要发展,教师要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研员更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面对新课程的新挑战,教研部门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同在。困难来自于我们原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甚至地位所受到的巨大的冲击;我们是和教师们同时认识、感受新课程的,也就是说是和教师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机遇就是课程改革为教研部门、为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新课程实施,需要高等院校及教科研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教师需要专业理论的引领。
     教研部门就应成为中小学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之间的纽带,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教研员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教研部门只有不断地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才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教研员要发展,而且应当优先、超前地发展。只有教研员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将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
     面对新的课程,教研部门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确保新课程实施的准确、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研部门的职能,促进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才能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一、教研机制的引领——以校为本。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就是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所开展的研究活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的是个性化的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理论的概括、提升,并从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2、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作用。要指导教师形成读书学习和反思的习惯,增强他们研究的意识,鼓励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工作方式。同时,要强调教师之间的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提高。教研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3、在学校里,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机制的第一负责人,是以校为本教研机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精通教学业务,才会有威信,才会受到教师的尊敬。所以,校长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成为整个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学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织学习,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给教师人文的关怀,保护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4、教研部门要重视教研队伍的建设。深化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设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为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形成开放的教研员流动机制。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要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研工作中去;要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加强对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指导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教研角色的引领——专业导航。
     从传统观念看,教研员大多是当地的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师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得心应手。因此,教研员在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中,往往是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对基层学校和老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新的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对教研员和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过程。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因此,课程改革,对谁都同样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教研员,要为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做好学习的先行者、理念的传播者、改革的探索者、实践的思考者、资源的开发者,使自身不断获得专业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为课程改革提供思想、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研员要转变角色,从"权威者"向合作伙伴转变,从"研究者"向实践者转变,从单向的信息传递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调整好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教研员有着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在课程改革中应是先行者、参与者和引领者,应从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吸纳实践的例证,以完善对课程理论的理解、证明和修正,进一步指导教师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教研员应是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中介,是理论的验证者和实证材料的提供者,起着对理论的消化、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课改理论运用到现实的实际操作之中,内化并因地制宜地细化、改造和丰满这些理论。
     专业引领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教研员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用各种形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教研员在开展教学现场指导活动中,要努力做到:"到位但不越位"。到位就是给教师提供确实所需的帮助,不越位就是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为教师搭建创造的平台。教研员在指导的过程中,与教师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协作互动的关系,通过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教研员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收集、吸纳、推广教师们创造出来的生动、鲜活的经验,有价值的思考,富有个性的思想,让教师们互相激励、互相研讨、互相学习,也可以让教师们走上讲坛,现身说法;教研员在指导过程中,要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于学生身上,从而使新课程化为现实。要立足于提高教师独立教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立足于教师创新潜能的开发,让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的快乐,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研究的主动性、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使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三、教研方式的引领——不断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引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这就需要我们教研工作方式随之发生改变,积极探索新的教研工作方式,为课程改革实验服务、为基层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首先,新的工作方式,对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利于其更好地发挥,不是限制与束缚,也不是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是用条条框框过多地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活动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教学研究中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
     1、专题研究。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典型问题、热点问题、症结问题,采取突出重点,各个击破,逐步解决。研究可采取分专题进行,即在教学实践中,一阶段确立一个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也可分工进行,一个实验教师研究一个问题,然后验证、探讨、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以课题的研究,稳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2、个案研究。例如在课堂教学个案研究中可以把一堂课进行全程录相,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录相,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诊断性研讨。在个案诊断研究中,通过教学的重现,使执教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貌(包括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机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种直接而全面的观察使执教者心灵震撼,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认真听取别人的教学建议,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3、实验研究。教研员要积极投身到课改行列中,深入基层学校上课改实验"下水"课,研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发对新型课堂教学理念的碰撞与反思。通过上"下水"实验公开课,既能体现我们教研员领会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能体现教研员身先土卒的引领作用;既能让教研员体昧课堂教学的甘苦,又能让教研员获得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发言权。让实验教师评课,参与互动的教研活动方式,由灌输式向参与式转变,由教研员"独唱"向与教师"合唱"转移,变单程传递为多向交流,帮助实验教师树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让实验教师在共同交流、研讨中,反思教学行为。
     4、综合性研究。开展学科间横向联合的教研活动是探索教研工作方式改革的一种尝试。首先,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是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强调综合学习,将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从人的素质需求出发设置相应课程,解决传统教育中独立分科教学产生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本位问题,提倡课程的整合性,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这为我们进行多学科交流,建立了理性认识基础。其次,课程的综合性也提出学科交融的需求,学习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学科间的交融。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是一种新的形式,它为今后的学科教研活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对话式评课。在以往的评课中,教研员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对执教者上的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地加以评论。即使是先听执教者说课再评课,大凡也是如此,执教者根本没有解释的余地。这种"权威式"、"一言堂"的评课,使我们的教师只能"驯服"的听从,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不到张扬,课堂教学渐渐出现了"模式化",毫无特色可言,"个性化"的教学成了空中楼阁。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为了培养孩子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也就必须展现自己的个性,促使教学个性化。教研员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评课中倡导开展对话式评课,使执教者拥有解释的权利,通过对话,执教者与听课者相互了解、相互探讨,在尊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交流、创造的思维碰撞中解决"烫手"的问题,教学水平在对话中得到提升。
     6、开放式网络研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推动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使教研活动信息化。在课堂改革大环境下,创设网络研讨意义重大。它为广大教师拓展了教学研究的层面,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跨地域、跨时空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们不仅在网上可搜集到大量的信息,通过搜集、筛选信息,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且还可针对某一困惑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把教学中好的经验、深层次的思考体体面面地"贴"于网页上,等等。尽管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声音与声音的传递,但它更能使教师敞开心扉,坦诚相对,直言不讳新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这种网上研讨,交流的面更广,研讨的度更深,研讨的形式更自由,自己的视野也会更开阔,这种全新的教研方式会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教研机制、教研员的角色转变,还是教研活动方式的创新,它都需要我们教研部门发挥引颈作用。因为,引领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关系到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所以,引领作用的发挥就成为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永久话题,需要我们教研部门、教研员去用心关注,用心发现,用心研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发挥好研究、服务、指导的作用。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